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67086U - 双色注塑模具的中模取放机构 - Google Patents

双色注塑模具的中模取放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67086U
CN221067086U CN202323062286.XU CN202323062286U CN221067086U CN 221067086 U CN221067086 U CN 221067086U CN 202323062286 U CN202323062286 U CN 202323062286U CN 221067086 U CN221067086 U CN 2210670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lifting
support arm
axis direction
dr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6228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Dongru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Dongru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Dongru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Dongru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670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670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色注塑模具的中模取放机构,设于模架处,包括升降驱动器、升降架体、出入驱动器、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升降驱动器装于模架并驱使升降架体升降;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隔开排列且共同界定出避让空间,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均移动地装于升降架体;出入驱动器装于升降架体并位于避让空间外,出入驱动器驱使第一和第二承托臂一起于移入位置和移出位置之间切换,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在切换至移入位置的过程中使模架处的双色注塑模具之中模移入避让空间中,则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在升降驱动器对升降架体的驱使下托起中模;以在双色注塑模具成型过程中用机械替代人工去取放中模,从而提高效率;另,不会额外占用模架的高度空间。

Description

双色注塑模具的中模取放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色注塑模具的中模取放机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鞋类产品一般都是由模具成型出来的,而用于成型鞋类产品的模具可分为单色注塑模具和双色注塑模具。
其中,对于双色注塑模具来说,它是安装于模架处并包含上模、中模及下模,由模架上的开合模机构负责开合模动作;且在成型过程中,先使上模、中模及下模合在一起,由上模和中模对一种颜色的材料进行热压定形,由中模与下模对另一种颜色的材料进行热压定形;接着,使上模移离中模和下模;然后,将中模取走;最后,再使上模与下模合在一起,以成型出双色产品。
但是,在上述的过程中,中模的取放是靠操作人员的手工完成,故存在操作人员劳动强大且效率低下的缺陷。
因此,急需要一种双色注塑模具的中模取放机构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色注塑模具的中模取放机构,以机械替代人工去取放中模而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大和提高效率,还不会额外占用模架的高度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双色注塑模具的中模取放机构设于模架处,包括升降驱动器、升降架体、出入驱动器、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所述升降驱动器装配于所述模架,所述升降驱动器被配置为用于驱使所述升降架体沿Z轴方向做升降运动;所述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沿X轴方向隔开排列且两者之间共同界定出一避让空间,所述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均沿Y轴方向移动地装配于所述升降架体;所述出入驱动器装配于所述升降架体并位于所述避让空间外,所述出入驱动器被配置为用于驱使所述第一和第二承托臂一起于一移入位置和一移出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在切换至所述移入位置的过程中使所述模架处的双色注塑模具之中模移入所述避让空间中,则所述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在所述升降驱动器对所述升降架体的驱使下向上托起所述中模。
