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05938U - 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05938U
CN213605938U CN202022208162.8U CN202022208162U CN213605938U CN 213605938 U CN213605938 U CN 213605938U CN 202022208162 U CN202022208162 U CN 202022208162U CN 213605938 U CN213605938 U CN 2136059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air
cavity
fan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081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志一
鲁永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081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059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059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059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外壳(11),外壳(11)具有容纳腔(111),容纳腔(111)内设置有马达座(13)、马达(14)和散热风叶(15),马达座(13)具有通风孔(131),马达(14)安装在马达座(13)的上方,马达(14)的输出轴(141)穿过通风孔(131)延伸至马达座(13)的下方,散热风叶(15)设置在输出轴(141)位于通风孔(131)下方的部分上;通风孔(13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本实用新型的空气炸锅散热效果比较好。

Description

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是一种使用快速循环热空气对食材进行加热,从而使烹饪的食材达到油炸食材的效果和口感的炸锅。
现有的空气炸锅包括机体和用于盛装食材的锅体,机体具有加热腔,锅体可取放的容置于机体的加热腔内。锅体的上方设置有马达、散热风叶、导热风叶和发热管,导热风叶可在马达的驱动下转动并将发热管周围的热空气向下吹入锅体内部,以对锅体内部的食材进行加热;散热风叶可在马达的驱动下转动以对机体内部除加热腔以外的空间进行散热。
然而,现有的空气炸锅散热效果不好,不仅会导致空气炸锅的机体表面温升过高,而且可能烧坏马达等电器元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该空气炸锅的散热效果比较好,不仅能够防止空气炸锅的机体表面温升过高,而且能够防止马达等电器元件被烧坏,从而有利于保证空气炸锅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马达座、马达和散热风叶,所述马达座具有通风孔,所述马达安装在所述马达座的上方,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穿过所述通风孔延伸至所述马达座的下方,所述散热风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位于所述通风孔下方的部分上;所述通风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散热风叶的旋转外径。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炸锅包括外壳,外壳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马达座、马达和散热风叶;马达座设置有通风孔,马达安装在马达座的上方,且马达的输出轴穿过通风孔延伸至马达座的下方。通过将散热风叶设置在输出轴位于通风孔下方的部分上,以使散热风叶在输出轴的带动下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驱动马达座上方的冷空气穿过通风孔向下流动进入马达座下方的空腔中,以实现对马达座上方和马达座下方的区域进行散热的目的。
同时,通过设置通风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散热风叶的旋转外径,一方面,能够避免通风孔的面积过小,从而有利于增大穿过通风孔的风量;另一方面,能够避免马达座遮挡散热风叶,从而有利于提升散热风叶驱动马达座上方的冷空气穿过通风孔向下流动的能力。进而有利于改善散热风叶对马达座上方和马达座下方的区域进行散热时的效果,不仅能够防止空气炸锅的机体表面温升过高,而且能够防止马达等电器元件被烧坏,有利于保证空气炸锅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风孔的直径与所述散热风叶的旋转外径的差值范围为5-50mm。
通过将通风孔的直径与散热风叶的旋转外径的差值范围设置为5-50mm,从而在保证马达座不会遮挡散热风叶的基础上,避免通风孔的面积过大,进而不仅有利于保证散热气流的流动方向符合要求,而且有利于保证马达座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风孔的直径与所述散热风叶的旋转外径的差值范围为20-25mm。
通过将通风孔的直径与散热风叶的旋转外径的差值范围设置为20-50mm,从而不仅能够进一步保证马达座不会遮挡散热风叶,而且能够增大穿过通风孔的风量,提升空气炸锅的散热效果,进而能够有效的防止空气炸锅的机体表面温升过高,而且能够有效的防止马达等电器元件被烧坏。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风叶向下的投影落入所述通风孔向下的投影区域内。
