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50175U -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850175U CN213850175U CN202021868264.6U CN202021868264U CN213850175U CN 213850175 U CN213850175 U CN 213850175U CN 202021868264 U CN202021868264 U CN 202021868264U CN 213850175 U CN213850175 U CN 2138501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t air
- cover
- pipeline
- cold air
- co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盖组件,包括盖体,盖体内设置有内衬和反射罩,内衬和反射罩之间形成冷却腔,反射罩下方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冷却腔位于第一加热装置上方,内衬设有与冷却腔连通的冷风入口和冷风出口,盖体设有与冷风入口连通的吸风口以及冷风排放口;反射罩设有热风出口,盖体设有热风排放口,热风排放口远离冷风排放口布置;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锅盖为上述的锅盖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冷热风道分隔开,实现冷风和热风的单独循环,防止热风道对冷风道进行热辐射,以及对冷风道产生气流阻力,提高冷风对盖体的散热效果。缩短了冷风的流动路径,减小冷风道中的风阻,加快冷风的流动,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气炸锅,通常在盖体内设置离心风机及热风扇,风扇中心吸风,风扇外圈排风,一部分热风沿反射板吹到锅内,一部分从盖体侧面的热出风口排出,以实现锅内的加热以及热风的排出。但是这类空气炸锅只设置有热风扇来保证食物加热,盖体内没有冷却措施,烹饪时会导致盖体温度急剧上升,用户体验差,并且盖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也会加速材料及电机老化。
因此,市场上有些空气炸锅在盖体的反射板上方加装了冷风扇,冷风扇外部设置隔热板,冷风从反射板和隔热板之间吹下,沿途经过锅体,从空气炸锅的底部吹出,实现冷却降温。
但是,利用金属隔热板阻挡热量辐射到盖体外壳上,隔热板成本很高,装配复杂,且长时间烹饪后热量仍会辐射到盖体外壳上。不仅如此,冷风通道从盖体通到锅体底部,且弯曲狭窄,风阻很大,导致冷却效果大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锅盖组件,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内设置有内衬和反射罩,所述内衬和所述反射罩之间形成有冷却腔,所述反射罩下方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冷却腔位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上方,所述内衬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冷风入口和冷风出口,所述盖体设有与所述冷风入口连通的吸风口以及与所述冷风出口位置相对且能够与所述冷风出口连通的冷风排放口;所述反射罩设有热风出口,所述盖体设有与所述热风出口位置相对且能够与所述热风出口连通的热风排放口,所述热风排放口远离所述冷风排放口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用于连通所述冷风出口与所述冷风排放口的冷风管路;所述冷风管路与所述内衬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冷风管路与所述内衬分体成型,并与所述内衬固连。
进一步地,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用于连通所述热风出口和所述热风排放口的热风管路,且所述内衬具有供所述热风管路穿过的通口;所述热风管路与所述内衬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管路具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内衬具有第二定位孔,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适配的连接件,所述热风管路与所述内衬通过所述连接件固连;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轴线与所述热风排放口之间,以使所述连接件紧固后能够向所述热风管路施加径向向内的预紧力。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管路具有与所述热风出口对接连通的管路入口,所述管路入口与所述热风出口的接合位置处设置有密封件。
进一步地,所述通口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热风管路配合,以限制所述热风管路的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在所述热风排放口处设置有凹台,所述热风管路具有管路出口,所述热风管路在所述管路出口的周边设置有定位凸筋,所述定位凸筋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凹台内。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罩包括顶壁及与所述顶壁固连的侧壁,所述顶壁与所述侧壁的连接位置处为弧形过渡,所述热风出口设于所述侧壁。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以及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的锅盖,所述锅盖为上述的锅盖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锅盖的承压盖,且所述承压盖位于所述反射罩下方;在仅用所述锅盖盖合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一状态运行;在所述锅盖和所述承压盖同时盖合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二状态运行;当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一状态运行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启动;所述烹饪腔底部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当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二状态运行时,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启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锅盖组件中的冷热风道分隔开来,实现冷风和热风的单独循环,防止热风道对冷风道进行热辐射,以及对所述冷风道产生气流阻力,提高冷风对所述盖体的散热效果。
