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09303U - 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09303U
CN221009303U CN202322800889.9U CN202322800889U CN221009303U CN 221009303 U CN221009303 U CN 221009303U CN 202322800889 U CN202322800889 U CN 202322800889U CN 221009303 U CN221009303 U CN 2210093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terminal
connector
spring arm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0088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光才
李睿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Weikang Aut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Weikang Aut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Weikang Aut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Weikang Aut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80088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093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093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093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其包括多个上端子及多个下端子,上端子和下端子前端分别成型有互换对应的上弹臂和下弹臂,上弹臂和下弹臂前端分别设有互相对应的第一上触点和第一下触点,上弹臂和下弹臂的前端还分别设有互相对应的第二上触点和第二下触点,且第二上触点位于第一上触点后侧,且第二下触点位于第一下触点后侧;当车规TYPE C连接器与配对端对插后,上弹臂和下弹臂分别向外张开,且第一上触点和第一下触点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与第二上触点和第二下触点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相等。第一上触点和第一下触点均起到刮除异物的效果,以便提高第二上触点和第二下触点的导接性能,同时保证上、下端子的导接性能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
背景技术:
TYPE C是USB接口的一种连接介面,不分正反两面均可插入,大小约为8.3mm×2.5mm,和其它介面一样支持USB标准的充电、数据传输、显示输出等功能。TYPE C连接器主要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增强可用性,并为未来USB版本的性能增强铺好路。
TYPE C是电子信息产业化普及以来,应用非常广泛的一款电子连接器,应用场景包括手机、电脑、智能穿戴等各类消费级电子产品,并在工业、医疗产业也逐步普及应用。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的兴起,汽车逐步与消费电子融合,满足出行智能化的需求。TYPE C作为消费电子最常用的一款标准化连接器,顺理成章承载了汽车与消费之前的连接桥梁,比如车内大电流快充、投屏、影音、视频传输等,都离不开TYPE C连接系统的支持。
汽车连接器接触点一般都会采用双触点和较大正向力,确保接点可靠的接触,乃至于微小异物或振动环境下也能良好传输。而市面上的TYPE C连接器一个端子只有一个触点,且产品自身较小,正向力有限,应用在高安全性能的汽车上,有着先天的不足。特别是TYPE C连接器在车内的应用环境中与配对端对插完成以后,不会经常插拔,而配对端或TYPE C连接器内的小型异物和毛屑会严重影响二者的长期传输性能,即当配对端或TYPE C连接器在对插之前,任意一个或两个的表面有毛屑等异物时,在对插后,该TYPE C连接器的触点存在压住毛屑等异物的情况,这样则会影响接触质量,特别是影响二者的长期传输性能。例如,专利号为CN210806136U公开了一种高强度沉板式Type-C公头连接器,其多个上端子以及多个下端子,该上端子和下端子均仅一个触点,其具体如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包括多个上端子以及多个与上端子一一对应的下端子,该上端子和下端子前端分别成型有互换对应靠拢的上弹臂和下弹臂,该上弹臂和下弹臂前端分别设置有互相对应的第一上触点和第一下触点,所述上弹臂和下弹臂的前端还分别设置有互相对应的第二上触点和第二下触点,且该第二上触点位于第一上触点后侧,且第二下触点位于第一下触点后侧;当车规TYPE C连接器与配对端对插后,该上弹臂和下弹臂分别向外张开,且第一上触点和第一下触点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与第二上触点和第二下触点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相等,该第一上触点、第二上触点、第一下触点、第二下触点均与配对端导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上触点的尺寸大于第二上触点的尺寸,且在初始状态下,该第一上触点下端凸出于第二上触点下端外;所述第一下触点的尺寸大于第二下触点的尺寸,且在初始状态下,该第一下触点上端凸出于第二下触点上端外,且第一上触点和第一下触点之间形成的间隔小于第二上触点和第二下触点之间形成的间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均呈平板状。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其还包括塑胶座和包覆固定于塑胶座外围的金属壳,该塑胶座前端具有对接槽,且该塑胶座后端向前开设有贯通对接槽的上端子槽和下端子槽,所述上端子插装固定于该上端子槽中,且该上弹臂伸入该对接槽中,所述下端子插装固定于该下端子槽中,且该下弹臂伸入该对接槽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端子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倒刺,该第一倒刺与上端子槽内壁卡持定位;所述下端子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倒刺,该第二倒刺与下端子槽内壁卡持定位。