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69253U - 塑壳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塑壳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69253U
CN215869253U CN202122224671.4U CN202122224671U CN215869253U CN 215869253 U CN215869253 U CN 215869253U CN 202122224671 U CN202122224671 U CN 202122224671U CN 215869253 U CN215869253 U CN 2158692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channel
circuit breaker
chamber
air outlet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2467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贤凯
徐涛
卢春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2467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692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692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692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外壳断路器,尤其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该塑壳断路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灭弧室,所述壳体包括相围接的侧壁和设置于所述侧壁底端的底座;所述壳体设置有均与所述灭弧室连通的侧部出气口及底部出气口;所述侧部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灭弧室的侧面,且通过侧部排气通道贯穿所述壳体,并连通至所述侧壁之外;所述底部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灭弧室的底面,且通过底部排气通道贯穿所述壳体,并连通至所述底座之外;其中,所述底部排气通道的长度大于所述侧部排气通道的长度。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塑壳断路器,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断路器灭弧及降温泄压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塑壳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外壳断路器,尤其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
背景技术
通常,断路器是安装在电源和负载单元之间的电气保护装置,以保护诸如电动机、变压器和输电线的负载单元使其免受在诸如电力传输、配电线路和私人变电设施的电路中产生的异常电流,例如由短路和接地故障引起的大电流。
具体而言,当断路器的动触头相对于静触头分离时,异常电流则被分断,此时会在动静触头之间产生电弧并且该电弧会向外喷射,同时伴有高温高压气体等,向外喷射的电弧及高温高压气体易引发诸如相间击穿以及烧蚀零件之类的问题,因而通常在断路器内设置用于减轻乃至避免前述问题的灭弧室。然而,现有的断路器灭弧及降温泄压效果较差。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塑壳断路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壳断路器,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断路器灭弧及降温泄压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塑壳断路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灭弧室,所述壳体包括相围接的侧壁和设置于所述侧壁底端的底座;
所述壳体设置有均与所述灭弧室连通的侧部出气口及底部出气口;所述侧部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灭弧室的侧面,且通过侧部排气通道贯穿所述壳体,并连通至所述侧壁之外;所述底部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灭弧室的底面,且通过底部排气通道贯穿所述壳体,并连通至所述底座之外;
其中,所述底部排气通道的长度大于所述侧部排气通道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出气口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底部出气口分别通过多个所述底部排气通道贯穿所述壳体,并连通至所述底座之外。
进一步地,所述灭弧室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之下;
所述侧部出气口有两种,分别为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出气口和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第二出气口,所述侧部排气通道包括第一排气通道及第二排气通道,所述第一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一排气通道贯穿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二排气通道贯穿所述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气口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气口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出气口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气口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排气通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长度,和/或,所述底部排气通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塑壳断路器还包括灭弧组件、静触头和动触头,所述静触头固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动触头枢接于所述壳体,且所述动触头能够相对所述静触头转动以与所述静触头接触或分离;
所述灭弧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栅片组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二栅片组,且沿所述第一栅片组的引弧方向,所述第一栅片组投影于所述动触头的转动轨迹之内,沿所述第二栅片组的引弧方向,所述第二栅片组投影于所述动触头的转动轨迹之外。
