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6955U - 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6955U
CN219936955U CN202320674724.9U CN202320674724U CN219936955U CN 219936955 U CN219936955 U CN 219936955U CN 202320674724 U CN202320674724 U CN 202320674724U CN 219936955 U CN219936955 U CN 2199369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free end
contact
chute
pu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7472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大语
林正极
林景煌
谭忠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7472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69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69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69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推动卡、磁路部分、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第一动簧片、第二动簧片和动触点,第一动簧片与第二动簧片叠加设置,第二动簧片位于第一动簧片背对静簧部分的一侧,动触点固定于第一动簧片及第二动簧片;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和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分别连接于推动卡,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与推动卡之间具有运动间隙,使得推动卡在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后可相对第二动簧片沿触点闭合方向运动,所述运动间隙的大小小于推动卡在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后继续沿触点闭合方向运动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提高触点压力,还使得动触点与静触点发生明显错动,从而改善大浪涌电流容易发生触点粘结的问题。

Description

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和推动卡,磁路部分通过推动卡与动簧部分配合。
随着5G和绿色节能建筑的不断发展,写字楼、公共设施等工建型行业对超强灯载能力、低功耗电磁继电器的需求迅速扩大。该领域产品对浪涌电流、大负载电流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为实现继电器抗浪涌电流,其动簧部分通常采用两片以上(含两片)的动簧片叠片铆接,推动卡只推动其中一个动簧片,具体,推动卡带动簧片部分运动,在动静触点接触前,动静触点间隙逐渐减小,此时动簧片产生的反力较小;当动静触点接触后,随着推动卡继续运动,此时与推动卡连接的动簧片发生较大形变,因为支点转变为动静触点接触点,该阶段动簧片反力较大,即反力与推动卡位移的斜率较前一阶段更大,推动卡按此状态运动至整个行程结束。因此整个行程存在2个斜率段(如图20的斜率段b、c所示)。然而,上述存继电器存在以下不足:一个动簧片的反力以及触点压力较小,对于大浪涌电流等负载特性,触点容易出现粘结失效,导致继电器可靠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通过对动簧部分与推动卡的连接结构进行改进,使动簧片的反力增大并解决触点粘结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推动卡,以及处在所述底座上的磁路部分、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动簧片、至少一个第二动簧片和动触点,第一动簧片与第二动簧片叠加设置,第二动簧片位于第一动簧片背对静簧部分的一侧,动触点固定于第一动簧片及第二动簧片;磁路部分通过推动卡与动簧部分配合;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和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推动卡,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与推动卡之间具有运动间隙,使得推动卡在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接触后可相对第二动簧片沿触点闭合方向运动,所述运动间隙的大小小于推动卡在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后继续沿触点闭合方向运动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推动卡的一端设有从所述推动卡的一端向另一端的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穿设于第一插槽,所述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穿设于所述第二插槽,且二者之间具有所述运动间隙;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插槽呈无间隙配合或间隙配合,所述间隙配合的间隙大小小于所述运动间隙的