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01773U - 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01773U
CN221101773U CN202323080730.0U CN202323080730U CN221101773U CN 221101773 U CN221101773 U CN 221101773U CN 202323080730 U CN202323080730 U CN 202323080730U CN 221101773 U CN221101773 U CN 2211017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rotating wheel
base
assembled
a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8073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建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hengsh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hengsh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hengsh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hengsh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017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017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包括机座、装配在所述机座上用于转动线盘的转动机构、装配在所述机座上用于调节导体放线速度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位于所述转动机构的上方,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转轮、第二转轮、摆杆,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机座转动装配,所述第二转轮与所述摆杆的一端转动装配,所述摆杆与所述机座转动装配且使所述第二转轮朝向所述第一转轮来回移动,通过主动放线,减少导线在绞线过程中受到的牵引力,提高线缆的绞合质量,更好地匹配绞线机的绞合速度,满足不同线缆生产的需求,增强绞线工序的运行稳定性,减少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生产质量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导体是一种能够传导电流的材料,在线缆加工领域,导体主要指电线中的导线,例如铜线;
线缆加工时,需要对线缆进行绞合,包括如下步骤:导体的放线、绞合、绕组等,导线放线是将导线引入绞线机,多个导线根据特定的绞合方式进行绞合,形成最终的电缆结构,而现有技术中在导体放线,是采用被动放线方式,即绞线机绞合时,带动线盘在转动支撑架上转动,从而将导线从线盘中拉出,这容易导致导线在绞线过程中受到的牵引力过大,造成导线的被拉变形、拉细,从而影响线缆的绞合质量,如导线间距不均匀、线径不一致等问题,进而影响线缆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其次,导线的放线速度无法灵活调节,难以满足不同线缆加工工艺的需求,当放线速度与绞线机的绞合速度不匹配时,容易造成导线受拉力过大断裂或松弛缠绕卡线,设备运行稳定性差;再者,由于被动放线的速度较慢,生产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解决背景技术中至少一个技术问题设计的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包括机座、装配在所述机座上用于转动线盘的转动机构、装配在所述机座上用于调节导体放线速度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位于所述转动机构的上方,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转轮、第二转轮、摆杆,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机座转动装配,所述第二转轮与所述摆杆的一端转动装配,所述摆杆与所述机座转动装配且使所述第二转轮朝向所述第一转轮来回移动。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上下设置在所述摆杆的两侧而形成上限位柱、下限位柱。
其中,所述摆杆与所述机座转动连接处与上限位柱的距离等于所述摆杆与所述机座转动连接处与下限位柱的距离。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推动气缸,所述推动气缸的固定端与所述机座相连接,所述推动气缸的推动端与所述摆杆相连接。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三转轮,所述第三转轮与所述机座可转动装配,所述第三转轮的转动中心与所述第一转轮的转动中心位于同水平线且所述第三转轮位于所述第二转轮靠近所述线盘的一侧。
其中,所述机座设置有用于限制导体位置的限位空间,所述限位空间位于所述第三转轮与所述转动机构之间,所述限位空间的内壁至少一面为圆弧形设置。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第四转轮、第五转轮、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转轮的磁粉离合器,所述机座自靠近所述第二转轮的一侧朝外凸起设置有延伸部,所述第五转轮与所述延伸部转动装配,所述第四转轮与所述延伸部可转动装配在靠近所述第二转轮的一侧。
其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线盘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机座活动装配且可上下来回移动。
其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支撑气缸,所述支撑气缸的活动端与所述支撑件相连接,所述支撑气缸的固定端与所述机座相连接。
其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动件、转动电机、定位件、定位气缸,所述转动电机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机座的其一侧壁,所述定位气缸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定位件与所述机座的另一对向侧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主动放线,减少导线在绞线过程中受到的牵引力,避免导线的变形和拉细,提高线缆的绞合质量,包括导线间距均匀、线径一致等,其次,由于导线的放线速度灵活调节,更好地匹配绞线机的绞合速度,避免因速度不匹配而造成的导线断裂或松弛缠绕卡线等问题,满足不同线缆生产的需求,增强绞线工序的运行稳定性,再者,主动放线的速度较快,减少人员操作,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减少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生产质量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的第一立体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的第二立体图;
