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68220U - 车架横梁及新能源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架横梁及新能源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68220U
CN221068220U CN202322886829.3U CN202322886829U CN221068220U CN 221068220 U CN221068220 U CN 221068220U CN 202322886829 U CN202322886829 U CN 202322886829U CN 221068220 U CN221068220 U CN 2210682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frame
rail
cross member
beam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8682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健宇
刘豹
闫卓
刘扬
杨烨
王继瑶
毛爱华
孙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88682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682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682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682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架横梁及新能源车辆,其所述车架横梁包括:横梁本体和纵梁连接板;横梁本体位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所述横梁本体包括:第一横梁单元和第二横梁单元;所述第一横梁单元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横梁单元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之间呈一夹角布置;纵梁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单元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的两端相连;所述纵梁连接板被配置为连接所述横梁本体和车架左纵梁,所述纵梁连接板还被配置为连接所述横梁本体和车架右纵梁。本申请提供的X型横梁本体能够灵活的在空间上进行调整满足新能源车辆的电池布置需求,同时X型横梁本体也能够满足车架刚度需求。

Description

车架横梁及新能源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架横梁及新能源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商用车采用的车架横梁一般布置于车架的左纵梁结构和车架的右纵梁结构之间,车架横梁结构作为连接左纵梁结构和右纵梁结构,车架横梁是构成车架的重要部件。车架横梁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车架总成的扭转刚度及水平向刚度,同时其对于垂直向弯曲刚度也有一定的贡献。
而新能源车辆为了满足车辆续航里程的需求,目前大多通过在车架内纵置电池的方式来增加电池电量,实现提高车辆续航里程效果。这也使得如果将传统商用车中采用的车架横梁结构直接应用在新能源车辆中,车架横梁结构会与新能源车辆的电池布置之间存在干涉,难以满足新能源车辆的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车架横梁难以满足新能源车辆的电池布置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车架横梁及新能源车辆。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架横梁,所述车架横梁包括:
横梁本体,被配置为设置在位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所述横梁本体包括:第一横梁单元和第二横梁单元;所述第一横梁单元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横梁单元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之间呈一夹角布置;以及
纵梁连接板,所述纵梁连接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横梁单元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的两端均至少设置一个所述纵梁连接板;不同所述纵梁连接板被配置为连接所述横梁本体或车架左纵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单元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可拆卸地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单元为长条状结构,且所述第一横梁单元的截面呈U型;所述第二横梁单元为长条状结构,且所述第二横梁单元的截面呈U型;所述第一横梁单元的开口端相背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的开口端设置,且所述第一横梁单元的底板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的底板通过紧固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单元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一体成型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单元上沿所述第一横梁的纵伸方向设置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横梁单元上沿所述第二横梁的纵伸方向设置第二加强筋;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被配置为凸块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筋被配置为凸块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被配置为凹槽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筋被配置为凹槽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一横梁单元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纵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可拆卸地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一横梁单元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纵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通过紧固件连接。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车辆,包括:如上文所述的车架横梁。
本申请提供的X型横梁本体能够灵活的在空间上进行调整满足新能源车辆的电池布置需求,同时X型横梁本体也能够满足车架刚度需求。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车架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车架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车架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00-车架横梁;
1100-横梁本体;
1110-第一横梁单元;
1111-第一加强筋;
1120-第二横梁单元;
1121-第二加强筋;
1200-纵梁连接板;
1300-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车架横梁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横梁,所述车架横梁1000位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并且所述车架横梁1000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相连。所述车架横梁1000包括:横梁本体1100和纵梁连接板1200。横梁本体1100位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所述横梁本体1100包括: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第二横梁单元1120;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之间呈一夹角布置。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两端均至少设置一个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不同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被配置为连接所述横梁本体1100或车架左纵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可拆卸地连接,连接后的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呈X型结构。关于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之间设置的夹角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安装需要进行调整。具体连接方式可以参考图1所示,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中间位置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中间位置通过紧固件1300连接。
图1中示出的是采用四个紧固螺栓将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中间位置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中间位置进行连接,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紧固件1300的规格、紧固件的数量以及紧固件的布置方式,并不仅限于图中所示的方式,以能够实现稳固连接的效果即可,这里也不再进行一一例举。
