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42104U - 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及交通工具 - Google Patents

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及交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42104U
CN220842104U CN202322470507.0U CN202322470507U CN220842104U CN 220842104 U CN220842104 U CN 220842104U CN 202322470507 U CN202322470507 U CN 202322470507U CN 220842104 U CN220842104 U CN 2208421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cover body
driving
fly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7050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敖尚兵
张希
贺劲刚
彭丹
倪前宏
张翼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uitian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uitian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uitian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uitian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7050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421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421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421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及交通工具,涉及交通运输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第三盖体;第一盖体在陆行状态下封盖车体外壳的收纳开口;第二盖体与第一盖体间隔设置并相对固定,第二盖体与第一盖体之间安装飞行机构;第二盖体在飞行状态下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以封盖收纳开口的一部分区域,并使收纳开口的另一部分区域形成避让开口;第一方向为靠近第一盖体的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三盖体与车体外壳、或者第一盖体、或者第二盖体活动连接;第三盖体在飞行状态下封盖避让开口。该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可解决目前具有飞行机构可折叠收纳功能的飞行汽车在飞行过程中易颠簸、不平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及交通工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交通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及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以及出行要求的提高,汽车等部分交通工具已开始在行驶本体上安装飞行机构,安装飞行机构后的交通工具可通过行驶本体在陆地上行驶,并可通过飞行机构在空中飞行,如此便形成了陆空一体的飞行汽车,该飞行汽车可提高人们出行的便捷性。
当飞行汽车处于飞行状态下时,飞行机构载着飞行汽车飞行,由于负载比较重,所以飞行机构需要展开,而飞行机构一旦展开,则整体尺寸会比较大,所以当飞行汽车处于陆行工况时,飞行机构不能处于展开状态,必须对飞行机构进行折叠,而飞行机构在折叠完成之后通常会设置为可收纳的方式,即当飞行汽车在陆地上行驶时,飞行机构收纳于行驶本体内部;当飞行汽车在空中飞行时,飞行机构可移动至行驶本体外并执行飞行动作。
然而,目前具有飞行机构可折叠收纳功能的飞行汽车,由于飞行机构收纳于行驶本体内部,因此在飞行过程中,飞行机构会从收纳腔体内伸出并展开,以执行飞行动作;在此情况下,飞行汽车整体机身无法构成一个封闭体,在飞行过程中,会出现由于收纳腔体内灌入气流而形成风阻等情况,从而影响整个飞行机构在飞行过程中的气动效率,也会因为收纳腔体内灌入气流而导致飞行汽车在飞行时出现强烈的颠簸、不平稳的问题,在安全性上存在一定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旨在解决目前具有飞行机构可折叠收纳功能的飞行汽车在飞行过程中易颠簸、不平稳,在安全性上存在一定隐患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所述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包括:
第一盖体,用于在陆行状态下封盖车体外壳的收纳开口;
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一盖体间隔设置并相对固定,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一盖体之间用于安装飞行机构;所述第二盖体用于在飞行状态下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以封盖所述收纳开口的一部分区域,并使所述收纳开口的另一部分区域形成避让开口;所述第一方向为靠近所述第一盖体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第三盖体,所述第三盖体与所述车体外壳活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三盖体与所述第一盖体活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三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三盖体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封盖所述避让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盖体的第一边缘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盖体的第二边缘