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06233U - 一种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06233U
CN218606233U CN202223133435.2U CN202223133435U CN218606233U CN 218606233 U CN218606233 U CN 218606233U CN 202223133435 U CN202223133435 U CN 202223133435U CN 218606233 U CN218606233 U CN 2186062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otor
fan blade
cavit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3343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鑫
牛军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ed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ed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ed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ed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3343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062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062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062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电机、热风组件、机头组件和机身组件,机头组件包括上壳体和罩设在上壳体内的导风盘,上壳体和导风盘围成冷风腔,所述电机设置于冷风腔内;热风组件包括加热元件和第一风叶,所述机身组件包括内胆和包覆在内胆外的下壳体,机头组件扣合在机身组件上,导风盘和内胆形成烹饪腔,加热元件和第一风叶位于烹饪腔上部,内胆内放置烹饪器具,电机吊装在上壳体上,电机的电机轴穿过导风盘向下伸入烹饪腔内与第一风叶连接;还包括第二风叶,第二风叶设置于冷风腔内并套设在电机轴上。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机吊装在上壳体上,进而省去了设置电机支架,降低了物料成本和生产成本,提升了装配效率和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的设计制造领域,更具体的说,其设计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是一种可以用空气来进行“油炸”的机器,主要是利用空气替代原本煎锅里的热油,让食物变熟;同时热空气还吹走了食物表层的水分,使食材达到近似油炸的效果。
空气炸锅内都会设置有风道结构;通过风道结构将外部冷空气送入空气炸锅中,进而对机体进行冷却,同时将空气炸锅烹饪腔内的多余的热空气排出,进而保持烹饪腔内的温度;在空气炸锅内还会设置有冷风叶和热风叶;其中冷风叶用于带动进入空气炸锅的冷空气流动,对空气炸锅的加热组件进行散热;而热风叶主要用于带动烹饪腔内的热空气流动,进而使得烹饪腔内的食物更快、更均匀的成熟;附带的,热风叶也会将烹饪腔内多余的热空气排出,进而保证烹饪腔内部的温度。
一般情况下,空气炸锅内通常都会设置有电机架用于装配电机,再通过电机驱动冷风叶和热风叶进行工作;而电机架的设置使得空气炸锅内部结构复杂,造成空气炸锅内部的排风结构不好设置,影响到风道结构的排风效果不利于降温;使得烹饪腔所在区域的机体温度较高,容易对使用者造成伤害;也会对电机和线路板的耐热及其工作性能要求较高,进而提升了空气炸锅整体的物料生产成本,还降低了生产装配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同时对机体和电机降温、使用安全、生产成本低、装配生产效率高的一种空气炸锅。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电机、热风组件、机头组件和机身组件,机头组件包括上壳体和罩设在上壳体内的导风盘,上壳体和导风盘围成冷风腔,所述电机设置于冷风腔内;热风组件包括加热元件和第一风叶,所述机身组件包括内胆和包覆在内胆外的下壳体,机头组件扣合在机身组件上,导风盘和内胆形成烹饪腔,加热元件和第一风叶位于烹饪腔上部,内胆内放置烹饪器具,电机吊装在上壳体上,电机的电机轴穿过导风盘向下伸入烹饪腔内与第一风叶连接;还包括第二风叶,第二风叶设置于冷风腔内并套设在电机轴上,所述冷风腔的高度为h,所述机头组件的高度为H,h:H=0.4-0.6。
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机吊装在上壳体上,进而省去了设置电机支架,降低了物料成本和生产成本,提升了装配效率和生产效率。取消了电机安装架后,第二风叶和电器均处于冷风腔内,第二风叶启动时,冷空气搅动空气将直接作用于电机外表面,为电机降温。另外,取消电机安装架后,第二风叶与电机安装的相对位置不受限制,可以通过调整电机位置来调整机头组件内的空间分配,以及获得更好的降温效果。