参阅图1所示,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为长条状结构,且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的截面呈U型;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为长条状结构,且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截面呈U型;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的开口端相背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开口端设置,且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的底板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底板通过紧固件1300连接。
可选地,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第二横梁单元1120均可以选择槽钢等型材结构。这里需要说明是的,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截面形状并不仅限于图1所示,可以根据工况选择其他型材结构,这里不再进行一一例举。
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和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可拆卸地连接。
再参阅图1所示,纵梁连接板1200呈L型结构。两个纵梁连接板1200分别通过紧固件1300安装在第一横梁单元1110的两端,其中一个纵梁连接板1200用于连接第一横梁单元1110与车架左纵梁,另一个纵梁连接板1200用于连接第一横梁单元1110与车架右纵梁。两个纵梁连接板1200分别通过紧固件1300安装在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两端。其中一个纵梁连接板1200用于连接第二横梁单元1120与车架左纵梁,另一个纵梁连接板1200用于连接第二横梁单元1120与车架右纵梁。纵梁连接板1200与车架纵梁(即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相贴合,在纵梁连接板1200上开设用于连接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的连接孔,用以在车架外部连接车架横梁与车架纵梁(即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紧固件1300的规格、紧固件的数量以及紧固件的布置方式,并不仅限于图中所示的方式,以能够实现稳固连接的效果即可,这里也不再进行一一例举。
本实施例提供的X型横梁本体能够灵活的在空间上进行调整满足新能源车辆的电池布置需求,同时X型横梁本体也能够满足车架刚度需求。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架横梁在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布置电池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的第一排连接孔无连接空间,且强度要求一般,采用外连接方式的横梁布置的工作场景中效果更为优异。
参阅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车架横梁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横梁,所述车架横梁1000位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并且所述车架横梁1000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相连。所述车架横梁1000包括:横梁本体1100和纵梁连接板1200。横梁本体1100位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所述横梁本体1100包括: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第二横梁单元1120;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之间呈一夹角布置。纵梁连接板1200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两端相连;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被配置为连接所述横梁本体1100和车架左纵梁,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还被配置为连接所述横梁本体1100和车架右纵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一体成型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横梁本体1100为一体铸造X型横梁。这里简单对铸造成型工艺进行简单介绍,铸造成型工艺是指金属受热融化并浇筑到预先制作好的铸型内,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和性能的金属制品的成形方法。铸造成型工艺具有生产成本低、工艺灵活性大、适应性强,适合生产不同材料、形状和重量的铸件,并适合于批量生产等特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上沿所述第一横梁的纵伸方向设置第一加强筋1111;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上沿所述第二横梁的纵伸方向设置第二加强筋1121。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筋1111和所述第二加强筋1121相连呈X型加强筋结构。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1111和所述第二加强筋1121提高了横梁本体1100的结构强度。
参考图2所示,所述第一加强筋1111被配置为凹槽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筋1121被配置为凹槽结构,在不改变车架横梁1000外形轮廓的基础上提高了横梁本体1100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1111被配置为凸块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筋1121被配置为凸块结构。
再参阅图2所示,纵梁连接板1200的大小与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端面大小相适配,一般纵梁连接板1200不大于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端面大小。
纵梁连接板1200为片状结构。两个纵梁连接板1200分别焊接在第一横梁单元1110的两端,其中一个纵梁连接板1200用于连接第一横梁单元1110与车架左纵梁,另一个纵梁连接板1200用于连接第一横梁单元1110与车架右纵梁。两个纵梁连接板1200分别焊接在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两端。其中一个纵梁连接板1200用于连接第二横梁单元1120与车架左纵梁,另一个纵梁连接板1200用于连接第二横梁单元1120与车架右纵梁。纵梁连接板1200与车架纵梁(即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相贴合,在纵梁连接板1200上开设用于连接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的连接孔,用以在车架外部连接车架横梁与车架纵梁(即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纵梁连接板1200上开设的连接孔的规格、数量以及布置方式,并不仅限于图中所示的方式,以能够实现稳固连接的效果即可,这里也不再进行一一例举。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架横梁在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布置电池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的第一排连接孔无连接空间,且强度要求较高,采用外连接方式的横梁布置的工作场景中效果更为优异。
参阅图3,图3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车架横梁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横梁,所述车架横梁1000位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并且所述车架横梁1000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相连。所述车架横梁1000包括:横梁本体1100和纵梁连接板1200。横梁本体1100位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所述横梁本体1100包括: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第二横梁单元1120;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之间呈一夹角布置。纵梁连接板1200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两端相连;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被配置为连接所述横梁本体1100和车架左纵梁,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还被配置为连接所述横梁本体1100和车架右纵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一体成型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横梁本体1100为一体冲压X型横梁。这里简单对冲压成形工艺进行简单介绍,冲压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成形加工方法。冲压成形工艺一般采用复合模,尤其是多工位级进模,可在一台压力机上完成多道冲压工序,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易于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冲压过程中一般没有切削碎料生成,材料的消耗较少,且不需其他加热设备,是一种省料、节能的加工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上沿所述第一横梁的纵伸方向设置第一加强筋1111;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上沿所述第二横梁的纵伸方向设置第二加强筋1121;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筋1111和所述第二加强筋1121相连。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筋1111和所述第二加强筋1121相连呈X型加强筋结构。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1111和所述第二加强筋1121提高了横梁本体1100的结构强度。
参考图3所示,所述第一加强筋1111被配置为凸块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筋1121被配置为凸块结构,这里也可以把凸块结构理解为凸起结构,以利于提高横梁本体1100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1111被配置为凹槽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筋1121被配置为凹槽结构。
