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80174U - 底座组件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底座组件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80174U
CN221180174U CN202322676919.XU CN202322676919U CN221180174U CN 221180174 U CN221180174 U CN 221180174U CN 202322676919 U CN202322676919 U CN 202322676919U CN 221180174 U CN221180174 U CN 2211801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guide
module
base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7691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少敏
徐俊
甘健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7691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801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801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801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底座组件及烹饪器具,该底座组件包括底座主体、加热模块、电控组件和安装支架,底座主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加热模块位于底座主体内上方;电控组件设置在底座主体内并位于加热模块一侧;安装支架设置在底座主体内且设置有风机,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第一导风件用于引导流经风机的部分气流向电控组件,第二导风件用于引导流经风机的部分气流向加热模块,通过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实现定向改变冷空气的气流方向,实现对电控组件和加热模块的针对性散热,避免冷气流乱窜导致流动损失较大,提高了散热效率,使得各发热部件能安全地稳定运行,保证了电控组件、加热模块以及其他发热部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底座组件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座组件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如电饭煲或者压力锅,其底部设置有底座,通常在底座的上方区域设置有用于对锅体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块、以及用于对烹饪器具进行控制的电控组件。为了保证烹饪器具整体的尺寸不会过大,底座内的结构通常较为紧凑,导致电控组件和加热模块等部件容易散热不良,缩短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底座组件及烹饪器具。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底座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底座主体,所述底座主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加热模块,位于所述底座主体内部的上方;电控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主体内并位于所述加热模块的一侧;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主体内,所述安装支架内设置有风机,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用于引导流经所述风机的部分气流向所述电控组件,所述第二导风件用于引导流经所述风机的部分气流向所述加热模块。
本公开提供的底座组件,包括底座主体、加热模块、电控组件和安装支架,底座主体上开设有用于汇入冷空气的进风口和排放热空气的出风口,电控组件位于加热模块的一侧,安装支架内设置有风机,用于将冷空气从进风口吸入底座主体内对各发热部件进行散热;并且安装支架上还设置有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使得流经风机的一部分冷空气能够沿第一导风件被导向至电控组件上,另一部分冷空气能够沿第二导风件被导向至加热模块上,通过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实现定向改变冷空气的气流方向,从而实现对电控组件和加热模块的针对性散热,避免底座主体内的冷气流乱窜导致流动损失较大,提高了底座主体内各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有效降低了电控组件、加热模块以及其他发热部件的温度,使得底座主体内的各发热部件能够安全地稳定运行,保证了电控组件、加热模块以及其他发热部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顶部并向上朝靠近所述电控组件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导风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侧部并朝靠近所述加热模块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部下方的第二支架部,所述电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部上,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第二支架部内,所述第一导风件和所述第二导风件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源板,所述电源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部靠近所述第一导风件的一侧上,所述电源板上设置有半导体模块、电容模块和电感模块,所述电容模块和所述电感模块位于所述半导体模块的上方;
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电源板之间形成有过风区域,所述第一导风件的端部朝靠近所述电容模块和所述电感模块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形成有过风间隙,流经所述风机的部分气流流向所述电源板,部分气流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导向作用下流向所述电容模块、所述电感模块上,部分气流经所述过风间隙流向所述半导体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部的顶部形成有第一开口,所述风机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过风区域连通,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边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部上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背离所述电源板一侧的部位分别开设有过风孔,所述过风孔与所述风机连通,以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背离所述电源板的一侧形成补风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彼此的侧部分别朝靠近所述电容模块、所述电感模块的方向逐渐倾斜;
