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18200U - 一种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18200U
CN217118200U CN202123300205.6U CN202123300205U CN217118200U CN 217118200 U CN217118200 U CN 217118200U CN 202123300205 U CN202123300205 U CN 202123300205U CN 217118200 U CN217118200 U CN 2171182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mber
hot
heat dissipatio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002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陈龙
陈应科
郭红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002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182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182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182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烹饪腔和设置于烹饪腔上方的热风组件,热风组件内还设置有反射罩,反射罩将热风组件分隔成上方的散热腔和下方的加热腔,散热腔内设置有驱动电机,散热腔内设置有分隔件,分隔件在散热腔内分隔出隔热腔,隔热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通风口,驱动电机的主体至少部分伸入隔热腔内,散热腔内还设置有热风道,加热腔通过热风道与外界连通。加热腔与大气连通可有效降低加热腔与散热腔之间的热辐射,且驱动电机的主体和加热腔之间通过散热腔和隔热腔进行双重区隔,将驱动电机主体设置于隔热腔内有利于降低环境温度对驱动电机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是一种利用高温空气烘烤食物的电器,一般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烹饪腔,烹饪腔上方设置有散热腔,烹饪腔和散热腔之间通过反射罩分隔,反射罩下方设置有热风组件,热风组件包括热风扇和加热管,散热腔内设置有驱动电机和电子器件,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冷风扇和热风扇连接,其中,驱动电机驱动热风扇旋转将热空气吹向食材烘烤食物,驱动电机驱动冷风扇旋转给安装腔内降温,防止高温损坏安装腔内的电子器件。但是,现有技术中空气炸锅的散热腔的温度较高,驱动电机裸露在散热腔内,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会导致驱动电机严重发热,影响使用寿命,甚至有失效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气炸锅电机散热不佳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烹饪腔和设置于烹饪腔上方的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内还设置有反射罩,所述反射罩将所述热风组件分隔成上方的散热腔和下方的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加热管和热风扇,所述散热腔内设置有驱动所述热风扇旋转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内设置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在所述散热腔内分隔出隔热腔,所述隔热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通风口,所述驱动电机的主体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隔热腔内,所述散热腔内还设置有热风道,所述加热腔通过所述热风道与外界连通。
优选地,所述隔热腔设置于所述热风道上方,且所述热风道和所述隔热腔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隔热腔与所述反射罩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隔热腔内设置有冷风扇,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冷风扇旋转,所述散热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隔热腔的底壁设置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散热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散热腔内还设置有混风腔,所述通风口和所述热风道的出风口分别与所述混风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靠近所述反射罩边缘,所述第二进风口在竖直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驱动电机为外转子电机,所述冷风扇安装于所述驱动电机的外转子上。
优选地,所述冷风扇具有叶片,所述叶片的高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减小,所述叶片的最高点与所述第二进风口正对。
