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27303U - 岸桥门架系统和门架式起重设备 - Google Patents

岸桥门架系统和门架式起重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27303U
CN221027303U CN202323137580.2U CN202323137580U CN221027303U CN 221027303 U CN221027303 U CN 221027303U CN 202323137580 U CN202323137580 U CN 202323137580U CN 221027303 U CN221027303 U CN 2210273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al
connecting part
slot
node plat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3758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晨
韦仕持
方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Marine Heavy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Marine Heav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Marine Heav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Marine Heav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3758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273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273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273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岸桥门架系统和门架式起重设备。岸桥门架系统包括:门架组件,包括主梁、联系梁和多个门架立柱,多个门架立柱间隔设置,主梁设于多个门架立柱的上部,联系梁位于主梁的下方并与多个门架立柱连接,联系梁和门架立柱均为中空的箱体结构;立柱节点板,立柱节点板的侧面与其中一个门架立柱的侧壁连接,立柱节点板的一端与第一撑杆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撑杆连接。本实用新型简化了节点板与门架立柱的连接处的结构,优化了布局,减小了门架立柱的扭矩,减少了局部应力集中区域,整体受力情况更优,便于现场施工,无需占用门架立柱的内部空间,可以防止对内部通道的通过性产生影响,便于通道设施的布置。

Description

岸桥门架系统和门架式起重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岸桥门架系统和门架式起重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港口物流环节,集装箱运输的占比逐年增长,相应地,港口物流场站通常采用大型的门架式起重机进行集装箱的吊装操作。门架式起重机的门架系统包括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的双小车集装箱岸桥在设计和制造正朝着更高、更大、更重的趋势发展,以适配超大型的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的装卸要求。然而,现有双小车集装箱岸桥存在一些弊端,立柱与联系梁之间以及立柱与立柱之间分别连接有相应的撑杆,不同的撑杆通过不同的节点板分别插入至立柱内部并焊接固定,导致立柱与节点板的连接处的结构和布局较为复杂,不同的节点板以及撑杆使得立柱产生扭矩,局部位置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现场施工难度也相应增大,而且上述插入式结构会占用立柱内部的空间,导致内部通道狭窄,影响通过性,不利于通道设施的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岸桥门架系统和门架式起重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岸桥门架系统,包括:门架组件,包括主梁、联系梁和多个门架立柱,多个门架立柱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主梁设于多个门架立柱的上部,联系梁位于主梁的下方,并与多个门架立柱连接,联系梁和门架立柱均为中空的箱体结构;立柱节点板,立柱节点板的侧面与其中一个门架立柱的侧壁连接;第一撑杆,一端与立柱节点板连接,另一端向立柱节点板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延伸,并与联系梁连接;第二撑杆,一端与立柱节点板连接,另一端向立柱节点板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延伸,并与联系梁或相邻的门架立柱连接。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与立柱节点板对应的门架立柱的侧壁板上开设有第二缺口;立柱节点板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依次连接的左连接部、主连接部和右连接部;主连接部设于第二缺口内,并与第二缺口的边缘处焊接固定;左连接部向门架立柱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伸出,并与第一撑杆固定连接;右连接部向门架立柱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伸出,并与第二撑杆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连接部的厚度大于门架立柱的侧壁板的厚度,且主连接部的厚度中心面与门架立柱的侧壁板的厚度中心面重合;其中,主连接部的上边缘和下边缘设有厚度逐渐减小的第二斜坡结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撑杆朝向左连接部的一端开设有第二插槽,左连接部插入第二插槽中,并与第一撑杆焊接固定;其中,左连接部插入第二插槽