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68235U - 轻量化挡泥板 - Google Patents

轻量化挡泥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68235U
CN221068235U CN202322649087.2U CN202322649087U CN221068235U CN 221068235 U CN221068235 U CN 221068235U CN 202322649087 U CN202322649087 U CN 202322649087U CN 221068235 U CN221068235 U CN 2210682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nder
upper cover
lightweight
extend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4908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立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gtai Weili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gtai Weili Auto Parts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gtai Weili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gtai Weili Auto Part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682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682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轻量化挡泥板,包括自前向后顺次连接的前挡泥板、第一上盖、中间挡泥板、第二上盖以及后挡泥板,前挡泥板和后挡泥板分别通过挡泥板支架连接于车架侧部,中间挡泥板设置于前后两个轮胎之间,中间挡泥板朝向两个轮胎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防溅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轻量化挡泥板,前挡泥板、第一上盖、中间挡泥板、第二上盖和后挡泥板分别单独成型后再进行组装,便于降低加工难度,第一上盖和第二上盖通过连接件相连,将第一上盖和第二上盖有效衔接成为统一整体,前挡泥板和后挡泥板分别通过挡泥板支架与车架相连,有助于简化安装结构,缩减了安装时间,提高安装效率,同时还便于保证安装精度。

Description

轻量化挡泥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挡泥板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轻量化挡泥板。
背景技术
在雨天行车时,车辆的车轮会将地面的泥水甩至后上方,高速甩出的泥水极易形成气雾,影响后方车辆的视线,严重时还会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目前,商用车的挡泥板上多设有防飞溅结构,可满足泥水的遮挡需求。但是,由于商用车大多具有多个车轮,传统的每个车轮单独设置挡泥板的方式不仅占用了较大的车下空间,还会耗用大量的材料,不利于车体减重,另外还增大了挡泥板的安装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化挡泥板,能够减轻挡泥板的结构重量,简化其安装结构,有助于提高安装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轻量化挡泥板,包括自前向后顺次连接的前挡泥板、第一上盖、中间挡泥板、第二上盖以及后挡泥板,前挡泥板和后挡泥板分别通过挡泥板支架连接于车架侧部,中间挡泥板设置于前后两个轮胎之间、且用于衔接第一上盖和第二上盖,中间挡泥板朝向两个轮胎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防溅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间挡泥板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泥板本体以及连接于挡泥板本体顶部的第三上盖,第三上盖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三上盖的前部通过第一拉带与第一上盖相连,第三上盖的后部通过第一拉带与第二上盖相连,前挡泥板通过第二拉带连接于第一上盖的前侧,后挡泥板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于第二上盖的后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上盖的顶壁上设有若干个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内凹腔;内凹腔的内底壁上设有下凹设置以避让连接管的避让腔,避让腔沿左右方向连通、且避让腔的腔底壁与连接管的外周壁接触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上盖的底部设有于挡泥板本体相连的连接座,连接座具有向下延伸、且贴合于挡泥板本体一侧的延伸板,延伸板和挡泥板本体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件相连。
一些实施例中,延伸板远离挡泥板本体的一侧设有向外凸起的加强凸块,挡泥板本体上一体成型有向远离延伸板的一侧延伸的加强套,第一连接件贯穿加强套设置、且与加强凸块螺纹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上盖的前后两侧缘分别设有与第一上盖或第二上盖相接的搭接部,搭接部下凹于第三上盖的顶面设置,第一上盖和第二上盖上分别设有向搭接部一侧延伸的定位耳,搭接部上贯穿设有供定位耳插入的定位孔。
