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0927U - 一种门把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门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0927U
CN220790927U CN202322171474.XU CN202322171474U CN220790927U CN 220790927 U CN220790927 U CN 220790927U CN 202322171474 U CN202322171474 U CN 202322171474U CN 220790927 U CN220790927 U CN 2207909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handle
bracket
handle portion
elas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714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芦颖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09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09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门把手,包括把手部分、容纳把手部分的凹腔(3)和拉锁连接部(4),还包括可往复直线运动的支架(36),支架(36)与把手部分之间形成间隔(37)及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支架(36)通过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3)整体伸出/缩回;并且,把手部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6)之间可相对运动以使把手部分拉动拉锁连接部(4),把手部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可转动连接,该可转动连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该可转动连接的转轴(11)的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致动器(8)与支架(36)传动连接;本公开有利于实现破冰,另外,结构简单、可靠性好。

Description

一种门把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门把手。
背景技术
交通工具一般设有门把手,通过门把手开关门,方便用户使用。
为了实现把手部分整体进出凹腔,目前有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案,具体来说,该方案包括致动器、双摆臂和扭簧,双摆臂的一端在车体一侧可转动连接,双摆臂的另一端连接在把手部分上,双摆臂中每个摆臂均套设有一个所述扭簧,致动器包括一伸缩的顶杆,顶杆为相对把手部分运动方向横向设置,顶杆横向伸出时顶动双摆臂中的靠近顶杆一侧的这个摆臂摆动,另一摆臂则跟随摆动,从而双摆臂的另一端将把手部分伸出凹腔,此过程为伸出过程,当需要缩回时,顶杆松开,在扭簧的作用力下双摆臂反转复位,那么双摆臂的另一端将把手部分缩回凹腔,同时也将顶杆顶回复位,此过程为缩回过程,前述伸出过程中,需要克服扭簧的弹性力,若结冰,还需要克服冰层阻力,前述缩回过程中,由于需要可靠缩回并在缩回后相对凹腔可靠固定住把手部分,所以需要很大弹性力的扭簧,导致伸出过程中的顶杆的力量主要用于克服扭簧的弹性力,用于破冰的力量已经不够,很难实现破冰,或者说无法破冰。
如上所述,由于需要把手部分整体进出凹腔,所以在寒冷天气下一旦结冰,导致把手部分无法伸出凹腔,因此提出了多种的破冰方案,有的利用加热融冰的方案,需要增加加热结构,导致结构复杂、能耗高、可靠性较低,有的利用顶杆顶松冰层,需要增设另一套顶杆,导致结构复杂、体积变大,还有的构建复杂的施力系统,通过复合力来打破冰层,各种方案无法一一例举。由此可见,对于破冰的方案,目前存在多种方案,没有明晰的规律可供遵循,存在改进的较大困难。
本公开将针对性提出一种门把手的方案,该方案有利于实现破冰,另外,结构简单、可靠性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一种门把手,有利于实现破冰,另外,结构简单、可靠性好。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门把手,包括把手部分、容纳把手部分的凹腔和拉锁连接部,把手部分与凹腔相配合,把手部分相对凹腔可整体伸出/缩回,把手部分与拉锁连接部连接,用户拉动把手部分以间接拉动拉锁连接部,还包括:
可往复直线运动的支架,支架与把手部分之间形成供用户伸入的间隔,支架在间隔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支撑把手部分的一端,第二支撑部支撑把手部分的另一端,支架的往复直线运动方向与把手部分的伸出/缩回方向一致,支架的往复直线运动同步带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同方向运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用于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整体伸出/缩回;
并且,把手部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之间可相对运动以使把手部分拉动拉锁连接部,把手部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可转动连接,该可转动连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该可转动连接的转轴的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