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结构,第二插槽中设有适于与第二凹槽结构卡接配合的凸起结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右连接部设有至少一个辅助连接结构;第二撑杆朝向右连接部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三插槽,辅助连接结构插入对应的第三插槽中,并与对应的第二撑杆焊接固定;其中,辅助连接结构插入第三插槽的一端设有第三凹槽结构,第三插槽内设于适于与第三凹槽结构卡接配合的凸起结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联系梁的侧壁板上设有第一缺口;第一撑杆朝向联系梁的一端设有联系梁节点板,联系梁节点板包括相互连接的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下连接部设于第一缺口内,并与第一缺口的边缘处焊接固定;上连接部向联系梁的上方伸出,并与第一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下连接部的厚度大于联系梁的侧壁板的厚度,且下连接部的厚度中心面与联系梁的侧壁板的厚度中心面重合;其中,下连接部的边缘处设有厚度逐渐减小的第一斜坡结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撑杆朝向上连接部的一端开设有与第一插槽,上连接部插入第一插槽中,并与第一撑杆焊接固定;其中,上连接部插入第一插槽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结构,第一插槽内设有可与第一凹槽结构卡接配合的凸起结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联系梁的内部设有多个第一隔板,多个第一隔板沿联系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均与联系梁的内壁固定连接;其中,每个第一隔板上均开设有两个第一通道口;和/或
门架立柱内设有多个第二隔板,多个第二隔板在门架立柱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与门架立柱的内壁固定连接;其中,每个第二隔板上均开设有一个第二通道口,且第二通道口的形状与第二隔板的形状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门架式起重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岸桥门架系统。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改进了节点板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使得立柱节点板直接与门架立柱的外侧壁连接,并使得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能够在同一平面内与同一个立柱节点板连接,简化了节点板与门架立柱的连接处的结构,优化了布局和受力分布情况,有利于减小门架立柱的扭矩以及减少应力集中区域,便于现场施工,而且无需占用门架立柱的内部空间,从而可以防止对内部通道的通过性产生影响,便于通道设施的布置。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岸桥门架系统的主视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岸桥门架系统的主视图的立体示意图。
图3所示为现有岸桥结构中的现有联系梁的局部结构透视图。
图4所示为现有岸桥结构中的现有立柱的局部结构透视图。
图5所示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柱节点板的主视图。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立柱侧壁板与主连接部的侧向视角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5的透视图。
图9所示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联系梁侧壁板与下连接部的俯视视角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联系梁节点板的主视图。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联系梁节点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所示为图9的透视图。
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隔板的装配状态示意图。
图15所示为图14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架式起重设备的示意框图。
其中,在图7和图10中,点划线表示中心线;在图8和图13中,虚线表示内部结构的轮廓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申请概述
近年来,随着航海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于港口设施的建设要求随之提高,目前在港口物流环节,由于集装箱运输的占比逐年增长,通常情况下,港口物流场站设置有大型的门架式起重机进行集装箱的吊装操作。为了适应不同的船舶类型,门架式起重机的门架系统包括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的双小车集装箱岸桥可以适配超大型的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的装卸要求,其设计和制造也朝着更高、更大、更重的趋势发展。
然而,现有双小车集装箱岸桥中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立柱与联系梁之间以及立柱与立柱之间连接有撑杆,现有技术中,不同的撑杆分别通过对应的节点板插入至立柱内部并焊接固定,该连接方式导致连接处的结构和布局较为复杂,由于不同的撑杆的设置位置和方向不同,容易使立柱产生扭矩,而且局部位置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影响受力性能,现场装配施工难度也相应增大,而且,上述插入式结构会占用立柱的内部空间,导致内部通道狭窄,影响通过性,不利于布置爬梯等通道设施,给后续的检修操作带来不便。
