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4171U - 单元壳体 - Google Patents

单元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4171U
CN220774171U CN202322009442.XU CN202322009442U CN220774171U CN 220774171 U CN220774171 U CN 220774171U CN 202322009442 U CN202322009442 U CN 202322009442U CN 220774171 U CN220774171 U CN 2207741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arc extinguishing
unit
air passage
cl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0944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哲
葛伟骏
张家政
顾斌斌
秦志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0944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41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41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41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元壳体,应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其包括壳底壁,相对设置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以及相对设置的前侧壁和后侧壁;所述壳底壁中部设有支持轴孔,用于转动安装动触头组件;所述单元壳体包括两个分别布置在支持轴孔径向两侧的两个灭弧腔,分别为前灭弧腔和后灭弧腔,用于分别安装两组灭弧装置;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用于连通后灭弧腔与外部环境的第一排气口以及用于连通前灭弧腔与外部环境的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设置在右侧壁的靠近后侧壁的一端上;所述第二排气口设置在前侧壁的靠近右侧壁的一端上;所述单元壳体能提高开关单元的绝缘性能且能用于狭窄安装空间。

Description

单元壳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元壳体。
背景技术
现有旋转隔离开关,其开关本体由多个开关单元堆叠拼合而成,各开关单元内均设有触头机构,触头机构包括配合使用的动触头组件和两个静触头,动触头组件转动而与两个静触头闭合和断开;开关单元内还设有两组灭弧装置,以熄灭动触头组件和两组静触头断开产生的电弧,开关单元的单元壳体设有分别与两组灭弧装置配合的排气口,以排出开关单元内的高温、高压气体;但是,现有开关单元的排气口虽然彼此远离能够保证相互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绝缘间隙,但是分布过于分散,不利于旋转隔离开关在狭窄空间内安装。此外,开关本体的相邻开关单元的对应接线端子之间缺乏必要的绝缘结构,存在短路的可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单元壳体,能提高开关单元的绝缘性能且能用于狭窄安装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单元壳体,应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其包括壳底壁,相对设置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以及相对设置的前侧壁和后侧壁;所述壳底壁中部设有支持轴孔,用于转动安装动触头组件;所述单元壳体包括两个分别布置在支持轴孔径向两侧的两个灭弧腔,分别为前灭弧腔和后灭弧腔,用于分别安装两组灭弧装置;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用于连通后灭弧腔与外部环境的第一排气口以及用于连通前灭弧腔与外部环境的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设置在右侧壁的靠近后侧壁的一端上;所述第二排气口设置在前侧壁的靠近右侧壁的一端上。
进一步的,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第一气道,第一气道包括直形气道段和C形气道段,直形气道段与后侧壁并排且一端与后灭弧腔连通,另一端与C形气道段一端连通,C形气道段另一端与第一排气口连通,C形气道段的C形结构的开口面向后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与第二排气口的内端相对的气道挡筋,气道挡筋包括弯折相连的挡筋第一段和挡筋第二段,挡筋第一段与第二排气口相对,挡筋第二段与右侧壁相对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右侧壁中部的右静触头接线位,用于容纳右静触头的接线部;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右侧壁的外侧面上的多个限位凸筋,第一排气口位于相邻两个限位凸筋之间形成的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右侧壁外侧上且平行于壳底壁的分隔板,用于将相邻单元壳体的右静触头接线位隔开。
