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5103U - 副车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905103U CN220905103U CN202322850968.0U CN202322850968U CN220905103U CN 220905103 U CN220905103 U CN 220905103U CN 202322850968 U CN202322850968 U CN 202322850968U CN 220905103 U CN220905103 U CN 2209051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cket
- auxiliary frame
- cross beam
- vehicle body
- sub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和车辆,副车架包括:横梁、车身安装件、悬置支架组件。车身安装件设于横梁上,车身安装件用于将副车架与车身连接;悬置支架组件设在横梁上,悬置支架组件用于实现电机与副车架连接,车身安装件与悬置支架组件相连。由此,通过将悬置支架组件设于横梁上,以使悬置支架组件与车身安装件相连,且能够为电机的安装提供安装位,以使副车架的集成度更高,有利于优化副车架的空间,优化悬置支架组件的结构,实现对副车架的轻量化设计。并且车身安装件的设计便于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提高副车架的结构强度和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可靠性的同时,增加副车架上受冲击时力的传递路径,以使副车架具有良好的抗扭转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副车架和车辆。
背景技术
副车架作为车辆中重要的零部件用于连接车身和悬架。在实际产品设计中,现有的副车架冲压零件多、焊接工序多、重量较大等缺点,使得副车架尺寸精度不容易控制,电机在与副车架安装时,安装零件多、工序复杂,易产生紧固件力矩损失以及异响等问题,影响整车性能调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副车架,结构较为紧凑且强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副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副车架,包括:横梁、车身安装件、悬置支架组件,所述车身安装件设于所述横梁上,所述车身安装件用于将所述副车架与车身连接;所述悬置支架组件设在所述横梁上,所述悬置支架组件用于实现电机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车身安装件与所述悬置支架组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通过将悬置支架组件设于横梁上,以使悬置支架组件与车身安装件相连,且能够为电机的安装提供安装位,以使副车架的集成度更高,有利于优化副车架的空间,优化悬置支架组件的结构,实现对副车架的轻量化设计。并且车身安装件的设计便于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提高副车架的结构强度和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可靠性的同时,增加副车架上受冲击时力的传递路径,以使副车架具有良好的抗扭转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悬置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车身安装件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设于所述车身安装件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邻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架的边缘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朝向所述车身安装件中心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车身安装件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沿所述横梁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沿所述横梁的宽度方向设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两个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横梁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连接板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横梁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副车架进一步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于所述支架本体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侧,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横梁相连,所述加强板设于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身安装件为U形结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身安装件为一体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P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Q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副车架;
10、横梁;11、第一横梁板;12、第二横梁板;13、减重孔;
20、车身安装件;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
30、悬置支架组件;31、第一支架;311、第一翻边;32、第二支架;321、支架本体;322、连接板;323、第二翻边;
40、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1,副车架1包括:横梁10、车身安装件20、悬置支架组件30。
具体而言,如图1-图3所示,车身安装件20设于横梁10上,车身安装件20用于将副车架1与车身连接;悬置支架组件30设在横梁10上,悬置支架组件30用于实现电机与副车架1连接,车身安装件20与悬置支架组件30相连。
