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5214U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05214U
CN220905214U CN202322491698.9U CN202322491698U CN220905214U CN 220905214 U CN220905214 U CN 220905214U CN 202322491698 U CN202322491698 U CN 202322491698U CN 220905214 U CN220905214 U CN 2209052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unit
saddle
pair
type vehicle
fram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169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卓希
中西孝文
北本宽
久野爱理
渡部诚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052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052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能够使车体的设计锐利。鞍乘型车辆具有:框架,其左右设置为一对;第一控制单元(50),其控制ACG起动器(31);以及第二控制单元(70),其控制对发动机的燃料喷射,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0)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0)这两个控制单元中的一个控制单元安装于比左右一对所述框架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另一个控制单元设置于左右一对所述框架之间。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避免在部件密集的车宽方向中央配置控制单元的鞍乘型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在比位于座椅的下方的左右一对框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配置有两个控制单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1/261278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若在比左右一对框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配置控制单元,则车体容易在车宽方向上鼓出,因此存在难以使车体的设计锐利这样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车体的设计锐利的鞍乘型车辆。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鞍乘型车辆具有:左右设置为一对的框架;控制交流发电机起动器的第一控制单元;以及控制对发动机的燃料喷射的第二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这两个控制单元中的一个控制单元安装在比左右一对所述框架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另一个控制单元设置在左右一对所述框架之间。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所述一个控制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侧罩,在所述一个控制单元与所述侧罩之间设置有罩。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一个控制单元配置于左右一对所述框架的宽度比最大的部分窄的部分。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左右一对所述框架之间配置有收纳箱,所述鞍乘型车辆具有跨左右一对所述框架之间的后横梁,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的边中的长度最短的边的延伸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配置在由左右一对所述框架和所述后横梁包围的范围内。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具有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的靠所述一个控制单元的一侧。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一个控制单元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交流发电机起动器和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之间。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一个控制单元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
实用新型效果
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车体的设计锐利的鞍乘型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鞍乘型车辆的后部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控制单元及第二控制单元的周围的配线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鞍乘型车辆在第一控制单元附近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鞍乘型车辆在配件附近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鞍乘型车辆在第二控制单元附近的内部结构的从后方观察的图。
图8是表示鞍乘型车辆在收纳保持架附近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鞍乘型车辆10在第二控制单元附近的内部结构的仰视图。
标号说明
10:鞍乘型车辆;
12:动力单元(发动机);
20b:座椅框架(框架);
20c:后横梁;
27:后挡泥板;
30:收纳箱;
31:ACG起动器;
32:侧罩;
50:第一控制单元(控制单元);
61:金属罩(罩);
70:第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
73:第二连接器(连接器);
80:收纳保持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若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10的侧视图。
鞍乘型车辆10是具备以下部分的车辆:车架11、支承于车架11的动力单元12、将前轮13支承为转向自如的前叉14、支承后轮15的摆臂16、以及乘员用的座椅17。
