CN221205139U - 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05139U
CN221205139U CN202323236664.1U CN202323236664U CN221205139U CN 221205139 U CN221205139 U CN 221205139U CN 202323236664 U CN202323236664 U CN 202323236664U CN 221205139 U CN221205139 U CN 2212051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plate
heating coil
ai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2366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龙祥
付正庭
曹伟
许智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2366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051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051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051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盖结构,内盖结构内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容纳腔;加热线圈,设于第一容纳腔内;发热板,设于加热线圈的一侧,第一容纳腔中远离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与加热线圈的上表面之间存在第一间隙;风道结构,与加热线圈设于发热板的同侧,风道结构连通风机,由风道结构流出的空气经第一间隙向外流出;其中,第一出风口朝向加热线圈出风,发热板为导磁材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风道结构用于将空气送入第一容纳腔中,并经过第一间隙向外流出,有助于热量的传递和散发,使得发热板上产生的热量能够更有效地散发出来。

Description

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炸锅因其烹饪的低油性,在家庭的多个烹饪器具中的使用频率逐渐提升,相关技术中,采用电磁加热的空气炸锅的散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盖结构,内盖结构内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容纳腔;加热线圈,设于第一容纳腔内;发热板,设于加热线圈的一侧,第一容纳腔中远离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与加热线圈的上表面之间存在第一间隙;风道结构,与加热线圈设于发热板的同侧,风道结构连通风机,由风道结构流出的空气经第一间隙向外流出;其中,第一出风口朝向加热线圈出风,发热板为导磁材质,加热线圈产生笼罩发热板的磁场,发热板产生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炸锅,主要包括内盖结构、加热线圈、发热板和风道结构,其中,内盖结构主要对内部的设备起到保护的效果,且其内部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加热线圈通常由导电线圈绕制而成,当电流通过线圈时,加热线圈所产生的磁场会影响附近的导磁材料,即发热板,此外,通过将发热板位于加热线圈的一侧,由于发热板是由导磁材料制成的,其导磁性质使其在受到加热线圈产生的磁场作用时,能够产生热量。因此,发热板通过电磁感应来产生热量。
可以理解,当加热线圈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会笼罩发热板,由于发热板是导磁材质,其会受到电磁感应作用而产生热量。这样的设计既能实现发热效果,又通过叶片将产生的热风有效地引导到烹饪容器中,从而实现食材的均匀受热。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本方案在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的对象为发热板,叶片并不承担发热的作用,故而其厚度和重量可有效控制,极大的减少对驱动叶片转动的器件的载荷需求。叶片既可以是导磁材质,也可以是非导磁材质,这取决于具体的设计和功能需求。
如果叶片是导磁材质,它可以增加空气炸锅的发热效率,因为导磁材质在磁场中会产生热量。导磁叶片可以帮助更好地将热量传递到发热板,并将产生的热风引导出来,以实现更高效的加热效果。而如果叶片是非导磁材质,其主要作用可能是将发热板产生的热风向下吹出,而不产生额外的热量。这种设计可能更侧重于将热风有效地传导到烹饪容器中,而不是增加发热效率。
进一步地,导磁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铁或不锈铁材质。
需要补充的是,在内盖结构中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加热线圈,在第一容纳腔中,发热板的一侧侧壁与加热线圈之间存在第一间隙,风道结构用于通过风机将空气送入第一容纳腔中,并经过第一间隙向外流出,有助于热量的传递和散发,使得发热板上产生的热量能够更有效地散发出来。
通过在发热板的一侧设置风机,具体为发热板设有加热线圈的一侧,通过将风机放置在加热线圈的同侧,可以让风机产生的风流直接对发热板进行冷却,同时,可以减少组装的复杂性,简化结构,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可以快速降低发热板的温度,防止发热板过热,提高空气炸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将风机和加热线圈设于同侧,可以使风流和热流在发热板上形成更好的流动分布。这有助于实现温度的均匀分布,避免温度不均匀导致的局部过热或冷却不足问题,提高整个发热板的加热效率。