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升降驱动器、升降架体、出入驱动器、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的协调配合,故在取出中模的过程中,先由出入驱动器驱使第一和第二承托臂一起切换至移入位置,使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在一起切换至移入位置的过程中使中模移入避让空间中;接着,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在升降驱动器对升降架体的驱使下向上托起中模,使中模与下模彼此分开;然后,出入驱动器再驱使共同托起中模的第一和第二承托臂一起由移入位置切换至移出位置,从而实现中模的取出操作。同理,在将中模放入的过程中,由出入驱动器驱使共同托起中模的第一和第二承托臂一起由移出位置切换至移入位置,使中模位于下模的正上方;接着,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再在升降驱动器对升降架体的驱使下向下下降,直到中模放置于下模并与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分开为止;然后,出入驱动器再驱使第一和第二承托臂一起由移入位置切换至移出位置,实现中模的放下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中模取放机构用机械替代人工取放中模,有效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提高效率;同时,不会额外占用模架的高度空间,这是由于中模是沿Y轴方向移入或移出;另,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均不与中模固定连接,故第一和第二承托臂上的中模可自由取放,从而便于对中模的取放操作。
较佳地,所述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上各开设有槽口朝上的卡置槽,所述卡置槽与所述避让空间相连通,所述中模上对应地设有用于与所述卡置槽配合的卡置柱,所述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在切换至所述移入位置时使所述卡置柱沿所述Z轴方向与所述卡置槽相对齐。
较佳地,所述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上还设有用于扩大所述卡置槽之槽口的倾斜结构。
较佳地,所述升降架体包含升降座体及装配于所述升降座体并沿所述X轴方向隔开排列的第一立壁和第二立壁,所述第一和第二立壁还向上凸出于所述升降座体,所述第一承托臂滑设于所述第一立壁,所述第二承托臂滑设于所述第二立壁,所述出入驱动器装配于所述第一立壁或第二立壁。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中模取放机构还包括转动轴、齿轮及直线齿条,所述转动轴可转动地装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立壁并沿所述X轴方向伸展,所述齿轮呈固定地套装于所述转动轴,所述出入驱动器为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转动轴装配连接,所述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中至少一者装配有所述直线齿条,所述直线齿条沿所述Y轴方向伸展并与所述齿轮啮合传动。
较佳地,所述第一承托臂上设有沿所述Y轴方向伸展的第一导轨,所述第一立壁开设有沿所述Y轴方向伸展的第一导槽,所述第一导轨滑设于所述第一导槽中,所述第二承托臂上设有沿所述Y轴方向伸展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立壁开设有沿所述Y轴方向伸展的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轨滑设于所述第二导槽中,所述第一承托臂上的直线齿条与所述第一导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承托臂上的直线齿条与所述第二导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直线齿条置于所述第一导槽内,所述第二导轨上的直线齿条置于所述第二导槽内。
较佳地,所述第一和第二导轨各为T型导轨,所述第一和第二导槽为T型导槽。
较佳地,所述转动电机沿所述Z轴方向伸展布置,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转动轴之间装配有一减速器。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中模取放机构还包括装配于所述模架与所述升降架体之间的电阻尺。
较佳地,所述升降驱动器的输出端朝上布置,所述升降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升降架体装配连接,所述升降驱动器之输出端的两侧旁边各设有沿所述Z轴方向伸展的导杆,所述导杆的上端装配于所述升降架体,所述导杆还向下滑动地穿置于所述模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中模取放机构将模架上的双色注塑模具之中模取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中模取出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沿Y轴方向的正向观看的平面图。
图4是图3在第一和第二立壁被移离时的分解图。
图5a至图5d是本实用新型的中模取出机构将中模取出过程中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中模取放机构100设于模架300处,包括升降驱动器10、升降架体20、出入驱动器30、第一承托臂40和第二承托臂50。升降驱动器10装配于模架300,由模架300为升降驱动器10提供支撑的作用,升降驱动器10被配置为用于驱使升降架体20沿Z轴方向做升降运动,可选择的是,于图3和图4中,作为一示例,升降驱动器10可为但不限于此的气缸或液压缸,升降驱动器10的输出端11朝上布置,升降驱动器10的输出端11与升降架体20装配连接,以简化升降架体20与该输出端11之间的装配关系,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升降驱动器10的输出端11还可朝下布置,故不以图3和图4所示为限。