再参阅图3所示,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两端均设有弯折连接区域,纵梁连接板1200的大小与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第二横梁单元1120上设置的弯折连接区域的大小相适配,一般纵梁连接板1200不大于该弯折连接区域的大小。
纵梁连接板1200为片状结构。两个纵梁连接板1200焊接在第一横梁单元1110两端的弯折连接区域,其中一个纵梁连接板1200用于连接第一横梁单元1110与车架左纵梁,另一个纵梁连接板1200用于连接第一横梁单元1110与车架右纵梁。两个纵梁连接板1200焊接在第二横梁单元1120两端的弯折连接区域,其中一个纵梁连接板1200用于连接第二横梁单元1120与车架左纵梁,另一个纵梁连接板1200用于连接第二横梁单元1120与车架右纵梁。纵梁连接板1200与车架纵梁(即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相贴合,在纵梁连接板1200上开设用于连接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的连接孔,用以在车架外部连接车架横梁与车架纵梁(即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
可选地,在第一横梁单元1110两端的弯折连接区域的内外两侧均安装纵梁连接板1200,同样的,在第二横梁单元1120两端的弯折连接区域的内外两侧均安装纵梁连接板1200。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架横梁在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布置电池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的第一排连接孔有连接空间,采用内连接方式的横梁布置的工作场景中效果更为优异。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车辆,包括:如上文所述的车架横梁1000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相连形成的车架,经由悬挂装置、前桥、后桥支撑在车轮上,这里车架作为支撑、连接汽车的各总成,需要使各总成保持相对正确的位置,并承受汽车内外的各种载荷。车架需要满足车辆总体布置要求,同时保证固定在车架上的各总成和部件之间不发生干涉,使车架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架横梁(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横梁(1000)包括:
横梁本体(1100),被配置为设置在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所述横梁本体(1100)包括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第二横梁单元(1120);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之间呈一夹角布置;以及
纵梁连接板(1200),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两端均至少设置一个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不同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被配置为连接车架左纵梁或车架右纵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横梁(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可拆卸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横梁(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为长条状结构,且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的截面呈U型;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为长条状结构,且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截面呈U型;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的开口端相背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开口端设置,且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的底板与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的底板通过紧固件(130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横梁(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一体成型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横梁(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上沿所述第一横梁的纵伸方向设置第一加强筋(1111);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上沿所述第二横梁的纵伸方向设置第二加强筋(1121);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筋(1111)和所述第二加强筋(1121)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横梁(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111)被配置为凸块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筋(1121)被配置为凸块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横梁(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111)被配置为凹槽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筋(1121)被配置为凹槽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横梁(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和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可拆卸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横梁(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和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10)通过紧固件(1300)连接;所述纵梁连接板(1200)和所述第二横梁单元(1120)通过紧固件(1300)连接。
10.一种新能源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架横梁(1000)。
CN202322886829.3U 2023-10-26 2023-10-26 车架横梁及新能源车辆 Active CN2210682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86829.3U CN221068220U (zh) 2023-10-26 2023-10-26 车架横梁及新能源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86829.3U CN221068220U (zh) 2023-10-26 2023-10-26 车架横梁及新能源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68220U true CN221068220U (zh) 2024-06-04

Family

ID=91258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886829.3U Active CN221068220U (zh) 2023-10-26 2023-10-26 车架横梁及新能源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682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05843U (zh)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CN101565057B (zh) 机动车的车架
CN111891224B (zh) 前机舱结构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21068220U (zh) 车架横梁及新能源车辆
CN114802453A (zh) 一种多方向抽芯铝合金副车架
CN112599915B (zh) 一种方形电池下箱体结构
CN111924006A (zh) 车辆及前副车架
CN210555120U (zh) 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CN218896743U (zh) 电池包
CN217158460U (zh) 电池托盘的边梁、电池托盘、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4013068U (zh) 车辆的电池包和车辆
CN212637688U (zh) 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
CN110104066B (zh) 一种电动大客车车身骨架底架
CN220053931U (zh) 全框式车架
CN210136914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箱体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534736U (zh) 用于动力电池的框架总成及动力电池
CN21729466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碰撞吸能铝合金副车架
CN220615949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19584303U (zh) 风窗骨架总成和车辆
CN213768255U (zh) 悬置安装支架总成
CN217672828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20948218U (zh) 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790294U (zh) 车身和车辆
CN219904034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916010U (zh) 车辆的纵梁组件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