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7145U - 一种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7145U
CN220797145U CN202322357532.8U CN202322357532U CN220797145U CN 220797145 U CN220797145 U CN 220797145U CN 202322357532 U CN202322357532 U CN 202322357532U CN 220797145 U CN220797145 U CN 2207971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connection terminal
clamping portion
winding
fol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575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建中
刘彦超
宋晗
郭烈柯
代惠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575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971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71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71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连接端子包括卷绕部、束线部及夹持部,夹持部为至少两个,夹持部设置有插槽,插槽适用于与电连接件插接;卷绕部的第一侧与至少两个夹持部连接;在展开状态下,卷绕部沿第一方向延伸;在折叠状态下,卷绕部呈卷曲状,各个夹持部的插槽的贯通方向平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比采用激光焊接方式连接音叉结构的相关技术,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生产更为方便,降低了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电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逐步发展,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复杂度迅速增加,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芯片使用量越来越大,传统车辆电气架构都是分布式的,即各个ECU都是通过总线连接起来,使得系统复杂度难以控制,降低了运算效率且不符合轻量化发展趋势。因此将分离的ECU功能集成整合到一个处理器硬件平台上,即车辆域控制器。车辆域控制器的主体为电路板和集成于电路板上的多个电气元件,需要设置连接端子,连接外部电源,以提供电能,而连接端子包括多个音叉结构。
为节省占用空间,需要对齐多个音叉结构的插槽,相关技术采用直插式端子结构,多个音叉结构通过激光焊接连接在一起。
相关技术存在如下缺陷:采用激光焊接连接音叉结构,生产不便,制造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生产不便,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子,包括:
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为至少两个,所述夹持部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适用于与电连接件插接;
卷绕部,所述卷绕部的第一侧与至少两个所述夹持部连接;
在展开状态下,所述卷绕部沿第一方向延伸;
在折叠状态下,所述卷绕部呈卷曲状,至少两个所述夹持部的插槽的贯通方向平行。
可选地,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
对折部,所述对折部与所述卷绕部连接,所述夹持部为至少三个;
所述对折部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卷绕部的第二侧,所述对折部的另一相对侧与一个所述夹持部连接,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对;
在展开状态下,所述对折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在折叠状态下,所述对折部的另一相对侧靠近所述卷绕部的第一侧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一对折部及第二对折部,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第四夹持部、第五夹持部及第六夹持部;
所述第一对折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所述第二对折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
在展开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卷绕部的第一侧依次与所述第三夹持部、所述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五夹持部及所述第六夹持部连接;
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三夹持部与所述第四夹持部之间,所述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五夹持部与所述第六夹持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三夹持部、第四夹持部、第五夹持部与第六夹持部;
在展开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卷绕部的第一侧依次与所述第三夹持部、所述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五夹持部及所述第六夹持部连接;
在折叠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所述第六夹持部及所述第五夹持部依次排列。
可选地,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夹持部或所述第四夹持部的延伸方向重合,和/或,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五夹持部或第六夹持部的延伸方向重合。
可选地,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
束线部,所述束线部连接于所述卷绕部的第二侧,所述束线部适用于固定线束。
可选地,在折叠状态下,各个所述夹持部的插槽对齐贯通。
可选地,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
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设置于所述卷绕部的表面;
