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73757U - 中性笔 - Google Patents

中性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73757U
CN220973757U CN202322652714.8U CN202322652714U CN220973757U CN 220973757 U CN220973757 U CN 220973757U CN 202322652714 U CN202322652714 U CN 202322652714U CN 220973757 U CN220973757 U CN 2209737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n
pressing
core
flexible protective
wr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5271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荣
赵紫薇
季学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G Statio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G Statio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G Stationery Inc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G Stationery Inc
Priority to CN20232265271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737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737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737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中性笔,包括笔杆、笔芯、第一弹性件、揿动部和柔性保护套。其中,笔杆呈中空并沿轴向延伸,所述笔杆具有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书写部;笔芯设于所述笔杆中;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笔芯上;揿动部位于所述主体部中,包括揿头,所述揿动部与所述第一弹性件配合,通过按压所述揿头使所述笔芯从所述书写部伸出或缩回;柔性保护套至少包覆于所述笔杆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揿动部的所述揿头上。本实施例中的中性笔,通过设置柔性保护套,使用更加舒适,使手指不容易生茧,且能够避免笔杆外部掉漆或刮花。

Description

中性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书写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性笔。
背景技术
传统的书写工具大多采用塑料或者金属外壳设计,用户长时间进行书写后,在中指部位容易被磨出茧,且长时间使用感觉不舒适,甚至会出现手指关节变形等问题。而且,中性笔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外壳存在掉漆或者刮花等问题。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性笔,使用更加舒适,使手指不容易生茧,且能够避免笔杆外部掉漆或刮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性笔,包括笔杆、笔芯、第一弹性件、揿动部和柔性保护套。其中,笔杆呈中空并沿轴向延伸,所述笔杆具有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书写部;笔芯设于所述笔杆中;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笔芯上;揿动部位于所述主体部中,包括揿头,所述揿动部与所述第一弹性件配合,通过按压所述揿头使所述笔芯从所述书写部伸出或缩回;柔性保护套至少包覆于所述笔杆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揿动部的所述揿头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揿动部还包括揿芯和转轮,所述揿芯的部分设于所述揿头内,使所述揿芯能够随所述揿头在所述笔杆中往复运动,所述转轮的一端顶抵于所述笔芯上,所述转轮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揿芯中,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揿芯旋转;所述主体部的内侧壁上设有环形凸起,所述揿芯设有阶梯结构,所述阶梯结构位于所述环形凸起的下方,以对所述揿芯限位;所述中性笔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揿芯上,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形凸起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揿头上,以在按压所述揿头使所述笔芯伸出所述书写部后,所述第二弹性件使所述揿头和所述揿芯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中性笔还包括笔夹,连接于所述笔杆顶部的外壁上;所述柔性保护套具有开口,所述开口自所述笔夹的顶端向靠近所述笔杆的所述书写部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靠近所述书写部的部分包括握持部,所述柔性保护套的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笔夹的顶端与所述握持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保护套还包覆于所述书写部的外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保护套包覆于所述笔杆的第一部分的厚度尺寸较包覆于所述揿头的第二部分的厚度尺寸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保护套的第一部分的厚度尺寸为0.7mm~0.9mm;所述柔性保护套的第二部分的厚度尺寸为0.3mm~0.6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包覆于所述揿头的外周面的部分的厚度尺寸较包覆于所述揿头的顶面的尺寸小;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包覆于所述揿头的外周面的部分的厚度尺寸为0.3mm~0.4mm,所述第二部分包覆于所述揿头的顶面的部分的厚度尺寸为0.5mm~0.6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揿头的按动距离为11mm~1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保护套可拆卸地包覆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揿头上;和/或,所述柔性保护套的对应于所述笔杆的握持部的外表面设有防滑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中的至少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性笔设有柔性保护套,该柔性保护套可拆卸地至少部分包覆于笔杆的主体部和揿动部的揿头上,由于柔性保护套的材质柔软,在书写以及按压过程中更加舒适,保护使用者的手指不被磨出茧。