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17820U - 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17820U
CN220817820U CN202322476109.XU CN202322476109U CN220817820U CN 220817820 U CN220817820 U CN 220817820U CN 202322476109 U CN202322476109 U CN 202322476109U CN 220817820 U CN220817820 U CN 220817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collecting
collecting disc
pot
ring
bottom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7610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富佳
颜运宇
叶步青
李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7610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17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17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17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架组件及燃气灶,涉及灶具技术领域。该锅架组件包括锅支架、网架和聚能盘;锅支架包括底圈和多个上脚片,多个上脚片沿底圈的周向间隔固定于底圈上;网架和聚能盘均呈环形,且网架和聚能盘均包括内边缘和外边缘,网架的内边缘和聚能盘的内边缘连接,网架的外边缘和聚能盘的外边缘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隔,底圈设于安装间隔处且连接于网架和聚能盘之间。该锅架组件通过将锅支架中的上脚片固定于底圈上,再将底圈安装于网架和聚能盘之间,可以在锅支架上支撑有锅具时利用底圈分散上脚片受到的作用力,从而降低锅支架变形风险,提高锅支架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大气式燃气灶的热效率较低,易造成大量能量浪费,而聚能环锅架的出现,显著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此后,两层及多层聚能环锅架相继出现用于进一步提高燃气灶热效率。但是聚能环锅架提升燃气灶热效率的主要原理是减少燃烧腔火焰的热量损失并将高温燃烧气体与冷的二次空气隔开,因此进一步增加聚能环锅架的层数起到的效果越来越小,燃气灶热效率提升已陷入瓶颈。
为突破上述瓶颈,授权公告号为CN21823755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网架、多层锅架及燃气灶,该网架包括红外辐射网、反射板和上脚片,红外辐射网上遍布通孔,反射板位于红外辐射网下方,反射板为环形结构,反射板用于反射红外辐射网向下的辐射能,红外辐射网和反射板均固定于上脚片。该网架通过红外辐射网能将远离锅底的高温气体能量转化为红外辐射来加热锅底,增加锅底吸收的辐射热量比例,优化能量传递方式,提升能量利用率,从而显著提升燃气灶的热效率;该网架还通过在红外辐射网下方设置反射板,能够使更多的红外辐射作用于锅具,增加红外辐射利用率,减少能量损失,进一步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但上述专利还公开了一种多层锅架,该多层锅架包括网架和聚能架,但在该多层锅架中,网架仅通过上脚片装配于聚能架之上,导致上脚片受到较大的作用力,在高温热场的作用下容易出现脚片变形、折弯等现象,影响用户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架组件和燃气灶,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包括网架和聚能架的锅架中,网架仅通过上脚片装配于聚能架之上,导致上脚片受到较大的作用力,在高温热场的作用下容易出现脚片变形、折弯等现象,影响用户使用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架组件,包括锅支架、网架和聚能盘;
所述锅支架包括底圈和多个上脚片,多个所述上脚片沿所述底圈的周向间隔固定于所述底圈上;
所述网架和所述聚能盘均呈环形,且所述网架和所述聚能盘均包括内边缘和外边缘,所述网架的内边缘和所述聚能盘的内边缘连接,所述网架的外边缘和所述聚能盘的外边缘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隔,所述底圈设于所述安装间隔处且连接于所述网架和所述聚能盘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聚能盘的外边缘设有沿其周向延伸且位于所述安装间隔内的第一支撑环,所述网架的外边缘设有沿其周向延伸且位于所述安装间隔内的第二支撑环;所述底圈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环和所述第二支撑环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环和所述第二支撑环之间设有间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圈的背对所述上脚片的一侧设有多个支撑部,多个所述支撑部沿所述底圈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多个所述支撑部均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环上和所述第二支撑环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圈的内外径之差为15-35mm,所述底圈在所述第一支撑环上的投影的宽度为4-12mm。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聚能盘的外边缘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挡板,所述底圈位于所述环形挡板的内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挡板的板面平行于所述聚能盘的中心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挡板的顶部低于所述上脚片的顶部,且所述环形挡板的顶部至所述上脚片的顶部之间的垂直间距为6-12mm。