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47515U - 悬置总成及底部换电车框架 - Google Patents

悬置总成及底部换电车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47515U
CN220947515U CN202323196740.0U CN202323196740U CN220947515U CN 220947515 U CN220947515 U CN 220947515U CN 202323196740 U CN202323196740 U CN 202323196740U CN 220947515 U CN220947515 U CN 2209475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assembly
profile beam
connection
section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9674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小雨
刘庆永
董学光
徐志强
田宇兴
曹海龙
赵经纬
史晓成
李秀磊
刘云刚
李井泉
黄鸣东
李英东
王国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lco Materials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lco Materials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lco Materials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lco Materials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9674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475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47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475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悬置总成及底部换电车框架,悬置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转接总成和第二转接总成,第一转接总成用于和车架纵梁连接,第二转接总成用于与电池包框架的型材梁连接,第二转接总成包括具有多层支撑面的转接组件,多层支撑面沿型材梁的厚度方向分别与型材梁的不同位置抵接,转接组件包括补强板和固定设置在补强板上的连接筒组,多层支撑面分布在连接筒组和补强板上。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型材梁与第二转接总成的安装位置处易因受力较大且集中而出现压溃变形、且第二转接总成与型材梁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悬置总成及底部换电车框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底部换电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悬置总成及底部换电车框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底部换电车辆凭借着快捷、便利、能源利用率高等优势受到了市场的广泛青睐。现有技术中的电池包框架(供换电结构)通常通过悬置总成与车架的车身纵梁连接。
悬置总成通常由相互连接的第一转接总成和第二转接总成组成,第一转接总成用于连接车架纵梁,第二转接总成用于连接电池包框架,如图6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悬置总成中的第二转接总成的连接件1231a通常采用图示的螺栓组件(包括螺栓和螺母),以实现第二转接总成的转接座122a与电池包框架的其中一个型材梁21a的转接。但由于电池包框架的重量较大,为保证电池包框架使用工况的安全性,要求悬置总成的安装力矩也较大,这样会导致型材梁21a与第二转接总成的安装位置处易因受力较大且集中而出现压溃变形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型材梁21a和转接座122a的需要通过多个螺栓组件连接,每个螺栓组件的安装相互独立,装配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悬置总成及底部换电车框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型材梁与第二转接总成的安装位置处易因受力较大且集中而出现压溃变形、且第二转接总成与型材梁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悬置总成,悬置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转接总成和第二转接总成,第一转接总成用于和车架纵梁连接,第二转接总成用于与电池包框架的型材梁连接,第二转接总成包括具有多层支撑面的转接组件,多层支撑面沿型材梁的厚度方向分别与型材梁的不同位置抵接,转接组件包括补强板和固定设置在补强板上的连接筒组,多层支撑面分布在连接筒组和补强板上。
进一步地,支撑面的层数为n,n≥3。
进一步地,任意相邻两层支撑面之间的距离相同。
