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4514U -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4514U
CN217544514U CN202220666149.3U CN202220666149U CN217544514U CN 217544514 U CN217544514 U CN 217544514U CN 202220666149 U CN202220666149 U CN 202220666149U CN 217544514 U CN217544514 U CN 2175445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chamber
arc extinguishing
section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6614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骆琳
刘毅
张森林
孙健焜
王冰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Electrical Apparatus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Electrical Apparatus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Electrical Apparatus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Electrical Apparatus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45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45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suppressing ar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2Housings; Casings; Bases; Mounting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断路器包括触头系统和排气口,触头系统包括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第二触头能够相对第一触头旋转,灭弧系统包括壳体、灭弧装置和引弧装置。壳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灭弧区和第二灭弧区;灭弧装置位于容纳腔,灭弧装置包括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灭弧区的第一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第二灭弧区的第二灭弧室以及第一导弧件,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沿第一方向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相交叠,且二者能够通过第一导弧件电气连接,其中,第一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引弧装置用于将电弧引入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本申请实施例的灭弧系统提升了灭弧系统的分断能力,满足交直流系统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21年11月26日提交的名称为“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的中国专利申请202122932666.9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关合、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一般断路器都采用灭弧室来熄灭电弧,灭弧室中采用以堆叠方式排列的金属栅片来切割电弧,迫使长电弧分割成多段短电弧,实现电弧分压和冷却。其中,电弧压降是维持电弧持续燃弧的电压,标准大气压的空气中最低燃弧电压是几十伏,当电弧进入足够多的灭弧栅片时,电源电压不足以支持最低燃弧电压时,电弧熄灭。电弧熄灭时,金属栅片帮助电弧冷却,避免下一个周波的电压再次击穿造成重燃弧。
在当前的交直流系统中,电源电压已经提高到1000V、甚至1500V,现有产品中,一般仅设置一个灭弧室,能够布置的栅片以及栅片之间的间隙几乎是确定的,电弧压降难以提高,在高电压等级下,现有的灭弧室分断能力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以至少解决现有断路器分断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交直流系统中高电压等级的使用需求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所述断路器包括触头系统和排气口,所述触头系统包括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所述第二触头能够相对所述第一触头旋转以接通或者断开电路,断开电路时,所述第二触头和所述第一触头之间产生电弧,所述灭弧系统包括:
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灭弧区和第二灭弧区,所述第一触头和所述第二触头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第一灭弧区远离所述第二灭弧区的一侧;
灭弧装置,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灭弧装置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灭弧区的第一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灭弧区的第二灭弧室以及第一导弧件,所述第一灭弧室和所述第二灭弧室沿所述第一方向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相交叠,且二者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导弧件电气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引弧装置,用于将所述电弧引入所述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灭弧室包括在层叠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灭弧室包括在层叠方向相背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端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导弧件电气连接,所述第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二触头电气连接,所述第四端能够与所述第一触头电气连接,所述第一端在所述第二端指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超出所述第三端,所述第四端在所述第三端指向所述第四端的方向超出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灭弧室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三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第一导弧件贴合设置,用于使所述第一灭弧室和与所述第一灭弧室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部分所述第一导弧件之间电气隔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弧件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导弧件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一导弧段、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二导弧段,所述第一导弧段和所述第一连接段朝所述第一表面方向弯折,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朝所述第二表面方向弯折,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第二导弧段朝所述第二表面方向弯折并形成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导弧段与所述第三端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导弧段所述第一表面面向所述第二灭弧室,所述第二导弧段与所述第二端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导弧段所述第一表面面向所述第一灭弧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一绝缘段、第二绝缘段和第三绝缘段,所述第一绝缘段贴合于所述第一导弧段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绝缘段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绝缘段位于所述容纳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还包括挡弧部和分流部,所述挡弧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段和所述第三绝缘段的折弯处并位于所述第一灭弧室靠近所述第二灭弧区的一侧,用于阻挡所述第一灭弧室中所述电弧运动至所述第二灭弧区,所述挡弧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灭弧室相适配的多个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灭弧室中所述电弧产生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孔沿所述第二绝缘段流向所述第二灭弧区,所述分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段背离所述第一导弧段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电弧产生的气体分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位于所述第二灭弧室背向所述第一灭弧室的一侧,用于防止第二灭弧室背后击穿,所述第二绝缘件具有与所述第二灭弧室相适配的多个第二通气孔,以使所述第二灭弧室中所述电弧产生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通气孔流向所述排气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隔弧件,所述隔弧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隔弧段、第二隔弧段和第三隔弧段,所述第一隔弧段位于所述第一灭弧室背离所述第二灭弧室的一侧,所述第二隔弧段位于所述第一灭弧室所述第二端背离所述第一端的一侧,所述第三隔弧段位于所述第二灭弧室靠近所述第一灭弧室的一侧,并部分夹设于所述第一导弧件和所述第二灭弧室之间,其中,两个所述隔弧件之间形成有窄缝,以使所述电弧沿所述窄缝运动至所述第一灭弧室和所述第二灭弧室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灭弧室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第一栅片,所述第一栅片包括第一本体以及两个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由所述第一本体向背离所述第二灭弧室的一侧延伸,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对设置,并与两个所述第一隔弧段分别配合,以形成使所述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室运动的磁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灭弧室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第二栅片和第三栅片,多个所述第二栅片位于所述第二灭弧室的中部,多个所述第三栅片位于所述第二栅片的两侧,所述第二栅片包括第二本体以及两个第二延伸部,两个第二延伸部由所述第二本体朝向所述触头系统延伸,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相对设置,并与两个所述隔弧件分别配合,以形成使所述电弧朝向所述第二灭弧室运动的磁场。