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06080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06080U
CN214906080U CN202120522679.6U CN202120522679U CN214906080U CN 214906080 U CN214906080 U CN 214906080U CN 202120522679 U CN202120522679 U CN 202120522679U CN 214906080 U CN214906080 U CN 214906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air
heat
appliance
cooking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2267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云
吕伟刚
程志喜
梅若愚
薛钊强
吴良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2267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06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06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06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器具本体包括加热件;容器,设置于器具本体内,容器与器具本体之间形成风道,风道连通于容器的内部;导热件,设置于风道内,加热件用于加热导热件;气流扰动装置,设置于器具本体,气流扰动装置用于驱动风道内的气流经过导热件后进入容器内。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在容器与器具本体之间形成风道,并且在风道内设置有导热件,有效提升风道内气流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加热件的热效率,提升烹饪器具的烹饪性能。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空气炸锅等烹饪器具中,锅盖设置风机,锅体内设置内锅和加热件,加热件直接加热内锅,并通过风机对内锅吹风,锅底将气流加热,热风烹制内锅中的食物。该方案可以利用锅底原有的加热件对气流加热,无需在锅盖上额外设置的加热件,但该方案中气流只与锅底的上表面接触换热,无法与锅体的下表面接触换热,而锅体下表面温度是远高于锅体上表面的温度的,这就使得该方案存在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器具本体包括加热件;容器,设置于器具本体内,容器与器具本体之间形成风道,风道连通于容器的内部;导热件,设置于风道内,加热件用于加热导热件;气流扰动装置,设置于器具本体,气流扰动装置用于驱动风道内的气流经过导热件后进入容器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容器、导热件和气流扰动装置。其中,容器设置在器具本体的内部,并可用于放置待烹饪的食物;并且,容器与器具本体之间形成风道,风道与容器的内部相连通;器具本体包括加热件,导热件设置在风道内,并且导热件与加热件的位置相对,使得加热件可用于加热导热件;气流扰动装置设置在器具本体内,并且气流扰动装置在工作时可驱动风道内的气流经过导热件,使得换热后的气流进入到容器的内部,以烹饪处于容器内部的食物。
特别地,加热件本就可以直接加热处于风道内的气流,本实用新型在此基础上将导热件设置风道的内部,并且加热件还可为导热件供热。这使得气流扰动装置在驱动风道内的气流流动时,可使得风道内的气流充分与导热件以及风道的内壁接触换热,有效提升风道内气流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加热件的热效率,提升烹饪器具的烹饪性能。
此外,容器与器具本体之间形成风道,这使得高温的气流一方面可进入到容器的内部来加热食物,另一方面可环绕在容器的外部,进而通过容器间接加热容器内的食物,实现内外双重加热的烹饪效果,会进一步加快食物的烹饪进程。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在容器与器具本体之间形成风道,并且在风道内设置有导热件,有效提升风道内气流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加热件的热效率,提升烹饪器具的烹饪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加热件设置于烹饪器具的底部;导热件位于加热件和容器的外底壁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件设置在烹饪器具的底部,导热件设置在容器的底部,并且位于容器的外底壁和加热件之间。这样,加热件产生的热量可直接传导给导热件,使得导热件处于高温状态,而导热件位于风道内,并未处于加热件与容器的外底壁之间,进而使得气流在流经容器的外底壁时与导热件充分接触换热,而后高温的气流进入容器内部烹饪食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容器的外底壁支撑在导热件上,风道的至少部分位于容器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器的外底壁支撑在导热件上,进而使得容器的外底壁与导热件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以保证两者相分离。并且,容器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之间形成的间隔构成了风道的一部分,保证风道内的气流可流向容器的下方,这样可使得容器的侧方与底部同时存在高温的气流,使得该部分高温的气流配合进入到容器内部的高温的气流共同烹饪食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热件包括:支撑部,设置于风道内,容器通过支撑部实现支撑。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热件包括支撑部。其中,支撑部设置在风道内,并且容器通过支撑部实现支撑,以保证部分风道形成容器的下方,同时保证加热件为支撑部供热。此外,支撑部设置在风道的内部,这样风道内的气流在流经支撑部时可以与支撑部充分接触换热,以提升气流与支撑部的换热效率,进而保证对容器内食物的烹饪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撑部设置于容器的外底壁。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部设置于容器的外底壁,支撑部可与容器的外底壁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是采用其他的安装方案实现连接。这样,当容器放置到器具本体内部时刻可直接通过支撑部支撑起一定的高度,以保证一部分风道形成在容器的底部,同时保证气流在风道内流动,同时保证气流与导热件充分接触换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容器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毫米,并小于或等于10毫米。