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8361U - 一种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断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788361U CN218788361U CN202223318027.4U CN202223318027U CN218788361U CN 218788361 U CN218788361 U CN 218788361U CN 202223318027 U CN202223318027 U CN 202223318027U CN 218788361 U CN218788361 U CN 2187883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c
- insulating
- contact
- plate
- moving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断路器,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动触头、静触头、灭弧室和一对绝缘板,所述的一对绝缘板之间形成狭缝状的空间以供动触头运动,实现与静触头的分离和闭合,特点是:所述的一对绝缘板中的每一片绝缘板均包括第一绝缘侧板和第二绝缘侧板,两者相邻的边缘之间保持有间隔。优点:使断口之间的爬电距离增加,提高断路器的断口耐压等级;在一对绝缘板外侧设置导磁板时,减小了导磁板到引弧板的距离,降低电弧由动触头向动触头引弧板转移的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对配电线路提供故障保护的低压断路器,是一种有触点的电器,包含动触点和静触点。当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构成电路接通的导电部件;当可动触点与静止触点分离,以空气介质隔断电路。断路器分断故障电流时,动触点与静触点由接触状态转换为分离状态,空气介质会被击穿,在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形成高温、强光、导电的电弧。断路器分断成功与否,取决于电弧能否顺利熄灭。
为了熄弧顺利,低压断路器广泛使用栅片切割电弧,提高电弧电压,促使故障电流减小并提高电流过零后的介质恢复强度,最终熄灭电弧。因此,促使电弧进入灭弧室,从而利用栅片切割电弧,是断路器设计的关键技术。现有的断路器中,通常断路器内部设置一对绝缘板,两片绝缘板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间隔布置,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狭缝状的空间,该狭缝状的空间从动静触头分离时构成的燃弧区域两侧开始一直延伸至灭弧栅片,该狭缝状的空间的四周由动静触头、动静引弧板、灭弧室界定,形成跑弧通道,绝缘板的内表面到动触头引弧板和静触头引弧板的距离通常小于安全电气间隙,使动触头引弧板通过绝缘板到静触头引弧板形成爬电路径,断口之间的爬电距离接近动触头引弧板到静触头引弧板的电气间隙。
随着断路器电压等级的提高,对断路器的工频耐压提出更高的要求。断路器工频耐压是由爬电距离保证的,如何提高爬电距离从而满足更高要求的断路器的工频耐压,是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断路器,能够增加位于打开位置时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爬电距离,提高断路器的耐压等级。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断路器,包括动触头、静触头、灭弧室和一对绝缘板,所述的一对绝缘板之间形成狭缝状的空间以供动触头运动,实现与静触头的分离和闭合,所述的一对绝缘板中的每一片绝缘板均包括第一绝缘侧板和第二绝缘侧板,两者相邻的边缘之间保持有间隔,以增加位于打开位置时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爬电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的头部对应于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所述间隔的尾部延伸至灭弧室。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侧板和第二绝缘侧板两者彼此相邻的边缘均呈台阶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断路器还包括沿断路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接线排和第二接线排,所述第一接线排和第二接线排将断路器在高度方向上划分为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所述第一接线排和第二接线排之间形成有使得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贯通的开口;所述动触头包括动触头导杆和动触点,所述静触头包括