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42680U -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42680U
CN220842680U CN202322857740.4U CN202322857740U CN220842680U CN 220842680 U CN220842680 U CN 220842680U CN 202322857740 U CN202322857740 U CN 202322857740U CN 220842680 U CN220842680 U CN 2208426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frame
vehicle
auxiliary frame
rail
cross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5774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司浩然
罗时磊
谢志强
王庆辉
司凯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85774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426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426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426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车辆的副车架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横梁位于第二横梁前侧;多个副车架纵梁,多个副车架纵梁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多个副车架纵梁沿副车架的第二方向排布,多个副车架纵梁均连接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且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穿设于第一横梁,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穿设于第一横梁,提高了副车架的纵向刚度,提高了副车架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降低第一横梁受到第一方向载荷时发生摆动风险,从而降低电驱总成的啸叫振动传递和放大风险,提升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并且,也能够减少电驱总成侵占乘员舱的空间,提升车辆安全性。

Description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动力总成安装于前副车架,但是副车架的疲劳强度和刚度不够,副车架受到纵向载荷时,副车架发生前后摆动,电驱总成的啸叫振动也会被同步放大传递至乘员舱,影响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并且,电驱总成容易侵占乘员舱空间,降低车辆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副车架,提高了副车架的纵向刚度,第一横梁受到撞击时,降低电驱总成的啸叫振动传递和放大风险,减少电驱总成侵占乘员舱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身组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副车架,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沿副车架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第一横梁位于第二横梁前侧;多个副车架纵梁,多个副车架纵梁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多个副车架纵梁沿副车架的第二方向排布,多个副车架纵梁均连接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且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穿设于第一横梁,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副车架,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穿设于第一横梁,提高了副车架的纵向刚度,提高了副车架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降低第一横梁受到第一方向载荷时发生摆动风险,从而降低电驱总成的啸叫振动传递和放大风险,提升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并且,也能够减少电驱总成侵占乘员舱的空间,提升车辆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梁具有纵梁安装孔,副车架纵梁穿设于相应纵梁安装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纵梁的横截面形状和纵梁安装孔形状适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伸出至第一横梁前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纵梁伸出第一横梁前侧的长度尺寸为L6,满足关系式:8mm≤L6≤1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梁的横截面为矩形,矩形的两个长边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开,矩形的两个短边沿副车架的第三方向相对且间隔开,且矩形的长边尺寸为L7、矩形的短边尺寸为L8,满足关系式:70mm≤L7≤85mm,50mm≤L8<6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梁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开的横梁前侧壁和横梁后侧壁,穿设于第一横梁的副车架纵梁同时穿设于横梁前侧壁和横梁后侧壁,且副车架纵梁与横梁前侧壁和横梁后侧壁均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还包括:多个连接支架,多个连接支架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梁和相应副车架纵梁之间,且连接支架位于第一横梁和相应副车架纵梁的连接拐角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还包括:多个连接座,连接座用于安装悬置,多个连接座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连接座与第一横梁、相应副车架纵梁均固定连接,连接座还适于与车辆的车身纵梁固定连接,且至少一个连接座与相应副车架纵梁连接的连接支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组件,副车架包括:车身主体,车身主体具有车身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固设于车身纵梁且位于车身纵梁下方,副车架为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副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身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俯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主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主体和副车架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副车架100;