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设有第一钩子所述第一钩子穿过所述推动卡,并朝向所述第一动簧片;所述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还设有第二钩子,该第二钩子靠近所述推动卡且未穿过所述推动卡,且第二钩子的朝向与第一钩子的朝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钩子尾端与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接触或相邻,使二者之间围成环状体,所述推动卡局部部位穿设于该环状体;所述第二钩子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钩子位于多个第二钩子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动簧片设有呈长条弯曲状的镂空孔,该镂空孔围在所述动触点周边,所述镂空孔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动触点最远离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镂空孔呈U字形或C字形或ㄇ字形。
进一步的,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组件和与之配合的衔铁部件,所述衔铁部件包括两衔铁、永磁体和塑料件,永磁体通过塑料件固定并紧贴在两衔铁的相对面之间,塑料件设有推动部,该推动部与所述推动卡活动连接;所述衔铁部件呈转动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塑料件相背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转轴,两转轴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底座设有相对分布的两挡墙,两挡墙分别设有一轴孔,两轴孔相对,两转轴分别能够配合在两轴孔内转动;至少一个轴孔的一边设有开口,该开口的两端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转轴的直径;所述衔铁部件的相应转轴通过所述开口进入轴孔内,且所述开口由与所述底座相对固定的限位结构止挡,以限制转轴从所述开口脱出。
进一步的,其中一个轴孔设有所述开口,所述衔铁部件的其中一个转轴从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其中一个轴孔内,所述衔铁部件的另一个转轴从另一个轴孔所在的挡墙的内侧穿设于另一个轴孔;或者,所述两个轴孔的同一边分别设有所述开口,所述衔铁部件的两个转轴分别通过相应的开口进入所述两个轴孔内,所述限位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与所述两个轴孔的开口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其中一个轴孔所在的挡墙设有通向所述开口并适于所述其中一个转轴滑动的第一滑槽,该第一滑槽贯穿其所在的挡墙的内外侧面;所述另一个轴孔所在的挡墙的内侧面设有通向所述另一个轴孔并适于所述另一个转轴滑动的第二滑槽;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相对分布。
进一步的,其中一个轴孔所在的挡墙设有通向其中一个轴孔的开口并适于其中一个转轴滑动的第一滑槽,另一个轴孔所在的挡墙设有通向另一个轴孔的开口并适于另一个转轴滑动的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分别贯穿其所在的挡墙的内外侧面,且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相对分布。
进一步的,还包括外壳,该外壳底端与所述底座连接,并将所述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和推动卡包容于其壳腔中;所述限位结构设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处的部位设有面向转轴的弧面,该弧面配合于转轴外周;所述限位结构为沿外壳的高度方向延伸的限位凸筋,与所述限位凸筋对应的挡墙的外侧面设有适于容纳所述限位凸筋并通向所述开口的容让槽,所述限位凸筋的底部止挡于相应的轴孔的开口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和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推动卡,且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与推动卡之间具有运动间隙,使得推动卡在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接触后可相对第二动簧片沿触点闭合方向运动,所述运动间隙小于推动卡在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后继续沿触点闭合方向运动的距离,因而,本实用新型使第二动簧片在推动卡运动末段也受到推力,从而不仅能提高整个动簧部分的反力,提高触点压力,还使得动触点与静触点发生明显错动,从而明显改善大浪涌电流容易发生触点粘结的问题,使继电器的可靠性明显提高。
2、所述第一插槽、第二插槽的设置,使得推动卡与第一动簧片、第二动簧片的连接尤为简便,并使本实用新型以简单结构即可实现上述技术效果。3、所述第一钩子、第二钩子的设置,能够对推动卡在其厚度方向上起到限位作用,使推动卡运动更稳定。所述第一钩子尾端与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接触或相邻,使二者之间围成环状体,所述推动卡局部穿设于该环状体,从而实现推动卡与动簧部分的完全连接,避免推动卡脱离动簧部分。
4、所述第一动簧片设有呈长条弯曲状的镂空孔,该镂空孔围在所述动触点周边,使本实用新型的整个动簧部分的反力不至于过大,从而能够与磁路部分的电磁吸力更匹配,使磁路部分可靠吸合。