此外,所述吸风口和所述冷风排放口均设置于所述盖体,使冷风道位于所述锅盖组件中,缩短了冷风道的长度,进而缩短了冷风的流动路径,减小冷风道中的风阻,加快了冷风的流动,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
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用于连通所述冷风出口与所述冷风排放口的冷风管路,相较于冷风出口与所述冷风排放口之间位置相对而无连通管路的技术方案而言,通过设置所述冷风管路,能够实现冷风的直接排出,避免换热后的风自冷风出口排出后,只有部分通过所述冷风排放口排出,而部分风流动至盖体内部而导致盖体的升温。
更进一步地,所述冷风管路与所述内衬一体成型,以避免由于连接而产生缝隙,烹饪过程中热量通过缝隙进入所述盖体,隔热效果降低,同时,一体成型的所述冷风管路与所述内衬还能够防止冷风发生泄漏,加快冷风的流速,进而提高所述锅盖组件的散热效果。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用于连通所述热风出口和所述热风排放口的热风管路,所述热风管路与所述内衬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热风管路可拆,使所述热风管路能够与所述内衬分别独立加工制造,降低了制造难度,并且材料的选择更加灵活,例如,所述热风管路可以由耐高温材料制成,而所述内衬则无需使用耐高温材料,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有助于延长热风管路的使用寿命。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热风管路具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内衬具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热风管路与所述内衬通过连接件固连,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轴心相对位置更靠近所述热风排放口,可使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时,将所述热风管路向内侧拉紧,防止所述热风管路和所述盖体配合处存在间隙和热变形,从而避免了热风向盖体内部逃逸,降低了盖体的温升。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盖体在所述热风排放口处设置有凹台,所述热风管路在所述管路出口的周边设置有定位凸筋,所述定位凸筋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凹台内。所述定位凸筋位于所述凹台中,使得所述管路出口与所述盖体外表面区域齐平,对所述热风管路形成限位,防止所述热风管路发生热变形,并且使所述锅盖组件的外观更加美观。
6.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其不仅包括上述的锅盖组件,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锅盖的承压盖,以使所述烹饪器具具有以空气炸锅模式运行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以压力烹饪模式运行的第二工作状态,使所述烹饪器具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丰富了用户的选择,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锅盖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内衬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锅盖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热风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反射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其中:
1盖体;11吸风口;12冷风排放口;13热风排放口;14凹台;
2内衬;21冷风入口;22冷风出口;23通口;24第二定位孔; 25隔热部;
3反射罩;31热风出口;32冷却腔;33顶壁;34侧壁;35第一加热装置;36风扇;37吸风装置;38配件安装区;
4冷风管路;
5热风管路;51第一定位孔;52管路入口;53管路出口;54定位凸筋;
6密封件;
7限位件;
8锅体;81烹饪腔;82第二加热装置;
9锅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7所示,一种锅盖组件,包括盖体1,所述盖体1内设置有内衬2和反射罩3,所述内衬2和所述反射罩3之间形成有冷却腔 32,所述反射罩3下方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35,所述冷却腔32位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35上方,所述内衬2设有与所述冷却腔32连通的冷风入口21和冷风出口22,所述盖体1设有与所述冷风入口21连通的吸风口11以及与所述冷风出口22位置相对且能够与所述冷风出口22连通的冷风排放口12;所述反射罩3设有热风出口31,所述盖体1设有与所述热风出口31位置相对且能够与所述热风出口31连通的热风排放口13,所述热风排放口13远离所述冷风排放口12布置。
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冷风排放口12和所述热风排放口 13对称设置于所述盖体1的两侧,以使所述锅盖组件的结构更加合理且简单,冷热风道分别独立,实现冷风和热风的单独循环,并且使所述盖体1的外观更加美观。