第一横梁10;第二横梁20;
纵梁安装孔11;
横梁前侧壁12;横梁后侧壁13;
副车架纵梁30;
连接支架57;悬置安装板58;连接座50;
车身主体40;车身纵梁41;
动力总成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副车架100。副车架100可以为车辆的前副车架,本申请以副车架100为前副车架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副车架100,包括:第一横梁10和第二横梁20,第一横梁10和第二横梁20沿副车架100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第一横梁10位于第二横梁20前侧;多个副车架纵梁30,多个副车架纵梁30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多个副车架纵梁30沿副车架100的第二方向排布,多个副车架纵梁30均连接在第一横梁10和第二横梁20之间,且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30穿设于第一横梁10,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其中,副车架100可以采用圆形断面、腰形断面和矩形断面型材焊接成型,不需要模具,极大地节省了模具成本,进而降低了副车架100的制造成本。车辆的副车架100包括第一横梁10和第二横梁20,第一横梁10和第二横梁20沿副车架100的第一方向间隔开设置,第一方向即图1中的X方向,即车辆的前后方向,第一横梁10位于第二横梁20前侧。多个副车架纵梁30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副车架纵梁30沿副车架100的第二方向排布,即图1中的Y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多个副车架纵梁30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多个副车架纵梁30均连接在第一横梁10和第二横梁20之间。且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30穿设于第一横梁10,例如:副车架纵梁30为两个,沿第二方向,位于左侧的副车架纵梁30穿设于第一横梁10或位于右侧的副车架纵梁30穿设于第一横梁10,或者两个副车架纵梁30均穿设于第一横梁10,本申请以两个副车架纵梁30均穿设于第一横梁10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也就是X方向和Y方向相互垂直。两个副车架纵梁30均穿设于第一横梁10,且副车架纵梁30与第一横梁10固定连接,约束了第一横梁10的自由度,提升副车架100在X方向上的刚度,即提升了副车架100的纵向刚度,降低第一横梁10受到第一方向载荷时发生摆动风险,提高了副车架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电驱总成200安装于副车架100后,降低电驱总成200的啸叫振动传递和放大风险。第一横梁10受到撞击时,降低副车架100在第一方向的摆动,减小电驱总成200侵占乘员舱的空间,提升车辆安全性。并且,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第一横梁10、第二横梁20与车身纵梁41共同组成吸能和传力系统,进一步减少乘员舱的入侵量,保护乘客生命安全。
具体地,第一横梁10和第二横梁20沿副车架100的X方向间隔开设置,多个副车架纵梁30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副车架纵梁30沿副车架100的Y方向排布,并且,多个副车架纵梁30均连接在第一横梁10和第二横梁20之间,提高副车架100的强度和刚度,进而提升整车性能。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第一横梁10、第二横梁20与车身纵梁41共同组成吸能和传力系统,减少乘客舱的入侵量,保护乘客生命安全,多个副车架纵梁30均穿设于第一横梁10,约束了第一横梁10的自由度,使副车架100在X方向上获得更好的刚度,降低第一横梁10受到第一方向载荷时发生摆动风险,提高了副车架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降低电驱总成200的啸叫振动传递和放大风险,第一横梁10受到撞击时,降低副车架100在第一方向的摆动,减小电驱总成200侵占乘员舱的空间,提升车辆安全性。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副车架100,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30穿设于第一横梁10,提高了副车架100的纵向刚度,提高了副车架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降低第一横梁10受到第一方向载荷时发生摆动风险,从而降低电驱总成200的啸叫振动传递和放大风险,提升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并且,也能够减少电驱总成200侵占乘员舱的空间,提升车辆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横梁10具有纵梁安装孔11,副车架纵梁30穿设于相应纵梁安装孔11。
其中,第一横梁10具有纵梁安装孔11,纵梁安装孔11用于装配副车架纵梁30,副车架纵梁30穿设于相应的纵梁安装孔11。副车架纵梁30和第一横梁10可以通过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具体地,先将副车架纵梁30穿过相应的纵梁安装孔11,可以在副车架纵梁30和第一横梁10的前后交接面进行焊接,副车架纵梁30和第一横梁10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副车架纵梁30与第一横梁10嵌套连接可以约束第一横梁10两个面的自由度,提高第一横梁10在第一方向上的纵向刚度,降低第一横梁10受到第一方向载荷时发生摆动风险,提高了副车架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通过第一横梁10设置有纵梁安装孔11,实现了副车架纵梁30穿设于第一横梁10的效果,便于第一横梁10和副车架纵梁30装配,提升副车架100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副车架纵梁30的横截面形状和纵梁安装孔11形状适配。