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器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并且第一间隙的高度要大于或等于1mm,并且小于或等于10mm。特别地,设计容器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之间的第一间隙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mm,也即保证风道在容器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之间的尺寸,保证了气体的流量,进而保证了进入到容器内部的热量充足;设计容器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之间的第一间隙的高度小于或等于10mm,在保证进风量的情况下,减小风道在整个烹饪容器内部的空间占比,一方面可实现整个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可保证容器具有足够的容积,以保证烹饪器具的烹饪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热件还包括:支撑板,设置于风道内,支撑部设置于支撑板,容器安装于支撑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热件还包括支撑板。其中,支撑部设置在支撑板上,并且可与支撑板设计为一体式结构,而支撑板与支撑部整体处于风道的内部,容器安装在支撑板上,支撑板与容器整体通过支撑部实现支撑。特别地,加热件可同时加热支撑板和支撑部,这样,使得气流在经过导热件所在的位置时,可同时与支撑板和支撑部换热。
并且,加热件本就可以直接加热处于风道内的气流,并且可加热风道靠近加热件的一壁面。这样,当气流经过支撑板所在的位置时,气流可同时与支撑板、风道靠近加热件的侧壁、以及支撑部接触换热,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气流的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以提升加热件的热效率,同时提升烹饪器具的烹饪能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撑板的底壁与器具本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毫米,并小于或等于10毫米。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板的底壁与器具本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并且第二间隙的高度要大于或等于1mm,并且小于或等于10mm。特别地,设计支撑板的底壁与器具本体之间的第二间隙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mm,也即保证风道在容器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之间的尺寸,保证了气体的流量,进而保证了进入到容器内部的热量充足;设计支撑板的底壁与器具本体之间的第二间隙的高度小于或等于10mm,在保证进风量的情况下,减小风道在整个烹饪容器内部的空间占比,一方面可实现整个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可保证容器具有足够的容积,以保证烹饪器具的烹饪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风道至少部分位于支撑板和器具本体之间;支撑板上设置有导风口,导风口连通于风道和容器的内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道至少部分位于支撑板和器具本体之间,以使得气流经过该部分风道时,可同时与支撑板、风道靠近加热件的侧壁、以及支撑部接触换热。此外,支撑板上导风口,保证经过换热后的气流经过导风口进入到容器内部,以加热容器内的食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撑部与支撑板为一体式结构;和/或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部沿支撑板的周向均匀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部与支撑板为一体式结构,可通过一次注塑成型,以保证支撑板与支撑板的连接强度,同时简化加工工艺。此外,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部沿支撑板的周向均匀分布,以稳定支撑支撑板和容器。
更重要的是,将多个支撑部沿支撑板的周向均匀分布,可使得从容器四周流向容器底部的气流可与均匀分布的多个支撑部相接触,以使得风道内的气流从不同的方向与不同的支撑部相接触换热,以保证进入到容器内的气流的温度较高,并且保证进入到容器内的气流的温度平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气流扰动装置设置于烹饪器具的顶部;容器具有进风口,进风口连通于风道和容器的内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气流扰动装置位于烹饪器具的顶部,而容器的底壁或侧壁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与风道和容器的内部相连通,这样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气流回路。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气流扰动装置运动可驱动风道内的气体流动,气流与导热件接触换热后通过进风口进入到容器的内部,并可有效加热放置在容器内的食物,而后这部分气流再次进入到风道内部,以循环换热和循环加热食物。
特别地,由于进风口设置在容器的底壁,而导热件设置在容器的底壁,这使得经过换热后的导热件可直接进入到容器内部加热食物,提升对容器内食物的加热效果。并且气流由下到上的在容器内流动,可保证气流在容器内贯穿于食物流动,进一步加快高温气流对食物的加热效率。
具体地,将进风口设置在容器的底壁,以使得气流从底部向顶部流动,保证对食物的加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导风件,设置于容器的顶部,并可用于从气流扰动装置朝向风道导风。
