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05550U - 一种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05550U
CN221105550U CN202322971066.2U CN202322971066U CN221105550U CN 221105550 U CN221105550 U CN 221105550U CN 202322971066 U CN202322971066 U CN 202322971066U CN 221105550 U CN221105550 U CN 2211055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equalization
temperature equalizing
cool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7106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王源
王红林
王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7106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055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055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055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厨房电器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容置腔的锅体、设于容置腔的内胆以及设于锅体内部且对应内胆侧部设置的冷却装置,锅体还设置有均温件,均温件位于容置腔内,均温件沿内胆的周向延伸,以使冷却装置通过均温件对内胆冷却降温,由于均温件具有传递热量速度快的特点,冷却时低温也能快速在均温件上传递,冷却装置对均温件进行冷却时,均温件与冷却装置相对位置的温度快速降低,使均温件的整体温度快速下降至较低温度,从而在内胆的周向形成一圈冷却环,进而利用均温件将冷却装置的制冷效果均匀地分布在内胆周向的各个区域,提高了对内胆的冷却效率以及实现了对内胆的均匀降温,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厨房电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烹饪器具包括具有容置腔的锅体、设于容置腔的内胆以及设于容置腔底部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用于对内胆进行加热,以对内胆中的食物进行烹饪。
在多种种类的烹饪器具中,都对内胆有降温冷却的需求,例如在压力煲中,可在压力烹饪结束后,对内胆进行风冷降温,使内胆内部的气压快速降低,实现快速开盖。又如在饭煲中,可通过对内胆降温实现食物防粘的效果,或者起到方便用户端持内胆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内胆的降温方式为在锅体位于内胆侧部的位置设置冷却装置,以利用冷却装置对内胆的侧部进行降温冷却。
由于,冷却装置位于内胆的侧部,继而使得内胆靠近冷却装置的一侧和远离冷却装置的一侧受冷不均,从而导致冷却装置对内胆整体的冷却效率较低,导致烹饪器具的功能无法更好的实现,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以使冷却装置对内胆均匀的冷却,提高对内胆的冷却效率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容置腔的锅体、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内胆以及设于所述锅体内部且对应内胆侧部设置的冷却装置,所述锅体还设置有均温件,所述均温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均温件沿所述内胆的周向延伸,以使所述冷却装置通过所述均温件对所述内胆冷却降温。
本申请中所述的烹饪器具还包括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均温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以使所述均温件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接触。
所述均温件包括位于所述冷却装置上侧的第一均温部和位于所述冷却装置下侧的第二均温部,所述第一均温部和所述第二均温部围成冷却通道,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口,所述冷却口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
所述容置腔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冷却装置连通的冷却口,所述均温件覆盖所述冷却口的至少部分区域。
所述冷却口沿所述内胆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各个所述冷却口均与所述均温件对应设置。
所述均温件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均温件沿所述内胆的周向封闭设置;
或者,所述均温件包括多段均温段,多段所述均温段沿所述内胆的周向间隔设置。
所述锅体的外壁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容置腔的侧壁设置有冷却口,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冷却口之间的鼓风件。
所述均温件是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结构;
和/或,所述均温件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均温通道,所述均温通道内填充有均温介质。
所述容置腔的侧部设置有能够对所述均温件加热的侧部加热装置。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申请中的烹饪器具包括具有容置腔的锅体、设于容置腔的内胆以及设于锅体内部且对应内胆侧部设置的冷却装置,锅体还设置有均温件,均温件位于容置腔内,均温件沿内胆的周向延伸,以使冷却装置通过均温件对内胆冷却降温,由于均温件具有传递热量速度快的特点,同样的,冷却时低温也能快速在均温件上传递,冷却装置对均温件进行冷却时,均温件与冷却装置相对位置的温度快速降低,并迅速沿均温件延伸,使均温件的整体温度快速下降至较低温度,而均温件环绕内胆,从而在内胆的周向形成一圈冷却环,进而利用均温件将冷却装置的制冷效果均匀地分布在内胆周向的各个区域,提高了对内胆的冷却效率以及实现了对内胆的均匀降温,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2.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均温件设置于容置腔的侧壁以使均温件与容置腔的侧壁接触,继而使得容置腔的侧壁对均温件进行支撑和限位,以增加均温件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对内胆的降温效率以及降温的均匀性,同时使得冷却装置工作时更多的冷能与均温件接触并对均温件进行降温,以进一步提高均温件对内胆的降温效率。
3.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均温件包括位于冷却装置上侧的第一均温部和位于冷却装置下侧的第二均温部,第一均温部和第二均温部围成冷却通道,容置腔的侧壁开设有连通冷却装置的冷却口,冷却口与冷却通道连通,以使冷却装置产生的冷能经冷却口进入冷却通道中,进入冷却通道中的冷能沿着冷却通道流动,同时对第一均温部、第二均温部以及内胆进行冷却降温,从而提高对内胆的降温效率以及降温的均匀性;另外,冷却通道可以防止冷却装置产生的冷能扩散,以使冷能聚集在内胆的周侧,进而进一步提高对内胆的降温效率。