在展开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限位凸起位于与所述卷绕部连接的至少两个相邻的夹持部之间;
在折叠状态下,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卷绕部的两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连接端子为一体冲压折弯件。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件和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端子;
所述电连接件呈平板状,所述电连接件的第一端插接于所述插槽内,所述电连接件的第二端适用于与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
可选地,所述电连接件为一体件,或,所述电连接件包括多个间隔绝缘设置的端子板,每个所述端子板插接于一个所述插槽内。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器,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端子或连接器组件。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端子,包括卷绕部及至少两个夹持部,夹持部设置有插槽。在展开状态下,卷绕部沿第一方向延伸;在折叠状态下,通过机械操作,使得卷绕部顺着延伸方向卷曲,此时夹持部平行分布,且各夹持部的插槽的贯通方向平行,因此,电连接件可沿着插槽的贯通方向同时与各插槽插接。结构紧凑,提升了空间利用率。相比采用激光焊接方式连接音叉结构的相关技术,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生产更为方便,降低了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相比于相关技术,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端子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做赘述。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第一种结构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第二种结构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第三种结构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第一次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第二次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第三次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第四次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沿A方向的平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沿B方向的平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沿C方向的平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2沿D方向的平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夹持部,11-插槽,1a-第一夹持部,1b-第二夹持部,1c-第三夹持部,1d-第四夹持部,1e-第五夹持部,1f-第六夹持部,2-卷绕部,3-对折部,3a-第一对折部,3b-第二对折部,4-束线部,41-连接片,5-限位凸起,6-电连接件,7-电路板,71-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进行详细地说明。
参照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子,包括夹持部1,所述夹持部1为至少两个,所述夹持部1设置有插槽11,所述插槽11适用于与电连接件6插接;卷绕部2,所述卷绕部2的第一侧与至少两个所述夹持部1连接;在展开状态下,所述卷绕部2沿第一方向延伸;在折叠状态下,所述卷绕部2呈卷曲状,各个所述夹持部1的插槽11的贯通方向平行。
具体而言,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第一种结构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连接端子包括卷绕部2及至少两个夹持部1。连接端子为金属导电材质,其中,夹持部1即音叉结构,具有两个相对的夹臂,两个夹臂之间形成贯通的插槽11,依靠夹臂之间的夹紧力固定电气元件或电源端子。卷绕部2的第一侧与至少两个夹持部1连接。夹持部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更多,夹持部1数量越多,则连接端子与电连接件6的插接面积越大,则可以通过更大的电流。
如图2,在展开状态下,卷绕部2沿第一方向即X方向延伸平铺,至少两个夹持部1沿X方向平行连接于卷绕部2的一侧,插槽11的贯通方向与卷绕部2的表面垂直。如图1,在折叠状态下,卷绕部2顺着其延伸方向卷曲,卷曲次数与夹持部1数量成正比,卷绕部2的两端朝着相对的方向即图5中两端的箭头指向卷曲,直至各个夹持部1平行间隔分布,插槽11的贯通方向平行。因此,电连接件6可沿着插槽11的贯通方向同时与各插槽11插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通过机械加工包括冲压折弯的方式卷曲卷绕部2,使得折叠状态下的夹持部1平行间隔分布,插槽11的贯通方向平行,可实现电连接件6沿着插槽11的贯通方向同时与各插槽11插接,形成连接器组件结构,结构紧凑,提升了空间利用率。本实施例通过机械加工形成的连接端子,相比于采用激光焊接方式连接音叉结构的相关技术,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生产更为方便,降低了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可选地,参照图1、图3及图4,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对折部3,所述对折部3与所述卷绕部2连接,所述夹持部1为至少三个;所述对折部3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卷绕部2的第二侧,所述对折部3的另一相对侧与一个所述夹持部1连接,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对;在展开状态下,所述对折部3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在折叠状态下,所述对折部3的另一相对侧朝靠近所述卷绕部2的第一侧的方向延伸。