静触头导杆和静触点,所述动触头导杆的一端设置在断路器操作机构的主轴上,另一端穿过开口后延伸至下方空间并固定有动触点,所述第二接线排折弯后向下方空间延伸形成静触头导杆,所述静触点固定在静触头导杆上;所述灭弧室包括由数片栅片横向排列构成的第一灭弧栅、由数片栅片竖向排列构成的第二灭弧栅,第一灭弧栅的一端和第二灭弧栅的一端彼此邻接,使得灭弧室呈“┘”形;所述断路器还包括引弧板,所述引弧板包括动触头引弧板和静触头引弧板,所述动触头引弧板一端与第一接线排连接后向靠近打开位置的动触点延伸,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灭弧栅的一端;所述静触头引弧板的一端与静触头导杆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灭弧栅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绝缘板的第一绝缘侧板的上部覆盖动触点和由动触头和静触头分离时构成的燃弧区,下部延伸至第一灭弧栅,并与第一灭弧栅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所述的一对绝缘板的第一绝缘侧板的水平一侧覆盖动触头引弧板,水平另一侧为间隔;所述的一对绝缘板的第二绝缘侧板的上部覆盖静触点和静触头引弧板,下部延伸至第一灭弧栅,并与第一灭弧栅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所述的一对绝缘板的第二绝缘侧板的水平一侧为间隔,水平另一侧延伸至第二灭弧栅,并与第二灭弧栅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绝缘板的第一绝缘侧板的上部覆盖动触点和由动触头和静触头分离时构成的燃弧区,下部延伸至第一灭弧栅,并与第一灭弧栅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所述的一对绝缘板的第一绝缘侧板的水平一侧覆盖动触头引弧板,水平另一侧为间隔;所述的一对绝缘板的第二绝缘侧板的上部覆盖静触头引弧板,下部延伸至第一灭弧栅,并与第一灭弧栅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所述的一对绝缘板的第二绝缘侧板的水平一侧为间隔,水平另一侧延伸至第二灭弧栅,并与第二灭弧栅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导磁组件,所述导磁组件包括表面被第一绝缘侧板包覆的第一导磁侧板、表面被第二绝缘侧板包覆的第二导磁侧板、动侧导磁块和静侧导磁块;所述动侧导磁块位于所述动触头引弧板的背向灭弧室的一侧,其与一对第一导磁侧板共同构成以动侧导磁块为底部、一对第一导磁侧板为侧部的第一U形导磁件,所述第一U形导磁件的开口朝向第二灭弧栅;所述静侧导磁块位于所述静触头引弧板的背向灭弧室的一侧,其与一对第二导磁侧板共同构成以静侧导磁块为底部、一对第二导磁侧板为侧部的第二U形导磁件,所述第二U形导磁件的开口朝向第一灭弧栅;所述第一U形导磁件和第二U形导磁件在间隔处相邻。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接线排和与其相连接的静触头导杆之间设有第三导磁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侧板具有第一开口,通过第一开口解除对第一导磁侧板的延伸至动触头引弧板的背向灭弧室的部分的覆盖,使得第一导磁侧板在该位置裸露的与动侧导磁块相邻;所述第二绝缘侧板具有第二开口,通过第二开口解除对第二导磁侧板的延伸至静触头引弧板的背向灭弧室的部分的覆盖,使得第二导磁侧板在该位置裸露的与静侧导磁块相邻。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的有益效果之一、所述绝缘板由第一绝缘侧板和第二绝缘侧板构成,第一绝缘侧板和第二绝缘侧板彼此独立构成,两者之间具有间隔,保持安全电气间隙,可以使断口之间的爬电距离大大增加,从而提高断路器的断口耐压等级;之二、由于上述措施保证了爬电距离,在一对绝缘板外侧设置导磁板时,可以尽可能地减小导磁板到引弧板的距离,降低电弧由动触头向动触头引弧板转移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一实施例中触头灭弧系统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一实施例中触头灭弧系统撤去一侧绝缘板的立体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一实施例中内部包覆有导磁板的绝缘侧板的主视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一实施例中内部包覆有导磁板的绝缘侧板的俯视图。
图4c为图4b的B-B剖视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静侧导磁块和第三导磁块配合的立体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静侧导磁块和第三导磁块配合的主视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静侧导磁块和第三导磁块配合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另一实施例中触头灭弧系统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另一实施例中撤去一侧绝缘板的立体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另一实施例中绝缘侧板(未包覆导磁板)的立体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另一实施例中包覆有导磁板的绝缘侧板的俯视图。