鞍乘型车辆10是乘员以骑跨的方式就座于座椅17的车辆。座椅17设置在车架11的后部的上方。
车架11具备:设置于车架11的前端部的前立管18、位于前立管18的后方的前架19、以及位于前架19的后方的后架20。前架19的前端部与前立管18连接。
座椅17被支承于后架20。
前叉14由前立管18支承为左右转向自如。前轮13支承于在前叉14的下端部设置的车轴13a上。乘员把持的转向用的把手21被安装于前叉14的上端部。
摆臂16由支承于车架11的枢轴22支承。枢轴22是在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轴。枢轴22贯插在摆臂16的前端部。摆臂16以枢轴22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15支承于在摆臂16的后端部设置的车轴15a。
动力单元12配置于前轮13与后轮15之间,且支承于车架11。
动力单元12是内燃机。动力单元12具备曲轴箱23和收纳往复运动的活塞的缸部24。缸部24的排气口与排气装置25连接。
动力单元12的输出通过驱动力传递部件而传递至后轮15,该驱动力传递部件连接动力单元12和后轮1。
另外,鞍乘型车辆10具有:从上方覆盖前轮13的前挡泥板26、从上方覆盖后轮15的后挡泥板27、供乘员放脚的踏板28、以及蓄积动力单元12使用的燃料的燃料箱29。
前挡泥板26安装于前叉14。后挡泥板27和踏板28设置在比座椅17靠下方的位置。燃料箱29支承于车架11。
本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10是具有供就座于座椅17的乘员放脚的较低的踏板28的踏板型自动二轮车。在鞍乘型车辆10中,踏板28构成为平坦地板。动力单元12是支承于车架11的后部的单元摆动发动机。动力单元12一体地具备曲轴箱23、缸部24和摆臂16。本实施方式中的动力单元12是“发动机”的一例。另外,动力单元12在曲轴箱23的内部具有ACG(Alternating Current Generator,交流发电机)起动器31。ACG起动器31是与收纳于曲轴箱23的未图示的曲轴连结并通过曲轴的旋转而发电的发电机。另外,ACG起动器31通过作为马达进行驱动,还作为动力单元12的起动器发挥功能。
后架20是从前架19的后端分支成左右一对并向后方延伸的框架。左右一对后架20分别具备从前架19的下端在踏板28的下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踏板部20a和作为“左右设置成一对的框架”的一例的座椅框架20b。座椅框架20b是从踏板部20a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框架。
座椅框架20b从下方支承座椅17。座椅框架20b具有向后上方延伸的前部20b1和从前部20b1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后部20b2。左右一对前部20b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后部20b2随着向后方前进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左右一对后部20b2随着向后方前进而彼此的间隔变窄。
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之间配置有收纳箱30和上述的燃料箱29。收纳箱30是能够在内部收纳头盔等的容器。收纳箱30通过使座椅17以未图示的铰链为中心转动而被开闭。
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被左右一对侧罩32分别从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外侧)覆盖。侧罩32为树脂制成,露出于鞍乘型车辆10的外部。
图2是示出鞍乘型车辆10的后部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控制单元50及第二控制单元70的周围的配线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在座椅框架20b的附近配置有第一控制单元(控制单元)50及第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70。另外,在比第一控制单元50及第二控制单元70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有朝向鞍乘型车辆10的后方发光的尾灯35。
第一控制单元50是对从ACG起动器31输出的电流进行整流的ACG-ECU(ACG-Electronic Control Unit,交流发电机电子控制单元)。另外,第一控制单元50向ACG起动器31发送控制信号,控制ACG起动器31的动作。例如,第一控制单元50使ACG起动器31作为起动器进行动作,使动力单元12起动。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控制单元50具有大致矩形板状的第一单元主体部51。第一单元主体部51除了用于ACG起动器31的控制的微控制器之外,还具有对来自ACG起动器31的电流进行整流的元件。在第一单元主体部51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器53a、ACGST连接器(交流发电机起动器连接器)53b以及副连接器53c。第一连接器53a设置于第一单元主体部51的后部。ACGST连接器53b设置在第一连接器53a的前方。在ACGST连接器53b的前方配置有副连接器53c。各连接器朝向下方配置。另外,在第一单元主体部51的下部设置有支承部51a。支承部51a是用于固定第一控制单元50的孔。
在第一连接器53a上连接有第一控制线束41a。第一控制线束41a从下方向前方弯曲。第一控制线束41a在第一控制单元50的前方被捆扎为主线束40。
ACGST连接器53b与ACGST线束49连接。ACGST线束49从下方向前方弯曲。ACGST线束49朝向前方布设,当越过右侧的座椅框架20b时,布设于右侧的座椅框架20b的车宽方向内侧。ACGST线束49在布设于右侧的座椅框架20b时,朝向下方的ACG起动器31布设并与ACG起动器31连接。ACGST线束49与主线束40独立地设置。ACGST线束49在ACG起动器31与第一控制单元50之间传递电力及控制信号。由于来自ACG起动器31的大电流流过ACGST线束49,因此ACGST线束49比捆扎于主线束40的各种线束粗,截面积大。
第一副线束45a与副连接器53c连接。第一副线束45a从下方向前方弯曲。第一副线束45a在第一控制单元50的前方被捆扎为主线束40,并与各种线束连接。
主线束40通过将使鞍乘型车辆10的各设备电连接的线束捆扎而构成。各线束分别内置有信号线、送电线,使鞍乘型车辆10的各种设备彼此通信连接。主线束40具有第一控制线束41a、第二控制线束41b、第一副线束45a以及多个副线束45。副线束45是从主线束40延伸并与尾灯35的光源等鞍乘型车辆10的各设备连接的线束。副线束45的一部分在从主线束40延伸后,沿着从上方覆盖第一控制单元50的板状部件即线束引导件39朝向后方布设。第二控制线束41b是从主线束40延伸并与第二控制单元70连接的线束。
第二控制单元70是控制动力单元12中的燃料喷射及点火的FI-ECU(FuelInjection-Electronic Control Unit,燃料喷射电子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70具有扁平形状的第二单元主体部71。第二单元主体部71具有用于控制动力单元12的燃料喷射以及点火的微控制器。在第二单元主体部71的右端部设置有作为“连接器”的一例的第二连接器73。