可以理解,风机带走了发热板上产生的热量,促进了发热板的散热,从而降低了整个空气炸锅的工作温度,减少了热量积聚,延长了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发热板上设置有叶片且发热板能够转动。
由于发热板相对于加热线圈是可转动地,通过在发热板上设置叶片,在发热板转动时,可以将热风有效地传导到食物或烹饪容器中,从而实现快速加热和均匀烹饪。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容纳腔,设于内盖结构内,且第二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相互独立。
通过在内盖结构中设置与第一容纳腔独立的第二容纳腔,以便于容纳其他电子元器件或进行其他功能的扩展。通过与第一容纳腔相互独立,可以避免不同部件之间的干扰,提高整体设计的灵活性。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控制板,设于第二容纳腔内,第二容纳腔中朝向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与第一容纳腔中远离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之间存在第二间隙;其中,由风道结构流出的空气经第二间隙向外流出。
通过在第二容纳腔中设置控制板,用于控制空气炸锅的工作状态和温度。在此基础上,对第二容纳腔的位置进行限定,即第二容纳腔中朝向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与第一容纳腔中远离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之间存在第二间隙,用于风道结构流出的空气经第二间隙向外流出。在本方案中,利用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设计,保证了风道结构流出的空气能够有效散热,从而提高整体的散热效率和安全性。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二间隙大于10mm。
通过限制第二间隙为大于10mm的空间,通过增大第二间隙的宽度,保证了风道结构流出的空气能够充分散热,从而提高整体的散热效率和安全。
进一步地,第二间隙为12mm。风机产生的风量能够从电机固定板与主板下垫板之间流通,带走更多的热量,同时增加此距离也有助于减小从底部的加热线圈辐射上来的热量。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容纳腔与发热板之间的距离和第二容纳腔与发热板之间的距离不同。
通过限制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高度不同,更加合理的利用高度空间,通过合理设计不同的间隙距离,使得整个方案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散热效果,实现高效的电磁加热和热量散发。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叶片,设于发热板上,且叶片设于发热板远离加热线圈的一侧;
通过在发热板远离加热线圈的一侧设置叶片,可在发热板转动的情况下向烹饪腔吹送热风。由于本方案在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的对象为发热板,叶片并不承担发热的作用,故而其厚度和重量可有效控制,极大的减少对驱动叶片转动的器件的载荷需求。叶片既可以是导磁材质,也可以是非导磁材质,这取决于具体的设计和功能需求。
如果叶片是导磁材质,它可以增加空气炸锅的发热效率,因为导磁材质在磁场中会产生热量。导磁叶片可以帮助更好地将热量传递到发热板,并将产生的热风引导出来,以实现更高效的加热效果。而如果叶片是非导磁材质,其主要作用可能是将发热板产生的热风向下吹出,而不产生额外的热量。这种设计可能更侧重于将热风有效地传导到烹饪容器中,而不是增加发热效率。
进一步地,导磁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铁或不锈铁材质。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发热板上设有异形轴孔,空气炸锅还包括:电机,电机的驱动轴穿过异形轴孔,且驱动轴的截面形状与异形轴孔的截面形状相适配。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电机,并且发热板上设有异形轴孔,用于与电机的驱动轴相匹配,从而可将电机的驱动轴与发热板连接,并且通过异形轴孔的特殊形状,确保驱动轴与发热板之间有良好的连接和相适配,从而使电机能够有效地驱动发热板的转动。
需要补充的是,通过电机的驱动,发热板可以实现旋转,从而在烹饪过程中将产生的热风向下吹出,达到均匀加热食物的目的。同时,旋转发热板还可以改变热风的流向和分布,提高烹饪效果和用户体验。
此外,由于异形轴孔的存在,电机的驱动轴与发热板的连接更紧密,使得空气炸锅更加稳固和可靠,能够更好地满足日常烹饪的使用要求。
总的来说,这种设计可以在空气炸锅中实现发热板的旋转,有效地吹出产生的热风,提高烹饪效果,并通过异形轴孔和电机驱动轴的相适配,保证了组件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隔板,设于发热板和加热线圈之间,叶片设于发热板远离隔板的一侧,且驱动轴穿过隔板伸入异形轴孔,其中,第一容纳腔中靠近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形成隔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发热板和加热线圈之间设置隔板,将发热板与加热线圈有效地隔离开来,防止发热板的热量直接传递给加热线圈,从而影响整个空气炸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叶片位于发热板远离隔板的一侧,通过与电机的驱动轴相连接,叶片可以随着电机的驱动实现旋转,将发热板产生的热风向下吹出,实现均匀加热食物的目的。同时,驱动轴穿过隔板并伸入异形轴孔,可以确保电机与发热板和叶片之间的连接紧密,使得整个空气炸锅更加稳固和可靠。
其中,隔板可选用耐高温的材质,例如微晶面板。
通过在第一容纳腔的下表面,即靠近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形成隔板,从而使得隔板可实现有效的分隔效果。