和/或,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沿延伸方向的中部分别形成有第一折弯角,所述第一折弯角为a,其中,165°>a>150°;
和/或,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远离所述风机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二折弯角,所述第二折弯角为b,其中,135°>b>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底座主体的两端相对设置;
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相间隔设置的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分别沿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延伸设置,以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围合形成与所述加热模块相对应的过风腔。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外壳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下方,并与所述外壳连接。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爆炸图;
图2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3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俯视图;
图4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5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又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6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安装支架的剖视图;
图8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安装支架的仰视图;
图9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底座主体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底座主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2、加热模块;3、电控组件;30、电源板;31、半导体模块;32、电容模块;33、电感模块;4、安装支架;41、第一支架部;42、第二支架部;421、第一开口;422、过风孔;423、第二开口;5、风机;61、第一导风件;611、第一导风板;612、第二导风板;62、第二导风件;71、第一挡风板;72、第二挡风板;8、外壳;9、内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该底座组件及烹饪器具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座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底座组件包括底座主体1、加热模块2、电控组件3和安装支架4。
具体地,底座主体1内具有容纳空间,在底座主体1的底部开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进风口11用于汇入底座主体1外部的冷空气,出风口12用于排出底座主体1内部的热空气。加热模块2位于底座主体1内部的上方,用于对烹饪器具中的食物进行加热。电控组件3设置在底座主体1内并位于加热模块2的一侧,避免电控组件3受到加热模块2的高温影响其正常运行,电控组件3用于控制烹饪器具的各部件运行。安装支架4设置在底座主体1内,安装支架4内设置有风机5,安装支架4上设置有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第一导风件61用于引导流经风机5的部分气流向电控组件3,第二导风件用于引导流经风机5的部分气流向加热模块2。
本公开提供的底座组件,包括底座主体1、加热模块2、电控组件3和安装支架4,底座主体1上开设有用于汇入冷空气的进风口11和排放热空气的出风口12,电控组件3位于加热模块2的一侧,安装支架4内设置有风机5,用于将冷空气从进风口11吸入底座主体1内对各发热部件进行散热;并且安装支架4上还设置有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使得流经风机5的一部分冷空气能够沿第一导风件61被导向至电控组件3上,另一部分冷空气能够沿第二导风件62被导向至加热模块2上,通过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实现定向改变冷空气的气流方向,从而实现对电控组件3和加热模块2的针对性散热,避免底座主体1内的冷气流乱窜导致流动损失较大,提高了底座主体1内各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有效降低了电控组件3、加热模块2以及其他的温度,使得底座主体1内的各发热部件能够安全地稳定运行,保证了电控组件3、加热模块2以及其他发热部件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可以根据实际的导风需求进行灵活地设置,只要能够将冷空气分别导向至在电控组件3和加热模块2上进行有效散热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导风件61设置在安装支架4的顶部并向上朝靠近电控组件3的方向倾斜延伸,以将冷空气定向地导流至电控组件3处,第二导风件62设置在安装支架4的侧部并朝靠近加热模块2的方向倾斜延伸,以将冷空气定向地导流至加热模块2处。
底座主体1内各部件的固定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固定需求和空间尺寸来灵活地设置,安装支架4可以仅用于安装风机5、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将电控组件3单独设置在底座主体1内的固定支架上,或者,可以将风机5、第一导风件61、第二导风件62和电控组件3统一固定在安装支架4上,提高安装支架4的集成性,节省底座主体1内的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至图7所示,安装支架4包括第一支架部41以及位于第一支架部41下方的第二支架部42,电控组件3位于第一支架部41上,风机5位于第二支架部42内,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均设置在第二支架部42上。
具体地,参照图7所示,电控组件3包括电源板30,电源板30设置在第一支架部41靠近第一导风件61的一侧上,第一支架部41上具有用于容纳电源板30的容纳槽,保证电源板30安装的稳定性。电源板30上设置有半导体模块31、电容模块32和电感模块33,半导体模块31包括IGBT模块和临近IGBT模块设置的散热片,半导体模块31位于电源板30的下部,电容模块32可以为X电容,电感模块33可以为线圈电感,电容模块32和电感模块33位于半导体模块31的上方,即位于电源板30的上部。