同时,第一承托臂40和第二承托臂50沿X轴方向隔开排列且两者之间共同界定出一避让空间60,第一承托臂40和第二承托臂50均沿Y轴方向移动地装配于升降架体20,以满足第一承托臂40和第二承托臂50均能相对升降架体20做Y轴方向移动的需要。
再者,出入驱动器30装配于升降架体20,由升降架体20为出入驱动器30提供支撑的作用,出入驱动器30还位于避让空间60外,以防止出入驱动器30被布置于避让空间60内时而对中模220进入避让空间60造成障碍;出入驱动器30被配置为用于驱使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一起于一移入位置(见图5b所示)和一移出位置(见图5d所示)之间切换,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在切换至移入位置的过程中使模架300处的双色注塑模具200之中模220移入避让空间60中,则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在升降驱动器10对升降架体20的驱使下向上托起中模220,状态见图5c所示。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2所示,第一承托臂40上开设有槽口411朝上的卡置槽41,卡置槽41与避让空间60相连通,第二承托臂50上开设有槽口511朝上的卡置槽51,卡置槽51与避让空间60相连通;中模220上对应地设有用于与卡置槽41(51)配合的卡置柱221,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在切换至移入位置时使卡置柱221沿Z轴方向与卡置槽41(51)相对齐;故借助卡置槽41(51)和卡置柱221的配合,从而便于中模220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承托臂40的接合或脱离操作,且在接合时能有效地防止中模220相对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意外滑移。具体地,于图2中,作为一示例,第一承托臂40上还设有用于扩大卡置槽41之槽口411的倾斜结构42,第二承托臂50上还设有用于扩大卡置槽51之槽口511的倾斜结构52,以借助倾斜结构42(52),更便于中模220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的接合或脱离操作。举例而言,于图2中,第一承托臂40上的卡置槽41及第二承托臂50上的卡置槽51各为沿Y轴方向隔开排列的两个,对应地,中模220上设有四个卡置柱221,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卡置槽41和卡置槽51两者的数量还可为其它,故不以图2所示为限。
如图2至图4所示,升降架体20包含升降座体21及装配于升降座体21并沿X轴方向隔开排列的第一立壁22和第二立壁23,第一和第二立壁23还向上凸出于升降座体21;第一承托臂40滑设于第一立壁22,第二承托臂50滑设于第二立壁23,以借助第一和第二立壁23,增加对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的滑动支撑能力;出入驱动器30装配于第二立壁23,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将出入驱动器30装配于第一立壁22,故不以图2至图4所示为限。具体地,于图2至图4中,作为一示例,本实用新型的中模取放机构100还包括转动轴70、齿轮80及直线齿条90a;转动轴70可转动地装配于第一和第二立壁23,由第一和第二立壁23对转动轴70的两端提供转动支撑,从而确保转动轴70转动的顺畅性和平稳性,另,转动轴70还沿X轴方向伸展;齿轮80呈固定地套装于转动轴70,以满足两者一起转动的需要;出入驱动器30为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转动轴70装配连接,以满足转动电机驱使转动轴70转动的需要;第一承托臂40和第二承托臂50各装配有直线齿条90a,直线齿条90a沿Y轴方向伸展并与齿轮80啮合传动;以借助直线齿条90a和齿轮80的配合,使得转动电机能精准可靠地控制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于移入位置与移出位置切换操作,且该滑移切换更顺畅。更具体地,于图2至图4中,作为一示例,第一承托臂40上设有沿Y轴方向伸展的第一导轨43,第一立壁22开设有沿Y轴方向伸展的第一导槽221,第一导轨43滑设于第一导槽221中;第二承托臂50上设有沿Y轴方向伸展的第二导轨53,第二立壁23开设有沿Y轴方向伸展的第二导槽231,第二导轨53滑设于第二导槽231中;第一承托臂40上的直线齿条90a与第一导轨43固定连接,第二承托臂50上的直线齿条90a与第二导轨53固定连接,第一导轨43上的直线齿条90a置于第一导槽221内,第二导轨53上的直线齿条90a置于第二导槽231内;这样设计使得第一承托臂40与第一立壁22之间的滑动配合及传动配合更紧凑,它们占用空间更小,还能避免外界污染物对第一承托臂40上的直线齿条90a的污染;同理,使得第二承托臂50与第二立壁23之间的滑动配合及传动配合更紧凑,它们占用空间更小,还能避免外界污染物对第二承托臂50上的直线齿条90a的污染。举例而言,于图3和图4中,作为一示例,第一和第二导轨53各为T型导轨,第一和第二导槽231为T型导槽,第一导轨43上的直线齿条90a位于第一导轨43正下方,第二导轨53上的直线齿条90a位于第二导轨53正下方,状态见图4所示。