在一些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还包括:上盖结构,上盖结构内设有内盖结构、加热线圈和风道结构;机身结构,与上盖结构相连,机身结构内设有烹饪腔。
通过设置上盖结构以及机身结构,通过机身结构内的烹饪腔可实现对食材的取放,同时也可对烹饪腔内的食材进行加热烹饪,此外,上盖结构内设置有内盖结构、加热线圈和风道结构,从而使得用于加热的结构均设置在机身结构的上侧,更集中化处理。
通过在机身结构内设置烹饪腔,以便于将食材放入,利用上盖结构进行烹饪。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叶片和发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间隙为0和第一间隙为2mm的加热线圈温升对比折线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间隙为2mm和第一间隙为12mm的控制板温升对比折线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气炸锅;101:内盖结构;1011:第一容纳腔;1012:第二容纳腔;102:加热线圈;104:发热板;1042:叶片;1044:异形轴孔;106:电机;1062:驱动轴;108:隔板;111:风道结构;112:风机;114:控制板;d1:第一间隙;d2:第二间隙;
200:上盖结构;204:加热腔;
302:机身结构;304:烹饪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空气炸锅100,主要包括内盖结构101、加热线圈102、发热板104和风道结构111,其中,内盖结构101主要对内部的设备起到保护的效果,且其内部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011,加热线圈102通常由导电线圈绕制而成,当电流通过线圈时,加热线圈102所产生的磁场会影响附近的导磁材料,即发热板104,此外,通过将发热板104位于加热线圈102的一侧,由于发热板104是由导磁材料制成的,其导磁性质使其在受到加热线圈102产生的磁场作用时,能够产生热量。因此,发热板104通过电磁感应来产生热量。当然,由于发热板104相对于加热线圈102是可转动地,通过在发热板104上设置叶片1042,在发热板104转动时,可以将热风有效地传导到食物或烹饪容器中,从而实现快速加热和均匀烹饪。
可以理解,当加热线圈102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会笼罩发热板104,由于发热板104是导磁材质,其会受到电磁感应作用而产生热量。这样的设计既能实现发热效果,又通过叶片1042将产生的热风有效地引导到烹饪容器中,从而实现食材的均匀受热。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本方案在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的对象为发热板104,叶片1042并不承担发热的作用,故而其厚度和重量可有效控制,极大的减少对驱动叶片1042转动的器件的载荷需求。叶片1042既可以是导磁材质,也可以是非导磁材质,这取决于具体的设计和功能需求。
如果叶片1042是导磁材质,它可以增加空气炸锅100的发热效率,因为导磁材质在磁场中会产生热量。导磁叶片1042可以帮助更好地将热量传递到发热板104,并将产生的热风引导出来,以实现更高效的加热效果。而如果叶片1042是非导磁材质,其主要作用可能是将发热板104产生的热风向下吹出,而不产生额外的热量。这种设计可能更侧重于将热风有效地传导到烹饪容器中,而不是增加发热效率。
进一步地,导磁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铁或不锈铁材质。
需要补充的是,如图2所示,在内盖结构101中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第一容纳腔1011,用于容纳加热线圈102,在第一容纳腔1011中,发热板104的一侧侧壁与加热线圈102之间存在第一间隙d1,风道结构111用于通过风机112将空气送入第一容纳腔1011中,并经过第一间隙d1向外流出,有助于热量的传递和散发,使得发热板104上产生的热量能够更有效地散发出来。
进一步地,第一间隙d1为0和第一间隙d1为2mm时的温升对比图如图5所示,d1存在较为明显的改善。
通过在发热板104的一侧设置风机112,具体为发热板104设有加热线圈102的一侧,通过将风机112放置在加热线圈102的同侧,可以让风机112产生的风流直接对发热板104进行冷却,同时,可以减少组装的复杂性,简化结构,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可以快速降低发热板104的温度,防止发热板104过热,提高空气炸锅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将风机112和加热线圈102设于同侧,可以使风流和热流在发热板104上形成更好的流动分布。这有助于实现温度的均匀分布,避免温度不均匀导致的局部过热或冷却不足问题,提高整个发热板104的加热效率。
可以理解,风机112带走了发热板104上产生的热量,促进了发热板104的散热,从而降低了整个空气炸锅100的工作温度,减少了热量积聚,延长了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通过在内盖结构101中设置与第一容纳腔1011独立的第二容纳腔1012,以便于容纳其他电子元器件或进行其他功能的扩展。通过与第一容纳腔1011相互独立,可以避免不同部件之间的干扰,提高整体设计的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第二容纳腔1012中设置控制板114,用于控制空气炸锅100的工作状态和温度。在此基础上,对第二容纳腔1012的位置进行限定,即第二容纳腔1012中朝向加热线圈102的一侧侧壁与第一容纳腔1011中远离加热线圈102的一侧侧壁之间存在第二间隙d2,用于风道结构111流出的空气经第二间隙d2向外流出。在本方案中,利用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设计,保证了风道结构111流出的空气能够有效散热,从而提高整体的散热效率和安全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间隙为大于10mm的空间,通过增大第二间隙的宽度,保证了风道结构111流出的空气能够充分散热,从而提高整体的散热效率和安全。