5、由于所述塑料件设有所述两转轴,底座设有所述两轴孔,至少一轴孔的一边设有开口,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衔铁部件无需采用金属转轴与底座转动连接,从而可节省零件,降低成本,同时结构及装配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化生产,且装配过程中不会产生塑料屑,不会影响继电器参数的稳定性。
6、所述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的设置,能够为衔铁部件提供安装导向的作用,使衔铁部件安装更便捷,并使得底座的两挡墙的间距可以设置较小,同时确保衔铁部件稳定装配。
7、所述限位结构设于所述外壳,使限位结构免于额外装配,从而进一步简化装配工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动簧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动簧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的侧视图;
图6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推动卡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推动卡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与推动卡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与推动卡在组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
图11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
图12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衔铁部件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与衔铁部件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
图15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与衔铁部件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
图16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不含外壳);
图17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一;
图18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二;
图19是实施例一图18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0是电磁吸力、动簧片反力与推动卡位移的关系曲线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其中,1、底座,11/12、挡墙,111、其中一个轴孔,1111/1211、开口,112、第一滑槽,121、另一个轴孔,122、第二滑槽,113、容让槽,13、隔墙,2、动簧部分,21、第一动簧片,211、直片体,212、镂空孔,22、第二动簧片,221、第一钩子,212、第二钩子,223、拱形折弯部,23、动触点,24、动簧引出片,3、静簧部分,31、静触点,4、推动卡,41、第一插槽,42、第二插槽,43、容置槽,5、衔铁部件,51、衔铁,52、塑料件,521、其中一个转轴,522、另一个转轴,523、推动部,5231、杆体,6、线圈组件,61、线圈架,62、线圈,63、铁芯,64、轭铁,7、外壳,71、限位凸筋,711、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对于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描述中,采用了“上”、“左”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1、推动卡4,以及处在所述底座1上的磁路部分、动簧部分2和静簧部分3,动簧部分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动簧片21、至少一个第二动簧片22和动触点23,第一动簧片21与第二动簧片22叠加设置,第二动簧片22位于第一动簧片21背对静簧部分3的一侧,动触点23固定于第一动簧片21及第二动簧片22。磁路部分通过推动卡4与动簧部分2配合;所述第一动簧片21的自由端与第二动簧片22的自由端分开,且第一动簧片21的自由端和第二动簧片22的自由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推动卡4,第二动簧片22的自由端与推动卡4之间具有运动间隙,使得推动卡4在动触点23与静簧部分3的静触点31接触后可相对第二动簧片22沿触点闭合方向运动,所述运动间隙的大小小于推动卡4在动触点23与静触点31接触后继续沿触点闭合方向运动的距离。所述第一动簧片21和第二动簧片22的数量分别为一个,但不局限于此。第一动簧片21和第二动簧片22的根部电连接有动簧引出片24,且电连接方式为铆接,但不局限于此,所述动触点23同样采用铆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动簧片21和第二动簧片22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6-图9所示,所述推动卡4的一端设有从所述推动卡4的一端向另一端的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插槽41和第二插槽42,所述第一动簧片21的自由端穿设于第一插槽41,且第一插槽41的宽度与第一动簧片21的自由端的宽度适配,使得推动卡4向触点闭合方向运动时,能够同步带动第一动簧片21的自由端跟着运动。