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灭弧室和第二导弧件,所述第三灭弧室位于所述第一灭弧区,所述第一灭弧室与所述第三灭弧室沿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排列,所述第三灭弧室包括在层叠方向相背的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五端位于所述第六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五端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导弧件与所述第四端电气连接,所述第六端能够通过所述引弧装置与所述第一触头电气连接,第二灭弧室和第三灭弧室沿第一方向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相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弧装置包括第一引弧件和第二引弧件,所述第一引弧件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第一触头连接,所述第一引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灭弧室所述第四端层叠设置,所述第二引弧件的其中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二触头电气连接,所述第二引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灭弧室所述第一端层叠设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断路器,包括上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包括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且二者在第一方向交错设置。交错设置的布置方式大大节省了空间,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充分利用了壳体内的有限空间,布置两个灭弧室进行灭弧,大大增加了栅片的数量,显著提高了燃弧压降,提升了灭弧系统的分断能力,完全满足高电压等级的交直流系统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断路器中触头系统和灭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灭弧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中第一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中第一灭弧室、第一绝缘件和第一导弧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中第二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装配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中隔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中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第一灭弧室的第一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第二灭弧室的第三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断路器的灭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中灭弧系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的一种电弧电流走向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在分断前期的电流走向和高温气体扩散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在分断中期的电流走向和高温气体扩散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在分断后期的电流走向和高温气体扩散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在完全分断时的电流走向和高温气体扩散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
11、第一灭弧区;
12、第二灭弧区;
131、第一侧板;132、第二侧板;133、安装孔;15、第一隔弧壁;16、第二隔弧壁;
14、隔弧片;
2、灭弧装置;
21、第一灭弧室;211、第一端;212、第二端;213、第一栅片;214、第一本体;215、第一延伸部;216、第一凹槽;
22、第二灭弧室;221、第三端;222、第四端;223、第二栅片;224、第三栅片;225、第二本体;226、第二延伸部;227、第三凹槽;
23、第一导弧件;231、第一表面;232、第二表面;233、第一导弧段;234、第一连接段;235、第二连接段;236、第二导弧段;
2310、第一导弧子段;2320、第一弯段;2330、第二导弧子段;2340、第一直线段;2350、第一曲段;2360、第二直线段;
24、第三灭弧室;
25、第二导弧件;251、第三导弧段;252、第二弯段;253、第四导弧段;254、第三直线段;255、第二曲段;256、第四直线段;
26、消游离板;
27、第一绝缘件;271、第一绝缘段;272、第二绝缘段;273、第三绝缘段;274、挡弧部;275、分流部;276、第一通气孔;
28、第二绝缘件;281、第二通气孔;
29、隔弧件;291、第一隔弧段;292、第二隔弧段;293、第三隔弧段;294、窄缝;295、第一容纳部;296、第二容纳部;
3、引弧装置;
31、第一引弧件;311、第一引弧段;312、第一直板段;313、第一引弧部;314、连接部;315、第二引弧部;
32、第二引弧件;321、第二引弧段;322、第二直板段;323、跳转部;324、第一导引部;
51、第一隔离板;52、第二隔离板;53、第一插接件;54、第二插接件;
61、第一吹弧件;62、第二吹弧件;
7、进线排;
8、出线排;
9、触头系统;91、第一触头;92、第二触头;
10、排气口;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图22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断路器中触头系统和灭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灭弧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断路器包括触头系统9和外壳,外壳用于容纳触头系统9和灭弧系统,外壳具有排气口,触头系统9包括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第二触头92能够相对第一触头91旋转以接通或者断开电路,断开电路时,第二触头92和第一触头91之间产生电弧。
可选的,第一触头91为静触头,第二触头92为动触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头91也可以为能够运动的触头。
灭弧系统包括壳体1、灭弧装置2和引弧装置3。
壳体1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第一灭弧区11和第二灭弧区12,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位于容纳腔中第一灭弧区11远离第二灭弧区12的一侧。即触头系统9、第一灭弧区11和第二灭弧区12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列。排气口与第二灭弧区12连通。即位于第二灭弧区12远离第一灭弧区11的一侧。
灭弧装置2位于容纳腔,灭弧装置2包括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灭弧区11的第一灭弧室21、至少部分位于第二灭弧区12的第二灭弧室22以及第一导弧件23,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相交叠,且二者能够通过第一导弧件23电气连接。其中,第一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电气连接指的是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在分断时产生电弧,电弧在各部件中形成电弧电流而接通电路,进而形成电气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部分交叠。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灭弧室22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灭弧室21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灭弧室21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二灭弧室22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沿第三方向Z堆叠,第三方向Z垂直于第一方向X。当然,第一灭弧室21的堆叠方向和第二灭弧室22的堆叠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X所成夹角也可以为其他角度,例如80°-100°,即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的堆叠方向可以不同。其中,第一灭弧室21的堆叠方向和第二灭弧室22的堆叠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X所成夹角需满足电弧能够被二者切割的要求。
进一步的,第一灭弧室21的堆叠方向与第二灭弧室22的堆叠方向之间夹角的取值范围为0°-10°。其中,第一灭弧室21的堆叠方向与第二灭弧室22的堆叠方向之间的夹角需满足电弧能够被二者切割的要求。
引弧装置3,用于将电弧引入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
需要说明的是,电弧进入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指的是,电弧被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切割,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形成串联的电连接关系。
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在断开电路的过程中,电弧所形成的电弧电流由第一触头91依次流向引弧装置3、灭弧装置2、引弧装置3和第二触头92,或者由第二触头92依次流向引弧装置3、灭弧装置2、引弧装置3和第一触头91,无论电弧电流的方向如何,其自身产生的磁场均使得电弧沿第一方向X被吹向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即无需其他吹弧装置的作用下,凭借电弧电流的自吹作用以及引弧装置3的导引作用,电弧仍可被引入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进行灭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包括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且二者在第一方向X交错设置。交错设置的布置方式大大节省了空间,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充分利用了壳体1内的有限空间,布置两个灭弧室进行灭弧,大大增加了栅片的数量,显著提高了燃弧压降,提升了灭弧系统的分断能力,完全满足高电压等级的交直流系统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灭弧室21包括在层叠方向相背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第二灭弧室22包括在层叠方向相背的第三端221和第四端222,第二端212和第三端221能够通过第一导弧件23电气连接,第一端211能够与第二触头92电气连接,第四端222能够与第一触头91电气连接,第一端211在第二端212指向第一端211的方向超出第三端221,第四端222在第三端221指向第四端222的方向超出第二端212,第一灭弧室21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覆盖第三端221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