4.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容置腔的侧壁设置有与冷却装置连通的冷却口,均温件覆盖冷却口的至少部分区域,继而使得冷却装置产生的冷能直接对均温件进行降温,以提高对均温件的降温效率,从而提高对内胆的降温效率,进一步缩短了用户开盖所需等待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开盖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5.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均温件沿内胆的周向封闭设置,以使均温件在内胆的周向上形成完整的一圈冷却环,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内胆的降温效率以及使得内胆在其周向上均匀的降温,进而提高用户的开盖效率;同时,减少需要装配的部件的数量,以减少装配人员的工作量,进而提高烹饪器具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所述烹饪器具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方式下所述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所述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锅体;11、容置腔;111、冷却口;12、进风口;121、过滤结构;13、外壳;14、保温罩;
2、内胆;
3、冷却装置;31、鼓风件;32、导风件;321、分隔网;
4、均温件;41、第一均温部;42、第二均温部;43、冷却通道;44、均温段;
5、底部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参照图1至图3,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容置腔11的锅体1、设于容置腔11的内胆2以及设于锅体1内部且对应内胆2侧部设置的冷却装置3,锅体1还设置有均温件4,均温件4位于容置腔11内,均温件4沿内胆2的周向延伸,以使冷却装置3通过均温件4对内胆2冷却降温。
本申请中的烹饪器具包括具有容置腔11的锅体1、设于容置腔11的内胆2以及设于锅体1内部且对应内胆2侧部设置的冷却装置3,锅体1还设置有均温件4,均温件4位于容置腔11内,均温件4沿内胆2的周向延伸,以使冷却装置3通过均温件4对内胆2冷却降温,由于均温件4具有传递热量速度快的特点,同样的,冷却时低温也能快速在均温件4上传递,冷却装置3对均温件4进行冷却时,均温件4与冷却装置3相对的位置快速降温,并迅速沿均温件4延伸,使均温件4的整体温度快速下降至较低温度,而均温件4环绕内胆2,从而在内胆2的周向形成一圈冷却环,从而利用均温件4将冷却装置3的制冷效果均匀地分布在内胆2周向的各个区域,进而提高了对内胆2的冷却效率以及实现了对内胆2的均匀降温,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对冷却装置的冷却作用不做具体的限定,针对压力煲而言,可在压力烹饪结束后,对内胆2进行风冷降温,使内胆2在其周向上均匀受冷,从而使得内胆2快速均匀的降温,从而实现快速开盖,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针对饭煲而言,冷却装置3通过均温件4对内胆2进行冷却降温时,使得内胆2在其周向上均匀的受冷,继而使得内胆2内部与食物之间形成均匀的水润膜,提高内胆2的防粘效果,同时使得食物的口感保持一致,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对均温件4是否与容置腔11的侧壁接触不做具体的限定,其可以采用以下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图2和图3,均温件4设置于容置腔11的侧壁以使均温件4与容置腔11的侧壁接触,继而使得容置腔11的侧壁对均温件4进行支撑和限位,以增加均温件4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以及降温的均匀性,同时使得更多的冷能与均温件4接触并对均温件4进行降温,以进一步提高均温件4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下,对均温件4与容置腔11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均温件4焊接于容置腔11的侧壁,以进一步增加均温件4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对内胆2的冷却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均温件4还可以通过其他固定方式连接于容置腔11的侧壁或者均温件4可拆卸连接于容置腔11的腔壁,只要能实现均温件4与容置腔11的侧壁接触,其他连接方式也可以。
实施方式二,在本实施方式中,均温件4与容置腔11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即均温件4在内胆2的径向上与容置腔11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减小均温件4与内胆2侧壁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提高均温件4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进一步缩短用户开盖所需等待的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使得内胆2的内部与食物之间可以快速的形成水润膜以起到防粘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下,对均温件4与容置腔11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均温件4的外周设置有凸设有连接部,连接部连接于容置腔11的侧壁,以使均温件4与容置腔11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在其他实施例中,锅体1中设置有伸入到容置腔11内部的支撑部,均温件4设于支撑部。
在一种优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和图3,均温件4包括位于冷却装置3上侧的第一均温部41和位于冷却装置3下侧的第二均温部42,第一均温部41和第二均温部42围成冷却通道43,容置腔11的侧壁开设有连通冷却装置3的冷却口111,冷却口111与冷却通道43连通。
具体地,在对内胆2进行降温时,冷却装置3产生的冷能经冷却口111进入冷却通道43中,进入冷却通道43中的冷能沿着冷却通道43流动,同时对第一均温部41、第二均温部42以及内胆2进行冷却降温,从而提高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以及降温的均匀性;另外,冷却通道43还可以防止冷却装置3产生的冷能扩散,以使冷能聚集在内胆2的周侧,进而进一步提高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均温件4设为一个整体的部件,以减少需要装配的部件的数量,减少装配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烹饪器具的生产效率。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图2和图3,容置腔11的侧壁设置有与冷却装置3连通的冷却口111,均温件4覆盖冷却口111的至少部分区域,继而使得冷却装置3产生的冷能直接对均温件4进行降温,以提高对均温件4的降温效率,从而提高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进一步缩短了用户开盖所需等待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开盖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还可以提高冷能的利用率。