致动器,与支架传动连接,该致动器用于带动支架往复直线运动,从而通过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来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整体伸出/缩回。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公开的方案同时实现了把手部分相对凹腔可整体伸出/缩回的结构方案以及前述结构方案基础上的用户如何拉动把手部分开锁的结构功能,构思非常巧妙;由致动器带动支架及其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同时往复直线运动,从而可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整体伸出/缩回,并且无需大弹力的扭簧复位,也无需设置复杂的双摆臂结构,另外,通过把手部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之间可相对运动以使把手部分拉动拉锁连接部,把手部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可转动连接,该可转动连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该可转动连接的转轴的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这样,同时利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作为用户拉动把手部分运动的结构基础,结构进一步得到简化。综上所述,本公开的方案结构简单。
特别的,在本公开的方案中,致动器产生的力量全部用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往复直线运动,并且,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往复直线运动方向与把手部分的伸出/缩回方向一致,那么对于伸出状态,该力量也就是破冰的力量,而且,由于该力量无需用在其它地方,所以理论上可以近乎100%作为破冰的力量,那么相对于目前的技术,较小的致动器的电动马达即可满足本公开的使用需求,这对于减小结构体积、降低生产成本均具有很大的好处。
由于结构得到很大简化,并且伸缩运动方式与目前的方案完全不同,本公开的伸缩运动方式得到简化,即采用支架及其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往复直线运动方向与把手部分的伸出/缩回方向一致,所以可靠性也相对提升,即可靠性好。
作为改进,还包括安装座,支架活动配合在安装座中,安装座上侧设有作为凹腔的凹陷,凹陷内设有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活动配合的通孔,通孔用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伸出/缩回。
作为改进,安装座内侧壁与支架之间设有第一导向结构,该第一导向结构用于导向支撑支架运动,和/或,安装座内侧壁与把手部分之间设有第二导向结构,该第二导向结构用于导向支撑把手部分运动。
作为改进,致动器与支架丝杆螺母传动连接或齿轮齿条传动连接或电磁传动连接。
作为改进,支架设有螺旋部,该螺旋部转动配合有丝杆,丝杆轴向限位设置并可转动,丝杆与致动器之间连接有同步带,致动器转动带动同步带,同步带带动支架直线运动。
作为改进,对于具有安装座的情况,安装座下侧设有连接开口,凹陷内设有底部,底部的两侧分别设有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用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伸出/缩回,该连接开口连接有位于凹陷下侧的底座,从而将丝杆轴向限位设置并可转动连接在底部和底座之间。
作为改进,支架连接有齿条,齿条垂直支架设置,齿条转动配合有齿轮,齿轮与致动器之间连接有传动轴,致动器转动带动传动轴,传动轴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齿条直线运动,齿条直线运动带动支架直线运动。
作为改进,对于具有安装座的情况,安装座下侧设有连接开口,凹陷内设有底部,底部的两侧分别设有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用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伸出/缩回,该连接开口连接有位于凹陷下侧的底座,底部设有向下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支柱,底座设有向上侧延伸设置的第二支柱,底座与安装座连接后,第一支柱的下端与第二支柱的上端构成轴承座以使轴承限制在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之间,传动轴与轴承连接。
作为改进,支架设有导向孔,第一支柱与导向孔导向配合,第一支柱同时起到对支架直线运动的导向作用。
作为改进,致动器还包括电动马达和停转自锁结构,电动马达与停转自锁结构连接,当电动马达停止时,停转自锁结构保持支架以及其上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位置不动,从而使把手部分保持伸出/缩回状态,当电动马达转动时,电动马达带动停转自锁结构转动以恢复支架以及其上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直线运动。
作为改进,还包括设于把手部分的第一弹性件,该第一弹性件随把手部分一起被整体伸出/缩回,该第一弹性件一端与第一支撑部连接,该第一弹性件另一端与把手部分连接,该第一弹性件用于将把手部分拉向该第一支撑部以使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相对固定在一起,用户在施力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所述转轴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时,同时克服该第一弹性件的作用力以使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相对分离,用户在松开时,该第一弹性件将把手部分拉回复位。