参照图5至图7所示,第一导风件61与电源板30之间形成有过风区域,第一导风件61的端部朝靠近电容模块32和电感模块33的方向倾斜延伸,风机5内的冷空气能够沿过风区域吹向电源板30,对半导体模块31进行有效的散热,并且过风区域内的冷空气能够沿竖向顺着第一导风件61吹向电容模块32和电感模块33,使得电容模块32和电感模块33能够充分地进行散热,增加了冷空气和电源板30上各电控件之间的热交换,有效地控制了电源板30上各电控件的温升,使得电源板30上各电控件能够安全地平稳运行。
进一步地,参照图6和图7所示,第一导风件6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之间形成有过风间隙,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与电源板30之间形成过风区域。用于对电源板30散热的冷空气在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的作用下分成两个流动方向,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靠近电源板30一侧的冷空气沿过风区域能够直接流向电源板30,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远离电源板30一侧的冷空气能够被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分流成两股气流,两股气流分别在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的导向作用下流向电容模块32、电感模块33上,还有一部分气流能够经过风间隙流向半导体模块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支架部42的顶部形成有第一开口421,风机5通过第一开口421与过风区域连通,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分别位于第一开口421的边沿。第二支架部42上位于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背离电源板30一侧的部位分别开设有过风孔422,过风孔422与风机5连通,以在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背离电源板30的一侧形成补风区域。也就是说,大部分冷空气能够沿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靠近电源板30一侧顺着过风区域,直接流向电源板30来对各电控件进行散热。小部分冷空气能够沿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远离电源板30一侧,顺着第一导风板611、第二导风板612和过风间隙再流向半导体模块31、电容模块32和电感模块33,来进行补风,进一步提高电源板30上各电控件的散热效率。第一导风件61与烹饪器具内锅体的侧壁之间的间隙较小,通常为3mm左右,气流通过的间隙越小,此处的气流流速也会越快,此部分补风气流能够顺着锅体的侧壁与第一导风件61之间的间隙快速地吹向电容模块32和电感模块33上,对电容模块32和电感模块33进行有效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靠近彼此的侧部分别朝靠近电容模块32、电感模块33的方向逐渐倾斜,对冷空气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以提高汇入过风间隙的冷空气的风量。
具体地,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沿延伸方向的中部分别形成有第一折弯角,图7中的a所示为第一折弯角,第一折弯角的范围可以是大于150°且小于165°。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远离风机5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二折弯角,图7中的b所示为第二折弯角,第二折弯角的范围可以是大于110°且小于135°。通过在第一导风板611和第二导风板612上设置第一弯折角和第二弯折角,使得导风板的整体趋势为朝靠近电容模块32和电感模块33的方向倾斜延伸,能够更好地将冷空气针对性地导向至电容模块32和电感模块33上,避免电源板30上方的冷空气乱窜导致流动损失较大,进一步对电容模块32和电感模块33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散热。
参照图7所示,具体地,第二支架部42朝向加热模块2的侧部形成有第二开口423,第二开口423与风机5连通,第二导风件62为倾斜设置在第二开口423处的第三导风板,即第二导风件62为朝靠近加热模块2的方向翘起的第三导风板,使得第二导风件62和加热模块2之间的风阻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且使得第二导风件62上的气流能够更加导向性地直吹加热模块2,实现提升对加热模块2的散热效果的同时,降低气流阻力损失,提升散热能效。图7中的c所示为第三导风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c的范围可以是大于15°且小于30°,以实现第三导风板的合理设置。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的风机5的安装位置来灵活地设置。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沿底座主体1的两端相对设置。底座组件还包括相间隔设置的第一挡风板71和第二挡风板72,第一挡风板71和第二挡风板72可以与底座主体1一体制成,也可以是单独固定在底座主体1内,例如通过螺接、粘接或者焊接等连接方式进行固定。第一挡风板71和第二挡风板72分别沿进风口11至出风口12的方向延伸设置,以在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之间围合形成与加热模块2相对应的过风腔,从而保证冷空气能够始终在过风腔内流动,来对加热模块2进行持续散热。避免底座主体1内的冷空气乱窜,减小冷空气的流动损失,使得冷空气之中被圈定在与加热模块2对应的过风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所示,加热模块2为线圈盘,第一挡风板71和第二挡风板72为与线圈盘相适配的弧形挡风板。弧形挡风板的长度与线圈盘的最大外径相适配,以确保线圈盘的两个端部都能有冷空气进行散热。具体地,第一挡风板71和第二挡风板72的顶部与加热模块2之间的最小纵向距离在8mm至12mm之间,缩小此处间隙能够在过风腔内冷空气的风量相同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冷空气吹过线圈盘表面的速度,使线圈盘热量被快速散开。或者,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第一挡风板71和第二挡风板72的长度和形状可以根据线圈盘上最高温度分布的直径进行灵活的适配设置,保证对线圈盘上最高温度分布的区域进行有效的降温。
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外壳8和如上述的底座组件,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底座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该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或IH电压力锅。底座组件设置于外壳8的下方并与外壳8连接,外壳8内还设置有内锅9,加热模块2位于内锅9的底部和底座主体1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底座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主体,所述底座主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加热模块,位于所述底座主体内部的上方;
