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7510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7510U
CN215777510U CN202121712375.2U CN202121712375U CN215777510U CN 215777510 U CN215777510 U CN 215777510U CN 202121712375 U CN202121712375 U CN 202121712375U CN 215777510 U CN215777510 U CN 215777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verflowing
air
cooking appliance
side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1237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洲
李建
史庭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1237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7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7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7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锅体,设置在煲体内;进风结构,设置在煲体和锅体之间并位于锅体的后侧;食物篮,设置在锅体内,食物篮包括:支撑板,支撑板水平设置于食物篮的底部;侧板,围设于支撑板,侧板的顶部为敞口结构,侧板的底端低于支撑板的底面,侧板上与进风结构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口;多个第一过流口,设置在侧板上;多个第二过流口,设置在支撑板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旋转烤盘结构复杂的问题。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出于对健康的追求,空气炸锅利用快速循环的热空气对食物进行加热,替代了原本煎锅里的热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市场上的空气炸锅一般采用旋转烤盘,使得食物的四周能够均匀加热。这样需要在使用电机带动烤盘进行旋转,烤盘与电机之间的连接结构复杂,成本高昂。并且采用旋转烤盘对于烤盘装配时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不便于用户装配,使得用户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采用旋转烤盘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锅体,设置在煲体内;进风结构,设置在煲体和锅体之间并位于锅体的后侧;食物篮,设置在锅体内,食物篮包括:支撑板,支撑板水平设置于食物篮的底部;侧板,围设于支撑板,侧板的顶部为敞口结构,侧板的底端低于支撑板的底面,侧板上与进风结构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口;多个第一过流口,设置在侧板上;多个第二过流口,设置在支撑板上。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烹饪器具包括煲体、锅体、进风结构以及食物篮。其中锅体设置在煲体内,食物篮设置在锅体内。食物篮包括支撑板和侧板,其中侧板围设于支撑板的外周,支撑板和侧板共同围成盛放待烹饪食物的容纳空间。热风能够吹入至锅体内并对食物篮中的食物进行加热,实现烹饪功能。侧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流口,热风能够进入至侧板和锅体之间的进风通道内,再通过第一过流口从食物篮的外周吹入至食物篮内对食物进行加热。支撑板与侧板的底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这样支撑板的底壁和锅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了另一个进风通道,同时侧板上设置有避让口,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过流口,从避让口吹入的热风先吹入上述的另一个进风通道然后通过第二过流口进入至食物篮内部并实现对食物的加热。上述结构使得热风可以同时通过第一过流口和第二过流口从食物篮的外周和底部进入至食物篮内对食物进行加热,上述加热方式使得食物的受热面积较大,加热较为均匀。这样,食物篮无需旋转就能够实现较好的烹饪效果,避免设置电机等结构,简化了烹饪器具的结构,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旋转烤盘结构复杂的问题。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过流口的过流面积在远离避让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距离避让口越远时,热风所携带的热量以及风量会越小。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过流口的过流面积在远离避让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这样设置能够使得从距离避让口较近位置的第一过流口吹入较少的热风、从距离避让口较远位置的第一过流口吹入更多的热风,使得整个食物篮内的热场更加均匀,提升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过流口包括沿竖向方向设置在侧板上的第一长条形过流口,多个第一过流口的宽度在远离避让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这样第一过流口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