进一步的,述分隔板包括分隔板主体和分隔板延伸部,分隔板主体一端与右侧壁垂直相连,另一端与分隔板延伸部弯折相连,分隔板延伸部相对于分隔板主体向分隔板所在单元壳体的右静触头接线位所在侧弯折。
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板延伸部与分隔板主体的对应端中部弯折相连,分隔板延伸部靠近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两端,相对于分隔板主体的靠近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两端,向中部缩进。
进一步的,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左侧壁上的左静触头接线位,用于与左静触头的接线部配合,左静触头接线位设置在左侧壁的靠近前侧壁的一端上或靠近后侧壁的一端上;两个所述单元壳体叠置在一起时,两个左静触头接线位间隔设置,一个设置在左侧壁的靠近前侧壁的一端上,另一个设置在左侧壁的靠近后侧壁的一端上。
进一步的,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支持轴孔径向两侧的分隔筋,两组分隔筋用于与动触头组件的触头支持配合将前灭弧腔和后灭弧腔分隔开。
进一步的,所述两组分隔筋的靠近支持轴孔的一端,用于在动触头组件转动至断开位置时,与触头支持配合而将位于两个灭弧腔内且彼此相邻的动接触部和静接触部隔开;所述两组分隔筋,以支持轴孔的中心为对称中心,互为中心对称结构。
本实用新型单元壳体,其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彼此远离而且朝向不同方向出气,增大了两个灭弧腔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绝缘间隙,而且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集中在单元壳体的一端上,便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安装,尤其是使旋转隔离开关适用于狭窄空间内安装。
此外,所述第一气道有利于增大后灭弧腔内电弧气体通过第一排气口排出的路径,可有效避免电弧溢出单元壳体。
此外,所述气道挡筋避免前灭弧腔内电弧气体直接从第二排气口排出,而是经过气道挡筋阻挡绕行后抵达第二排气口,从而避免电弧从单元壳体溢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开关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开关单元的投影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单元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0开关本体;
u开关单元;
c触头机构;
1动触头组件;1-3动触头;1-30动接触部;
2静触头;2-1右触头;2-2左触头;
3单元壳体;3b壳底壁;3f前侧壁;3i后侧壁;3l左侧壁;3r右侧壁;3-1支持轴孔;3-2第一排气口;3-3第二排气口;3-4分隔板;3-40分隔板主体;3-41分隔板延伸部;3-5限位凸筋;3-6右静触头接线位;3-7分隔筋;3-8左静触头接线位;3-90直形气道段;3-91C形气道段;3-92气道挡筋;3-920挡筋第一段;3-921挡筋第二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旋转隔离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旋转隔离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旋转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机构(图中未示出)和开关本体0,开关本体0包括至少一组开关单元u,开关单元u包括单元壳体3以及设置在单元壳体3内的触头机构c,各开关单元u的触头机构c共同组成开关本体0的接触系统,触头机构c包括转动设置的动触头组件1以及设置在动触头组件1径向两侧的两组静触头2,动触头组件1绕第一轴线转动设置且包括触头支持和动触头1-3,动触头1-3设置在触头支持上(优选为插置在触头支持内)且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动接触部1-30,两组静触头2分别为右静触头2-1和左静触头2-2,两组动接触部1-30分别与两组静触头2配合,组成两组接触对(也即是右静触头2-1与一个动接触部1-30为一组接触对,左静触头2-2与另一个动接触部1-30为一组接触对),操作机构与各开关单元u的动触头组件1传动相连,驱动各动触头组件1转动而与对应的静触头2闭合和分断。进一步的,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灭弧系统,灭弧系统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动触头组件1径向两侧的灭弧装置,灭弧装置分别与两组接触对配合,用于熄灭两组接触对闭合和分断时产生的电弧。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机构由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开关本体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开关单元u,各开关单元u沿第一轴线堆叠;所述操作机构与开关本体沿第一轴线堆叠在一起。
