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62998U - 前纵梁结构及车架 - Google Patents

前纵梁结构及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62998U
CN221162998U CN202322169621.XU CN202322169621U CN221162998U CN 221162998 U CN221162998 U CN 221162998U CN 202322169621 U CN202322169621 U CN 202322169621U CN 221162998 U CN221162998 U CN 2211629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avity
panel
front side
uppe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6962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扬扬
段月星
王国峰
周东东
任新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6962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629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629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629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前纵梁结构及车架,包括外板、内板和加强板,通过外板、内板和加强板三个部件的设置,简化了前纵梁的结构,方便前纵梁减重的优化,外板套设在内板的一侧,与内板围合形成第一腔体;加强板设置在第一腔体内,且分别与内板和外板抵接,从而提高前纵梁的刚性,并通过加强板对第一腔体进行分割,形成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两个腔体的设计提高了前纵梁的抗弯性能,避免在碰撞时发生折断的情况,从而在简化前纵梁的情况下,保证前纵梁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前纵梁结构及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纵梁结构及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越来越被市场占比越来越多,而新能源汽车因携带电池包等原因重量往往大于传统燃油汽车,而非承载式车辆对应的车架相比传统燃油车更重;所以若将非承载式结构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情况下,对新能源车辆进行轻量化是必经的过程,而车架结构的优化尤为重要,且车架是汽车结构中的重要的碰撞传力结构,当发生正碰和偏置碰的情况下,车辆前纵梁的结构直接影响乘员舱的侵入量,以及前舱高压部件及电池包的受挤压情况;而现有的前纵梁结构大多结构复杂,且在轻量化过程中无法提供有效帮助。
实用新型内容
在现有的车架结构中往往存在结构复杂且无法应用于非承载式车型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纵梁结构及车架,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前纵梁结构,包括:外板、内板和加强板;所述外板套设在所述内板的一侧,与所述内板围合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加强板的一侧抵接在所述内板的第一方向,所述加强板的另一侧抵接在所述外板的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不同;所述加强板对所述第一腔体进行分割,形成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板包括外上侧板、外下侧板和外竖板,所述外上侧板连接在所述外竖板的一侧,所述外下侧板连接在所述外竖板的另一侧;所述内板包括内上侧板、内下侧板和内竖板,所述内上侧板连接在所述内竖板的一侧,所述内下侧板连接在所述内竖板的另一侧;所述外上侧板与所述内上侧板固定连接,所述外下侧板与所述内下侧板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形成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内上侧板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内竖板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还包括第三抵接部和第四抵接部;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外竖板抵接,所述第四抵接部与所述外下侧板抵接;所述第四抵接部与所述第三抵接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接部和所述第三抵接部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外上侧板、内上侧板、外竖板和内竖板围合形成有第二腔体;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外下侧板、内下侧板、外竖板和内竖板围合形成有第三腔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有第一角度;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抵接部形成有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均为钝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的抵接处通过塞焊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抵接处通过焊缝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架,所述车架至少包括前纵梁,所述前纵梁至少包括所述的前纵梁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纵梁至少包括第一侧前纵梁和第二侧前纵梁,分别设置与所述车架两侧,所述第一侧前纵梁与所述第二侧前纵梁的形状不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纵梁结构,包括外板、内板和加强板,通过外板、内板和加强板三个部件的设置,简化了前纵梁的结构,方便前纵梁减重的优化,外板套设在内板的一侧,与内板围合形成第一腔体;加强板设置在第一腔体内,且分别与内板和外板抵接,从而提高前纵梁的刚性,并通过加强板对第一腔体进行分割,形成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两个腔体的设计提高了前纵梁的抗弯性能,避免在碰撞时发生折断的情况,从而在简化前纵梁的情况下,保证前纵梁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前纵梁结构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前纵梁结构的横截面结构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前纵梁结构的横截面结构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前纵梁结构的焊缝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