作为改进,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与第一支撑部的顶部连接,把手部分与顶部之间设有支撑部,支撑部包括背靠背设置的第一抵靠面和第二抵靠面,第一抵靠面与顶部抵靠配合,支撑部设有可供连接件相对横向运动的配合孔,连接件穿过该配合孔后位于把手部分中,第二抵靠面与连接件之间设有预设弹性力的第一弹性件,用户在施力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所述转轴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时,配合孔随把手部分一起相对连接件摆动,第二抵靠面进一步压缩第一弹性件,第一抵靠面与顶部则相互分开解除抵靠配合。
作为改进,连接件采用螺钉,第一弹性件采用压簧,压簧套设在螺钉中,由螺钉将压簧预压缩在第二抵靠面与螺钉之间。
作为改进,还包括设于把手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可转动连接处的第二弹性件,该第二弹性件随把手部分一起被整体伸出/缩回,该第二弹性件用于使把手部分与第二支撑部的可转动连接复位,或者设置第二弹性件为预设弹性力状态,该状态使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相对固定在一起。
作为改进,把手部分与拉锁连接部之间设有传动连杆,传动连杆的一端与把手部分连接,传动连杆的另一端设有拨杆,拉锁连接部设有空行程槽,拨杆与空行程槽活动配合,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在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整体伸出时,把手部分通过传动连杆同时带动拨杆在空行程槽中活动到止端或靠近止端,当把手部分处于伸出状态下,用户在施力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所述转轴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时,把手部分通过传动连杆同时带动拨杆进一步运动,拨杆与止端抵靠带动拉锁连接部运动以实现带动拉锁的目的;拉锁连接部连接有第三弹性件,该第三弹性件在把手部分转动复位时使拉锁连接部复位。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门把手的缩回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一种门把手的伸出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一种门把手的解锁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一种门把手的致动器与支架丝杆螺母传动连接的内部构件在缩回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一种门把手的致动器与支架丝杆螺母传动连接的内部构件在伸出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一种门把手的致动器与支架丝杆螺母传动连接的内部构件在解锁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6去掉罩壳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一种门把手的致动器与支架齿轮齿条传动连接的内部构件在缩回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一种门把手的致动器与支架齿轮齿条传动连接的内部构件在伸出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一种门把手的致动器与支架齿轮齿条传动连接的内部构件在解锁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一种门把手的俯视示意图。
图12为B-B向剖视图。
图13为展示安装座的凹陷及位于其内的底部、通孔的立体示意图(去掉把手部分)。
图14为一种门把手的致动器与支架丝杆螺母传动连接的内部构件在缩回状态时的A-A向剖视图。
图15为A放大示意图。
图16为一种门把手的致动器与支架丝杆螺母传动连接的内部构件在伸出状态时的A-A向剖视图。
图17为一种门把手的致动器与支架丝杆螺母传动连接的内部构件在解锁状态时的A-A向剖视图。
图18为一种门把手的致动器与支架齿轮齿条传动连接的内部构件在缩回状态时的A-A向剖视图。
图19为一种门把手的致动器与支架齿轮齿条传动连接的内部构件在伸出状态时的A-A向剖视图。
图20为一种门把手的致动器与支架齿轮齿条传动连接的内部构件在解锁状态时的A-A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罩壳、2-本体、3-凹腔、4-拉锁连接部、5-锁绳、6-第一支撑部、7-第二支撑部、8-致动器、9-齿条、10-齿轮、11-转轴、12-丝杆、13-螺旋部、14-第一弹性件、15-连接件、16-顶部、17-支撑部、18-第一抵靠面、19-第二抵靠面、20-配合孔、21-第二弹性件、22-传动连杆、23-拨杆、24-空行程槽、25-止端、26-第三弹性件、27-安装座、28-传动轴、29-轴承、30-导向部、31-第一导向槽、32-第二导向槽、33-轴承座、34-同步带、35-导向配合部、36-支架、37-间隔、38-通孔、39-同步轮、40-底座、41-第一支柱、42-第二支柱、43-导向孔、44-第三导向槽、45-底部、46-容纳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它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它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它技术方案。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20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门把手,包括把手部分、容纳把手部分的凹腔3和拉锁连接部4,把手部分与凹腔3相配合,把手部分相对凹腔3可整体伸出/缩回,把手部分与拉锁连接部4连接,用户拉动把手部分以间接拉动拉锁连接部4,拉锁连接部4用于带动锁绳5,锁绳5即拉锁,拉锁连接部4为一个转动件,用户拉动把手部分以间接拉动拉锁连接部4转动。