进一步地,每个第一过流口上远离避让口的一侧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风板。导风板能够对吹向其的热风进行导向,使得热风沿着导风板吹入至食物篮内对食物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导风板与侧板之间的夹角a满足:30°≤a≤70°,和/或,第一过流口沿侧板的高度方向延伸。这样能够热风接触导风板改变方向时损耗的能量较少,同时经由每个第一过流口吹入至食物篮内的风量适中,保证了食物篮的热场相对均匀,达到较好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侧板的上方设置有向外翻折的挡风板,挡风板与锅体的内壁抵接,侧板的外壁、挡风板以及锅体的内壁之间形成进风通道。挡风板的设置能够避免部分热风吹向食物篮上方的煲体内部的其他位置,使得大部分的热风均能够吹向食物篮内部,避免了热量的浪费。
进一步地,侧板的外壁上远离避让口的一侧设置有挡风隔板,挡风隔板与锅体的内壁抵接。挡风隔板的设置能够有效阻挡热风,避免在沿食物篮两侧进入的热风之间相互干扰,形成扰流。
进一步地,侧板包括弧面段,支撑板上设置有圆形的第一过流区域,弧面段围设于第一过流区域的外侧并与第一过流区域同轴设置,多个第二过流口设置在第一过流区域内,多个第二过流口的过流面积在远离避让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这样设置能够使得从距离避让口较近位置的第二过流口吹入较少的热风、从距离避让口较远位置的第二过流口吹入更多的热风,使得整个食物篮内的热场更加均匀,提升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避让口的宽度小于弧面段的直径。这样能够使得吹入食物篮内的热风均匀地吹向待烹饪食物。
进一步地,侧板还包括与弧面段的两端连接的两个平面段,两个平面段相对设置并位于弧面段和进风结构之间,支撑板设置有第二过流区域,第二过流区域位于第一过流区域和进风结构之间,第二过流区域设置在两个平面段之间,第二过流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第三过流口。第三过流口处距离热风发生装置的叶片较近,此处风压较小,设置第三过流口使得热风能够更好的进入,提高加热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第一过流区域的面积A1与支撑板的面积A2之间的比值满足:85%≤A1/A2≤92%。烹饪时,食物主要放置于第一过流区域内。
进一步地,多个第三过流口的过流面积在远离避让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由于距离避让口越远,热风所携带的热量以及风量会越小,多个第三过流口的过流面积在远离避让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能够使得食物篮内的热量更加均匀,保证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多个第二过流口包括在支撑板上阵列设置的多个过流孔,和/或,第三过流口包括第二长条形过流口。这样易于加工,同时侧板的形状形相匹配。
进一步地,进风结构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回风口,进风口对应于锅体和侧板之间以及支撑板的下方,回风口对应于支撑板的上方。这样使得侧板上的避让口同时起到进风和回风的作用,进风结构也同时起到进风和回风的作用,这样实现了热风的循环。
进一步地,进风结构包括板体,进风口包括设置在板体上并沿竖向延伸的第一进风口以及沿横向延伸的第二进风口,回风口设置在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之间。热风能够经由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吹向锅体内,实现对食物的加热。同时,回风口设置在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中间,食物篮内的热风经由能够经由回风口吹出食物篮,实现食物篮内部的热风循环。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热风发生装置,热风发生装置设置在锅体的后侧,进风结构位于热风发生装置和锅体之间。热风发生装置能够加热空气并将热风吹入至锅体内部对食物进行加热。同时,热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热风能够经由进风结构进入至锅体内。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剖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锅体内的热风流向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食物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食物篮的另一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的食物篮的A处的放大图;
图8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锅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进风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煲体;11、外壳;12、内衬;13、后盖;14、后衬罩;15、电源盒;16、电源线压板;17、通风口;20、锅体;30、进风结构;31、板体;321、第一进风口;322、第二进风口;33、回风口;40、热风发生装置;41、加热管;42、叶片;43、反射罩;44、叶片电机;45、减震胶;50、食物篮;51、支撑板;511、第一过流区域;5111、第二过流口;512、第二过流区域;5121、第三过流口;52、侧板;521、第一过流口;5211、导风板;522、弧面段;523、平面段;524、挡风板;525、挡风隔板;53、避让口;60、盖体;61、可视窗;62、电源组件;621、电源下盖;622、电源板;623、遮光罩;624、盖板;63、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包括:煲体10、锅体20、进风结构30以及食物篮50。其中,锅体20设置在煲体10内;进风结构30设置在煲体10和锅体20之间并位于锅体20的后侧;食物篮50设置在锅体20内。食物篮50包括:支撑板51、侧板52、多个第一过流口521以及多个第二过流口5111。