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网架包括层叠设置的红外辐射层和反射层,所述红外辐射层上设有多个穿孔,且所述红外辐射层位于所述反射层的远离所述聚能盘的一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前述实施方式所述的锅架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架组件包括锅支架、网架和聚能盘;锅支架包括底圈和多个上脚片,多个上脚片沿底圈的周向间隔固定于底圈上;网架和聚能盘均呈环形,且网架和聚能盘均包括内边缘和外边缘,网架的内边缘和聚能盘的内边缘连接,网架的外边缘和聚能盘的外边缘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隔,底圈设于安装间隔处且连接于网架和聚能盘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架组件应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处,具体的,该锅架组件中的网架和聚能盘是层叠设置的,网架和聚能盘均需设于燃烧器的火孔的周侧,此时网架的环内空间和聚能盘的环内空间组合形成燃烧腔,燃烧器的火孔处于燃烧腔内;聚能盘和网架之间则可以留存有间隔,该间隔用于形成隔热腔。当需要进行烹饪时,需将锅具置于锅支架的多个上脚片上,继而开启燃气灶。燃气灶开启后,其燃烧器的火孔处会在燃烧腔内向上喷出火焰,然后对锅支架上方的锅具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网架可以吸收燃烧腔内的热能并向上脚片上的锅具发射红外辐射而进一步的加热锅具,从而提升燃气灶的热效率;同时,聚能盘内的隔热腔会减少燃烧腔内向锅架外部空间的热对流损失,进一步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将锅具置于锅支架的多个上脚片上后,锅具会对上脚片施加压力,但由于该锅架组件中,锅支架中的多个上脚片是固定于底圈上的且底圈连接于网架和聚能盘之间,因此锅具对上脚片施加的压力会传递至底圈,再通过底圈传递给网架和聚能盘,相较于现有的锅架中直接将固定于聚能架上的方式,底圈可以有效分散上脚片受到的压力,从而降低上脚片的变形风险,提高锅架整体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架组件通过将锅支架中的上脚片固定于底圈上,再将底圈安装于网架和聚能盘之间,可以在锅支架上支撑有锅具时利用底圈分散上脚片受到的作用力,从而降低锅支架变形风险,提高锅支架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灶包括上述锅架组件,因而该燃气灶与上述锅架组件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能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锅支架;10-底圈;100-支撑部;11-上脚片;2-网架;20-燃烧腔;21-第二支撑环;22-红外辐射层;23-反射层;3-聚能盘;30-隔热腔;31-第一支撑环;32-下脚片;4-燃烧器;5-环形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包括锅支架1、网架2和聚能盘3;锅支架1包括底圈10和多个上脚片11,多个上脚片11沿底圈10的周向间隔固定于底圈10上;网架2和聚能盘3均呈环形,且网架2和聚能盘3均包括内边缘和外边缘,网架2的内边缘和聚能盘3的内边缘连接,网架2的外边缘和聚能盘3的外边缘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隔,底圈10设于安装间隔处且连接于网架2和聚能盘3之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应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4处,具体的,该锅架组件中的网架2和聚能盘3是层叠设置的,网架2和聚能盘3均需设于燃烧器4的火孔的周侧,此时网架2的环内空间和聚能盘3的环内空间组合形成燃烧腔20,燃烧器4的火孔处于燃烧腔20内;聚能盘3和网架2之间则可以留存有间隔,该间隔用于形成隔热腔30以减少燃烧腔20内的热量损失。
当需要进行烹饪时,需将锅具置于锅支架1的多个上脚片11上,继而开启燃气灶。燃气灶开启后,其燃烧器4的火孔处会在燃烧腔20内向上喷出火焰,然后对锅支架1上方的锅具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网架2可以吸收燃烧腔20内的热能并向上脚片11上的锅具发射红外辐射而进一步的加热锅具,从而提升燃气灶的热效率;同时,聚能盘3内的隔热腔30会减少燃烧腔20内向锅架外部空间的热对流损失,进一步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将锅具置于锅支架1的多个上脚片11上后,锅具会对上脚片11施加压力,但由于该锅架组件中,锅支架1中的多个上脚片11是固定于底圈10上的且底圈10连接于网架2和聚能盘3之间,因此锅具对上脚片11施加的压力会传递至底圈10,再通过底圈10传递给网架2和聚能盘3,相较于现有的锅架中直接将固定于聚能架上的方式,底圈10可以有效分散上脚片11受到的压力,从而降低上脚片11的变形风险,提高锅架整体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通过将锅支架1中的上脚片11固定于底圈10上,再将底圈10安装于网架2和聚能盘3之间,可以在锅支架1上支撑有锅具时利用底圈10分散上脚片11受到的作用力,从而降低锅支架1变形风险,提高锅支架1使用寿命。
为有效提升底圈10对上脚片11的压力分散作用,上脚片11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于底盘上,或者,上脚片11和底盘可以采用浇铸等方式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为了使底圈10分散作用力的效果更明显,底圈10的内外径之差可以为15-35mm,优选为24mm。此外,上脚片11的顶部到底圈10的顶面之间的垂直间距可以为6-15mm,优选为10mm。
为使得聚能盘3内可以形成隔热腔30以及便于形成前述安装间隔,本实施例优选聚能盘3呈环形的槽状结构,此时聚能盘3的内边缘和外边缘均位于其槽口处,网架2设于聚能盘3的槽口处,且网架2的内边缘可以通过焊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与聚能盘3的内边缘固定连接,网架2的外边缘则位于聚能盘3内且与聚能盘3的外边缘之间存在前述安装间隔。