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端子外侧还成型有用于防止过渡插入该上端子槽中的上限位卡刺,该上限位卡刺与上端子槽后端设置的上阶梯槽抵靠;所述下端子外侧还成型有用于防止过渡插入该下端子槽中的下限位卡刺,该下限位卡刺与下端子槽后端设置的下阶梯槽抵靠。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壳前端内侧分别成型有上弹片和下弹片,该上弹片和下弹片分别显露于对接槽上端的上内壁和下内壁处,且该上弹片和下弹片分别位于上弹臂和下弹臂的前方。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规TYPE C连接器穿设固定于塑胶壳中,且该车规TYPE C连接器前端凸伸出于该塑胶壳前端面外,且该上端子和下端子后端与转接PCB板焊接导通,该转接PCB板后端连接有导线,该导线伸出于塑胶壳后端外,且该塑胶壳上端一体成型有锁臂,该锁臂上设置有锁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的上端子和下端子均采用双触点结构,即该上端子的上弹臂前端均有前后分布的第一上触点和第二上触点,即该下端子的下弹臂前端均有前后分布的第一下触点和第二下触点,当车规TYPE C连接器与配对端对插时,即使配对端处有毛屑等异物,位于前方的第一上触点和第一下触点会先与毛屑等异物接触,达到刮除毛屑等异物的效果,以便位于后侧的第二上触点和第二下触点与配对端的上、下导体或一个导体的上下端面导接,以此达到稳定的导接,即使规TYPE C连接器与配对端对插后不会经常插拔,也能够保证二者的长期传输性能。
2、当车规TYPE C连接器与配对端对插后,该上弹臂和下弹臂分别向外张开,且第一上触点和第一下触点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与第二上触点和第二下触点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相等,此时,该上端子通过第一上触点和第二上触点同时与配对端的上导体或一个导体的上端面导接,且下端子通过第一下触点和第二下触点同时与配对端的下导体或一个导体的下端面导接,其电接触可靠性更高,长期使用过程中即使有毛屑等异物侵蚀,也比单个触点接触可靠性提高50%以上,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下端子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下端子对插前的状态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下端子对插后的状态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与配对端对插过程的状态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与配对端对插后的状态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与塑胶壳装配后的结构图;
图8是配对端与塑壳装配后第一种使用状态图;
图9是配对端与塑壳装配后第二种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7所示,为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其包括多个上端子1以及多个与上端子1一一对应的下端子2,该上端子1和下端子2前端分别成型有互换对应靠拢的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该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均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且该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前端分别设置有互相对应的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一下触点211,当车规TYPE C连接器100与配对端200对插后,该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分别向外张开,且该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一下触点211均与配对端200的导体(例如金手指)导接,进而实现电性连接。
为提高本实用新型车规TYPE C连接器与配对端200的导接质量,还做出了以下设计:所述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的前端还分别设置有互相对应的第二上触点112和第二下触点212,且该第二上触点112位于第一上触点111后侧,且第二下触点212位于第一下触点211后侧;当车规TYPE C连接器100与配对端200对插后,该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分别向外张开,且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一下触点211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与第二上触点112和第二下触点212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相等,该第一上触点111、第二上触点112、第一下触点211、第二下触点212均与配对端200导接。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中的上端子1和下端子2均采用双触点结构,即该上端子1的上弹臂11前端均有前后分布的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二上触点112,即该下端子2的下弹臂21前端均有前后分布的第一下触点211和第二下触点212,当车规TYPE C连接器100与配对端200对插时,即使配对端200处有毛屑等异物,位于前方的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一下触点211会先与毛屑等异物接触,达到刮除毛屑等异物的效果,以便位于后侧的第二上触点112和第二下触点212与配对端200的上、下导体204、205或一个导体的上下端面导接,以此达到稳定的导接,即使规TYPE C连接器100与配对端200对插后不会经常插拔,也能够保证二者的长期传输性能。