其中,支撑板51,支撑板51水平设置于食物篮50的底部;侧板52,围设于支撑板51,侧板52的顶部为敞口结构,侧板52的底端低于支撑板51的底面,侧板52上与进风结构3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口53;多个第一过流口521设置在侧板52上;多个第二过流口5111设置在支撑板51上。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烹饪器具包括煲体10、锅体20、进风结构30以及食物篮50。其中锅体20设置在煲体10内,食物篮50设置在锅体20内。食物篮50包括支撑板51和侧板52,其中侧板52围设于支撑板51的外周,支撑板51和侧板52共同围成盛放待烹饪食物的容纳空间。热风能够吹入至锅体20内并对食物篮50中的食物进行加热,实现烹饪功能。侧板5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流口521,热风能够进入至侧板52和锅体20之间的进风通道内(参见附图4的箭头S1处),再通过第一过流口从食物篮的外周吹入至食物篮内对食物进行加热(上述热风流动过程可以参见图4中的箭头)。支撑板51与侧板52的底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H,这样支撑板51的底壁和锅体20的内壁之间形成了另一个进风通道(参见附图4的箭头S2处),同时侧板上设置有避让口53,支撑板51上设置有第二过流口5111,从避让口53吹入的热风先吹入上述的另一个进风通道然后通过第二过流口5111进入至食物篮50内部并实现对食物的加热(上述热风流动过程可以参见图4中的箭头)。上述结构使得热风可以同时通过第一过流口521和第二过流口5111从食物篮50的外周和底部进入至食物篮50内对食物进行加热,上述加热方式使得食物的受热面积较大,加热较为均匀。这样,食物篮50无需旋转就能够实现较好的烹饪效果,避免设置电机等结构,简化了烹饪器具的结构,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旋转烤盘结构复杂的问题。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流口521延伸至支撑板51下方。当然,第一过流口也可以从上至下仅延伸至支撑板51位置,只要能够将吹向侧板52外围的热风导入食物篮50内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多个第一过流口521的过流面积在远离避让口5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是指:相邻的两个第一过流口521中,距离避让口53较远的第一过流口521的过流面积相较于距离避让口53较近的第一过流口521的过流面积更大。
在本实施例中,锅体20为三面封闭状,一侧设置有开口,进风结构30对应于开口处。进风结构30可以安装在开口处,也可以安装在煲体10上。上述的避让口53同时起到进风和回风的作用,进风结构30也同时起到进风和回风的作用,这样实现了热风的循环。具体来说,避让口53对应于支撑板以上的部分实现回风,避让口53对应于支撑板以下的部分实现进风。相应地,进风结构与避让口53相匹配地设置有进风口和回风口,所述进风口对应于所述锅体和侧板之间以及所述支撑板的下方,回风口33对应于所述支撑板的上方。
如图1至图3所示,多个第一过流口521的过流面积在远离避让口5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侧板5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流口521,热风能够通过第一过流口521从食物篮50的四周吹入至食物篮50内对食物进行加热。距离避让口53越远,热风所携带的热量以及风量会越小,多个第一过流口521的过流面积在远离避让口5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这样设置能够使得从距离避让口53较近位置的第一过流口521吹入较少的热风、从距离避让口53较远位置的第一过流口521吹入更多的热风,使得整个食物篮50内的热场更加均匀,提升烹饪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煲体10包括外壳11、内衬12、后盖13、后衬罩14、电源盒15以及电源线压板16,内衬12设置在外壳11内,锅体20设置在内衬12内,内衬12可以隔热和固定热风发生装置40,后衬罩14位于热风发生装置40的外侧并与内衬12连接。电源盒15固定在内衬12上,电源线压板16固定于外壳11上。
如图1和图3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热风发生装置40,热风发生装置40设置在锅体20的后侧,进风结构30位于热风发生装置40和锅体20之间。热风发生装置40设置在煲体10内并位于锅体20的后侧,能够加热空气并将热风吹入至锅体20内部对食物进行加热。进风结构30设置在热风发生装置40和锅体20之间并位于锅体20的后侧,热风发生装置40产生的热风能够经由进风结构30进入至锅体20内。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靠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远离用户的一侧为后侧。本实施例为后进风的空气炸锅。
热风发生装置40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加热管41、叶片42和反射罩43,加热管41和叶片42设置在反射罩43内。上述的叶片42为离心式叶片,空气进入反射罩43的空间内后,在叶片42的驱动下随叶片42旋转并沿其半径方向离开叶片42。经由叶片42甩出的空气在反射罩43的作用下,向锅体20方向运动,并由加热管41加热后形成热风吹向锅体20内部,实现对锅体20内食物的加热。
如图1所示,叶片42固定在叶片电机44的轴上,叶片42在叶片电机44驱动下进行旋转将加热管41的热量吹到锅体20内实现整体加热和均匀性,叶片电机44设置在后衬罩14的外侧。加热管41固定在反射罩43上,热风发生装置40在后衬罩14的作用下固定在内衬12上。后衬罩14上设置有定位柱,减震胶45通过定位柱设置在叶片电机44和后衬罩14之间,能够减小叶片电机44运行过程中对后衬罩14的影响。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叶片42是圆形的,反射罩43是矩形的(也可以为正方形)。沿叶片42的半径方向甩出的空气接触到反射罩43的内壁时能够改变方向吹向锅体20内部,避免在反射罩43内部形成循坏。在反射罩43的阻挡下,热风可以对烹饪的食材形成一种包裹之势,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在内衬12的侧部开设一个方形孔用于装配反射罩43。