如图2和图5所示,聚能盘3的外边缘设有沿其周向延伸且位于安装间隔内的第一支撑环31,如图2和图4所示,网架2的外边缘设有沿其周向延伸且位于安装间隔内的第二支撑环21;底圈10则置于第一支撑环31上和第二支撑环21上。
当需要将底圈10安装于网架2的外边缘和聚能盘3的外边缘之间的安装间隔处时,可以直接将底圈10置于安装间隔内的第一支撑环31和第二支撑环21上,可以看出,第一支撑环31和第二支撑环21均用于伸入至网架2外边缘和聚能盘3外边缘之间的安装间隔内,从而在该安装间隔内为底圈10提供支撑平台。
为稳定支撑底圈10,第一支撑环31和第二支撑环21可以齐平。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环31和第二支撑环21之间设有间隔。
第一支撑环31和第二支撑环21之间的间隔可以减少底圈10和聚能盘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锅支架1和聚能盘3之间的热传导损失,提高热效率。
如前所述,底圈10的内外径之差可以为15-35mm,此时为在保证底圈10稳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小底圈10和聚能盘3之间的接触面积,底圈10在第一支撑环31上的投影的宽度可以为4-12mm,优选为7.5mm。
如图3所示,底圈10的背对上脚片11的一侧设有多个支撑部100,多个支撑部100沿底圈10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多个支撑部100均置于第一支撑环31上和第二支撑环21上。
支撑部100可以进一步的减小底圈10和聚能盘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锅支架1和聚能盘3之间的热传导损失,提高热效率。
由于此时底圈10还会向支撑部100传递来自锅具的压力,因此为减小支撑部100的变形,本实施例优选支撑部100为设于底圈10下方的凸起,具体的,可以为凸筋,相较于上脚片11,该凸起的高度更小,体积也更小,抗变形能力更强。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部100为多个时,可以有效提升底圈10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本实施例优选支撑部100的数量不少于两个,优选的,支撑部100的数量等于上脚片11的数量,且多个支撑部100与多个上脚片11一一对应设置。
为进一步的提升锅具的平衡性和底圈10的平衡性,多个上脚片11沿底圈10的周向等间隔分布,多个支撑部100也沿底圈10的周向等间隔分布。
如图1和图5所示,聚能盘3的外边缘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挡板5,底圈10位于环形挡板5的内侧。
如图1所示,由于底圈10位于环形挡板5的内侧,因而环形挡板5是围绕于底圈10的外侧,从而也会围绕于前述燃烧腔20的外侧。在烹饪过程中,燃气灶的燃烧器4工作时产生的高温气体会从燃烧腔20的中心区域向四周流动,而当高温气体流动至底圈10的外边缘处,高温气体会受到环形挡板5的阻挡而回流,从而在环形挡板5的内侧形成涡流区,不仅可以延长高温气体在燃烧腔20内的停留时间,且可以增强高温气体与上脚片11上的锅具底部之间的热交换程度,从而进一步的提高热效率。
为进一步提升环形挡板5对高温气体的阻挡效果,本实施例优选环形挡板5的板面平行于聚能盘3的中心轴,此时环形挡板5的板面垂直于底圈10,可以使得高温气体大面积回流。
此外,为了更好的提高热效率,同时降低高温气体中碳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含量,本实施例优选环形挡板5的顶部高于底圈10的顶部且低于上脚片11的顶部,此时环形挡板5的顶部至上脚片11的顶部之间的间距可以为6-12mm,优选为8.5mm。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网架2包括层叠设置的红外辐射层22和反射层23,红外辐射层22上设有多个穿孔,且红外辐射层22位于反射层23的远离聚能盘3的一侧。
其中,红外辐射层22用于吸收燃烧腔20内的高温气体的热能并将热能转化为红外辐射直接加热锅具,从而提升锅具加热效率。反射层23则用于将红外辐射层22向下辐射的红外线进一步反射到网架2上方以加热锅具,从而对热能进行回收利用,进一步有效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红外辐射层22上设置的多个穿孔用于使得反射层23反射的红外线可以通过红外辐射层22后反射至网架2上方。
为进一步的提升反射层23的反射效果,本实施例优选红外辐射层22呈网状。
其中,红外辐射层22是由具有较高红外发射率的材料制成的,例如金属或合金。具体的,红外辐射层22可以采用铁铬铝金属网。反射层23则是由具有较高红外反射率的材料制成的,例如铝合金。
在本实施例中,红外辐射层22可以为多个,多个红外辐射层22需层叠设置,且反射层23设于多个红外辐射层22中最底部的红外辐射层22的下方。
多个红外辐射层22可以有效提升红外辐射加热锅具的效率,本实施例优选红外辐射层22的层数为1-4个。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红外辐射层22可以为两层。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在使用过程中,聚能盘3位于最下方并对网架2、锅支架1和锅具提供支撑,因此为提升聚能盘3的稳定性,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优选聚能盘3的底部设有多个下脚片32,多个下脚片32沿聚能盘3的周向间隔分布。
多个下脚片32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聚能盘3的底部,在使用过程中,多个下脚片32可以增加聚能盘3底部和燃气灶之间的压强以提升聚能盘3底部和燃气灶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提升聚能盘3在燃气灶上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上述锅架组件,因而该燃气灶与上述锅架组件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锅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锅支架(1)、网架(2)和聚能盘(3);
所述锅支架(1)包括底圈(10)和多个上脚片(11),多个所述上脚片(11)沿所述底圈(10)的周向间隔固定于所述底圈(10)上;