具体而言,图3及图4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第二种及第三种结构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即设置有对折部3的结构。当连接端子设置有对折部3时,夹持部1为至少三个,对折部3连接于卷绕部2的第二侧即,第一侧与第一侧相对设置,对折部3的另一相对侧一体连接有夹持部1。在展开状态下,对折部3沿第二方向即Y方向延伸平铺,且对折部3的表面与卷绕部2的表面平齐。在折叠状态下,对折部3连接有夹持部1的一侧向卷绕部2上所连接的夹持部1方向折叠,使得插槽11的贯通方向平行。具体地,图3中设置有一个对折部3,在卷绕部2上依次连接有五个夹持部1;图4中设置有两个对折部,在卷绕部2上依次连接有四个夹持部1,在折叠过程中,图4的卷绕部2的卷曲次数小于图3的卷绕部2的卷曲次数,而图3的卷绕部2的卷曲次数小于图2的卷绕部2的卷曲次数。即通过设置对折部3,可减少在卷绕部2上所连接的夹持部1的数量,减少卷绕部2的卷曲次数,由于零件卷绕次数过多会提升加工难度,因此对折部3的折叠与卷绕部2的卷曲工艺相配合,可减少零件在折叠过程中操作的难度。
可选地,参照图1及图4,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一对折部3a及第二对折部3b,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第一夹持部1a、第二夹持部1b、第三夹持部1c、第四夹持部1d、第五夹持部1e及第六夹持部1f;所述第一对折部3a与所述第一夹持部1a连接,所述第二对折部3b与所述第二夹持部1b连接;在展开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卷绕部2的第一侧依次与所述第三夹持部1c、所述第四夹持部1d、所述第五夹持部1e及所述第六夹持部1f连接;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部1a位于所述第三夹持部1c与所述第四夹持部1d之间,所述第二夹持部1b位于所述第五夹持部1e与所述第六夹持部1f之间。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展开状态下,两个相同形状大小的对折部3连接于卷绕部2的第二侧的两端。沿X轴正方向,在卷绕部2的第一侧上依次连接有四个相同形状大小的夹持部1即第三夹持部1c、第四夹持部1d、第五夹持部1e及第六夹持部1f。其中,第三夹持部1c及第四夹持部1d设置于卷绕部2的左半段,第五夹持部1e及第六夹持部1f设置于卷绕部2的右半段。
如图1所示,通过对折部3的对折与卷绕部2的卷曲,使得在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夹持部1a位于第三夹持部1c与第四夹持部1d之间,第二夹持部1b位于第五夹持部1e与第六夹持部1f之间,而第三夹持部1c与第六夹持部1f相对间隔设置,即在折叠状态下,沿第一方向,第四夹持部1d、第一夹持部1a、第三夹持部1c、第六夹持部1f、第二夹持部1b与第五夹持部1e依次排列。
可选地,参照图1及图4,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三夹持部1c、第四夹持部1d、第五夹持部1e与第六夹持部1f;在展开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卷绕部的第一侧依次与所述第三夹持部1c、第四夹持部1d、第五夹持部1e及第六夹持部1f连接;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四夹持部1d、所述第三夹持部1c、所述第六夹持部1f及所述第五夹持部1e依次排列。
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4所示,卷绕部2的第一侧连接有至少四个夹持部1,包括第三夹持部1c、第四夹持部1d、第五夹持部1e与第六夹持部1f。在展开状态下,至少四个夹持部1沿第一方向延伸,通过机械操作弯曲卷绕部2,使得在折叠装状态下的至少四个夹持部1的插槽11的贯通方向平行,第四夹持部1d、第三夹持部1c、第六夹持部1f及第五夹持部1e依次排列。通过增加夹持部1的数量,增加连接端子与电连接件6的插接面积。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基于控制器的电流需求,在卷绕部2的第一侧均匀连接有四个夹持部1。
可选地,参照图1及图4,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部1a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夹持部1c或所述第四夹持部1d的延伸方向重合,和/或,所述第二夹持部1b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五夹持部1e或第六夹持部1f的延伸方向重合。
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4所示,对折部3与卷绕部2上所连接的任意一个夹持部1位于同一延伸线上,则对折部3在对折一次后,对折部3所连接的夹持部1与卷绕部2上所连接的任意一个夹持部1平行,二者的插槽11的贯通方向平行。具体地,第一夹持部1a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夹持部1c的延伸方向重合时,则将第一对折部3a向下对折后,第一夹持部1a与第三夹持部1c的插槽11的贯通方向平行;第一夹持部1a的延伸方向与第四夹持部1d的延伸方向重合时,则将第一对折部3a向下对折后,第一夹持部1a与第四夹持部1d的插槽11的贯通方向平行;当第二夹持部1b的延伸方向与第五夹持部1e的延伸方向重合时,将第二对折部3b向下对折后,第二夹持部1b与第五夹持部1e的插槽11的贯通方向平行;当第二夹持部1b的延伸方向与第六夹持部1f的延伸方向重合时,将第二对折部3b向下对折后,第二夹持部1b与第六夹持部1f的插槽11的贯通方向平行。相反,若第一夹持部1a和第二夹持部1b不与其余任意一个夹持部1的延伸方向重合,即在展开状态下,所有夹持部1沿X方向交错分布,任意两个夹持部1之间均需要设置一定的卷曲距离,增加了卷绕部2的延伸长度。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此种设计,减少了卷绕部2的延伸长度,进而减小了在折叠状态下,首尾两个夹持部1之间的距离,可减小电连接件6的插接宽度,有利于降低材料成本和加工复杂度。
可选地,参照图1,在折叠状态下,各个所述夹持部1的插槽11对齐贯通。
具体而言,在折叠状态下,各个夹持部1的插槽11对齐贯通,即插槽11的贯通方向平行且插槽11的水平高度一致,则方便各个插槽11同时与上端水平的板状电连接件6插接,减小了插槽11与电连接件6之间的装配难度及制造成本。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至图8,可以采取如下的工艺步骤加工形成连接端子:
步骤一、如图4至图5示出了第一次折叠过程示意,图4中的第一对折部3a及第二对折部3b沿箭头指示方向向下对折,使得图5中的第一夹持部1a与第三夹持部1c的插槽11对齐贯通,第二夹持部1b与第六夹持部1f的插槽11对齐贯通。
步骤二、如图5至图6示出了第二次折叠过程示意,图5中的卷绕部2的两端均沿箭头指示方向卷曲一次,使得图6中第一夹持部1a与第三夹持部1c靠近第四夹持部1d,同时第二夹持部1b与第六夹持部1f靠近第五夹持部1e。
步骤三、如图6至图7示出了第三次折叠过程示意,图6中的卷绕部2的两端均沿箭头指示方向继续卷曲一次,使得图7中第一夹持部1a、第三夹持部1c及第四夹持部1d的插槽11对齐贯通,同时第二夹持部1b、第六夹持部1f及第五夹持部1e的插槽11对齐贯通。
步骤四、如图7至图8示出了第四次折叠过程示意,图7中的卷绕部2的两端均沿箭头指示方向继续卷曲一次,形成图11及图1中的结构,此时六个夹持部1的插槽11均对齐贯通。