以下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岸桥门架系统和门架式起重设备的一些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岸桥门架系统100,如图1和图2所示,岸桥门架系统100包括门架组件1、立柱节点板32、第一撑杆2以及第二撑杆41。门架组件1包括主梁11、联系梁12以及多个门架立柱13,多个门架立柱13中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作为门架组件1的支撑结构;其中,如图1中的示例,当主梁11和联系梁12均沿水平方向设置时,第一方向即为主梁11以及联系梁12的长度方向。主梁11和联系梁12均与门架立柱13连接,主梁11设于多个门架立柱13的上部,联系梁12位于主梁11的下方并与对应的门架立柱13相连接,以形成门式结构;主梁11可以承载吊装小车等吊装机构。其中一个门架立柱13的侧壁上设有立柱节点板32,且立柱节点板32的侧面与门架立柱13的侧壁连接;第一撑杆2和第二撑杆41均与同一个立柱节点板32连接。其中,第一撑杆2的一端与立柱节点板32连接,第一撑杆2的另一端向立柱节点板32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延伸,并与联系梁12连接,实现第一撑杆2与联系梁12以及门架立柱13之间的连接固定;而第二撑杆41的一端与立柱节点板32连接,第二撑杆41的另一端向立柱节点板32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延伸,并与相邻的门架立柱13连接,实现第二撑杆41与相邻的两个门架立柱13之间的连接固定。通过上述连接方式,使得第一撑杆2和第二撑杆41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分别位于立柱节点板32的两侧,能够有效降低立柱节点板32以及门架立柱13所产生的扭矩,从而增强门架组件1的整体连接强度。其中,联系梁12和门架立柱13均为中空的箱体结构,内部可以布置相应的通道设施,联系梁12和门架立柱13的内部通道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具体宽度不小于500mm,以供人员通过,便于进行检修等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撑杆4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第二撑杆41远离立柱节点板32的一端不限于图1中示出的与相邻的门架立柱14连接,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装配要求进行调整,例如也可以将第二撑杆41远离立柱节点板32的一端与联系梁12连接。
另外,门架组件1的门架立柱13、联系梁12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可以是如图1中示出的一个主梁11、一个联系梁12和两个立柱13,也可以是如图2中示出的两组门架组件1并排设置的形式,即四个门架立柱13相对设置,两个主梁11、两个联系梁12分别与两侧的两个门架立柱13连接,且并排设置的两个主梁11以及两个联系梁12之间均通过横向连接结构连接固定,从而形成立体结构的门架系统。当然,以上仅为部分优选实现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岸桥门架系统不限于图1、图2中示出的结构形式。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为海侧和陆侧,如图1中的示例,立柱节点板32可以设置在靠近陆侧的门架立柱13上,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其他门架立柱上。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吊装作业的需求在主梁11上设置相应数量小车机构,以与运输船舶的装卸操作相适配,例如,可以设置两个小车机构形成双小车岸桥门架系统,以适配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
可以理解,现有技术中类似的岸桥门架结构,如图3和图4中的示例,现有立柱S21与现有联系梁S11之间也设置有现有撑杆S12,其两端分别设有现有撑杆左节点板S13和现有撑杆右节点板S22,现有撑杆左节点板S13插入至现有联系内部并与现有联系梁隔板S14焊接固定,现有撑杆右节点板S22插入至现有立柱S21内部并与现有立柱隔板S23焊接固定。上述连接方式占用了现有立柱S21以及现有联系梁S11的内部空间,局部连接处的结构相对较为复杂,焊点较多,存在较多应力集中区域,受力情况不佳,不利于现场组装施工,而且压缩了现有立柱S21与现有联系梁S11的内部通道空间,对应的现有联系梁隔板S14以及现有立柱隔板S23上的通道口尺寸需要相应缩小,例如图3中位于中间的现有联系梁隔板S14,仅能够设置一个靠近下方的矩形通道口,而图4中的现有立柱隔板S23的通道口被现有撑杆节点板分隔为左右两部分,上述结构均会导致内部通道的通过性变差,不利于爬梯等通道设施的布置以及人员的通过。
本实施例中的岸桥门架系统100,改进了节点板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取消了传统的节点板插入式连接方式,而采取了节点板外接式连接方式,一方面简化了立柱节点板32与门架立柱13的连接处的结构,优化了结构布局和受力性能,有利于减小门架立柱13的扭矩,减少应力集中区域,便于现场组装施工,另一方面,无需占用门架立柱13的内部空间,便于通道设施的布置,内部通道的通过性更佳。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岸桥门架系统100的门架组件1中,与立柱节点板32对应的门架立柱13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缺口131,第二缺口131的形状与立柱节点板32相适配;立柱节点板32与第二缺口131对应设置,并与门架立柱13的立柱侧壁板132的延伸方向保持一致。立柱节点板32包括依次连接的左连接部322、主连接部321和右连接部323,主连接部321设置在第二缺口131内,且主连接部321与第二缺口131的边缘处焊接固定;左连接部322向门架立柱13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伸出,并与第一撑杆2的固定连接;右连接部向门架立柱13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伸出,并与第二撑杆41固定连接。较优地,主连接部321与左连接部322以及右连接部323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图6中的示例,三者为同一板体上的不同区域。