在改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导风件。其中,导风件设置在容器的顶部,位于气流扰动装置与容器之间,并且朝向风道一侧延伸。这样,导风件可在气流扰动装置与风道之前有效导流,使得气流扰动装置所产生的气流经过导风件后进入到风道内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风件上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连通于容器的内部和气流扰动装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风件上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处于导风件的中部,并且与容器和气流扰动装置的位置相对。这样,从容器内流出的加热过食物的气流可经过出风口流向气流扰动装置,并在气流扰动装置的驱动下经过导风件再次进入到风道的内部,以使得气流循环经过风道和容器的内部,实现对容器内食物的不断循环加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风件包括导风板,从出风口到导风板的边缘,导风板朝向容器一侧倾斜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风件包括导风板,并且出风口设置在导风板的中部。特别地,从出风口到导风板的边缘,导风板逐渐朝向容器一侧倾斜设置。这样。对于气流扰动装置所产生的气流而言,可在导风板的作用下分散流向容器的周侧,并进入到风道的内部,在经过换热后加热处于容器内的食物。对于从容器内流出的气流来说,在导风板的作用下汇聚于出风口所在的位置,并经过出风口流向气流扰动装置,以再次被气流扰动装置驱动到风道内循环流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气流扰动装置包括:驱动件,设置于器具本体;第一导磁件,设置于器具本体,与驱动件相连接;第二导磁件,设置于器具本体,并与第一导磁件耦合连接;扇叶,可转动地设置于器具本体,并与第二导磁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气流扰动装置包括驱动件、第一导磁件、第二导磁件和扇叶。其中,驱动件设置在器具本体上,第一导磁件与驱动件相连接,并可在驱动件的驱动下转动;第二驱动件与第一驱动件耦合连接,并可在第一导磁件的带动下转动,扇叶可转动地设置在器具本体上,并且与第二导磁件相连接,并可在第二导磁件的带动下驱动气体流动,以产生气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器具本体还包括:盖体,盖设于所述锅体上,所述气流扰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盖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器具本体还包括盖体。其中,盖体可扣合地设置在锅体上,气流扰动装置设置在盖体上,位于锅体和容器的上方。这样,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位于容器上方的气流扰动装置工作,即可驱动气流在风道内流动,以加热处于容器内的食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器具本体还包括:锅体,加热件设置于锅体的底部,容器设置于锅体内;其中,风道形成于容器的侧壁与锅体的侧壁之间、以及容器的底壁与锅体的底壁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器具本体还包括锅体。其中,加热件设置在锅体的底部看,而容器可设置在锅体的内部。当容器放置在锅体后,容器的侧壁与锅体的侧壁、以及容器的底壁与锅体的底壁之间限定出风道,保证风道位于容器的四周以及容器的底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热件为电磁加热件;导热件为导磁件,容器为非导磁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件为电磁加热件,导热件为导磁件,并可被加热件直接加热,锅体为非导磁件,不可被加热件直接加热。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气流扰动装置驱动气体流经导热件,并通过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加热处于容器内的食物。此外,也可将容器设置为非导磁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热件上任一位置与加热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采用电磁加热方式,因此,保证导热件处于加热件周围20mm范围内,保证导热件上任一位置与加热件之间的距离都小于或等于20mm,保证导热件处于加热件的磁场范围内,保证加热件对导热件的有效作用。
特别地,导热件上任一位置与加热件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并不具有限定,可以为2mm、5mm、8mm、10mm、12mm、15mm、18mm、20mm等,但要保证导热件处于加热件的磁场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中,容器为炸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中,加热件为IH加热平台(Induction Heat,电磁加热平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导热件和容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导热件和容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导热件、容器和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B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器具本体,104加热件,106容器,108风道,110导热件,112气流扰动装置,114支撑部,116支撑板,118导风口,120进风口,122导风件,124出风口,126导风板,128驱动件,130第一导磁件,132第二导磁件,134扇叶,136锅体,138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图1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动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102、容器106、导热件110和气流扰动装置112。
其中,如图1所示,容器106设置在器具本体102的内部,并可用于放置待烹饪的食物;并且,容器106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形成风道108,风道108与容器106的内部相连通;器具本体102包括加热件104,导热件110设置在风道108内,并且导热件110与加热件104的位置相对,使得加热件104可用于加热导热件110;气流扰动装置112设置在器具本体102内,并且气流扰动装置112在工作时可驱动风道108内的气流经过导热件110,使得换热后的气流进入到容器106的内部,以烹饪处于容器106内部的食物。
特别地,加热件104本就可以直接加热处于风道108内的气流,本实施例在此基础上将导热件110设置风道108的内部,并且加热件104还可为导热件110供热。这使得气流扰动装置112在驱动风道108内的气流流动时,可使得风道108内的气流充分与导热件110以及风道108的内壁接触换热,有效提升风道108内气流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加热件104的热效率,提升烹饪器具的烹饪性能。