因此,所述第一插槽4与第一动簧片21的自由端基本呈无间隙配合,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槽4与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之间呈间隙配合,此时,所述间隙配合的间隙大小小于所述运动间隙的大小。所述第二动簧片22的自由端穿设于所述第二插槽42,且二者之间具有所述运动间隙,亦即,第二插槽4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动簧片22的自由端的宽度,且在触点断开状态,第二动簧片22的自由端与第二插槽42插槽的第一内侧面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动簧片22的自由端与第二插槽42插槽的第二内侧面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内侧面为所述第二插槽42最近邻所述第一插槽41的一个内侧面,所述第二内侧面为所述第二插槽42最远离所述第一插槽41的一个内侧面。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动簧片21为平片,其自由端中部为直片体211,其自由端两边设台阶结构,所述直片体211即插入所述第一插槽41内。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动簧片22的自由端设有第一钩子221和第二钩子222,第一钩子221和第二钩子222分别适配在推动卡4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以限制推动卡4在推动卡4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所述第一钩子221穿过所述推动卡4的第二插槽42,并朝向所述第一动簧片21,第二钩子222靠近所述推动卡4且未穿过所述推动卡4,且第二钩子222的朝向与第一钩子221的朝向相反。所述第二钩子22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钩子221位于多个第二钩子222之间,具体,第二钩子222的数量为两个,但不局限于此。所述第一钩子221尾端与所述第一动簧片21的自由端接触或相邻,使二者之间围成一环状体,所述推动卡4局部穿设于该环状体,从而实现推动卡4与动簧部分2的完全连接,避免推动卡4脱离动簧部分2。具体,所述推动卡4的一端在其第一插槽41和第二插槽42之间的部位(为能够将第一插槽41与第二插槽42隔开的隔离杆)穿设于所述环状体。所述第二钩子222具体位于推动卡4下方,使得第二钩子222对推动卡4还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动簧片22的自由端中部凸出于其两边,且第二动簧片22的自由端的中部通过两次折弯,与所述第一动簧片21的自由端分开,并形成所述第一钩子221,第二动簧片22的自由端两边分别通过一次折弯形成所述第二钩子222。所述第一钩子221尾端靠近所述第一动簧片21的直片体211,使第一动簧片21的自由端与第二动簧片22的直片体211之间大致形成挂在推动卡4一端的环形结构。所述第二动簧片22靠近其根部的位置设有拱形弯折部223,该拱形弯折部223向远离第一动簧片21的一侧凸伸,使得第一动簧片21和第二动簧片22在这个位置具有间隙,防止动簧部分2变形时发生憋死。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动簧片21设有呈长条弯曲状的镂空孔212,该镂空孔212围在所述动触点23周边,所述镂空孔212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动触点23最远离所述第一动簧片21的自由端的一侧。具体,所述镂空孔212大致呈U字形(或者,也可以说是倒U字形),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镂空孔212呈C字形或ㄇ字形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组件6和与之配合的衔铁部件5,所述衔铁部件5包括两衔铁51、永磁体(图中未体现)和塑料件52,永磁体通过塑料件52固定并紧贴在两衔铁51的相对面之间,塑料件52设有推动部523,该推动部523与所述推动卡4活动连接;所述衔铁部件5呈转动设置,具体,所述衔铁部件5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1。因此,本实用新型构成一种磁保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磁保持类型。所述线圈组件6具体包括线圈架61、缠绕于线圈架61的线圈62、穿设于线圈架61的铁芯63和两轭铁64,两轭铁64分别呈L字形,且两轭铁64的一边分别与铁芯63的两端固定连接(连接方式为铆接,但不局限于此),两轭铁64的另一边分别位于线圈架61的同一外侧,并相对设置,且两轭铁64的另一边分别插入所述衔铁部件5形成的两侧开口内,如图17所示。所述线圈组件6呈立式,所述推动卡4位于所述衔铁部件5上方,所述塑料件52的推动部523向上延伸,且所述推动部523尾端设有一横截面呈弧形的杆体5231,如图12所示,所述杆体5231与所述衔铁部件5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所述推动卡4设有与所述杆体5231适配的容置槽43,所述杆体5231活动装入所述容置槽43内。
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塑料件52相背的两侧分别一转轴,两转轴521、522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底座1设有相对分布的两挡墙11、12,两挡墙11、12分别设有一轴孔,两轴孔111、121相对,两转轴521、522分别能够配合在两轴孔111、121内转动;至少一个轴孔的一边设有开口,该开口的两端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转轴的直径;所述衔铁部件5的相应转轴通过所述开口进入轴孔内,且所述开口由与所述底座1相对固定的限位结构止挡,以限制转轴从所述开口脱出。
