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65445U - 一种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965445U CN220965445U CN202322276284.4U CN202322276284U CN220965445U CN 220965445 U CN220965445 U CN 220965445U CN 202322276284 U CN202322276284 U CN 202322276284U CN 220965445 U CN220965445 U CN 2209654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housing
- air
- air port
- tuye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10000003463 organelle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烹饪设备包括:壳体、贯流风机、元器组件和挡风板,壳体设置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贯流风机设置在壳体内,在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中,贯流风机更靠近第一风口设置;元器组件设置在壳体内,并设置在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挡风板设置在壳体内,并设置在元器组件和第二风口之间,以改变从第二风口进入到壳体内的气流方向或改变从第二风口流出至壳体外的气流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大多数烹饪设备在运行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噪声,影响用户体验。例如,电磁炉或电磁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的来源可能包括电磁噪声、风机风道噪声、沸腾噪声。当运行到中后期时,占主导作用的噪声源是风机风道噪声。优化风机、优化风道均能降低电磁炉的风机风道噪声。从优化风机的角度,可以采用贯流风机进行散热。
贯流风机的轴线较长,在使用过程中贯流风机吹出的风的辐射面积较大,不集中,导致部分风未与元器组件换热就直接流出壳体外,导致整个烹饪设备的散热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烹饪设备散热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置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
贯流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所述贯流风机更靠近所述第一风口设置;
元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之间;
挡风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设置在所述元器组件和所述第二风口之间,以改变从所述第二风口进入到所述壳体内的气流方向或改变从所述第二风口流出至所述壳体外的气流方向。
挡风板主要用于对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的气流路径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气流在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流动时,使气流能够在壳体内具有不同的流动方向,增加了在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的流动时间,增大气流与元器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元器组件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璧,所述元器组件与所述壳体的底璧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所述挡风板和所述第二风口在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壁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在本申请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元器组件包括发热件和电控组件,所述发热件和所述电控组件在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方向上间隔排布,所述挡风板沿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延伸。
在本申请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方向上,所述挡风板的高度至少有两处不同。
在本申请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包括第一挡风段和第二挡风段,所述第一挡风段设置在所述发热件与所述第二风口之间,所述第二挡风段设置在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第二风口之间,所述第一挡风段靠近所述第二挡风段的一端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挡风段远离所述第二挡风段的一端的高度。
在本申请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壳体的底璧间隔设置,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壳体的底璧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隔高度,所述挡风板的高度为第二间隔高度;
其中,所述第一间隔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间隔高度。
在本申请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方向上,所述壳体具有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均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连通,所述发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内,所述电控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内。
在本申请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三风口,所述第三风口设置在所述挡风板与所述第一风口之间。
在本申请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璧,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侧壁。
在本申请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元器组件在所述壳体的底璧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三风口重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俯视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为吹风模式散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为吸风模式散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烹饪设备,110-壳体,111-第一风口,112-第二风口,113-第一散热通道,114-第二散热通道,115-第三风口,120-贯流风机,130-元器组件,132-发热件,134-电控组件,H1-第一间隔高度,H2-第二间隔高度,140-挡风板,142-第一挡风段,144-第二挡风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大多数烹饪设备在运行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噪声,影响用户体验。例如,电磁炉或电磁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的来源可能包括电磁噪声、风机风道噪声、沸腾噪声。当运行到中后期时,占主导作用的噪声源是风机风道噪声。优化风机、优化风道均能降低电磁炉的风机风道噪声。从优化风机的角度,市面上的电磁炉目前多使用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散热,可以通过设计风量更大性能更优的轴流风机或使用风压更大的离心风机代替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从而降低风机转速实现降噪,但是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即在电磁炉中轴流风机出风到达灶面板变向后才对发热元件进行吹扫散热,这种方法不仅会影响散热效果,还势必会将部分空气的动能转化为噪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给的烹饪设备能够改善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用贯流风机替代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烹饪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噪音问题。