此外,容器106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形成风道108,这使得高温的气流一方面可进入到容器106的内部来加热食物,另一方面可环绕在容器106的外部,进而通过容器106间接加热容器106内的食物,实现内外双重加热的烹饪效果,会进一步加快食物的烹饪进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102、容器106、导热件110和气流扰动装置112。
其中,如图1所示,容器106设置在器具本体102的内部,容器106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形成风道108,风道108与容器106的内部相连通;器具本体102包括加热件104,加热件104可用于加热导热件110;气流扰动装置112设置在器具本体102内,气流扰动装置112在工作时可驱动风道108内的气流与导热件110接换热,换热后的气流进入到容器106的内部,以烹饪处于容器106内部的食物。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加热件104设置在器具本体102的底部,导热件110设置在容器106的底部,并且位于容器106的外底壁和加热件104之间。这样,加热件104产生的热量可直接传导给导热件110,使得导热件110处于高温状态,而导热件110位于风道108内,并位于加热件104与容器106的外底壁之间,进而使得气流在流经容器106的外底壁时与导热件110充分接触换热,而后高温的气流进入容器106内部烹饪食物。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容器106的外底壁支撑在导热件110上,进而使得容器106的外底壁与导热件11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以保证两者相分离。并且,容器106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形成的间隔构成了风道108的一部分,保证风道108内的气流可流向容器106的下方,这样可使得容器106的侧方与底部同时存在高温的气流,使得该部分高温的气流配合进入到容器106内部的高温的气流共同烹饪食物。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102、容器106、导热件110和气流扰动装置112。
其中,如图1所示,容器106设置在器具本体102的内部,容器106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形成风道108,风道108与容器106的内部相连通;器具本体102包括加热件104,加热件104可用于加热导热件110;气流扰动装置112设置在器具本体102内,气流扰动装置112在工作时可驱动风道108内的气流与导热件110接换热,换热后的气流进入到容器106的内部,以烹饪处于容器106内部的食物。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导热件110包括支撑部114。其中,支撑部114设置在风道108内,并且容器106通过支撑部114实现支撑,以保证部分风道108形成容器106的下方,同时保证加热件104为支撑部114供热。此外,支撑部114设置在风道108的内部,这样风道108内的气流在流经支撑部114时可以与支撑部114充分接触换热,以提升气流与支撑部114的换热效率,进而保证对容器106内食物的烹饪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支撑部114设置于容器106的外底壁,支撑部114可与支撑部114的外底壁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是采用其他的安装方案实现连接。这样,当容器106放置到器具本体102内部时可直接通过支撑部114支撑起一定的高度,以保证一部分风道108形成在容器106的底部,同时保证气流在风道108内流动,同时保证气流与导热件110充分接触换热。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容器106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并且第一间隙的高度LI大于或等于1mm,并且小于或等于10mm(图中未示出第一间隙)。特别地,设计容器106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102之间的第一间隙的高度LI≥1mm,也即保证风道108在容器106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102之间的尺寸,保证了气体的流量,进而保证了进入到容器106内部的热量充足;设计容器106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102之间的第一间隙的高度L1≤10mm,在保证进风量的情况下,减小风道108在整个烹饪容器106内部的空间占比,一方面可实现整个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可保证容器106具有足够的容积,以保证烹饪器具的烹饪量。
具体实施例中,当容器106的外底壁和器具本体102的内底壁均为平面时,第一间隙的高度LI为两个平面之间的距离。当容器106的外底壁和器具本体102的内底壁中至少一者为弧面时,第一间隙的高度LI为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上两者之间的最小尺寸。
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间隙为容器106的外底壁与锅体136的内底壁之间的间隙,且第一间隙的高度LI为容器106的外底壁与锅体136的内底壁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间隙的高度LI可以为1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102、容器106、导热件110和气流扰动装置112。
其中,如图1所示,容器106设置在器具本体102的内部,容器106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形成风道108,风道108与容器106的内部相连通;器具本体102包括加热件104,加热件104可用于加热导热件110;气流扰动装置112设置在器具本体102内,气流扰动装置112在工作时可驱动风道108内的气流与导热件110接换热,换热后的气流进入到容器106的内部,以烹饪处于容器106内部的食物。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导热件110包括支撑板116和支撑部114。其中,支撑部114设置在支撑板116上,并且可与支撑板116设计为一体式结构;支撑板116与支撑部114整体处于风道108的内部,容器106安装在支撑板116上,支撑板116与容器106整体通过支撑部114实现支撑。特别地,加热件104可同时加热支撑板116和支撑部114,这样,使得气流在经过导热件110所在的位置时,可同时与支撑板116和支撑部114换热。