以带有操作控制面板的锅体为前侧,与该操作控制面板背对的另一侧为后侧,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冷风排放口12与所述热风排放口13均设置于靠近所述烹饪器具的后侧为宜,从而能够避免用户在操作控制面板时,被喷出的热风烫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内衬2中心朝向背离所述反射罩3的方向隆起,形成隔热部25,增大了所述冷却腔32的体积,一方面使所述冷却腔32内具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吸风装置37等零部件,另一方面能够使所述冷却腔32内进入更多的冷风,提升冷却效果以及对所述锅盖组件上部进行隔热。
作为优选,如图3-4所示,所述隔热部25为圆弧形,以避免在所述冷却腔32形成拐角,导致冷风在所述拐角处发生紊流现象。当然,所述隔热部25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冷却腔32内设置有吸风装置37,以通过所述冷风入口21将外界的冷风吸入所述冷却腔32 中。所述吸风装置37可以为风扇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1、图3所示,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用于连通所述冷风出口22与所述冷风排放口12的冷风管路4,所述冷风管路4安装于所述内衬2。作为优选,所述冷风管路4的出口端抵靠在所述冷风排放口 12,以避免冷风泄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冷风管路4与所述内衬2的装配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其可以为以下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风管路4与所述内衬2一体成型,以避免由于装配而产生缝隙,导致热风外泄至所述盖体1上部,隔热效果降低,同时,便于所述内衬2和所述冷风管路4的加工制造,提高生产效率。
实施方式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风管路4与所述内衬2分体成型,并与所述内衬2固连,以简化所述内衬2的结构,降低所述内衬2的生产难度,同时降低成本。
本实施方式对于所述冷风管路4与所述内衬2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其可以为焊接、胶接等方式。
实施方式三:所述盖体1包括位于所述内衬2外侧的外盖,所述冷风管路4与所述外盖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冷风管路4与所述外盖分体成型并与所述外盖固连,即在本实施方式下,所述冷风管路4的一端与所述外盖固连、另一端与所述内衬2的冷风出口22抵靠,更进一步地,所述冷风管路4与所述冷风出口22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3、图6所示,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用于连通所述热风出口31和所述热风排放口13 的热风管路5,且所述内衬2具有供所述热风管路5穿过的通口23;所述热风管路5与所述内衬2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热风管路5可拆,方便所述热风管路5和所述内衬2采用不同材质,并且两种材质的部件可分别加工制造,降低制造难度。当然,所述热风管路5也可以采用成型技术与所述内衬2一体成型,如双料注塑技术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方式对于所述热风管路5和所述内衬2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5-6所示,所述热风管路5具有第一定位孔51,所述内衬2具有第二定位孔24,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定位孔51和所述第二定位孔24适配的连接件,所述热风管路5与所述内衬2通过所述连接件固连。通过此连接,连接处的强度较大,避免所述内衬2或所述热风管路5发生热变形而导致连接失效。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定位孔51为螺纹孔,所述第二定位孔24为通孔,所述连接件为螺钉,所述螺钉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螺纹孔紧固连接。当然,所述内衬2和所述热风管路5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如螺栓螺母连接、卡扣连接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更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定位孔51与所述第二定位孔24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且所述第一定位孔51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孔24的轴线与所述热风排放口13之间,以使所述连接件紧固后能够向所述热风管路5施加径向向内的预紧力。
当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51和所述第二定位孔24时,所述热风管路5向安装方向被拉紧,避免产生间隙以及热变形。
当所述热风管路5与所述内衬2通过卡扣结构连接时,所述卡扣结构向所述热风管路5施加的预紧力依然朝向背离所述热风排放口 13的方向,以提升所述热风出口31与下述管路入口52之间的密封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3、图6所示,所述热风管路5具有与所述热风出口31对接连通的管路入口52,所述管路入口52与所述热风出口31的接合位置处设置有密封件6,以在所述管路入口52和所述热风出口31处形成密封,避免热风泄漏。
作为优选,如图1所示,所述密封件6为密封圈,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且成本较低。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通口23设置有限位件7,所述限位件7与所述热风管路5配合,以限制所述热风管路5的移动。作为优选,如图1所示,所述限位件7环绕所述通口23四周设置,以加强所述通口23强度,并对所述热风管路5进行限位,保证所述热风管路5的位置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6所示,所述盖体 1在所述热风排放口13处设置有凹台14,所述热风管路5具有管路出口53,所述热风管路5在所述管路出口53的周边设置有定位凸筋 54,所述定位凸筋54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凹台14内。