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轴孔111的一边设有所述开口1111,因而,其中一个轴孔111大致为半孔。所述衔铁部件5的其中一个转轴521从所述开口1111进入所述其中一个轴孔111内,所述衔铁部件的另一个转轴522从另一个轴孔121所在的挡墙12的内侧穿设于另一个轴孔121。
本实施例中,所述其中一个轴孔111所在的挡墙11设有通向所述开口1111并适于所述其中一个转轴111滑动的第一滑槽112,该第一滑槽112贯穿其所在的挡墙11的内外侧面;所述另一个轴孔121所在的挡墙12的内侧面设有通向所述另一个轴孔121并适于所述另一个转轴522滑动的第二滑槽122;第一滑槽112与第二滑槽122相对分布。第二滑槽122的设置,使得另一个轴孔121从挡墙12内侧看大致为半孔,如图10所示,而从挡墙12外侧看则为全孔,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滑槽112和第二滑槽122的设置,为衔铁部件5提供了安装导向的作用,使衔铁部件5安装更便捷,并使得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的间距可以设置较小,同时确保衔铁部件5稳定装配。所述第一滑槽112和第二滑槽122分别朝同一方向倾斜设置,如此,一方面能够避开所述两轭铁64,另一方面能够对衔铁部件5起到安装预定位作用,使衔铁部件5的其中一个转轴521不易滑出其中一个轴孔111。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外壳7,该外壳7底端与所述底座1连接,并将所述磁路部分、动簧部分2、静簧部分3和推动卡4包容于其壳腔中。所述限位结构设于所述外壳7的内侧面,具体,所述限位结构为沿外壳的高度方向延伸的限位凸筋71,所述限位凸筋71对应的挡墙11的外侧面设有适于容纳所述限位凸筋71并通向所述开口的容让槽113,所述限位凸筋71的底部止挡于所述其中一个轴孔111的开口1111处。所述限位结构(即所述限位凸筋71)位于所述开口1111处的部位设有面向所述转轴521的弧面711,该弧面711配合于所述转轴521外周,如此,可以避免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1111处的部位造成转轴521的运动卡涩。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为装于所述底座的限位件,该限位件具有止挡所述开口和释放所述开口之二状态,并在止挡状态与所述底座相对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还设有位于所述两挡墙11、12之间的隔墙13,所述隔墙13将所述衔铁部件5与所述动簧部分2、静簧部分3隔开。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衔铁部件5与底座1的组装方法如下:将衔铁部件5的其中一个转轴521沿着第一滑槽112向其中一个轴孔111滑动,另一个转轴522则沿着第二滑槽122向另一个轴孔121滑动,当其中一个转轴521滑到其中一个轴孔111内,另一个转轴522进入另一个轴孔121的半孔部分内时,向另一个转轴522的延伸方向推动整个衔铁部件5,使另一个转轴522穿设于另一个轴孔121的全孔部分,如图14、图15所示。当将外壳7与底座1连接时,外壳7内侧面的限位凸筋71由上往下插入挡墙11外侧面的容让槽113内,且限位凸筋71底部的弧面711止挡在其中一个轴孔111的开口1111处,如图18、图19所示,从而限制其中一个转轴521从轴孔111的开口1111滑出。因而,本实用新型的衔铁部件5无需采用金属转轴与底座1转动连接,从而可节省零件,降低成本,同时结构及装配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化生产,且装配过程中不会产生塑料屑,不会影响继电器参数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推动卡4的运动过程如下:
推动卡4向左(即触点闭合方向)运动,其第一插槽41的内侧面先与第一动簧片21接触,推动动簧部分2向左运动,使动触点23与静触点31的间隙逐渐减小,此过程中动簧部分2反力较小,对应图20中的斜率段b;当动触点23与静触点31开始接触后,随着推动卡4继续向左运动,第一动簧片21继续向左运动,而第二动簧片22由于动触点23与静触点31已完全接触不再相对运动,因此在此过程中,推动卡4相对第二动簧片22向左运动,使第二插槽42的第二内侧面与第二动簧片22的间距逐渐变小,直至接触,该阶段动簧部分2的形变支点由第一动簧片21的自由端变为动触点23与静触点31的接触点,因此动簧部分2的反力较大,对应图20中的斜率段c;当推动卡4继续向左运动时,推动块的两个插槽同时推动两个动簧片运动(即第一插槽41的内侧面推动第一动簧片21,第二插槽42的第二内侧面推动第二动簧片22),相比于上一阶段,由于第二动簧片22也受力反生形变,因此该阶段的反力再一次变大,对应图20中的斜率段d。
因此,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动簧部分2的反力在推动卡4的整个行程中存在3个斜率段,能提高整个动簧部分2的反力,从而提高触点压力,同时,由于第二动簧片22在推动卡4运动末段也受到推力,第二动簧片22的形变会带动动触点23扭动,使动触点23与静触点31发生明显错动,从而明显改善大浪涌电流容易发生触点粘结的问题,使继电器的可靠性明显提高。所述第一动簧片21上设置所述镂空孔212后,使整个动簧部分2的反力不至于过大,从而能够与磁路部分的电磁吸力(如图20所示,图中曲线a为电磁吸力曲线)更匹配,使磁路部分可靠吸合。
实施例二