并且,加热件104本就可以直接加热处于风道108内的气流,并且可加热风道108靠近加热件104的一壁面。这样,当气流经过支撑板116所在的位置时,气流可同时与支撑板116、风道108靠近加热件104的侧壁、以及支撑部114接触换热,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气流的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以提升加热件104的热效率,同时提升烹饪器具的烹饪能力。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支撑板116的底壁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并且第二间隙的高度L2要大于或等于1mm,并且小于或等于10mm。特别地,设计支撑板116的底壁与器具本体102之间的第二间隙的高度L2≥1mm,也即保证风道108在容器106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102之间的尺寸,保证了气体的流量,进而保证了进入到容器106内部的热量充足;设计支撑板116的底壁与器具本体102之间的第二间隙高度L2≤10mm,在保证进风量的情况下,减小风道108在整个烹饪容器106内部的空间占比,一方面可实现整个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可保证容器106具有足够的容积,以保证烹饪器具的烹饪量。
具体实施例中,当支撑板116的底壁与器具本体102的内底壁均为平面时,第二间隙的高度L2为两个平面之间的距离。当支撑板116的底壁与器具本体102的内底壁中至少一者为弧面时,第二间隙的高度L2为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上两者之间的最小尺寸。
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间隙为支撑板116的底壁与器具本体102的内底壁之间的间隙,且第二间隙的高度L2为支撑板116的底壁与锅体136的内底壁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间隙的高度L2可以为1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等。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风道108至少部分位于支撑板116和器具本体102之间,以使得气流经过该部分风道108时,可同时与支撑板116、风道108靠近加热件104的侧壁、以及支撑部114接触换热。此外,支撑板116上导风口118,保证经过换热后的气流经过导风口118进入到容器106内部,以加热容器106内的食物。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支撑部114与支撑板116为一体式结构,可通过一次注塑成型,以保证支撑板116与支撑板116的连接强度,同时简化加工工艺。此外,支撑部1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部114沿支撑板116的周向均匀分布,以稳定支撑支撑板116和容器106。
更重要的是,将多个支撑部114沿支撑板116的周向均匀分布,可使得从容器106四周流向容器106底部的气流可与均匀分布的多个支撑部114相接触,以使得风道108内的气流从不同的方向与不同的支撑部114相接触换热,以保证进入到容器106内的气流的温度较高,并且保证进入到容器106内的气流的温度平均。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102、容器106、导热件110和气流扰动装置112。
其中,如图1所示,容器106设置在器具本体102的内部,容器106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形成风道108,风道108与容器106的内部相连通;器具本体102包括加热件104,加热件104可用于加热导热件110;气流扰动装置112设置在器具本体102内,气流扰动装置112在工作时可驱动风道108内的气流与导热件110接换热,换热后的气流进入到容器106的内部,以烹饪处于容器106内部的食物。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气流扰动装置112位于烹饪器具的顶部,而容器106的底壁或侧壁设置有进风口120,进风口120与风道108和容器106的内部相连通,这样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气流回路。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气流扰动装置112运动可驱动风道108内的气体流动,气流与导热件110接触换热后通过进风口120进入到容器106的内部,并可有效加热放置在容器106内的食物,而后这部分气流再次进入到风道108内部,以循环换热和循环加热食物。
特别地,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进风口120设置在容器106的底壁,而导热件110设置在容器106的底壁,这使得经过换热后的导热件110可直接进入到容器106内部加热食物,提升对容器106内食物的加热效果。并且气流由下到上的在容器106内流动,可保证气流在容器106内贯穿于食物流动,进一步加快高温气流对食物的加热效率。
具体实施例中,进风口120设置在容器106的底壁,使得气流从底部向顶部流动,进而保证对食物的加热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5和图6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导风件122。其中,导风件122设置在容器106的顶部,位于气流扰动装置112与容器106之间,并且朝向风道108一侧延伸。这样,导风件122可在气流扰动装置112与风道108之前有效导流,使得气流扰动装置112所产生的气流经过导风件122后进入到风道108内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导风件122上设置有出风口124,出风口124处于导风件122的中部,并且与容器106和气流扰动装置112的位置相对。这样,从容器106内流出的加热过食物的气流可经过出风口124流向气流扰动装置112,并在气流扰动装置112的驱动下经过导风件122再次进入到风道108的内部,以使得气流循环经过风道108和容器106的内部,实现对容器106内食物的不断循环加热。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导风件122包括导风板126,并且出风口124设置在导风板126的中部。特别地,从出风口124到导风板126的边缘,导风板126逐渐朝向容器106一侧倾斜设置。这样。对于气流扰动装置112所产生的气流而言,可在导风板126的作用下分散流向容器106的周侧,并进入到风道108的内部,在经过换热后加热处于容器106内的食物。对于从容器106内流出的气流来说,在导风板126的作用下汇聚于出风口124所在的位置,并经过出风口124流向气流扰动装置112,以再次被气流扰动装置112驱动到风道108内循环流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气流扰动装置112包括驱动件128、第一导磁件130、第二导磁件132和扇叶134。其中,驱动件128设置在器具本体102上,第一导磁件130与驱动件128相连接,并可在驱动件128的驱动下转动;第二驱动件128与第一驱动件128耦合连接,并可在第一导磁件130的带动下转动,扇叶134可转动地设置在器具本体102上,并且与第二导磁件132相连接,并可在第二导磁件132的带动下驱动气体流动,以产生气流。