所述定位凸筋54置于所述凹台14内,一方面减小了安装缝隙,使所述管路出口53与所述盖体1外表面趋于齐平,使所述盖体1更加美观,另一方面对所述热风管路5进行限位并且降低热变形。
如图7所示,所述反射罩3包括顶壁33及与所述顶壁33固连的侧壁34,所述顶壁33与所述侧壁34的连接位置处为弧形过渡,所述热风出口31设于所述侧壁34。
所述热风出口31设置于所述反射罩3的侧壁34,所述第一加热装置35上方设置有风扇36,所述风扇36的中心吸入所述第一加热装置35产生的热量,生成热风,所述风扇36的外圈将所述热风吹至所述反射罩3的侧壁34,此时一部分热风沿反射罩3吹到锅内,对食物进行加热,另一部分热风从所述侧壁34的热风出口31排出,合理的利用了锅内的结构形成热风循环,有效的利用了所述第一加热装置35产生的热量,减小了能量损失。此外,所述顶壁33与所述侧壁 34的连接位置处为弧形过渡,减小了风阻,增强热循环效果,提高食物烹饪效果。
作为优选,如图7所示,所述侧壁34还设置有配件安装区38,所述配件安装区38为平面,以方便电器元件的安装以及线路的排设。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81的锅体 8以及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81的锅盖9,所述锅盖9为上述的锅盖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锅盖9的承压盖,且所述承压盖位于所述反射罩3下方;在仅用所述锅盖9盖合所述烹饪腔81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一状态运行;在所述锅盖9和所述承压盖同时盖合所述烹饪腔81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二状态运行;
当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一状态运行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35启动;所述烹饪腔底部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82,当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二状态运行时,所述第二加热装置82启动。
当所述承压盖安装在所述锅盖9上时,所述锅盖9盖设于所述锅体8且保持密封,当所述承压盖未安装时,所述锅盖9盖设于所述锅体8,所述第一加热装置35在所述烹饪腔81内形成热风循环。
即所述烹饪器具具有包含常压烹饪、空气炸以及压力烹饪在内的多种烹饪模式,当用户仅将所述锅盖9安装于所述锅体8时,所述烹饪器具控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35启动加热,所述烹饪器具进行空气炸烹饪或常压烹饪。当用户将所述锅盖9和所述承压盖同时盖合所述烹饪腔81时,所述烹饪器具控制所述第二加热装置82启动加热,所述烹饪器具进行压力烹饪。
当然,所述烹饪器具也可以交替运行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共同配合完成烹饪操作,例如,对于大块或者难熟的食材,可以先将所述承压盖安装于所述锅盖9,启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82,对食材进行压力蒸煮,食材成熟至一定程度后,排出所述烹饪腔81内的蒸汽,接着将所述承压盖拆卸下来,所述第一加热装置35开始加热食材,如此,通过先高压熟化食材使得食材里外快速熟化,由于处于高湿状态下加工,避免食材内水气损失,再经热风循环烘烤,从而使得食材可以达到外酥里嫩的效果,口感更好,并且可以有效地缩短空气炸时间,能耗也小。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实现了“一锅多用”,将压力锅和空气炸锅结合在一起,省去一台电器,节约有限的空间位置,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锅盖组件,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内设置有内衬和反射罩,所述内衬和所述反射罩之间形成有冷却腔,所述反射罩下方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冷却腔位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上方,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衬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冷风入口和冷风出口,所述盖体设有与所述冷风入口连通的吸风口以及与所述冷风出口位置相对且能够与所述冷风出口连通的冷风排放口;
所述反射罩设有热风出口,所述盖体设有与所述热风出口位置相对且能够与所述热风出口连通的热风排放口,所述热风排放口远离所述冷风排放口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用于连通所述冷风出口与所述冷风排放口的冷风管路;
所述冷风管路与所述内衬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冷风管路与所述内衬分体成型,并与所述内衬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用于连通所述热风出口和所述热风排放口的热风管路,且所述内衬具有供所述热风管路穿过的通口;
所述热风管路与所述内衬可拆卸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风管路具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内衬具有第二定位孔,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适配的连接件,所述热风管路与所述内衬通过所述连接件固连;
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轴线与所述热风排放口之间,以使所述连接件紧固后能够向所述热风管路施加径向向内的预紧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风管路具有与所述热风出口对接连通的管路入口,所述管路入口与所述热风出口的接合位置处设置有密封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口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热风管路配合,以限制所述热风管路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在所述热风排放口处设置有凹台,所述热风管路具有管路出口,所述热风管路在所述管路出口的周边设置有定位凸筋,所述定位凸筋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凹台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罩包括顶壁及与所述顶壁固连的侧壁,所述顶壁与所述侧壁的连接位置处为弧形过渡,所述热风出口设于所述侧壁。