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利用立柱节点板32和第二缺口131的配合,使得立柱节点板32能够作为门架立柱13的立柱侧壁板132的一部分,简化了连接结构,可以防止占用门架立柱13的内部空间,同时,能够使第一撑杆2和第二撑杆41能够在同一平面内分别与立柱节点板32的两端连接,以便于第一撑杆2和第二撑杆41各自的布置,并进一步优化立柱节点板32以及门架立柱13的受力情况。
相比于图4中的示例,本实施例将原来的现有撑杆右节点板S22与现有立柱撑杆节点板S24合二为一,形成新的立柱节点板,可以进一步减少节点数量,提高整体结构的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7所示,在门架立柱13与立柱节点板32的连接位置,主连接部321的厚度大于门架立柱13的立柱侧壁板132的厚度,立柱侧壁板132即为门架立柱13的侧壁板;而且,主连接部321的厚度中心面与门架立柱13的立柱侧壁板132的厚度中心面重合,即在厚度方向上,主连接部321相对于门架立柱13的立柱侧壁板132形成内外对称设置的形式,以使焊接后的整体结构在满足通过性的前提下,内外受力较为均匀,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区域,整体受力性能和强度更高。
其中,主连接部321的至少部分缘处设有第二斜坡结构3211,例如图5中的示例,主连接部321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均设有第二斜坡结构3211,第二斜坡结构3211的厚度逐渐减小,即由内向外越靠近边缘位置第二斜坡结构3211的厚度越小,以为焊接操作预留空间,可以增大焊接材料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连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中的示例,虽然主连接部321的厚度大于门架立柱13的立柱侧壁板132的厚度会导致主连接部321向门架立柱13的内侧凸出一小段距离,但与门架立柱13的内部空间的宽度尺寸相比较,上述凸出部分的尺寸非常较小,对内部通道的通过性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因而可以忽略不计。
进一步地,如图5、图6和图8所示,第一撑杆2朝向左连接部322的一端开设有第二插槽22,左连接部322插入第二插槽22中,并与第一撑杆2焊接固定。其中,左连接部322插入第二插槽22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结构3221,与之相对应,第二插槽22内设有凸起结构,并与第二凹槽结构3221卡接配合。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可以使得左连接部322的两个侧面均能够与第一撑杆2焊接固定,而且可以利用第二凹槽结构3221与对应的凸起结构之间的卡接配合抵消一部分受力,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撑杆2与立柱节点板32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5、图6和图8所示,立柱节点板32的右连接部323位于主连接部321远离左连接部322的另一侧,即左连接部322和右连接部323分别位于主连接部321的左右两侧;右连接部323上设有至少一个辅助连接结构3231,且辅助连接结构3231与第二撑杆41相连接,以通过第二撑杆41连接相邻的门架立柱13。具体地,如图6中的示例,第二撑杆41朝向右连接部323的一端开设有第三插槽411,辅助连接结构3231插入对应的第三插槽411中,并与对应的第二撑杆41焊接固定。其中,辅助连接结构3231可以采用与左连接部322类似的结构形式,即在辅助连接结构3231的凸出部分的端部设置相应的第三凹槽结构3232,相应地,第二撑杆41也采用与第一撑杆2类似的凸起结构等,以便于与辅助连接结构3231的第三凹槽结构3232卡接配合以形成连接固定。
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可以使得右连接部323的两个侧面均能够与第二撑杆41焊接固定,而且可以利用第三凹槽结构3232与对应的凸起结构之间的卡接配合抵消一部分受力,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撑杆41与立柱节点板32之间的连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辅助连接结构3231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二撑杆41的数量而设置,例如可以设置图6中的两个,也可以设置一个或大于两个的其他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在联系梁节点板31与联系梁12的连接位置,联系梁12对应的联系梁侧壁板122上开设有第一缺口121,第一缺口121的形状与联系梁节点板31相适配;联系梁节点板31与第一缺口121对应设置,并与联系梁侧壁板122的延伸方向保持一致。联系梁节点板31包括相互连接的上连接部311和下连接部,下连接部312设置在联系梁12上的第一缺口121内,且下连接部312与第一缺口121的边缘处焊接固定;上连接部311位于下连接部312的上方,并向联系梁12的上方伸出,且上连接部311与第一撑杆2的一端固定连接。较优地,上连接部311与下连接部312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二者属于同一板体上的不同区域。
通过联系梁节点板31和第一缺口121的配合,使得联系梁节点板31能够作为联系梁侧壁板122的一部分,简化了连接结构,实现了第一撑杆2与联系梁12之间的连接,同时可以防止占用联系梁12的内部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下连接部312的厚度大于联系梁侧壁板122的厚度,而且,下连接部312的厚度中心面与联系梁侧壁板122的厚度中心面重合,即在厚度方向上,联系梁节点板31相对于联系梁侧壁板122形成内外对称设置的形式。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可以使得焊接后的整体结构的内外受力较为均匀,有利于提高连接强度,也有利于减少局部应力集中区域。
