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25831U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25831U
CN221125831U CN202322531091.9U CN202322531091U CN221125831U CN 221125831 U CN221125831 U CN 221125831U CN 202322531091 U CN202322531091 U CN 202322531091U CN 221125831 U CN221125831 U CN 221125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reed
spring
movable spring
rig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3109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坤
朱艺青
傅飞飞
谭忠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3109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25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25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25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接触部分包括位于磁路部分的同一侧的多个动簧部分和多个静簧部分,动簧部分与静簧部分对应配合;还包括对应每个动簧部分分别设置的推动卡,该推动卡连接所述磁路部分的衔铁部分和动簧部分,以使所述衔铁部分通过各推动卡分别带动相应的动簧部分动作。本实用新型采用分体形式的多个推动卡,每个推动卡分别可独立配合一个动簧部分,从而使得每个推动卡的结构较为简单,更易于加工成型,也使得多个动簧部分的布局和推动卡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接触部分包括位于磁路部分的同一侧的多个动簧部分和多个静簧部分。由于磁路部分的衔铁部分通常只通过一个推动卡与该多个动簧部分连接配合,使得推动卡的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加工成型,并且要求多个动簧部分并排设置,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旦因生产、装配误差等造成多个动簧部分的并排一致性较差时,则容易造成推动卡无法同时与各个动簧部分装配到位。此外,这种方式使得多个动簧部分的分布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也使得推动卡只能配合在相邻的两个动簧部分之间,造成多个动簧部分的布局和推动卡的位置无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电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接触部分包括位于磁路部分的同一侧的多个动簧部分和多个静簧部分,动簧部分与静簧部分对应配合;还包括对应每个动簧部分分别设置的推动卡,该推动卡连接所述磁路部分的衔铁部分和动簧部分,以使所述衔铁部分通过各推动卡分别带动相应的动簧部分动作。
进一步的,每个动簧部分分别包括动簧引出片和刚性动簧片,刚性动簧片的一端呈转动设置,使刚性动簧片的另一端可绕其转动轴线摆动,刚性动簧片的另一端设置有动触点,刚性动簧片的一端采用柔性连接件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动簧引出片处于刚性动簧片背对动触点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刚性动簧片上设置有反力簧片,该反力簧片位于所述刚性动簧片背对所述动触点的一面;各个推动卡分别连接与其对应的动簧部分的反力簧片或刚性动簧片和反力簧片;所述反力簧片为不锈钢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刚性动簧片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通过转轴相连接,以使所述刚性动簧片的一端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相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相对设置的两第一耳片,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相对设置的两第二耳片,各第二耳片分别位于两第一耳片之间,所述转轴穿设于各第一耳片上设置的轴孔和第二耳片上设置的轴孔。
进一步的,每个动簧部分的刚性动簧片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刚性动簧片并排设置;每个推动卡分别位于对应的动簧部分的两个刚性动簧片之间,以使两个刚性动簧片受力均匀;所述静簧部分对应动簧部分的每个刚性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分别设有与之配合的静触点。
进一步的,所述磁路部分包括衔铁、塑料件和连接片,三者嵌件注塑成型在一起,并形成L字形结构,且L字形结构的一边对应衔铁,L字形结构的另一边对应连接片,连接片为金属材质;各推动卡分别连接所述连接片。
进一步的,所述推动卡设有第四卡槽,所述连接片上对应各推动卡分别设有第五卡槽,第四卡槽与对应的第五卡槽咬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动簧部分并排设置,所述多个静簧部分并排设置;所述刚性动簧片的一端朝上,另一端朝下,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朝上,所述磁路部分呈立式,所述推动卡呈卧式。