请参见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两个轴孔111、121的同一边分别设有所述开口1111/1211,所述衔铁部件5的两个转轴521、522分别通过相应的开口进入所述两个轴孔111、121内,所述限位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与所述两个轴孔111、121的开口1111/1211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所述其中一个轴孔111所在的挡墙11设有通向其中一个轴孔的开口1111并适于所述其中一个转轴521滑动的第一滑槽112,另一个轴孔121所在的挡墙12设有通向另一个轴孔的开口1211并适于另一个转轴522滑动的第二滑槽122,第一滑槽112和第二滑槽122分别贯穿其所在的挡墙的内外侧面,且第一滑槽112与第二滑槽122相对分布,并朝同一方向倾斜。
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同样为设于所述外壳7内侧面的限位凸筋71,且限位凸筋7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凸筋相对设置。所述底座的两挡墙11、12的外侧面分别设有能容纳限位凸筋71的容让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衔铁部件5与底座1的组装方法如下:将衔铁部件5的其中一个转轴521沿着第一滑槽112向其中一个轴孔111滑动,另一个转轴522则沿着第二滑槽122向另一个轴孔121滑动,当其中一个转轴521滑到其中一个轴孔111内,另一个转轴522滑到另一个轴孔121内时,即完成衔铁部件5的初步装配。当将外壳7与底座1连接时,外壳7内侧面的两限位凸筋71分别由上往下插入挡墙11、12外侧面的容让槽内,且各限位凸筋71底部的弧面711分别止挡在相应轴孔的开口处,从而限制衔铁部件5的两转轴521、522从两轴孔的开口1111、1211滑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推动卡,以及处在所述底座上的磁路部分、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动簧片、至少一个第二动簧片和动触点,第一动簧片与第二动簧片叠加设置,第二动簧片位于第一动簧片背对静簧部分的一侧,动触点固定于第一动簧片及第二动簧片;磁路部分通过推动卡与动簧部分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和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推动卡,且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与推动卡之间具有运动间隙,使得推动卡在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接触后可相对第二动簧片沿触点闭合方向运动,所述运动间隙的大小小于推动卡在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后继续沿触点闭合方向运动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卡的一端设有从所述推动卡的一端向另一端的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穿设于第一插槽,所述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穿设于所述第二插槽,且二者之间具有所述运动间隙;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插槽呈无间隙配合或间隙配合,所述间隙配合的间隙大小小于所述运动间隙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设有第一钩子所述第一钩子穿过所述推动卡,并朝向所述第一动簧片;所述第二动簧片的自由端还设有第二钩子,该第二钩子靠近所述推动卡且未穿过所述推动卡,且第二钩子的朝向与第一钩子的朝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钩子尾端与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接触或相邻,使二者之间围成环状体,所述推动卡局部部位穿设于该环状体;所述第二钩子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钩子位于多个第二钩子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簧片设有呈长条弯曲状的镂空孔,该镂空孔围在所述动触点周边,所述镂空孔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动触点最远离所述第一动簧片的自由端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孔呈U字形或C字形或ㄇ字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组件和与之配合的衔铁部件,所述衔铁部件包括两衔铁、永磁体和塑料件,永磁体通过塑料件固定并紧贴在两衔铁的相对面之间,塑料件设有推动部,该推动部与所述推动卡活动连接;所述衔铁部件呈转动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件相背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转轴,两转轴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底座设有相对分布的两挡墙,两挡墙分别设有一轴孔,两轴孔相对,两转轴分别能够配合在两轴孔内转动;至少一个轴孔的一边设有开口,该开口的两端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转轴的直径;所述衔铁部件的相应转轴通过所述开口进入轴孔内,且所述开口由与所述底座相对固定的限位结构止挡,以限制转轴从所述开口脱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轴孔设有所述开口,所述衔铁部件的其中一个转轴从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其中一个轴孔内,所述衔铁部件的另一个转轴从另一个轴孔所在的挡墙的内侧穿设于另一个轴孔;或者,所述两个轴孔的同一边分别设有所述开口,所述衔铁部件的两个转轴分别通过相应的开口进入所述两个轴孔内,所述限位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与所述两个轴孔的开口一一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一个轴孔所在的挡墙设有通向所述开口并适于所述其中一个转轴滑动的第一滑槽,该第一滑槽贯穿其所在的挡墙的内外侧面;所述另一个轴孔所在的挡墙的内侧面设有通向所述另一个轴孔并适于所述另一个转轴滑动的第二滑槽;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相对分布。