第二连接器73与第二控制线束41b连接。第二控制线束41b从第二连接器73朝向前方延伸,并捆扎于主线束40。第二控制线束41b在主线束40中与第一控制线束41a连接。即,第一控制单元50与第二控制单元70经由第一控制线束41a和第二控制线束41b而连接。另外,第二连接器73经由从第二控制线束41b的中途部分支并延伸的线束即分支线束41b、41b而与动力单元12连接。
ACG-ECU中除了用于ACG起动器31的控制的微控制器之外,还具有对来自ACG起动器31的电流进行整流的元件。因此,一般而言,ACG-ECU与FI-ECU相比,容易变得大型且容易变重。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ACG-ECU的第一控制单元50比作为FI-ECU的第二控制单元70大型且更重。
另外,如图2所示,作为ACG-ECU的第一控制单元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作为FI-ECU的第二控制单元70与ACG起动器31之间。因此,第一控制单元50与设置于动力单元12的ACG起动器31的距离变近,将ACGST连接器53b与ACG起动器31相连的ACGST线束49变短。
图4是表示鞍乘型车辆10在第一控制单元50附近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鞍乘型车辆10在单元撑架60附近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第一控制单元50的第一单元主体部51的一部分、ACGST连接器53b和副连接器53c被形成于单元撑架60且作为“罩”的一例的金属罩61从右方(车宽方向的一个方向)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撑架60为铁制品。另外,单元撑架60以及第一控制单元50被右侧的侧罩32从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外侧)覆盖。因此,金属罩61位于第一控制单元50与侧罩32之间。
如图5所示,单元撑架60具有金属罩61、熔接部63以及固定部65。熔接部63是单元撑架60中熔接于座椅框架20b的部分。固定部65是能够拧入螺栓的孔,单元撑架60与第一单元主体部51的支承部51a通过拧入固定部65中的螺栓而紧固。即,单元撑架60通过金属罩61覆盖并保护第一控制单元50的一部分,并且将第一控制单元50固定于座椅框架20b。如图5所示,单元撑架60相对于座椅框架20b向下方突出。由此,如图4所示,第一控制单元50被配置成:第一单元主体部51在右侧视观察时与座椅框架20b重叠,各连接器53a~53c位于比座椅框架20b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如图2所示,单元撑架60位于比后悬架37靠前方的位置,第一控制单元50位于比后悬架37靠前方的位置。
图6是表示第一控制单元50与第二控制单元70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7是从后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0在第二控制单元70附近的内部结构的图。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控制单元50配置在比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中的位于右侧(车宽方向一侧)的座椅框架20b靠右侧的位置。即,第一控制单元50安装于比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换言之,安装于比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如上所述,金属罩61从右方覆盖第一控制单元50的一部分,因此第一控制单元50被金属罩61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由此,除了侧罩32之外,第一控制单元50还被金属罩61保护,以免受到对鞍乘型车辆10的侧面碰撞或鞍乘型车辆10翻倒时的冲击。特别是,金属罩61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ACGST连接器53b及副连接器53c,因此ACGST线束49、第一副线束45a的端子也被保护。由此,在假设发生了针对鞍乘型车辆10的侧面碰撞或鞍乘型车辆10的翻倒的情况下,不轻易需要更换第一控制单元50、ACGST线束49及第一副线束45a。另外,第一控制单元50由引导线束的板状的线束引导件39从上方保护。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控制单元50以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第一单元主体部51的边中的长度最短的边E1沿着左右方向的朝向配置。由此,能够将设置于比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第一控制单元50配置于左右方向的宽度的空间。因此,能够在减少使鞍乘型车辆10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量的同时配置第一控制单元50。
第二控制单元70收纳于收纳保持架80。收纳保持架80是由挠性的树脂形成的袋,朝向右侧开口。收纳保持架80设置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之间,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覆盖第二控制单元70。由此,第二控制单元70不易被盗。
在第二控制单元70收纳于收纳保持架80的状态下,扁平形状的第二单元主体部71的边中的长度最短的边E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换言之,扁平形状的第二控制单元70以厚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在因配置收纳箱30、燃料箱29等而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变窄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之间配置第二控制单元70。另外,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的左右方向外侧,不需要确保用于配置第二控制单元70的空间。
在第二控制单元70中,第二连接器73配置在第二单元主体部71的右侧,第二控制线束41b从第二控制单元70的右侧连接。换言之,第二连接器73配置在第二控制单元70中的靠第一控制单元50的一侧,第二控制线束41b从靠第一控制单元50的一侧与第二控制单元70连接。由此,容易缩短连接第一控制单元50和第二控制单元70的第一控制线束41a和第二控制线束41b。另外,第二连接器73配置于比座椅框架20b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容易将控制线束相对于第二连接器73从车宽方向外侧拆装。