本申请对冷却口111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其可以采用以下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冷却口111设置有一个,以降低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
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口111沿内胆2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各个冷却口111均与均温件4对应设置,以进一步提高对均温件4以及内胆2的降温效率,缩短用户开盖所需等待的时间,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下,对冷却装置3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冷却装置3对应冷却口111设置有多个,以使冷却装置3与冷却口111一一对应设置,从而提高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在其他实施示例中,冷却装置3还可以只设置有一个,锅体1内部对应冷却口111设置有多个风道,以使冷却装置3产生的冷能经多个风道输送至对应的冷却口111。
本申请对均温件4的结构不做具体的限定,其可以采用以下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均温件4沿内胆2的周向封闭设置,也就是说,均温件4呈环形并环绕于内胆2的周向,以使均温件4在内胆2的周向上形成完整的一圈冷却环,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以及使得内胆2在其周向上均匀的降温,进而提高用户的开盖效率;同时,减少需要装配的部件的数量,以减少装配人员的工作量,进而提高烹饪器具的生产效率。
实施方式二,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均温件4包括多段均温段44,多段均温段44沿内胆2的周向间隔设置,从而达到便于对均温件4进行安装的效果,同时可以降低均温件4的制造难度,以提高均温件4的成品率。
本申请对冷却装置3的结构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3,锅体1的外部设置有进风口12,容置腔11的侧壁设置有冷却口111,冷却装置3包括设于进风口12和冷却口111之间的鼓风件31。
具体地,鼓风件31设于容置腔11的腔壁和锅体1的外壁之间,以使对内胆2进行降温时,位于进风口12处的冷空气在鼓风件31的作用下经冷却口111进入容置腔11中并对均温件4和内胆2进行降温,使得均温件4快速降温并在内胆2的周向上迅速形成一圈冷却环,从而提高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以及实现对内胆2的均匀降温,缩短用户开盖所需等待的时间,同时使得内胆2的内部与食物之间形成均匀的水润膜,以实现防粘的效果,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对鼓风件31的结构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3,鼓风件31为风扇,以保证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同时降低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鼓风件31还可以为鼓风机。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冷却装置3还包括设于鼓风件31与冷却口111之间的导风件32,导风件32具有与鼓风件31的出风端连通的进气口以及与冷却口111连通的出气口,以提高冷空气的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导风件32上设置有位于出气口与冷却口111之间的分隔网321,以将出气口和冷却口111分隔为多个气流通道,继而使得冷却口111对内胆2的冷却更加均匀,并且分隔网321还能够对灰尘进行阻挡,以避免灰尘进入容置腔11中的情况,保证容置腔11的洁净性。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3,进风口12和冷却口111相对设置,以使位于进风口12处的冷空气更加顺畅的经冷却口111进入容置腔11中,从而提高冷空气进入容置腔11的效率,进而提高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进风口12处设置有过滤结构121,以对经进风口12进入锅体1中的冷空气进行过滤,从而保证锅体1内部的清洁性以及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对过滤结构121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3,过滤结构121为设于进风口12处的过滤格栅,以在保证对冷空气过滤效果的同时,提高锅体1的外观品质。在其他实施示例中,过滤结构121还可以为设于进风口12处的滤网。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3还可以为设于容置腔11的制冷片,容置腔11的侧壁对应制冷片设置有冷却口111,以使制冷片通过冷却口111将热量排至容置腔11的外部,从而实现对内胆2降温的效果。
本申请对均温件4的导热方式不做具体的限定,其可以采用以下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均温件4是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结构,也就是说,均温件4利用自身的高导热性能对内胆2进行降温。
在本实施方式下,对制作均温件4的材料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其可以为铜、铝等具有高导热性能的金属。
实施方式二,在本实施方式中,均温件4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均温通道,均温通道内填充有均温介质,也就是说,均温件4通过位于均温通道中的均温介质实现对内胆2的快速均匀降温。
在本实施方式下,对超导介质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其可以为超导液。
实施方式三,在本实施方式中,均温件4是由导热材料制作的结构,并且均温件4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均温通道,均温通道内填充有均温介质,也就是说,均温件4利用自身的高导热性能以及导热介质的高导热性能对内胆2进行降温,以进一步提高对内胆2的降温效率以及对内胆2的降温均匀性。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容置腔11的侧壁设置有能够对均温件4加热的侧部加热装置。
具体地,烹饪器具进行烹饪作业时,侧部加热装置对均温件4进行加热,均温件4某一处受热,使得热量沿均温件4的周向迅速传递并对内胆2进行加热,以减少内胆2侧部与底部之间的温差,同时使得内胆2的周向受热均匀,从而使得内胆2中的食物受热均匀,进而使得内胆2中的食物口感保持一致,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侧部加热装置沿内胆2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以进一步增加对内胆2的加热均匀性,保证食物的口感一致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容置腔11中设置有底部加热装置5,底部加热装置5位于内胆2的底部。