贯流风机的轴线较长,在使用过程中贯流风机吹出的风的辐射面积较大,不集中,导致部分风未与元器组件充分换热就直接流出壳体外,导致整个烹饪设备的散热效果不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能够改善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能够改变壳体内的气流方向,增大气流在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的流动路径,使更多的气流能够流向元器组件,提高对元器组件的散热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10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烹饪设备100改变壳体110内的气流的方向,增大气流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的流动路径,使更多的气流能够流向元器组件130,提高对元器组件130的散热效率。
其中,烹饪设备100可以是电磁炉、也可以是电磁灶等采用电加热的方式进行烹饪的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烹饪设备100包括:壳体110、贯流风机120、元器组件130和挡风板140,壳体110设置有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贯流风机120设置在壳体110内,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中,贯流风机120更靠近第一风口111设置;元器组件130设置在壳体110内,并设置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挡风板140设置在壳体110内,并设置在元器组件130和第二风口112之间,以改变从第二风口112进入到壳体110内的气流方向或改变从第二风口112流出至壳体110外的气流方向。
其中,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中,其中一个可以作为进风口,另外一个则作为出风口,可以是第一风口111作为进风口,则第二风口112作为出风口,也可以是第一风口111作为出风口,第二风口112作为进风口。
由于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中,贯流风机120更靠近第一风口111设置,若整个烹饪设备100采用吹风的方式散热,如图4所示,则第一风口111作为进风口,第二风口112作为出风口。若整个烹饪设备100采用吸风的方式散热如图5所示,则第一风口111作为出风口,第二风口112作为进风口。无论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中哪个作为进风口或出风口,在贯流风机120启动后都能够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形成气流,气流经过元器组件130能够和元器组件130进行热交换,带走元器组件130的热量,从而对元器组件130散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为了方便描述,以整个烹饪设备100采用吹风的方式散热为例进行说明,即第一风口111作为进风口,第二风口112作为出风口为例,当烹饪设备100采用吸风方式散热时可以依次类推。
至于贯流风机120的位置,可以将贯流风机120设置在第一风口111处,提高贯流风机120的引流作用。也可以将贯流风机120设置在壳体110内,与第一风口111具有一定距离,保证更靠近第一风口111即可。
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中,贯流风机120更靠近第一风口111设置,则第二风口112远离贯流风机120设置,在元器组件130和第二风口112之间设置,当气流经过挡风板140时,由于挡风板140的阻挡作用,气流会改变方向,增大气流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的流动路径,使更多的气流能够流向元器组件130,提高对元器组件130的散热效率。
其中,挡风板140设置在元器组件130和第二风口112之间,可以是靠近第二风口112设置,也可以是靠近元器组件130设置,还可以是设置在元器组件130和第二风口112的中间位置,除此之外,挡风板140可以与第二风口112间隔设置,也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二风口112处,保证挡风板140设置在元器组件130和第二风口112之间即可。
挡风板140主要用于对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的气流路径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气流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流动时,使气流能够在壳体110内具有不同的流动方向,增加了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的流动时间,增大气流与元器组件13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元器组件130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风板140设置在壳体110的底璧,元器组件130与壳体110的底璧间隔设置。
为了方便元器组件130对待加热食物进行加热,元器组件130大多都靠近壳体110的顶璧设置,与壳体110的底璧具有一定间隙,在贯流风机120的作用下,壳体110内的风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流动,元器组件130与壳体110的底璧之间存在一定间隙,间隙内的风再流向第二风口112时,不会直接从第二风口112中流出,在挡风板140的阻挡下会向壳体110的上方流动,流向元器组件130,与元器组件130进行热交换后再从第二风口112流出,减少壳体110内的风未与元器组件130换热就直接从第二风口112中吹出的可能性。
当然,上述为贯流风机120吹风散热模式,若采用吸风散热模式,在贯流风机120的作用下,外部的风从第二风口112进入到壳体110内部,在挡风板140的阻挡下,风不会直接进入到元器组件130与壳体110的底璧之间的间隙内,会先流向元器组件130,与元器组件130进行热交换后再从第二风口112流出,再流向第一风口111,减少内从第二风口112进入到壳体110内的风未与元器组件130换热,直接从元器组件130和壳体110的底璧之间的间隙流动至第一风口111的可能性。
在挡风板140的作用下,使第二风口112处的风有上扬的趋势,风向上后会进一步带动元器组件130周围的空气流动进而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口112设置在壳体110的侧壁上,挡风板140和第二风口112在壳体110的同一侧壁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分别设置在壳体110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在贯流风机120的作用下,使壳体110内的风能够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流动,增大壳体110内风的流动路径,即增大风在壳体110内的流动时间,可以增大与元器组件130之间的接触时间,提高对元器组件130的散热效果。