图8c为图8b的D-D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另一实施例中静触头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第一、第二导磁侧板相邻边缘呈台阶状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第一、第二导磁侧板相邻边缘呈台阶状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1.动触头、11.动触头导杆、12.动触点;2.静触头、21.静触头导杆、22.静触点;3.灭弧室、31.第一灭弧栅、32.第二灭弧栅;4.绝缘板、41.第一绝缘侧板、410.第一容腔、411.第一开口、42.第二绝缘侧板、420.第二容腔、421.第二开口、43.槽口;51.第一接线排、52.第二接线排、521.接线端子;6.引弧板、61.动触头引弧板、611.动触头引弧段一、612.动触头引弧段二、62.静触头引弧板、621.静触头引弧段一、622.静触头引弧段二;71.动侧导磁块、72.静侧导磁块、73.第三导磁块、741.第一导磁侧板、742.第二导磁侧板;8.消游离装置;9.出气口;10.燃弧区;20.跑弧通道、201.扇形区域、202.长直通道;30.间隔;40.开口;100.电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对应附图所示的位置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包括动触头1、静触头2、灭弧室3、第一接线排51、第二接线排52和引弧板6,当然,公知的,断路器还包括操作机构和脱扣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一对绝缘板4,该对绝缘板4平行布置,且彼此在断路器宽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狭缝状的空间。所述的动触头1探入该空间中,并与静触头2分离和闭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中的每一片绝缘板均包括第一绝缘侧板41和第二绝缘侧板42,两者相邻的边缘之间保持有间隔30,以增加位于打开位置时动触头1和静触头2之间的爬电距离。所述第一绝缘侧板41和第二绝缘侧板42之间的间隔30不小于1mm,所述间隔30的头部对应于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动触头1和静触头2之间,所述间隔30的尾部延伸至灭弧室3。
以上下布置结构的断路器为例,结合图1、图2,第一接线排51和第二接线排52沿断路器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线排51和第二接线排52将断路器在高度方向上划分为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所述第一接线排51和第二接线排52之间形成有使得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贯通的开口40。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动触头1包括动触头导杆11和动触点12,所述静触头2包括静触头导杆21和静触点22,所述动触头导杆11的一端设置在断路器操作机构的主轴上,另一端穿过开口40后延伸至下方空间并固定有动触点12,所述第二接线排52折弯后向下方空间延伸形成静触头导杆21,所述静触点22固定在静触头导杆21上。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灭弧室3包括由数片栅片横向排列构成的第一灭弧栅31、由数片栅片竖向排列构成的第二灭弧栅32,第一灭弧栅31的一端和第二灭弧栅32的一端彼此邻接,使得灭弧室3呈“┘”形。其中,第一灭弧栅31正对动触头1的活动区域,第二灭弧栅32紧邻出气口9前方的消游离装置8,该消游离装置8位于第二接线排52端部的接线端子521的下方。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a、5b、图5c所示,所述断路器还包括引弧板6,所述引弧板6包括动触头引弧板61和静触头引弧板62,所述动触头引弧板61一端与第一接线排51连接后向靠近打开位置的动触点12延伸,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灭弧栅31的一端;所述静触头引弧板62的一端与静触头导杆2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灭弧栅32的一端。