将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设置为相互交错的结构形式,且第一灭弧室21的第一端211在第二端212指向第一端211的方向超出第二灭弧室22的第三端221,第二灭弧室22的第四端222在第三端221指向第四端222的方向超出第一灭弧室21第二端212,如此设置,则第一灭弧区11有与第二灭弧室22在第一方向X相对的空白区域,电弧可从该空白区域更容易地进入第二灭弧室22内被切割。并且,第二灭弧区12也存在与第一灭弧室21在第一方向X相对的空白区域,第一灭弧室21中电弧切割后产生的气体通过该空白区域更容易被排出。
图4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灭弧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件27,第一绝缘件27与第一导弧件23贴合设置,用于使第一灭弧室21和与第一灭弧室21沿第一方向相对的部分第一导弧件23之间电气隔离以及防止第一灭弧室21背后击穿。
请参阅图1和图4,在磁吹作用下,电弧由触头系统9的位置沿第一方向X吹向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在第一灭弧室21中,电弧受到磁吹作用仍会朝第二灭弧区12弯曲,如此一来,受到磁吹作用的电弧容易被吹至第一灭弧室21外造成电弧在第一灭弧室21外击穿,甚至可能与第一导弧件23接触造成短路,使得电弧无法被第一灭弧室21的全部栅片切割,故设置第一绝缘件27,使得第一灭弧室21和第一导弧件23中与第一灭弧室21在第一方向X正对的部分之间相互绝缘,可避免短路的情况发生,也防止第一灭弧室21背后击穿,保证电弧被第一灭弧室21全部切割,保证灭弧效果。其中,第一导弧件23中与第一灭弧室21在第一方向X正对的部分包括第一连接段23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绝缘件27的宽度应宽于第一导弧件23的宽度,即第一绝缘件27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大于第一导弧件23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以保证第一灭弧室21和第一导弧件23中与第一灭弧室21在第一方向X正对的部分之间完全绝缘。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弧件23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231和第二表面232,第一导弧件23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一导弧段233、第一连接段234、第二连接段235和第二导弧段236,第一导弧段233和第一连接段234朝第一表面231的方向弯折,第一连接段234和第二连接段235朝第二表面232的方向弯折,第二连接段235和第二导弧段236朝第二表面232的方向弯折并形成一容纳腔,第一导弧段233与第三端221层叠设置且第一导弧段233第一表面231面向第二灭弧室22,第二导弧段236与第二端212层叠设置且第二导弧段236第一表面231面向第一灭弧室2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弧段233、第二连接段235和第二导弧段236相互平行。进一步的,第一导弧段233、第二连接段235和第二导弧段236均为板状结构,三者均平行于第一方向X。
将第一导弧件23设置为依次弯折连接的第一导弧段233、第一连接段234、第二连接段235和第二导弧段236,并使得第一导弧段233和第二灭弧室22层叠设置,第二导弧段236和第一灭弧室21层叠设置,第一导弧段233和第二灭弧室22中与之相邻的栅片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导弧段236和第一灭弧室21中与之相邻的栅片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存在提高了电弧压降,进而提高了灭弧系统的分断能力。
第一导弧件23具有割弧作用,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之间产生的电弧沿第一方向X运动,当电弧与第二连接段235和第二导弧段236的弯折处接触时被其分割,进而分割后的两段电弧在引弧装置3的引导作用下分别进入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中被切割。
图5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中第一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件27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一绝缘段271、第二绝缘段272和第三绝缘段273,第一绝缘段271贴合于第一导弧段233的第二表面232,第二绝缘段272贴合于第一连接段234的第二表面232,第三绝缘段273位于容纳腔。
将第一绝缘件27贴合于第一导弧件23面向第一灭弧室21的一侧,不仅起到绝缘作用,而且节约空间。
图6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中第一灭弧室、第一绝缘件和第一导弧件的装配示意图。
请参阅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段271的宽度大于第一导弧段233的宽度,第二绝缘段272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段234的宽度,第三绝缘段273的宽度大于第二连接段235和第二导弧段236中任一者的宽度。如此设置,可充分保证第一导弧件23的第一连接段234和第一灭弧室21之间相互绝缘,避免第一灭弧室21中间的栅片上的电弧掠过第一绝缘件27的侧端面进入第一导弧件23的第一连接段234中,造成短路的情况发生。同时也避免电弧击穿第二连接段235和第二导弧段236之间的容纳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段271、第二绝缘段272和第三绝缘段273均为板状结构。第一绝缘段271与第三绝缘段273相互平行,且均平行于第一方向X。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件27还包括挡弧部274和分流部275,挡弧部274设置于第二绝缘段272和第三绝缘段273的折弯处并位于第一灭弧室21靠近第二灭弧区12的一侧,用于阻挡第一灭弧室21中电弧运动至第一灭弧室21的外侧而形成背后击穿的现象,挡弧部274形成有与第一灭弧室21相适配的多个第一通气孔276,第一灭弧室21中电弧产生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通气孔276沿第二绝缘段272流向第二灭弧区12,分流部275设置于第一绝缘段271背离第一导弧段233的一侧,用于将电弧产生的气体分流。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挡弧部274形成有与第一灭弧室21相适配的多个第一通气槽,第一灭弧室21中电弧产生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通气槽沿第二绝缘段272流向第二灭弧区12。
通过设置挡弧部274,将电弧阻隔在第一灭弧室21中,避免电弧运动至第一灭弧室21靠近第二灭弧室22的一侧造成背后击穿的情况发生,从而电弧被第一灭弧室21完全切割,提高第一灭弧室21的灭弧能力。设置分流部275,电弧产生的气体通过分流部275进行分流,可根据调整分流部275的大小,进而调整第一灭弧室21气体在分流部275处的出气面积,即调整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的出气面积比例,以使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的出气效果达到最好。而且,分流部275的设置为挡弧部274提供了结构支撑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挡弧部274为板状结构,其与第一灭弧室21面向第二灭弧区12一侧的端面贴合设置。挡弧部274的多个第一通气孔276能够与第一灭弧室21中的任意相邻两个栅片之间的第一间隙相连通。
进一步的,多个第一通气孔276与任意相邻的两个栅片之间的第一间隙一一对应,第一灭弧室21中两个相邻的第一间隙所对应的两个第一通气孔276分别位于挡弧部274延伸方向的两侧,且两个第一通气孔276沿延伸方向在第一绝缘件27上的投影不交叠。其中,挡弧部27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灭弧室21的栅片层叠方向。
如此设置,在阻挡电弧、保证气体流通的前提下,增加挡弧部274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分流部275与第一绝缘段271一体成型,挡弧部274和分流部275一体成型。当然,挡弧部274和分流部275也可分开设置,本申请在此不做过多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挡弧部274固定于第二绝缘段272和第三绝缘段273的折弯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孔276的总面积为300mm2。如此设置,既能保证第一灭弧室21的气体正常排出,又能保证挡弧部274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挡弧部274于延伸方向两端的第一通气孔276的面积大于挡弧部274中间的第一通气孔276的面积。如此设置,可引导气流在两端跑的更顺畅,进而拉长电弧,便于被第一灭弧室21切割,提高灭弧效果。
图7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中第二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灭弧系统还包括第二绝缘件28,第二绝缘件28位于第二灭弧室22背向第一灭弧室21的一侧,用于防止第二灭弧室22背后击穿,第二绝缘件28具有与第二灭弧室22相适配的多个第二通气孔281,以使第二灭弧室22中电弧产生的气体通过第二通气孔281流向排气口。
通过设置第二绝缘件28,将电弧阻隔在第二灭弧室22中,避免电弧运动至第二灭弧室22背离第一灭弧室21的一侧从而引起背后击穿的情况发生,电弧能够被第二灭弧室22完全切割。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绝缘件28为板状结构,其与第二灭弧室22贴合设置。第二绝缘件28的多个第二通气孔281与第二灭弧室22中的任意相邻两个栅片之间的第二间隙相连通。
进一步的,多个第二通气孔281与任意相邻的两个栅片之间的第二间隙一一对应,第二灭弧室22中两个相邻第二间隙所对应的两个第二通气孔281分别位于第二绝缘件28延伸方向的两侧,且两个第二通气孔281沿延伸方向在第二平面的投影不交叠。其中,第二绝缘件28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灭弧室22的栅片层叠方向,第二平面垂直于第二绝缘件28的延伸方向。
如此设置,在阻挡电弧、保证气体流通的前提下,增加第二绝缘件28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通气孔281的总面积为600mm2。如此设置,既能保证第二灭弧室22的气体正常排出,又能保证第二绝缘件28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孔276的总面积小于第二通气孔281的总面积。进一步的,第一通气孔276的总面积为第二通气孔281的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如此设置,有利于使得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的出气面积比例达到最佳,进而灭弧效果达到最佳。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第二绝缘件28于延伸方向两端的第二通气孔281的面积大于第二绝缘件28中间的第二通气孔281的面积。如此设置,可引导气流在两端跑的更顺畅,进而拉长电弧,便于被第二灭弧室22切割。