其中,副车架纵梁3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置为矩形或者圆形等,纵梁安装孔11形状与副车架纵梁30的横截面形状对应设置为矩形或者圆形等。本申请以副车架纵梁30的横截面形状设置为圆形为例进行说明,副车架纵梁30的横截面可以为φ60mm的圆形断面结构,纵梁安装孔11形状与副车架纵梁30的横截面形状对应设置为圆形。如此设置可以使副车架纵梁30的横截面形状和纵梁安装孔11形状适配,将副车架纵梁30穿设于相应的纵梁安装孔11时,可以提高副车架纵梁30和第一横梁10的装配紧密度,对副车架纵梁30和第一横梁10焊接时,有利于提高焊接的品质,降低副车架纵梁30在纵梁安装孔11处断裂脱落等风险,提高副车架纵梁30与第一横梁10嵌套连接的可靠性,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副车架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沿第一方向,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30伸出至第一横梁10前侧。
其中,沿第一方向,即图1中的X方向,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30伸出至第一横梁10前侧。以副车架纵梁30为两个为例进行说明,位于左侧的副车架纵梁30伸出至第一横梁10前侧或位于右侧的副车架纵梁30伸出至第一横梁10前侧,或者位于左侧的副车架纵梁30和位于右侧的副车架纵梁30均伸出至第一横梁10前侧。本申请以位于左侧的副车架纵梁30和位于右侧的副车架纵梁30均伸出至第一横梁10前侧为例进行说明,在对副车架纵梁30和第一横梁10通过焊接方式进行装配连接时,副车架纵梁30伸出至第一横梁10前侧便于稳定装夹,提高焊接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焊接的品质,进一步降低副车架纵梁30在纵梁安装孔11处断裂脱落等风险,进一步提高副车架纵梁30与第一横梁10嵌套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副车架纵梁30伸出第一横梁10前侧的长度尺寸为L6,满足关系式:8mm≤L6≤12mm。
其中,副车架纵梁30伸出第一横梁10前侧的长度尺寸为L6,副车架纵梁30伸出第一横梁10前侧的长度尺寸L6满足关系式:8mm≤L6≤12mm。副车架纵梁30伸出第一横梁10前侧的长度尺寸L6可以为8mm、10mm或者12mm等,本申请以L6为10mm为例进行说明,副车架纵梁30伸出第一横梁10前侧的长度尺寸L6为10mm,有利于伸出端的倒角处理。一方面,10mm的伸出长度更加便于稳定装夹,提高焊接的稳定性,降低因伸出长度过短造成装夹不稳定风险,有利于提高焊接的品质,进一步降低副车架纵梁30在纵梁安装孔11处断裂脱落等风险,进一步提高副车架纵梁30与第一横梁10嵌套连接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降低因伸出长度过长导致与其他车身组件发生干涉风险,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横梁10的横截面为矩形,矩形的两个长边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开,矩形的两个短边沿副车架100的第三方向相对且间隔开,且矩形的长边尺寸为L7、矩形的短边尺寸为L8,满足关系式:70mm≤L7≤85mm,50mm≤L8<65mm。
其中,第二横梁20的横截面尺寸为矩形,矩形的两个长边沿副车架100的X方向间隔开设置,且矩形的两个长边沿X方向相对设置。矩形的两个短边沿副车架100的Z方向间隔开设置,且矩形的两个短边沿副车架100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矩形的长边尺寸为L7、矩形的短边尺寸为L8,矩形的长边尺寸L7满足关系式:70mm≤L7≤85mm,矩形的短边尺寸L8满足关系式50mm≤L8<65mm,矩形的短边尺寸L8沿X方向延伸。矩形的长边尺寸L7可以设置为70mm、75mm或者85mm等,矩形的短边尺寸L8可以设置为50mm、55mm或者65mm等,本申请以矩形的长边尺寸L7设置为80mm,矩形的短边尺寸L8设置为60mm为例进行说明,矩形的长边尺寸L7设置为80mm,矩形的短边尺寸L8设置为60mm可以与副车架纵梁30更好地适配,降低第一横梁10的横截面尺寸过大或者过小导致连接端断裂风险,提高纵梁安装孔11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的连接可靠性,进而提升车辆的使用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横梁10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开的横梁前侧壁12和横梁后侧壁13,穿设于第一横梁10的副车架纵梁30同时穿设于横梁前侧壁12和横梁后侧壁13,且副车架纵梁30与横梁前侧壁12和横梁后侧壁13均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横梁10具有横梁前侧壁12和横梁后侧壁13,横梁前侧壁12和横梁后侧壁13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且横梁前侧壁12和横梁后侧壁13间隔开设置,穿设于第一横梁10的副车架纵梁30同时穿设于横梁前侧壁12和横梁后侧壁13,且副车架纵梁30与横梁前侧壁12和横梁后侧壁13均固定连接,如此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副车架纵梁30与第一横梁10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了副车架纵梁30在纵梁安装孔11处断裂脱落等风险,并且,可靠约束了第一横梁10的自由度,第一横梁10受到撞击时,进一步降低副车架100在第一方向的摆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副车架100还可以包括:多个连接支架57,多个连接支架57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梁10和相应副车架纵梁30之间,且连接支架57位于第一横梁10和相应副车架纵梁30的连接拐角处。