其中,为减少转动电机在X轴方向对空间占用,于图2至图4中,作为一示例,转动电机沿Z轴方向伸展布置,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转动轴70之间装配有一减速器32,以借助减速器32,使得转动电机可以输出更大的扭矩。另,为更精准地控制升降架体20的升降位置,本实用新型的中模取放机构100还包括装配于模架300与升降架体20之间的电阻尺90b。此外,为提高升降架体20升降顺畅性和平稳性,于图3和图4中,作为一示例,升降驱动器10之输出端11的两侧旁边各设有沿Z轴方向伸展的导杆12,导杆12的上端装配于升降架体20,导杆12还向下滑动地穿置于模架300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升降架体20包含升降座体21、第一立壁22及第二立壁23时,此时的电阻尺90b是装配于模架300与升降座体21之间,由于电阻尺90b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均是本领域所熟知的,故在此不再赘述;另,虽然图2至图4展示了第一承托臂40和第二承托臂50各装配有直线齿条90a,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只使第一承托臂40或第二承托臂50装配有直线齿条90a,故不以图2至图4所示为限。
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升降驱动器10、升降架体20、出入驱动器30、第一承托臂40和第二承托臂50的协调配合,结合图5a至图5d,故在取出中模220的过程中,先由出入驱动器30驱使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一起切换至移入位置,使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在一起切换至移入位置的过程中使中模220移入避让空间60中;接着,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在升降驱动器10对升降架体20的驱使下向上托起中模220,使中模220与下模230彼此分开,状态见图5c所示;然后,出入驱动器30再驱使共同托起中模220的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一起由移入位置切换至移出位置,从而实现中模220的取出操作,状态见图5d所示。同理,在将中模220放入的过程中,由出入驱动器30驱使共同托起中模220的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一起由移出位置切换至移入位置,使中模220位于下模230的正上方;接着,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再在升降驱动器10对升降架体20的驱使下向下下降,直到中模220放置于下模230并与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分开为止;然后,出入驱动器30再驱使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一起由移入位置切换至移出位置,实现中模220的放下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中模取放机构100用机械替代人工取放中模220,有效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提高效率;同时,不会额外占用模架300的高度空间,这是由于中模300是沿Y轴方向移入或移出模架300;另,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均不与中模220固定连接,故第一和第二承托臂50上的中模220可自由取放,从而便于对中模220的取放操作。
值得注意者,由于双色注塑模具200于模架300上的安装已是本领域所熟知的,故在此不再赘述;另,以图1为基准,升降驱动器10、升降座体21、第一立壁22、第二立壁23、转动轴70、电阻尺90b、齿轮80、出入驱动器30、减速器32及导杆12各布置于模架300的正前侧处,第一立壁22和第二立壁23还沿模架300由前至后的方向伸入于模架300内,且第一立壁22位于双色注塑模具200的一侧旁边,第二立壁23位于双色注塑模具200相对的另一侧旁边。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色注塑模具的中模取放机构,设于模架处,包括升降驱动器及升降架体,所述升降驱动器装配于所述模架,所述升降驱动器被配置为用于驱使所述升降架体沿Z轴方向做升降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模取放机构还包括出入驱动器、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所述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沿X轴方向隔开排列且两者之间共同界定出一避让空间,所述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均沿Y轴方向移动地装配于所述升降架体,所述出入驱动器装配于所述升降架体并位于所述避让空间外,所述出入驱动器被配置为用于驱使所述第一和第二承托臂一起于一移入位置和一移出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在切换至所述移入位置的过程中使所述模架处的双色注塑模具之中模移入所述避让空间中,则所述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在所述升降驱动器对所述升降架体的驱使下向上托起所述中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模取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上各开设有槽口朝上的卡置槽,所述卡置槽与所述避让空间相连通,所述中模上对应地设有用于与所述卡置槽配合的卡置柱,所述第一和第二承托臂在切换至所述移入位置时使所述卡置柱沿所述Z轴方向与所述卡置槽相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模取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上还设有用于扩大所述卡置槽之槽口的倾斜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模取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