本公开门把手还包括:
可往复直线运动的支架36,支架36与把手部分之间形成供用户伸入的间隔37,支架36在间隔37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第一支撑部6支撑把手部分的一端,第二支撑部7支撑把手部分的另一端,支架36的往复直线运动方向与把手部分的伸出/缩回方向一致,支架36的往复直线运动同步带动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同方向运动,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用于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3整体伸出/缩回;
并且,把手部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6之间可相对运动以使把手部分拉动拉锁连接部4,把手部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7可转动连接,该可转动连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该可转动连接的转轴11的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
致动器8,与支架36传动连接,该致动器8用于带动支架36往复直线运动,从而通过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来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3整体伸出/缩回。
把手部分包括罩壳1和本体2,罩壳1与本体2连接后使把手部分具有更好的外观和握感。
为了方便与交通工具连接,或者说模块化设计,因此,门把手还包括安装座27,通过安装座27连接在交通工具的门板上,安装座27则用来安装支撑把手部分以及支架36。具体来说,还包括安装座27,支架36活动配合在安装座27中,安装座27上侧设有作为凹腔3的凹陷,凹陷内设有与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活动配合的通孔38,通孔38用于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伸出/缩回。
本公开门把手不仅用于车辆上,也可以用于飞机、高铁列车等交通工具上。
实施例一:
如图4、5、6、7、12、14、15、16、17所示,致动器8与支架36丝杆螺母传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36设有螺旋部13,该螺旋部13转动配合有丝杆12,丝杆12轴向限位设置并可转动,丝杆12与致动器8之间连接有同步带34,致动器8转动带动同步带34,同步带34带动支架36直线运动。这样,丝杆12只需转动而不需要轴向移动,显著降低了结构复杂度,另外使空间布局也变得较为容易。
螺旋部13可以是在支架36中直接成型所得的螺纹孔,也可以是在支架36中连接螺母,由螺母提供螺纹孔。
本例中,支架36设置为U形件,该U形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
如图12、13、14、16、17所示,对于具有安装座27的情况,安装座27下侧设有连接开口,凹陷内设有底部45,底部45的两侧分别设有通孔38,这两个通孔38分别用于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伸出/缩回,该连接开口连接有位于凹陷下侧的底座40,从而将丝杆12轴向限位设置并可转动连接在底部45和底座40之间,可转动连接可采用在丝杆12上端与底部45之间设置轴承29,同样的,在丝杆12下端与底座40之间设置轴承29。这样,一方面方便生产制造,另一方面对丝杆12轴向限位设置并可转动设置较为方便,且设置后较为可靠,再一方面,有利于整个门把手的厚度较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16、17所示,致动器8横向分布,并位于把手部分的一侧,丝杆12为一根或多根,本例中为居中设置的一根,而同步带34也是横向分布,大致平行于支架36,丝杆12的下端连接有同步轮39,同步带34的一端与同步轮39连接,同步带34的另一端与致动器8连接,即致动器8也设有同步轮39。利用同步轮39、同步带34可以实现较为精确的丝杆12转动,从而有利于把手部分伸缩行程的精确,且实现起来成本较低,耐久性和可靠性也较好。前述技术方案还有利于布置致动器8,另外,方便进行生产装配,另外,使整个门把手的厚度较薄。
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器8还包括电动马达和停转自锁结构,电动马达与停转自锁结构连接,当电动马达停止时,停转自锁结构保持支架36及其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的位置不动,从而使把手部分保持伸出/缩回状态,当电动马达转动时,电动马达带动停转自锁结构转动以恢复支架36及其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的运动。本例中举例蜗轮蜗杆作为停转自锁结构,蜗轮蜗杆既能够减速,又能够实现可靠的停转自锁。当然,凡是适用于本公开的其它停转自锁结构均适用于本公开中。
相比现有技术,采用停转自锁结构,就可以使把手部分保持缩回状态,在碰撞中,把手部分不容易掉出,而现有技术中需要配置防掉出配重块,不仅增加结构复杂程度,而且增加成本和重量,因此,前述改进具有重要进步意义。