其中,如图9和图11、图12所示,下连接部312的边缘处设有第一斜坡结构3121,第一斜坡结构3121的厚度逐渐减小,即越靠近边缘位置厚度越小,使得下连接部312的边缘形成类似倒角的结构,可以为焊接操作预留空间,增大焊接材料接触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连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3中的示例,虽然下连接部312的厚度大于联系梁侧壁板122的厚度会导致下连接部312向联系梁的内侧凸出一小段距离,但与联系梁12的内部空间的宽度尺寸相比较,上述凸出部分的尺寸非常较小,对内部通道的通过性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因而可以忽略不计。
进一步地,如图9、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撑杆2朝向上连接部31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插槽21,上连接部311插入第一插槽21中,并与第一撑杆2焊接固定。其中,上连接部311插入第一插槽21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结构3111,与之相对应,第一插槽21内设有凸起结构,并与第一凹槽结构3111卡接配合。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可以使得上连接部311的两个侧面均与第一撑杆2焊接固定,同时可以利用第一凹槽结构3111与对应的凸起结构之间的卡接配合抵消一部分受力,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撑杆2与联系梁节点板31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13所示,联系梁12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一隔板123,在联系梁12的长度方向上,多个联系梁12相互间隔设置,且每个第一隔板123均与联系梁12的内壁固定连接,以增强联系梁12的整体强度。其中,第一隔板123上均开设有两个第一通道口1231,且在两个通道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杆1232,例如图13和图14中的示例,第一加强杆1232倾斜沿第一隔板123的对角线方向倾斜设置,两个第一通道口1231分别位于第一加强杆1232的两侧,而且第一通道口1231均为类似三角形的形状,可以尽可能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来增大第一通道口1231的尺寸。
可以理解,相对于图3中的现有联系梁隔板S14而言,由于受到现有撑杆左节点板S13的影响,现有联系梁隔板S14的上部无法布置通道口,使得可用面积受到压缩,仅能够在靠近下部的位置设置一个矩形通道口,且难以设置加强杆结构,使得通过性和强度性能均有所下降。而本实施例中的联系梁节点板31位于联系梁侧壁板122上,有效避免了对第一隔板123的空间占用和影响,因而可以采用类似图13和图14中示出的两个近似三角形的第一通道口1231和第一加强杆1232的组合,具体可以通过第一加强杆1232分隔两个第一通道口1231,在满足通过性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第一隔板123的受力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为了抵消门架小车自身重量和载重对联系梁变形的影响,可以根据需要将门架小车的承轨梁的板厚进行了适当的加强,例如图15中的示例,承轨梁面板141的厚度由20mm增加到25mm,将承轨梁第一腹板142的厚度由16mm增加到22mm,将承轨梁第二腹板143的厚度由16mm增加到28mm。通过上述加厚操作可以有效增强承轨梁的强度,以满足门架小车的承重要求。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门架立柱13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二隔板133,在门架立柱13的高度方向上,多个第二隔板133间隔设置;每个第二隔板133上均开设有一个第二通道口1331,且第二通道口1331的形状与第二隔板133的形状相适配。例如,第二通道口1331可以采用与第二隔板133形状接近的矩形结构,可以使得第二隔板133的四条边的宽度接近,受力较为均匀,同时能够利用第二隔板133的有限空间,尽可能地增大第二通道口1331的面积,以提高通过性。
可以理解,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立柱节点板32位于门架立柱13的立柱侧壁板132处,并非类似图4中的插入式节点板设计,因而本实施例中的立柱节点板32无需占用门架立柱13的内部空间,也不会对第二隔板133上的第二通道口1331造成遮挡,从而可以防止对内部通道造成干涉和影响,门架立柱13的内部通道的通过性大幅提升。
本实用新型中将现有的插入式节点板该为外接式的节点板,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因此对连接处的强度有所减弱,可以根据强度需要相应增大部分板面的厚度,以提高节点板连接处的强度。
在一种具体应用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主梁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主梁11在水平面上并排设置,通过相应的横梁连接形成主梁机构。主梁11上还可以设置相应的主梁撑杆,以进一步增强主梁11的强度和承载能力。与之相对应,门架立柱13设置四个,四个门架立柱13在水平面上间隔设置,两两一组,且均沿高度方向延伸;上方的两个主梁11分别与对应的一组门架立柱13垂直设置并连接。类似地,联系梁12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联系梁12在水平面上并排设置,且均向岸桥门架系统100的陆侧延伸;两个联系梁12分别与对应的一组门架立柱13垂直设置并连接。每个联系梁12上靠近陆侧的部分(后联系梁)通过第一撑杆2与对应的一个门架立柱13连接,而同一侧的两个门架立柱13之间连接有第二撑杆41。