图6是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的走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从而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当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施例:如图1-6所示,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包括机座1、装配在所述机座1上用于转动线盘5的转动机构、装配在所述机座1上用于调节导体放线速度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位于所述转动机构的上方,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转轮301、第二转轮302、摆杆306,所述第一转轮301与所述机座1转动装配,所述第二转轮302与所述摆杆306的一端转动装配,所述摆杆306与所述机座1转动装配且使所述第二转轮302朝向所述第一转轮301来回移动,通过主动放线,减少导线在绞线过程中受到的牵引力,避免导线的变形和拉细,提高线缆的绞合质量,包括导线间距均匀、线径一致等,其次,由于导线的放线速度灵活调节,更好地匹配绞线机的绞合速度,避免因速度不匹配而造成的导线断裂或松弛缠绕卡线等问题,满足不同线缆生产的需求,增强绞线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再者,主动放线的速度较快,减少人力操作,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减少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生产质量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益。
其中,所述第一转轮301位于所述第二转轮302的上方。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限位柱307,所述限位柱307上下设置在所述摆杆306的两侧而形成上限位柱、下限位柱,通过在摆杆两侧设置上下限位柱,更好地限制摆杆的运动范围,避免摆杆在高速运动中产生晃动或振荡,提升装置的耐用性,从而增加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提升导线的放线速度和位置的精准性,提高线缆的绞合精度和产品质量。
其中,所述限位柱307的表面套装有缓冲橡胶,缓冲橡胶起到减震效果,减少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因碰撞而产生的噪音,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同时,通过减少碰撞和噪音,减少设备的磨损和损坏,从而延长设备的整体寿命。
其中,所述摆杆306与所述机座1转动连接处与上限位柱的距离等于所述摆杆306与所述机座1转动连接处与下限位柱的距离,更好地平衡摆杆的运动,增加整个生产线的稳定性,由于摆杆的运动更加稳定,更加精确地控制导线的放线速度和位置,从而提高线缆的绞合精度和产品质量。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推动气缸308,所述推动气缸308的固定端与所述机座1相连接,所述推动气缸308的推动端与所述摆杆306相连接,通过引入推动气缸,实现对摆杆的自动化控制,从而更加灵活地调节导线的放线速度和位置,精确地控制摆杆的运动,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更好地匹配绞线机的绞合速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其中,所述推动气缸308的推动端位于所述摆杆306与所述机座1转动连接处远离所述第二转轮302的一端,从而以所述摆杆306与所述机座1的转动连接处为支点,形成杠杆,所述推动气缸308的推动端连接在所述杠杆力臂短的一端,平衡摆杆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矩,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好地控制摆杆的运动,更好地匹配绞线机的绞合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三转轮303,所述第三转轮303与所述机座1可转动装配,所述第三转轮303的转动中心与所述第一转轮301的转动中心位于同水平线且所述第三转轮303位于所述第二转轮302靠近所述线盘5的一侧,通过第三转轮将线盘上的线缆引导至第一转轮上,更加精确地控制导线的放线速度和位置,提高线缆的绞合精度和产品质量。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正投影于所述机座1上时,所述第二转轮302的转动中心位于所述第一转动301的转动中心与所述第三转轮303的转动中心之间,增强调节机构各部件的协同性,提高整个调节机构的运行效率。
其中,所述机座1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导体位置的限位空间101,所述限位空间101位于所述第三转轮303与所述转动机构之间,所述限位空间101的内壁至少一面为圆弧形设置,防止割伤导体表面,防止导体在生产过程中移动或翻转,减少操作人员调整导体位置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其中,所述机座1包括横杆102,所述机座1朝外凸起设置有安装架103,所述安装架103位于所述第三转轮303的两侧,所述横杆102装配在所述安装架103之间而形成所述限位空间101。
其中,所述横杆102与所述机座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转轮303朝外一端壁与所述机座1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三转轮带动导线转动时,导线始终能够位于限位空间中,降低导线受限位空间内壁拉扯而导致变形的风险。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第四转轮304、第五转轮305、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转轮304的磁粉离合器309,所述机座1自靠近所述第二转轮303的一侧朝外凸起设置有延伸部104,所述第五转轮305与所述延伸部104转动装配,所述第四转轮304与所述延伸部104可转动装配在靠近所述第二转轮302的一侧,磁粉离合器调节导线的松紧度,便于控制主动放线装置的放线速度,提升导线的放线速度的精度,从而提高线缆的绞合精度和产品质量,更好地匹配绞线机的绞合速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其中,所述第一转轮301沿着其轴向设置有四组凹槽,所述第二转轮302沿着其轴向设置有三组凹槽,所述第三转轮303沿着其轴向设置有一组凹槽,所述第四转轮304沿着其轴向设置有二组凹槽,所述第一转轮301沿着其轴向设置有三组凹槽,所述第一转轮301朝外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三转轮303朝外的一端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四转轮304朝外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五转轮305朝外的一端面处于同一平面,通过在多个转轮上设置不同数量的凹槽,增加导线在主动放线装置上绕线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线缆加工工艺的需求。