进一步地,第二转接总成还包括设置在型材梁上方的转接座,支撑面包括外撑面和多层内撑面,多层内撑面位于连接筒组上且用于支撑型材梁内部的不同高度,外撑面位于补强板上且用于支撑型材梁的底部,转接座通过转接组件与型材梁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筒组包括多个沿转接座周向分布连接套筒,转接组件还包括与多个连接套筒一一对应地多个连接件,连接套筒从型材梁的底部穿入并支撑型材梁,连接件从型材梁的顶部穿入型材梁并和连接套筒连接,补强板套设在多个连接套筒的外周,以在连接件和连接套筒连接后支撑型材梁的底部,补强板与型材梁底部接触的平面形成外撑面。
进一步地,连接套筒具有顺次分布且径向尺寸顺次增大的限位段、多个支撑筒段和底座段,多个连接套筒位于同一高度的多个支撑筒段的顶面所在的平面形成一个内撑面,补强板被夹设在底座段和型材梁的底部之间;型材梁具有贯穿的限位孔,限位段和多个支撑筒段均与限位孔的内壁限位配合。
进一步地,连接套筒包括多个支撑法兰以及相互连接的筒体和底座,多个支撑法兰顺次堆叠套设在筒体上并形成多个支撑筒段,筒体凸出支撑筒段的一端形成限位段,底座形成底座段。
进一步地,连接件为螺栓,连接套筒具有内螺纹,连接件和连接套筒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补强板包括支撑板,连接筒组穿过支撑板并和支撑板铆接。
进一步地,补强板还包括围绕支撑板设置的弧形围挡,连接筒组一端位于弧形围挡内;补强板具有减重孔,减重孔避让多个连接筒组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底部换电车框架,底部换电车框架包括电池包框架、车架纵梁和多个上述的悬置总成,电池包框架由多个型材梁拼接成型,一个车架纵梁和对应地型材梁通过多个悬置总成连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悬置总成,悬置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转接总成和第二转接总成,第一转接总成用于和车架纵梁连接,第二转接总成用于与电池包框架的型材梁连接,第二转接总成包括具有多层支撑面的转接组件,多层支撑面沿型材梁的厚度方向分别与型材梁的不同位置抵接,转接组件包括补强板和固定设置在补强板上的连接筒组,多层支撑面分布在连接筒组和补强板上。
采用该方案,通过设置多层支撑面增大了第二转接总成对型材梁的支撑位置数量且实现了对型材梁的分层支撑,有利于分散第二转接总成与型材梁在连接时的安装力,避免现有技术中第二转接总成与型材梁的安装位置较少且均集中在型材梁的同一平面上,在安装电池包框架时,型材梁与第二转接总成的连接位置受力较大且影响较为集中、易出现部分压馈变形的情况,提高了第二转接总成对型材梁的支撑效果和支撑强度。进一步地,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第二转接总成与型材梁通过多组螺栓螺母分别独立安装连接的情况,本方案将连接筒组与补强板连接成一个整体,在安装第二转接总成和型材梁时,连接筒组与补强板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安装到型材梁上,提高了第二转接总成与型材梁的装配效率。同时,本方案采用补强板实现对型材梁的补强支撑,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螺母支撑提高了对型材梁的支撑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二转接总成对型材梁支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底部换电车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部分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2在另一视角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悬置总成的第二转接总成的应用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悬置总成的第二转接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第二转接总成的应用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悬置总成;11、第一转接总成;12、第二转接总成;121、支撑面;1211、内撑面;1212、外撑面;122、转接座;123、转接组件;1231、连接件;1232、补强板;12321、支撑板;12322、弧形围挡;12323、减重孔;1233、连接套筒;12331、第一支撑法兰;12332、第二支撑法兰;12333、底座;12334、筒体;
20、电池包框架;21、型材梁;
30、车架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悬置总成,悬置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转接总成11和第二转接总成12,第一转接总成11用于和车架纵梁30连接,第二转接总成12用于与电池包框架20的型材梁21连接,第二转接总成12包括具有多层支撑面121的转接组件123,多层支撑面121沿型材梁21的厚度方向分别与型材梁21的不同位置抵接,转接组件123包括补强板1232和固定设置在补强板1232上的连接筒组,多层支撑面121分布在连接筒组和补强板1232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层支撑面121增大了第二转接总成12对型材梁21的支撑位置数量且实现了对型材梁21的分层支撑,有利于分散第二转接总成12与型材梁21在连接时的安装力,避免现有技术中第二转接总成12与型材梁21的安装位置较少且均集中在型材梁21的同一平面上,在安装电池包框架时,型材梁21与第二转接总成12的连接位置受力较大且影响较为集中、易出现部分压馈变形的情况,提高了第二转接总成12对型材梁21的支撑效果和支撑强度。