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边缘在正投影面上位于所述第一盖体的覆盖范围内,所述正投影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所述飞行状态下,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收纳开口的边缘抵接,所述第二盖体的第三边缘与所述收纳开口的边缘围合形成所述避让开口,所述第三边缘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盖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的下方;在行驶方向上,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第一盖体的前端,所述第二边缘位于所述第二盖体的前端,所述第三边缘位于所述第二盖体的后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盖体滑动连接于所述车体外壳上,或者所述第三盖体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上,或者所述第三盖体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上;
所述第三盖体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滑动至所述避让开口处,以对所述避让开口进行封盖。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盖体铰接于所述车体外壳上,或者所述第三盖体铰接于所述第一盖体上,或者所述第三盖体铰接于所述第二盖体上
所述第三盖体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翻转至所述避让开口处,以对所述避让开口进行封盖。
进一步地,所述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三盖体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三盖体移动至所述避让开口处,以对所述避让开口进行封盖。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直线驱动装置和第二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上,所述第三盖体连接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上;
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三盖体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三盖体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所述第一预设路径、所述第二预设路径的其中一个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预设路径、所述第二预设路径的另外一个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包括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陆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一盖体移动至所述收纳开口处,以对所述收纳开口进行封盖;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二盖体移动至所述收纳开口处,以对所述收纳开口的一部分区域进行封盖;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通信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驱动所述第二盖体移动至所述收纳开口处时输出触发信号至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驱动所述第三盖体移动至所述避让开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盖体具有连接结构,所述第三盖体具有配合结构;当所述第三盖体封盖所述避让开口时,所述配合结构与所述连接结构抵接配合;
所述连接结构、所述配合结构的其中一个具有凸起部,所述连接结构、所述配合结构的另外一个具有凹陷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盖体设有第一柔性封接部;当所述第三盖体封盖所述避让开口时,所述第一柔性封接部与所述第三盖体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盖体设有第二柔性封接部;当所述第三盖体封盖所述避让开口时,所述第二柔性封接部与所述第二盖体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盖体的至少部分边缘设置为弧形。
对应地,本申请还提出一种交通工具,所述交通工具包括车体外壳以及如前述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车体外壳内设有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三盖体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陆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一盖体移动至所述收纳开口处,且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二盖体移动至所述收纳开口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三盖体移动至所述避让开口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出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第一盖体、飞行机构和第二盖体相对固定设置,飞行机构位于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在陆行状态下通过第一盖体对收纳开口进行完全封盖,以将飞行机构收纳于车体外壳内部;在切换至飞行状态时,则令第一盖体和飞行机构沿第一方向同步移动,以使第一盖体与收纳开口分离,并使得飞行机构由收纳开口伸出车体外壳之外,同时令飞行机构沿第二方向移动,以使飞行机构与交通工具的整体重心位置对齐,获得最大升力;而第二盖体将随飞行机构的移动而同步移动至将收纳开口的一部分区域封盖的位置,此时收纳开口的另一部分区域构成避让开口,再通过可活动的第三盖体对该避让开口进行封盖;如此,通过第三盖体与第二盖体之间的配合,可在飞行状态下将收纳开口完全封盖,可避免外部气流经避