本例中,当电动马达停止时,停转自锁结构保持同步带34的位置不动,进而保持丝杆12的位置不动,从而使该停转自锁结构保持把手部分的伸出/缩回状态,当电动马达转动时,电动马达带动停转自锁结构转动以恢复同步带34的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15、16、17所示,本公开还包括设于把手部分的第一弹性件14,该第一弹性件14随把手部分一起被整体伸出/缩回,该第一弹性件14一端与第一支撑部6连接,该第一弹性件14另一端与把手部分连接,该第一弹性件14用于将把手部分拉向该第一支撑部6以使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6相对固定在一起,用户在施力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所述转轴11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时,同时克服该第一弹性件14的作用力以使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6相对分离,用户在松开时,该第一弹性件14将把手部分拉回复位。这样,一方面,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6之间不会松旷,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整体伸出/缩回时,第一支撑部6可靠地支撑把手部分,从而提升可靠性,再一方面,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6之间可相对运动,所以由第一弹性件14提供连接力量,既实现连接,又满足相对运动的需要,从而有利于简化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6之间的可相对运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15、16、17所示,还包括连接件15,连接件15与第一支撑部6的顶部16连接,把手部分的本体2与顶部16之间设有支撑部17,支撑部17包括背靠背设置的第一抵靠面18和第二抵靠面19,第一抵靠面18与顶部16抵靠配合,支撑部17设有可供连接件15相对横向运动的配合孔20,连接件15穿过该配合孔20后位于把手部分中,第二抵靠面19与连接件15之间设有预设弹性力的第一弹性件14,用户在施力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所述转轴11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时,配合孔20随把手部分一起相对连接件15摆动,第二抵靠面19进一步压缩第一弹性件14,第一抵靠面18与顶部16则相互分开解除抵靠配合。这样,前述设计非常巧妙,使得结构简单紧凑。
更进一步的,如图14、15、16、17所示,第一弹性件14采用压簧,压簧套设在螺钉中,由螺钉将压簧预压缩在第二抵靠面19与螺钉之间。这样,一方面极大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螺钉的连接有利于微调压簧的预压缩程度,方便生产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5、6、12、14所示,安装座27内侧壁与支架36之间设有第一导向结构,该第一导向结构用于导向支撑支架36运动。这样,在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用于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3整体伸出/缩回时,由第一导向结构导向支撑支架36运动,可以使支架36的运动更为稳定和可靠,另外,由于第一导向结构导向支撑,所以丝杆12的横向负载可以较小,也就是说,支架36主要由第一导向结构导向支撑,这样就显著降低了丝杆12对支架36的横向支撑要求,丝杆12主要起轴向推动作用,因此,一方面进一步简化了结构,另一方面,支架36不易晃动,避免与丝杆12的螺旋配合出现问题。本例中,丝杆12居中设置,螺旋部13也是居中设置,在螺旋部13的两侧分别设有导向配合部35,相应的,在安装座27内侧壁设有第三导向槽44,位于支架36两侧的第三导向槽44导向支撑导向配合部35,进而导向支撑螺旋部13。本例中,导向配合部35为方形块,第三导向槽44的形状为方形槽,请参见图4、5、12、14所示。
为了更好地导向支撑,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13所示,安装座27内侧壁与把手部分之间设有第二导向结构,该第二导向结构用于导向支撑把手部分运动。本例中,把手部分包括罩壳1和本体2,本体2作为主要结构件,在本体2的位于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的两侧均设有导向部30,总计四个导向部30,对应的,安装座27设有四个第二导向槽32,第二导向槽32的导向方向与把手部分的伸出/缩回方向一致。这样,在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用于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3整体伸出/缩回时,由导向部30和第二导向槽32导向支撑,可以使把手部分的运动更为稳定和可靠,另外,由于导向部30和第二导向槽32导向支撑,所以本体2由第二导向槽32导向支撑,也就是说,把手部分主要由第二导向槽32导向支撑,这样就显著降低了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对本体2的支撑要求,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主要起带动作用,因此,一方面进一步简化了结构,另一方面,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不易晃动,避免运动卡滞、丝杆螺母螺旋配合出现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16、17所示,还包括设于把手部分与第二支撑部7可转动连接处的第二弹性件21,该第二弹性件21随把手部分一起被整体伸出/缩回,该第二弹性件21用于使把手部分与第二支撑部7的可转动连接复位,或者设置第二弹性件21为预设弹性力状态,该状态使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6相对固定在一起。第二弹性件21例如扭簧。