以65吨岸桥门架系统为例,在保证结构强度和疲劳要求的前提下对联系梁的变形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以下分析结果:一、联系梁上壁板的两个边缘处的受力点的竖直方向的变形对比分析,现有门架结构在该受力点的变形量相差7mm,本实用新型的岸桥门架系统在该受力点的变形量相差12mm;二、联系梁在大车方向的变形对比分析,现有门架结构在该方向上的变形量相差7mm,本实用新型的岸桥门架系统在该方向上的变形量相差13mm。根据上述分析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岸桥门架系统在改进了结构和连接方式后,联系梁的变形量变化非常小,处于允许范围之内,不会对结构受力性能产生实质性影响,不影响正常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门架式起重设备500,如图1、图2和图16所示,门架式起重设备500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岸桥门架系统100,因而可以通过对、立柱节点板32的结构以及与门架立柱13之间的连接方式,简化门架组件1的结构,有利于减少局部应力集中区域,改善局部受力性能,而且无需占用联系梁12和门架立柱13的内部空间,内部通道的通过性大幅提升,便于布置通道设施。
进一步地,在实际应用中,门架式起重设备500还可以包括相应的吊装机构、移动机构等,以便于对集装箱进行吊装、整体移动等操作。具体地,吊装机构可以采用小车机构,为了适配大型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的装卸操作要求,可以设置为双小车岸桥。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门架式起重设备500还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岸桥门架系统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和设备中,各部件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方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岸桥门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架组件(1),包括主梁(11)、联系梁(12)和多个门架立柱(13),多个所述门架立柱(13)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主梁(11)设于多个所述门架立柱(13)的上部,所述联系梁(12)位于所述主梁(11)的下方,并与多个所述门架立柱(13)连接,所述联系梁(12)和所述门架立柱(13)均为中空的箱体结构;
立柱节点板(32),所述立柱节点板(32)的侧面与其中一个所述门架立柱(13)的侧壁连接;
第一撑杆(2),一端与所述立柱节点板(32)连接,另一端向所述立柱节点板(3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延伸,并与所述联系梁(12)连接;
第二撑杆(41),一端与所述立柱节点板(32)连接,另一端向所述立柱节点板(3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延伸,并与所述联系梁(12)或相邻的所述门架立柱(1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岸桥门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立柱节点板(32)对应的所述门架立柱(13)的侧壁板上开设有第二缺口(131);
所述立柱节点板(32)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依次连接的左连接部(322)、主连接部(321)和右连接部(323);
所述主连接部(321)设于所述第二缺口(131)内,并与所述第二缺口(131)的边缘处焊接固定;
所述左连接部(322)向所述门架立柱(13)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撑杆(2)固定连接;
所述右连接部(323)向所述门架立柱(13)中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伸出,并与所述第二撑杆(4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岸桥门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连接部(321)的厚度大于所述门架立柱(13)的侧壁板的厚度,且所述主连接部(321)的厚度中心面与所述门架立柱(13)的侧壁板的厚度中心面重合;
其中,所述主连接部(321)的上边缘和下边缘设有厚度逐渐减小的第二斜坡结构(32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岸桥门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撑杆(2)朝向所述左连接部(322)的一端开设有第二插槽(22),所述左连接部(322)插入所述第二插槽(22)中,并与所述第一撑杆(2)焊接固定;
其中,所述左连接部(322)插入所述第二插槽(22)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结构(3221),所述第二插槽(22)中设有适于与所述第二凹槽结构(3221)卡接配合的凸起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岸桥门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右连接部(323)设有至少一个辅助连接结构(3231);
所述第二撑杆(41)朝向所述右连接部(323)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三插槽(411),所述辅助连接结构(3231)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三插槽(411)中,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撑杆(41)焊接固定;
其中,所述辅助连接结构(3231)插入所述第三插槽(411)的一端设有第三凹槽结构(3232),所述第三插槽(411)内设于适于与所述第三凹槽结构(3232)卡接配合的凸起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岸桥门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系梁(12)的侧壁板上设有第一缺口(121);
所述第一撑杆(2)朝向所述联系梁(12)的一端设有联系梁节点板(31),所述联系梁节点板(31)包括相互连接的上连接部(311)和下连接部(312);