且能够避免笔杆外部掉漆或刮花。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笔芯未伸出书写部的中性笔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笔芯伸出书写部的中性笔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示出的去掉柔性保护套的中性笔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示出的中性笔的正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示出的中性笔的侧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示出的中性笔的后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示出的中性笔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示出的柔性保护套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示出的柔性保护套部分套于笔杆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示出的柔性保护套部分套于笔杆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示出的柔性保护套可柔性折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笔杆;11、主体部;111、环形凸起;112、握持部;12、书写部;2、笔芯;3、第一弹性件;4、揿动部;41、揿头;42、揿芯;421、阶梯结构;43、转轮;5、柔性保护套;51、第一部分;52、第二部分;53、开口;6、第二弹性件;7、笔夹;8、防滑部;L、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性笔,包括笔杆1、笔芯2、第一弹性件3、揿动部4和柔性保护套5。
笔杆1呈中空并沿轴向延伸,笔杆1具有连接的主体部11和书写部12。如图1所示,笔杆1内部具有空腔,且笔杆1具有一轴线L,杆轴线L的延伸方向即为轴向。
图3示出了去掉柔性保护套5的裸笔的示意图,定义笔杆1的书写部12位于主体部11的下方,则在该定义下,揿动部4位于主体部11的上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义的“上”和“下”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并不具有限定意义。
继续参考图3,书写部12大致呈圆锥形,书写部12的底端具有通孔,使得笔芯2能够自该通孔伸出或缩回。主体部11和书写部12可以是一体成型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的连接,例如,主体部11和书写部12一体成型连接时,主体部11可以具有螺纹连接的第一子主体部和第二子主体部,以便于更换笔芯2;主体部11和书写部12可拆卸连接时(如螺纹连接),则主体部11可以是一个整体,可以通过主体部11和书写部12的拆卸来更换笔芯2,关于主体部11和书写部12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做特殊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笔芯2沿轴向设于笔杆1中,第一弹性件3套设于笔芯2上,且第一弹性件3的一端顶抵于书写部12上,另一端顶抵于笔芯2,使得笔芯2在伸出书写部12时,第一弹性件3压缩,笔芯2在缩回书写部12时,第一弹性件3为笔芯2提供缩回时的回复力。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可以是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揿动部4沿轴向位于主体部11中。揿动部4包括揿头41,揿动部4与第一弹性件3配合,通过按压揿头41使笔芯2从书写部12伸出或缩回。
具体地,继续参考图1,揿动部4还包括揿芯42和转轮43,揿芯42的部分设于揿头41内,并与揿头41固定连接,使揿芯42能够随着揿头41的运动而在笔杆1中往复运动,即在按动揿头41时,揿芯42与揿头41能够同步运动。转轮43的一端面顶抵于笔芯2上,转轮43的另一端位于揿芯42中,能够相对于揿芯42旋转。具体地,如图2所示,揿芯42的底端具有呈锯齿状的凸起,转轮43的外周面具有多个凸筋,凸筋的顶端能够与揿芯42的锯齿状凸起啮合,在按动揿头41时,转轮43能够相对于揿芯42转动。在笔杆1的内壁设有深度不同的卡槽,当笔芯2伸出时,转轮43的凸筋卡于较浅的卡槽中,当笔芯2收回时,转轮43的凸筋沿着较深的卡槽运动并位于该较深的卡槽中。上面仅简单描述了揿动部4的工作原理,关于其具体结构以及运动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本领域中获得,此处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1,柔性保护套5至少包覆于笔杆1的主体部11和揿动部4的揿头41上。柔性保护套5的材质例如可以是具有一定柔韧性的硅橡胶,亲肤且柔软,使用时更加舒适,缓解书写疲劳。当然,柔性保护套5的材质还可以其他可以变形的柔软材质,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柔性保护套5是可拆卸地包覆于笔杆1的主体部11和揿动部4的揿头41上,以能够随时更换柔性保护套5。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保护套5也可以固定包覆于笔杆1的主体部11和揿头41上。