进一步地,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第二转接总成与型材梁通过多组螺栓螺母分别独立安装连接的情况,本实施例将连接筒组与补强板1232连接成一个整体,在安装第二转接总成12和型材梁21时,连接筒组与补强板1232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安装到型材梁21上,提高了第二转接总成12与型材梁21的装配效率。同时,本实施例采用补强板1232实现对型材梁21的补强支撑,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螺母支撑提高了对型材梁21的支撑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二转接总成12对型材梁21支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中,如图6所示,易因受力较大且集中而出现压溃变形的型材梁21a与第二转接总成的安装位置主要为螺母处,具体地,在螺栓组件拧紧的过程中,由于对安装力的要求较大,螺母易对型材梁21a的底部过度压紧并使得型材梁21a的底部易出现压溃变形。本实施例通过多层支撑面121实现对型材梁21的多层支撑,避免作用在型材梁21上的安装力均集中在型材梁21底部导致其易出现压溃变形的情况,进而提高了第二转接总成12对型材梁21的支撑效果和支撑强度。
具体地,支撑面121的层数为n,n≥3。这样设置,有利于工作人员在保证第二转接总成12对型材梁21的支撑效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并提高对第二转接总成12与型材梁21在连接时的安装力的分散效果,保证对型材梁21的防压溃设计。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n=3。
如图4和图5所示,任意相邻两层支撑面121之间的距离相同。这样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型材梁21和多个支撑面121的加工和设计,同时有利于在保证第二转接总成12与型材梁21在连接时的安装力的分散效果的基础上,保证第二转接总成12对型材梁21的支撑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接总成12还包括设置在型材梁21上方的转接座122,支撑面121包括外撑面1212和多层内撑面1211,多层内撑面1211位于连接筒组上且用于支撑型材梁21内部的不同高度,外撑面1212位于补强板1232上且用于支撑型材梁21的底部,转接座122通过转接组件123与型材梁21连接。这样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第二转接总成12对型材梁21的支撑位置仅落在压紧在型材梁21底部的螺栓组件的螺母上的情况,本实施例主要通过多个内撑面1211实现对安装力的分散,在提高第二转接总成12对型材梁21的支撑强度的同时实现对二者安装应力的分散传递,有效防止型材梁21的压溃变形。
具体地,连接筒组包括多个沿转接座122周向分布的连接套筒1233,转接组件123还包括与多个连接套筒1233一一对应地多个连接件1231,连接套筒1233从型材梁21的底部穿入并支撑型材梁21,连接件1231从型材梁21的顶部穿入型材梁21并和连接套筒1233连接,补强板1232套设在多个连接套筒1233的外周,以在连接件1231和连接套筒1233连接后支撑型材梁21的底部,补强板1232与型材梁21底部接触的平面形成外撑面1212。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连接套筒1233沿转接座122的周向分布,以保证单一第二转接总成12中对型材梁21的支撑效果。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套筒1233和连接件1231的安装方式实现了二者的导向配合连接,有利于提高二者连接的稳定性并保证对型材梁21的夹设悬置支撑,避免连接件1231与连接套筒1233之间易出现连接不稳定的情况。进一步地,补强板1232套设在多个连接套筒1233的外周,也可以理解为,多个连接套筒1233均穿过补强板1232,并通过补强板1232实现对型材梁21底部的支撑,有利于增大外撑面1212的支撑面积,提高对安装力的分散效果并提高对型材梁21的支撑效果。具体地,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单一第二转接总成12包括四个连接套筒1233。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套筒123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通常为四个至八个。