图8是表示鞍乘型车辆10在收纳保持架80附近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第二控制单元70附近的仰视图。如图8所示,后挡泥板27具有从燃料箱29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部27a和从后方延伸部27a的后端向后下方延伸的倾斜延伸部27b。在后方延伸部27a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7c。突出部27c沿车宽方向延伸,以覆盖燃料箱29的后端面的方式配置。在突出部27c安装有收纳第二控制单元70的收纳保持架80。
如图8及图9所示,收纳保持架80位于后横梁20c的附近且后横梁20c的前方。后横梁20c是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的后端彼此之间的框架。如图9所示,收纳于收纳保持架80的第二控制单元70配置于由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及后横梁20c从左右方向及后方包围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座椅框架20b及后横梁20c容易地保护第二控制单元70。另外,收纳保持架80配置在比座椅框架20b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使第二控制单元70出入收纳保持架80时,座椅框架20b与第二控制单元70不易干涉。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的设置第一控制单元50的位置P1是座椅框架20b的前部20b1与后部20b2的边界附近,是比后横梁20c及第二控制单元70靠前方的位置。另外,第一控制单元50位于比后悬架37靠前方的位置(参照图2、图5)。因此,可以保护第一控制单元50免受来自后方的对鞍乘型车辆10的碰撞。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中的左右一对前部20b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恒定,左右一对后部20b2以后方的宽度变窄的方式分别倾斜。因此,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中的与前后方向的设置第一控制单元50的位置P1对应的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为最大的宽度W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方式,为一种鞍乘型车辆10,其具有:左右设置成一对的座椅框架20b、控制ACG起动器31的第一控制单元50、以及控制对动力单元12的燃料喷射的第二控制单元70,其中,第一控制单元50和第二控制单元70这两个控制单元50、70中的第一控制单元50安装在比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靠车辆外侧的位置,第二控制单元70设置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之间。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配置有多个部件而空间容易受到限制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内配置两个控制单元中的第二控制单元70,能够使车体设计锐利,并且能够使控制对动力单元12的燃料喷射的第二控制单元70与控制ACG起动器31的第一控制单元50之间的距离不过分离开。另外,由于两个控制单元中的第二控制单元70配置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之间,因此容易在车体的左右方向中央具有重心。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第一控制单元50的至少一部分的侧罩32,在一个第一控制单元50与侧罩32之间设置有金属罩61。
根据该结构,配置于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的外侧的第一控制单元50除了由侧罩32保护之外,还由金属罩61保护。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之间配置有收纳箱30,具有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之间的后横梁20c,第二控制单元70被配置成:第二控制单元70的边中的长度最短的边E2的延伸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第二控制单元70配置在由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和后横梁20c包围的范围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通过配置收纳箱30而使前后方向的宽度变窄的空间配置第二控制单元70。另外,能够通过座椅框架20b及后横梁20c保护第二控制单元70。
第二控制单元70具有第二连接器73,第二连接器73设置于第二控制单元70的靠第一控制单元50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在将第二控制单元70配置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的内侧,并且通过第一控制线束41a、第二控制线束41b连接第一控制单元50和第二控制单元70时,能够缩短第一控制线束41a、第二控制线束41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单元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ACG起动器31及动力单元12与第二控制单元70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控制ACG起动器31的第一控制单元50接近ACG起动器31,因此能够缩短将第一控制单元50与ACG起动器31相连的ACGST线束49,能够缩短容易流过大电流的ACGST线束49。另外,控制对动力单元12的燃料喷射的第二控制单元70与控制ACG起动器31的第一控制单元50相比更容易小型化,因此通过将第二控制单元70配置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之间,能够有效利用无用空间。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形以及应用。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说明了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的与前后方向的设置第一控制单元50的位置P1对应的部分是左右方向的宽度为最大的宽度W1的部分,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构成为,第一控制单元50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与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的后部20b2的中途部对应的位置P2,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中的与前后方向的位置P2对应的部分是左右方向的宽度为比最大的宽度W1小的宽度W2、W3的位置。由此,与第一控制单元50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位置P1的情况相比,第一控制单元50中的位于车宽方向最外侧的部分配置于靠向车宽方向内侧一定距离的位置,该距离是车宽方向的距离的差d。