挡风板140和第二风口112在壳体110的同一侧璧的投影部分重叠,则说明挡风板140能够部分遮挡第二风口112,即挡风板140能够对第二风口112的下方进行部分遮挡,避免风直接从壳体110与元器组件130之间的间隙流向第二风口112,或者是从第二风口112进入到壳体110内的风避免直接流动至元器组件130与壳体110的底璧之间的间隙,增加了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的流动时间,增大气流与元器组件13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元器组件130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元器组件130包括发热件132和电控组件134,发热件132和电控组件134在贯流风机120的轴线方向上间隔排布,挡风板140沿贯流风机120的轴线延伸。
发热件132可以是线圈,发热件132和电控组件134在贯流风机120的轴线方向上排布,使贯流风机120吹出的风能够直接吹到电控组件134和发热件132上,使贯流风机120的吹出的风能够直接带走电控组件134或发热件132上的热量,提高对发热件132和电控组件134的散热效率。
其中,挡风板140也沿贯流风机120的轴线方向延伸,即在发热件132和第二风口112之间,电控组件134和第二风口112之间均设置有挡风板140,电控组件134和发热件132均和壳体110的底璧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挡风板140能够对第二风口112处的风进行一定的阻挡,使风能够向上流动,能够流动至发热件132和电控组件134周围,增加与发热件132和电控组件134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提高了对发热件132和电控组件134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贯流风机120的轴线方向上,挡风板140的高度至少有两处不同。
由于电控组件134和发热件132的厚度不同,即发热件132和电控组件134与壳体110的底璧之间的间距不同,则对挡风板140的高度需求也不同。以发热件132为例,若发热件132与壳体110的底璧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则挡风板140也需要设置的较高,才能够将发热件132与壳体110的底璧的间隙内的风导流至电控组件134处。若发热件132与壳体110底璧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小,则挡风板140可以设置的较矮。
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发热件132的散热需求设置,可以根据发热件132的散热情况来调整对应的挡风板140的高度,例如:在发热件132的热量较多的地方对应的挡风板140可以设置的较高,能够将更多的风引流到发热件132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风板140包括第一挡风段142和第二挡风段144,第一挡风段142设置在发热件132与第二风口112之间,第二挡风段144设置在电控组件134与第二风口112之间,第一挡风段142靠近第二挡风段144的一端的高度小于第一挡风段142远离第二挡风段144的一端的高度。
由于发热件132各处的散热需求不同,在发热件132所有区域中远离电控组件134的一侧的温升最高,散热需求较大,需要更多的风来对该处的发热件132进行散热,则该处对应的挡风板140的高度可以设置的较高,能够对间隙内的风进行引流,使更多的风能够流动准确的流动到发热件132的该处,使发热件132能够快速散热。
对应的,则第一挡风段142靠近第二挡风段144的一端的高度小于第一挡风端远离第二挡风段144的高度。具体的,可以是在从第二挡风段144靠近第一挡风段142的方向上,第一挡风段142的高度逐渐增加,也可以是整个第一挡风段142呈阶梯状。满足一挡风段靠近第二挡风段144的一端的高度小于第一挡风端远离第二挡风段144的高度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件132与壳体110的底璧间隔设置,发热件132与壳体110的底璧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隔高度H1,挡风板140的高度为第二间隔高度H2;其中,第一间隔高度H1大于第二间隔高度H2。
第一间隔高度H1大于第二间隔高度H2,则说明发热件132与挡风板140在壳体110的侧壁上的投影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也就是说,发热件132和挡风板140在壳体110的高度方向上具有一定间隙,在风能够流向发热件132的同时,也能够流向第二风口112,加快换热后的风能够及时从第二风口112中流出,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贯流风机120的轴线方向上,壳体110具有第一散热通道113和第二散热通道114,第一散热通道113和第二散热通道114均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连通,发热件132设置在第一散热通道113内,电控组件134设置在第二散热通道114内。
壳体110的内部空间具有在贯流风机120的轴线方向上设置的第一散热通道113和第二散热通道114,将发热件132设置在第一散热通道113内,将电控组件134设置在第二散热通道114内,并且第一散热通道113和第二散热通道114在贯流风机120的轴线方向上排布,由于贯流风机120的轴线相对较长,从贯流风机120中吹出的风能够直接进入到第一散热通道113和第二散热通道114内,也就是说,贯流风机120中吹出的风在未与其他部件换热前就直接进入到第一散热通道113和第二散热通道114内,能够直接与设置在第一散热通道113内的发热件132接触和直接与设置在第二散热通道114内的电控组件134接触,能够带走更多发热件132和电控组件134上的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将壳体110的内部分隔成独立的第一散热通道113和第二散热通道114,使发热件132的散热和电控组件134的散热相互独立,尽可能的避免了与发热件132换热后的风再流向电控组件134,能够提高对发热件132和电控组件134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上设置有第三风口115,第三风口115设置在挡风板140与第一风口111之间。
壳体110上还设置与第三风口115,由于贯流风机120更靠近第一风口111设置,则第三风口115和第二风口112的功能相同,即若整个烹饪设备100为吹风散热,则第三风口115和第二风口112同时作为出风口,若整个烹饪设置为吸风散热,则第三风口115和第二风口112同时作为进风口。增加第三风口115能够增加壳体110进风面积或出风面积,能够使壳体110内经过换热后的热空气能够快速流动至壳体110外,快速完成散热循环,也能够辅助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风口115设置在壳体110的底璧,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分别设置在壳体110相对的两个侧壁。
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设置在壳体110的侧壁上,第三风口115设置在壳体110的底璧上,当整个烹饪设备100为吸风散热时,则第二风口112和第三风口115同时作为进风口,则可以从壳体110的侧壁和壳体110的底璧同时进风,即从壳体110的不同位置进风,能够增大进风量,能够使壳体110内经过换热后的热空气能够快速流动至壳体110外,快速完成散热循环,也能够辅助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当整个烹饪设备100为吹风散热时,则第二风口112和第三风口115同时作为出风口,则在贯流风机120工作过程中,可以同时从壳体110的侧壁和壳体110的底璧出风,能够使壳体110内经过换热后的热空气能够快速流动至壳体110外,快速完成散热循环,也能够辅助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元器组件130在壳体110的底璧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第三风口115重叠。