即本实施例通过一次对折部3的对折以及卷绕部2三次的卷曲,将一个平面板材加工形成用于沟通电连接件6与线束的连接端子。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4,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束线部4,所述束线部4连接于所述卷绕部2的第二侧,所述束线部4用于固定线束。
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4所示,束线部4连接于卷绕部2的第二侧,即束线部4与对折部3连接于卷绕部2的同侧。束线部4用于固定线束包括但不限于电源线束。束线部4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片41,与卷绕部2一侧连接,束线部4呈圆弧形,更好地与线束形状匹配。束线部4可连接于卷绕部2第二侧的中部,卷绕部2第一侧所连接的夹持部1,以及卷绕部2第二侧所连接的对折部3可以束线部4为轴对称分布,便于加工制造。束线部4提供了接线端子与线束之间的电流通路。并且可在束线部4下方布设相关电气元件,提升了接线端子的空间利用率。
可选地,参照图9至图11,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限位凸起5,所述限位凸起5设置于所述卷绕部2的表面;在展开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限位凸起5位于与所述卷绕部2连接的至少两个相邻的夹持部1之间。
具体而言,如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沿B方向的平视图,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沿C方向的平视图,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沿D方向的平视图。限位凸起5设置于卷绕部2的表面,在展开状态下,限位凸起5位于与卷绕部2连接的至少两个相邻的夹持部1向上的延伸线之间,在折叠状态下,限位凸起5位于卷绕部2的两端之间,以限制卷绕部2的两端之间的形变。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展开状态下,限位凸起5设置于第四夹持部1d与第五夹持部1e向上的延伸线之间;在折叠状态下,限位凸起5第三夹持部1c与第六夹持部1f向上的延伸线之间,限制由于卷绕部2残存的卷曲力使得第三夹持部1c沿水平方向继续朝第六夹持部1f移动,以及第六夹持部1f沿水平方向继续朝第三夹持部1c移动,确保连接端子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连接端子为一体冲压折弯件。
具体而言,卷绕部2的第一侧与至少两个夹持部1一体连接,对折部3的一侧与卷绕部2的第二侧一体连接,对折部3的另一相对侧一体连接有夹持部1,束线部4与卷绕部2的第二侧一体连接,限位凸起5与卷绕部2一体连接。加工装配过程中,依靠压力机或模具对金属片施加外力包括对折及卷曲动作,使之产生塑性变形,形成符合使用要求的连接端子。这种通过一体冲压折弯形成的连接端子,相比于将多个夹持部1激光焊接形成的结构,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生产方便,制造难度低,且一体件的结构刚度更高,不易形变。
参照图12及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件6和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端子;所述电连接件6呈平板状,所述电连接件6的第一端插接于所述插槽11内,所述电连接件6的第二适用于与电路板7电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
具体而言,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组件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2沿D方向的平视图,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件6和连接端子,电连接件6的第一端插接于连接端子的插槽11内,电连接件6的第二端通过固定件71与电路板7焊接。将连接器组件连接于电路板7和电源线束之间,形成电流通路,实现电源为电路板7供电。其中,电连接件6加工为平板状,实现同时与各个插槽11的插接。
可选地,参照图12及图13,所述电连接件6为一体件,或,所述电连接件6包括多个间隔绝缘设置的端子板,每个所述端子板插接于一个所述插槽11内。
具体而言,电连接件6为由多个间隔绝缘的端子板组成,各端子板插接于一个插槽11内,或,电连接件6为如图12所示的一体件,其第一端的宽度a为12mm,厚度为0.8mm。
具体而言,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连接件6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2所示,电连接件6上端的宽度a小于下端的宽度b,则扩大了电连接件6与电路板7的接触面积,以满足电路板7的供电需求。
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器,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端子或连接器组件。
具体而言,控制器选取为域控制器,包括电路板7、相关电气元件及连接端子或连接器组件,相关电气元件各自实现不同控制功能,集成在电路板7上。电路板7为PCB,连接器组件与电源连通,为控制器供电。电连接件6与连接端子配合使用,电连接件6插接于连接端子的插槽11内,连接端子的束线部4固定电源线束,可在束线部4下方布设相关电气元件,提升了控制器的空间利用率。相比于采用激光焊接方式连接音叉形成控制器的技术,生产更为方便,降低了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控制器,降低了在接线端子和控制器加工装配阶段的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3)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为至少两个,所述夹持部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适用于与电连接件插接;
卷绕部,所述卷绕部的第一侧与至少两个所述夹持部连接;
在展开状态下,所述卷绕部沿第一方向延伸;
在折叠状态下,所述卷绕部呈卷曲状,各个所述夹持部的插槽的贯通方向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
对折部,所述对折部与所述卷绕部连接,所述夹持部为至少三个;
所述对折部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卷绕部的第二侧,所述对折部的另一相对侧与一个所述夹持部连接,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对;
在展开状态下,所述对折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在折叠状态下,所述对折部的另一相对侧朝靠近所述卷绕部的第一侧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一对折部及第二对折部,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第四夹持部、第五夹持部及第六夹持部;