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套筒1233具有顺次分布且径向尺寸顺次增大的限位段、多个支撑筒段和底座段,多个连接套筒1233位于同一高度的多个支撑筒段的顶面所在的平面形成一个内撑面1211,补强板1232被夹设在底座段和型材梁21的底部之间;型材梁21具有贯穿的限位孔,限位段和多个支撑筒段均与限位孔的内壁限位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连接套筒1233的尺寸、形状等均相同,以便于内撑面1211的成型,避免出现一个连接套筒1233因尺寸不同而无法与其他三个连接套筒1233起到共同支撑效果的情况,保证第二转接总成12对型材梁21支撑的可靠性。通过限位段和多个支撑筒段均与限位孔的内壁限位配合,有利于对连接套筒1233的导向安装,避免连接套筒1233的安装出现偏离导致第二转接总成12和型材梁21安装不稳定的情况,保证第二转接总成12和型材梁21连接的可靠性。具体地,型材梁21为截面为“田”字的条形梁,限位孔分别贯穿三层条形梁的横梁,且每个横梁上的限位孔的径向尺寸与支撑筒段、限位段的径向尺寸适配,以保证底座段和多个支撑筒段对型材梁21厚度方向上不同位置的抵接支撑,保证第二转接总成12对型材梁21支撑的可靠性。
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套筒1233包括多个支撑法兰以及相互连接的筒体12334和底座12333,多个支撑法兰顺次堆叠套设在筒体12334上并形成多个支撑筒段,筒体12334凸出支撑筒段的一端形成限位段,底座12333形成底座段。
在本实施例中,内撑面1211为两个,对应支撑法兰也有两个,两个支撑法兰分别为第一支撑法兰12331和第二支撑法兰12332,第二支撑法兰12332设置在底座12333上且背离底座12333的一端穿入型材梁21内,第一支撑法兰12331设置在第二支撑法兰12332上。这样设置,在保证对型材梁21的支撑效果的基础上,便于对多层支撑面121的设置和更换,操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装不同数量、不同厚度的支撑法兰,有利于提高第二转接总成12的适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231为螺栓,连接套筒1233具有内螺纹,连接件1231和连接套筒1233螺纹连接。这样设置,便于连接件1231与连接套筒的连接和紧固,避免连接后的连接件1231与连接套筒1233会出现连接不稳定,进而导致电池包框架20的悬置不稳定的情况,保证电池包框架20悬置在车架纵梁30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5所示,补强板1232包括支撑板12321,连接筒组穿过支撑板12321并和支撑板12321铆接。这样设置,便于连接筒组的多个连接套筒1233与补强板1232的固定连接,有利于提高第二转接总成12与型材梁21之间的装配效率。
具体地,补强板1232还包括围绕支撑板12321设置的弧形围挡12322,连接筒组一端位于弧形围挡12322内;补强板1232具有减重孔12323,减重孔12323避让多个连接筒组设置。这样设置,通过减重孔12323实现对补强板1232的减重,有利于第二转接总成的轻量化设计;通过弧形围挡12322实现对多个连接套筒1233的底座12333的围绕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部换电车框架,底部换电车框架包括电池包框架20、车架纵梁30和多个上述的悬置总成,电池包框架20由多个型材梁21拼接成型,一个车架纵梁30和对应地型材梁21通过多个悬置总成连接。这样设置,通过悬置总成10实现对电池包框架20和车架纵梁30的转接,以将所述电池包框架20悬置在车架纵梁30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悬置总成,所述悬置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转接总成(11)和第二转接总成(12),所述第一转接总成(11)用于和车架纵梁(30)连接,所述第二转接总成(12)用于与电池包框架(20)的型材梁(21)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总成(12)包括具有多层支撑面(121)的转接组件(123),多层所述支撑面(121)沿所述型材梁(21)的厚度方向分别与所述型材梁(21)的不同位置抵接,所述转接组件(123)包括补强板(1232)和固定设置在所述补强板(1232)上的连接筒组,多层所述支撑面(121)分布在所述连接筒组和所述补强板(123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121)的层数为n,n≥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层所述支撑面(121)之间的距离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总成(1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型材梁(21)上方的转接座(122),所述支撑面(121)包括外撑面(1212)和多层内撑面(1211),多层所述内撑面(1211)位于所述连接筒组上且用于支撑所述型材梁(21)内部的不同高度,所述外撑面(1212)位于所述补强板(1232)上且用于支撑所述型材梁(21)的底部,所述转接座(122)通过所述转接组件(123)与所述型材梁(2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组包括多个沿所述转接座(122)周向分布的连接套筒(1233),所述转接组件(123)还包括与多个所述连接套筒(1233)一一对应地多个连接件(1231),所述连接套筒(1233)从所述型材梁(21)的底部穿入并支撑所述型材梁(21),所述连接件(1231)从所述型材梁(21)的顶部穿入所述型材梁(21)并和所述连接套筒(1233)连接,所述补强板(1232)套设在多个所述连接套筒(1233)的外周,以在所述连接件(1231)和所述连接套筒(1233)连接后支撑所述型材梁(21)的底部,所述补强板(1232)与所述型材梁(21)底部接触的平面形成所述外撑面(12