通过设置散热风叶向下的投影落入通风孔向下的投影区域内,以确保散热风叶不会被马达座遮挡,从而不仅有利于增大通风量,而且有利于提升散热风叶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风孔与所述散热风叶同轴设置。
通过将通风孔与散热风叶同轴设置,从而保证散热风叶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均匀的驱动马达座上方的空气向下流动,避免空气流动不均匀导致空气炸锅振动或者导致空气炸锅的噪音增大,影响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马达座的外缘与所述容纳腔的内侧壁抵接,并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位于马达座上方的第一腔体和位于所述马达座下方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通过所述通风孔连通。
通过设置马达座的外缘与容纳腔的内侧壁抵接,并将容纳腔分隔为位于马达座上方的第一腔体和位于马达座下方的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通过通风孔连通,从而能够避免穿过通风孔进入第二腔体内的冷空气从马达座的外缘与容纳腔的内侧壁之间回流至第一腔体内,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空气炸锅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腔内还设置有隔热罩和导热风叶,所述隔热罩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散热风叶位于所述通风孔与所述隔热罩之间;所述输出轴贯穿所述隔热罩顶部,所述导热风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位于所述隔热罩内侧的部分上,所述导热风叶的旋转外径小于所述散热风叶的旋转外径。
通过在容纳腔内设置隔热罩和导热风叶,隔热罩位于第二腔体内,散热风叶位于通风孔与隔热罩之间,以使散热风叶能够驱动马达座上方的冷空气向下流动进入至隔热罩与外壳之间,降低外壳的温度;输出轴贯穿隔热罩顶部,导热风叶设置在输出轴位于隔热罩内侧的部分上,且导热风叶的旋转外径小于散热风叶的旋转外径,从而能够保证散热风叶可驱动的风量大于导热风叶可驱动的风量,进而能够改善散热风叶对马达座上方和隔热罩外侧进行散热时的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风叶包括多个第一叶片,所述导热风叶包括多个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包括第一水平段和向上翻折的第一竖直段,所述第二叶片包括第二水平段和向下翻折的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一竖直段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竖直段的高度。
通过设置第一叶片包括第一水平段和向上翻折的第一竖直段,从而能够增强散热风叶驱动马达座上方的冷空气穿过通风孔向下流动的能力。通过第二叶片包括第二水平段和向下翻折的第二竖直段,从而能够增强导热风叶驱动隔热罩内的热空气向下流动进入锅体内腔中的能力,以使空气炸锅能够对食材进行充分加热。通过设置第一竖直段的高度大于第二竖直段的高度,一方面,能够保证散热风叶可驱动的风量大于导热风叶可驱动的风量,以改善散热风叶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提升散热风叶驱动马达座上方的冷空气向下流动的能力,以保证冷空气的流动方向符合散热要求。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腔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隔热罩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通过在容纳腔的顶部设置进风口,进风口与第一腔体连通;在容纳腔的底部设置出风口,出风口位于隔热罩的外侧并与第二腔体连通,以使冷空气能够从容纳腔的顶部进入并带走容纳腔内的热量后从空气炸锅的底部排出,一方面,散热路径从空气炸锅的顶部延伸至底部有利于改善空气炸锅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携带热量的空气从空气炸锅的底部排出能够避免灼伤用户,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风口沿周向设置在所述外壳顶壁的边缘;所述出风口沿周向设置在所述外壳底壁的边缘。
通过将进风口沿周向设置在外壳顶壁的边缘,从而不仅能够保证进风量,而且有利于保证空气炸锅的外观不受影响;将出风口沿周向设置在外壳底壁的边缘,从而使携带有热量的空气能够顺利排出。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包括下壳体和上盖,所述下壳体的顶部具有开口,所述上盖盖合在所述开口处,且所述上盖的边缘与所述开口的边缘之间形成有进风口。
通过设置外壳包括下壳体和上盖,下壳体的顶部具有开口,上盖盖合在开口处,且上盖的边缘与开口的边缘之间形成有进风口,从而不仅简化了外壳的结构,减少了空气炸锅的零件数量;而且便于进风口的设置。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炸锅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的散热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机体;