进一步的,还包括底座,所述磁路部分、静簧部分分别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动簧引出片插装于所述底座;还包括辅助触点组件,该辅助触点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辅助动簧片和辅助静簧片,辅助动簧片和辅助静簧片分别装于所述底座,所述衔铁部分设有驱动部,该驱动部用来驱动所述辅助动簧片动作,所述辅助触点组件的状态与所述接触部分的状态相反。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对应每个动簧部分分别设置有推动卡,使得本实用新型采用分体形式的多个推动卡,每个推动卡分别可独立配合一个动簧部分,从而使得每个推动卡的结构较为简单,更易于加工成型,也使得多个动簧部分的布局和推动卡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2、动簧引出片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件,刚性动簧片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通过转轴相连接,使得刚性动簧片、动簧引出片无需通过折弯形成用于与转轴配合的结构,从而能够解决刚性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的厚度较厚折弯难度高的问题,亦即,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刚性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的厚度足够,不受加工限制,满足大电流负载需求。
3、本实用新型的刚性动簧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刚性动簧片并排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动簧部分和对应的静簧部分分别能够实现两组触点并联的方式,从而使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实现高载流能力,还能减少触点接触电阻,从而实现低温升。推动卡位于动簧部分的两个刚性动簧片之间,可以使两个刚性动簧片受力均匀,从而避免出现并联的两触点组中受力不平衡而导致的一边触点接触电阻大,另一边触点接触电阻小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接触部分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接触部分与推动卡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衔铁与推动卡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接触部分、推动卡和衔铁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引出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刚性动簧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引出片与刚性动簧片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刚性动簧片与反力簧片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刚性动簧片与反力簧片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刚性动簧片、反力簧片与推动杆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刚性动簧片、反力簧片和推动卡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推动卡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其中,1、动簧引出片,11、让位孔,2、刚性动簧片,21、第二卡槽,3、柔性连接件,31、长条孔,4、动触点,5、反力簧片,51、第一卡槽,52、翻边,6、第一连接件,61、第一耳片,7、第二连接件,71、第二耳片,8、转轴,9、推动卡,91、第三卡槽,92、第一限位部,93、第二限位部,94、第四卡槽,10、磁路部分,110、衔铁部分,111、衔铁,112、塑料件,113、连接片,114、驱动部,115、第五卡槽,20、静簧部分,201、静簧片,202、静触点,30、底座,31、隔墙,40、辅助动簧片,50、辅助静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对于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描述中,采用了“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30、磁路部分10和接触部分,接触部分包括位于磁路部分10的同一侧的多个动簧部分和多个静簧部分20,动簧部分与静簧部分20对应配合。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对应每个动簧部分分别设置的推动卡9,该推动卡9连接磁路部分的衔铁部分110和动簧部分,以使衔铁部分110通过各推动卡9分别带动相应的动簧部分动作。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分体形式的多个推动卡9,每个推动卡分别可独立配合一个动簧部分,从而使得每个推动卡9的结构较为简单,更易于加工成型,也使得多个动簧部分的布局和推动卡9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动簧部分和多个静簧部分20分别并排设置,但由于每个推动卡9分别可独立配合一个动簧部分,因此,多个动簧部分和多个静簧部分20也可以不用并排设置。