优选地,所述冷风扇包括底座,所述叶片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中部设置有圆弧过渡区,所述圆弧过渡区的厚度沿所述底座径向方向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隔热腔的厚度为B,所述驱动电机的主体的高度为D,D/3≤B≤3D。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的空气炸锅通过在散热腔内设置分隔件,分隔件在散热腔内分隔出隔热腔,驱动电机的主体至少部分位于隔热腔内,驱动电机的主体和加热腔之间通过散热腔和隔热腔进行双重区隔,可有效降低隔热腔的热量,隔热腔的温度较低,将驱动电机主体设置于隔热腔内有利于降低环境温度对驱动电机的影响,降低驱动电机温度;而且,在散热腔内分隔出隔热腔,小空间有利于热空气外排,加快隔热腔和外界的热交换速度,进一步降低隔热腔的热量;再者,隔热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通风口,隔热腔的热空气通过通风口与外界发生热交换进一步降低了隔热腔的环境温度,有利于驱动电机散热。另外,散热腔内设置有热风道,加热腔通过热风道与外界连通,减少了加热腔对散热腔的热辐射,进一步降低了散热腔内的环境温度,减小高温对驱动电机产生的不良影响。
2、隔热腔设置于热风道上方,且隔热腔和热风道间隔设置,隔热腔和热风道之间具有空气层,空气的导热性能差,可有效避免热风道和隔热腔之间热热传导。另外,隔热腔设置于热风道上方,隔热腔排出的冷风密度低会下沉,热风道排出的热风密度低会上浮,上浮和热风和下沉的冷风发生混合避免用户使用时发生烫伤的危险。
3、隔热腔和反射罩之间设置有间隙,间隙的存在使隔热腔和反射罩之间形成空气层,由于空气的导热能力差,空气层可以减少反射罩的热量传递到隔热腔内,避免隔热腔内温度过高对驱动电机的散热效果变差,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
4、隔热腔内设置有冷风扇,且散热腔具有第一进风口,隔热腔的第二进风口与散热腔连通,冷风扇旋转会在隔热腔内形成负压,外界的冷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进入散热腔后,会在负压的作用下从第二进风口处被吸入隔热腔内,在离心风扇的作用下从隔热腔的通风口排出,在隔热腔、散热腔之间形成与外界连通的气流通路,气流的流动可以带走隔热腔和散热腔的热量,降低环境温度对驱动电机的影响,且冷空气可以直接对驱动电机主体进行散热,避免驱动电机温度过高导致的失效问题。
5、散热腔内还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混风腔,热风道的出风口和隔热腔的通风口分别与混风腔连通,从热风道排出的热风和隔热腔排出的冷风在混风腔混合后排出,降低了空气炸锅的排出的热风温度,避免烫伤用户,而且,由于隔热腔内具有冷风扇,隔热腔内的冷风流速要高于热风道的热风流速,隔热腔和热风道之间会形成压差,热风道内的热空气会随着隔热腔的冷风一同排出,提高了热风道的排气效率。
6、第一进风口靠近反射罩边缘设置且第一进风口在竖直方向上低于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之间具有高度差,冷空气从第一进风口被吸入散热腔后,部分被加热的冷空气密度减小,会在空气热动力的作用下上浮,更容易被吸入到隔热腔内,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有利于改善空气炸锅的散热性能。另外,由于反射罩位于散热腔的底部,将第一进风口靠近反射罩边缘设置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第一进风口的高度,延长进风路径,将更多的热量带走。
7、驱动电机优选为外转子电机,冷风扇安装于驱动电机外转子上,相比于将冷风扇安装于驱动电机轴上,可有效降低安装高度,达到超薄机头的技术效果。另一方面,采用外转子电机,隔热腔可以做的更薄,隔热腔的空间更小,有利于提高出风速度,提高出风效率,改善散热效果。
8、冷风扇的叶片的高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减小,且叶片的最高点正对第二进风口设置,如此设置,叶片前段高度由低到高可以减少进风区域的叶片扰动,保障顺利进风,叶片后段高度由低祷告可以减少局部涡流,提高叶片的出风效率,通过对风扇形状的设置,可有效提高出风效率,调高散热效果。
9、冷风扇包括底座和底座上的叶片,底座中部设置圆弧过渡区,圆弧过渡区的厚度沿底座的径向方向减小,如此设置,在进风前段设置圆弧导向,可以有效减小风损,降低进风噪音,提高用户体验。
10、合理设置隔热腔的厚度B和驱动电机高度的D,使其满足驱动电机的散热需求,若B<D/3时,隔热腔的厚度太小对驱动电机散热不足,若B>3D时,隔热腔的厚度太大,冷风扇的散热效率会降低,也不利于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空气炸锅整机示结构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空气炸锅的俯视图(不含顶盖)。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空气炸锅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空气炸锅风路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空气炸锅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冷风扇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1、壳体;11、顶盖;12、第一进风口;13、排气口;2、散热腔;3、驱动电机; 4、冷风扇;41、叶片;42、底座;43、固定圈;44、圆弧过渡区;45、过盈筋;46、挡圈;5、分隔件;51、第二进风口;52、通风口;53、隔热腔;54、蜗壳加速通道;55、热风道;56、隔热层;57、混风腔;6、反射罩;7、热风扇;8、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而对于“上游”、“下游”等位置关系,是基于流体正常流动时位置关系。