让开口灌入车体外壳的内部、并在车体外壳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快速流动而造成气流扰动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飞行机构在飞行过程中的气动效率,减少了因气流扰动而产生的飞行颠簸,提高了飞行汽车的飞行平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安全隐患,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一实施例中处于飞行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一实施例中处于陆行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一实施例中处于陆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一实施例中处于飞行状态下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第一盖体 6 第一驱动组件
2 第二盖体 21 连接结构
3 第三盖体 31 配合结构
4 飞行机构 61 第一直线驱动装置
5 车体外壳 62 第二直线驱动装置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研发人员经过对现有的具备飞行机构可折叠收纳功能的飞行汽车进行拆解研究后发现,为保证飞行机构顺利伸出行驶本体外及折叠收纳于行驶本体内部,行驶本体上需设置一个供飞行机构进出的开口。与之对应地,飞行机构的两侧通常分别设置有一件盖板,当处于陆行状态下时,飞行机构收纳于行驶本体内部,此时其中一件盖板可对行驶本体上的开口进行盖合;当处于飞行状态下时,飞行机构伸出行驶本体外,此时另外一件盖板可对行驶本体上的开口进行盖合;如此可全程对行驶本体内部形成围蔽防护作用,避免外界杂质进入。
在实际飞行过程中,为使飞行机构的驱动效率最大化,需保证飞行机构的位置与行驶本体的重心位置对齐,如此方可获得最大升力。而由于行驶本体的重心位置通常与飞行机构的收纳位置存在横向间距,因此当飞行汽车由陆行状态切换为飞行状态时,即飞行机构由收纳位置向行驶本体外部伸出时,飞行机构还需要同时沿横向移动一定距离,以保证飞行机构伸出后的位置与行驶本体的重心位置对齐。而飞行机构两侧的盖板需要随飞行机构同步移动,如此将导致用于在飞行状态下盖合行驶本体开口的盖板相对行驶本体开口发生横向偏移,从而造成封盖不全的问题,即盖板与行驶本体开口之间存在间隙,外部气流将由该间隙灌入行驶本体内部的收纳腔体中,从而影响整个飞行机构在飞行过程中的气动效率,并由于气流扰动的原因而导致飞行汽车在飞行时出现强烈的颠簸、不平稳的问题,降低了飞行汽车的飞行稳定性。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对应提供一种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4,该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包括第一盖体1、第二盖体2和第三盖体3;其中:
第一盖体1用于在陆行状态下封盖车体外壳5的收纳开口(图中未示意出)。
第二盖体2与第一盖体1间隔设置并相对固定,第二盖体2与第一盖体1之间用于安装飞行机构4;第二盖体2用于在飞行状态下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以封盖收纳开口的一部分区域,并使收纳开口的另一部分区域形成避让开口(图中未示意出);第一方向为靠近第一盖体1的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第三盖体3与车体外壳5活动连接,或者第三盖体3与第一盖体1活动连接,或者第三盖体3与第二盖体2活动连接;第三盖体3用于在飞行状态下封盖避让开口。
在本实施例中,车体外壳5为飞行汽车的外壳部分。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可连接于一固定支架上,以实现相对固定;飞行机构4可连接于该固定支架的中部,其中,飞行机构4可包括机翼、螺旋桨等用于提供升力的装置及相应的连接支架;图示性地,飞行机构4的多个机翼或螺旋桨可向中心收拢,以使得飞行机构4可收纳于车体外壳5内部,而当飞行机构4伸出车体外壳5后,多个机翼或螺旋桨可向外展开。
在陆行状态下,第一盖体1封盖于收纳开口上,飞行机构4和第二盖体2均收纳于车体外壳5内部。由陆行状态切换至飞行状态时,第一盖体1、飞行机构4、第二盖体2均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其中,若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2沿垂直方向排布,则第一方向应设置为垂直向上;若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2沿倾斜方向排布,则第一方向应设置为倾斜向上;第二方向则是用于将飞行机构4的位置横向调整至与飞行汽车整体的重心位置相对齐的方向,以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2沿垂直方向排布为例,第二方向应设置为水平方向;其中,飞行机构4的位置与飞行汽车整体的重心位置相对齐,具体可以是飞行机构4位于飞行汽车整体重心位置的正上方。上述沿第一方向的移动动作和沿第二方向的移动动作可根据实际需要同时进行或依次进行。
第二盖体2的面积可小于或等于第一盖体1的面积,当第二盖体2的面积小于第一盖体1的面积时,第二盖体2的部分边缘可在移动到位后与收纳开口的部分边缘贴合;当第二盖体2的面积等于第一盖体1的面积时,第二盖体2可在移动到位后贴合于车体外壳5的内侧壁或外侧壁上;基于上述方式,第二盖体2均可对收纳开口的一部分区域形成封盖作用。而由于第二盖体2沿第二方向移动了一定距离,因此第二盖体2在封盖完毕后将与收纳开口的部分边缘之间存在一定间隙,该间隙即构成避让开口;此时需要继续移动第三盖体3,以通过可活动的第三盖体3对避让开口进行封盖,其中,第三盖体3可通过滑动连接、铰接等方式活动连接于车体外壳5、第一盖体1或第二盖体2上。如此,通过第三盖体3与第二盖体2的配合,可将收纳开口完全封盖,可避免空气经避让开口在车体外壳5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快速流动而造成气流扰动,从而减少了飞行颠簸,提高了飞行汽车的飞行平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安全隐患,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具体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人工操控的方式或通过驱动装置自动驱动的方式移动第一盖体1、飞行机构4、第二盖体2和第三盖体3,此处不作限定。