各动簧部分分别包括动簧引出片1、刚性动簧片2和柔性连接件3,刚性动簧片2的一端呈转动设置,使刚性动簧片2的另一端可绕其转动轴线摆动,刚性动簧片2的另一端设置有动触点4,刚性动簧片2的一端采用柔性连接件3与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电连接,动簧引出片1处于刚性动簧片2背对动触点的一侧。具体的,刚性动簧片2的一端朝上,另一端朝下,但不局限于此,因此,刚性动簧片2的一端又可称为上端,另一端可称为下端。同理,动簧引出片1的一端可称为动簧引出片1的上端。磁路部分10、静簧部分20分别装于底座30,动簧引出片1插装于底座30。静簧部分20具体包括静簧片201和设置于在该静簧片201上的静触点202,静簧片201插装于底座30。
具体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20的数量分别为两个,相应的,推动卡9的数量也为两个,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动簧部分、静簧部分20的数量分别多于两个,例如三个或四个等,推动卡9的数量也相应增加。本实用新型的磁路部分10呈立式,并与接触部分沿底座30的第一水平方向排布,接触部分的多个(具体为两个)动簧部分沿底座30的第二水平方向排布,第一水平方向与第二水平方向垂直。接触部分的动簧部分位于静簧部分20与磁路部分10之间,各推动卡9分别呈卧式,底座30在相邻的动簧部分/静簧部分20之间设有隔墙31,以提高相邻的动簧部分/静簧部分20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3、图7所示,每个动簧部分的刚性动簧片2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刚性动簧片2在动簧引出片1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并排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动簧部分和对应的静簧部分分别能够实现两组触点并联的方式,从而使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实现高载流能力,还能减少触点接触电阻,从而实现低温升。每个推动卡9分别位于对应的动簧部分的两个刚性动簧片1在排布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以使两个刚性动簧片1受力均匀,从而避免出现并联的两个触点组中受力不平衡而导致的一边触点接触电阻大,另一边触点接触电阻小的问题。每个静簧部分20对应动簧部分的每个刚性动簧片2上的动触点4分别设有与之对应配合的静触点202。亦即,每个静簧部分20分别具有并排设置的两个静触点202。动簧引出片1的底部引出端以上的部分的宽度方向与刚性动簧片2的宽度方向一致,且宽度大于或等于多个刚性动簧片2的宽度之和。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个动簧部分的刚性动簧片的数量为一个,此时,由于每个推动卡单独配合一个动簧部分,使得推动卡可以设置在刚性动簧片的宽度的中间位置,从而使动、静触点受力在中线上,进而有利于降低接触电阻。
动簧部分的两个刚性动簧片2的一端分别采用转轴8与动簧引出片1的一端转动连接,且动簧部分的两个刚性动簧片2共用同一个转轴8。具体的,动簧引出片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件6,动簧部分的两个刚性动簧片2的一端分别连接有第二连接件7,第一连接件6和第二连接件7通过转轴8相连接。如此,使得刚性动簧片2、动簧引出片1无需通过折弯形成用于与转轴8配合的结构,从而解决刚性动簧片2和动簧引出片1的厚度较厚折弯难度高的问题,亦即,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刚性动簧片2和动簧引出片1的厚度足够,且不受加工限制,满足大电流负载需求。
如图9所示,第一连接件6采用铆接但不局限于此的连接方式连接于动簧引出片1的一端面向刚性动簧片2的一面,第一连接件6呈长条状,并沿动簧引出片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一连接件6的两个端部分别朝同一侧折弯,形成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耳片61。如图10所示,第二连接件7采用铆接但不局限于此的连接方式连接于刚性动簧片2的一端面向动簧引出片1的一面,第二连接件7呈长条状,并沿刚性动簧片2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二连接件7的两个端部分别朝同一侧折弯,形成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耳片71。如图11所示,各第二耳片71分别位于两个第一耳片61之间,转轴8穿设于各第一耳片61上设置的轴孔和第二耳片71上设置的轴孔,且转轴8的两端分别做压铆处理,以限制转轴8脱落。
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接件3为单层或多层的金属箔片,该金属箔片具体为铜箔或铝箔。柔性连接件3呈倒U字形,且柔性连接件3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孔31,该长条孔31大致位于柔性连接件3的宽度的中线上,并向其两端的方向延伸。长条孔31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柔性连接件3的柔性。在其它实施例中,柔性连接件3为柔性编织线,或者,柔性连接件3由一股或多股的铜线或铝线构成。