图8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装配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中隔弧件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8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灭弧系统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隔弧件29,隔弧件29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隔弧段291、第二隔弧段292和第三隔弧段293,第一隔弧段291位于第一灭弧室21背离第二灭弧室22的一侧,第二隔弧段292位于第一灭弧室21第二端212背离第一端211的一侧,第三隔弧段293位于第二灭弧室22靠近第一灭弧室21的一侧,并部分夹设于第一导弧件23和第二灭弧室22之间,其中,两个隔弧件29之间形成有窄缝294,以使电弧沿窄缝294运动至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中。其中,隔弧件29需采用绝缘材料制作。
通过设置隔弧件29,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之间的电弧沿着两个隔弧件29之间的窄缝294运动至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中,不会运动至其他位置,加快了运动进程,提高了灭弧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隔弧件29采用产气材料制作。例如,隔弧件29可以采用三聚氰胺制作。隔弧件29采用产气材料制作,产出的气体有助于吹弧,进而加快灭弧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弧段291部分延伸进入第一灭弧室2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弧段292部分延伸进入第二灭弧室22。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隔弧段293部分延伸进入第二灭弧室22。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隔弧段293由第二隔弧段292朝向第二灭弧室22的第三端221和第四端222延伸,以使第二灭弧室22和部分第一导弧件23之间、第二灭弧室22和部分引弧装置3之间电气隔离。具体的,第三隔弧段293的设置使得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一导弧件23中与第二灭弧室22沿第一方向X正对的部分如第一连接段234之间电气隔离,避免电弧由第一连接段234直接沿第一方向X跳转到第二灭弧室22的栅片上。同理,另一部分第三隔弧段293的设置使得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一引弧件31中与第二灭弧室22沿第一方向X正对的部分之间电气隔离,避免电弧由第一引弧件31中与第二灭弧室22沿第一方向X正对的部分直接沿第一方向X跳转到第二灭弧室22的栅片上。
进一步的,第三隔弧段293为鱼尾状结构,鱼尾状结构向外凸出的两部分的其中一部分位于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一导弧件23之间,另一部分位于第二灭弧室22和引弧装置3之间。
图10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中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第一灭弧室的第一栅片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0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灭弧室21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第一栅片213,第一栅片213包括第一本体214以及两个第一延伸部215,第一延伸部215由第一本体214向背离第二灭弧室22的一侧延伸,两个第一延伸部215相对设置,并与两个第一隔弧段291分别配合,以形成使电弧朝向第一灭弧室21运动的磁场。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第一隔弧段291的相对方向与两个第一延伸部215的相对方向相同,故多个第一栅片213中其中一侧的第一延伸部215与其同侧的第一隔弧段291插接配合,多个第一栅片213中另一侧的第一延伸部215与其同侧的第一隔弧段291插接配合。
两个第一延伸部215在电弧产生时能够产生磁场,磁场对电弧形成磁吹作用,使得电弧通过窄缝294运动至第一灭弧室21中,故第一延伸部215的设置加快了电弧的运动速度,缩短了灭弧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215由第一本体214沿第二灭弧区12指向第一灭弧区11的方向延伸,两个第一延伸部215的相对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X。即两个第一隔弧段291的相对方向和两个第一延伸部215的相对方向均平行于第二方向Y。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本体214和第一延伸部215均为板状结构,第一本体214和第一延伸部215的表面平行于第一方向X设置,同时也平行于第二方向Y。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弧段291背离窄缝294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容纳部295,第一容纳部295用于容纳第一延伸部21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栅片213的第一本体214起到灭弧作用,而第一延伸部215仅是起到磁吹的作用,故第一本体214的面积必然大于第一延伸部215的面积。
将第一容纳部295形成于第一隔弧段291背离窄缝294的一侧,两个第一延伸部215之间仍然通过第一隔弧段291的阻挡而绝缘,故电弧在运动过程中不会跳至第一延伸部215中,而是按照窄缝294直接运动至第一栅片213的第一本体214上,进而被面积较大的第一本体214切割。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本体214靠近第一延伸部215的一侧形成有向远离第一延伸部215方向延伸、且与窄缝294相对的第一凹槽216。第一凹槽216的存在有利于拉长电弧,便于灭弧。
进一步的,第一凹槽216为斜槽。相邻两个第一栅片213翻转设置。如此一来,倾斜方向相反的两个斜槽交替设置,电弧随斜槽行走,进而被拉长,便于灭弧。
图12是图10中第二灭弧室的第三栅片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灭弧室22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第二栅片223和第三栅片224,多个第二栅片223位于第二灭弧室22的中部,多个第三栅片224位于第二栅片223的两侧,第二栅片223包括第二本体225以及两个第二延伸部226,两个第二延伸部226由第二本体225朝向触头系统9延伸,两个第二延伸部226相对设置,并与两个隔弧件29分别配合,以形成使电弧朝向第二灭弧室22运动的磁场。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隔弧件29的相对方向与两个第二延伸部226的相对方向相同,故多个第二栅片223中其中一侧的第二延伸部226与其同侧的隔弧件29插接配合,多个第二栅片223中另一侧的第二延伸部226与其同侧的隔弧件29插接配合。
具体而言,第二灭弧室22的栅片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多个第三栅片224、多个第二栅片223和多个第三栅片224。具有第二延伸部226的第二栅片223位于中央,以避免第二延伸部226与第一导弧件23、第一灭弧室21和引弧装置3中的任一者发生干涉。
两个第二延伸部226在电弧产生时能够产生磁场,磁场对电弧形成磁吹作用,使得电弧通过窄缝294运动至第二灭弧室22中,故第二延伸部226的设置加快了电弧的运动速度,缩短了灭弧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226由第二本体225沿第二灭弧区12指向第一灭弧区11的方向延伸,两个第二延伸部226的相对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X,即两个第二延伸部226的相对方向、两个隔弧件29的相对方向均平行于第二方向Y。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25和第二延伸部226均为板状结构,第二本体225和第二延伸部226的表面平行于第一方向X,同时也平行于第二方向Y。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226延伸进入第二隔弧段292和第三隔弧段293中,即延伸进入第一灭弧区11中。第二延伸部226的长度越长,所形成的磁吹作用越强,灭弧越快。
进一步的,第二隔弧段292和第三隔弧段293共同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二延伸部226的第二容纳部296,第二容纳部296形成于第二隔弧段292和第三隔弧段293背离窄缝294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栅片223的第二本体225起到灭弧作用,而第二延伸部226仅是起到磁吹的作用,故第二本体225的面积必然大于第二延伸部226的面积。
将第二容纳部296形成于隔弧件29背离窄缝294的一侧,两个第二延伸部226之间仍然通过第二隔弧段292和第三隔弧段293的阻挡而绝缘,故电弧在运动过程中不会跳至第二延伸部226中,而是按照窄缝294直接运动至第二栅片223的第二本体225中,进而被面积较大的第二本体225切割。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25靠近第二延伸部226的一侧形成有向远离第二延伸部226的方向延伸、且与窄缝294相对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存在有利于拉长电弧,便于灭弧。
进一步的,第二凹槽为斜槽。相邻两个第二栅片223翻转设置。如此一来,倾斜方向相反的两个斜槽交替设置,电弧随斜槽行走,进而被拉长,便于灭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栅片224靠近第一灭弧区11的一侧形成有第三凹槽227,第三凹槽227与窄缝294相对。第三凹槽227的存在有利于拉长电弧,便于灭弧。
进一步的,第三凹槽227为斜槽。相邻两个第三栅片224翻转设置。如此一来,倾斜方向相反的两个斜槽交替设置,电弧随斜槽行走,进而被拉长,便于灭弧。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引弧装置3包括第一引弧件31和第二引弧件32,第一引弧件31的其中一端与第一触头91连接,第一引弧件31的另一端与第二灭弧室22的第四端222层叠设置,第二引弧件32的其中一端能够与第二触头92电气连接,第二引弧件32的另一端与第一灭弧室21的第一端211层叠设置。
第一引弧件31与第一触头91连接,并与第二灭弧室22的第四端222层叠设置,可在灭弧阶段将电弧引入第二灭弧室22中进行灭弧。第一引弧件31与第二灭弧室22的第四端222层叠设置,即间隔设置,提高了电弧在第二灭弧室22中燃烧的电弧压降,有利于灭弧。同样的,第二触头92在旋转后与第二引弧件32电气连接,第二引弧件32将电弧引入第一灭弧室21中进行灭弧,第二引弧件32与第一灭弧室21的第一端211层叠设置,提高了电弧在第一灭弧室21中燃烧的电弧压降,有利于灭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弧件31的其中一端与第一触头91螺纹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本申请在此不做过多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弧件3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弧部313、连接部314和第二引弧部315,第一引弧部313与第一触头91连接,第二引弧部315与第二灭弧室22的第四端222层叠设置。第一引弧件31包括相背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其中,第三表面面向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一灭弧室21。第二引弧部315和连接部314朝第三表面方向弯折,连接部314和第一引弧部313朝第四表面方向弯折。