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1233)具有顺次分布且径向尺寸顺次增大的限位段、多个支撑筒段和底座段,多个连接套筒(1233)位于同一高度的多个所述支撑筒段的顶面所在的平面形成一个所述内撑面(1211),所述补强板(1232)被夹设在所述底座段和所述型材梁(21)的底部之间;所述型材梁(21)具有贯穿的限位孔,所述限位段和多个支撑筒段均与所述限位孔的内壁限位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1233)包括多个支撑法兰以及相互连接的筒体(12334)和底座(12333),多个所述支撑法兰顺次堆叠套设在所述筒体(12334)上并形成多个所述支撑筒段,所述筒体(12334)凸出所述支撑筒段的一端形成所述限位段,所述底座(12333)形成所述底座段。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231)为螺栓,所述连接套筒(1233)具有内螺纹,所述连接件(1231)和所述连接套筒(1233)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板(1232)包括支撑板(12321),所述连接筒组穿过所述支撑板(12321)并和所述支撑板(12321)铆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板(1232)还包括围绕所述支撑板(12321)设置的弧形围挡(12322),所述连接筒组一端位于所述弧形围挡(12322)内;所述补强板(1232)具有减重孔(12323),所述减重孔(12323)避让多个所述连接筒组设置。
11.一种底部换电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换电车框架包括电池包框架(20)、车架纵梁(30)和多个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悬置总成,所述电池包框架(20)由多个所述型材梁(21)拼接成型,一个所述车架纵梁(30)和对应地所述型材梁(21)通过多个所述悬置总成连接。
CN202323196740.0U 2023-11-24 2023-11-24 悬置总成及底部换电车框架 Active CN2209475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96740.0U CN220947515U (zh) 2023-11-24 2023-11-24 悬置总成及底部换电车框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96740.0U CN220947515U (zh) 2023-11-24 2023-11-24 悬置总成及底部换电车框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47515U true CN220947515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18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96740.0U Active CN220947515U (zh) 2023-11-24 2023-11-24 悬置总成及底部换电车框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475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947515U (zh) 悬置总成及底部换电车框架
CN216153582U (zh) 一种车辆换电单元及其换电框架
CN107979012B (zh) 模块化预制舱舱体、模块化预制舱及变电站
CN201890492U (zh) 一种新型罐式集装箱
CN201922912U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轿车的电堆安装支架
CN210182495U (zh)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
CN208993481U (zh) 一种轻量化车身电池框架结构
CN114312369B (zh) 一种燃料电池车的后地板电池装配结构
CN107600187B (zh) 层叠组装式机舱平台支架
CN213620255U (zh) 一种具有快拆式药箱的植保无人机
CN202913447U (zh) 一种内置防滚翻的装载机驾驶室骨架
CN220809553U (zh) 汽车车架纵梁结构
CN219904057U (zh) 氢燃料电池卡车供氢系统固定装置
CN217048244U (zh) 一种纯电动矿卡电瓶定位组件
CN212022704U (zh) 一种复合材料工装运输车
CN110732984A (zh) 一种导架板定距工装及其导轨架机构
CN220996100U (zh) 底部换电车辆用限位导向装置及电池包安装框架
CN212045833U (zh) 一种注塑机机架
CN214754034U (zh) 电池安装结构及飞行汽车
CN216184937U (zh) 一种管线束支架
CN217680739U (zh) 一种建筑结构设计梁柱加固结构
CN212605469U (zh) 一种前地板骨架结构及氢能汽车
CN214444152U (zh) 一种新型挡板焊接对正装置
CN215322402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电池组安装支架以及汽车
CN214928919U (zh) 一种汽车电池支架、汽车供电装置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