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36893U - 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及车身后地板总成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及车身后地板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36893U
CN218536893U CN202222888613.6U CN202222888613U CN218536893U CN 218536893 U CN218536893 U CN 218536893U CN 202222888613 U CN202222888613 U CN 202222888613U CN 218536893 U CN218536893 U CN 2185368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middle floor
vehicle body
cross beam
panel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8861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檀一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8861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368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368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368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及车身后地板总成,本实用新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包括沿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中地板和后地板,以及中地板横梁、第一中地板纵梁和第二中地板纵梁,其中,第一中地板纵梁的两端连接中地板横梁和中地板的前端,第二中地板纵梁的两端连接中地板横梁和中地板的后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在中地板上设有中底板横梁、第一中地板纵梁和第二中地板纵梁,有利于增强对中地板的支撑强度,同时整个车身后地板面板形成稳定的结构,方便分散并传递后地板承受的碰撞能量,从而可提高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的强度,降低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断裂的风险。

Description

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及车身后地板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有该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的车身后地板总成。
背景技术
车身地板是车身的基础,车身地板承载着车身附件及乘客货物的重量,同时还承受轿车运动中产生的载荷、振动、冲击和扭矩,并尽可能保证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客空间不会变形过大导致成员受伤。
车身地板包括车身前地板和车身后地板,其中,车身后地板主要为承载后排乘客的主要区域。现有技术中,车身后地板结构的主要构成部件为中地板、后地板、后地板左右两侧的纵梁盖板以及各连接板,汽车发生碰撞时,碰撞产生的能量会通过左、右纵梁传递给各连接板,通过各连接板传递到中地板和后地板上,此结构的地板总成能量传递比较集中,能量难以被传递疏散,会导致其总体的刚度不足,容易造成车身变形,并最终危及到乘客的生命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以提高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的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由前至后依次相连的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中地板和后地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中地板上的中地板横梁、第一中地板纵梁和第二中地板纵梁;
所述中地板横梁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中地板纵梁和所述第二中地板纵梁均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
在车辆长度方向上,所述中地板横梁位于所中地板的中部,所述第一中地板纵梁的后端连接至所述中地板横梁位置,前端延伸至所述中地板的前端,所述第二中地板纵梁的前端连接至所述中地板横梁位置,后端延伸至所述中地板的后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中地板纵梁和所述第二中地板纵梁分置于所述中地板的两侧;所述第一中地板纵梁为连接于所述中地板下侧的两根,且两根所述第一中地板纵梁于车身宽度方向间距布置;所述第二中地板纵梁连接于所述中地板的上侧,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中地板纵梁靠近所述中地板的中部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中地板上设有用于固定线束的线束固定部。
进一步的,所述中地板横梁连接于所述中地板的上侧,所述中地板横梁与所述中地板之间形成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腔体。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在中地板上设有中底板横梁、第一中地板纵梁和第二中地板纵梁,有利于增强对中地板的支撑强度,同时整个车身后地板面板形成稳定的结构,方便分散并传递后地板承受的碰撞能量,从而提高了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的强度,降低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断裂的风险。
此外,将第一中地板纵梁和第二中地板纵梁分别设置中地板横梁的两侧,且将第一中地板纵梁设置为两根,有利于更好的分散由中地板横梁传递过来的能量,从而提高第一中地板纵梁的抗压强度。在中地板上设有用于固定线束的线束固定部,便于车身后地板面板上的线束进行规整。中地板横梁连接在中地板的上侧,并与中地板之间形成第一腔体,方便吸收并传递中地板横梁上受到的能量,同时能够减小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后地板总成,包括后地板骨架,以及设于所述后地板骨架上的、如上所述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骨架包括两根后地板纵梁,以及连接在两根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的中地板后横梁;
所述中地板后横梁的前部贴合在所述中地板的下表面;
所述后地板上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由所述后地板的局部下凹形成,所述中地板后横梁的后部具有向下弯折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贴合在所述凹陷部的前侧。
进一步的,所述中地板后横梁和所述中地板之间形成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骨架还包括连接在两根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的中地板前横梁,所述中地板前横梁和所述中地板后横梁于车身长度方向前后布置;