与第一接线排51电连接的动触头引弧板61,经多次折弯后由动触头引弧段一611和动触头引弧段二612构成,动触头引弧段一611大体顺延至打开位置下的动触头1,动触头引弧段二612竖直延伸,位于第一灭弧栅31左侧。所述静触头引弧板62与静触头2电连接,包括顺延静触头2的且水平延伸的静触头引弧段一621、折弯至第二灭弧栅32上端的静触头引弧段二622。由此,在断路器处于断开状态下,动触头1、静触头2、动触头引弧板61、静触头引弧板62和灭弧室3,共同界定了跑弧通道20的四周边界,该跑弧通道20的两侧由上述一对绝缘板4界定。动触头1与静触头2打开过程中,动触头1的动触点12和静触头2的静触点22之间产生电弧,电弧在该跑弧通道20内向灭弧室3运动。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灭弧室3呈“┘”形,因此跑弧通道20包括自动触头1和静触头2开始至第一灭弧栅31的正对动触头1和静触头2下方部分构成的扇形区域201,和位于扇形区域201右侧的由静触头引弧板62与第一灭弧栅31的位于静触头引弧板62下方的部分和第二灭弧栅32构成的长直通道202。在本实施例中,一对绝缘板4上的一对间隔30结构相同且对称地布置,且位于扇形区域201和长直通道202的分界处,由此,一对绝缘板4上的一对第一绝缘侧板41结构相同且对称布置在扇形区域201两侧,一对绝缘板4上的一对第二绝缘侧板42结构相同且对称布置在长直通道202两侧。
如图3、图4a、4b、4c所示,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导磁组件7,所述导磁组件7包括表面被第一绝缘侧板41包覆的第一导磁侧板741、表面被第二绝缘侧板42包覆的第二导磁侧板742、动侧导磁块71和静侧导磁块72;所述动侧导磁块71位于所述动触头引弧板61的背向灭弧室3的一侧,所述动侧导磁块71优选的在断路器高度方向上,动侧导磁块71的位置低于动触点12,所述静侧导磁块72位于所述静触头引弧板62的背向灭弧室3的一侧。
所述第一导磁侧板741有一对,分设在扇形区域201两侧,所述第二导磁侧板742也有一对,分设在长直通道202两侧。由第一导磁侧板741和第二导磁侧板742构成的导磁侧板,往触头区域延伸覆盖动触点12的活动区域,往灭弧室3延伸至栅片,以此最大范围的包覆跑弧通道20,对运动的电弧具有磁吹效果,增大对电弧的驱动力。在本实施例中,一对第一导磁侧板741在跑弧通道20两侧对称布置,一对第二导磁侧板742在跑弧通道20两侧对称布置。一对第一导磁侧板741与动侧导磁块71相邻,更进一步的,所述一对第一导磁侧板741夹持在动侧导磁块71的位于断路器宽度方向的两侧,构成围绕动触头引弧板61的第一U型导磁件,所述第一U型导磁件为以动侧导磁块71为底部、一对第一导磁侧板741为侧部的U型结构,其开口朝向第二灭弧栅32,该U型导磁件包覆跑弧通道20的扇形区域201。一对第二导磁侧板742与静侧导磁块72相邻,更进一步的,所述一对第二导磁侧板742夹持在静侧导磁块72的位于断路器宽度方向的两侧,构成围绕静触头引弧板62的第二U型导磁件,所述的第二U型导磁件以静侧导磁块72为底部、一对第二导磁侧板742为侧部的U型结构,其开口方向朝向第一灭弧栅31,该U型导磁件包覆跑弧通道20的长直通道202。如上所述,第一U型导磁件和第二U型导磁件的U型开口方向优选的是相互垂直,在不影响U型导磁件对跑弧通道20包覆效果的前提下,两个U型开口方向的相互夹角在60°~120°范围内。所述第一U形导磁件和第二U形导磁件在间隔30处相邻。
如图3所示,电弧100位于图示位置,在第一U型导磁件的加持效果下,无论电流方向,流经动触头引弧板61的电流产生环磁通Φ1,对跑弧通道20的扇形区域201的电弧形成增强的磁吹力F0、F1;同样的,在第二U型导磁件的作用下,流经静触头引弧板62的电流产生环磁通Φ2,对跑弧通道20的长直通道202的电弧形成增强的磁吹力F2。
如图4所示,在一对绝缘板4的每一片上的对应静触点22位置处均设有一槽口43,即槽口43正对静触点22的侧面,以此避免绝缘板4和静触头2的直接接触。所述槽口43与间隔30相通。结合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的第一绝缘侧板41的上部覆盖动触点12和由动触头1和静触头2分离时构成的燃弧区10,下部延伸至第一灭弧栅31,并与第一灭弧栅31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的第一绝缘侧板41的水平一侧覆盖动触头引弧板61,水平另一侧为间隔30;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的第二绝缘侧板42的上部覆盖静触头引弧板62,下部延伸至第一灭弧栅31,并与第一灭弧栅31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的第二绝缘侧板42的水平一侧为间隔30,水平另一侧延伸至第二灭弧栅32,并与第二灭弧栅32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槽口43的存在,第二绝缘侧板42没有覆盖静触点22。