11-外壳;
111-容纳腔;
1111-第一腔体;
1112-第二腔体;
112-进风口;
113-出风口;
114-下壳体;
115-上盖;
12-隔热罩;
121-上隔热罩;
122-中隔热罩;
123-下隔热罩;
13-马达座;
131-通风孔;
14-马达;
141-输出轴;
15-散热风叶;
151-第一叶片;
1511-第一竖直段;
16-导热风叶;
161-第二叶片;
1611-第二竖直段;
20-锅体。
具体实施方式
空气炸锅包括机体和用于盛装食材的锅体,机体包括外壳和电器元件,外壳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隔热罩和马达座,隔热罩将容纳腔下部的部分区域分隔出来以形成加热腔,锅体可取放的容置于加热腔内;马达座位于隔热罩的上方。电器元件包括马达、散热风叶、导热风叶和发热管,马达安装在马达座上,马达座具有通风孔,散热风叶位于通风孔和隔热罩之间,导热风叶和发热管设置在加热腔内。发热管发热以对加热腔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导热风叶可在马达的驱动下转动以将发热管周围的热空气向下吹入锅体内腔中,以对锅体内腔中的食材进行加热。散热风叶可在马达的驱动下转动以驱动马达座上方的冷空气穿过通风孔向下流动,并对外壳内部除加热腔以外的空间进行散热。
现有技术中的空气炸锅,由于马达座的通风孔直径过小,一方面,导致穿过通风孔的风量比较小,另一方面,导致散热风叶被马达座遮挡太多,降低了空气炸锅的散热效果,从而不仅会导致空气炸锅的机体表面温升过高,而且可能烧坏马达等电器元件,降低空气炸锅的质量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空气炸锅包括外壳,外壳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马达座、马达和散热风叶;马达座设置有通风孔,马达安装在马达座的上方,且马达的输出轴穿过通风孔延伸至马达座的下方,散热风叶设置在输出轴位于通风孔下方的部分上。通过设置通风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直径,并设置第一预设直径比散热风叶的旋转外径小30mm,一方面,能够避免通风孔的面积过小,有利于增大穿过通风孔的风量;另一方面,能够避免马达座过多的遮挡散热风叶,有利于提升散热风叶驱动马达座上方的冷空气穿过通风孔向下流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改善空气炸锅的散热效果,不仅能够防止空气炸锅的机体表面温升过高,而且能够防止马达等电器元件被烧坏,有利于保证空气炸锅的质量和可靠性。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的散热原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的爆炸图。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该空气炸锅包括外壳11,外壳11具有容纳腔111,容纳腔111内设置有马达座13、马达14和散热风叶15。
具体的,马达座13具有通风孔131,马达14安装在马达座13的上方,马达14的输出轴141穿过通风孔131延伸至马达座13的下方,散热风叶15设置在输出轴141位于通风孔131下方的部分上。
通风孔13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示例性的,当设置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为100mm时,通风孔13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00mm,例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通风孔131的直径为100mm、110mm、120mm或者130mm等。
具体实现时,空气炸锅包括机体10和用于盛装食材的锅体20,机体10包括外壳11和电器元件,外壳11具有容纳腔111,容纳腔111内设置有隔热罩12和马达座13,隔热罩12将容纳腔111下部的部分区域分隔出来以形成加热腔,锅体20可取放的容置于加热腔内。电器元件包括马达14、散热风叶15、导热风叶16和发热管,马达14安装在马达座13上,马达座13具有通风孔131,散热风叶15设置在通风孔131和隔热罩12之间,导热风叶16和发热管设置在加热腔内。发热管发热以对加热腔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导热风叶16可在马达14的驱动下转动以将发热管周围的热空气向下吹入锅体20内腔中,以对锅体20内腔中的食材进行加热。散热风叶15可在马达14的驱动下转动以驱动马达座13上方的冷空气穿过通风孔131向下流动,并对外壳11内部除加热腔以外的空间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的空气炸锅包括外壳11,外壳11具有容纳腔111,容纳腔111内设置有马达座13、马达14和散热风叶15;马达座13设置有通风孔131,马达14安装在马达座13的上方,且马达14的输出轴141穿过通风孔131延伸至马达座13的下方。通过将散热风叶15设置在输出轴141位于通风孔131下方的部分上,以使散热风叶15在输出轴141的带动下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驱动马达座13上方的冷空气穿过通风孔131向下流动进入马达座13下方的空腔中,以实现对马达座13上方和马达座13下方的区域进行散热的目的。
同时,通过设置通风孔13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一方面,能够避免通风孔131的面积过小,从而有利于增大穿过通风孔131的风量;另一方面,能够避免马达座13遮挡散热风叶15,从而有利于提升散热风叶15驱动马达座13上方的冷空气穿过通风孔131向下流动的能力。进而有利于改善散热风叶15对马达座13上方和马达座13下方的区域进行散热时的效果,不仅能够防止空气炸锅的机体10表面温升过高,而且能够防止马达14等电器元件被烧坏,有利于保证空气炸锅的质量和可靠性。