所述下连接部(312)设于所述第一缺口(121)内,并与所述第一缺口(121)的边缘处焊接固定;
所述上连接部(311)向所述联系梁(12)的上方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撑杆(2)的一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岸桥门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连接部(312)的厚度大于所述联系梁(12)的侧壁板的厚度,且所述下连接部(312)的厚度中心面与所述联系梁(12)的侧壁板的厚度中心面重合;
其中,所述下连接部(312)的边缘处设有厚度逐渐减小的第一斜坡结构(31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岸桥门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撑杆(2)朝向所述上连接部(31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插槽(21),所述上连接部(311)插入所述第一插槽(21)中,并与所述第一撑杆(2)焊接固定;
其中,所述上连接部(311)插入所述第一插槽(21)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结构(3111),所述第一插槽(21)内设有可与所述第一凹槽结构(3111)卡接配合的凸起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岸桥门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系梁(12)的内部设有多个第一隔板(123),多个所述第一隔板(123)沿所述联系梁(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均与所述联系梁(12)的内壁固定连接;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隔板(123)上均开设有两个第一通道口(1231);和/或
所述门架立柱(13)内设有多个第二隔板(133),多个所述第二隔板(133)在所述门架立柱(13)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与所述门架立柱(13)的内壁固定连接;
其中,每个所述第二隔板(133)上均开设有一个第二通道口(1331),且所述第二通道口(1331)的形状与所述第二隔板(133)的形状相适配。
10.一种门架式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岸桥门架系统。
CN202323137580.2U 2023-11-20 2023-11-20 岸桥门架系统和门架式起重设备 Active CN2210273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37580.2U CN221027303U (zh) 2023-11-20 2023-11-20 岸桥门架系统和门架式起重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37580.2U CN221027303U (zh) 2023-11-20 2023-11-20 岸桥门架系统和门架式起重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27303U true CN221027303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76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37580.2U Active CN221027303U (zh) 2023-11-20 2023-11-20 岸桥门架系统和门架式起重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273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652413U (zh) 一次性无断层装配式外立面防护体系
CN221027303U (zh) 岸桥门架系统和门架式起重设备
CN114922132B (zh) 一种基于组合斜桩的高桩码头上部结构部品化施工方法
US3734302A (en) Traveling monotower crane base
RU154791U1 (ru) Усилительный опорный компонент здания из контейнерных модулей
CN112026808B (zh) 侧墙单元、车体及轨道车辆
CN212373616U (zh) 一种平台支撑框架及驳船
CN106477453B (zh) 三片开口式桁架结构大梁和应用该大梁的岸桥
CN211473075U (zh) 一种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的肩梁
CN211848997U (zh) 一种受限空间高墩柱预制t梁上桥用半跨墩提梁门机
CN208068242U (zh) 一种可拆卸式预制墙体堆放架
CN115506635A (zh) 一种用于海上升压站电气设备的模块化方舱
CN113136950A (zh) 一种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梁柱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US3420011A (en) Suspended triangular grid roof structure
CN217947451U (zh) 一种固定式提梁装置
WO2024031874A1 (zh) 一种总重70吨的浓硫酸罐式集装箱
CN214656389U (zh) 一种三角蜂窝式承载架体结构
CN217000177U (zh) 模块化建筑
CN220978924U (zh) 一种用于既有建筑增设施工升降机的接料平台
CN218665036U (zh) 一种楼层内板凳式吊装运输及就位系统
CN216611491U (zh) 一种用于支撑绑扎桥和船舶上建的复合支撑机构
CN212424184U (zh) 一种多种类集装箱运输框架箱
CN218950052U (zh) 集装箱底架和储能集装箱
CN215714551U (zh) 一种矮墩柱施工作业通道
CN211368406U (zh) 一种具有上下双层结构的架桥机主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