架体包含升降座体及装配于所述升降座体并沿所述X轴方向隔开排列的第一立壁和第二立壁,所述第一和第二立壁还向上凸出于所述升降座体,所述第一承托臂滑设于所述第一立壁,所述第二承托臂滑设于所述第二立壁,所述出入驱动器装配于所述第一立壁或第二立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模取放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轴、齿轮及直线齿条,所述转动轴可转动地装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立壁并沿所述X轴方向伸展,所述齿轮呈固定地套装于所述转动轴,所述出入驱动器为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转动轴装配连接,所述第一承托臂和第二承托臂中至少一者装配有所述直线齿条,所述直线齿条沿所述Y轴方向伸展并与所述齿轮啮合传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模取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托臂上设有沿所述Y轴方向伸展的第一导轨,所述第一立壁开设有沿所述Y轴方向伸展的第一导槽,所述第一导轨滑设于所述第一导槽中,所述第二承托臂上设有沿所述Y轴方向伸展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立壁开设有沿所述Y轴方向伸展的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轨滑设于所述第二导槽中,所述第一承托臂上的直线齿条与所述第一导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承托臂上的直线齿条与所述第二导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直线齿条置于所述第一导槽内,所述第二导轨上的直线齿条置于所述第二导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模取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导轨各为T型导轨,所述第一和第二导槽为T型导槽。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模取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电机沿所述Z轴方向伸展布置,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转动轴之间装配有一减速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模取放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配于所述模架与所述升降架体之间的电阻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模取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器的输出端朝上布置,所述升降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升降架体装配连接,所述升降驱动器之输出端的两侧旁边各设有沿所述Z轴方向伸展的导杆,所述导杆的上端装配于所述升降架体,所述导杆还向下滑动地穿置于所述模架中。
CN202323062286.XU 2023-11-13 双色注塑模具的中模取放机构 Active CN221067086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67086U true CN221067086U (zh) 2024-06-04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34863B (zh) 高速智能裁断加工中心以及更换刀模板的方法
CN221067086U (zh) 双色注塑模具的中模取放机构
CN113399581B (zh) 一种用于齿轮制造冷挤压成型装置
CN215434829U (zh) 一种用于橡胶注射机的后滑顶出装置
CN212795226U (zh) 切边下料机械手和纸模生产设备
CN109648807A (zh) 顶推机构及注塑机
CN219543936U (zh) 一种微电子组件用载体分穴装置
CN210975380U (zh) 植物纤维模塑成型机的线轨式上下移模装置
CN219381396U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用注塑模具
CN213328460U (zh) 取料机械手和纸模生产设备
CN210820563U (zh) 一种移模装置及其注塑机
CN220267341U (zh) 停车系统及其车辆对中装置
CN116512524B (zh) 一种自动切换注塑模具的注塑系统
CN215242990U (zh) 注塑件自动合盖设备
CN219503596U (zh) 一种冲床用定位机构
CN212801030U (zh) 工件转移装置和纸模生产设备
CN219357634U (zh) 一种具有脱模功能的成型工装
CN219153568U (zh) 一种新型汽车灯罩注塑模具
CN218171244U (zh) 汽车塑料件不同脱模方向滑块的脱模结构及注塑模具
CN220925535U (zh) 滑块带动运动板移动机构
CN219191135U (zh) 一种模内装配设备
CN214236170U (zh) 一种用于输送平衡块蜡模的输送装置
CN22048241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控塑料件注塑模具
CN219905997U (zh) 一种汽车外饰玻璃自动顶升机构
CN215965843U (zh) 一种巧克力制作用的烤盘加工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