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第一盖体1、飞行机构4和第二盖体2相对固定设置,飞行机构4位于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之间;在陆行状态下通过第一盖体1对收纳开口进行完全封盖,以将飞行机构4收纳于车体外壳5内部;在切换至飞行状态时,则令第一盖体1和飞行机构4沿第一方向同步移动,以使第一盖体1与收纳开口分离,并使得飞行机构4由收纳开口伸出车体外壳5之外,同时令飞行机构4沿第二方向移动,以使飞行机构4与飞行汽车的整体重心位置对齐,获得最大升力;而第二盖体2将随飞行机构4的移动而同步移动至将收纳开口的一部分区域封盖的位置,此时收纳开口的另一部分区域构成避让开口,再通过可活动的第三盖体3对该避让开口进行封盖;如此,通过第三盖体3与第二盖体2之间的配合,可在飞行状态下将收纳开口完全封盖,可避免外部气流经避让开口灌入车体外壳5的内部、并在车体外壳5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快速流动而造成气流扰动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飞行机构4在飞行过程中的气动效率,减少了因气流扰动而产生的飞行颠簸,提高了飞行汽车的飞行平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安全隐患,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4,第一盖体1的第一边缘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第二盖体2的第二边缘间隔设置,第二边缘在正投影面上位于第一盖体1的覆盖范围内,正投影面垂直于第一方向。简而言之,第二盖体2的第二边缘相对第一盖体1的第一边缘向内侧收缩,且第二边缘与第一边缘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等于飞行机构4沿第二方向的移动距离,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应朝向飞行汽车整体重心所在的方向,而第二盖体2的其它边缘可与第一盖体1的对应边缘在正投影面上平齐。
基于上述设置,由陆行状态切换为飞行状态时,第二边缘与第一边缘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可用于填补第二盖体2沿第二方向的移动距离,使得第二边缘在移动到位后可与收纳开口的对应边缘抵接。而第二盖体2上与第二边缘相对的第三边缘则由于第二盖体2沿第二方向的移动而与收纳开口的对应边缘之间形成一间隙,在第三边缘与第一盖体1的对应边缘在正投影面上平齐的情况下,第三边缘与收纳开口的对应边缘之间的间隙距离等于第二盖体2沿第二方向的移动距离,该间隙构成避让开口;后续可通过第三盖体3对避让开口进行封盖。
基于上述将第二盖体2的部分边缘相对第一盖体1的对应边缘向内收缩设置的方案,可在保证第二盖体2对收纳开口完成部分封盖的情况下,令第二盖体2的边缘与收纳开口的边缘贴合,如此可使得第二盖体2表面与车体外壳5表面平齐,或者使得第二盖体2表面不凸出于车体外壳5的表面,从而可提升外观效果;并且能够在避免干涉的情况下使得第二盖体2沿第一方向的移动和沿第二方向的移动得以同时进行,从而可提高由陆行状态切换至飞行状态的切换效率。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4,第二盖体2设置于第一盖体1的下方;在行驶方向上,第一边缘位于第一盖体1的前端,第二边缘位于第二盖体2的前端,第三边缘位于第二盖体2的后端。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由于飞行汽车中质量较大的舱体的位置通常位于飞行汽车的前端,因此飞行汽车的重心位置通常位于前端。本实施例则根据这一实际应用场景对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具体地,第二盖体2前端的第二边缘相对第一盖体1前端的第一边缘在水平面上处于较后的位置,第二盖体2后端的第三边缘可与第一盖体1后端的对应边缘在水平面上平齐;在陆行状态下,第一盖体1的第一边缘及其它边缘均与收纳开口的对应边缘贴合,第一盖体1完全封盖收纳开口;当飞行汽车由陆行状态切换为飞行状态时,第二盖体2的第二边缘在向上移动的同时向前移动,直至第二边缘与收纳开口前端的对应边缘贴合,此时第二盖体2完成了对收纳开口的部分封盖,第三边缘则与收纳开口后端的对应边缘存在一定间隙,该间隙构成避让开口;后续可通过第三盖体3对避让开口进行封盖。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4,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三盖体3滑动连接于车体外壳5上,或者第三盖体3滑动连接于第一盖体1上,或者第三盖体3滑动连接于第二盖体2上;
第三盖体3用于在飞行状态下滑动至避让开口处,以对避让开口进行封盖。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三盖体3可借助滑槽与凸台配合、导轨与滑块配合等方式滑动连接于车体外壳5、第一盖体1或第二盖体2上,并可通过相应的驱动装置驱动第三盖体3相对车体外壳5、第一盖体1或第二盖体2直线移动,以使第三盖体3在陆行状态下便捷地移动至不对第一盖体1产生干涉的位置,并使第三盖体3在飞行状态下便捷地移动至可对避让开口形成封盖的位置。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4,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三盖体3铰接于车体外壳5上,或者第三盖体3铰接于第一盖体1上,或者第三盖体3铰接于第二盖体2上。
第三盖体3用于在飞行状态下翻转至避让开口处,以对避让开口进行封盖。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三盖体3可通过铰链铰接于车体外壳5、第一盖体1或第二盖体2上,并可通过相应的驱动装置驱动第三盖体3相对车体外壳5、第一盖体1或第二盖体2转动,以使第三盖体3在陆行状态下可便捷地打开,避免对第一盖体1产生干涉,并使第三盖体3在飞行状态下可便捷地盖合,以对避让开口进行封盖。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4,在第三实施例中,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6,第一驱动组件6与第三盖体3连接;第一驱动组件6用于在飞行状态下驱动第三盖体3移动至避让开口处,以对避让开口进行封盖。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6可设置于车体外壳5内部,第一驱动组件6可包括电机、气缸、液压缸等驱动装置及相应的传动机构,第一驱动组件6可沿一个或多个方向独立驱动第三盖体3移动,以使第三盖体3在陆行状态下便捷地移动至不对第一盖体1产生干涉的位置,并使第三盖体3在飞行状态下便捷地移动至可对避让开口形成封盖的位置。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5,第一驱动组件6包括第一直线驱动装置61和第二直线驱动装置62,第一直线驱动装置61连接于第二直线驱动装置62上,第三盖体3连接于第一直线驱动装置61上;