所述网架(2)和所述聚能盘(3)均呈环形,且所述网架(2)和所述聚能盘(3)均包括内边缘和外边缘,所述网架(2)的内边缘和所述聚能盘(3)的内边缘连接,所述网架(2)的外边缘和所述聚能盘(3)的外边缘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隔,所述底圈(10)设于所述安装间隔处且连接于所述网架(2)和所述聚能盘(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3)的外边缘设有沿其周向延伸且位于所述安装间隔内的第一支撑环(31),所述网架(2)的外边缘设有沿其周向延伸且位于所述安装间隔内的第二支撑环(21);所述底圈(10)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环(31)和所述第二支撑环(2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环(31)和所述第二支撑环(21)之间设有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圈(10)的背对所述上脚片(11)的一侧设有多个支撑部(100),多个所述支撑部(100)沿所述底圈(10)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多个所述支撑部(100)均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环(31)上和所述第二支撑环(21)上。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锅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圈(10)的内外径之差为15-35mm,所述底圈(10)在所述第一支撑环(31)上的投影的宽度为4-12mm。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锅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3)的外边缘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挡板(5),所述底圈(10)位于所述环形挡板(5)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挡板(5)的板面平行于所述聚能盘(3)的中心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挡板(5)的顶部低于所述上脚片(11)的顶部,且所述环形挡板(5)的顶部至所述上脚片(11)的顶部之间的垂直间距为6-12mm。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锅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架(2)包括层叠设置的红外辐射层(22)和反射层(23),所述红外辐射层(22)上设有多个穿孔,且所述红外辐射层(22)位于所述反射层(23)的远离所述聚能盘(3)的一侧。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架组件。
CN202322476109.XU 2023-09-11 2023-09-11 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Active CN220817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76109.XU CN220817820U (zh) 2023-09-11 2023-09-11 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76109.XU CN220817820U (zh) 2023-09-11 2023-09-11 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17820U true CN220817820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711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76109.XU Active CN220817820U (zh) 2023-09-11 2023-09-11 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178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817820U (zh) 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CN107166445B (zh) 一种燃气灶红外辐射节能装置及高效燃气灶
CN113237117B (zh) 聚能圈及灶具燃烧器
CN212378027U (zh) 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组件
CN214406171U (zh) 锅支架、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8237553U (zh) 一种网架、多层锅架及燃气灶
CN217843994U (zh) 燃气灶锅架及包括其的燃气灶
CN218237577U (zh) 一种燃气灶锅架及燃气灶
CN218237576U (zh) 一种燃气灶锅架及燃气灶
CN220379761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CN115435340A (zh) 一种网架、多层锅架及燃气灶
CN218033277U (zh) 一种聚能盘及燃气灶
CN112815360A (zh) 一种灶具
CN217423347U (zh) 锅架组件及燃气灶具
CN218237575U (zh) 一种燃气灶锅架及燃气灶
CN210979960U (zh) 一种聚能锅架及其应用的燃气灶
CN217423348U (zh) 灶具锅架及应用其的燃气灶
CN111256171A (zh) 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
CN219995393U (zh) 聚能锅架
CN211822550U (zh) 一种灶具隔热罩
CN220141360U (zh) 一种压力烹饪器具
CN220506778U (zh) 一种提高热效率的炉膛及燃气灶
CN213901173U (zh) 锅架组件及燃气炉灶
CN219300825U (zh) 锅架及燃气灶
CN218583219U (zh) 一种双层聚能隔热炉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