需要说明的是,烹饪器具进行烹饪作业的过程中主要分为:吸水、加热升温、大火沸腾以及高温焖饭四个阶段:
在吸水阶段,底部加热装置5和侧部加热装置共同对内胆2进行加热,使得内胆2迅速达到最佳吸水温度40-45℃,同时在此阶段配合冷却装置3,使得内胆2更加容易地稳定维持在40-45℃,与普通的烹饪器具相比,此阶段高温时间短,避免了局部的米饭表面糊化,同时迅速进入了最佳吸水温度,缩短了吸水时间,进而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效率。
在加热升温以及大火沸腾阶段,使得内胆2中的温度能够迅速达到设定的温度,以进一步提高烹饪器具的烹饪效率。
在高温焖饭阶段,底部加热装置5和侧部加热装置快速传热,使得内胆2的底部不需要维持在很高温度的情况下,就可以保证一整锅米饭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高温焖饭,避免了米饭发生焦糊的情况;同时在此阶段配合冷却装置3,让内胆2中的米饭温度骤降5℃左右,一冷一热交替进行,可以使米饭维持香味的同时,让米饭结构更加紧致,以使米饭Q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图2和图3,锅体1包括外壳13和设于外壳13内部的保温罩14,保温罩14围成了容置腔11,冷却装置3设于保温罩14和外壳13之间,以合理利用外壳13与保温罩14之间的空间,增加烹饪器具的结构紧凑性,便于对烹饪器具进行小型化设计。
本申请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容置腔的锅体、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内胆以及设于所述锅体内部且对应内胆侧部设置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还设置有均温件,所述均温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均温件沿所述内胆的周向延伸,以使所述冷却装置通过所述均温件对所述内胆冷却降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以使所述均温件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件包括位于所述冷却装置上侧的第一均温部和位于所述冷却装置下侧的第二均温部,所述第一均温部和所述第二均温部围成冷却通道,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口,所述冷却口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冷却装置连通的冷却口,所述均温件覆盖所述冷却口的至少部分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口沿所述内胆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各个所述冷却口均与所述均温件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件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件沿所述内胆的周向封闭设置;
或者,所述均温件包括多段均温段,多段所述均温段沿所述内胆的周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外壁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容置腔的侧壁设置有冷却口,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冷却口之间的鼓风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件是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结构;
和/或,所述均温件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均温通道,所述均温通道内填充有均温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的侧部设置有能够对所述均温件加热的侧部加热装置。
CN202322971066.2U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烹饪器具 Active CN2211055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71066.2U CN221105550U (zh)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71066.2U CN221105550U (zh)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05550U true CN221105550U (zh) 2024-06-11

Family

ID=91340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71066.2U Active CN221105550U (zh)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055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279823A1 (zh) 烹饪器具
CN221105550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1155189U (zh) 烹饪器具
CN112754265A (zh) 一种分体式多功能锅
CN218164953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3850175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0624515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4766923A (zh) 一种电热烹饪器具
CN214128051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11358290A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21863584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2912897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113455923A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5383321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空气炸锅
CN215016025U (zh) 烹饪设备
CN213395444U (zh) 高效电陶炉
CN217471742U (zh) 空气加热上盖
CN218651471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多功能食物处理机
CN220001547U (zh) 一种多功能烹饪器
CN21769601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10652225B (zh) 烘焙器具
CN218791857U (zh) 一种新型烧烤机
CN219353656U (zh) 一种煎烤机
CN220369865U (zh) 加热机构及烹饪器具
CN221229227U (zh) 一种管道送风式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