第二直线驱动装置62用于驱动第一直线驱动装置61和第三盖体3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第一直线驱动装置61用于驱动第三盖体3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第一预设路径、第二预设路径的其中一个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预设路径、第二预设路径的另外一个平行于第二方向。
具体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61、第二直线驱动装置62可包括电机、气缸、液压缸等驱动件和丝杆、导柱等传动机构及限位结构;基于第一直线驱动装置61和第二直线驱动装置62,可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驱动第三盖体3移动,提高了驱动灵活度,使得第三盖体3可更准确地移动至预设的封盖位置。其中,当第一直线驱动装置61的驱动方向、第二直线驱动装置62的驱动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平行时,可使第三盖体3的移动路径与第二盖体2的移动路径相对应,从而可更好地避免移动过程中发生干涉。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4,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包括第二驱动组件(图中未示意出),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一盖体1、第二盖体2连接;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陆行状态下驱动第一盖体1移动至收纳开口处,以对收纳开口进行封盖;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飞行状态下驱动第二盖体2移动至收纳开口处,以对收纳开口的一部分区域进行封盖;
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一驱动组件6通信连接;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驱动第二盖体2移动至收纳开口处时输出触发信号至第一驱动组件6,第一驱动组件6用于在接收到触发信号时驱动第三盖体3移动至避让开口处。
具体地,第二驱动组件可设置于车体外壳5内部,第二驱动组件可包括电机、气缸、液压缸等驱动装置及相应的传动机构,第二驱动组件可沿一个或多个方向驱动第一盖体1、飞行机构4和第二盖体2移动,以使第一盖体1在陆行状态下便捷地移动至可对收纳开口形成完全封盖的位置,并使第二盖体2在飞行状态下便捷地移动至可对避让开口形成部分封盖的位置。
通过第一驱动组件6与第二驱动组件之间的通信连接,可在第二驱动组件执行驱动第二盖体2进行封盖的操作时自动触发第一驱动组件6执行对应的驱动第三盖体3进行封盖的操作,如此可提高封盖动作之间衔接配合的紧凑程度,从而可提高由陆行状态切换至飞行状态的切换效率,并提升了设备的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驱动组件6与第二驱动组件之间可借助控制器及相关的线缆、WIFI组件、蓝牙组件等元器件而实现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6,第二盖体2具有连接结构21,第三盖体3具有配合结构31;当第三盖体3封盖避让开口时,配合结构31与连接结构21抵接配合;
连接结构21、配合结构31的其中一个具有凸起部,连接结构21、配合结构31的另外一个具有凹陷部。
具体地,连接结构21可设置为图6所示的位于第二盖体2后端第三边缘处的阶梯状结构,配合结构31亦可设置为图6所示的位于第三盖体3前端对应边缘处的阶梯状结构,其中一个阶梯状结构的凸起部抵接于另外一个阶梯状结构的凹陷部中。通过连接结构21与配合结构31之间的凹凸抵接配合,相比于平面与平面贴合的方式,可起到更好的定位作用,使得第二盖体2与第三盖体3在封盖状态下可实现相互对接,从而可利用相互之间的限位作用提高封盖稳定性;并可增加第二盖体2与第三盖体3的接触面积,使得第二盖体2与第三盖体3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4,第二盖体2设有第一柔性封接部(图中未示意出);当第三盖体3封盖避让开口时,第一柔性封接部与第三盖体3贴合。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4,第三盖体3设有第二柔性封接部(图中未示意出);当第三盖体3封盖避让开口时,第二柔性封接部与第二盖体2贴合。
具体地,第一柔性封接部、第二柔性封接部可采用具有密封效果的弹性塑胶材质制成;第一柔性封接部和第二柔性封接部可用于填补第二盖体2与第三盖体3之间可能存在的缝隙,以达到更好的封盖效果,避免外部气体或杂质进入车体外壳5内部而造成气流扰动、器件损坏等问题。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4,第一盖体1的至少部分边缘设置为弧形。
当第一盖体1的部分边缘设置为弧形时,可提高第一盖体1外轮廓的平滑程度,从而可改善观感,并可避免第一盖体1边缘的尖角部在搬运拆装过程中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优选地,第一盖体1沿行驶方向的前端设置为弧形,如此还可利用弧形所形成的流线型结构在飞行状态下减小风阻。
更优地,第一盖体1在正投影面上的外轮廓可设置为椭圆形。
对应地,参照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交通工具,该交通工具包括车体外壳5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交通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汽车,车体外壳5用于包覆交通工具内部的行驶本体。