进一步的,第一引弧部313和第二引弧部315相互平行,第二引弧部315与连接部314朝第三表面弯折所成夹角为钝角,连接部314和第一引弧部313朝第四表面弯折所成夹角为钝角。连接部314由第二引弧部315朝远离第二灭弧室22的方向延伸至第一引弧部313。如此一来,第二引弧部315与第二灭弧室22层叠设置,连接部314朝远离第二灭弧室22的第四端222、且靠近第二栅片223的方向延伸,则连接部314和第二灭弧室22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第三隔弧段293的部分位于该容纳空间,以使连接部314和第三栅片224相互绝缘。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两个第三隔弧段293之间具有窄缝294,但是第三栅片224中与窄缝294相对应的位置是第三凹槽227,第三凹槽227使得第三栅片224与连接部314的距离较远,可防止电弧的弧根直接由连接部314跳转到位于第四端222上方的第三栅片224中。同理,第二灭弧室22与第一导弧件23之间也是如此,另一部分第三隔弧段293的设置可使得第二灭弧室22与第一连接段234之间几乎电气隔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栅片224距离连接部314的距离为3-5mm。在此距离范围内,电弧更容易从第一引弧件31进入第二灭弧室22进行灭弧,且几乎不会发生电弧由连接部314直接跳转至第三栅片224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栅片224距离第一连接段234的距离为3-5mm。在此距离范围内,电弧更容易从第一导弧件23进入第二灭弧室22进行灭弧,且几乎不会发生电弧由第一连接段234直接跳转至第三栅片224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也可不设置第一引弧件31,通过设置第二灭弧室22的形状以使第二灭弧室22的第四端222距离第一触头91较近,进而在灭弧阶段,电弧击穿二者之间的空气使二者电气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引弧件32包括电位跳转片,电位跳转片包括跳转部323和第一导引部324,在第二触头92旋转至最大角度时,跳转部323与第二触头92之间具有间隔,跳转部323用于将第二触头92的电弧引入自身,第一导引部324与第一灭弧室21的第一端211层叠设置,以将电弧引入第一灭弧室21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引弧件32包括第二导引部和第三导引部,在第二触头92旋转至最大角度时,第二导引部与第二触头92相接触,以将第二触头92的电弧引入自身,第三导引部与第一灭弧室21的第一端211层叠设置,以将电弧引入第一灭弧室21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也可不设置第二引弧件32,通过设置第一灭弧室21的形状以使第一灭弧室21的第一端211距离第二触头92较近,进而在灭弧阶段,电弧击穿二者之间的空气使二者电气连接。
图13是图3所示的灭弧系统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第一侧板131和第二侧板132,第一侧板131和第二侧板132相对设置,以形成容纳腔。第一侧板131和第二侧板132分别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33,用于安装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第一导弧件23、隔弧件29和第二绝缘件28。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31和第二侧板132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进一步的,两个隔弧件29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两个第一延伸部215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延伸部226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包括上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灭弧系统还包括第三灭弧室和第二导弧件,第三灭弧室位于第一灭弧区11,第一灭弧室21与第三灭弧室沿第一端211指向第二端212的方向排列,第三灭弧室包括在层叠方向相背的第五端和第六端,第五端位于第六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五端能够通过第二导弧件与第四端222电气连接,第六端能够通过引弧装置3与第一触头91电气连接,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相交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六端沿第五端指向第六端的方向超出第二灭弧室22的第四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的层叠方向均沿第三方向Z设置。当然,第一灭弧室21的堆叠方向、第二灭弧室22的堆叠方向和第三灭弧室的堆叠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X所成夹角也可以为其他角度,例如80°-100°,即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的堆叠方向可以不同。其中,第一灭弧室21的堆叠方向、第二灭弧室22的堆叠方向和第三灭弧室的堆叠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X所成夹角需满足电弧能够被二者切割的要求。
如此布置,不仅使得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在分断时产生的电弧能够被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共三个灭弧室切割,极大地提高了灭弧系统的分断能力,而且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交错设置的方式也节约了空间,即能够适应断路器空间有限的使用情况。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在较小的空间内布置了尽可能多的灭弧室,灭弧室栅片的数量大大增加,大幅度提高了电弧的燃弧压降,提升了断路器的分断能力。
实施例3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4,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灭弧室22在第一触头91指向所述第二触头92的方向上超出第一灭弧室21。
进一步可选的,第一灭弧室21在第二触头92指向第一触头91的方向超出第二灭弧室22。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灭弧室21具有沿第一触头91指向第二触头92方向排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灭弧室22具有沿第一触头91指向第二触头92方向排列的第三端和第四端。
第一导弧件2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导弧子段2310、第一弯段2320和第二导弧子段2330。第一导弧子段2310与第一灭弧室21第二端层叠设置,第二导弧子段2330与第二灭弧室22第三端层叠设置。
可选的,第一导弧件23采用导电金属材料制作。
可选的,第一导弧子段2310和第一弯段2320的夹角为钝角,第一弯段2320和第二导弧子段2330的夹角为钝角。
设置第一导弧件23,并将其分为第一导弧子段2310、第一弯段2320和第二导弧子段2330,第一导弧子段2310与第一灭弧室21第二端层叠设置,第二导弧子段2330与第二灭弧室22第三端层叠设置,第一导弧件23不仅本身能够起到引导电弧的作用,将电弧引入第二灭弧室22,而且其延伸在第一灭弧区11和第二灭弧区12且为导磁材料,能够为触头系统9产生的电弧提供磁吹作用,即将电弧吹向远离触头系统9的第二灭弧室22,进而被切割,故第一导弧件23为电弧进入第二灭弧室22提供了双重作用。
进一步可选的,第一导弧子段23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线段2340、第一曲段2350和第二直线段2360,第一直线段2340与第一灭弧室21的第二端层叠设置,第二直线段2360与第一弯段2320连接,第一曲段2350连接于第一直线段2340和第二直线段2360靠近触头系统9的端部。
再进一步,第二直线段2360、第一直线段2340与第二导弧子段2330均平行设置,第一曲段2350对应的圆心角为180°。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导弧子段2310仅包括一直线段。进一步可选的,该直线段与第二导弧子段2330平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覆盖第一灭弧室21第二端和第一导弧子段2310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其中,第一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X。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沿第一方向X在壳体1上的投影仅覆盖第一导弧子段2310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
设置为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覆盖第一导弧子段2310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在断路器内部空间较为紧凑的情况下,如此设置后,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在刚刚分离时,电弧产生于第一触头91、引弧装置3、第一灭弧室21、第一导弧子段2310和第二触头92之间,即在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刚分离时电弧就能够被引入第一灭弧室21内被切割,进而提高灭弧系统的灭弧能力。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导弧件23为导线,第一导弧件23的其中一端连接于第一灭弧室21第二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灭弧室22第三端。
采用导线进行连接,节省空间且成本低。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灭弧装置2还包括第三灭弧室24和第二导弧件25。第三灭弧室24设置于第一灭弧区11,并与第一灭弧室21沿第一触头91指向第二触头92的方向排列,且二者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以形成由第一间隙、经过第二灭弧室22至排气口10的第一排气通道。第三灭弧室24和第二灭弧室22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交叠,且二者能够通过第二导弧件25电弧连接。引弧装置3用于将电弧电流沿第一触头91指向第二触头92的方向引入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24中。
可选的,第一灭弧室21与第三灭弧室24沿第三方向Z依次设置。即第一灭弧室21的堆叠方向和第三灭弧室24的堆叠方向一致,均为第三方向Z。再进一步的,第一灭弧室21和第三灭弧室24的尺寸规格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灭弧室21的堆叠方向和第三灭弧室24的堆叠方向也可不一致,但需满足电弧能够被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24被切割的要求,例如,第一灭弧室21的堆叠方向与第三灭弧室24的堆叠方向的夹角为0°-15°。
可选的,第三灭弧室24在第一触头91指向第二触头92的方向超出第二灭弧室22。当然,第二灭弧室22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也可覆盖第三灭弧室24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
设置第三灭弧室24,并使得第一灭弧室21和第三灭弧室24沿第一触头91指向第二触头92的方向排列,第二灭弧室22与第一灭弧室21沿第一方向X交错设置,且第二灭弧室22也与第三灭弧室24在第一方向X交错设置。如此布置,不仅使得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在分断时产生的电弧能够被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24共三个灭弧室切割,极大地提高了灭弧系统的分断能力,而且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24交错设置的方式也节约了空间,即能够适应断路器空间有限的使用情况。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在较小的空间内布置了尽可能多的灭弧室,灭弧室栅片的数量大大增加,大幅度提高了电弧的燃弧压降,提升了断路器的分断能力。