所述第一绝缘侧板41具有第一开口411,通过第一开口411解除对第一导磁侧板741的延伸至动触头引弧板61的背向灭弧室3的部分覆盖,即对于第一导磁侧板741延伸超过动触头引弧板61的左侧部分,第一绝缘侧板41在该对应位置处具有第一开口411,不再包覆该左侧部分的面向动触头引弧板61的表面,即一对第一导磁侧板741彼此面对的表面,使得第一导磁侧板741在该位置裸露的与动侧导磁块71相邻。在本实施例中,该裸露的部分正好位于动侧导磁块71的两侧,其可与动侧导磁块71贴合或者紧邻,进一步有利于构成以动侧导磁块71为底部、一对第一导磁侧板741为侧部的第一U形导磁件;当然,第一U形导磁件的建立也可去除第一导磁侧板741的上述裸露部分,即第一导磁侧板741无需延伸至动侧导磁块71的两侧,动侧导磁块71和第一导磁侧板741以动触头引弧板61为分界分设在动触头引弧板61两侧即可。
同样的,所述第二绝缘侧板42具有第二开口421,通过第二开口421解除对第二导磁侧板742的延伸至静触头引弧板62的背向灭弧室3的部分覆盖,即对于第二导磁侧板742延伸超过静触头引弧板62的右侧部分,第二绝缘侧板41在该对应位置处具有第二开口421,不再包覆该右侧部分的面向静触头引弧板62的表面,即一对第二导磁侧板742彼此面对的表面,使得第二导磁侧板742在该位置裸露的与静侧导磁块72相邻。在本实施例中,该裸露的部分正好位于静侧导磁块72的两侧,其可与静侧导磁块72贴合或者紧邻,进一步有利于构成以静侧导磁块72为底部、一对第二导磁侧板742为侧部的第二U形导磁件;当然,第二U形导磁件的建立也可去除第二导磁侧板742的上述裸露部分,即第二导磁侧板742无需延伸至静侧导磁块72的两侧,静侧导磁块72和第二导磁侧板742以静触头引弧板62为分界分设在静触头引弧板62两侧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侧板41除了第一开口411外,对第一导磁侧板741是完全包覆的,即在第一绝缘侧板41的内部具有第一容腔410,第一导磁侧板741容设在该第一容腔410内部,该第一容腔410与第一开口411相通,使得第一导磁侧板741在第一开口411处裸露外,其余表面均位于第一绝缘侧板41内部;同样第二绝缘侧板42除了第二开口421外,对第二导磁侧板742是完全包覆的,即在第二绝缘侧板42的内部具有第二容腔420,第二导磁侧板742容设在该第二容腔420内部,该第二容腔420与第二开口421相通,使得第二导磁侧板742在第二开口421处裸露外,其余表面均位于第二绝缘侧板42内部。
如图3、图5a、5b、图5c所示,在所述第二接线排52和与其相连接的静触头导杆21之间设有第三导磁块73,所述第三导磁块73与一对第二导磁侧板742相邻。第三导磁块73可与静侧导磁块72相接,构成一体,第三导磁块73在断路器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静侧导磁块72在断路器宽度方向的尺寸。
实施例2
如图6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将静触头2的固定静触点位置处的两侧铜排适当削减,两侧削减出空间使得第二导磁侧板742可以延伸扩展至静触点22的两侧,如图8a、8b、8c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侧板42不再具有如实施例1中的为避开静触头2的槽口43结构,相应的,第二绝缘侧板42内部嵌置的第二导磁侧板742不再避开静触头2,构造了可完全包覆动静触点的导磁件,实现整个分断过程中的电弧100都受到增强磁吹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其余部件及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再参阅图10和图11,为进一步增加爬电距离,可将第一绝缘侧板41和第二绝缘侧板42两者彼此相邻的边缘均呈台阶状。台阶状结构可如图10中所示,两个绝缘侧板为相同的设计,靠近外侧为凹陷而靠近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的内侧为突出状的台阶,也可如图11所示,两个绝缘侧板为互补台阶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内容是对本专利所述权利要求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由此认定本专利权利要求只局限于这些实施例说明,对于本专利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创新构思下的推演,都应当视为在本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断路器,包括动触头(1)、静触头(2)、灭弧室(3)和一对绝缘板(4),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之间形成狭缝状的空间以供动触头(1)运动,实现与静触头(2)的分离和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中的每一片绝缘板均包括第一绝缘侧板(41)和第二绝缘侧板(42),两者相邻的边缘之间保持有间隔(30),以增加位于打开位置时动触头(1)和静触头(2)之间的爬电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30)的头部对应于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动触头(1)和静触头(2)之间,所述间隔(30)的尾部延伸至灭弧室(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