其中,副车架100还可以包括:多个连接支架57,例如:连接支架57可以有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数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连接支架57也可以有其他数量,只要副车架100有多个连接支架57即可。多个连接支架57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梁10和相应副车架纵梁30之间,即连接支架57与第一横梁10、相应副车架纵梁30均连接,例如:连接支架57与第一横梁10、相应副车架纵梁30之间均可以通过焊接连接,或者连接支架57与第一横梁10、相应副车架纵梁30之间均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连接支架57与第一横梁10、相应副车架纵梁30之间也均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只要多个连接支架57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梁10和相应副车架纵梁30之间即可。且连接支架57位于第一横梁10和相应副车架纵梁30的连接拐角处。在本申请中,每个副车架纵梁30和第一横梁10间均连接有连接支架57,例如:连接支架57和副车架纵梁30均为两个,两个连接支架57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梁10和两个副车架纵梁30之间。通过设置连接支架57,可以提高第一横梁10和相应副车架纵梁30的连接强度,能够提升副车架100的刚度和强度,从而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如图1所示,连接支架57的上方可以设置有悬置安装板58,连接支架57还可以为悬置安装板58的焊接提供安装空间。进一步降低了副车架纵梁30在纵梁安装孔11处断裂脱落等风险,提高副车架纵梁30与第一横梁10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副车架100还可以包括:多个连接座50,连接座50用于安装悬置,多个连接座50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连接座50与第一横梁10、相应副车架纵梁30均固定连接,连接座50还适于与车辆的车身纵梁41固定连接,且至少一个连接座50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连接的连接支架57连接。
其中,副车架100还可以包括多个连接座50,连接座50用于安装悬置,悬置安装在连接座50与悬置安装板58之间。多个连接座50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多个连接座50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具体地,连接座50和相应悬置安装板58沿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开,连接座50和相应悬置安装板58间形成悬置安装空间,悬置安装于悬置安装空间内,连接座50和相应悬置安装板58共同组成用于安装悬置的安装支架。连接座50与第一横梁10、相应副车架纵梁30均固定连接,将连接座50与第一横梁10、相应副车架纵梁30、车辆的车身纵梁41均固定连接,能够形成刚性固连结构,提升连接座50的刚度和结构强度,从而提升副车架100的刚度和疲劳强度,悬置安装于连接座50后,可以有效抑制动力总成200向乘员舱传递振动和噪音,从而提升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副车架100通过连接座50固定在车身纵梁41上。至少一个连接座50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连接的连接支架57连接。
其中,连接座50可以为多个,例如:连接座50可以有两个、三个、四个等数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连接座50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数量,只要连接座50有多个即可。多个连接座50可以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且至少一个连接座50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连接的连接支架57连接,例如:可以有一个连接座50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连接的连接支架57连接,或者也可以有两个连接座50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连接的连接支架57连接,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有其他数量个连接座50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连接的连接支架57连接,只要至少有一个连接座50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连接的连接支架57连接即可。
本申请以连接座50设置有两个,有一个连接座50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连接的连接支架57连接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地,两个连接座50分别靠近第一横梁10的两端设置,副车架100安装于车辆上后,由于左侧安装空间不够,沿第二方向,使位于副车架100左端的连接座50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连接的连接支架57连接,从而使左侧的连接座50更靠近副车架100中部,位于副车架100右端的连接座50未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连接的连接支架57连接,可以使副车架100顺利安装于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组件,副车架100可以包括:车身主体40,车身主体40具有车身纵梁41;副车架100,副车架100固设于车身纵梁41且位于车身纵梁41下方,副车架100为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副车架100。
其中,车身组件包括车身主体40和副车架100,车身主体40是车辆的主体部分,车身主体40具有多个车身纵梁41,多个车身纵梁41沿车辆的Y方向间隔开设置,副车架100固设于车身纵梁41,且副车架100位于车身纵梁41的下方,副车架100可以通过螺接或者铆接的方式固定在车身纵梁41的下方,提高车辆整体的强度和刚度,进而保障行车安全。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30穿设于第一横梁10,提高了副车架100的纵向刚度,提高了副车架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降低第一横梁10受到第一方向载荷时发生摆动风险,从而降低电驱总成200的啸叫振动传递和放大风险,提升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并且,也能够减少电驱总成200侵占乘员舱的空间,提升车辆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身组件。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30穿设于第一横梁10,提高了副车架100的纵向刚度,提高了副车架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降低第一横梁10受到第一方向载荷时发生摆动风险,从而降低电驱总成200的啸叫振动传递和放大风险,提升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并且,也能够减少电驱总成200侵占乘员舱的空间,提升车辆安全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副车架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所述第一横梁位于所述第二横梁前侧;