具体地,驱动件128可采用电机、第一导磁件130和第二导磁件132可采用磁铁。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器具本体102还包括锅体136和盖体138。其中,加热件104设置在锅体136的底部,而容器106可设置在锅体136的内部。当容器106放置在锅体136后,容器106的侧壁与锅体136的侧壁、以及容器106的底壁与锅体136的底壁之间限定出风道108,保证风道108位于容器106的四周以及容器106的底部。此外,盖体138可扣合地设置在锅体136上,气流扰动装置112设置在盖体138上,位于锅体136和容器106的上方。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热件104为电磁加热件,导热件110为导磁件,并可被加热件104直接加热,容器106为非导磁件,不可被加热件104直接加热。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气流扰动装置112驱动气体流经导热件110,并通过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加热处于容器106内的食物。此外,也可将容器106设置为非导磁件。
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
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中,容器106为炸篮。
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中,加热件104为IH加热平台。
具体实施例中,由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采用电磁加热方式,因此,保证导热件110处于加热件104周围20mm范围内,保证导热件110上任一位置与加热件104之间的距离都小于或等于20mm,保证导热件110处于加热件104的磁场范围内,保证加热件104对导热件110的有效作用。
特别地,导热件110上任一位置与加热件104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并不具有限定,可以为2mm、5mm、8mm、10mm、12mm、15mm、18mm、20mm等,但要保证导热件110处于加热件104的磁场范围内。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102、容器106、导热件110和气流扰动装置112。其中,容器106设置在器具本体102的内部,容器106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形成风道108,风道108与容器106的内部相连通;器具本体102包括加热件104,加热件104可用于加热导热件110;气流扰动装置112设置在器具本体102内,气流扰动装置112在工作时可驱动风道108内的气流与导热件110接换热,换热后的气流进入到容器106的内部,以烹饪处于容器106内部的食物。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件104设置在烹饪器具的底部,导热件110设置在容器106的底部,并且位于容器106的外底壁和加热件104之间,容器106的外底壁支撑在导热件110上,进而使得容器106的外底壁与导热件11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以保证两者相分离。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导热件110包括支撑部114,支撑部114设置于容器106的外底壁,位于风道108内,并且容器106通过支撑部114实现支撑,以保证部分风道108形成容器106的下方,同时保证加热件104为支撑部114供热。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容器106的外底壁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并且第一间隙的高度LI大于或等于1mm,并且小于或等于10mm。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气流扰动装置112位于烹饪器具的顶部,而容器106的底壁设置有进风口120,进风口120与风道108和容器106的内部相连通,这样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气流回路。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6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导风件122,导风件122设置在容器106的顶部,位于气流扰动装置112与容器106之间,并且朝向风道108一侧延伸。其中,导风件122上设置有出风口124,出风口124处于导风件122的中部,并且与容器106和气流扰动装置112的位置相对。导风件122包括导风板126,并且出风口124设置在导风板126的中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气流扰动装置112包括驱动件128、第一导磁件130、第二导磁件132和扇叶134。其中,驱动件128设置在器具本体102上,第一导磁件130与驱动件128相连接,第二驱动件128与第一驱动件128耦合连接,扇叶134可转动地设置在器具本体102上,并且与第二导磁件132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器具本体102还包括锅体136和盖体138,加热件104设置在锅体136的底部,容器106设置在锅体136的内部,容器106的侧壁与锅体136的侧壁、以及容器106的底壁与锅体136的底壁之间限定出风道108。盖体138可扣合地设置在锅体136上,气流扰动装置112设置在盖体138上,位于锅体136和容器106的上方。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热件104为电磁加热件,导热件110为导磁件,容器106为非导磁件。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102、容器106、导热件110和气流扰动装置112。其中,容器106设置在器具本体102的内部,容器106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形成风道108,风道108与容器106的内部相连通;器具本体102包括加热件104,加热件104可用于加热导热件110;气流扰动装置112设置在器具本体102内,气流扰动装置112在工作时可驱动风道108内的气流与导热件110接换热,换热后的气流进入到容器106的内部,以烹饪处于容器106内部的食物。