进一步地,第二间隙为12mm。风机112产生的风量能够从电机106固定板与主板下垫板之间流通,带走更多的热量,同时增加此距离也有助于减小从底部的加热线圈102辐射上来的热量。
第二间隙d2为2mm和第二间隙d2为12mm时的温升对比图如图6所示,d2存在较为明显的改善。
需要补充的是,通过限制第一容纳腔1011和第二容纳腔1012的高度不同,更加合理的利用高度空间,通过合理设计不同的间隙距离,使得整个方案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散热效果,实现高效的电磁加热和热量散发。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通过在发热板104远离加热线圈102的一侧设置叶片1042,可在发热板104转动的情况下向烹饪腔吹送热风。由于本方案在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的对象为发热板104,叶片1042并不承担发热的作用,故而其厚度和重量可有效控制,极大的减少对驱动叶片1042转动的器件的载荷需求。叶片1042既可以是导磁材质,也可以是非导磁材质,这取决于具体的设计和功能需求。
如果叶片1042是导磁材质,它可以增加空气炸锅100的发热效率,因为导磁材质在磁场中会产生热量。导磁叶片1042可以帮助更好地将热量传递到发热板104,并将产生的热风引导出来,以实现更高效的加热效果。而如果叶片1042是非导磁材质,其主要作用可能是将发热板104产生的热风向下吹出,而不产生额外的热量。这种设计可能更侧重于将热风有效地传导到烹饪容器中,而不是增加发热效率。
进一步地,导磁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铁或不锈铁材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设有电机106,并且发热板104上设有异形轴孔1044,用于与电机106的驱动轴1062相匹配,从而可将电机106的驱动轴1062与发热板104连接,并且通过异形轴孔1044的特殊形状,确保驱动轴1062与发热板104之间有良好的连接和相适配,从而使电机106能够有效地驱动发热板104的转动。
需要补充的是,通过电机106的驱动,发热板104可以实现旋转,从而在烹饪过程中将产生的热风向下吹出,达到均匀加热食物的目的。同时,旋转发热板104还可以改变热风的流向和分布,提高烹饪效果和用户体验。
此外,由于异形轴孔1044的存在,电机106的驱动轴1062与发热板104的连接更紧密,使得空气炸锅100更加稳固和可靠,能够更好地满足日常烹饪的使用要求。
总的来说,这种设计可以在空气炸锅100中实现发热板104的旋转,有效地吹出产生的热风,提高烹饪效果,并通过异形轴孔1044和电机106驱动轴1062的相适配,保证了组件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在发热板104和加热线圈102之间设置隔板108,将发热板104与加热线圈102有效地隔离开来,防止发热板104的热量直接传递给加热线圈102,从而影响整个空气炸锅100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叶片1042位于发热板104远离隔板108的一侧,通过与电机106的驱动轴1062相连接,叶片1042可以随着电机106的驱动实现旋转,将发热板104产生的热风向下吹出,实现均匀加热食物的目的。同时,驱动轴1062穿过隔板108并伸入异形轴孔1044,可以确保电机106与发热板104和叶片1042之间的连接紧密,使得整个空气炸锅100更加稳固和可靠。
其中,隔板108可选用耐高温的材质,例如微晶面板。
通过在第一容纳腔1011的下表面,即靠近加热线圈102的一侧侧壁形成隔板108,从而使得隔板108可实现有效的分隔效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上盖结构200,上盖结构200是一种覆盖在其他部件上方的外壳,用于保护和封装内部的加热腔204。
加热腔204用于容纳空气炸锅100。加热腔204通常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具有特定的尺寸和形状,以确保空气炸锅100能够完整放置在其中。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气炸锅,包括机身结构302和上盖结构200,机身结构302起到主要的保护作用,通过在机身结构302内设置烹饪腔304,以便于将食材放入,利用上盖结构200进行烹饪。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电磁加热式空气炸锅,通过改变IH线盘(即加热线圈)顶部区域由原来的无缝隙改为向上增加1mm间隙,在不影响IH加热效率和电机装配的情况下,让散热风扇(即风机)的出风口的一部分风量能够从IH线盘顶部流过,一部分风量从IH线盘底部流过,达到阻隔从微晶面板(即隔板)辐射传递上来的温度,同时又能降低IH线盘顶部区域包括顶部电机和主板区域的温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电磁加热式空气炸锅,将固定主板的下垫板(即第二容纳腔)往上抬高,将主板下垫板(即第二容纳腔中朝向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与电机固定盖(即第一容纳腔中远离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之间的距离增加到12mm,使得风机产生的风量能够从电机固定板与主板下垫板之间流通,带走更多的热量,同时增加此距离也有助于减小从底部线盘辐射上来的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炸锅,风道结构用于将空气送入第一容纳腔中,并经过第一间隙向外流出,有助于热量的传递和散发,使得发热板上产生的热量能够更有效地散发出来。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盖结构,所述内盖结构内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容纳腔;