其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线盘5的支撑件201,所述支撑件201与所述机座1活动装配且可上下来回移动,适应不同高度和尺寸的线盘,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提升线盘的稳定性,更好地匹配绞线机的绞合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操作人员通过移动器械将线缆移动至支撑件上,支撑件上升,降低人员搬运的工作强度。
其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支撑气缸202,所述支撑气缸202的活动端与所述支撑件201相连接,所述支撑气缸202的固定端与所述机座1相连接。
其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动件203、转动电机204、定位件205、定位气缸206,所述转动电机20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转动件203与所述机座1的其一侧壁,所述定位气缸20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定位件205与所述机座1的另一对向侧壁,精确地控制线盘的转动和定位,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线缆的绞合精度和产品质量,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其中,所述转动电机204的转动端与所述转动件203相连接且用于所述线盘5,所述转动电机204的固定端与所述机座1相连接,所述定位气缸206的推动端与所述定位件205相连接用于限制所述线盘5的位置,以便于所述转动件203对所述线盘5进行转动,所述定位气缸206的固定端与所述机座1的另一侧相连接。
其中,还包括触控屏4、控制器,所述触控屏4、所述推动气缸308、所述支撑气缸202、所述转动电机204、所述定位气缸206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提升放线装置的智能化程度,实现更加便捷的操作和控制,便于人员操作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座、装配在所述机座上用于转动线盘的转动机构、装配在所述机座上用于调节导体放线速度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位于所述转动机构的上方,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转轮、第二转轮、摆杆,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机座转动装配,所述第二转轮与所述摆杆的一端转动装配,所述摆杆与所述机座转动装配且使所述第二转轮朝向所述第一转轮来回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上下设置在所述摆杆的两侧而形成上限位柱、下限位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杆与所述机座转动连接处与上限位柱的距离等于所述摆杆与所述机座转动连接处与下限位柱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推动气缸,所述推动气缸的固定端与所述机座相连接,所述推动气缸的推动端与所述摆杆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三转轮,所述第三转轮与所述机座可转动装配,所述第三转轮的转动中心与所述第一转轮的转动中心位于同水平线且所述第三转轮位于所述第二转轮靠近所述线盘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设置有用于限制导体位置的限位空间,所述限位空间位于所述第三转轮与所述转动机构之间,所述限位空间的内壁至少一面为圆弧形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第四转轮、第五转轮、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转轮的磁粉离合器,所述机座自靠近所述第二转轮的一侧朝外凸起设置有延伸部,所述第五转轮与所述延伸部转动装配,所述第四转轮与所述延伸部可转动装配在靠近所述第二转轮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线盘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机座活动装配且可上下来回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支撑气缸,所述支撑气缸的活动端与所述支撑件相连接,所述支撑气缸的固定端与所述机座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动件、转动电机、定位件、定位气缸,所述转动电机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机座的其一侧壁,所述定位气缸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定位件与所述机座的另一对向侧壁。
CN202323080730.0U 2023-11-15 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 Active CN221101773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01773U true CN221101773U (zh) 2024-06-07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591660U (zh) 一种线芯绞合装置
CN1812002B (zh) 退扭放线装置
CN209747243U (zh) 一种绞线装置
CN221101773U (zh) 一种导体主动放线装置
CN211226117U (zh) 拖曳缆电动绞车
CN213339852U (zh) 总成线束导线绞线机
CN107633923B (zh) 一种金属丝集合机
CN107628478B (zh) 一种电缆生产用可调节放线装置
CN207595438U (zh) 一种管材生产牵引设备
CN114446546B (zh) 具有动平衡自动补偿功能的环保节能高速单弓绞线机
CN215626397U (zh) 一种电力工程绞磨机
CN213716604U (zh) 一种控制电缆生产用绞线设备
CN213505261U (zh) 一种自动捋直的放线机
CN211545544U (zh) 一种电缆生产用收卷装置
CN213340073U (zh) 一种绕线模可调节的飞叉绕线机
CN211125186U (zh) 一种绞线插针的自动绞线装置
CN216287758U (zh) 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高性能管绞机
CN218918530U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框式绞线机
CN111785449A (zh) 不退扭高频传输线缆笼绞机
CN217229725U (zh) 一种电缆生产用放线架
CN220873312U (zh) 一种汽车线束绞线机
CN219766413U (zh) 一种同时适用于筐式和工字轮式的放线机
CN218447366U (zh) 一种距离可调的线缆绞丝装置
CN220691774U (zh) 一种绝缘电力电缆绞线装置
CN221116436U (zh) 一种用于架空绞线生产过程中的绞合辅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