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轴孔所在的挡墙设有通向其中一个轴孔的开口并适于其中一个转轴滑动的第一滑槽,另一个轴孔所在的挡墙设有通向另一个轴孔的开口并适于另一个转轴滑动的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分别贯穿其所在的挡墙的内外侧面,且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相对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该外壳底端与所述底座连接,并将所述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和推动卡包容于其壳腔中;所述限位结构设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处的部位设有面向转轴的弧面,该弧面配合于转轴外周;所述限位结构为沿外壳的高度方向延伸的限位凸筋,与所述限位凸筋对应的挡墙的外侧面设有适于容纳所述限位凸筋并通向所述开口的容让槽,所述限位凸筋的底部止挡于相应的轴孔的开口处。
CN202320674724.9U 2023-03-30 2023-03-30 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2199369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74724.9U CN219936955U (zh) 2023-03-30 2023-03-30 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74724.9U CN219936955U (zh) 2023-03-30 2023-03-30 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6955U true CN219936955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88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74724.9U Active CN219936955U (zh) 2023-03-30 2023-03-30 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69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936955U (zh) 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CN214043580U (zh) 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
CN116313653A (zh) 一种抗浪涌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CN219979462U (zh)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CN219658626U (zh) 磁保持继电器的衔铁部件安装结构及磁保持继电器
CN216928406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继电器
CN116344269A (zh)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的衔铁部件安装结构及磁保持继电器
CN209981115U (zh) 小体积高耐压电磁继电器
CN112735915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21125831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6793571U (zh) 小型化、高可靠性的电磁继电器
CN110942954A (zh) 一种无压簧结构的电磁继电器及其衔铁的装配方法
CN213459581U (zh) 大负载电磁继电器
CN220138213U (zh) 一种高负载超小型继电器
CN214378264U (zh) 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CN216793570U (zh) 小型化、具有双转换开关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775823Y (zh) 带弹簧推动结构的电磁继电器
CN218975361U (zh) 继电器
CN214505389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9800751U (zh) 一种动簧片与动簧引出片的配合结构以及电磁继电器
CN218887076U (zh) 一种高抗短路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20509935U (zh) 继电器
CN218385045U (zh) 一种耐大负载的电磁继电器
CN213242408U (zh) 磁保持双组双负载继电器
CN219979461U (zh) 一种抗冲击的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