可选的,可以设置通风孔131的直径与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的差值范围为5-50mm。
示例性的,当设置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为100mm时,通风孔131的直径在105mm至150mm的范围内,例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通风孔131的直径为105mm、110mm、120mm或者150mm等,一方面,在保证马达座13不会遮挡散热风叶15的基础上,能够避免通风孔131的直径过大,导致本该向下流动的散热气流在通风孔131处形成涡流并向上回流,从而有利于保证散热气流的流动方向符合要求,进而有利于保证空气炸锅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马达座13的结构强度,并且便于马达14的安装。
较为优选的,可以设置通风孔131的直径与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的差值范围为20-25mm。
示例性的,当设置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为100mm时,通风孔131的直径在120mm至125mm的范围内,例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通风孔131的直径为120mm、122mm、123mm或者125mm等,从而不仅能够进一步保证马达座13不会遮挡散热风叶15,而且能够增大穿过通风孔131的风量,提升空气炸锅的散热效果,进而能够有效的防止空气炸锅的机体10表面温升过高,而且能够有效的防止马达14等电器元件被烧坏。
进一步的,散热风叶15向下的投影落入通风孔131向下的投影区域内,以保证整个散热风叶15完全裸露于通风孔131所在的范围内,以确保散热风叶15不会被马达座13遮挡而影响散热风叶15驱动气流的能力,从而不仅有利于增大通风量,而且有利于提升散热风叶15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通风孔131可以与散热风叶15同轴设置,从而有利于保证散热风叶15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均匀的驱动马达座13上方的空气向下流动,以避免空气流动不均匀导致空气炸锅振动或者导致空气炸锅的噪音增大,进而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其他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可以设置通风孔131的轴线与散热风叶15的轴线平行但不同轴,只要能够满足本实施例的要求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可以设置马达座13的外缘与容纳腔111的内侧壁抵接,以将容纳腔111分隔为位于马达座13上方的第一腔体1111和位于马达座13下方的第二腔体1112,第一腔体1111和第二腔体1112之间通过通风孔131连通。其中,第一腔体1111用于容纳马达14和控制电路等电子元器件,第二腔体1112用于形成容置锅体的加热腔。
具体实现时,通过将马达座13的外缘与容纳腔1111的内侧壁抵接,以将容纳腔111分隔为第一腔体1111和第二腔体1112,且第一腔体1111和第二腔体1112之间通过通风孔131连通,从而能够避免第一腔体1111内的冷空气穿过通风孔131进入第二腔体1112内之后,从马达座13的外缘与容纳腔111的内侧壁之间回流至第一腔体1111内,导致容纳腔1111内的热量无法从第二腔体1112散出到空气炸锅外;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空气炸锅的散热效果,避免空气炸锅表面温升过高。
参照图2至图4所示,进一步的,容纳腔内还设置有隔热罩12和导热风叶16,隔热罩12位于第二腔体1112内,散热风叶15位于通风孔131与隔热罩12之间,以使散热风叶15能够驱动马达座13上方的冷空气向下流动进入至隔热罩12与外壳11之间,从而有利于降低外壳11的温度,避免空气炸锅的机体10表面温升过高。输出轴141贯穿隔热罩12顶部,导热风叶16设置在输出轴141位于隔热罩12内侧的部分上,以使导热风叶16能够驱动发热腔内的热空气流动并加热食材。
导热风叶16的旋转外径小于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从而能够保证散热风叶15可驱动的风量大于导热风叶16可驱动的风量,进而能够改善散热风叶15对马达座13上方和隔热罩12外侧进行散热时的效果。
示例性的,隔热罩12可以包括上隔热罩121、中隔热罩122和下隔热罩123,且上隔热罩121、中隔热罩122和下隔热罩123在容纳腔111的下部围合成用于容置空气炸锅的锅体20的加热腔。
本实施例的散热风叶15包括多个第一叶片151,导热风叶16包括多个第二叶片161,具体的,第一叶片151的数量可以和第二叶片161的数量相等,或者,第一叶片151的数量可以大于第二叶片161的数量,亦或者,第一叶片151的数量可以小于第二叶片161的数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叶片151可以包括第一水平段和向上翻折的第一竖直段1511,从而能够增强散热风叶15驱动马达座13上方的冷空气穿过马达座13底面的通风孔131向下流动的能力,进而能够保证冷空气的流动方向符合散热要求。