此外,当车规TYPE C连接器100与配对端200对插后,该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分别向外张开,且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一下触点211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与第二上触点112和第二下触点212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相等,此时,该上端子1通过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二上触点112同时与配对端200的上导体204或一个导体的上端面导接,且下端子2通过第一下触点211和第二下触点212同时与配对端200的下导体205或一个导体的下端面导接,其电接触可靠性更高,长期使用过程中即使有毛屑等异物侵蚀,也比单个触点接触可靠性提高50%以上,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结合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上触点111的尺寸大于第二上触点112的尺寸,且在初始状态下,该第一上触点111下端凸出于第二上触点112下端外;所述第一下触点211的尺寸大于第二下触点212的尺寸,且在初始状态下,该第一下触点211上端凸出于第二下触点212上端外,且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一下触点211之间形成的间隔A1小于第二上触点112和第二下触点212之间形成的间隔B1。结合图4所示,当车规TYPE C连接器100与配对端200对插后,该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分别向外张开,且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一下触点211之间形成的间隔A2大小与第二上触点112和第二下触点212之间形成的间隔B2大小相等。
所述上端子1和下端子2均呈平板状,其强度更好,并具有较强的弹性形变能力,且制作起来更加简便,只需要通过冲压或冲切的方式切掉多余的物料即可,其无需弯折,加工生产更加简易,效率更高。
结合图1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塑胶座3和包覆固定于塑胶座3外围的金属壳4,该塑胶座3前端具有对接槽31,且该塑胶座3后端向前开设有贯通对接槽31的上端子槽32和下端子槽33,所述上端子1插装固定于该上端子槽32中,且该上弹臂11伸入该对接槽31中,所述下端子2插装固定于该下端子槽33中,且该下弹臂21伸入该对接槽31中,以便与配对端200对插,并导接。
所述上端子1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倒刺12,该第一倒刺12与上端子槽32内壁卡持定位,以此保证上端子1稳定安装于上端子槽32中;所述下端子2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倒刺22,该第二倒刺22与下端子槽33内壁卡持定位,以此保证下端子2稳定安装于下端子槽33中。
另外,所述上端子1外侧还成型有用于防止过渡插入该上端子槽32中的上限位卡刺13,该上限位卡刺13与上端子槽32后端设置的上阶梯槽321抵靠,以此能够有效防止该上端子1过渡插入该上端子槽32中,保证装配结构的一致性,提高装配质量;所述下端子2外侧还成型有用于防止过渡插入该下端子槽33中的下限位卡刺23,该下限位卡刺23与下端子槽33后端设置的下阶梯槽331抵靠,以此能够有效防止该下端子2过渡插入该下端子槽33中,保证装配结构的一致性,提高装配质量。
所述金属壳4前端内侧分别成型有上弹片41和下弹片42,该上弹片41和下弹片42分别显露于对接槽31上端的上内壁和下内壁处,且该上弹片41和下弹片42分别位于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的前方,以此能够增强本实用新型的插拔力。
结合图7所示,所述车规TYPE C连接器100穿设固定于塑胶壳5中,且该车规TYPE C连接器前端凸伸出于该塑胶壳5前端面外,且该上端子1和下端子2后端与转接PCB板51焊接导通,该转接PCB板51后端连接有导线52,该导线52伸出于塑胶壳5后端外,且该塑胶壳5上端一体成型有锁臂53,该锁臂53上设置有锁扣531。配对端200装设在一塑壳6中,该塑壳6具有与塑胶壳5适配的对插位61,且该塑壳6内设置有与锁扣531适配的卡孔62,当本实用新型车规TYPE C连接器100与配对端200对插后,该锁扣531与卡孔62卡持定位,达到锁定的目的,以此保证车规TYPE C连接器100与配对端200不会意外脱离,保证导通的稳定性。
如图8所示,所述配对端200可以连接线缆202,其与本实用新型形成线对线的应用场景;或者是,如图9所示,所述配对端200可以固定于PCB板203上,其与本实用新型形成板对线的应用场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上端子1和下端子2均采用双触点结构,即该上端子1的上弹臂11前端均有前后分布的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二上触点112,即该下端子2的下弹臂21前端均有前后分布的第一下触点211和第二下触点212,当车规TYPE C连接器100与配对端200对插时,即使配对端200处有毛屑等异物,位于前方的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一下触点211会先与毛屑等异物接触,达到刮除毛屑等异物的效果,以便位于后侧的第二上触点112和第二下触点212与配对端200的上、下导体204、205或一个导体的上下端面导接,以此达到稳定的导接,即使规TYPE C连接器100与配对端200对插后不会经常插拔,也能够保证二者的长期传输性能。此外,当车规TYPE C连接器100与配对端200对插后,该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分别向外张开,且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一下触点211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与第二上触点112和第二下触点212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相等,此时,该上端子1通过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二上触点112同时与配对端200的上导体204或一个导体的上端面导接,且下端子2通过第一下触点211和第二下触点212同时与配对端200的下导体205或一个导体的下端面导接,其电接触可靠性更高,长期使用过程中即使有毛屑等异物侵蚀,也比单个触点接触可靠性提高50%以上,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其包括多个上端子(1)以及多个与上端子(1)一一对应的下端子(2),该上端子(1)和下端子(2)前端分别成型有互换对应靠拢的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该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前端分别设置有互相对应的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一下触点(211),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的前端还分别设置有互相对应的第二上触点(112)和第二下触点(212),且该第二上触点(112)位于第一上触点(111)后侧,且第二下触点(212)位于第一下触点(211)后侧;当车规TYPE