另外,针对冷风腔和机头组件的高度比,h:H=0.4-0.6时,冷风腔空间处于一个合适的大小,一方面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第二风叶和电机,另一方面,空间的限制可以将第二风叶产生的冷却风直接作用于电机处,实现对电机的降温,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当h:H小于0.4时,冷风腔高度过小,冷风与电机的接触面和接触几率降低,影响对电机的降温效果。当h:H大于0.6时,冷风腔内空间过大,不利于冷风腔内空间的循环,影响电机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内胆和下壳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夹层内腔,该夹层内腔形成进气通道,下壳体上设有将夹层内腔与外界连通的冷风进气口,上壳体上设有将冷风腔与外界连通的出气口,所述夹层内腔和冷风腔连通。
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下壳体的进气通道与上壳体的冷风腔连通,第二风叶在工作时,能够同时流通进气通道和冷风腔内的气体,进而实现进气通道与冷风腔的散热;降低空气炸锅机体的温度,避免在使用时对人体造成烫伤。
进一步的,机身组件上设置有使进气通道和冷风腔相通的进风通孔,电机处于进风通孔和出气口之间。
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机处于进风通孔和出气口之间,使得气体从进风通孔流向出气口时经过电机,并对电机进行散热和冷却。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上设有挡板,所述电机吊装于挡板上,所述冷风腔的高度h为30-60mm。
进一步的,所述冷风腔内设置第二风叶,第二风叶位于挡板上方,挡板上设置有第一通过孔,所述电机轴的上端向上穿过第一通过孔与第二风叶连接;所述挡板上设有出风通孔,所述出风通孔设置在挡板的外围,所述出气口位于挡板上方的上壳体上。
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挡板的设置进一步的限定冷风腔中气体的流动,进而保证气体在流动时会经过电机,并对电机施加足够的散热和冷却效果。冷风腔的高度h在30-60mm,可以为挡板的安装提供空间,空间大小适于风道形成和流动,可以提高对电机的冷却效果。h小于30mm时,空间太小,不适于安装挡板为电机提供安装位的结构;h大于60mm时,挡板的设置对冷风腔中冷风流动的导向效果不明显,导致对电机的冷却效果不佳。
进一步的,进风通孔和出风通孔设置于电机的不同侧。
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风通孔和出风通孔设置于电机的不同侧,进而保证气体在流动时会经过电机,并对电机施加足够的散热和冷却效果。
进一步的,出气口包括第一出气口,第一出气口处于远离出风通孔的一侧;第二风叶设置于出风通孔和第一出气口之间。
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风叶设置于出风通孔和第一出气口之间,进而使得第二风叶在工作时,能够将气体通过第一出气口排出;进而形成负压,电机冷风腔内的气体通过出风通孔涌入,再由第二风叶排出,进而形成本实用新型内部的气体流动,同步实现机体和电机的散热。
进一步的,上壳体顶部设有开口,挡板设置于开口处用于吊装电机,开口处覆盖有顶盖,在顶盖的侧壁上还设有排风孔。
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排风孔的设置使得排出气体的效率更高;同时顶盖的设置能够在垂直方向将排风孔遮蔽,避免外部液体从排风孔滴入机体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通孔围绕第一通过孔设置;所述第二风叶采用贯流风叶,出气口对应贯流风叶的周向方向设置;贯流风叶将从出风通孔进入的气体向外甩,出气口处于气体被贯流风叶向外甩的路径上。
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风叶采用贯流风叶,且出风通孔围绕第一通过孔设置,使得第二风叶带动气体流动时,气体经过电机和电机轴,提升电机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上还设置有与冷风腔相通的辅助进气口;所述辅助进气口和出风通孔设置于电机的不同侧。
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辅助进气口的设置,使得外部冷空气能够通过辅助进气口进入冷风腔,避免从进气通道进入电机冷风腔的气体温度过高,降低电机的冷却效果;外部冷空气的进入能够很好的中和电机冷风腔的气体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2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3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3中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4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5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电机;2、热风组件;3、机头组件;4、机身组件;5、第二风叶;6、挡板;7、辅助进气口;21、加热元件;22、第一风叶;30、开口;31、上壳体;32、导风盘;33、冷风腔;34、出气口;35、透气孔;36、顶盖;37、螺钉孔;38、内凹;39、排风孔;41、内胆;42、下壳体;43、烹饪腔;44、夹层内腔;