这样,在伸出/缩回过程中以及伸出/缩回后,有利于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相互间稳固、不松旷,另外,用户在拉动把手部分后,把手部分能够可靠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5、6、7所示,把手部分与拉锁连接部4之间设有传动连杆22,传动连杆22的一端与把手部分的本体2转动连接,传动连杆22的另一端设有拨杆23,拉锁连接部4设有空行程槽24,拨杆23与空行程槽24活动配合,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在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3整体伸出时,本体2通过传动连杆22同时带动拨杆23在空行程槽24中活动到止端25或靠近止端25,止端25例如抵靠配合面、配合凹陷、配合凸起等等,当把手部分处于伸出状态下,用户在施力以使本体2的一端围绕所述转轴11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时,本体2通过传动连杆22同时带动拨杆23进一步运动,拨杆23与止端25抵靠带动拉锁连接部4运动以实现带动拉锁的目的;拉锁连接部4连接有第三弹性件26,该第三弹性件26在把手部分转动复位时使拉锁连接部4复位。这样设计后,一方面,在伸出过程中不会使拉锁连接部4转动,拉锁连接部4也不会消耗致动器8的力量,有利于破冰,另一方面,结构简单可靠。当伸出到位后,通过用户施力来带动拨杆23进一步运动,从而解锁开门一气呵成,用户使用体验佳。第三弹性件26例如扭簧。
为了运动稳定可靠,如图16、17所示,还在安装座27上设置第一导向槽31,该拨杆23穿过该第一导向槽31再配合在空行程槽24中,拨杆23与第一导向槽31导向支撑配合,因此,在传动连杆22带动拨杆23运动时,拨杆23往复运动轨迹准确、运动稳定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简化结构,方便装配,如图13所示,第二支撑部7的上端设有转动配合孔,转轴11从本体2的一侧的侧壁插入并穿过转动配合孔后插入本体2的另一侧的侧壁中从而形成转动连接,同时还对本体2起到支撑作用,同时还实现了对第二支撑部7与把手部分的另一端之间的连接。
由上述可知,在致动器8的带动下,支架36及其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3整体伸出/缩回,虽然也设有第一弹性件14、第二弹性件21、第三弹性件26,但是在整体伸出/缩回时,无需克服第一弹性件14、第二弹性件21、第三弹性件26的力量,并且,第一弹性件14、第二弹性件21、第三弹性件26也不作为整体缩回的复位力,因此,致动器8的力量可以近乎100%的用于破冰,在不增大致动器8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破冰,破冰能力强。
由于不需要弹性件来提供整体缩回并维持缩回状态的回复力,所以第一弹性件14、第二弹性件21、第三弹性件26的弹性力需求就小很多。
实施例二:
相比实施例一,主要区别如下,其它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可以直接采用实施例一的结构。
致动器8与支架36采用齿轮齿条传动连接。
由于齿条9及齿轮10采购成本低,强度高、传动稳定可靠,所以有利于降低本公开门把手的成本、提升破冰性能及提升可靠性。
本例中,如图8、9、10、18、19、20所示,支架36连接有齿条9,齿条9垂直支架36设置,齿条9转动配合有齿轮10,齿轮10与致动器8之间连接有传动轴28,致动器8转动带动传动轴28,传动轴28带动齿轮10转动,齿轮10转动带动齿条9直线运动,齿条9直线运动带动支架36直线运动。
对于具有安装座27的情况,安装座27下侧设有连接开口,凹陷内设有底部45,底部45的两侧分别设有通孔38,这两个通孔38分别用于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伸出/缩回,该连接开口连接有位于凹陷下侧的底座40,底部45设有向下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支柱41,底座40设有向上侧延伸设置的第二支柱42,底座40与安装座27连接后,第一支柱41的下端与第二支柱42的上端构成轴承座33以使轴承29限制在第一支柱41与第二支柱42之间,传动轴28与轴承29连接,可参见图19所示。这样方便生产制造。
如图8、9、10所示,底部45的下侧还设有容纳部46,供超过底部45的齿条9能够得到容纳,这样,底部45可以做的较薄。在图18、19、20中,由于A-A向剖视避开了容纳部46,所以无法看到容纳部46。
本例中,沿轴向设有两个轴承座33及两个轴承29,两个轴承座33分别位于齿条9的横向两侧。
如图8、9、18、19所示,支架36设有导向孔43,第一支柱41与导向孔43导向配合,第一支柱41同时起到对支架36直线运动的导向作用。这样,方便第一支柱41,从而有利于结构紧凑,另外,第一支柱41还可用于导向,提升支架36在齿条9处的运动稳定性,有利于齿条9与齿轮10的传动稳定性。
致动器8与支架36的传动连接还可以采用其它结构,例如电磁伸缩部,致动器8则对应采用电磁线圈,利用电磁线圈的电磁推动原理来推动支架36运动。当然,还可以是其它结构,无法一一举例,凡是适用于本公开的致动器8与支架36的传动连接结构方案均可以适用于本公开中。
在理解本实用新型时,若有需要,上述结构可参考其它实施例/附图一并理解,这里不加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举例说明的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门把手,包括把手部分、容纳把手部分的凹腔(3)和拉锁连接部(4),把手部分与凹腔(3)相配合,把手部分相对凹腔(3)可整体伸出/缩回,把手部分与拉锁连接部(4)连接,用户拉动把手部分以间接拉动拉锁连接部(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可往复直线运动的支架(36),支架(36)与把手部分之间形成供用户伸入的间隔(37),支架(36)在间隔(37)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第一支撑部(6)支撑把手部分的一端,第二支撑部(7)支撑把手部分的另一端,支架(36)的往复直线运动方向与把手部分的伸出/缩回方向一致,支架(36)的往复直线运动同步带动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同方向运动,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用于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3)整体伸出/缩回;