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如图1-5所示,包括烹饪腔和烹饪腔上方的热风组件,热风组件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反射罩6,反射罩6将热风组件分隔成上方的散热腔2和下方的加热腔,加热腔内设置有加热管8和热风扇7,散热腔2内设置有驱动热风扇7旋转的驱动电机3。使用空气炸锅时,将食材放置于烹饪腔后,驱动电机3驱动热风扇7旋转,将气流吹向加热管8,加热管8将气流加热成热空气后被热风去吹向烹饪腔内食材,完成对食材的加工。为了满足烹饪需求,热风扇7为离心风扇,离心风扇轴向进风,侧向出风,热风扇7旋转将烹饪腔的空气轴向吸入,烹饪腔内空气经加热管8加热后被热风扇7甩向烹饪腔。
为了满足隔热需求,反射罩6上方设置有隔热罩,隔热罩与反射罩6形状相适应。反射一般为金属件,热风组件的热量很容易通过反射罩6传导到上方的散热腔2内,导致散热腔2内温度升高,影响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热量通过反射罩6散失,空气炸锅的加热效率下降。通过在反射罩6上方设置隔热罩,可以减少加热腔的热量通过反射罩6传递到散热腔2内,一方面提高了加热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散热腔2内温度。
散热腔2内还设置有分隔件5,分隔件5在散热腔2内分隔出隔热腔53,隔热腔53具有与外界连通的通风口52,驱动电机3的主体至少部分伸入到隔热腔53中。通过在散热腔2内设置分隔件5,分隔件5在散热腔2内分隔出隔热腔53,驱动电机3的主体至少部分位于隔热腔53内,隔热腔53与散热腔2其他部分通过分隔件5进行区隔,驱动电机3的主体和加热腔之间通过散热腔2和隔热腔53进行双重区隔,隔热腔53的温度较低,将驱动电机3主体设置于隔热腔53内有利于降低环境温度对驱动电机3的影响,降低驱动电机3温度。另外,隔热腔53具有与外界连通的通风口52,隔热腔53的热空气通过通风口52与外界发生热交换进一步降低了隔热腔53的环境温度,有利于驱动电机3散热。另外,散热腔2内设置有热风道55,加热腔通过热风道55与外界连通,加热腔的热量降低减少了对散热腔2的热辐射,进一步降低了散热腔2内的环境温度,减小高温对驱动电机3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件5和热风道55一体成型,壳体1具有顶盖11,顶盖11封堵分隔件5的开口部,顶盖11充当隔热腔53的顶壁,分隔件5与顶盖11共同围成隔热腔53。如此设置,顶盖11充当分隔件5的顶壁,在节约材料成本的同时,有利于整机组装。驱动电机3和冷风扇4可以从分隔件5上端的开口部安装入分隔件5内,安装完成后仅需将顶盖11安装到空气炸锅锅体上即可“密闭”分隔件5。
在本实施例中,隔热腔53设置于热风道55上方,且隔热腔53和热风道55间隔设置,隔热腔53和热风道55之间具有隔热层56,隔热层56为空气层,空气的导热性能差,可有效避免热风道55和隔热腔53之间热热传导。另外,隔热腔53设置于热风道55上方,隔热腔53排出的冷风密度低会下沉,热风道55排出的热风密度低会上浮,上浮和热风和下沉的冷风发生混合避免用户使用时发生烫伤的危险。
另外,隔热腔53和反射罩6之间设置有间隙,间隙的存在使隔热腔53和反射罩6之间形成空气层,由于空气的导热能力差,空气层可以减少反射罩6的热量传递到隔热腔53内,避免隔热腔53内温度过高对驱动电机3的散热效果变差,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隔热腔53的厚度为B,驱动电机3的高度为D,D/3≤B≤3D,合理设置隔热腔53的厚度,使其满足驱动电机3的散热需求。若B<D/3时,隔热腔53的厚度太小对驱动电机3散热不足,若B>3D时,隔热腔53的厚度太大,冷风扇4的散热效率会降低,也不利于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隔热腔53内还设置有冷风扇4,隔热腔53底壁设置有第二进风口51,散热腔2具有与大气连通第一进风口12,第二进风口51与散热腔2连通。空气炸锅在工作时,冷风扇4旋转会在隔热腔53内形成负压,外界的冷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12进入散热腔2后,会在负压的作用下从第二进风口51处被吸入隔热腔53内,在离心风扇的作用下从隔热腔53的通风口52排出,在隔热腔53、散热腔2之间形成与外界连通的气流通路,气流的流动可以带走隔热腔53和散热腔2的热量,降低环境温度对驱动电机3的影响,且冷空气可以直接对驱动电机3主体进行散热,避免驱动电机3温度过高导致的失效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罩6为中间高四周低的阶梯型结构,空气炸锅的壳体1靠近反射罩6边缘处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2,第二进风口51在竖直方向上高于第一进风口12。第一进风口12靠近反射罩6边缘设置且第一进风口12在竖直方向上低于第二进风口51,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51之间具有高度差,冷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2被吸入散热腔2后,部分被加热的冷空气密度减小,会在空气热动力的作用下上浮,更容易被吸入到隔热腔53内,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有利于改善空气炸锅的散热性能。另外,由于反射罩6位于散热腔2的底部,将第一进风口12靠近反射罩6边缘设置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第一进风口12的高度,延长进风路径,将更多的热量带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2为多个,沿着壳体1边缘周向设置。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一进风口12增加了进风面积,且周向进风有利于整个散热腔2内均匀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改善了散热效果。