进一步地,所述塑壳断路器还包括引弧件,所述引弧件的一端与所述静触头连接,另一端向下倾斜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腔室内,位于所述第二栅片组的底部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引弧件远离所述静触头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部出气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侧壁的顶盖,所述顶盖设置于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自所述顶盖至所述底座,所述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器层、附件层、本体层、互感器层及插拔层;
其中,所述附件层开设有第一槽,所述本体层开设有第二槽,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二槽共同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与所述侧壁之外的第一开口;所述本体层开设有第三槽,所述互感器层开设有第四槽,所述第三槽与所述第四槽共同形成连通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与所述侧壁之外的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灭弧室设置于所述本体层内,且所述底部出气口设置于所述本体层,所述底部排气通道依次贯穿所述互感器层、所述插拔层及所述底座,并在所述底座上形成连通至所述底座之外的第三开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塑壳断路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中,侧部出气口通过侧部排气通道连通至侧壁之外,底部出气口通过底部排气通道连通至底座之外,从而该断路器于侧壁及底座均设置有排气口。这样的设置,电弧能量引起灭弧室内的气体温度和压力升高时,电弧及高温高压气体可经侧部出气口及侧部排气通道从侧壁排出,也可经底部出气口及底部排气通道从底座排出。
这样的设置,高温高压气体排出的排气口数量增多,增加了排气口的面积,同时分别位于侧壁和底座的排气口更有利于气体的流动,基于以上,该断路器加快了高温高压气体的排出速度,使断路器泄压降温效果更好。
另外,侧部排气通道的长度相对短的设置,使电弧及高温高压气体更快速的进入灭弧室,从而电弧能够更快速熄灭,且高温高压气体能够更快速经由侧部出气口及侧部排气通道排出,更有利于为断路器降压降温。
再者,底部排气通道的长度相对长的设置,增加了电弧和附着于电弧的金属颗粒流动路径,从而增加了流动的时间,增强了对于电弧和金属颗粒的冷却效果,提高了断路器的消弧灭弧的效果,进而达到快速消灭电弧的目的,并且底部出气口设置于灭弧室的底面,金属粒子能够在自重下经由底部出气口及底部排气通道排出,减少了断路器内金属粒子等杂质,提高了灭弧室内的介质恢复能力。
综上所述,该塑壳断路器内部设置优化的多气道结构,不需增加外部零件,仅断路器结构做小的修改就能保证产品零飞弧,消除壳体炸裂风险,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断路器灭弧及降温泄压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的是,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塑壳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塑壳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塑壳断路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1-静触头; 12-动触头;
2-第一栅片组; 3-第二栅片组;
41-第一腔室;42-第二腔室;
5-引弧件;
71-侧壁;72-顶盖;73-底座;74-控制器层;75-附件层;76-本体层;77-互感器层;78-插拔层;
8-侧部出气口;81-第一出气口;82-第二出气口;83-第一开口;84-第二开口;
9-底部出气口;91-底部排气通道;92-第三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见图2,并结合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塑壳断路器,该塑壳断路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灭弧室,壳体包括相围接的侧壁71和设置于侧壁71底端的底座73;壳体设置有均与灭弧室连通的侧部出气口8及底部出气口9;侧部出气口8设置于灭弧室的侧面,且通过侧部排气通道贯穿壳体,并连通至侧壁71之外;底部出气口9设置于灭弧室的底面,且通过底部排气通道91贯穿壳体,并连通至底座73之外;其中,底部排气通道91的长度大于侧部排气通道的长度。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侧部出气口8通过侧部排气通道连通至侧壁71之外,底部出气口9通过底部排气通道91连通至底座73之外,从而该断路器于侧壁71及底座73均设置有排气口。这样的设置,电弧能量引起灭弧室内的气体温度和压力升高时,电弧及高温高压气体可经侧部出气口8及侧部排气通道从侧壁71排出,也可经底部出气口9及底部排气通道91从底座73排出。
这样的设置,高温高压气体排出的排气口数量增多,增加了排气口的面积,同时分别位于侧壁71和底座73的排气口更有利于气体的流动,基于以上,该断路器加快了高温高压气体的排出速度,使断路器泄压降温效果更好。
另外,侧部排气通道的长度相对短的设置,使电弧及高温高压气体更快速的进入灭弧室,从而电弧能够更快速熄灭,且高温高压气体能够更快速经由侧部出气口8及侧部排气通道排出,更有利于为断路器降压降温。
再者,底部排气通道91的长度相对长的设置,增加了电弧和附着于电弧的金属颗粒流动路径,从而增加了流动的时间,增强了对于电弧和金属颗粒的冷却效果,提高了断路器的消弧灭弧的效果,进而达到快速消灭电弧的目的,并且底部出气口9设置于灭弧室的底面,金属粒子能够在自重下经由底部出气口9及底部排气通道91排出,减少了断路器内金属粒子等杂质,提高了灭弧室内的介质恢复能力。
综上所述,该塑壳断路器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断路器灭弧及降温泄压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优选地,底部出气口9设置有多个,多个底部出气口9分别通过多个底部排气通道91贯穿壳体,并连通至底座73之外。
这样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排气口的数量,从而增加了排气口的面积,加快了高温高压气体的排出速度,使断路器泄压降温效果更好。
优选地,请参见图2及图3,本实施例中,灭弧室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腔室41和第二腔室42,第二腔室42设置于第一腔室41之下;侧部出气口8有两种,分别为与第一腔室41连通的第一出气口81和与第二腔室42连通的第二出气口82,侧部排气通道包括第一排气通道及第二排气通道,第一出气口81通过第一排气通道贯穿壳体,第二出气口82通过第二排气通道贯穿壳体。