并且,把手部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6)之间可相对运动以使把手部分拉动拉锁连接部(4),把手部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7)可转动连接,该可转动连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该可转动连接的转轴(11)的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
致动器(8),与支架(36)传动连接,该致动器(8)用于带动支架(36)往复直线运动,从而通过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来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3)整体伸出/缩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座(27),支架(36)活动配合在安装座(27)中,安装座(27)上侧设有作为凹腔(3)的凹陷,凹陷内设有与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活动配合的通孔(38),通孔(38)用于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伸出/缩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安装座(27)内侧壁与支架(36)之间设有第一导向结构,该第一导向结构用于导向支撑支架(36)运动,和/或,安装座(27)内侧壁与把手部分之间设有第二导向结构,该第二导向结构用于导向支撑把手部分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致动器(8)与支架(36)丝杆螺母传动连接或齿轮齿条传动连接或电磁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支架(36)设有螺旋部(13),该螺旋部(13)转动配合有丝杆(12),丝杆(12)轴向限位设置并可转动,丝杆(12)与致动器(8)之间连接有同步带(34),致动器(8)转动带动同步带(34),同步带(34)带动支架(36)直线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对于具有安装座(27)的情况,安装座(27)下侧设有连接开口,凹陷内设有底部(45),底部(45)的两侧分别设有通孔(38),这两个通孔(38)分别用于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伸出/缩回,该连接开口连接有位于凹陷下侧的底座(40),从而将丝杆(12)轴向限位设置并可转动连接在底部(45)和底座(4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支架(36)连接有齿条(9),齿条(9)垂直支架(36)设置,齿条(9)转动配合有齿轮(10),齿轮(10)与致动器(8)之间连接有传动轴(28),致动器(8)转动带动传动轴(28),传动轴(28)带动齿轮(10)转动,齿轮(10)转动带动齿条(9)直线运动,齿条(9)直线运动带动支架(36)直线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对于具有安装座(27)的情况,安装座(27)下侧设有连接开口,凹陷内设有底部(45),底部(45)的两侧分别设有通孔(38),这两个通孔(38)分别用于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伸出/缩回,该连接开口连接有位于凹陷下侧的底座(40),底部(45)设有向下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支柱(41),底座(40)设有向上侧延伸设置的第二支柱(42),底座(40)与安装座(27)连接后,第一支柱(41)的下端与第二支柱(42)的上端构成轴承座(33)以使轴承(29)限制在第一支柱(41)与第二支柱(42)之间,传动轴(28)与轴承(29)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支架(36)设有导向孔(43),第一支柱(41)与导向孔(43)导向配合,第一支柱(41)同时起到对支架(36)直线运动的导向作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致动器(8)还包括电动马达和停转自锁结构,电动马达与停转自锁结构连接,当电动马达停止时,停转自锁结构保持支架(36)以及其上的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的位置不动,从而使把手部分保持伸出/缩回状态,当电动马达转动时,电动马达带动停转自锁结构转动以恢复支架(36)以及其上的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的直线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把手部分的第一弹性件(14),该第一弹性件(14)随把手部分一起被整体伸出/缩回,该第一弹性件(14)一端与第一支撑部(6)连接,该第一弹性件(14)另一端与把手部分连接,该第一弹性件(14)用于将把手部分拉向该第一支撑部(6)以使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6)相对固定在一起,用户在施力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所述转轴(11)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时,同时克服该第一弹性件(14)的作用力以使