侧板(41)和第二绝缘侧板(42)两者彼此相邻的边缘均呈台阶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还包括沿断路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接线排(51)和第二接线排(52),所述第一接线排(51)和第二接线排(52)将断路器在高度方向上划分为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所述第一接线排(51)和第二接线排(52)之间形成有使得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贯通的开口(40);所述动触头(1)包括动触头导杆(11)和动触点(12),所述静触头(2)包括静触头导杆(21)和静触点(22),所述动触头导杆(11)的一端设置在断路器操作机构的主轴上,另一端穿过开口(40)后延伸至下方空间并固定有动触点(12),所述第二接线排(52)折弯后向下方空间延伸形成静触头导杆(21),所述静触点(22)固定在静触头导杆(21)上;所述灭弧室(3)包括由数片栅片横向排列构成的第一灭弧栅(31)、由数片栅片竖向排列构成的第二灭弧栅(32),第一灭弧栅(31)的一端和第二灭弧栅(32)的一端彼此邻接,使得灭弧室(3)呈“┘”形;所述断路器还包括引弧板(6),所述引弧板(6)包括动触头引弧板(61)和静触头引弧板(62),所述动触头引弧板(61)一端与第一接线排(51)连接后向靠近打开位置的动触点(12)延伸,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灭弧栅(31)的一端;所述静触头引弧板(62)的一端与静触头导杆(2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灭弧栅(32)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的第一绝缘侧板(41)的上部覆盖动触点(12)和由动触头(1)和静触头(2)分离时构成的燃弧区(10),下部延伸至第一灭弧栅(31),并与第一灭弧栅(31)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的第一绝缘侧板(41)的水平一侧覆盖动触头引弧板(61),水平另一侧为间隔(30);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的第二绝缘侧板(42)的上部覆盖静触点(22)和静触头引弧板(62),下部延伸至第一灭弧栅(31),并与第一灭弧栅(31)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的第二绝缘侧板(42)的水平一侧为间隔(30),水平另一侧延伸至第二灭弧栅(32),并与第二灭弧栅(32)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的第一绝缘侧板(41)的上部覆盖动触点(12)和由动触头(1)和静触头(2)分离时构成的燃弧区(10),下部延伸至第一灭弧栅(31),并与第一灭弧栅(31)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的第一绝缘侧板(41)的水平一侧覆盖动触头引弧板(61),水平另一侧为间隔(30);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的第二绝缘侧板(42)的上部覆盖静触头引弧板(62),下部延伸至第一灭弧栅(31),并与第一灭弧栅(31)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所述的一对绝缘板(4)的第二绝缘侧板(42)的水平一侧为间隔(30),水平另一侧延伸至第二灭弧栅(32),并与第二灭弧栅(32)中的栅片的电弧切割区的入口相邻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导磁组件(7),所述导磁组件(7)包括表面被第一绝缘侧板(41)包覆的第一导磁侧板(741)、表面被第二绝缘侧板(42)包覆的第二导磁侧板(742)、动侧导磁块(71)和静侧导磁块(72);所述动侧导磁块(71)位于所述动触头引弧板(61)的背向灭弧室(3)的一侧,其与一对第一导磁侧板(741)共同构成以动侧导磁块(71)为底部、一对第一导磁侧板(741)为侧部的第一U形导磁件,所述第一U形导磁件的开口朝向第二灭弧栅(32);所述静侧导磁块(72)位于所述静触头引弧板(62)的背向灭弧室(3)的一侧,其与一对第二导磁侧板(742)共同构成以静侧导磁块(72)为底部、一对第二导磁侧板(742)为侧部的第二U形导磁件,所述第二U形导磁件的开口朝向第一灭弧栅(31);所述第一U形导磁件和第二U形导磁件在间隔(30)处相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接线排(52)和与其相连接的静触头导杆(21)之间设有第三导磁块(7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侧板(41)具有第一开口(411),通过第一开口(411)解除对第一导磁侧板(741)的延伸至动触头引弧板(61)的背向灭弧室(3)的部分的覆盖,使得第一导磁侧板(741)在该位置裸露的与动侧导磁块(71)相邻;所述第二绝缘侧板(42)具有第二开口(421),通过第二开口(421)解除对第二导磁侧板(742)的延伸至静触头引弧板(62)的背向灭弧室(3)的部分的覆盖,使得第二导磁侧板(742)在该位置裸露的与静侧导磁块(72)相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18027.4U