各刚性动簧片2上分别设置有反力簧片5,该反力簧片5位于刚性动簧片2背对动触点4的一面,该反力簧片5为不锈钢材质。具体的,如图8所示,反力簧片5的一端(即上端)为自由端,并与刚性动簧片2之间具有间隙,反力簧片5的另一端(即下端)与刚性动簧片2的另一端(即下端)铆接固定。各推动卡9分别与对应的动簧部分的反力簧片5或刚性动簧片2和反力簧片5相连接,具体的,反力簧片5设有用来配合推动卡9的第一卡槽51,该第一卡槽51贯穿反力簧片5在厚度方向上的两面,刚性动簧片2设有用来配合推动卡9的第二卡槽21,该第二卡槽21贯穿刚性动簧片2在厚度方向上的两面,第一卡槽51与第二卡槽21沿推动卡9的运动方向排布。由于每个推动卡9分别位于相应的动簧部分的两个刚性动簧片2之间,具体的,推动卡9位于两个刚性动簧片2在排布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因此,如图12所示,每个动簧部分上的两个反力簧片5的第一卡槽51的槽口相对设置,以配合同一个推动卡9;同理,如图13所示,每个动簧部分上的两个刚性动簧片2的第二卡槽21的槽口也相对设置。各第一卡槽51、第二卡槽21分别大致呈ㄈ字形,且各第一卡槽51的各边边缘分别设有朝刚性动簧片2所在的一侧折弯的翻边52,该翻边52的根部呈圆角过渡,如此,能够避免反力簧片5的第一卡槽51与推动卡9配合时在推动卡9上擦出塑料屑。刚性动簧片2的第二卡槽21的尺寸略大于第一卡槽51的尺寸,使得第二卡槽21的边缘不会与推动卡9发生摩擦。如图9所示,动簧引出片1对应推动卡9设有让位孔11,以避让推动卡9,该让位孔11为长大于宽的方形孔。推动卡9与刚性动簧片2、反力簧片5、动簧引出片1的配合状态如图14-图16所示。
如图5所示,每个推动卡9对应同一个动簧部分的每个刚性动簧片2及其上的反力簧片5分别设有第三卡槽91,该第三卡槽91与第一卡槽51、第二卡槽21咬合在一起。推动卡9在第三卡槽91相对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限位部92和第二限位部93,第一限位部92和第二限位部93分别位于反力簧片5和刚性动簧片2的相对外侧,即,第一限位部92位于反力簧片5背对刚性动簧片2的一侧,第二限位部93位于刚性动簧片2背对反力簧片5的一侧。如此,使得磁路部分10的线圈加激励后,衔铁部分110与磁路部分10的铁芯吸合,促使推动卡9推压反力簧片5而带动刚性动簧片2朝触点吸合方向运动,从而使动触点4与静触点202吸合;磁路部分10的线圈去激励后,衔铁部分110受磁路部分10上设置的复原簧片作用而复位,使得推动卡9拉动刚性动簧片2朝触点断开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动触点4与静触点202断开。
如图5所示,磁路部分10的衔铁部分包括衔铁111、塑料件112和连接片113,三者嵌件注塑成型在一起,并大致形成L字形结构,且L字形结构的一边大致水平延伸,并对应衔铁111,L字形结构的另一边向下延伸,并对应连接片113,连接片113为金属材质,该连接片113的底部即连接推动卡9。衔铁111通过塑料件112与连接片113隔开,可以提高磁路部分10与接触部分的爬电距离。在其它实施例中,衔铁部分110也可以整个由呈L字形的衔铁直接构成。
上述连接片113与推动卡9的连接关系为:推动卡9与连接片113配合的一端设有第四卡槽94(如图4所示),连接片113对应每个推动卡9设有第五卡槽115(如图15所示),第四卡槽94与第五卡槽115咬合在一起,如图6所示。由于推动卡9的数量为两个,因此,连接片113上的第五卡槽1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五卡槽115的槽口背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辅助触点组件,该辅助触点组件包括装于底座30并相互配合的辅助动簧片40和辅助静簧片50,衔铁111上设有驱动部114,该驱动部114用来驱动辅助动簧片40动作,辅助触点组件的状态与接触部分的状态相反。由于推动卡9的第三卡槽91与刚性动簧片2的第二卡槽21咬合,使推动卡9具有位于刚性动簧片2背对反力簧片5的一侧的第二限位部93,因而当动触点4与静触点202发生粘结时,刚性动簧片2会拉住推动卡9,使得衔铁部分110无法复位,从而使得辅助动簧片40上的辅助动触点4与辅助静簧片50上的辅助静触点保持断开状态。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强制导向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继电器,未涉及部分(例如磁路部分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等)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接触部分包括位于磁路部分的同一侧的多个动簧部分和多个静簧部分,动簧部分与静簧部分对应配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应每个动簧部分分别设置的推动卡,该推动卡连接所述磁路部分的衔铁部分和动簧部分,以使所述衔铁部分通过各推动卡分别带动相应的动簧部分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动簧部分分别包括动簧引出片和刚性动簧片,刚性动簧片的一端呈转动设置,使刚性动簧片的另一端可绕其转动轴线摆动,刚性动簧片的另一端设置有动触点,刚性动簧片的一端采用柔性连接件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动簧引出片处于刚性动簧片背对动触点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动簧片上设置有反力簧片,该反力簧片位于所述刚性动簧片背对所述动触点的一面;各个推动卡分别连接与其对应的动簧部分的反力簧片或刚性动簧片和反力簧片;所述反力簧片为不锈钢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刚性动簧片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通过转轴相连接,以使所述刚性动簧片的一端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相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相对设置的两第一耳片,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相对设置的两第二耳片,各第二耳片分