其中,横梁10沿厚度方向包括第一横梁板11和第二横梁板12,第一横梁板11和第二横梁板12配合,车身安装件20设于第一横梁板11沿厚度方向远离第二横梁板12的一侧。车身安装件20与第一横梁板11焊接。悬置支架组件30设于车身安装件20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悬置支架组件30相连,电机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设于悬置支架组件30远离车身安装件20的一侧。悬置支架组件30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悬置支架组件30贯穿,电机适于与安装孔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1,通过将悬置支架组件30设于横梁10上,以使悬置支架组件30与车身安装件20相连,且能够为电机的安装提供安装位,以使副车架1的集成度更高,有利于优化副车架1的空间,优化悬置支架组件30的结构,实现对副车架1的轻量化设计。并且车身安装件20的设计便于副车架1与车身的连接,提高副车架1的结构强度和副车架1与车身的连接可靠性的同时,增加副车架1上受冲击时力的传递路径,以使副车架1具有良好的抗扭转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悬置支架组件30包括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支架31和车身安装件20相连。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上均形成有安装孔,第一支架31上的安装孔和第二支架32上的安装孔同轴设置,电机设于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之间,以保证电机的安装精度。其中,第一支架31与车身安装件20相连,提高车身安装件20的结构强度,减少悬置支架组件30在横梁10的长度方向对横梁10上空间的占用,以提高副车架1的紧凑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支架31设于车身安装件20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邻近第二支架32的一端,第一支架31的边缘设有第一翻边311,第一翻边311朝向车身安装件20中心的方向延伸且与车身安装件20相连。在第一支架31与车身安装件20相连时,第一翻边311设于第一支架31的边缘且朝向车身安装件20延伸,第一支架31与车身安装件20配合时,第一翻边311可以与车身安装件20的朝向横梁10的一侧表面止抵并焊接,第一支架31与车身安装件20的端面止抵并焊接形成第一支架31与车身安装件20的连接。由此,第一翻边311的设置可以增加第一支架31与车身安装件20的接触面积,增加第一支架31与车身安装件20连接的结构强度,增加第一支架31与横梁10焊接的长度,降低焊缝开裂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翻边311位于第一支架31的沿横梁10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翻边311的数量为一个,第一翻边311设于第一支架31沿横梁1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且第一翻边311的自由端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朝向车身安装件20延伸以与车身安装件20相连。第一翻边311设置在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以使第一支架31和车身安装件20安装不产生干涉的同时增加第一支架31和车身安装件20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支架32包括:支架本体321、两个连接板322,两个连接板322沿横梁10的宽度方向设于支架本体321的两侧,两个连接板322与横梁10相连。支架本体321可以垂直设置在第一横梁板11上,两个连接板322连接在支架本体321沿横梁1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连接板322的远离支架本体321的一端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延伸。
由此,两个连接板322设于支架本体321沿横梁10长度方向的同一侧,可以增加第二支架32与第一横梁板11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支架31的结构强度,以使第一支架31能够更稳定地安装在第一横梁板11上,以结合第一支架31能够更好形成对电机的支撑,增加电机设于副车架1上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两个连接板32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第二翻边323,第二翻边323与横梁10相连。第二翻边323设于连接板322沿横梁10厚度方向邻近横梁10的的一端,第二翻边323远离连接板322的一端沿横梁10的厚度方向朝向第二横梁板12倾斜延伸,以使第二翻边323能够更好的与横梁10接触,增加第二翻边323与横梁10焊接的焊缝的长度,保证第二支架32与横梁10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参照图3,副车架1进一步包括:加强板40,加强板40设于支架本体321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远离第一支架31的一侧,加强板40与横梁10相连,加强板40设于两个连接板322之间。在第二支架32的两个连接板322之间设置有加强板40,加强板40与两个连接板322和横梁10均相连,以使横梁10在受力时具有较好的扭转刚度能够抵抗副车架1的变形,可以增加第二支架32的结构强度,且由于加强板40的设置增加了加强板40与连接板322和支架本体321以及横梁10之间的焊缝的长度,可以有效降低焊缝开裂的风险。并且,增加第二支架32对电机的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安装件20为U形结构件。即车身安装件20罩设在第一横梁板11远离第二横梁板12的一侧,并且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将车身安装件20固定在横梁10上。车身安装件20沿横梁10厚度方向的一侧设有多个通孔用于螺栓等紧固件穿设通孔实现与车身的固定。由此,车身安装件20为U形结构件可以提升副车架1的扭转刚度,便于副车架1的轻量化设计。本实施例中,副车架1可以为车辆的后副车架。
结合图3,车身安装件20包括:两个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两个第一连接部21沿横梁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一连接部21的一端与横梁10均相连;第二连接部22连接在两个第一连接部21的另一端之间,悬置支架组件30与两个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均相连。其中,第二连接部22在第一连接部21沿横梁10的高度方向远离横梁10的一端与两个第一连接部21相连。车身安装件20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敞开,悬置支架组件30连接在车身安装件20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邻近横梁10的中心的一端并形成对所述一端进行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安装件20为一体成型件。由此,车身安装件20为一体成型件可以提高车身安装件20的结构强度,简化车身安装件20的结构,提高车身安装件20的安装效率。
可选地,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悬置支架组件30和车身安装件20可一体成型。例如,车身安装件20邻近横梁10中心的一端的侧板被构造为悬置支架组件30的第一支架31用于安装电机,减少副车架1的安装步骤,提高副车架1的安装效率和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副车架1。