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6)相对分离,用户在松开时,该第一弹性件(14)将把手部分拉回复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15),连接件(15)与第一支撑部(6)的顶部(16)连接,把手部分与顶部(16)之间设有支撑部(17),支撑部(17)包括背靠背设置的第一抵靠面(18)和第二抵靠面(19),第一抵靠面(18)与顶部(16)抵靠配合,支撑部(17)设有可供连接件(15)相对横向运动的配合孔(20),连接件(15)穿过该配合孔(20)后位于把手部分中,第二抵靠面(19)与连接件(15)之间设有预设弹性力的第一弹性件(14),用户在施力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所述转轴(11)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时,配合孔(20)随把手部分一起相对连接件(15)摆动,第二抵靠面(19)进一步压缩第一弹性件(14),第一抵靠面(18)与顶部(16)则相互分开解除抵靠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连接件(15)采用螺钉,第一弹性件(14)采用压簧,压簧套设在螺钉中,由螺钉将压簧预压缩在第二抵靠面(19)与螺钉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11或12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把手部分与第二支撑部(7)可转动连接处的第二弹性件(21),该第二弹性件(21)随把手部分一起被整体伸出/缩回,该第二弹性件(21)用于使把手部分与第二支撑部(7)的可转动连接复位,或者设置第二弹性件(21)为预设弹性力状态,该状态使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6)相对固定在一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把手部分与拉锁连接部(4)之间设有传动连杆(22),传动连杆(22)的一端与把手部分连接,传动连杆(22)的另一端设有拨杆(23),拉锁连接部(4)设有空行程槽(24),拨杆(23)与空行程槽(24)活动配合,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在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3)整体伸出时,把手部分通过传动连杆(22)同时带动拨杆(23)在空行程槽(24)中活动到止端(25)或靠近止端(25),当把手部分处于伸出状态下,用户在施力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所述转轴(11)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时,把手部分通过传动连杆(22)同时带动拨杆(23)进一步运动,拨杆(23)与止端(25)抵靠带动拉锁连接部(4)运动以实现带动拉锁的目的;拉锁连接部(4)连接有第三弹性件(26),该第三弹性件(26)在把手部分转动复位时使拉锁连接部(4)复位。
CN202322171474.XU 2023-07-27 2023-08-14 一种门把手 Active CN22079092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343557 2023-07-27
CN202310934355 2023-07-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0927U true CN220790927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58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71474.XU Active CN220790927U (zh) 2023-07-27 2023-08-14 一种门把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909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84038A (zh) 换电设备解锁装置、换电设备及电池箱快速换电系统
WO2021063338A1 (zh) 一种座椅折叠式扶手杯架
CN220790927U (zh) 一种门把手
CN106864321B (zh) 座椅腿托手动调节机构及汽车座椅
CN220667265U (zh) 一种门把手
CN117189730A (zh) 一种快速锁定装置及方法
CN210617946U (zh) 自动折叠伸缩式车用杯托
CN114715009A (zh) 一种汽车桌板电动升降展开机构
CN213619471U (zh) 一种空、负载自动切换的搬运机构
CN211543316U (zh) 一种儿童安全座椅的isofix接口组件
CN113047711A (zh) 一种车门外拉手的自动隐藏伸展装置
CN110984756B (zh) 车辆后背门顶升机构
CN221036308U (zh) 一种用于车载冰箱的抽拉结构及车载冰箱
CN220974049U (zh) 一种自动踏板
CN220360398U (zh) 一种应用于洗碗机上的开门机构
CN217681134U (zh) 一种汽车用伸缩门把手结构
CN214028351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拉锁支架
CN218176956U (zh) 扶手箱解锁装置及其汽车扶手箱
CN216043208U (zh) 一种车门内开总成
CN220096443U (zh) 婴儿摇篮车摇摆控制系统
CN115320465B (zh) 一种车用扶手机构、车辆座椅扶手以及车辆扶手箱盖
CN216610973U (zh) 一种座椅扶手解锁机构
CN211567750U (zh) 一种汽车扶手结构
CN115123568B (zh) 一种基于无死角监控的无人机监测装置
CN115506663B (zh) 一种平开隐藏式汽车门把手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