45、进气通道;46、冷风进气口;47、进风通孔;61、第一通过孔;62、出风通孔;63、第一板体;64、第二板体;65、第三板体;341、第一出气口;342、第二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应当说明的是,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阐述,其目的是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电机1、热风组件2、机头组件3和机身组件4,机头组件3包括上壳体31和罩设在上壳体31内的导风盘32,上壳体31和导风盘32围成冷风腔33,所述电机1设置于冷风腔33内;热风组件2包括加热元件21和第一风叶22,所述机身组件4包括内胆41、包覆在内胆41外的下壳体42和烹饪器具。机头组件3扣合在机身组件4上,上壳体31和下壳体42组合后形成中空的外壳体。导风盘32和内胆41形成烹饪腔43,加热元件21和第一风叶22位于烹饪腔43上部,内胆41内放置烹饪器具,电机1吊装在上壳体31上,电机1的电机轴穿过导风盘32向下伸入烹饪腔43内与第一风叶22连接;还包括第二风叶5,第二风叶5设置于冷风腔33内并套设在电机轴上;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机1吊装在上壳体31上,进而省去了设置电机1支架,降低了物料成本和生产成本,提升了装配效率和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胆41和下壳体42组合在一起形成夹层内腔44,该夹层内腔44形成进气通道45,下壳体42上设有将夹层内腔44与外界连通的冷风进气口46,上壳体31上设有将冷风腔33与外界连通的出气口34,所述夹层内腔44和冷风腔33连通;下壳体42的进气通道45与上壳体31的冷风腔33连通,第二风叶5在工作时,能够同时流通进气通道45和冷风腔33内的气体,进而实现进气通道45与冷风腔33的散热;降低空气炸锅机体的温度,避免在使用时对人体造成烫伤。
冷风腔33的高度为h,h为30mm,所述机头组件3的高度为H,h:H=0.4。
一般情况下,所述冷风进气口46设置于下壳体42的底部,使得气体在夹层内腔44内流动时经过烹饪腔43,进而更好的带走烹饪腔43散发到机体的热量;当然冷风进气口46的具体设置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机身组件4上设置有使进气通道45和冷风腔33相通的进风通孔47,电机1处于进风通孔47和出气口34之间;使得气体从进风通孔47流向出气口34时经过电机1,并对电机1进行散热和冷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31上设有挡板6,挡板6位于上壳体31内,所述冷风腔33内设置第二风叶5,第二风叶5位于挡板6上方,通过螺栓和电机座将所述电机1吊装在挡板6上,挡板6上设置有第一通过孔61,所述电机轴的上端向上穿过第一通过孔61与第二风叶5连接;所述挡板6上设有出风通孔62,所述出风通孔62设置在挡板6的外围且位于电机1的一侧,所述出气口34位于挡板6上方的上壳体31上。
在冷风叶作用下,冷风腔33内的风被冷风叶从出风通孔62吸到挡板6上方然后从出气口34排出;通过挡板6的设置进一步的限定冷风腔33中气体的流动,进而保证气体在流动时会经过电机1,并对电机1施加足够的散热和冷却效果。
在组装时,可以将上壳体31视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先将挡板6固定于第二壳体上端口,再安装电机1和第二风叶5,再将第一壳体固定于挡板6上方,来完成上壳体31和挡板6的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通孔47和出风通孔62设置于电机1的不同侧,进而保证气体在流动时会经过电机1,并对电机1施加足够的散热和冷却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出气口34包括第一出气口341,第一出气口341处于远离出风通孔62的一侧;第二风叶5设置于出风通孔62和第一出气口341之间;使得第二风叶5在工作时,能够将气体通过第一出气口341排出,进而形成负压,电机1所在冷风腔33内的气体通过出风通孔62涌入,再由第二风叶5排出,进而形成本实用新型内部的气体流动,同步实现机体和电机1的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气口341设置于上壳体31的侧面;所述挡板6包括第一板体63、第二板体64和第三板体65,第一板体63的一端与上壳体31设有第一出气口341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板体63的另一端与第二板体64的一端连接,第二板体64的另一端与第三板体65的一端连接,第三板体65的另一端与上壳体31远离第一出气口341的一侧连接;第一通过孔61和出风通孔62均设置于第三板体65上,其中第一通过孔61处于靠近第二板体64的一端,出风通孔62处于远离第二板体64的一端;第一板体63的所在高度低于第三板体65的所在高度,进而使得在上壳体31的侧面拥有更大的面积用于设置第一出气口341,使得第一出气口341的数量更多或者透气孔35更大,进而促进本实用新型内部的气体流动,使得本实用新型对机体的散热效果以及对电机1的散热效果更佳。
可以理解的,所述上壳体31上还设置有与冷风腔33相通的辅助进气口7;所述辅助进气口7和出风通孔62设置于电机1的不同侧;辅助进气口7的设置,使得外部冷空气能够通过辅助进气口7进入冷风腔33,避免从进气通道45进入电机1所在冷风腔33的气体温度过高,降低电机1的冷却效果;外部冷空气的进入能够很好的中和电机1所在冷风腔33的气体温度。