因此,第一腔室41内的高温高压气体能够直接通过第一出气口81排出,第二腔室42内的高温高压气体能够直接通过第二出气口82排出,这样的设置,电弧及高温高压气体更快速的进入第一腔室41及第二腔室42,从而电弧能够更快速熄灭,且缩短了高温高压气体的流动距离,使高温高压气体能够更快速经由第一出气口81和第二出气口82排出,更有利于为断路器降压降温。
优选地,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出气口81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出气口81间隔设置;或者,第二出气口82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出气口82间隔设置。
优选地,第一出气口81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出气口81间隔设置;并且第二出气口82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出气口82间隔设置。进一步增加了高温高压气体的排气面积,从而加快了高温高压气体的排出速度,使断路器泄压降温效果更好。
可选地,底部排气通道91的长度大于第一排气通道的长度,或者,底部排气通道91的长度大于第二排气通道的长度。
优选地,底部排气通道91的长度大于第一排气通道的长度,并且底部排气通道91的长度大于第二排气通道的长度。
优选地,请参见图2及图3,本实施例中,塑壳断路器还包括灭弧组件、静触头11和动触头12,静触头11固接于壳体,动触头12枢接于壳体,且动触头12能够相对静触头11转动以与静触头11接触或分离;灭弧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腔室41的第一栅片组2和设置于第二腔室42的第二栅片组3,且沿第一栅片组2的引弧方向,第一栅片组2投影于动触头12的转动轨迹之内,沿第二栅片组3的引弧方向,第二栅片组3投影于动触头12的转动轨迹之外。
需要说明的是,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接触或分离,实现断路器的闭合与断开,从而控制断路器电路的通断。
另外,动触头12的转动轨迹为动触头12自由端的转动轨迹,沿第一栅片组2的引弧方向,第一栅片组2投影于动触头12的转动轨迹之内,沿第二栅片组3的引弧方向,第二栅片组3投影于动触头12的转动轨迹之外。
再者,第一栅片组2的引弧方向为动静触头11之间的电弧被第一栅片组2吸引的方向,也即自靠近动触头12的一侧向远离动触头12的一侧第一栅片组2的延伸方向;第二栅片组3的引弧方向为动静触头11之间的电弧被第二栅片组3吸引的方向,也即自靠近动触头12的一侧向远离动触头12的一侧第二栅片组3的延伸方向。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腔室41内设置第一栅片组2,在第二腔室42内设置第二栅片组3,因此断路器既包括投影于动触头12转动轨迹之内的第一栅片组2又包括投影于动触头12转动轨迹外的第二栅片组3,从而提高了断路器的灭弧效果,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断路器的灭弧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优选地,请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塑壳断路器还包括引弧件5,引弧件5的一端与静触头11连接,另一端向下倾斜并延伸至第二腔室42内,位于第二栅片组3的底部下方。
本实施例中,引弧件5用于将静触头11处电弧引至第二腔室42,并通过第二腔室42内第二栅片组3对电弧灭弧处理。其中,引弧件5有利于使电弧能迅速从静触头11上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弧在静触头11上大量燃烧,且使静触头11处电弧快速转移至第二腔室42内进行灭弧,从而延长了断路器的寿命,且提高了灭弧效果;另外,通过引弧件5倾斜并延伸,增加了引弧件5的长度,有利于拉长静触头11处电弧的长度,提高电弧电压,大幅提高了对电弧的分断能力。
优选地,请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引弧件5远离静触头11的一端延伸至底部出气口9处。
这样的设置,引弧件5能够将静触头11处电弧及高温高气体引至底部出气口9处,以便于电弧和附着于电弧的金属颗粒快速通过底部出气口9进入底部排气通道91,增强了对于电弧和金属颗粒的冷却效果,提高了断路器的消弧灭弧的效果,进而达到快速消灭电弧的目的,且便于属粒子经由底部出气口9及底部排气通道91快速排出。
优选地,请参见图1及图2,本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设置于侧壁71的顶盖72,顶盖72设置于侧壁71远离底座73的一侧,自顶盖72至底座73,侧壁71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器层74、附件层75、本体层76、互感器层77及插拔层78;其中,附件层75开设有第一槽,本体层76开设有第二槽,第一槽与第二槽共同形成连通第一排气通道与侧壁71之外的第一开口83;本体层76开设有第三槽,互感器层77开设有第四槽,第三槽与第四槽共同形成连通第二排气通道与侧壁71之外的第二开口84。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层74用于放置控制器,其中,控制器层74设置有控制器窗口,并在此窗口处设置有透明盖,以对控制器的操作面板起防护作用;附件层75用于放置塑壳断路器内各个附件结构,其内包括线路板固定腔室、报警触头固定区域、手柄活动窗口和磁通脱扣器腔等,线路板通过螺钉固定于线路板固定腔室,报警触头通过螺钉固定于报警触头固定区域,磁通脱扣器通过卡扣固定于磁通脱扣器腔;本体层76内设置有静触头固定区域、动触头固定区域、操作机构固定区域、部分灭弧室及后备保护腔室;互感器层77内设置有多个互感器,其中,互感器通过螺钉固定于侧壁71;插拔层78设置有多个接线端子,用于插设于配电柜以与配电柜电连接。
优选地,请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灭弧室设置于本体层76内,且底部出气口9设置于本体层76,底部排气通道91依次贯穿互感器层77、插拔层78及底座73,并在底座73上形成连通至底座73之外的第三开口92。
这样的设置,延长了底部排气通道91的长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灭弧室,所述壳体包括相围接的侧壁(71)和设置于所述侧壁(71)底端的底座(73);
所述壳体设置有均与所述灭弧室连通的侧部出气口(8)及底部出气口(9);所述侧部出气口(8)设置于所述灭弧室的侧面,且通过侧部排气通道贯穿所述壳体,并连通至所述侧壁(71)之外;所述底部出气口(9)设置于所述灭弧室的底面,且通过底部排气通道(91)贯穿所述壳体,并连通至所述底座(73)之外;
其中,所述底部排气通道(91)的长度大于所述侧部排气通道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出气口(9)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底部出气口(9)分别通过多个所述底部排气通道(91)贯穿所述壳体,并连通至所述底座(73)之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腔室(41)和第二腔室(42),所述第二腔室(42)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41)之下;