通过这样的设置顶部正常出风,两侧的风经由反射罩43导向食物篮50的四周,底部的热风通过支撑板51向上流动,这样在不转动的情况下将侧面四处风的均匀地分散到了整个锅体20内,使得食物能够均匀被烹饪,节约了成本的同时,用户的体验也大大地提高。
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第一过流口521为沿竖向方向设置在侧板52上的第一长条形过流口,多个第一过流口521的宽度在远离避让口5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流口521为第一长条形过流口,同时第一过流口521沿侧板52的高度方向延伸,这样第一过流口521的结构简单,同时使得在食物篮50的高度方向上热风能够均匀地吹向待烹饪的食物,具有较好的烹饪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过流口沿竖向方向延伸并不限于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过流口可以与竖直方向具有一定的夹角(该夹角在0°至45°之间),只要使得第一过流口的高度与食物篮内的盛放食物的容纳空间的高度相同即可。
如图5至图7所示,每个第一过流口521上远离避让口53的一侧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风板5211。导风板5211能够对吹向其的热风进行导向,使得热风沿着导风板5211吹入至食物篮50内对食物进行加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不限于仅仅沿着竖直方向延伸,导风板也可以与竖直方向具有一定的夹角,具体地,导风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与上述的第一过流口可以与竖直方向具的夹角相同。
如图7所示,导风板5211与侧板52之间的夹角a满足:30°≤a≤70°。这样能够热风接触导风板5211改变方向时损耗的能量较少,同时经由每个第一过流口521吹入至食物篮50内的风量适中,保证了食物篮50的热场相对均匀,达到较好的烹饪效果。优选地,40°≤a≤45°,例如a可以为40°、43°或者45°,发明人经多次试验发现,当a为上述值时,对食物的加热更加均匀,食物的口感更好。侧板52可以是平面结构或者弧面结构,当侧板为弧面结构时,导风板5211与侧板52之间的夹角是指导风板5211与该导风板5211所在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
如图4至图6所示,侧板52的上方设置有向外翻折的挡风板524,挡风板524与锅体20的内壁抵接。这样能够在侧板52的外壁、挡风板524以及锅体20的内壁之间形成进风通道,从避让口53吹入的热风先进入至上述的进风通道中,再经由第一过流口521吹向食物篮50内,实现对食物的加热。优选地,上述进风通道的宽度保持不变。挡风板524的设置能够避免部分热风吹向食物篮50上方的煲体内部其他位置,使得大部分的热风均能够吹向食物篮50内部,避免了热量的浪费。
如图4和图6所示,侧板52的外壁上远离避让口53的一侧(也即锅体20的前侧)设置有挡风隔板525,挡风隔板525与锅体20的内壁抵接。由于热风从食物篮50避让口53两端形成两路分别经由侧板52的外壁和锅体20的内壁之间形成的进风通道吹向食物篮50内,两路热风会在食物篮50外远离避让口53的一端相遇,挡风隔板525的设置能够有效阻挡两路热风,避免在两路热风之间形成乱流。
如图5和图6所示,侧板52包括弧面段522,支撑板51上设置有圆形的第一过流区域511,弧面段522围设于第一过流区域511的外侧并与第一过流区域511同轴设置,多个第二过流口5111设置在第一过流区域511内,多个第二过流口5111的过流面积在远离避让口5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一过流区域511的面积A1与支撑板51的面积A2之间的比值满足:85%≤A1/A2≤92%。上述A1/A2可以为85%、87%、90%或者92%。热风能够经由支撑板51的底面和锅体20的内壁之间形成的进风通道并从第二过流口5111吹向食物篮50内,实现对食物的加热。由于距离避让口53越远,热风所携带的热量以及风量会越小,多个第二过流口5111的过流面积在远离避让口5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这样设置能够使得从距离避让口53较近位置的第二过流口5111吹入较少的热风、从距离避让口53较远位置的第二过流口5111吹入更多的热风,使得整个食物篮50内的热场更加均匀,提升烹饪效果。烹饪时,食物主要放置于第一过流区域511内。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避让口53的宽度小于弧面段522的直径。这样能够使得吹入食物篮50内的热风均匀地吹向待烹饪食物。如果避让口53宽度过大的话,在热风的流向以及导风板5211的作用下,会使得食物篮50内的热风更多地聚集在远离避让口53的位置,烹饪效果不佳。
侧板52还包括与弧面段522的两端连接的两个平面段523,两个平面段523相对设置并位于弧面段522和进风结构30之间,支撑板51设置有第二过流区域512,第二过流区域512位于第一过流区域511和进风结构30之间,第二过流区域512设置在两个平面段523之间,第二过流区域512内设置有多个第三过流口5121,多个第三过流口5121的过流面积在远离避让口5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由于距离避让口53越远,热风所携带的热量以及风量会越小,多个第三过流口5121的过流面积在远离避让口5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能够使得食物篮50内的热量更加均匀,保证加热效果。上述两个平面段523可以平行设置,当然也可以不平行。
如图5和图6所示,多个第二过流口5111包括在支撑板51上阵列设置的多个过流孔,第三过流口5121包括第二长条形过流口。在远离避让口53的方向上,每一排第二过流口5111之间的距离均相等,这样能够使得食物篮50内的热量更加均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流口5111为圆形孔,这与支撑板51的形状相适应,同时加工方便。当然,第二过流口也可以为椭圆形孔、方形孔或者其他形状的孔。第三过流口5121为第二长条形过流口,这与第三过流口5121的形状相适应,使得食物篮50更加美观。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过流口5121比相邻的第二过流口5111的过流面积更大,这是由于靠叶片正前方位置热风的风压较小,因此经过第三过流口5121吹向食物篮50内的热风会更少,这样设置能够使得食物篮50内的热风更加均匀。当然,在烹饪过程中,食物大都盛放在第一过流区域511内,因此,也可以不设置第三过流口5121。