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在陆行状态下可通过第一盖体1对车体外壳5的收纳开口进行完全封盖,以将飞行机构4收纳于车体外壳5内部;在切换至飞行状态时,则令第一盖体1和飞行机构4沿第一方向同步移动,以使第一盖体1与收纳开口分离,并使得飞行机构4由收纳开口伸出车体外壳5之外,同时令飞行机构4沿第二方向移动,以使飞行机构4与交通工具的整体重心位置对齐,获得最大升力,从而提高交通工具的飞行动力;而第二盖体2将随飞行机构4的移动而同步移动至将收纳开口的一部分区域封盖的位置,此时收纳开口的另一部分区域构成避让开口,再通过可活动的第三盖体3对该避让开口进行封盖;如此,通过第三盖体3与第二盖体2之间的配合,可在飞行状态下将收纳开口完全封盖,可避免外部气流经避让开口灌入车体外壳5的内部、并在车体外壳5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快速流动而造成气流扰动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飞行机构4在飞行过程中的气动效率,减少了因气流扰动而产生的飞行颠簸,提高了该交通工具的飞行平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安全隐患,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关于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的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交通工具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4,车体外壳5内设有第一驱动组件6和第二驱动组件(图中未示意出);第一驱动组件6与第三盖体3连接,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一盖体1、第二盖体2连接。
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陆行状态下驱动第一盖体1移动至收纳开口处,且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飞行状态下驱动第二盖体2移动至收纳开口处;第一驱动组件6用于在飞行状态下驱动第三盖体3移动至避让开口处。
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6和第二驱动组件可设置于车体外壳5内部,第一驱动组件6、第二驱动组件可包括电机、气缸、液压缸等驱动装置及相应的传动机构;通过第一驱动组件6和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实现了第一盖体1、飞行机构4、第二盖体2和第三盖体3的自主移动,无需人工进行移动,从而提高了陆行状态与飞行状态之间的切换效率,并提升了该交通工具的自动化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公开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及交通工具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包括:
第一盖体,用于在陆行状态下封盖车体外壳的收纳开口;
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一盖体间隔设置并相对固定,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一盖体之间用于安装飞行机构;所述第二盖体用于在飞行状态下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以封盖所述收纳开口的一部分区域,并使所述收纳开口的另一部分区域形成避让开口;所述第一方向为靠近所述第一盖体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第三盖体,所述第三盖体与所述车体外壳活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三盖体与所述第一盖体活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三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三盖体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封盖所述避让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的第一边缘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盖体的第二边缘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边缘在正投影面上位于所述第一盖体的覆盖范围内,所述正投影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所述飞行状态下,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收纳开口的边缘抵接,所述第二盖体的第三边缘与所述收纳开口的边缘围合形成所述避让开口,所述第三边缘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的下方;在行驶方向上,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第一盖体的前端,所述第二边缘位于所述第二盖体的前端,所述第三边缘位于所述第二盖体的后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盖体滑动连接于所述车体外壳上,或者所述第三盖体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上,或者所述第三盖体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上;
所述第三盖体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滑动至所述避让开口处,以对所述避让开口进行封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盖体铰接于所述车体外壳上,或者所述第三盖体铰接于所述第一盖体上,或者所述第三盖体铰接于所述第二盖体上
所述第三盖体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翻转至所述避让开口处,以对所述避让开口进行封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三盖体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三盖体移动至所述避让开口处,以对所述避让开口进行封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直线驱动装置和第二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上,所述第三盖体连接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上;