即,第一控制单元50也可以构成为配置于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的宽度比最大的部分窄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鞍乘型车辆10朝向左右方向鼓出。因此,能够使鞍乘型车辆10成为更锐利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控制单元50和第二控制单元70的配置。例如,可以构成为将第一控制单元50的布置和第二控制单元70的布置互换的结构。
即,在将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配置于第一控制单元50的位置以及朝向的控制单元定义为一个控制单元,将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配置于第二控制单元70的位置以及朝向的控制单元定义为另一个控制单元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一个控制单元是第二控制单元70,另一个控制单元是第一控制单元50。
根据该结构,控制对动力单元12的燃料喷射的第二控制单元70与控制ACG起动器31的第一控制单元50相比更容易小型化及轻量化,因此通过将比第一控制单元50小型的第二控制单元70配置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的外侧,能够进一步抑制鞍乘型车辆10朝向左右方向鼓出。因此,能够使鞍乘型车辆10成为更锐利的设计。另外,比第二控制单元70重的第一控制单元50配置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之间,因此能够使鞍乘型车辆10的重心靠近左右方向中央。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收纳保持架80为袋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收纳保持架80也可以是通过将挠性的树脂形成为环状而构成且在左右方向上开口的结构。具体而言,收纳保持架80例如也可以是树脂带。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二控制单元70设置于燃料箱29及收纳箱30的后方,但这是一例。第二控制单元70只要配置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b之间即可,前后方向上的燃料箱29、收纳箱30及第二控制单元70的排列顺序能够任意设定。例如,第二控制单元70也可以位于比收纳箱30靠前方的位置。另外,第二控制单元70也可以位于比燃料箱29靠前方的位置。
[由上述实施方式支持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支持以下的结构。
(结构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左右设置成一对的框架;控制ACG起动器的第一控制单元;以及控制对发动机的燃料喷射的第二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这两个控制单元中的一个控制单元安装在比左右一对所述框架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另一个控制单元设置在左右一对所述框架之间。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配置有多个部件而空间容易受到限制的左右一对框架内配置两个控制单元中的另一个控制单元,能够使车体设计锐利,并且能够使控制对发动机的燃料喷射的控制单元与控制ACG起动器的控制单元之间的距离不过分离开。另外,两个控制单元中的另一个控制单元配置于左右一对框架之间,因此能够在车体的左右方向中央具有重心。
(结构2)在结构1的鞍乘型车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鞍乘型车辆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所述一个控制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侧罩,在所述一个控制单元与所述侧罩之间设置有罩。
根据该结构,配置于左右一对框架的外侧的一个控制单元除了由侧罩保护之外,还由罩保护。
(结构3)在结构1或2的鞍乘型车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控制单元配置在左右一对所述框架的宽度比最大的部分窄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鞍乘型车辆朝向左右方向鼓出。因此,能够使鞍乘型车辆成为更锐利的设计。
(结构4)在结构1至3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一对所述框架之间配置有收纳箱,所述鞍乘型车辆具有跨左右一对所述框架之间的后横梁,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的边中的长度最短的边的延伸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配置在由左右一对所述框架和所述后横梁包围的范围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通过配置收纳箱及后横梁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变窄的左右一对框架间的空间配置另一个控制单元。另外,能够通过座椅框架及后横梁保护另一个控制单元。
(构成5)在结构1至4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具有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另一方控制单元的靠所述一方控制单元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在将另一方控制单元配置于左右一对框架的内侧并且通过线束将一方控制单元与另一方控制单元连接时,能够缩短线束。
(结构6)在结构1至5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方控制单元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另一方控制单元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ACG起动器及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控制ACG起动器的第一控制单元接近ACG起动器,因此能够缩短连接第一控制单元和ACG起动器的线束,能够缩短容易流过大电流的线束。另外,控制对发动机的燃料喷射的第二控制单元比控制ACG起动器的第一控制单元容易小型化,因此通过将第二控制单元配置在左右一对框架之间,能够有效活用无用空间。
(结构7)在结构1至5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方控制单元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另一方控制单元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