在其他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叶片151也可以为具有一定迎角的叶片,只要能够满足本实施例的要求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叶片161可以包括第二水平段和向下翻折的第二竖直段1611,从而能够增强导热风叶16驱动隔热罩12内的热空气向下流动进入锅体20内腔中的能力,进而使空气炸锅能够对食材进行充分加热,有利于缩短烹饪时间,降低能耗。
在其他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叶片161也可以为具有一定迎角的叶片,只要能够满足本实施例的要求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当第一叶片151包括第一水平段和向上翻折的第一竖直段1511,第二叶片161包括第二水平段和向下翻折的第二竖直段1611时,可以设置第一竖直段1511的高度大于第二竖直段1611的高度,一方面,能够保证散热风叶15可驱动的风量大于导热风叶16可驱动的风量,以改善散热风叶15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提升散热风叶15驱动马达座13上方的冷空气向下流动的能力,以保证冷空气的流动方向符合散热要求。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容纳腔111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口112,进风口112与第一腔体1111连通;容纳腔111的底部设置有出风口113,出风口113位于隔热罩12的外侧并与第二腔体1112连通。
冷空气能够从容纳腔111顶部的进风口112进入第一腔体1111内并带走马达14的热量,然后经由马达座13底面的通风孔131进入第二腔体1112内并带走隔热罩12与外壳11之间的空隙内的热量,最后从容纳腔111底部的出风口113排出,参照图4所示,图4中带箭头的曲线表示散热空气的流动路径。一方面,散热路径从空气炸锅的顶部延伸至空气炸锅的底部有利于改善空气炸锅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携带热量的空气从空气炸锅的底部排出能够避免灼伤用户,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的,进风口112可以沿周向设置在外壳11顶壁的边缘,从而不仅能够保证进风量,而且有利于保证空气炸锅的外观不受影响;出风口113可以沿周向设置在外壳11底壁的边缘,从而使携带有热量的空气能够顺利排出。
在其他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进风口112可以设置在容纳腔111的其他位置,例如设置在容纳腔111的侧壁上,只要能够与第一腔体1111连通即可,此处不再赘述。出风口113也可以设置在容纳腔111的其他位置,例如设置在容纳腔111的侧壁上,只要能够与第二腔体1112连通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外壳11可以包括下壳体114和上盖115,下壳体114的顶部具有开口,上盖115盖合在开口处,且上盖115的边缘与开口的边缘之间形成有进风口113,从而不仅有利于简化外壳11的结构,减少空气炸锅的零件数量;而且便于进风口112的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到的冷空气是相对于空气炸锅的加热腔中的热空气而言的。空气炸锅的加热腔中设置有发热管,发热管能够对加热腔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以获得用于加热食材的热空气。冷空气为空气炸锅外部环境中的空气,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能够经由容纳腔111上的进风口112进入至空气炸锅内,以换走空气炸锅内的热量并从容纳腔111上的出风口113排出。
本实施例的空气炸锅包括外壳11,外壳11具有容纳腔111,容纳腔111内设置有马达座13、马达14和散热风叶15;马达座13设置有通风孔131,马达14安装在马达座13的上方,且马达14的输出轴141穿过通风孔131延伸至马达座13的下方,散热风叶15设置在输出轴141位于通风孔131下方的部分上;通风孔13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一方面,能够避免通风孔131的面积过小,有利于增大穿过通风孔131的风量;另一方面,能够避免马达座13遮挡散热风叶15,有利于提升散热风叶15驱动马达座13上方的冷空气穿过通风孔131向下流动的能力。进而有利于改善散热风叶15对马达座13上方和马达座13下方的区域进行散热时的效果,不仅能够防止空气炸锅的机体10表面温升过高,而且能够防止马达14等电器元件被烧坏,有利于保证空气炸锅的质量和可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1),所述外壳(11)具有容纳腔(111),所述容纳腔(111)内设置有马达座(13)、马达(14)和散热风叶(15),所述马达座(13)具有通风孔(131),所述马达(14)安装在所述马达座(13)的上方,所述马达(14)的输出轴(141)穿过所述通风孔(131)延伸至所述马达座(13)的下方,所述散热风叶(15)设置在所述输出轴(141)位于所述通风孔(131)下方的部分上;所述通风孔(13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131)的直径与所述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的差值范围为5-5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131)的直径与所述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的差值范围为20-2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叶(15)向下的投影落入所述通风孔(131)向下的投影区域内;