9.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以及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的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为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锅盖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锅盖的承压盖,且所述承压盖位于所述反射罩下方;在仅用所述锅盖盖合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一状态运行;在所述锅盖和所述承压盖同时盖合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二状态运行;
当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一状态运行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启动;所述烹饪腔底部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当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二状态运行时,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启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868264.6U CN213850175U (zh) | 2020-09-01 | 2020-09-01 |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868264.6U CN213850175U (zh) | 2020-09-01 | 2020-09-01 |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850175U true CN213850175U (zh) | 2021-08-03 |
Family
ID=77047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868264.6U Active CN213850175U (zh) | 2020-09-01 | 2020-09-01 |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85017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66923A (zh) * | 2022-02-28 | 2022-07-22 | 杭州永耀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热烹饪器具 |
-
2020
- 2020-09-01 CN CN202021868264.6U patent/CN21385017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66923A (zh) * | 2022-02-28 | 2022-07-22 | 杭州永耀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热烹饪器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850175U (zh) |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1155189U (zh) | 烹饪器具 | |
CN111920297A (zh) | 一种食物烹饪器及其烹饪方法 | |
CN210929369U (zh) | 一种真空和面机 | |
CN211722846U (zh) | 嵌入式烤箱 | |
CN213248548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7696016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18635844U (zh) | 一种空气炸锅 | |
CN220158108U (zh) | 一种烘烤烹饪器具的双热风结构及集成灶 | |
CN214128051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18943007U (zh) | 一种空气炸锅 | |
CN220327318U (zh) | 一种具有内外双风道散热的空气炸锅 | |
CN217118200U (zh) | 一种空气炸锅 | |
CN219962579U (zh) | 一种防溢效果好的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6020550U (zh) | 一种密封性强的烹饪器具 | |
CN218552117U (zh) | 一种双腔无叶空气炸锅 | |
CN221375760U (zh) | 集成灶 | |
CN218164855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21012959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17659245U (zh) | 用于烹饪锅具密封气压调节组件、组合锅盖及烹饪锅具 | |
CN219613674U (zh) | 一种内胆及烤箱 | |
CN219629403U (zh) | 一种空气炸锅 | |
CN217696053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21222774U (zh) | 风道组件和集成灶 | |
CN218588848U (zh) | 嵌入式烤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7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 760 Yinhai Street, Xiasha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JIUYA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