所述第一对折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所述第二对折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
在展开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卷绕部的第一侧依次与所述第三夹持部、所述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五夹持部及所述第六夹持部连接;
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三夹持部与所述第四夹持部之间,所述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五夹持部与所述第六夹持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三夹持部、第四夹持部、第五夹持部与第六夹持部;
在展开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卷绕部的第一侧依次与所述第三夹持部、所述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五夹持部及所述第六夹持部连接;
在折叠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所述第六夹持部及所述第五夹持部依次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夹持部或所述第四夹持部的延伸方向重合,和/或,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五夹持部或第六夹持部的延伸方向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
束线部,所述束线部连接于所述卷绕部的第二侧,所述束线部适用于固定线束。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在折叠状态下,各个所述夹持部的插槽对齐贯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
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设置于所述卷绕部的表面;
在展开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限位凸起位于与所述卷绕部连接的至少两个相邻的夹持部之间;
在折叠状态下,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卷绕部的两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为一体冲压折弯件。
10.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件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
所述电连接件呈平板状,所述电连接件的第一端插接于所述插槽内,所述电连接件的第二端适用于与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为一体件,或,所述电连接件包括多个间隔绝缘设置的端子板,每个所述端子板插接于一个所述插槽内。
12.一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或权利要求10至11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器。
CN202322357532.8U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 Active CN2207971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57532.8U CN220797145U (zh)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57532.8U CN220797145U (zh)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7145U true CN220797145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60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57532.8U Active CN220797145U (zh)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971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51185B2 (e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for a vehicle
EP1157892B1 (en) Wire harness joint
JP2002034126A (ja) 配線ユニット
US6551129B2 (en) Ground connector
JP2009011039A (ja) 配線板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バスバーセグメント
JP3075118B2 (ja) 電気接続箱
JP3457239B2 (ja) 電気接続箱における回路形成方法および回路の接続構造
CN220797145U (zh) 一种连接端子、连接器组件、控制器及车辆
JP3672784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JP2001256846A (ja) 端子付き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治具並び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JP2006019025A (ja) コネクタ
JPH0538935U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
JP2002044836A (ja) 配線ユニット
JP2001307795A (ja) 配線ユニット及び電気接続箱
JP3578053B2 (ja) 絶縁板へのバスバーの固定方法
JP3339831B2 (ja) 配線板および該配線板を備えた電気接続箱
JP2532536Y2 (ja) 分岐接続箱の電気接続構造
JP3337833B2 (ja) フラット電気配線
JPS6011570Y2 (ja) コネクタ機構
JP2924657B2 (ja) 電気接続箱の配線方法及び該方法により形成された配線構造
JP2002165336A (ja) ジャンクションボックス
JP3303801B2 (ja) 回路板、該回路板を備えた電気接続箱および回路板の製造方法
JP3075900U (ja) プリンターヘッドケーブル用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JPH08223741A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39670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