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加热件104设置在烹饪器具的底部,导热件110设置在容器106的底部,并且位于容器106的外底壁和加热件104之间,容器106的外底壁支撑在导热件110上,进而使得容器106的外底壁与导热件11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以保证两者相分离。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导热件110包括支撑板116和支撑部114。支撑板116与支撑部114整体处于风道108的内部,容器106安装在支撑板116上,支撑板116与容器106整体通过支撑部114实现支撑。加热件104可同时加热支撑板116和支撑部114。并且,支撑板116的底壁与器具本体10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并且第二间隙的高度L2要大于或等于1mm,并且小于或等于10mm。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风道108至少部分位于支撑板116和器具本体102之间;支撑部114与支撑板116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支撑部1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部114沿支撑板116的周向均匀分布,以稳定支撑支撑板116和容器106。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5所示,气流扰动装置112位于烹饪器具的顶部,而容器106的底壁设置有进风口120,进风口120与风道108和容器106的内部相连通,这样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气流回路。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5和图6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导风件122,导风件122设置在容器106的顶部,位于气流扰动装置112与容器106之间,并且朝向风道108一侧延伸。其中,导风件122上设置有出风口124,出风口124处于导风件122的中部,并且与容器106和气流扰动装置112的位置相对。导风件122包括导风板126,并且出风口124设置在导风板126的中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气流扰动装置112包括驱动件128、第一导磁件130、第二导磁件132和扇叶134。其中,驱动件128设置在器具本体102上,第一导磁件130与驱动件128相连接,第二驱动件128与第一驱动件128耦合连接,扇叶134可转动地设置在器具本体102上,并且与第二导磁件132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器具本体102还包括锅体136和盖体138,加热件104设置在锅体136的底部,容器106设置在锅体136的内部,容器106的侧壁与锅体136的侧壁、以及容器106的底壁与锅体136的底壁之间限定出风道108。盖体138可扣合地设置在锅体136上,气流扰动装置112设置在盖体138上,位于锅体136和容器106的上方。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热件104为电磁加热件,导热件110为导磁件,容器106为非导磁件。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如图1所示,锅盖上设置有气流扰动装置112;如图7所示,气流扰动装置112包括驱动件128、第一导磁件130、第二导磁件132和扇叶134。其中,第一导磁件130与驱动件128固定在一起,扇叶134与第二导磁件132固定在一起,第一次导磁件和第二导磁件132耦合连接。气流扰动装置112转动过程为:驱动件128转动带动第一导磁件130转动。由于导磁件之间的磁力作用,第一导磁件130转动会带动第二导磁件132转动,第二导磁件132转动会带动扇叶134转动。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器具本体102设置有容器106、导风件122、导热件110、锅体136和加热件104;加热件104可加热导热件110,不可加热容器106。
具体地,导热件110设置为导磁件,容器106设置为非导磁件。加热件104为IH加热平台,加热件104可加热导热件110,不可加热容器106。烹饪器具工作时,加热件104将导热件110加热,扇叶134转动将风导向导热件110,风从各个方向与导热件110接触,提升导热件110加热风的效率。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当导热件110包括支撑板116和支撑部114时,支撑板116设置有导风口118和支撑部114,支撑部114最低面低于支撑板116的底面,保证支撑板116的底面与锅体136的内底面分离,这样风在循环过程中,可以与支撑部114的上下表面接触,增加风与支撑板116的接触面积,提升风与导热件110的换热效率。支撑板116的底壁与器具本体102的内底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并保证第二间隙的高度L2大于或等于1mm,并且小于或等于1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器具本体,所述器具本体包括加热件;
容器,设置于所述器具本体内,所述容器与所述器具本体之间形成风道,所述风道连通于所述容器的内部;
导热件,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加热件用于加热所述导热件;
气流扰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器具本体,所述气流扰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风道内的气流经过所述导热件后进入所述容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烹饪器具的底部;
所述导热件位于所述加热件和所述容器的外底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的外底壁支撑在所述导热件上,所述风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器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包括:
支撑部,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容器通过所述支撑部实现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容器的外底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的外底壁与所述器具本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毫米,并小于或等于10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还包括:
支撑板,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所述容器安装于所述支撑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的底壁与所述器具本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毫米,并小于或等于10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器具本体之间;
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导风口,所述导风口连通于所述风道和所述容器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支撑板为一体式结构;和/或
所述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部沿所述支撑板的周向均匀分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扰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烹饪器具的顶部;
所述容器具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连通于所述风道和所述容器的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风件,设置于所述容器的顶部,并可用于从所述气流扰动装置朝向所述风道导风。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件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连通于所述容器的内部和所述气流扰动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件包括导风板,从所述出风口到所述导风板的边缘,所述导风板朝向所述容器一侧倾斜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扰动装置包括:
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器具本体;
第一导磁件,设置于所述器具本体,与所述驱动件相连接;
第二导磁件,设置于所述器具本体,并与所述第一导磁件耦合连接;
扇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器具本体,并与所述第二导磁件相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器具本体还包括:
盖体,盖设于所述锅体上,所述气流扰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盖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器具本体还包括:
锅体,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锅体的底部,所述容器设置于所述锅体内;
其中,所述风道形成于所述容器的侧壁与所述锅体的侧壁之间、以及所述容器的底壁与所述锅体的底壁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件为电磁加热件;
所述导热件为导磁件,所述锅体为非导磁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件上任一位置与所述加热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0mm。
CN202120522679.6U 2021-03-12 2021-03-12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4906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22679.6U CN214906080U (zh) 2021-03-12 2021-03-12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22679.6U CN214906080U (zh) 2021-03-12 2021-03-12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06080U true CN214906080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040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22679.6U Active CN214906080U (zh) 2021-03-12 2021-03-12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060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9039A (zh) * 2021-12-07 2022-03-04 拓浦精工智能制造(邵阳)有限公司 一种热流导出结构及烹饪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9039A (zh) * 2021-12-07 2022-03-04 拓浦精工智能制造(邵阳)有限公司 一种热流导出结构及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906080U (zh) 烹饪器具
CN215899403U (zh) 烹饪器具
WO2022063309A1 (zh) 散热风机、底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1130712U (zh) 烹饪器具
US20230254950A1 (en) Cooking appliance with microwave heating function
CN210951418U (zh) 电磁炉
CN112361397A (zh) 烹饪设备及烹饪系统
CN220800810U (zh) 烹饪器具
CN220898506U (zh) 一种烹饪装置
JP506376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20546158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21205138U (zh) 空气炸锅
CN220832762U (zh) 烹饪器具
CN21992087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20572031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14601324B (zh) 烹饪设备
CN211795955U (zh) 烹饪装置
CN217540829U (zh) 烹饪器具
CN218186443U (zh) 烹饪设备
CN218128135U (zh) 加热组件和烹饪设备
CN218246908U (zh) 一种嵌入式烤箱
CN218105641U (zh) 烹饪设备
CN212057413U (zh) 电磁炉
CN215272098U (zh) 烹饪器具
CN114271687B (zh) 散热风机、底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