结合图1-图5,车辆的副车架1为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对称的结构,悬置支架组件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悬置支架组件30设于横梁10长度方向的两端,电机与两个悬置支架组件30同时连接,两个悬置支架组件30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有车身安装件20,车身安装件20与对应的悬置支架组件30相连。横梁10上还设有多个减重孔13用于减轻副车架1的重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副车架1上集成安装电机和车身安装件20的悬置支架组件30,以使副车架1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可以优化副车架1的结构,以使车辆具有良好的布局便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设计,降低成本,以使车辆在受到撞击时能够具有良好的抗扭转强度,增加车辆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以使车辆的装配效率更高,降低车辆的整车质量,有效提高燃油经济性或者增加车辆的综合续航。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横梁;
车身安装件,所述车身安装件设于所述横梁上,所述车身安装件用于将所述副车架与车身连接;
悬置支架组件,所述悬置支架组件设在所述横梁上,所述悬置支架组件用于实现电机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车身安装件与所述悬置支架组件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车身安装件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设于所述车身安装件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邻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
所述第一支架的边缘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朝向所述车身安装件中心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车身安装件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沿所述横梁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
支架本体;
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沿所述横梁的宽度方向设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两个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横梁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板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横梁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于所述支架本体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侧,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横梁相连,所述加强板设于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安装件为U形结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安装件为一体成型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850968.0U CN220905103U (zh) | 2023-10-23 | 2023-10-23 | 副车架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850968.0U CN220905103U (zh) | 2023-10-23 | 2023-10-23 | 副车架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905103U true CN220905103U (zh) | 2024-05-07 |
Family
ID=90905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850968.0U Active CN220905103U (zh) | 2023-10-23 | 2023-10-23 | 副车架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905103U (zh) |
-
2023
- 2023-10-23 CN CN202322850968.0U patent/CN22090510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82470B (zh) | 用于车辆的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1216793A (zh) | 一种新型钢制框式前副车架 | |
CN220905103U (zh) | 副车架和车辆 | |
CN211943495U (zh) | 一种新型钢制框式前副车架 | |
CN108820106B (zh) | 一种电动车车架 | |
CN101982330A (zh) | 改进的载货汽车发动机前支承装置 | |
CN212401350U (zh) | 后副车架和汽车 | |
CN212500011U (zh) | 一种车辆前座椅横梁安装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2637074U (zh) |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 |
CN211167091U (zh) |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 |
CN113161664A (zh) | 一种电动车电池包箱体安装支架结构 | |
CN214001826U (zh) | 车身悬置安装结构和车辆 | |
CN215204310U (zh) | 车辆的悬置支架以及车辆 | |
CN217532437U (zh) | 车辆的悬架安装支架和车辆 | |
CN219728344U (zh) | 车身前舱结构和车辆 | |
CN215705639U (zh) | 悬置安装支架及汽车 | |
CN219524020U (zh) | 一种钢前副车架 | |
CN220535765U (zh) | 一种汽车通用悬置安装点加强结构 | |
CN220430284U (zh) |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 |
CN219790292U (zh) |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增程式新能源汽车 | |
CN213007470U (zh) | 后桥悬置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9428231U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6684593U (zh) | 副车架总成结构 | |
CN211809200U (zh) | 一种后排座椅铰链安装支架、后排座椅及汽车 | |
CN216331619U (zh) | 靠背骨架内侧加强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