所述中地板前横梁和所述中地板之间形成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还包括分置于所述中地板两侧的纵梁盖板,各所述纵梁盖板均与对应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连接,并在对应的所述纵梁盖板和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形成有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四腔体。
进一步的,两根所述后地板纵梁的前部分别连接有后门槛梁,并在两个所述后门槛梁之间连接有后地板前横梁;
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设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的一侧,且在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和所述后地板前横梁之间围构形成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五腔体。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后地板总成,设置上述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能够提高车身后地板总成的结构强度,且方便能量的传递和分散,从而具有较好的抗压效果。
后地板骨架中的中地板后横梁分别与中地板于车辆高度方向连接,以及与后地板上设有的凹陷部与车辆长度方向连接,有利于增加中地板和后地板连接部位的可靠性,从而增加车身后地板总成的结构可靠性。中地板后横梁和中地板之间形成第二腔体,中地板前横梁和中地板之间形成第三腔体,并在纵梁盖板和后地板纵梁之间形成第四腔体,方便能量沿各个方向传递,同时腔体结构能够吸收外部噪音,起到降噪的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视角下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另一种视角下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视角下的车身后地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另一种视角下的车身后地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地板面板结构;101、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1、补板;102、中地板;103、后地板;1031、凹陷部;104、纵梁盖板;1041、左纵梁盖板;1042、右纵梁盖板;105、中地板横梁;106、第一中地板纵梁;107、第二中地板纵梁;108、线束固定部;109、连接板;
2、后地板骨架;201、后地板纵梁;2011、左后地板纵梁;2012、右后地板纵梁;2013、第四腔体;202、中地板后横梁;2021、第二腔体;203、中地板前横梁;2031、第三腔体;204、后门槛梁;205、后地板前横梁;2051、第五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由前至后依次相连的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中地板102和后地板103。同时,该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中地板102上的中地板横梁105、第一中地板纵梁106和第二中地板纵梁107。
其中,中地板横梁105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第一中地板纵梁106和第二中地板纵梁107均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中地板横梁105位于所中地板102的中部,第一中地板纵梁106的后端连接至中地板横梁105位置,前端延伸至中地板102的前端,第二中地板纵梁107的前端连接至中地板横梁105位置,后端延伸至中地板102的后端。
本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在中地板102上设有中地板横梁105、第一中地板纵梁106和第二中地板纵梁107,有利于增强对中地板102的支撑强度,同时整个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形成稳定的结构,方便分散并传递后地板103承受的碰撞能量,从而提高了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的强度,降低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断裂的风险。
基于如上整体结构的描述,本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并在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补板1011,使得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的宽度与中地板102相同或者大体相同。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和各补板1011的后端通过连接板109与中地板102焊接连接,以提高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和中地板102之间的连接强度。
仍参照图1和图2中示出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还包括分置于中地板102两侧的纵梁盖板104,本实施例中,分置于中地板102宽度两侧的纵梁盖板104分别为左纵梁盖板1041和右纵梁盖板1042。左纵梁盖板1041和右纵梁盖板1042分别与中地板102宽度方向的两侧焊接相连,以保证连接稳定性。
此外,对于上述中地板横梁105的设置,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地板横梁105连接与中地板102的上侧,且中地板横梁105与中地板102之间形成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腔体。具体参照图2中示出的,中地板横梁105的两端分别连接前述左纵梁盖板1041和右纵梁盖板1042,且中地板横梁105的中部向上凸起而与中地板102之间形成第一腔体,如此设置,有利于保证中地板横梁105与中地板102之间连接强度,方便能量的传递,同时有利于减少噪声的传递。
为进一步提高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的结构强度,方便能量的传递。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第一中地板纵梁106和第二中地板纵梁107分置于中地板102的两侧。参照图1和图2中示出的,第一中地板纵梁106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中地板102的前端和中地板横梁105的前端,第二中地板纵梁107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中地板102的后端和中地板横梁105的后端,如此方便第二中地板纵梁107中的能量经过中地板横梁105传递,能够沿第一中地板纵梁106传递,从而进一步的分散中地板横梁105上的能量。
为进一步改善能量的传递,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中地板纵梁106为连接于中地板102下侧的两根,且两根第一中地板纵梁106于车身宽度方向间距布置。而第二中地板纵梁107连接于中地板102的上侧,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第二中地板纵梁107靠近中地板102的中部布置。
需要注意的是,将第一中地板纵梁106设置为两根,增加传能量路径,有利于进一步分散中地板横梁105上的能量,并与连接板109和中地板横梁105之间形成双“H”结构,能够提高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整体的强度。此时,将用于设置座椅挂钩的连接板109设置在中地板横梁105的前侧,使得后排座椅整体位于第一中地板纵梁106所支撑的区域内,对后排乘客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将第一中地板纵梁106设置为多个,在此对第一中地板纵梁106的数量设置不作具体的限定,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