车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板;11、外上侧板;12、外下侧板;13、外竖板;2、内板;21、内上侧板;22、内下侧板;23、内竖板;3、加强板;31、第一抵接部;32、第二抵接部;33、第三抵接部;34、第四抵接部;35、连接件;4、第一腔体;41、第二腔体;42、第三腔体;5、车架;6、焊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固定”或“固定连接”通常指的是常见的机械连接方式,例如螺纹连接、焊接或粘结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前纵梁结构的结构图;请参考图1;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前纵梁结构,包括:外板1、内板2和加强板3;外板1套设在内板2的一侧,与内板2围合形成第一腔体4;加强板3设置在第一腔体4内,加强板3的一侧抵接在内板2的第一方向,加强板3的另一侧抵接在外板1的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方向不同;加强板3对第一腔体4进行分割,形成第二腔体41和第三腔体42。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纵梁结构,包括外板1、内板2和加强板3,通过外板1、内板2和加强板3三个部件的设置,简化了前纵梁的结构,方便前纵梁减重的优化,外板1套设在内板2的一侧,与内板2围合形成第一腔体4;加强板3设置在第一腔体4内,且分别与内板2和外板1抵接,从而提高前纵梁的刚性,并通过加强板3对第一腔体4进行分割,形成第二腔体41和第三腔体42,两个腔体的设计提高了前纵梁的抗弯性能,避免在碰撞时发生折断的情况,从而在简化前纵梁的情况下,保证前纵梁的安全性能。进一步本申请通过外板1、内板2和加强板3三个部件组成,零部件少,结构简单,相较于现有技术,成本和重量都有所降低。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外板1和内板2是构成前纵梁外观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外板1的形状不作限定,外板1呈长条状,其中,外板1的截面呈C字型;同理,内板2的形状不作限定,内板2呈长条状,其中,内板2的截面呈C字型;外板1套设在内板2的一侧,其中,内板2和外板1的形状需要相匹配,从而能使外板1套设在内板2外侧;其中,加强板3设置在内板2和外板1围合形成的第一腔体4内,并与内板2和外板1相抵接,其中,第一腔体4可以为长条状方腔,加强板3呈Z字状;加强板3抵接在内板2的第一方向,第一方向为内板2C字型的开口内侧,加强板3还抵接在外板1的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为外板1C字型开口的内侧,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方向不同,具体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加强板3对第一腔体4进行分割,形成第二腔体41和第三腔体42,第二腔体41和第三腔体42呈梯形状。其中,在内板2、外板1和加强板3中各个转角出都设置有倒角,从而避免应力集中作用在某一区域,导致前纵梁发生形变。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前纵梁结构的横截面结构图一;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前纵梁结构的横截面结构图二;请参考图2和图3;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板1包括外上侧板11、外下侧板12和外竖板13,外上侧板11连接在外竖板13的一侧,外下侧板12连接在外竖板13的另一侧;内板2包括内上侧板21、内下侧板22和内竖板23,内上侧板21连接在内竖板23的一侧,内下侧板22连接在内竖板23的另一侧;外上侧板11与内上侧板21固定连接,外下侧板12与内下侧板22固定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外板1包括外上侧板11、外下侧板12和外竖板13,三者围合形成C字状,外上侧板11和外下侧板12分别连接在外竖板13的两侧,与外竖板13的夹角可以为直角,内板2包括内上侧板21、内下侧板22和内竖板23,三者围合形成C字状,内上侧板21和内下侧板22分别连接在内竖板23的两侧,与内竖板23的夹角可以为直角;其中,外板1与内板2连接的情况下,外上侧板11和外下侧板12均位于内上侧板21和内下侧板22的外侧,从而实现外板1与内板2的套设,其中,外板1和内板2连接的配合可以为过盈配合。通过焊接件在连接处进行焊缝6连接从而实现,外上侧板11与内上侧板21的固定连接,外下侧板12与内下侧板22的固定连接,提高结构的强度。其中,外板1和内板2都可以通过冲压设备冲压成型。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前纵梁结构的焊缝结构图;请参考图4;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板3形成有第一抵接部31和第二抵接部32;第一抵接部31与内上侧板21抵接,第二抵接部32与内竖板23抵接;第一抵接部31与第二抵接部32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抵接部31与第二抵接部32呈L形,第一抵接部31和第二抵接部32连接处成形有倒角结构;第一抵接部31与内上侧板21抵接,抵接处通过塞焊连接,具体的是内上侧板21朝向内下侧板22的方向抵接;第二抵接部32与内竖板23抵接,抵接处通过塞焊连接,具体是内竖板23朝向外竖板13的方向上相抵接。进一步,加强板3还包括第三抵接部33和第四抵接部34;第三抵接部33和第四抵接部34连接处成形有倒角结构;第三抵接部33与外竖板13抵接,抵接处通过塞焊连接,具体的是外上侧板11朝向外下侧板12的方向抵接,第四抵接部与外下侧板12抵接,抵接处通过塞焊连接;第四抵接部34与第三抵接部连接具体是外竖板13朝向外竖板13的方向上相抵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抵接部32和第三抵接部33通过连接件35连接;连接件35与外上侧板11、内上侧板21、外竖板13和内竖板23围合形成有第二腔体41;连接件与外下侧板12、内下侧板22、外竖板13和内竖板23围合形成有第三腔体42。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抵接部32和第三抵接部33之间通过连接件35连接,连接件35可以为横斜板,从而将第一腔体4分割为两个子腔体,即第二腔体41和第三腔体42,具体地,连接件35与外上侧板11、内上侧板21、外竖板13和内竖板23围合形成有第二腔体41;连接件与外下侧板12、内下侧板22、外竖板13和内竖板23围合形成有第三腔体42;将第一腔体4划分为两个腔体,并通过横斜板在中间作为支撑,能够提升结构的抗弯能力,进一步连接件与第二抵接部形成有第一角度;连接件与第三抵接部形成有第二角度;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均为钝角,从而方便加强板3的冲压成型,再通过加强板3与外板1和内板2的配合,增强结构的整体强度。具体地,加强板3与外板1和内板2的抵接处通过塞焊连接。外板1与内板2抵接处通过焊缝6连接。通过焊接将各个部件固定连接,其中在内板2的上方可以开设有塞焊孔,当外板1与内板2抵接时,通过塞焊孔对加强板3中未焊接的一侧进焊接,具体的,若先与外板1焊接,则在内板2出预留有焊接孔;若先与内板2焊接,则在外板1处预留有焊接孔。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车架的结构图,请参考图5;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架5,其特征在于,车架5至少包括前纵梁,前纵梁至少包括的前纵梁结构。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前纵梁至少包括第一侧前纵梁和第二侧前纵梁,分别设置与车架5两侧,第一侧前纵梁与第二侧前纵梁的外部形状不同。在非承载式车型中,车架5替代车身成为主要受力部件,通过将前纵梁采用本申请的结构,能够大大提高前纵梁的结构强度。其中,根据车身的需求,位于车架5两侧的第一侧前纵梁和第二侧前纵梁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但其在横截面的结构上使用上述的前纵梁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实用新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板(1)、内板(2)和加强板(3);