不仅如此,第二灭弧室22与第一灭弧室21沿第一方向X交错设置,且第二灭弧室22也与第三灭弧室24在第一方向X交错设置,故第一灭弧室21和第三灭弧室24沿第三方向Z的间距必定小于第二灭弧室22沿第三方向Z的长度,故电弧由第一导弧件23和第二导弧件25进入第二灭弧室22的过程中被逐渐拉长,有利于电弧被切割。
可选的,第一灭弧室21与第三灭弧室24沿第三方向Z依次设置,且第三灭弧室24与触头系统9的距离大于第一灭弧室21与触头系统9的距离。如此设置,以便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在刚分断时电弧首先经由第一导弧件23进入第一灭弧室21被切割。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导弧件2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导弧段251、第二弯段252和第四导弧段253,第二灭弧室22具有沿第一触头91指向第二触头92方向排列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导弧段251与第三灭弧室24靠近第一灭弧室21的端部层叠设置,第四导弧段253与第二灭弧室22第四端层叠设置。
可选的,第二导弧件25为金属导电材料。
可选的,第三导弧段251和第二弯段252的夹角为钝角,第二弯段252和第四导弧段253的夹角为钝角。
设置第二导弧件25,并将其分为第三导弧段251、第二弯段252和第四导弧段253,第三导弧段251与第三灭弧室24靠近第一灭弧室21的端部层叠设置,第四导弧段253与第二灭弧室22第四端层叠设置,即第二导弧件25不仅本身能够起到引导电弧的作用,将电弧引入第二灭弧室22,而且其延伸在第一灭弧区11和第二灭弧区12且为导磁材料,能够为触头系统9产生的电弧提供磁吹作用,即将电弧吹向远离触头系统9的第二灭弧室22,进而被切割,故第二导弧件25为电弧进入第二灭弧室22提供了双重作用。
可选的,第三导弧段25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直线段254、第二曲段255和第四直线段256,第三直线段254与第三灭弧室24靠近第一灭弧室21的端部层叠设置,第四直线段256与第二弯段252连接,第二曲段255连接于第三直线段254和第四直线段256靠近触头系统9的端部。
再进一步的,第三直线段254、第四直线段256与第四导弧段253均平行设置,第二曲段255对应的圆心角为180°。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三导弧段251仅包括一直线段。进一步的,该直线段与第四导弧段253平行。
进一步可选的,当第一导弧子段23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线段2340、第一曲段2350和第二直线段2360,第三导弧段25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直线段254、第二曲段255和第四直线段256时,第一导弧件23和第二导弧件25沿平行于第一方向X的第一平面对称设置。如此设置,制作起来方便,只需制作一种规格的导弧件即可。而且,在布局其他灭弧室和其他部件的时候更加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弧件23和第二导弧件25沿第一方向X具有间隙,以形成上述的由该间隙、经过第二灭弧室22至排气口10的第一排气通道。电弧被切割时会产生高温气体,高温气体由气压高的地方运动至气压低的地方,故电弧被切割时高温气体由第一排气通道排出。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导弧件25为导线,第二导弧件25的其中一端连接于第三灭弧室24靠近第一灭弧室21的端部,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灭弧室22第四端。采用导线连接第三灭弧室24和第二灭弧室22,节省空间且成本低。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触头系统9具有导通状态以及能够产生电弧的分断状态,引弧装置3包括第一引弧件31和第二引弧件32,第一引弧件31与第一触头91电连接,第二引弧件32用于在分断状态下与第二触头92电连接,并将电弧引入第二灭弧室22。第一引弧件31用于将电弧引入第一灭弧室21。
可选的,第一引弧件31包括第一引弧段311和第一直板段312,第一引弧段311和第一触头91电连接,第一直板段312和第一灭弧室21第一端层叠设置。
进一步可选的,第一引弧段311和第一直板段312一体成型。
可选的,第一引弧段311和第一直板段312的夹角为钝角。
进一步可选的,第一直板段312固定连接于断路器的内壁。第一引弧件31通过第一直板段312将电弧引入第一灭弧室21中,电弧经由第一导弧件23进入第二灭弧室22中。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引弧件31为导线,第一引弧件31的其中一端连接于第一触头91,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灭弧室21第一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引弧件32包括第二引弧段321和第二直板段322,第二触头92能够在分断状态下抵接于第二引弧段321,第二直板段322与第三灭弧室24远离第一灭弧室21的端部层叠设置。
可选的,第二引弧段321和第二直板段322的夹角为钝角。
可选的,第二引弧段321和第二直板段322一体成型。
可选的,第二引弧段321和第二直板段322固定于断路器的内部。第二直板段322与第三灭弧室24远离第一灭弧室21的端部层叠设置,将电弧引入第三灭弧室24中,电弧经由第二导弧件25进入第二灭弧室22中。
图15是图14所示断路器的灭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灭弧系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5和图16,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第一隔弧壁15和第二隔弧壁16,第一隔弧壁15和第二隔弧壁16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其中,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
可选的,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24固定于第一隔弧壁15和第二隔弧壁16之间。进一步可选的,第一隔弧壁15和第二隔弧壁16分别开设有多个通孔,第一灭弧室21的多个栅片、第二灭弧室22的多个栅片以及第三灭弧室24的多个栅片均沿第二方向Y伸入第一隔弧壁15和第二隔弧壁16的通孔中。即第一隔弧壁15和第二隔弧壁16起到安装固定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24的作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灭弧系统还包括位于第一隔弧壁15和第二隔弧壁16之间的第一吹弧装置,第一吹弧装置包括第一隔离板51和第二隔离板52,第一隔离板51和第二隔离板52在第一触头91指向第二触头92的方向相对设置,其中,第一隔离板51位于第一灭弧区11和第二灭弧区12中的至少一个,第二隔离板52位于第一灭弧区11和第二灭弧区12中的至少一个。
设置两个吹弧件进行吹弧,相对于使用一个吹弧件来说,吹弧能力大大增强。
可选的,第一隔离板51和第二隔离板52均位于第一灭弧区11和第二灭弧区12。如此设置,使得第一隔离板51和第二隔离板52的吹弧范围覆盖第一灭弧区11、第二灭弧区12,由此,可使得电弧尽可能吹向远离触头系统9的第二灭弧室22,进而被第二灭弧室22切割。
可选的,第一隔离板51和第二隔离板52分别包括导磁板以及包裹于导磁板外周的绝缘材料。进一步可选的,导磁板为硅钢片。
可选的,第一隔离板51和第二隔离板52均为产气材料,例如三聚氰胺。当然,也可以为其他产气材料,本申请在此不做过多限定。利用产气材料为电弧提供气吹作用,有效且可靠。并且,产气材料还可对电弧被切割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产生气吹作用,使其排向排气口10。
可选的,第一隔离板51和第二隔离板52分别包括导磁板以及包裹于导磁板外周的产气材料。如此设置,可为电弧提供两种磁吹效果,即导磁板吹弧和气体吹弧,大大增强磁吹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隔离板51和第一导弧件23连接,且第一导弧件23包裹于第一隔离板51的至少部分外周面。第二隔离板52和第二导弧件25连接,且第二导弧件25包裹于第二隔离板52的至少部分外周面。
具体的,第一导弧件23包括第一导弧子段2310、第一弯段2320和第二导弧子段2330,第一导弧子段23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线段2340、第一曲段2350和第二直线段2360,第一直线段2340、第一曲段2350、第二直线段2360、第一弯段2320和第二导弧子段2330固定连接于第一隔离板51的外周面。可选的,第一隔离板51包括环绕于第二方向Y的第一外周面,第一导弧件23至少部分包裹于第一外周面。
第二导弧件25包括第三导弧段251、第二弯段252和第四导弧段253,第三导弧段251包括第三直线段254、第二曲段255和第四直线段256,第三直线段254、第二曲段255、第四直线段256、第二弯段252和第四导弧段253固定连接于第二隔离板52的外周面。可选的,第二隔离板52包括环绕于第二方向Y的第二外周面,第二导弧件25至少部分包裹于第二外周面。
第一导弧件23包裹于第一隔离板51的至少部分外周面,第二导弧件25包裹于第二隔离板52的至少部分外周面,如此设置,不仅可提高吹弧效果,而且节省空间,便于加工制作。
将第一导弧子段2310设置为包括第一直线段2340、第一曲段2350和第二直线段2360,将第三导弧段251设置为包括第三直线段254、第二曲段255、第四直线段256,如此设置后,不仅改变了电弧电流方向,为第一灭弧室21和第三灭弧室24的电弧提供磁吹效果,而且第一曲段2350靠近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便于在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刚分断时将电弧引入自身,第二曲段255靠近第二触头92,可在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在分断过程中将电弧引入自身。
可选的,第一隔离板51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具有多个第一插接件53,多个第一插接件53与第一隔弧壁15和第二隔弧壁16插接配合。第二隔离板52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具有多个第二插接件54,第二插接件54与第一隔弧壁15和第二隔弧壁16插接配合。第一导弧件23通过第一隔离板51安装于壳体1,第二导弧件25通过第二隔离板52安装于壳体1。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隔离板51与断路器内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以形成由第一灭弧室21、第二间隙至排气口10的第二排气通道。第二隔离板52与断路器内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隙,以形成由第三灭弧室24、第三间隙至排气口10的第三排气通道。
形成第一排气通道、第二排气通道和第三排气通道,进而使得电弧被切割后产生的高温气体通过第一排气通道、第二排气通道和第三排气通道排至排气口10,进而被排出。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灭弧系统还包括第二吹弧装置,第二吹弧装置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一吹弧件61和第二吹弧件62,第一吹弧件61固定于第一隔弧壁15朝向容纳腔的一侧,第二吹弧件62固定于第二隔弧壁16朝向容纳腔的一侧。
可选的,第一吹弧件61和第二吹弧件62镜像对称。
可选的,第一吹弧件61和第二吹弧件62由产气材料制成,例如三聚氰胺。当然,第一吹弧件61和第一吹弧件61也可为其他能够起到吹弧的结构,例如导磁片。
通过设置第一吹弧件61和第二吹弧件62,进一步将第一灭弧区11的电弧吹向第二灭弧区12,以使电弧被第二灭弧室22切割,提高磁吹效果,进而提高灭弧系统的分断能力。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排气口10与第二灭弧室22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设置。