而将第二中地板纵梁107靠近中地板102的中部设置,能够使得中地板102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具有很好的传递能量效果,以提高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整体的抗压强度。当然,也可将第二中地板纵梁107设置布置在其它位置,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此外,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和图2中示出的,后地板103上设有凹陷部1031,该凹陷部1031由后地板103的局部下凹形成吸能空腔,车身受到后碰力时,后地板103上的凹陷部1031能够吸收部分碰撞能量,从而减少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断裂的危险,提高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整体的抗压性能。
另外,为方便线束的规整,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地板102上设有用于固定线束的线束固定部108,该线束固定部108的具体结构可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参照图1中示出的,线束固定部108设置在中地板102的后端部位置,保证中地板102自身结构强度的同时,方便车内、车外线束的的整合。除此之外,该线束固定部108还可设置在中地板102上其它合适的位置,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身后地板总成,本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总成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其包括后地板骨架2,以及设于后地板骨架2上的、如上所述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
本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总成,设置上述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能够提高车身后地板总成的结构强度,且方便能量的传递和分散,从而具有较好的抗压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后地板骨架2包括两根后地板纵梁201,以及连接在两根后地板纵梁201之间的中地板后横梁202,并且中地板后横梁202的前部贴合在中地板102的下表面,而中地板后横梁202的后部具有向下弯折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贴合在所述凹陷部1031的前侧。
具体的,各纵梁盖板104均与对应侧的后地板纵梁201连接。参照图5中示出的,两根后地板纵梁201分别对应前述的左纵梁盖板1041和右纵梁盖板1042设置为左后地板纵梁2011和右后地板纵梁2012。而中地板后横梁202的两端分别与左后地板纵梁2011和右后地板纵梁2012焊接相连。
参照图3中示出的,中地板后横梁202的前部沿车辆高度方向与中地板102贴合焊接相连,而将中地板后横梁202固定在中地板102的下侧,同时中地板后横梁202的后部与前述的吸能空腔的侧壁贴合焊接相连,从而将中地板后横梁202固定在吸能空腔的前侧,如此设置,有利于增加中地板102和后地板103连接部位的可靠性,从而增加车身后地板总成的抗压强度。
本实施例,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地板后横梁202和中地板102之间形成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腔体2021,进一步吸收从后地板103传递过来的能量和噪声。
此外,在对应的纵梁盖板104和后地板纵梁201之间形成有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四腔体2013。参照图4和图5中示出的,左后地板纵梁2011和左纵梁盖板1041之间以及右后地板纵梁2012和右纵梁盖板1042之间分别形成第四腔体2013,传递到中地板后横梁202上的部分碰撞能量经由第二腔体2021被分散到两侧的第四腔体2013,并在传递过程中吸收碰撞能量。
此外,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后地板骨架2还包括连接在两根后地板纵梁201之间的中地板前横梁203,且中地板前横梁203和中地板后横梁202于车身长度方向前后布置。并在中地板前横梁203和中地板102之间形成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腔体2031。碰撞能量沿着第四腔体2013向车身前部传递,到达第三腔体2031时,第四腔体2013内的部分能量及噪音被第三腔体2031吸收,进一步减少第四腔体2013内的能量。
另外,为进一步分散第四腔体2013内的能量,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两根后地板纵梁201的前部分别连接后门槛梁204,并在两个后门槛梁204之间连接有后地板前横梁205。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设于后地板前横梁205的一侧,且在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和后地板前横梁205之间围构形成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五腔体2051。
参照图4和图5中示出的,左后地板纵梁2011和右后地板纵梁2012的前端分别连接一个后门槛梁204,并在两个后门槛梁204之间,且位于左后地板纵梁2011和右后地板纵梁2012的前侧,沿车身宽度方向连接后地板前横梁205,后地板前横梁205位于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下侧,并于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围构成第五腔体2051。第五腔体2051的设置,能够实现对第四腔体2013内能量的进一步分散,以使得整个车身后地板总成具有很好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总成,在车身后地板103受到后碰力时,后地板103上的吸能空腔吸收部分碰撞能量,并将剩余能量传递到中地板后横梁202,中地板后横梁202将一部分能量分散到中地板102上,经由第二中地板纵梁107、中地板横梁105和第一中地板纵梁106逐步向前传递并分散;另一部分能量由第二腔体2021传递到第四腔体2013,从第四腔体2013传递到第一腔体、第三腔体2031和第五腔体2051中进行分散,从而提高车身后地板总成的结构强度,减少其断裂风险。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由前至后依次相连的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中地板(102)和后地板(103),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中地板(102)上的中地板横梁(105)、第一中地板纵梁(106)和第二中地板纵梁(107);
所述中地板横梁(105)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中地板纵梁(106)和所述第二中地板纵梁(107)均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