如图1-2所示,所述静触头2包括用于与动触头组件1接触导通的静接触部以及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接线部,两个静触头2的静接触部分别用于与动触头1-3的两组动接触部1-30接触导通。
如图2所示,所述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相邻两组触头机构c中,两个右静触头2-1为一组触头对,两个左静触头2-2为一组触头对。所述触头对中,在第一投影上,各静接触部彼此重合,也即是,两组右静触头2-1的静接触部彼此重合,两组左静触头2-2的静接触部彼此重合。所述静触头2的静接触部的上述布局方式,使各动触头组件3保持同步动作和姿态与对应静触头2闭合和断开,应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u内时,有利于简化开关单元u的内部结构,而且各开关单元u的动触头组件1无需进行区分,提高零部件的通用性。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c中,在第一投影上,至少一组触头对的两个静触头彼此重合,也即是,两个左静触头2-2重合和/或两个右静触头2-1重合,有利于简化接触系统的接线操作,使外接导线的走线更加整洁简单。进一步的,所述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上,相邻两组触头机构c的动触头组件1彼此重合。
如图1-3所示,为所述单元壳体3的一个实施例,单元壳体3应用于开关单元u,也即是作为开关单元u的壳体。
如图1-3所示,所述单元壳体3,其包括壳底壁3b,相对设置的左侧壁3l和右侧壁3r,以及相对设置的前侧壁3f和后侧壁3i;所述壳底壁3b,相对的两端与左侧壁3l和右侧壁3r弯折相连,相对的另外两端分别与前侧壁3f和后侧壁3i弯折相连,左侧壁3l、后侧壁3i、右侧壁3r和后侧壁3f依次首尾相连;所述壳底壁3b中部设有支持轴孔3-1,用于安装动触头组件1,例如,动触头组件1的触头支持1s转动安装在支持轴孔3-1内;所述单元壳体3包括分别布置在支持轴孔3-1的径向两侧的两个灭弧腔,分别为前灭弧腔和后灭弧腔,用于分别安装两组灭弧装置(两组灭弧装置分别与两组接触对配合,用于熄灭接触对闭合和分断产生的电弧),前灭弧腔位于前侧壁3f和支持轴孔3-1之间,后灭弧腔位于后侧壁3i和支持轴孔3-1之间;所述单元壳体3还包括用于连通后灭弧腔和外部环境的第一排气口3-2以及用于连通前灭弧腔和外部环境的第二排气口3-3;所述第一排气口3-2设置在右侧壁3r的靠近后侧壁3i的一端上;所述第二排气口3-3设置在前侧壁3f的靠近右侧壁3r的一端上。
所述第一排气口3-2和第二排气口3-3彼此远离而且朝向不同方向出气,增大了两个灭弧腔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绝缘间隙,而且第一排气口3-2和第二排气口3-3集中在单元壳体3的一端上,便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安装,尤其是使旋转隔离开关适用于狭窄空间内安装。
如图2-3所示,所述单元壳体3还包括第一气道,第一气道包括直形气道段3-90和C形气道段3-91,直形气道段3-90与后侧壁3i并排(直形气道段3-90优选与后侧壁3i平行)且一端与后灭弧腔连通,另一端与C形气道段3-91一端连通,C形气道段3-91另一端与第一排气口3-2连通,C形气道段3-91的C形结构的开口面向后侧壁3i。所述第一气道有利于增大后灭弧腔内电弧气体通过第一排气口3-2排出的路径,可有效避免电弧逸出单元壳体3。
如图2-3所示,所述单元壳体3还包括气道挡筋,气道挡筋3-92包括弯折相连的挡筋第一段3-920和挡筋第二段3-921,挡筋第一段3-920与第二排气口3-3相对,挡筋第一段3-920优选与前侧壁3f平行,挡筋第二段3-921与右侧壁3r相对间隔设置,挡筋第二段3-921优选与右侧壁3r平行;所述气道挡筋避免前灭弧腔内电弧气体直接从第二排气口3-3排出,而是经过气道挡筋阻挡绕行后抵达第二排气口3-3,从而避免电弧直接从单元壳体3溢出。
如图1-3所示,所述单元壳体3还包括设置在右侧壁3r中部的右静触头接线位3-6,用于容纳右静触头2-1的接线部;所述单元壳体3还包括设置在右侧壁3r的外侧面上的多个限位凸筋3-5,第一排气口3-2位于相邻两个限位凸筋3-5之间形成的凹槽内;所述右静触头接线位3-6内的接线部连接外接导线后,由于限位凸筋3-5的存在,避免外接导线直接贴在第一排气口3-2上,减小第一排气口3-2内排出的气体对于外接导线的绝缘皮的烧蚀。
所述单元壳体3还包括设置在右侧壁3r中部的左静触头接线位3-8,用于左静触头2-2的接线部配合。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接触系统采用第一实施例时,左静触头接线位3-8设置在左侧壁3l的靠近前侧壁3f的一端上火靠近后侧壁3i的一端上;两个所述单元壳体3叠置在一起时,两个左静触头接线位3-8间隔设置,一个设置在左侧壁3l的靠近前侧壁3f的一端上,另一个设置在左侧壁3l的靠近后侧壁3i的一端上。