多个副车架纵梁,多个所述副车架纵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副车架纵梁沿所述副车架的第二方向排布,多个所述副车架纵梁均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且至少一个所述副车架纵梁穿设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具有纵梁安装孔,所述副车架纵梁穿设于相应所述纵梁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纵梁的横截面形状和所述纵梁安装孔形状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一个所述副车架纵梁伸出至所述第一横梁前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纵梁伸出所述第一横梁前侧的长度尺寸为L6,满足关系式:8mm≤L6≤12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矩形的两个长边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开,所述矩形的两个短边沿所述副车架的第三方向相对且间隔开,且所述矩形的长边尺寸为L7、所述矩形的短边尺寸为L8,满足关系式:70mm≤L7≤85mm,50mm≤L8<65mm。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开的横梁前侧壁和横梁后侧壁,穿设于所述第一横梁的所述副车架纵梁同时穿设于所述横梁前侧壁和所述横梁后侧壁,且所述副车架纵梁与所述横梁前侧壁和所述横梁后侧壁均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连接支架,多个所述连接支架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和相应所述副车架纵梁之间,且所述连接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横梁和相应所述副车架纵梁的连接拐角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用于安装悬置,多个所述连接座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布,所述连接座与所述第一横梁、相应所述副车架纵梁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还适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纵梁固定连接,且至少一个所述连接座与相应所述副车架纵梁连接的所述连接支架连接。
10.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具有车身纵梁;
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固设于所述车身纵梁且位于所述车身纵梁下方,所述副车架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
CN202322857740.4U 2023-10-23 2023-10-23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Active CN2208426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57740.4U CN220842680U (zh) 2023-10-23 2023-10-23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57740.4U CN220842680U (zh) 2023-10-23 2023-10-23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42680U true CN220842680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86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857740.4U Active CN220842680U (zh) 2023-10-23 2023-10-23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426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01540B (zh)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5883809U (zh) 车身后端加强结构
CN215883808U (zh) 车身后端结构
CN215883810U (zh) 汽车后地板结构及汽车
CN220842680U (zh)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7575389U (zh) 车身后地板及汽车
CN217969656U (zh) 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09888694U (zh) 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1731603U (zh) 驾驶室地板钣金总成及重型卡车
CN106314548A (zh) 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
CN217778775U (zh) 后背门组件及车辆
CN211995880U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骨架结构
CN217515226U (zh) 一种轻型卡车的车架
CN220465632U (zh) 车身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20164015U (zh) 车身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20842684U (zh)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09938604U (zh) 座椅骨架、车辆构架及车辆
CN219728325U (zh) 车身中部结构与车辆
CN215706668U (zh) 一种工程车前围组件
CN217778773U (zh) 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8368020U (zh) 前地板处纵梁网格结构
CN221214218U (zh)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8777593U (zh) 前副车架的固定结构、承载式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4524061U (zh) 电动车后地板安装结构及电动车
CN218536893U (zh) 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及车身后地板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