一些实施例中,搭接部的前部以及第一上盖的后部分别设有与第一拉带的两端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一卡孔,搭接部的后部以及第二上盖的前部分别设有与第一拉带的两端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一卡孔,第一上盖的前部以及前挡泥板的后部分别设有与第二拉带的两端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二卡孔,第二上盖的后部以及后挡泥板的前部分别设有与第二拉带的两端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二卡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前挡泥板和后挡泥板内分别设有向上凸起的上凸部,上凸部的下方形成安装腔,安装腔内设有用于套设于挡泥板支架外周的环座,环座具有沿左右方向贯通以供挡泥板支架贯穿的贯穿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防溅柱为开口朝向轮胎设置的中空构件,防溅柱的周壁上贯穿设有导水槽,导水槽位于防溅柱的下部、且导水槽沿防溅柱的轴向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上盖和第二上盖的顶壁上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凸条,加强凸条在车身左右方向上间隔设有若干个。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轻量化挡泥板,前挡泥板、第一上盖、中间挡泥板、第二上盖和后挡泥板分别单独成型后再进行组装,便于降低加工难度,第一上盖和第二上盖通过连接件相连,将第一上盖和第二上盖有效衔接成为统一整体,前挡泥板和后挡泥板分别通过挡泥板支架与车架相连,有助于简化安装结构,缩减了安装时间,提高安装效率,同时还便于保证安装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轻量化挡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轻量化挡泥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中第三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中带有防溅柱的挡泥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4中Ⅰ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前挡泥板;11、安装腔;12、环座;13、贯穿孔;2、第一上盖;21、定位耳;22、第一卡孔;23、加强凸条;3、中间挡泥板;31、挡泥板本体;311、加强套;32、第三上盖;33、内凹腔;34、避让腔;35、连接座;351、加强凸块;352、延伸板;36、搭接部;361、定位孔;4、第二上盖;41、第二卡孔;5、后挡泥板;6、防溅柱;61、导水槽;71、第一拉带;72、第二拉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轻量化挡泥板进行说明。轻量化挡泥板,包括自前向后顺次连接的前挡泥板1、第一上盖2、中间挡泥板3、第二上盖4以及后挡泥板5,前挡泥板1和后挡泥板5分别通过挡泥板支架连接于车架侧部,中间挡泥板3设置于前后两个轮胎之间、且用于衔接第一上盖2和第二上盖4,中间挡泥板3朝向两个轮胎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防溅柱6。
本实施例提供的轻量化挡泥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轻量化挡泥板,前挡泥板1、第一上盖2、中间挡泥板3、第二上盖4和后挡泥板5分别单独成型后再进行组装,便于降低加工难度,第一上盖2和第二上盖4通过中间挡泥板3相连,将第一上盖2和第二上盖4有效衔接成为统一整体,前挡泥板1和后挡泥板5分别通过挡泥板支架与车架相连,有助于简化安装结构,缩减了安装时间,提高安装效率,同时还便于保证安装精度。
在此基础上,防溅柱6的设置增强了中间挡泥板3的防飞溅性能,可有效避免泥水飞溅,有利于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见图1至图4,中间挡泥板3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泥板本体31以及连接于挡泥板本体31顶部的第三上盖32,第三上盖32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三上盖32的前部通过第一拉带71与第一上盖2相连,第三上盖32的后部通过第一拉带71与第二上盖4相连,前挡泥板1通过第二拉带72连接于第一上盖2的前侧,后挡泥板5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于第二上盖4的后侧。
本实施例中,中间挡泥板3的挡泥板本体31用于将两个轮胎有效分离,对每个轮胎上甩出的泥水均能够起到有效遮挡,避免泥水飞溅造成起雾现象,进而保证行车安全。
第三上盖32的前后侧缘分别通过第一拉带71与第一上盖2和第二上盖4相连,形成整体遮挡于轮胎上方的效果。后挡泥板5和第二上盖4以及前挡泥板1和第一上盖2则通过第二拉带72相连,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实现了多个分部件的有效组装,可对轮胎的外周进行有效遮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见图1至图6,第三上盖32的顶壁上设有若干个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内凹腔33;内凹腔33的内底壁上设有下凹设置以避让连接管的避让腔34,避让腔34沿左右方向贯通设置、且避让腔34的腔底壁与连接管的外周壁接触配合。
本实施例中,第三上盖32顶壁上通过设置内凹腔33以增强第三上盖32的自身结构强度,第三上盖32通过连接管连接在车架上,使整个结构通过前挡泥板1以及后挡泥板5形成与车架自身三个点位的可靠连接,保证了对第一上盖2以及第二上盖4的有效承托。
内凹腔33中部设置的避让腔34用于对连接管进行结构避让,连接管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连接管的内端连接在车架上,外端通过半扣环连接在第三上盖32的上方,实现对第三上盖32位置的有效固定,保证了结构安装的可靠性。
在此基础上,避让腔34沿左右方向贯通,可使落至第三上盖32顶面上的雨水或泥水有序向外排出,避免水里在第三上盖32上方的堆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见图1至图6,第三上盖32的底部设有于挡泥板本体31相连的连接座35,连接座35具有向下延伸、且贴合于挡泥板本体31一侧的延伸板352,延伸板352和挡泥板本体31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件相连。第三上盖32底部通过连接座35与挡泥板本体31可拆卸连接。延伸板352向下延伸,侧面与挡泥板本体31的一侧面贴合,借助第一连接件进行二者相对位置的锁定。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至图6,延伸板352远离挡泥板本体31的一侧设有向外凸起的加强凸块351,挡泥板本体31上一体成型有向远离延伸板352的一侧延伸的加强套311,第一连接件贯穿加强套311设置、且与加强凸块351螺纹连接。