由于电弧很大一部分会被第二灭弧室22切割,故将排气口10与第二灭弧室22相对设置,电弧被切割后产生的气体可直接由排气口10排出,而且排气口10与第二灭弧室22相对后相距第二排气通道和第三排气通道差不多相等的距离,可同时方便第二排气通道和第三排气通道的气体排出。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灭弧系统还包括消游离板26,消游离板26安装于第一隔弧壁15和第二隔弧壁16之间。
可选的,第二排气通道和第三排气通道中的至少一者安装有消游离板26。
通过设置消游离板26,可以吸附高温气体中的金属粒子并进一步冷却高温气体。
可选的,排气口10设有隔弧片14和零飞弧栅片。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的一种电弧电流走向示意图。
请参阅图17,图17显示出了电弧电流的方向以及该电弧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即由进线排7依次流向第一触头91、第一引弧件31、第一灭弧室21、第一导弧件23、第二灭弧室22、第二导弧件25、第三灭弧室24、第二引弧件32和第二触头92,最后流向出线排8。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可知,在第一灭弧室21、第三灭弧室24以及第一排气通道的位置,磁场均使得电弧向第二灭弧区12运动。并且,第一吹弧装置和第二吹弧装置也使得电弧沿第一方向X向远离触头系统9的方向运动。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在分断前期的电流走向和高温气体扩散示意图,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在分断中期的电流走向和高温气体扩散示意图,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在分断后期的电流走向和高温气体扩散示意图,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在完全分断时的电流走向和高温气体扩散示意图。
请参阅图18,当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刚分断时,即在分断前期,电弧在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之间产生,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之间打开的角度比较小,第二触头92靠近第一导弧件23,第一触头91上的弧根导引到位于第一灭弧室21下侧的第一引弧件31上,因此电弧形成于第一触头91、第一引弧件31、第一灭弧室21、第一导弧件23和第二触头92之间,高温气体通过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二排气通道流向排气口10。
请参阅图19,当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进一步打开,即在分断中期,第二触头92运动到第二导弧件25附近,电弧在第一引弧件31、第一灭弧室21、第一导弧件23、第二灭弧室22、第二导弧件25和第二触头92之间形成,其中,第一导弧件23和第二导弧件25之间的电弧被引导、拉长直至进入第二灭弧室22被切割,大部分高温气体通过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二排气通道流向排气口10,少部分高温气体通过第三排气通道流向排气口10。
请参阅图20,当第二触头92继续打开后,即在分断后期,第三灭弧室24的部分栅片开始切割电弧,而第一导弧件23和第二导弧件25之间的电弧进入第二灭弧室22并被切割,这样电弧维持电压进一步提高。
如图21所示,当第二触头92打开到最大位置后,即完全分断时,第二触头92上的弧根转移到第二引弧件32,电弧在第一引弧件31、第一灭弧室21、第一导弧件23、第二灭弧室22、第二导弧件25、第三灭弧室24和第二引弧件32和第二触头92之间产生,电弧被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第三灭弧室24的所有栅片切割。其中,电弧包括形成于第二导弧件25和第二引弧件32之间并顺着第三灭弧室24堆叠布置而运动的上电弧、形成于第一导弧件23和第二导弧件25之间并顺着第二灭弧室22堆叠布置而运动的中电弧以及形成于第一导弧件23和第一引弧件31之间并顺着第一灭弧室21堆叠布置而运动的下电弧。第二导弧件25和第二引弧件32构成上电弧的两个电极,第一导弧件23和第二导弧件25构成中电弧的两个电极,第一导弧件23和第一引弧件31构成下电弧的两个电极。电弧被最大程度的拉长和冷却。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24的栅片堆叠方向均垂直于电弧运动的方向。如此一来,电弧被切割的效果最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灭弧系统,在有限的灭弧空间内,布置了三个灭弧室,并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串联,大大增加了栅片的数量,提高了维持燃弧所需的电压,提高了分断能力,满足交、直流高电压的使用需求。
应用在交直流系统中时,本申请实施例的灭弧系统具有较高的分断能力,尤其是高电压等级下的分断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的引弧装置3、第一导弧件23和第二导弧件25改善了直流系统额定电流下,电弧难以进入灭弧室以及容易熄灭没有过零状态的情况。
实施例4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路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2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灭弧室21在第一触头91指向第二触头92的方向上超出第二灭弧室22。
进一步可选的,第二灭弧室22在第二触头92指向第一触头91的方向超出第一灭弧室21。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灭弧装置2还包括第三灭弧室24和第二导弧件25,第三灭弧室24设置于第二灭弧区12,并与第二灭弧室22沿第一触头91指向第二触头92的方向排列,且二者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以形成由第一灭弧室21、经过第一间隙至排气口10的第一排气通道。第三灭弧室24和第一灭弧室21沿第一方向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交叠,且二者能够通过第二导弧件25电弧连接。引弧装置3用于将电弧电流沿第一触头91指向第二触头92的方向引入第二灭弧室22、第一灭弧室21和第三灭弧室24中。
可选的,第二灭弧室22与第三灭弧室24沿第三方向Z依次设置。即第二灭弧室22的堆叠方向和第三灭弧室24的堆叠方向一致,均为第三方向Z。再进一步的,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24的尺寸规格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灭弧室22的堆叠方向和第三灭弧室24的堆叠方向也可不一致,但需满足电弧能够被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24切割的要求,例如,第二灭弧室22的堆叠方向与第三灭弧室24的堆叠方向的夹角为0°-15°。
可选的,第三灭弧室24在第一触头91指向第二触头92的方向超出第一灭弧室21。当然,第一灭弧室21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也可覆盖第三灭弧室24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第三灭弧室24相对第一实施例1仅仅是排布方式即位置上的不同,其他部件如第一导弧件23、第二导弧件25、第一引弧件31、第二引弧件32等在结构上作适应性改变,以完成其应有的功能。
例如,第一引弧件31增加第一直板段312的长度以与第二灭弧室22的第三端层叠设置,第二引弧件32增加第二直板段322的长度以与第三灭弧室24远离第二灭弧室22的一端层叠设置。
再例如,第一导弧件23、第二导弧件25仅在第三方向Z进行翻转即可。翻转后,第一导弧件23的第一导弧子段2310与第一灭弧室21的第一端层叠设置,第二导弧子段2330与第二灭弧室22的第四端层叠设置。第二导弧件25的第三导弧段251与第一灭弧室21的第二端层叠设置,第四导弧段253与第三灭弧室24靠近第二灭弧室22的一端层叠设置。
壳体1、第一吹弧装置和第二吹弧装置同时也做适应性改变。
类似的,第一导弧件23与断路器内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以形成由第二间隙、第二灭弧室22至排气口10的第二排气通道。第二导弧件25与断路器内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隙,以形成由第三间隙、第三灭弧室24至排气口10的第三排气通道。
本实施例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的灭弧过程如下:
当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刚分断时,即在分断前期,电弧在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之间产生,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之间打开的角度比较小,第二触头92靠近第一灭弧室21中离其最近的栅片上,第一触头91上的弧根导引到位于第二灭弧室22下侧的第一引弧件31上,因此电弧形成于第一触头91、第一引弧件31、第二灭弧室22、第一导弧件23、第一灭弧室21的小部分栅片和第二触头92之间,高温气体通过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二排气通道流向排气口10。
当第一触头91和第二触头92进一步打开,即在分断中期,第二触头所扫过的第一灭弧室21的栅片数量增加,电弧在第一引弧件31、第二灭弧室22、第一导弧件23、第一灭弧室21的大部分栅片和第二触头92之间形成,其中,高温气体通过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二排气通道流向排气口10。
当第二触头92继续打开后,即在分断后期,第二触头92邻近第二导弧件25,电弧在第一引弧件31、第二灭弧室22、第一导弧件23、第一灭弧室21的全部栅片、第二导弧件25和第二触头92之间形成,其中,高温气体通过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二排气通道流向排气口10。
当第二触头92打开到最大位置后,即完全分断时,第二触头92上的弧根转移到第二引弧件32,电弧在第一引弧件31、第二灭弧室22、第一导弧件23、第一灭弧室21、第二导弧件25、第三灭弧室24、第二引弧件32和第二触头92之间产生,电弧被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第三灭弧室24的所有栅片切割。电弧被最大程度的拉长和冷却。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3)

1.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所述断路器包括触头系统和排气口,所述触头系统包括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所述第二触头能够相对所述第一触头旋转以接通或者断开电路,断开电路时,所述第二触头和所述第一触头之间产生电弧,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系统包括:
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灭弧区和第二灭弧区,所述第一触头和所述第二触头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第一灭弧区远离所述第二灭弧区的一侧;
灭弧装置,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灭弧装置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灭弧区的第一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灭弧区的第二灭弧室以及第一导弧件,所述第一灭弧室和所述第二灭弧室沿所述第一方向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相交叠,且二者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导弧件电气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引弧装置,用于将所述电弧引入所述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室包括在层叠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灭弧室包括在层叠方向相背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端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导弧件电气连接,所述第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二触头电气连接,所述第四端能够与所述第一触头电气连接,