根据该结构,控制对发动机的燃料喷射的第二控制单元与对ACG起动器进行控制的第一控制单元相比更容易小型化及轻量化,因此通过将比第一控制单元小型的第二控制单元配置在左右一对框架的外侧,能够进一步抑制鞍乘型车辆朝向左右方向鼓出。因此,能够使鞍乘型车辆成为更锐利的设计。另外,比第二控制单元重的第一控制单元配置在左右一对框架之间,因此能够使鞍乘型车辆的重心靠近左右方向中央。

Claims (7)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左右设置为一对的框架;控制交流发电机起动器(31)的第一控制单元(50);以及控制对发动机的燃料喷射的第二控制单元(70),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0)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0)这两个控制单元中的一个控制单元安装在比左右一对所述框架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另一个控制单元设置在左右一对所述框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所述一个控制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侧罩(32),在所述一个控制单元与所述侧罩(32)之间设置有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控制单元配置在左右一对所述框架的宽度比最大的部分窄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一对所述框架之间配置有收纳箱(30),
所述鞍乘型车辆具有跨左右一对所述框架之间的后横梁(20c),
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的边中的长度最短的边的延伸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
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配置在由左右一对所述框架和所述后横梁(20c)包围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具有连接器,
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的靠所述一个控制单元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控制单元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0),
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0),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交流发电机起动器(31)及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控制单元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0),
所述另一个控制单元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0)。
CN202322491698.9U 2022-09-22 2023-09-13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2209052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50858 2022-09-22
JP2022150858A JP2024045833A (ja) 2022-09-22 2022-09-22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05214U true CN220905214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481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1698.9U Active CN220905214U (zh) 2022-09-22 2023-09-13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45833A (zh)
CN (1) CN22090521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45833A (ja) 2024-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6313B (zh) 电器件的配置结构
US20230108243A1 (en) Saddle-ride vehicle
CN109689486B (zh) 跨骑型车辆的蓄电池箱
EP3498579B1 (en) Vehicle
CN220905214U (zh) 鞍乘型车辆
JPH08108875A (ja) ペダル付二,三輪車の補機類配置構造
US11440605B2 (en) Control uni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type vehicle
EP3450292B1 (en) Motorcycle
EP2546129B1 (en)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CN111902334A (zh) 鞍乘型车辆
CN108137112B (zh) 跨骑式车辆的蓄电池配置结构
WO2018179297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支持構造
JP566570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モバイル端末支持構造
JP7118039B2 (ja) 鞍乗型電動三輪車
CN107867351B (zh)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箱构造
JP734057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217672984U (zh) 车辆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CN219884004U (zh) 跨骑型车辆
JP7296421B2 (ja) 車両
JP743736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33930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4212173B (zh) 鞍乘型车辆
JP73482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219192443U (zh) 跨骑型车辆
EP3715235B1 (en) Arrangement for a battery and ecu of a saddle-type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