所述外板(1)套设在所述内板(2)的一侧,与所述内板(2)围合形成第一腔体(4);
所述加强板(3)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4)内,所述加强板(3)的一侧抵接在所述内板(2)的第一方向,所述加强板(3)的另一侧抵接在所述外板(1)的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不同;
所述加强板(3)对所述第一腔体(4)进行分割,形成第二腔体(41)和第三腔体(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1)包括外上侧板(11)、外下侧板(12)和外竖板(13),所述外上侧板(11)连接在所述外竖板(13)的一侧,所述外下侧板(12)连接在所述外竖板(13)的另一侧;
所述内板(2)包括内上侧板(21)、内下侧板(22)和内竖板(23),所述内上侧板(21)连接在所述内竖板(23)的一侧,所述内下侧板(22)连接在所述内竖板(23)的另一侧;
所述外上侧板(11)与所述内上侧板(21)固定连接,所述外下侧板(12)与所述内下侧板(2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形成有第一抵接部(31)和第二抵接部(32);
所述第一抵接部(31)与所述内上侧板(21)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32)与所述内竖板(23)抵接;
所述第一抵接部(31)与所述第二抵接部(3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还包括第三抵接部(33)和第四抵接部(34);
所述第三抵接部(33)与所述外竖板(13)抵接,所述第四抵接部(34)与所述外下侧板(12)抵接;
所述第四抵接部(34)与所述第三抵接部(3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部(32)和所述第三抵接部(33)通过连接件(35)连接;
所述连接件(35)与所述外上侧板(11)、内上侧板(21)、外竖板(13)和内竖板(23)围合形成有第二腔体(41);
所述连接件(35)与所述外下侧板(12)、内下侧板(22)、外竖板(13)和内竖板(23)围合形成有第三腔体(4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5)与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有第一角度;
所述连接件(35)与所述第三抵接部形成有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均为钝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与所述外板(1)和所述内板(2)的抵接处通过塞焊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1)与所述内板(2)抵接处通过焊缝(6)连接。
9.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5)至少包括前纵梁,所述前纵梁至少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前纵梁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至少包括第一侧前纵梁和第二侧前纵梁,分别设置与所述车架(5)两侧,所述第一侧前纵梁与所述第二侧前纵梁的形状不同。
CN202322169621.XU 2023-08-10 2023-08-10 前纵梁结构及车架 Active CN2211629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69621.XU CN221162998U (zh) 2023-08-10 2023-08-10 前纵梁结构及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69621.XU CN221162998U (zh) 2023-08-10 2023-08-10 前纵梁结构及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62998U true CN221162998U (zh) 2024-06-18

Family

ID=91441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69621.XU Active CN221162998U (zh) 2023-08-10 2023-08-10 前纵梁结构及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629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30843B (zh) 电池包防护框架及电池包
CN112429088B (zh)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CN113147904B (zh) 一种两门电动车门环加强框组件
CN202163388U (zh) 汽车车门防撞杆
CN221162998U (zh) 前纵梁结构及车架
CN210653318U (zh) 提高正面碰撞性能的汽车机舱骨架
CN204623580U (zh) 一种汽车中减少前围侵入的连接结构
CN209467213U (zh) 前机舱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20905097U (zh) 纵梁结构及车架
CN217146157U (zh) 一种门环结构、车身及车辆
CN215826827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前横梁焊合件
CN207433631U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CN113147910B (zh) 一种门槛加强板结构
CN104477240A (zh) 前纵梁加强板、右前纵梁以及汽车
CN210101300U (zh) 一种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CN204077819U (zh) 发动机舱左纵梁及发动机舱前围总成
CN206297633U (zh) 重卡白车身结构
CN112590941A (zh) 一种c柱下接头结构
CN210454953U (zh) 汽车前防撞结构及汽车
CN213442812U (zh) 一种新型微型货车驾驶室
CN204383603U (zh) 一种混合副车架纵梁连接结构
CN211893399U (zh) 一种电动车车架
CN217969667U (zh) 一种车辆前舱总成、车身框架结构和车辆
CN214296161U (zh) 一种c柱下接头结构
CN107985422B (zh) 纯电动汽车的下车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