为了保证电机1不受反射盘发出的热量影响,所述电机1和导风盘32之间还可以设置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可以是套设在电机轴上的隔热护套,隔热护套上端与电机1下端抵触,下端固定在导风盘32上;当然可以理解的,隔热护套也可以穿过导风盘32上设置的第一通孔并位于第一通孔内,所述电机轴从隔热护套内向下伸出;或者隔热护套从第一通孔向下凸出一定高度,并和第一风叶22保持一定距离。这种用于避免电机1受反射盘辐射或者传递热量导致电机1温升较高的技术方案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叶5均采用常规的轴流式风叶;值得说明的是,在产品需要的情况下,第二风叶5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风叶。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31顶部设有透气孔35,透气孔35位于第二风叶5上方,在透气孔35上盖设有顶盖36,在顶盖36的侧壁上还设有第二出气口342;第二出气口342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排出气体的效率更高,进而获得更好的冷却效果;同时顶盖36的设置能够在垂直方向将第二出气口342遮蔽,避免外部液体从第二出气口342滴入机体内部。
冷风腔33的高度为h,h为60mm,所述机头组件3的高度为H,h:H=0.5。
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方案均与实施例1一致。
实施例3:
如图3-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通孔62围绕第一通过孔61设置;所述第二风叶5采用贯流风叶,出气口34对应贯流风叶的周向方向设置;贯流风叶将从出风通孔62进入的气体向外甩,出气口34处于气体被贯流风叶向外甩的路径上;第二风叶5采用贯流风叶,且出风通孔62围绕第一通过孔61设置,使得第二风叶5带动气体流动时,气体经过电机1和电机轴,提升电机1的冷却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出气口34的数量可以根据散热的效率进行增加或减少。
冷风腔33的高度为h,h为40mm,所述机头组件3的高度为H,h:H=0.6。
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方案均与实施例1一致。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上机壳的结构以及挡板6的设置位置不同。
如图5所示,上壳体31顶部开设有开口30,开口30处覆盖有顶盖36和挡板6,顶盖36位于开口30上方,挡板6位于开口30下方。电机1通过电机座和螺栓吊装于挡板6下方,第二风叶5位于顶盖36和挡板6之间;开口30的设置使得本实施例中,电机1和第二风叶5的安装更为便捷,进而提升生产装配效率。
挡板6上开设有出风通孔62,顶盖36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气口341,出风通孔62与进气通道45位于电机1的两侧,出风通孔62与第一出气口341位于第二风叶5的两侧。
冷风腔33的高度为h,h为50mm,所述机头组件3的高度为H,h:H=0.5。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上机壳结构不同。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31顶部设有内凹38;电机1吊装在内凹38处下方,第二风叶5位于内凹38里,在内凹38处设置有螺钉孔37,电机1的电机轴穿过螺钉孔37与内凹38里的第二风叶5连接;在内凹38的开口30处盖设有盖板;出风通孔62设置于内凹38周围;顶盖36上设置有排风孔39。
在本实施例中,顶盖36与内凹38底部之间存在间距,从而排风,内凹38四周的排风通孔将冷风腔33的气体吸入内凹38,再从排风孔39吹出实现散热。
在一些其他的方式中,顶盖36也可以和内凹38壁没有间距,在顶盖36侧壁设置通风栅格孔等结构进行散热。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均属于现有技术,故不作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电机、热风组件、机头组件和机身组件,机头组件包括上壳体和罩设在上壳体内的导风盘,上壳体和导风盘围成冷风腔,所述电机设置于冷风腔内;热风组件包括加热元件和第一风叶,所述机身组件包括内胆和包覆在内胆外的下壳体,机头组件扣合在机身组件上,导风盘和内胆形成烹饪腔,加热元件和第一风叶位于烹饪腔上部,内胆内放置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电机吊装在上壳体上,电机的电机轴穿过导风盘向下伸入烹饪腔内与第一风叶连接;还包括第二风叶,第二风叶设置于冷风腔内并套设在电机轴上,所述冷风腔的高度为h,所述机头组件的高度为H,h:H=0.4-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和下壳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夹层内腔,该夹层内腔形成进气通道,下壳体上设有将夹层内腔与外界连通的冷风进气口,上壳体上设有将冷风腔与外界连通的出气口,所述夹层内腔和冷风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机身组件上设置有使进气通道和冷风腔相通的进风通孔,电机处于进风通