电控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主体内并位于所述加热模块的一侧;
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主体内,所述安装支架内设置有风机,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用于引导流经所述风机的部分气流向所述电控组件,所述第二导风件用于引导流经所述风机的部分气流向所述加热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顶部并向上朝靠近所述电控组件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导风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侧部并朝靠近所述加热模块的方向倾斜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部下方的第二支架部,所述电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部上,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第二支架部内,所述第一导风件和所述第二导风件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源板,所述电源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部靠近所述第一导风件的一侧上,所述电源板上设置有半导体模块、电容模块和电感模块,所述电容模块和所述电感模块位于所述半导体模块的上方;
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电源板之间形成有过风区域,所述第一导风件的端部朝靠近所述电容模块和所述电感模块的方向倾斜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形成有过风间隙,流经所述风机的部分气流流向所述电源板,部分气流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导向作用下流向所述电容模块、所述电感模块上,部分气流经所述过风间隙流向所述半导体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部的顶部形成有第一开口,所述风机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过风区域连通,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边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部上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背离所述电源板一侧的部位分别开设有过风孔,所述过风孔与所述风机连通,以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背离所述电源板的一侧形成补风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彼此的侧部分别朝靠近所述电容模块、所述电感模块的方向逐渐倾斜;
和/或,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沿延伸方向的中部分别形成有第一折弯角,所述第一折弯角为a,其中,165°>a>150°;
和/或,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远离所述风机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二折弯角,所述第二折弯角为b,其中,135°>b>11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底座主体的两端相对设置;
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相间隔设置的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分别沿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延伸设置,以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围合形成与所述加热模块相对应的过风腔。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下方并与所述外壳连接。
CN202322676919.XU 2023-09-28 2023-09-28 底座组件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211801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6919.XU CN221180174U (zh) 2023-09-28 2023-09-28 底座组件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6919.XU CN221180174U (zh) 2023-09-28 2023-09-28 底座组件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80174U true CN221180174U (zh) 2024-06-21

Family

ID=91525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76919.XU Active CN221180174U (zh) 2023-09-28 2023-09-28 底座组件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801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4917B (zh) 感应加热装置
CN205825143U (zh) 微波炉的底座和微波炉
CN112471920B (zh) 烹饪器具
CN203873542U (zh) 电饭煲
CN221180174U (zh) 底座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03277818B (zh) 一种薄型电磁炉
CN101749745A (zh) 嵌入式灶具
CN106060991B (zh) 电磁炉风道结构和电磁炉
KR20200135865A (ko) 방열 구조, 가열 모듈 및 조리 장치
CN106642237B (zh) 一种电磁灶
CN201555270U (zh) 微波炉及其冷却装置
CN212231753U (zh) 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
CN211130712U (zh) 烹饪器具
CN202066071U (zh) 一种具有新型导风结构的电磁炉
CN209863312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2057413U (zh) 电磁炉
CN209806319U (zh) 电源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2029633U (zh) 一种电热炉的散热结构
CN209310061U (zh) 电磁炉
CN217356979U (zh) 烹饪器具底壳及烹饪器具
CN220965445U (zh) 一种烹饪设备
CN209445422U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CN210601759U (zh) 厨具
CN109246876B (zh) 一种加热模组
CN210748683U (zh) 电源板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