和/或,所述通风孔(131)与所述散热风叶(15)同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座(13)的外缘与所述容纳腔(111)的内侧壁抵接,并将所述容纳腔(111)分隔为位于马达座(13)上方的第一腔体(1111)和位于所述马达座(13)下方的第二腔体(1112),所述第一腔体(1111)和所述第二腔体(1112)之间通过所述通风孔(13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111)内还设置有隔热罩(12)和导热风叶(16),所述隔热罩(12)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112)内,所述散热风叶(15)位于所述通风孔(131)与所述隔热罩(12)之间;
所述输出轴(141)贯穿所述隔热罩(12)顶部,所述导热风叶(16)设置在所述输出轴(141)位于所述隔热罩(12)内侧的部分上,所述导热风叶(16)的旋转外径小于所述散热风叶(15)的旋转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叶(15)包括多个第一叶片(151),所述导热风叶(16)包括多个第二叶片(161);
所述第一叶片(151)包括第一水平段和向上翻折的第一竖直段(1511),所述第二叶片(161)包括第二水平段和向下翻折的第二竖直段(1611),所述第一竖直段(151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竖直段(1611)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111)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口(112),所述进风口(112)与所述第一腔体(1111)连通;所述容纳腔(111)的底部设置有出风口(113),所述出风口(113)位于所述隔热罩(12)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二腔体(1112)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12)沿周向设置在所述外壳(11)顶壁的边缘;所述出风口(113)沿周向设置在所述外壳(11)底壁的边缘。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包括下壳体(114)和上盖(115),所述下壳体(114)的顶部具有开口,所述上盖(115)盖合在所述开口处,且所述上盖(115)的边缘与所述开口的边缘之间形成有进风口(112)。
CN202022208162.8U 2020-09-30 2020-09-30 空气炸锅 Active CN2136059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08162.8U CN213605938U (zh) 2020-09-30 2020-09-30 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08162.8U CN213605938U (zh) 2020-09-30 2020-09-30 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05938U true CN213605938U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58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08162.8U Active CN213605938U (zh) 2020-09-30 2020-09-30 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059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24478U (zh) 空气炸锅的热风循环利用结构
CN110652223A (zh) 空气炸锅的热风循环利用结构
CN213605938U (zh) 空气炸锅
CN112628807A (zh) 烹饪装置
CN213605939U (zh) 空气炸锅
CN215723408U (zh) 烹饪器具
CN215305126U (zh) 一种空气炸锅的冷却系统及具有该冷却系统的空气炸锅
CN213721364U (zh) 一种电饭煲
CN209863501U (zh) 具有空气炸功能的电烤箱
CN216431824U (zh) 一种用于微波炉的多功能烹饪组件和微波炉
CN217696199U (zh) 一种高效空气炸锅
CN112220337A (zh) 一种电饭煲
CN217218790U (zh) 空气炸锅的盖体组件
CN215191088U (zh) 料理机
CN214370410U (zh) 烹饪装置
CN215383358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5305140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8246908U (zh) 一种嵌入式烤箱
CN214370420U (zh) 烹饪装置
CN214370421U (zh) 烹饪装置
CN219680397U (zh) 一种改进的烹饪器具
CN218606233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5016279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5777510U (zh) 烹饪器具
CN217137668U (zh) 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