如图1、图8和图9所示,进风结构30包括板体31,进风口包括设置在板体31上并沿竖向延伸的第一进风口321以及沿横向延伸的第二进风口322,回风口33设置在第一进风口321和第二进风口322之间。由于进风结构30上的第一进风口321是沿竖直向延伸的,经由第一进风口321吹入的热风能够沿食物篮50高度方向均匀地吹向食物篮50内的食物,使得在食物篮50高度方向上食物篮50内部的热量较为均匀,这样能够均匀地加热食物。食物盛放在食物篮50内部时,主要位于食物篮50的中下部空间,第二进风口322设置在板体31的底部并沿横向延伸,热风经由第二进风口322吹入食物篮50内部之后向上运动,实现对食物的均匀加热,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上述的竖向和横向也并不限于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还可以是与竖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的方向。
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内部的热风流向示意图,空气在叶片42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反射罩43的内壁,因此大部分的热风位于叶片42的四周,第一进风口321和第二进风口322围绕在回风口33的外周能够使得热风经由第一进风口321和第二进风口322吹向食物篮50内部,实现对食物的加热。同时,回风口33设置在第一进风口321和第二进风口322中间,食物篮50内的热风经由能够经由回风口33沿叶片42的轴向吹出食物篮50,实现食物篮50内部的热风循环。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还包括通风口17,烹饪器具外部的空气能够经由通风口17进入至烹饪器具内并被加热管41加热后吹向锅体20内部。同时,烹饪器具内部的热风也能够从通风口17排出至烹饪器具外部,通时携带出部分热量,避免烹饪器具内热量过高。由此,烹饪器具通过通风口17实现与外部的气体循环。如图3所示,煲体10后设置有散热孔,能够对叶片电机44进行散热。
如图1和图3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60,盖体60通过转轴63可开合地盖设在煲体10上,盖体60上设置有可视窗61。用户可以通过可视窗61观察烹饪器具内的食物的烹饪情况,方便用户的使用。
盖体60还包括电源组件62,电源组件62包括电源下盖621、电源板622、遮光罩623以及盖板624。电源下盖621上装配有电源板622,电源板622上装配有遮光罩623,电源板622和遮光罩623在盖板624的作用下形成一个整体固定于盖体60上。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烹饪器具时,先将内衬12、锅体20、热风发生装置40以及盖体60等安装至外壳11内,最后将后盖13固定于外壳11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烹饪器具。
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或者带有烘烤功能的压力锅、电饭煲以及多功能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10);
锅体(20),设置在煲体(10)内;
进风结构(30),设置在所述煲体(10)和所述锅体(20)之间并位于所述锅体(20)的后侧;
食物篮(50),设置在所述锅体(20)内,所述食物篮(50)包括:
支撑板(51),所述支撑板(51)水平设置于所述食物篮(50)的底部;
侧板(52),围设于所述支撑板(51),所述侧板(52)的顶部为敞口结构,所述侧板(52)的底端低于所述支撑板(51)的底面,所述侧板(52)上与所述进风结构(3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口(53);
多个第一过流口(521),设置在所述侧板(52)上;
多个第二过流口(5111),设置在所述支撑板(5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过流口(521)的过流面积在远离所述避让口(5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流口(521)包括沿竖向方向设置在所述侧板(52)上的第一长条形过流口,多个所述第一过流口(521)的宽度在远离所述避让口(5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过流口(521)上远离所述避让口(53)的一侧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风板(52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5211)与所述侧板(52)之间的夹角a满足:30°≤a≤70°,和/或,所述第一过流口(521)沿所述侧板(52)的高度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52)的上方设置有向外翻折的挡风板(524),所述挡风板(524)与所述锅体(20)的内壁抵接,所述侧板(52)的外壁、所述挡风板(524)以及所述锅体(20)的内壁之间形成进风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52)的外壁上远离所述避让口(53)的一侧设置有挡风隔板(525),所述挡风隔板(525)与所述锅体(20)的内壁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52)包括弧面段(522),所述支撑板(51)上设置有圆形的第一过流区域(511),所述弧面段(522)围设于所述第一过流区域(511)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一过流区域(511)同轴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过流口(5111)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