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三盖体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三盖体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所述第一预设路径、所述第二预设路径的其中一个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预设路径、所述第二预设路径的另外一个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包括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陆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一盖体移动至所述收纳开口处,以对所述收纳开口进行封盖;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二盖体移动至所述收纳开口处,以对所述收纳开口的一部分区域进行封盖;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通信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驱动所述第二盖体移动至所述收纳开口处时输出触发信号至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驱动所述第三盖体移动至所述避让开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具有连接结构,所述第三盖体具有配合结构;当所述第三盖体封盖所述避让开口时,所述配合结构与所述连接结构抵接配合;
所述连接结构、所述配合结构的其中一个具有凸起部,所述连接结构、所述配合结构的另外一个具有凹陷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设有第一柔性封接部;当所述第三盖体封盖所述避让开口时,所述第一柔性封接部与所述第三盖体贴合;
且/或,所述第三盖体设有第二柔性封接部;当所述第三盖体封盖所述避让开口时,所述第二柔性封接部与所述第二盖体贴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的至少部分边缘设置为弧形。
12.一种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工具包括车体外壳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外壳内设有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三盖体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陆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一盖体移动至所述收纳开口处,且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二盖体移动至所述收纳开口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飞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三盖体移动至所述避让开口处。
CN202322470507.0U 2023-09-11 2023-09-11 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及交通工具 Active CN2208421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70507.0U CN220842104U (zh) 2023-09-11 2023-09-11 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及交通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70507.0U CN220842104U (zh) 2023-09-11 2023-09-11 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及交通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42104U true CN220842104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81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70507.0U Active CN220842104U (zh) 2023-09-11 2023-09-11 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及交通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421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16608B (zh) 无人机起落架及无人机
US20180297698A1 (en) Aircraft Having Telescopic Wings and Tilting Motor Assemblies
CN107367675B (zh) 一种移动式特高压电力试验用的试验装置
CN215244823U (zh) 隐藏式操纵台及司机室、轨道车辆
CN212195963U (zh) 无人机机场
CN220842104U (zh) 飞行汽车的顶盖结构及交通工具
CN211641988U (zh) 一种车载无人机装置
CN219884133U (zh) 无人机运输车厢及消防车
CN112141150B (zh) 车厢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9921626U (zh) 一种用于小型无人机停泊舱上的外翻联动式舱门
CN108016607B (zh) 无人机起降装置
CN214296424U (zh) 一种折叠式无人机
CN211984559U (zh) 活动顶棚以及无人货柜
CN214986021U (zh) 机架及飞行设备
CN211196588U (zh) 一种风阻较低的可折叠舱门
CN114030630A (zh) 一种机巢舱门及无人机机巢
CN113183857A (zh) 一种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
CN113002798A (zh) 一种便携式多姿态可自动收放旋翼无人机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CN113006629A (zh) 车门组件和无人平台
CN111923672A (zh) 一种飞行汽车
CN213008697U (zh) 一种带有自锁机构的无人机
CN220701386U (zh)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机库
CN220349923U (zh) 上折式舱门连接结构
CN114335836B (zh) 一种电池厢罩、电池配送车及电池厢罩的电池取装方法
CN216886488U (zh) 汽车坡道装置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