别位于两第一耳片之间,所述转轴穿设于各第一耳片上设置的轴孔和第二耳片上设置的轴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动簧部分的刚性动簧片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刚性动簧片并排设置;每个推动卡分别位于对应的动簧部分的两个刚性动簧片之间,以使两个刚性动簧片受力均匀;所述静簧部分对应动簧部分的每个刚性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分别设有与之配合的静触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部分包括衔铁、塑料件和连接片,三者嵌件注塑成型在一起,并形成L字形结构,且L字形结构的一边对应衔铁,L字形结构的另一边对应连接片,连接片为金属材质;各推动卡分别连接所述连接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卡设有第四卡槽,所述连接片上对应各推动卡分别设有第五卡槽,第四卡槽与对应的第五卡槽咬合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动簧部分并排设置,所述多个静簧部分并排设置;所述刚性动簧片的一端朝上,另一端朝下,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朝上,所述磁路部分呈立式,所述推动卡呈卧式。
10.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或9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所述磁路部分、静簧部分分别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动簧引出片插装于所述底座;还包括辅助触点组件,该辅助触点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辅助动簧片和辅助静簧片,辅助动簧片和辅助静簧片分别装于所述底座,所述衔铁部分设有驱动部,该驱动部用来驱动所述辅助动簧片动作,所述辅助触点组件的状态与所述接触部分的状态相反。
CN202322531091.9U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221125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31091.9U CN221125831U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31091.9U CN221125831U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25831U true CN221125831U (zh) 2024-06-11

Family

ID=91373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31091.9U Active CN221125831U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25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2129206A (ja) 改善されたコンタクトばねを備えるリレー
CN221125831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9393276U (zh) 一种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
EP0189921A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21262248U (zh) 电磁继电器
CN1227692C (zh) 小型化电磁继电器
CN117153629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EP2117027B1 (en) Relay with automated overtravel adjustment
CN214336656U (zh) 一种工业继电器
CN210668219U (zh) 可控制两路负载的小型化组合继电器
CN111725032A (zh) 一种卧式磁路结构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CN219321255U (zh)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9936955U (zh) 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CN110942954A (zh) 一种无压簧结构的电磁继电器及其衔铁的装配方法
CN221379251U (zh) 一种汽车继电器的触点安装结构
CN219626559U (zh) 衔铁部分与推动卡连接结构及电磁继电器
CN219800748U (zh) 一种带定位功能的引出片
CN219658628U (zh) 动簧部分及电磁继电器
US20160322175A1 (en) High power relay
CN219040365U (zh)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CN221596301U (zh) 引出结构及磁保持继电器
CN219958885U (zh) 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组件、接触系统和电磁继电器
CN219979470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9658626U (zh) 磁保持继电器的衔铁部件安装结构及磁保持继电器
CN219226166U (zh) 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