流区域(511)内,多个所述第二过流口(5111)的过流面积在远离所述避让口(5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口(53)的宽度小于所述弧面段(522)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52)还包括与所述弧面段(522)的两端连接的两个平面段(523),两个所述平面段(523)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弧面段(522)和所述进风结构(30)之间,所述支撑板(51)上还设置有第二过流区域(512),所述第二过流区域(512)位于所述第一过流区域(511)和所述进风结构(30)之间,所述第二过流区域(512)设置在两个所述平面段(523)之间,所述第二过流区域(512)内设置有多个第三过流口(512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流区域(511)的面积A1与所述支撑板(51)的面积A2之间的比值满足:85%≤A1/A2≤92%。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过流口(5121)的过流面积在远离所述避让口(5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二过流口(5111)包括在所述支撑板(51)上阵列设置的多个过流孔,和/或
所述第三过流口(5121)包括第二长条形过流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结构(30)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回风口(33),所述进风口对应于所述锅体(20)和侧板(52)之间以及所述支撑板(51)的下方,所述回风口(33)对应于所述支撑板(51)的上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结构(30)包括板体(31),所述进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板体(31)上并沿竖向延伸的第一进风口(321)以及沿横向延伸并位于底部的第二进风口(322),所述回风口(33)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32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322)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热风发生装置(40),所述热风发生装置(40)设置在所述锅体(20)的后侧,所述进风结构(30)位于所述热风发生装置(40)和所述锅体(20)之间。
CN202121712375.2U 2021-07-26 2021-07-26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5777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12375.2U CN215777510U (zh) 2021-07-26 2021-07-26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12375.2U CN215777510U (zh) 2021-07-26 2021-07-26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7510U true CN215777510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84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12375.2U Active CN215777510U (zh) 2021-07-26 2021-07-26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75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027560A1 (en) Convection part for electric oven range
CN215777510U (zh) 烹饪器具
CN213309209U (zh) 空气炸烤箱
US6956191B2 (en) Microwave oven having a projection door which extends a cooking chamber of the microwave oven
CN115670264A (zh) 烹饪器具
CN215777511U (zh) 烹饪器具
CN213909741U (zh) 烹饪器具
CN212912936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KR101411760B1 (ko) 전기오븐
CN203483303U (zh) 一种加热食物的器具
CN21992087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5687005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10650562A (zh) 一种空气炸微波炉
CN213909742U (zh) 锅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090404U (zh) 空气炸锅
CN209863485U (zh) 一种电烤机
CN214549002U (zh) 空气烤箱
CN218246908U (zh) 一种嵌入式烤箱
CN217987342U (zh) 烹饪器具
CN216534973U (zh) 具有空气炸功能的烹饪设备
CN215777507U (zh) 锅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605938U (zh) 空气炸锅
CN220898506U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215777482U (zh) 导风组件、盖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5502563U (zh) 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