所述侧部出气口(8)有两种,分别为与所述第一腔室(41)连通的第一出气口(81)和与所述第二腔室(42)连通的第二出气口(82),所述侧部排气通道包括第一排气通道及第二排气通道,所述第一出气口(81)通过所述第一排气通道贯穿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出气口(82)通过所述第二排气通道贯穿所述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口(81)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气口(81)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出气口(82)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气口(82)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排气通道(9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长度,和/或,所述底部排气通道(9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壳断路器还包括灭弧组件、静触头(11)和动触头(12),所述静触头(11)固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动触头(12)枢接于所述壳体,且所述动触头(12)能够相对所述静触头(11)转动以与所述静触头(11)接触或分离;
所述灭弧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41)的第一栅片组(2)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42)的第二栅片组(3),且沿所述第一栅片组(2)的引弧方向,所述第一栅片组(2)投影于所述动触头(12)的转动轨迹之内,沿所述第二栅片组(3)的引弧方向,所述第二栅片组(3)投影于所述动触头(12)的转动轨迹之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壳断路器还包括引弧件(5),所述引弧件(5)的一端与所述静触头(11)连接,另一端向下倾斜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腔室(42)内,位于所述第二栅片组(3)的底部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件(5)远离所述静触头(1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部出气口(9)处。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侧壁(71)的顶盖(72),所述顶盖(72)设置于所述侧壁(71)远离所述底座(73)的一侧,自所述顶盖(72)至所述底座(73),所述侧壁(71)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器层(74)、附件层(75)、本体层(76)、互感器层(77)及插拔层(78);
其中,所述附件层(75)开设有第一槽,所述本体层(76)开设有第二槽,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二槽共同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与所述侧壁(71)之外的第一开口(83);所述本体层(76)开设有第三槽,所述互感器层(77)开设有第四槽,所述第三槽与所述第四槽共同形成连通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与所述侧壁(71)之外的第二开口(8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设置于所述本体层(76)内,且所述底部出气口(9)设置于所述本体层(76),所述底部排气通道(91)依次贯穿所述互感器层(77)、所述插拔层(78)及所述底座(73),并在所述底座(73)上形成连通至所述底座(73)之外的第三开口(92)。
CN202122224671.4U 2021-09-14 2021-09-14 塑壳断路器 Active CN2158692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24671.4U CN215869253U (zh) 2021-09-14 2021-09-14 塑壳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24671.4U CN215869253U (zh) 2021-09-14 2021-09-14 塑壳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69253U true CN215869253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20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24671.4U Active CN215869253U (zh) 2021-09-14 2021-09-14 塑壳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692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184182U (zh) 开关电器
CN113593977B (zh) 一种优化的断路器布局结构
CN104810222A (zh) 一种快速灭弧的灭弧室及应用该灭弧室的小型化断路器
CN215869253U (zh) 塑壳断路器
WO2024017046A1 (zh) 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CN206312857U (zh) 一种低压断路器
CN215869259U (zh) 灭弧组件、灭弧装置及塑壳断路器
CN218160247U (zh) 一种具有高灭弧性能的塑壳断路器
CN208240604U (zh) 灭弧出气通道以及断路器
WO2022028222A1 (zh) 一种低压断路器
WO2022134743A1 (zh) 一种开关
CN115064403A (zh) 一种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CN212365905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6671541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回流气体排出结构
CN217544514U (zh)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CN215680594U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导流结构
CN215342477U (zh)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
CN215680595U (zh) 一种万能式断路器消弧罩安装结构
CN220475247U (zh) 用于频率为20Hz的40.5kV开关柜
CN218631886U (zh) 一种断路器
CN220963130U (zh) 一种双灭弧室直流塑壳断路器
CN218730618U (zh) 一种开关单元及隔离开关
CN216161617U (zh) 一种电的开关
CN217822643U (zh) 一种静触头罩和断路器
CN218241643U (zh) 一种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