孔和出气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上设有挡板,所述电机吊装于挡板上,所述冷风腔的高度h为30-6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腔内设置第二风叶,第二风叶位于挡板上方,挡板上设置有第一通过孔,所述电机轴的上端向上穿过第一通过孔与第二风叶连接;所述挡板上设有出风通孔,所述出风通孔设置在挡板的外围,所述出气口位于挡板上方的上壳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进风通孔和出风通孔设置于电机的不同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出气口包括第一出气口,第一出气口处于远离出风通孔的一侧;第二风叶设置于出风通孔和第一出气口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上壳体顶部设有开口,挡板设置于开口处用于吊装电机,开口处覆盖有顶盖,在顶盖的侧壁上还设有排风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孔围绕第一通过孔设置;所述第二风叶采用贯流风叶,出气口对应贯流风叶的周向方向设置;贯流风叶将从出风通孔进入的气体向外甩,出气口处于气体被贯流风叶向外甩的路径上。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上还设置有与冷风腔相通的辅助进气口;所述辅助进气口和出风通孔设置于电机的不同侧。
CN202223133435.2U 2022-11-23 2022-11-23 一种空气炸锅 Active CN2186062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3435.2U CN218606233U (zh) 2022-11-23 2022-11-23 一种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3435.2U CN218606233U (zh) 2022-11-23 2022-11-23 一种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06233U true CN218606233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49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33435.2U Active CN218606233U (zh) 2022-11-23 2022-11-23 一种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062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06883B (zh) 一种集成灶
CN111503668A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8606233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1270189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物处理机
CN116269002A (zh)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破壁机
CN113208455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1119518U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0399025U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0330283U (zh) 烹饪装置
CN21863584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0930820U (zh) 双风扇散热锅体
CN210185380U (zh) 空气炸锅
CN115590390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583847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2089220U (zh) 烹饪器具
CN219680397U (zh) 一种改进的烹饪器具
CN220494855U (zh) 空气炸锅
CN211609162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应用有该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9661497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空气炸锅
CN218606221U (zh) 一种抽屉式空气炸锅
CN214387172U (zh) 微蒸烤装置
CN217685182U (zh) 一种集成灶
CN210107489U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111503670A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6907591U (zh) 锅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