由于柔性保护套5包覆于揿头41上,因此,在按动揿头41时,也会更加舒适。但是,在按下揿头41后,笔芯2的笔尖伸出,揿头41不会自动复位,柔性保护套5的包覆于揿头41的部位可能会出现塌瘪的现象,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当再次按下揿头41使得笔芯2的笔尖缩回并使揿头41复位时,塌瘪的部分可能会给揿头41的复位提供阻力,使用不流畅。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性笔还包括第二弹性件6。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部11的内侧壁上设有环形凸起111,揿芯42设有阶梯结构421,阶梯结构421位于环形凸起111的下方,以对揿芯42限位,防止继续揿芯42向上运动。第二弹性件6套设于揿芯42上,且第二弹性件6的一端固定连接与环形凸起111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揿头41上,以在按压揿头41使得笔芯2伸出书写部12后,第二弹性件6能够使揿头41和揿芯42复位。
图1为笔芯2位于笔杆1中的示意图,此时未按动揿头41。如图2所示,在按动揿头41后,揿头41和揿芯42向下运动,同时带动转轮43向下运动并旋转,使得笔芯2伸出于书写部12的通孔且转轮43的凸筋卡在笔杆1内壁上的较浅的卡槽中,此时笔芯2的笔尖伸出于书写部12,使得中性笔处于可书写状态。在揿头41向下运动的同时,第二弹性件6被压缩,当揿头41停止运动时,第二弹性件6恢复,为揿头41和揿芯42提供回复力,使得揿头41和揿芯42复位,避免柔性保护套5包覆揿头41的部位出现塌瘪,提高中性笔的美观,并且使得揿头41和揿芯42的复位更加容易,使用流畅。
如图4至图5以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性笔还包括笔夹7,连接于笔杆1顶部的外壁上。如图4、图8、图10和图11所示,柔性保护套5具有开口53,该开口53自笔夹7的顶端向靠近笔杆1的书写部12延伸,中性笔可以通过该开口53套设于柔性保护套5中或者从柔性保护套5中取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10所示,笔夹7的外形轮廓为环形跑道的形状,即外形轮廓的相对的两端为两个直径相同的半圆,两个半圆中间为矩形。则柔性保护套5的开口53的形状也为环形跑道的形状,且开口53的长度大于笔夹7的长度,开口53与笔夹7的外轮廓的顶端及两侧贴合。开口53设计为环形跑道形状,使线条更加流畅,且圆弧过渡,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点,在更换柔性保护套5时,避免由于拉扯而对其造成的损坏,提高柔性保护套5的使用寿命。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笔夹7的外形轮廓还可以是矩形、椭圆形等,则柔性保护套5的开口53可以相应地设置为矩形或椭圆形,以与笔夹7贴合。当然,并不限于此,开口53也可以与笔夹7不贴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主体部11的靠近书写部12的部分包括握持部112,如图9所示,柔性保护套5的开口53位于笔夹7的顶端与握持部112之间,即开口53位于握持部112的上方,如此,使用者在书写时不会碰到笔杆1,进一步提高舒适性。
如图1至图2以及图4至图6所示,柔性保护套5仅包覆于笔杆1的主体部11和揿头41上,并未包覆于笔杆1的书写部12上,如此能够避免柔性保护套5阻挡视线,并且适于一般大众的使用习惯。
当然,不同使用者的使用习惯不同,部分使用者存在书写时两手指容易捏到书写部12,基于此,柔性保护套5还可以包覆于书写部12的外壁,以适应该部分使用者的书写习惯,尽量提升使用舒适性,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为了避免遮挡视线,柔性保护套5的包覆于书写部12的部分的厚度尺寸要比包覆于主体部11的厚度尺寸更小,即包覆于书写部12的部分更薄。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保护套5是一体成型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柔性保护套5包覆于笔杆1的第一部分51的厚度尺寸较包覆于揿头41的第二部分52的厚度尺寸大。由于揿头41能够处于运动状态,因此将包覆于揿头41的第二部分52的厚度设置为更薄,能够减小第二部分52因变形产生的阻力,使揿头41的运动更加灵活,使用更加流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保护套5的第一部分51的厚度尺寸为0.7mm~0.9mm。例如,除了上述两个端值外,还可以是0.75mm、0.8mm、0.85mm,此处不做特殊限定。将柔性保护套5的第一部分51的厚度设置为上述尺寸,不仅使用舒适,而且不会使中性笔太粗而产生虚握(握不全)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使用舒适性。
柔性保护套5的第二部分52的厚度尺寸为0.3mm~0.6mm。具体地,第二部分52包覆于揿头41的外周面的部分的厚度尺寸较包覆于揿头41的顶面的尺寸小。将包覆于揿头41顶面的部分的厚度设置为更厚,能够增加按动时的舒适性,将包覆于揿头41的外周面的部分的厚度设置为更薄,能够在按动揿头41的过程中,减小这部分的柔性保护套5变形时产生的按动阻力,使用更加流畅。
其中,第二部分52包覆于揿头41的外周面的部分的厚度尺寸为0.3mm~0.4mm,例如,除了上述两个端值外,还可以是0.32mm、0.35mm、0.38mm;第二部分52包覆于揿头41的顶面的部分的厚度尺寸为0.5mm~0.6mm,例如,除了上述两个端值外,还可以是0.52mm、0.55mm、0.58m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揿头41的长度增加,使得揿头41的按动距离为11mm~12mm。揿头41的按动距离可以理解为在按动揿头41的过程中揿头41的位移。具体地,按动距离除了上述两个端值外,还可以是11.2mm、11.5mm、11.6mm、11.8mm,相较于常规的10.5mm,本实施例中的按动距离更长,如此设置,能够使用舒适,降低按动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柔性保护套5的对应于笔杆1的握持部112的外表面设有防滑部8。防滑部8可以是在柔性保护套5上设置的柔性防滑条,或者是防滑图案,这些防滑条或防滑图案可以是直接在柔性保护套5上雕刻形成,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材质与柔性保护套5结合而成,其他材质也具有柔性。如此设置,能够在使用过程中防滑,进一步增加使用的舒适性。
如图10所示,柔性保护套5的底端具有穿孔,笔杆1的书写部12自该穿孔穿出。如图11所示,柔性保护套5的底端的径向尺寸逐渐缩小,即穿孔的直径略小于笔杆1的直径,使得柔性保护套5的底端能够紧密包覆于笔杆1上,避免柔性保护套5沿着笔杆1的轴向滑动。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柔性保护套5能够拆卸更换,因此使用者可以任意更换柔性保护套5的颜色,对多支中性笔可以进行色彩搭配,提升趣味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性笔,由于柔性保护套5的材质柔软,在书写以及按压过程中更加舒适,保护使用者的手指不被磨出茧,防止长期用笔导致的手指关节变形,且柔性保护套5可以保护笔杆1在使用过程中和运输过程中不易刮花,耐摔,增长使用寿命。柔性保护套5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进行更换,能够维持中性笔的美观。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中性笔,其特征在于,包括:
笔杆,呈中空并沿轴向延伸,所述笔杆具有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书写部;
笔芯,设于所述笔杆中;
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笔芯上;
揿动部,位于所述主体部中,包括揿头,所述揿动部与所述第一弹性件配合,通过按压所述揿头使所述笔芯从所述书写部伸出或缩回;以及
柔性保护套,至少包覆于所述笔杆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揿动部的所述揿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揿动部还包括揿芯和转轮,所述揿芯的部分设于所述揿头内,使所述揿芯能够随所述揿头在所述笔杆中往复运动,所述转轮的一端顶抵于所述笔芯上,所述转轮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揿芯中,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揿芯旋转;
所述主体部的内侧壁上设有环形凸起,所述揿芯设有阶梯结构,所述阶梯结构位于所述环形凸起的下方,以对所述揿芯限位;
所述中性笔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揿芯上,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形凸起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揿头上,以在按压所述揿头使所述笔芯伸出所述书写部后,所述第二弹性件使所述揿头和所述揿芯复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性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笔夹,连接于所述笔杆顶部的外壁上;
所述柔性保护套具有开口,所述开口自所述笔夹的顶端向靠近所述笔杆的所述书写部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靠近所述书写部的部分包括握持部,所述柔性保护套的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笔夹的顶端与所述握持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保护套还包覆于所述书写部的外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保护套包覆于所述笔杆的第一部分的厚度尺寸较包覆于所述揿头的第二部分的厚度尺寸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保护套的第一部分的厚度尺寸为0.7mm~0.9mm;所述柔性保护套的第二部分的厚度尺寸为0.3mm~0.6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包覆于所述揿头的外周面的部分的厚度尺寸较包覆于所述揿头的顶面的尺寸小;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包覆于所述揿头的外周面的部分的厚度尺寸为0.3mm~0.4mm,所述第二部分包覆于所述揿头的顶面的部分的厚度尺寸为0.5mm~0.6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揿头的按动距离为11mm~12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保护套可拆卸地包覆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揿头上;和/或,
所述柔性保护套的对应于所述笔杆的握持部的外表面设有防滑部。
CN202322652714.8U 2023-09-28 2023-09-28 中性笔 Active CN2209737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52714.8U CN220973757U (zh) 2023-09-28 2023-09-28 中性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52714.8U CN220973757U (zh) 2023-09-28 2023-09-28 中性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73757U true CN220973757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58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52714.8U Active CN220973757U (zh) 2023-09-28 2023-09-28 中性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737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18379B2 (ja) 筆記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39347B1 (ja) 筆記具
JP2000071674A (ja) 筆記具
JP3987711B2 (ja) 筆記用具
CN220973757U (zh) 中性笔
JP6828305B2 (ja) 筆記具
JP5022260B2 (ja) 筆記具
JP2016097663A (ja) 消去部材付筆記具
JP6494262B2 (ja) 消去部材付筆記具
JP2681750B2 (ja) ボ−ルペンの軸筒
JP2003312186A (ja) 指ガイド付き筆記具
WO2000072724A1 (en) Improvement on offset pen structure
CN210881415U (zh) 书写工具和笔尖
JP4055624B2 (ja) 筆記具又は塗布具
JP3937824B2 (ja) グリップの軸への挿着構造
JP4155390B2 (ja) 筆記具
JP7492071B2 (ja) 筆記具の部品の製造方法
JP6159559B2 (ja) 筆記具
JP3057701U (ja) 筆記具
JP2010082892A (ja) 筆記具
CA2492182C (en) Structure of writing tool
JP3144419U (ja) ペン回し用筆記具
KR102510201B1 (ko) 필기구
KR200348228Y1 (ko) 필기 도구 구조
US20010033765A1 (en) Fingertip pen/styl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