CN218788361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一种断路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18027.4U CN218788361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一种断路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788361U true CN218788361U (zh) | 2023-04-04 |
Family
ID=86504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18027.4U Active CN218788361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一种断路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78836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87065A (zh) * | 2023-04-06 | 2023-07-04 | 河北宝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
-
2022
- 2022-12-09 CN CN202223318027.4U patent/CN21878836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87065A (zh) * | 2023-04-06 | 2023-07-04 | 河北宝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
CN116387065B (zh) * | 2023-04-06 | 2024-01-30 | 河北宝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479060C2 (ru) | Дугогас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прерыватель, оснащенный одним таким дугогасительны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 |
CN206401213U (zh) | 断路器触头引弧装置 | |
CN218788361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20172050U (zh) | 灭弧室和断路器 | |
JP5121608B2 (ja) | 回路遮断器 | |
CN112420462B (zh) |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 |
CN212848279U (zh) |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 |
CN104517789B (zh) | 电路断路器 | |
CN212517099U (zh) | 断路器的灭弧室 | |
CN105470067A (zh) | 一种设有具备磁吹和气吹功能的灭弧机构的断路器 | |
CN218769376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4898303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115763182A (zh) | 一种灭弧模块 | |
CN118039428A (zh) | 灭弧机构和断路器 | |
CN111900059B (zh) |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 | |
CN216624182U (zh) | 一种断路器 | |
KR880001536Y1 (ko) | 개폐기 | |
CN218631887U (zh) | 一种灭弧模块 | |
CN212695087U (zh) | 结构改进的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 |
CN213026022U (zh) | 一种优化的灭弧装置 | |
CN217822644U (zh) | 一种静触头组件和断路器 | |
CN217902934U (zh) | 一种开关的灭弧系统 | |
CN219106054U (zh) | 灭弧机构和断路器 | |
CN218004673U (zh) | 一种开关的灭弧室 | |
CN218996639U (zh) | 一种动触头及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