在车辆长度方向上,所述中地板横梁(105)位于所中地板(102)的中部,所述第一中地板纵梁(106)的后端连接至所述中地板横梁(105)位置,前端延伸至所述中地板(102)的前端,所述第二中地板纵梁(107)的前端连接至所述中地板横梁(105)位置,后端延伸至所述中地板(102)的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地板纵梁(106)和所述第二中地板纵梁(107)分置于所述中地板(102)的两侧;
所述第一中地板纵梁(106)为连接于所述中地板(102)下侧的两根,且两根所述第一中地板纵梁(106)于车身宽度方向间距布置;
所述第二中地板纵梁(107)连接于所述中地板(102)的上侧,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中地板纵梁(107)靠近所述中地板(102)的中部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地板(102)上设有用于固定线束的线束固定部(108)。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地板横梁(105)连接于所述中地板(102)的上侧,所述中地板横梁(105)与所述中地板(102)之间形成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腔体。
5.一种车身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地板骨架(2),以及设于所述后地板骨架(2)上的、如权利要球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骨架(2)包括两根后地板纵梁(201),以及连接在两根所述后地板纵梁(201)之间的中地板后横梁(202);
所述中地板后横梁(202)的前部贴合在所述中地板(102)的下表面;
所述后地板(103)上设有凹陷部(1031),所述凹陷部(1031)由所述后地板(103)的局部下凹形成,所述中地板后横梁(202)的后部具有向下弯折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贴合在所述凹陷部(1031)的前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地板后横梁(202)和所述中地板(102)之间形成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腔体(202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骨架(2)还包括连接在两根所述后地板纵梁(201)之间的中地板前横梁(203),所述中地板前横梁(203)和所述中地板后横梁(202)于车身长度方向前后布置;
所述中地板前横梁(203)和所述中地板(102)之间形成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腔体(2031)。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还包括分置于所述中地板(102)两侧的纵梁盖板(104),各所述纵梁盖板(104)均与对应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201)连接,并在对应的所述纵梁盖板(104)和所述后地板纵梁(201)之间形成有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四腔体(2013)。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两根所述后地板纵梁(201)的前部分别连接有后门槛梁(204),并在两个所述后门槛梁(204)之间连接有后地板前横梁(205);
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设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205)的一侧,且在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加强板(101)和所述后地板前横梁(205)之间围构形成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五腔体(2051)。
CN202222888613.6U 2022-10-31 2022-10-31 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及车身后地板总成 Active CN2185368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88613.6U CN218536893U (zh) 2022-10-31 2022-10-31 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及车身后地板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88613.6U CN218536893U (zh) 2022-10-31 2022-10-31 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及车身后地板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36893U true CN218536893U (zh) 2023-02-28

Family

ID=85281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88613.6U Active CN218536893U (zh) 2022-10-31 2022-10-31 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及车身后地板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368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8001540B (zh)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5883810U (zh) 汽车后地板结构及汽车
CN211568102U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下车体框架
CN217575390U (zh) 后地板结构及汽车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8536893U (zh) 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及车身后地板总成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2685745U (zh) 一种地板上纵梁组件
CN212685730U (zh) 一种汽车b柱传力组件
CN100519310C (zh) 一种可伸缩顶汽车前底板的布置结构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CN219601392U (zh) 车辆的车身及车辆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2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2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406610U (zh) 门槛梁与车辆
CN220164015U (zh) 车身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20465632U (zh) 车身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19728356U (zh) 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18

Address after: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after: GREAT WALL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1902, floor 16, building 3, yard 4, No. 22, Jinghai 4th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