隔热腔53内设置有蜗壳加速通道54,蜗壳加速通道54的外轮廓为阿基米德线,冷风扇4安装于蜗壳加速通道54内,当空气炸锅工作时,冷风扇4转动隔热腔53内形成负压,由于本实施例的冷风扇4选用的离心风扇,从第二进风口51被吸入的冷风会在沿着风扇径向甩出,由于蜗壳加速通道54的外轮廓为阿基米德线,出风截面不断增大,可保证顺利出风,出风效率高,出风量大。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3采用外转子电机,冷风扇4安装于驱动电机3的外转子上,相比于将冷风扇4安装于驱动电机3轴上,可有效降低安装高度,达到超薄机头的技术效果。另一方面,采用外转子电机,隔热腔53可以做的更薄,有利于提高出风速度,提高出风效率,改善散热效果。
实施例二
作为本申请的第二个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本实施例的空气炸锅具有混风腔57,热风道55排出的热风和隔热腔53排出的冷风在混风腔57混合后排出(如图6所示)。
具体地,散热腔2内设置有混风腔57,混风腔57的一端与壳体1上的排气口13连通,混风腔57的另一端与隔热腔53和通风口52和热风道55的出风口连通。空气炸锅工作时,从热风道55排出的热风和隔热腔53排出的冷风在混风腔57混合后排出,降低了空气炸锅的排出的热风温度,避免烫伤用户,而且,由于隔热腔53内具有冷风扇4,通风口52排出的冷风流速要高于热风道55排出的热风流速,进一步地,混风腔57的空气流速大于热风道55内的空气流速,混风腔57和热风道55之间会形成压差,提高了热风道55的排气效率。
实施例三
作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冷风扇结构。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3为外转子电机,冷风扇4为后弯离心风扇,后弯离心风扇可以在保障出风强度的情况下降低功耗,减小噪音,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冷风扇4包括一体成型的底座42和多个叶片41,多个叶片41呈放射状设置于底座42上,底座42中部具有中控的固定圈43,驱动电机3的主体安装于固定圈43内,如此设置,驱动电机3嵌入冷风扇4的中心,驱动电机3外转子转动即可带动冷风扇4旋转,一方面降低了安装高度,整机结构更加紧凑,另一方面冷风扇4和驱动电机3的固定更加稳固,相比于传统的电机轴固定,本方案结构可靠性更高,可减少冷风扇4工作过程的晃动,降低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叶片41为中间高两端低,叶片41从中间最高点向两端逐渐减小,且叶片41的最高点正对第二进风口51,如此设置,叶片41前段高度由低到高可以减少进风区域的叶片41扰动,保障顺利进风,后段叶片41高度由高到底可以减少局部涡流,提升叶片41的出风效率,叶片41的最高点正对第二进风口51可提高进风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42靠近固定圈43处还设置有圆弧过渡区44,圆弧过渡区44的厚度沿底座42的径向方向逐渐减小,通过在底座42上肢圆弧过渡区44,可以使冷风扇4进风具有圆弧导向,有效减小风损,降低噪音。本实施例的冷风叶的底座42为圆形底座42,圆弧过渡区44沿底座42的径向方向逐渐显小,圆弧过渡区44与固定圈43围成类似“火山口”的形状。
固定圈43的内部设置有过盈筋45,多条过盈筋45沿着固定圈43的周向均匀分布,通过在固定圈43的内部设置过盈筋45,过盈筋45与驱动电机3的外转子过盈安装,安装简单便捷,结构稳固可靠。
另外,固定圈43的端部乡中心延伸形成挡圈46,当冷风扇4安装于驱动电机3后,挡圈46可以对冷风扇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限位,方式冷风扇4转动过程中发生上下方向的抖动,降低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隔热腔53的厚度B和冷风扇4的厚度为d满足:d+2mm≤B≤d+8mm,通过合理设置隔热腔53和冷风扇4的厚度,使其满足安装和散热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若B<d+2mm,隔热腔53的厚度太小,易与高速旋转的冷风扇4发生干涉。若B>d+8mm,隔热腔53的厚度太大,冷风扇4的效率会降低。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Claims (10)

1.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烹饪腔和设置于烹饪腔上方的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内还设置有反射罩,所述反射罩将所述热风组件分隔成上方的散热腔和下方的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加热管和热风扇,所述散热腔内设置有驱动所述热风扇旋转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内设置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在所述散热腔内分隔出隔热腔,所述隔热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通风口,所述驱动电机的主体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隔热腔内,所述散热腔内还设置有热风道,所述加热腔通过所述热风道与外界