具体的,发热件132在壳体110的底璧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第三风口115重叠。即第三风口115的部分可以设置在发热件132的下方,发热件132是整个烹饪设备100最大的发热器件,且发热件132的底部的温度需要及时散热,避免壳体110内的温度过高对其他的元器件造成影响,将第三风口115的部分设置在发热件132的下方,使发热件132下方的气流能够及时进入到壳体110内,或者及时从壳体110内排出,提高了对发热件132的散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100,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中,贯流风机120更靠近第一风口111设置,则第二风口112远离贯流风机120设置,在元器组件130和第二风口112之间设置,当气流经过挡风板140时,由于挡风板140的阻挡作用,气流会改变方向增,大气流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的流动路径,使更多的气流能够流向元器组件130,提高对元器组件130的散热效率。挡风板140主要用于对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的气流路径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气流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流动时,使气流能够在壳体110内具有不同的流动方向,增加了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之间的流动时间,增大气流与元器组件13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元器组件130的散热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置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
贯流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所述贯流风机更靠近所述第一风口设置;
元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之间;
挡风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设置在所述元器组件和所述第二风口之间,以改变从所述第二风口进入到所述壳体内的气流方向或改变从所述第二风口流出至所述壳体外的气流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璧,所述元器组件与所述壳体的底璧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所述挡风板和所述第二风口在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壁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元器组件包括发热件和电控组件,所述发热件和所述电控组件在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方向上间隔排布,所述挡风板沿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方向上,所述挡风板的高度至少有两处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包括第一挡风段和第二挡风段,所述第一挡风段设置在所述发热件与所述第二风口之间,所述第二挡风段设置在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第二风口之间,所述第一挡风段靠近所述第二挡风段的一端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挡风段远离所述第二挡风段的一端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壳体的底璧间隔设置,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壳体的底璧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隔高度,所述挡风板的高度为第二间隔高度;
其中,所述第一间隔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间隔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方向上,所述壳体具有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均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连通,所述发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内,所述电控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内。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三风口,所述第三风口设置在所述挡风板与所述第一风口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璧,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侧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元器组件在所述壳体的底璧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三风口重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76284.4U CN220965445U (zh) | 2023-08-24 | 2023-08-24 | 一种烹饪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76284.4U CN220965445U (zh) | 2023-08-24 | 2023-08-24 | 一种烹饪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965445U true CN220965445U (zh) | 2024-05-14 |
Family
ID=90978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276284.4U Active CN220965445U (zh) | 2023-08-24 | 2023-08-24 | 一种烹饪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965445U (zh) |
-
2023
- 2023-08-24 CN CN202322276284.4U patent/CN22096544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880052B (zh) |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 |
WO2023206978A1 (zh) |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空气炸锅 | |
CN112471920B (zh) | 烹饪器具 | |
CN215076083U (zh) | 一种吹风装置次风道散热结构 | |
CN220965445U (zh) | 一种烹饪设备 | |
CN209819680U (zh) | 空调器 | |
WO2017206240A1 (zh) | 嵌入式烹饪器具 | |
CN216977150U (zh) | 导风板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 |
CN221531936U (zh) | 一种烹饪设备 | |
CN214581437U (zh) | 空调器 | |
CN110754961A (zh) | 一种用于烤箱的散热结构 | |
CN214619849U (zh) |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 |
WO2023272927A1 (zh) |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21531935U (zh) | 一种烹饪设备 | |
CN113932258A (zh) | 嵌入式烹饪器具 | |
CN207117378U (zh) | 电机 | |
CN206320864U (zh) | 空调室外机电控盒 | |
CN219756602U (zh) | 空调器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 |
CN212749741U (zh) |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数据可视化显示装置 | |
JPH08100798A (ja) | 電動ファン | |
CN212569697U (zh) | 电子设备 | |
CN218915020U (zh) | 散热结构和电磁炉 | |
CN216293805U (zh) | 一种烤箱 | |
CN213066212U (zh) | 一种电热炉的导风结构 | |
CN218103719U (zh) |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