本实施例中,延伸板352上设置的加强凸块351可增强第一连接件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增大连接座35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了挡泥板本体31安装的可靠性,实现了挡泥板本体31与第三上盖32的整体性,达到有效连接第一上盖2及第二上盖4的效果。
挡泥板本体31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了遮挡于轮胎端面外侧的挡板,可避免泥水向轮胎端面外侧飞溅,提高遮挡的全面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见图1至图6,第三上盖32的前后两侧缘分别设有与第一上盖2或第二上盖4相接的搭接部36,搭接部36下凹于第三上盖32的顶面设置,第一上盖2和第二上盖4上分别设有向搭接部36一侧延伸的定位耳21,搭接部36上贯穿设有供定位耳21插入的定位孔361。
本实施例中,第三上盖32前后两侧缘分别设置了搭接部36,能够与第一上盖2和第二上盖4有效搭接,第一上盖2和第二上盖4遮挡在搭接部36的上方,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可避免相邻构件之间发生位置错动。
定位耳21贯穿定位孔361,使第一上盖2与第三上盖32之间相对位置得到定位,同时使第二上盖4与第三上盖32之间相对位置得到定位,简化了安装过程,提高了对正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至图6,搭接部36的前部以及第一上盖2的后部分别设有与第一拉带71的两端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一卡孔22,搭接部36的后部以及第二上盖4的前部分别设有与第一拉带71的两端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一卡孔22,第一上盖2的前部以及前挡泥板1的后部分别设有与第二拉带72的两端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二卡孔41,第二上盖4的后部以及后挡泥板5的前部分别设有与第二拉带72的两端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二卡孔41。
本实施例中,以第一上盖2为例进行说明。第一上盖2的后部通过两个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一拉带71连接在第三上盖32上,第三上盖32上设有第一卡孔22,第一上盖2上也设置第一卡孔22,第一拉带71的两端分别卡接与上述两个第一卡孔22内,实现第一上盖2与第三上盖32之间的可靠连接。
以前挡泥板1和第一上盖2的连接为例进行说明,第二拉带72的两端分别卡接于前挡泥板1的第二卡孔41以及第一上盖2的第二卡孔41内,用于实现前挡泥板1与第一上盖2之间的连接。后挡泥板5和第二上盖4通过第二拉带72相连,与上述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见图1至图6,前挡泥板1和后挡泥板5内分别设有向上凸起的上凸部,上凸部的下方形成安装腔11,安装腔11内设有用于套设于挡泥板支架外周的环座12,环座12具有沿左右方向贯通以供挡泥板支架贯穿的贯穿孔13。
本实施例中,以前挡泥板1与挡泥板支架的连接为例进行说明。前挡泥板1上的上凸部向上凸起,并在下方形成安装腔11,环座12设置在安装腔11内,环座12的贯穿孔13用于供挡泥板支架穿出,并通过在挡泥板支架外端设置螺母实现前挡泥板1在挡泥板支架轴向上的可靠限位,保证第一上盖2能够可靠固定于车架侧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见图1至图6,防溅柱6为开口朝向轮胎设置的中空构件,防溅柱6的周壁上贯穿设有导水槽61,导水槽61位于防溅柱6的下部、且导水槽61沿防溅柱6的轴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防飞溅柱的内腔用于增大对车轮甩出的泥水的阻挡能力,增大与泥水的接触面积,并对泥水的飞溅路径进行约束,最终利用导水槽61将泥水导出,避免泥水飞溅造成的起雾现象,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见图1至图6,第一上盖2和第二上盖4的顶壁上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凸条23,加强凸条23在车身左右方向上间隔设有若干个。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上盖2和第二上盖4上设置向上凸起的加强凸条23,可有效增大第一上盖2和第二上盖4的自身结构强度,便于抵抗泥水飞溅过程中的冲击力,有助于延长构件的整体寿命,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轻量化挡泥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前向后顺次连接的前挡泥板、第一上盖、中间挡泥板、第二上盖以及后挡泥板,所述前挡泥板和所述后挡泥板分别通过挡泥板支架连接于车架侧部,所述中间挡泥板设置于前后两个轮胎之间、且用于衔接所述第一上盖和所述第二上盖,所述中间挡泥板朝向两个所述轮胎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防溅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化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挡泥板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泥板本体以及连接于所述挡泥板本体顶部的第三上盖,所述第三上盖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三上盖的前部通过第一拉带与所述第一上盖相连,所述第三上盖的后部通过第一拉带与所述第二上盖相连,所述前挡泥板通过第二拉带连接于所述第一上盖的前侧,所述后挡泥板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上盖的后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量化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盖的顶壁上设有若干个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内凹腔;所述内凹腔的内底壁上设有下凹设置以避让连接管的避让腔,所述避让腔沿左右方向连通、且所述避让腔的腔底壁与所述连接管的外周壁接触配