本实施例接触系统采用第二实施例时,所述左静触头接线位3-8与右静触头接线位3-9的结构相同,互为中心对称结构。
如图1-3所示,所述单元壳体3还包括设置在右侧壁3r外侧上且平行于壳底壁3b的分隔板3-4,用于将相邻单元壳体3的右静触头接线位3-6隔开,也即是将两个开关单元u的右静触头2-1分隔开,增大爬电距离和绝缘间隙。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板3-4包括分隔板主体3-40和分隔板延伸部3-41,分隔板主体3-40一端与右侧壁3r垂直相连,另一端与分隔板延伸部3-41弯折相连,分隔板延伸部3-41相对于分隔板主体3-40向分隔板3-4所在单元壳体3的右静触头限位部3-6所在侧折弯;所述分隔板延伸部3-41进一步提高相邻开关单元u的接线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绝缘间隙。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板主体3-40和分隔板延伸部3-41的夹角为钝角。
具体的,如图1所示方向,所述分隔板延伸部3-41相对于分隔板主体3-40向上弯折。
如图1-3所示,所述分隔板延伸部3-41与分隔板主体3-40的对应端中部弯折相连,即分隔板主体3-40一端与右侧壁3r相连且另一端与分隔板延伸部3-41相连,分隔板延伸部3-41靠近前侧壁3f和后侧壁3i的两端,相对于分隔板主体3-40的靠近前侧壁3f和后侧壁3i的两端,向中部缩进,也即是,分隔板主体3-40和分隔板延伸部3-41整体呈凸形结构;所述分隔板主体3-40和分隔板延伸部3-41以上述结构设计,既可以提高相邻开关单元u的接线端子的爬电距离和绝缘间隙,又能节省材料、节约成本。
如图1-3所示,所述单元壳体3还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支持轴孔3-1径向两侧的分隔筋3-7,两组分隔筋3-7用于与动触头组件1的触头支持配合将前灭弧腔和后灭弧腔分隔开。进一步的,所述两组分隔筋3-7的靠近支持轴孔3-1的一端,用于在动触头组件1转动至断开位置时,与触头支持配合而将位于两个灭弧腔内且彼此相邻的动接触部1-30和静接触部隔开。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所述触头支持还包括两个隔离凸台,两个隔离凸台设置在承载柱的径向两侧上,动触头组件1转动至断开位置时,两个隔离凸台分别与两组分隔筋3-7配合(贴合或间隙配合,贴合指的是隔离凸台和分隔筋3-7配合时相互接触,间隙配合指的是隔离凸台和分隔筋3-7之间存在微小间隙,既保证将位于两个灭弧腔内且彼此相邻的动接触部1-30和静接触部隔开,又使动触头组件1可以顺畅转动)进一步的,所述两组分隔筋3-7,以支持轴孔3-1的中心为对称中心(也即是以第一轴线对称中心),互为中心对称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单元壳体,应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u),其包括壳底壁(3b),相对设置的左侧壁(3l)和右侧壁(3r),以及相对设置的前侧壁(3f)和后侧壁(3i);所述壳底壁(3b)中部设有支持轴孔(3-1),用于转动安装动触头组件(1);所述单元壳体包括两个分别布置在支持轴孔(3-1)径向两侧的两个灭弧腔,分别为前灭弧腔和后灭弧腔,用于分别安装两组灭弧装置;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用于连通后灭弧腔与外部环境的第一排气口(3-2)以及用于连通前灭弧腔与外部环境的第二排气口(3-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口(3-2)设置在右侧壁(3r)的靠近后侧壁(3i)的一端上;所述第二排气口(3-3)设置在前侧壁(3f)的靠近右侧壁(3r)的一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第一气道,第一气道包括直形气道段(3-90)和C形气道段(3-91),直形气道段(3-90)与后侧壁(3i)并排且一端与后灭弧腔连通,另一端与C形气道段(3-91)一端连通,C形气道段(3-91)另一端与第一排气口(3-2)连通,C形气道段(3-91)的C形结构的开口面向后侧壁(3i)。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与第二排气口(3-3)的内端相对的气道挡筋(3-92),气道挡筋(3-92)包括弯折相连的挡筋第一段(3-920)和挡筋第二段(3-921),挡筋第一段(3-920)与第二排气口(3-3)相对,挡筋第二段(3-921)与右侧壁(3r)相对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右侧壁(3r)中部的右静触头接线位(3-6),用于容纳右静触头(2-1)的接线部;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右侧壁(3r)的外侧面上的多个限位凸筋(3-5),第一排气口(3-2)位于相邻两个限位凸筋(3-5)之间形成的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