所述第一端在所述第二端指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超出所述第三端,所述第四端在所述第三端指向所述第四端的方向超出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灭弧室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三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第一导弧件贴合设置,用于使所述第一灭弧室和与所述第一灭弧室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部分所述第一导弧件之间电气隔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弧件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导弧件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一导弧段、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二导弧段,所述第一导弧段和所述第一连接段朝所述第一表面方向弯折,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朝所述第二表面方向弯折,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第二导弧段朝所述第二表面方向弯折并形成一容纳腔,
所述第一导弧段与所述第三端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导弧段所述第一表面面向所述第二灭弧室,所述第二导弧段与所述第二端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导弧段所述第一表面面向所述第一灭弧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一绝缘段、第二绝缘段和第三绝缘段,所述第一绝缘段贴合于所述第一导弧段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绝缘段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绝缘段位于所述容纳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还包括挡弧部和分流部,
所述挡弧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段和所述第三绝缘段的折弯处并位于所述第一灭弧室靠近所述第二灭弧区的一侧,用于阻挡所述第一灭弧室中所述电弧运动至所述第二灭弧区,
所述挡弧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灭弧室相适配的多个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灭弧室中所述电弧产生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孔沿所述第二绝缘段流向所述第二灭弧区,
所述分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段背离所述第一导弧段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电弧产生的气体分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位于所述第二灭弧室背向所述第一灭弧室的一侧,用于防止第二灭弧室背后击穿,
所述第二绝缘件具有与所述第二灭弧室相适配的多个第二通气孔,以使所述第二灭弧室中所述电弧产生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通气孔流向所述排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隔弧件,所述隔弧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隔弧段、第二隔弧段和第三隔弧段,所述第一隔弧段位于所述第一灭弧室背离所述第二灭弧室的一侧,所述第二隔弧段位于所述第一灭弧室所述第二端背离所述第一端的一侧,所述第三隔弧段位于所述第二灭弧室靠近所述第一灭弧室的一侧,并部分夹设于所述第一导弧件和所述第二灭弧室之间,其中,两个所述隔弧件之间形成有窄缝,以使所述电弧沿所述窄缝运动至所述第一灭弧室和所述第二灭弧室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室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第一栅片,所述第一栅片包括第一本体以及两个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由所述第一本体向背离所述第二灭弧室的一侧延伸,
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对设置,并与两个所述第一隔弧段分别配合,以形成使所述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室运动的磁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灭弧室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第二栅片和第三栅片,多个所述第二栅片位于所述第二灭弧室的中部,多个所述第三栅片位于所述第二栅片的两侧,
所述第二栅片包括第二本体以及两个第二延伸部,两个第二延伸部由所述第二本体朝向所述触头系统延伸,
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相对设置,并与两个所述隔弧件分别配合,以形成使所述电弧朝向所述第二灭弧室运动的磁场。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灭弧室和第二导弧件,所述第三灭弧室位于所述第一灭弧区,所述第一灭弧室与所述第三灭弧室沿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排列,
所述第三灭弧室包括在层叠方向相背的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五端位于所述第六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五端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导弧件与所述第四端电气连接,所述第六端能够通过所述引弧装置与所述第一触头电气连接,第二灭弧室和第三灭弧室沿第一方向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相交叠。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装置包括第一引弧件和第二引弧件,
所述第一引弧件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第一触头连接,所述第一引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灭弧室所述第四端层叠设置,
所述第二引弧件的其中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二触头电气连接,所述第二引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灭弧室所述第一端层叠设置。
13.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断路器的灭弧系统。
CN202220666149.3U 2021-11-26 2022-03-25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Active CN2175445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32666 2021-11-26
CN2021229326669 2021-11-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4514U true CN217544514U (zh) 2022-10-04

Family

ID=8253108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01896.1A Pending CN114823242A (zh) 2021-11-26 2022-03-25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CN202220666149.3U Active CN217544514U (zh) 2021-11-26 2022-03-25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01896.1A Pending CN114823242A (zh) 2021-11-26 2022-03-25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482324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098900A (zh) * 2024-04-28 2024-05-28 瑞睿电气(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交直流断路器灭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3242A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04045B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CN206401213U (zh) 断路器触头引弧装置
CN217544514U (zh)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WO2024017046A1 (zh) 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CN101625934A (zh) 电路断路器
EP3373320B1 (en) Circuit breaker and exhaust structure thereof
CN217521933U (zh) 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RU2652097C2 (ru) Камера гашения дуги для устройства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защит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защиты, содержащее такую камеру
CN220172050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CN218482184U (zh) 灭弧室及断路器
CN218788361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8160247U (zh) 一种具有高灭弧性能的塑壳断路器
CN217544515U (zh) 断路器
CN216084776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114695012A (zh) 一种电器开关的触头灭弧装置
CN213184178U (zh) 触头机构和开关电器
CN114695011A (zh) 一种电器开关的触头灭弧系统
CN114823188A (zh) 一种电器装置的灭弧系统
CN113972118A (zh) 灭弧室和开关电器
CN214099553U (zh) 一种模块化塑料外壳式断路器消弧装置
CN217544408U (zh) 电器开关
CN215869253U (zh) 塑壳断路器
CN220710229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18160072U (zh) 电器开关的灭弧系统及电器开关
CN216161617U (zh) 一种电的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