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量化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盖的底部设有于所述挡泥板本体相连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具有向下延伸、且贴合于所述挡泥板本体一侧的延伸板,所述延伸板和所述挡泥板本体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件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轻量化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远离所述挡泥板本体的一侧设有向外凸起的加强凸块,所述挡泥板本体上一体成型有向远离所述延伸板的一侧延伸的加强套,所述第一连接件贯穿所述加强套设置、且与所述加强凸块螺纹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量化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盖的前后两侧缘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上盖或所述第二上盖相接的搭接部,所述搭接部下凹于所述第三上盖的顶面设置,所述第一上盖和所述第二上盖上分别设有向所述搭接部一侧延伸的定位耳,所述搭接部上贯穿设有供所述定位耳插入的定位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轻量化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部的前部以及所述第一上盖的后部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拉带的两端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一卡孔,所述搭接部的后部以及所述第二上盖的前部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拉带的两端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一卡孔,所述第一上盖的前部以及所述前挡泥板的后部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拉带的两端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二卡孔,所述第二上盖的后部以及所述后挡泥板的前部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拉带的两端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二卡孔。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轻量化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泥板和所述后挡泥板内分别设有向上凸起的上凸部,所述上凸部的下方形成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用于套设于挡泥板支架外周的环座,所述环座具有沿左右方向贯通以供所述挡泥板支架贯穿的贯穿孔。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轻量化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溅柱为开口朝向所述轮胎设置的中空构件,所述防溅柱的周壁上贯穿设有导水槽,所述导水槽位于所述防溅柱的下部、且所述导水槽沿所述防溅柱的轴向延伸。
10.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轻量化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盖和所述第二上盖的顶壁上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凸条,所述加强凸条在车身左右方向上间隔设有若干个。
CN202322649087.2U 2023-09-28 轻量化挡泥板 Active CN221068235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68235U true CN221068235U (zh) 2024-06-04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15555A (en) Rear fender assembly for a motorcycle
US20050110265A1 (en) Structure for disposing fuel tank for straddle-type vehicle
US10065686B2 (en) Vehicular mud guard structure
WO2014049407A1 (en) Vehicle front part structure with spats to restrain wind flow in front of the front wheel
US4669565A (en) Agricultural tractor with a driver's cabin
CN221068235U (zh) 轻量化挡泥板
JP470612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221068236U (zh) 中间挡泥板
BR102012011549A2 (pt) veÍculo do tipo de montar em selim
CN216969872U (zh) 一种挡泥板及电动车
JPH042147Y2 (zh)
CN218640958U (zh) 防溅垫总成及汽车
CN216102550U (zh) 踏板式电动车
CN220948323U (zh) 电动自行车
CN220924403U (zh) 电动自行车
CN211519672U (zh) 一种轿车前翼子板护板总成
CN218640957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叶子板
CN211442492U (zh) 全地形车
JPH0211267Y2 (zh)
JPS6088818A (ja) 自動二輪車の点火プラグの冷却風導入装置
CN220924379U (zh) 电动自行车
CN214189815U (zh) 用于电动三轮车的一体式挡泥瓦结构
CN214929523U (zh) 车辆的前保支架板总成和车辆
CN215922347U (zh) 一种新型挡泥板
CN217994669U (zh) 可互换式踏板连接结构及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