C连接器(100)与配对端(200)对插后,该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分别向外张开,且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一下触点(211)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与第二上触点(112)和第二下触点(212)之间形成的间隔大小相等,该第一上触点(111)、第二上触点(112)、第一下触点(211)、第二下触点(212)均与配对端(200)导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触点(111)的尺寸大于第二上触点(112)的尺寸,且在初始状态下,该第一上触点(111)下端凸出于第二上触点(112)下端外;所述第一下触点(211)的尺寸大于第二下触点(212)的尺寸,且在初始状态下,该第一下触点(211)上端凸出于第二下触点(212)上端外,且第一上触点(111)和第一下触点(211)之间形成的间隔小于第二上触点(112)和第二下触点(212)之间形成的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1)和下端子(2)均呈平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塑胶座(3)和包覆固定于塑胶座(3)外围的金属壳(4),该塑胶座(3)前端具有对接槽(31),且该塑胶座(3)后端向前开设有贯通对接槽(31)的上端子槽(32)和下端子槽(33),所述上端子(1)插装固定于该上端子槽(32)中,且该上弹臂(11)伸入该对接槽(31)中,所述下端子(2)插装固定于该下端子槽(33)中,且该下弹臂(21)伸入该对接槽(31)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1)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倒刺(12),该第一倒刺(12)与上端子槽(32)内壁卡持定位;所述下端子(2)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倒刺(22),该第二倒刺(22)与下端子槽(33)内壁卡持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1)外侧还成型有用于防止过渡插入该上端子槽(32)中的上限位卡刺(13),该上限位卡刺(13)与上端子槽(32)后端设置的上阶梯槽(321)抵靠;所述下端子(2)外侧还成型有用于防止过渡插入该下端子槽(33)中的下限位卡刺(23),该下限位卡刺(23)与下端子槽(33)后端设置的下阶梯槽(331)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4)前端内侧分别成型有上弹片(41)和下弹片(42),该上弹片(41)和下弹片(42)分别显露于对接槽(31)上端的上内壁和下内壁处,且该上弹片(41)和下弹片(42)分别位于上弹臂(11)和下弹臂(21)的前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规TYPE C连接器(100)穿设固定于塑胶壳(5)中,且该车规TYPE C连接器前端凸伸出于该塑胶壳(5)前端面外,且该上端子(1)和下端子(2)后端与转接PCB板(51)焊接导通,该转接PCB板(51)后端连接有导线(52),该导线(52)伸出于塑胶壳(5)后端外,且该塑胶壳(5)上端一体成型有锁臂(53),该锁臂(53)上设置有锁扣(531)。
CN202322800889.9U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 Active CN2210093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00889.9U CN221009303U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00889.9U CN221009303U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09303U true CN221009303U (zh) 2024-05-24

Family

ID=91119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800889.9U Active CN221009303U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093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77510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JP2010238523A (ja) スイッチ付き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US20050130496A1 (en) High-speed cable assembly
US20170365946A1 (en) Micro plug connector
US2004022456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 with pre-pressing structure
CN221009303U (zh) 一种具有双触点的车规type c连接器
CA2327868C (en) Self-aligning electrical interconnect
CN2682628Y (zh) 电连接器的端子
CN212085284U (zh) Pc板端防松脱免干扰母座连接器
CN212783900U (zh) 音频插座连接器
CN213093428U (zh) 一种抗干扰的Type-C连接器
CN220605133U (zh) 一种大电流的usb连接器结构
CN211829258U (zh) 连接器总成及其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
CN219554104U (zh) 一种fakra线端连接器
CN217405836U (zh) 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9371604U (zh) 一种同轴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14313737U (zh) 电连接器
CN221102610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7062629U (zh) Type-c电连接器
CN203911130U (zh) 超薄焊线式a型usb公头连接器
CN219226773U (zh) 一种信号线连接结构
CN217485817U (zh) 一种防水Type-C连接器
CN214673062U (zh) 线端连接器
CN219843225U (zh) 连接器组件
CN215645131U (zh) 一种卡扣精准的汽车线束连接器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