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设置于所述热风道上方,且所述热风道和所述隔热腔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与所述反射罩之间具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内设置有冷风扇,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冷风扇旋转,所述散热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隔热腔的底壁设置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散热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内还设置有混风腔,所述通风口和所述热风道的出风口分别与所述混风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靠近所述反射罩边缘,所述第二进风口在竖直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进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为外转子电机,所述冷风扇安装于所述驱动电机的外转子上。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扇具有叶片,所述叶片的高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减小,所述叶片的最高点与所述第二进风口正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扇包括底座,所述叶片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中部设置有圆弧过渡区,所述圆弧过渡区的厚度沿所述底座径向方向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的厚度为B,所述驱动电机的主体的高度为D,D/3≤B≤3D。
CN202123300205.6U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空气炸锅 Active CN2171182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0205.6U CN217118200U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0205.6U CN217118200U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18200U true CN217118200U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18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00205.6U Active CN217118200U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182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45734U (zh) 一种采用新型涡轮散热的电磁炉
CN113143043A (zh) 一种空气炸锅的散热系统
CN217118200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1270189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物处理机
CN209285144U (zh) 一种具有双风道的烤箱
CN108309093A (zh) 食物料理机
CN214259061U (zh) 烤箱
CN212630600U (zh) 一种具有热风循环加热系统的空气烤箱
CN116327008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0930966U (zh) 一种空气炸锅的内壳散热出风系统
CN108006730B (zh)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排烟风机和排烟系统以及燃气热水器
CN218899203U (zh) 一种结构紧凑通过风力驱动循环加热的加热模块以及烹饪器具
CN214341874U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空气炸锅
CN219557022U (zh) 烹饪设备
CN218572033U (zh) 一种烹饪装置散热风道结构及烹饪装置
CN21863584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8606221U (zh) 一种抽屉式空气炸锅
CN21769616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0930959U (zh)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空气炸锅
CN214712132U (zh) 一种空气炸锅的散热系统
CN216724230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9166206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7827590U (zh) 一种烹饪装置的风道结构
CN219422652U (zh) 排风罩、机头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4906064U (zh) 具有新型风道结构的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