右侧壁(3r)外侧上且平行于壳底壁(3b)的分隔板(3-4),用于将相邻单元壳体的右静触头接线位(3-6)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3-4)包括分隔板主体(3-40)和分隔板延伸部(3-41),分隔板主体(3-40)一端与右侧壁(3r)垂直相连,另一端与分隔板延伸部(3-41)弯折相连,分隔板延伸部(3-41)相对于分隔板主体(3-40)向分隔板(3-4)所在单元壳体的右静触头接线位(3-6)所在侧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延伸部(3-41)与分隔板主体(3-40)的对应端中部弯折相连,分隔板延伸部(3-41)靠近前侧壁(3f)和后侧壁(3i)的两端,相对于分隔板主体(3-40)的靠近前侧壁(3f)和后侧壁(3i)的两端,向中部缩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左侧壁(3l)上的左静触头接线位(3-8),用于与左静触头(2-2)的接线部配合,左静触头接线位(3-8)设置在左侧壁(3l)的靠近前侧壁(3f)的一端上或靠近后侧壁(3i)的一端上;两个所述单元壳体叠置在一起时,两个左静触头接线位(3-8)间隔设置,一个设置在左侧壁(3l)的靠近前侧壁(3f)的一端上,另一个设置在左侧壁(3l)的靠近后侧壁(3i)的一端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壳体还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支持轴孔(3-1)径向两侧的分隔筋(3-7),两组分隔筋(3-7)用于与动触头组件(1)的触头支持(1s)配合将前灭弧腔和后灭弧腔分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分隔筋(3-7)的靠近支持轴孔(3-1)的一端,用于在动触头组件(1)转动至断开位置时,与触头支持(1s)配合而将位于两个灭弧腔内且彼此相邻的动接触部(1-30)和静接触部隔开;所述两组分隔筋(3-7),以支持轴孔(3-1)的中心为对称中心,互为中心对称结构。
CN202322009442.XU 2023-07-28 2023-07-28 单元壳体 Active CN2207741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9442.XU CN220774171U (zh) 2023-07-28 2023-07-28 单元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9442.XU CN220774171U (zh) 2023-07-28 2023-07-28 单元壳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4171U true CN220774171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21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09442.XU Active CN220774171U (zh) 2023-07-28 2023-07-28 单元壳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41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88048B2 (ja) 限流装置
EP2871656B1 (en)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CN105122409A (zh) 电气开关壳体
CN111863538A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及车辆
CN220774171U (zh) 单元壳体
US6433998B2 (en) Switchgear
CN108695124B (zh) 一种优化的断路器布局结构
CN117877937A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单极模块和断路器
WO2016082715A1 (zh) 一种时间继电器插座
CN217544514U (zh)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CN220381935U (zh) 动触头组件
CN109216799B (zh) 电池系统
CN220171959U (zh) 灭弧系统
CN209729855U (zh) 一种模块化灭弧装置和一种断路器
CN217086445U (zh) 旋转式电器开关
CN221040927U (zh) 接通单元和隔离开关
CN219800696U (zh) 一种具有新型灭弧装置的旋转隔离开关
CN213583670U (zh) 一种断路器的壳体密封结构
CN220774269U (zh) 动触头机构
CN220774173U (zh) 开关单元
CN101479902B (zh) 具有外壳的断路器
CN217507177U (zh) 旋转开关
CN217061882U (zh) 旋转式隔离开关
CN212365836U (zh) 一种隔弧组件及转换开关
CN220381936U (zh) 静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