加热线圈,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发热板,设于所述加热线圈的一侧,所述第一容纳腔中远离所述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与所述加热线圈的上表面之间存在第一间隙;
风道结构,与所述加热线圈设于所述发热板的同侧,所述风道结构连通风机,由所述风道结构流出的空气经所述第一间隙向外流出;
其中,所述发热板为导磁材质,所述加热线圈产生笼罩所述发热板的磁场,所述发热板产生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上设置有叶片且所述发热板能够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容纳腔,设于所述内盖结构内,且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互独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板,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容纳腔中朝向所述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与所述第一容纳腔中远离所述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之间存在第二间隙;
其中,由所述风道结构流出的空气经所述第二间隙向外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大于10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发热板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发热板之间的距离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设于所述发热板远离所述加热线圈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上设有异形轴孔,所述空气炸锅还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的驱动轴穿过所述异形轴孔,且所述驱动轴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异形轴孔的截面形状相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板,设于所述发热板和所述加热线圈之间,所述驱动轴穿过所述隔板伸入所述异形轴孔;
其中,所述第一容纳腔中靠近所述加热线圈的一侧侧壁形成所述隔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盖结构,所述上盖结构内设有所述内盖结构、所述加热线圈和所述风道结构;
机身结构,与所述上盖结构相连,所述机身结构内设有烹饪腔。
CN202323236664.1U 2023-11-29 2023-11-29 空气炸锅 Active CN2212051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36664.1U CN221205139U (zh) 2023-11-29 2023-11-29 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36664.1U CN221205139U (zh) 2023-11-29 2023-11-29 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05139U true CN221205139U (zh) 2024-06-25

Family

ID=91545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236664.1U Active CN221205139U (zh) 2023-11-29 2023-11-29 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051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43608B (zh) 风扇座、风道组件及烹饪器具
JP2009008297A (ja) 加熱調理器
CN106900099B (zh) 烹饪装置
CN221205139U (zh) 空气炸锅
CN213746907U (zh) 底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8162922U (zh) 电磁加热设备
CN220832762U (zh) 烹饪器具
CN214906080U (zh) 烹饪器具
JP5011001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20832760U (zh) 空气炸锅
CN220832763U (zh) 电磁加热组件、上盖结构和烹饪设备
CN112493876A (zh) 微蒸烤装置
CN220832768U (zh) 厨房电器
CN214387172U (zh) 微蒸烤装置
CN220898506U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213605938U (zh) 空气炸锅
CN211673862U (zh) 散热结构、家用电器和食物处理器
CN114271687B (zh) 散热风机、底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JP7216686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21202796U (zh)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8128040U (zh) 底板组件及烹饪装置
CN219699691U (zh) 烹饪设备
CN21992087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3909885U (zh) 发热组件、上盖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9920875U (zh) 一种烹饪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