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9376U - 一种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9376U
CN218769376U CN202223326136.0U CN202223326136U CN218769376U CN 218769376 U CN218769376 U CN 218769376U CN 202223326136 U CN202223326136 U CN 202223326136U CN 218769376 U CN218769376 U CN 2187693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sm increasing
side plate
plate
arc
magnet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2613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朝政
陈会林
刘洪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Switchgea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Switchgea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Switchgea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Switchgea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2613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93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93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93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断路器,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动触头、静触头、灭弧室和增磁组件,所述的增磁组件包括一对位于由动触头和静触头分离时构成的燃弧区至灭弧室之间的增磁板,一对所述增磁板之间形成狭缝状的跑弧通道,一对所述增磁板中的每一片增磁板均包括第一增磁侧板和第二增磁侧板,两者相邻的边缘之间保持有间隔,在动触头打开方向上,所述间隔形成断口。优点:在保证动、静触头之间绝缘可靠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空间,增强跑弧通道区域的窄缝效应和对电弧的磁吹力,即提升驱控电弧进栅片的效果,改善断路器的分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对配电线路提供故障保护的低压断路器,是一种有触点的电器,包含动触点和静触点。当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构成电路接通的导电部件;当可动触点与静止触点分离,以空气介质隔断电路。断路器分断故障电流时,动触点与静触点由接触状态转换为分离状态,空气介质会被击穿,在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形成高温、强光、导电的电弧。断路器分断成功与否,取决于电弧能否顺利熄灭。
为了熄弧顺利,低压断路器广泛使用栅片切割电弧,提高电弧电压,促使故障电流减小并提高电流过零后的介质恢复强度,最终熄灭电弧。因此,促使电弧进入灭弧室,从而利用栅片切割电弧,是断路器设计的关键技术。现有的断路器中,如图1至图2所示,通常在电弧产生至进入灭弧室3的区域即跑弧通道20两侧放置一对增磁板4,既实现公知的有利于驱控电弧进栅片的窄缝效应,又增强跑弧通道区域电弧受到的电磁力。但为了降低经导电的增磁板4击穿动、静触头的概率,靠近静触头的增磁板4不仅被绝缘材料包覆,且相对的远离动触头,留有充足的电气间隙,这导致跑弧通道两侧区域空间利用率不充分,窄缝效应和增强磁吹的效果都还有提升空间。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断路器的增磁板结构加以合理的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断路器,在保证动、静触头之间绝缘可靠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空间,增强跑弧通道区域的窄缝效应和对电弧的磁吹力,即提升驱控电弧进栅片的效果,改善断路器的分断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断路器,包括动触头、静触头、灭弧室和增磁组件,所述的增磁组件包括一对位于由动触头和静触头分离时构成的燃弧区至灭弧室之间的增磁板,一对所述增磁板之间形成狭缝状的跑弧通道,一对所述增磁板中的每一片增磁板均包括第一增磁侧板和第二增磁侧板,两者相邻的边缘之间保持有间隔,在动触头打开方向上,所述间隔形成断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断口的头部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所述断口的尾部延伸至灭弧室。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断路器还包括沿断路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接线排和第二接线排,所述第一接线排和第二接线排将断路器在高度方向上划分为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所述第一接线排和第二接线排之间形成有使得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贯通的开口;所述动触头包括动触头导杆和动触点,所述静触头包括静触头导杆和静触点,所述动触头导杆的一端设置在断路器操作机构的主轴上,另一端穿过开口后延伸至下方空间并固定有动触点,所述第二接线排折弯后向下方空间延伸形成静触头导杆,所述静触点固定在静触头导杆上;所述灭弧室包括由数片栅片横向排列构成的第一灭弧栅、由数片栅片竖向排列构成的第二灭弧栅,第一灭弧栅的一端和第二灭弧栅的一端彼此邻接,使得灭弧室呈“┘”形;所述断路器还包括引弧板,所述引弧板包括动触头引弧板和静触头引弧板,所述动触头引弧板一端与第一接线排连接后向靠近打开位置的动触点延伸,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灭弧栅的一端;所述静触头引弧板的一端与静触头导杆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灭弧栅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增磁组件还包括动侧增磁块和静侧增磁块;所述动侧增磁块位于所述动触头引弧板的背向第一灭弧栅的一侧,其与一对第一增磁侧板相邻,构成以动侧增磁块为底部、一对第一增磁侧板为侧部的第一U形增磁件,所述第一U形增磁件的开口朝向第二灭弧栅;所述静侧增磁块位于所述静触头引弧板的背向第二灭弧栅的一侧,其与一对第二增磁侧板相邻,构成以静侧增磁块为底部、一对第二增磁侧板为侧部的第二U形增磁件,所述第二U形增磁件的开口朝向第一灭弧栅;所述第一U形增磁件和第二U形增磁件在断口处相邻。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一对所述增磁板的每一片增磁板上的对应静触点位置处均设有一槽口,所述槽口与断口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接线排和与其相连接的静触头导杆之间设有第三增磁块,所述第三增磁块与一对第二增磁侧板相邻。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增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一对增磁板之间的一对绝缘侧板,每个绝缘侧板上面向各自对应的增磁板的面上设有用于嵌置第一增磁侧板的第一容腔和用于嵌置第二增磁侧板的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之间的腔壁填充所述断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增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一对增磁板之间的一对绝缘侧板,每个绝缘侧板分别包括用于包覆住第一增磁侧板的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和用于包覆住第二增磁侧板的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上述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和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之间形成有断口;所述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的面向第一增磁侧板的面上设有用于嵌置第一增磁侧板的第一容腔,所述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的面向第二增磁侧板的面上设有用于嵌置第二增磁侧板的第二容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侧板的面向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一侧的面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位于绝缘侧板左上侧位置,其与第一容腔相通,使得第一增磁侧板在左侧端部位置裸露,第一增磁侧板的裸露部分与动侧增磁块相邻;在绝缘侧板的面向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一侧的面上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位于绝缘侧板右侧上部位置,其与第二容腔相通,使得第二增磁侧板在右侧上部位置裸露,第二增磁侧板的裸露部分与静侧增磁块和第三增磁块相邻。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增磁侧板和第二增磁侧板两者彼此相邻的边缘均呈台阶状。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具有的有益效果:第一、在跑弧通道两侧设置的一对增磁板上,每一片增磁板均由第一增磁侧板和第二增磁侧板构成,第一增磁侧板和第二增磁侧板相邻的边缘之间保持有间隔,在动触头打开方向上,间隔形成断口,由此,保证了电气间隙,保证了动静触头之间绝缘可靠性,从而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增强跑弧通道区域的窄缝效应和对电弧的磁吹力,提升驱控电弧进入栅片的效果,改善断路器的分断性能;第二、通过对第一增磁侧板和第二增磁侧板分别包覆绝缘板,使得第一增磁侧板、第二增磁侧板彼此独立构成,两者之间具有间隙,增加爬电距离,进一步提高了绝缘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所述断路器灭弧室的立体图。
图2为现有技术所述断路器灭弧室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一实施例中触头灭弧系统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一实施例中触头灭弧系统撤去一侧增磁板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一实施例触头灭弧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静侧增磁块和第三增磁块配合的立体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静侧增磁块和第三增磁块配合的主视图。
图7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静侧增磁块和第三增磁块配合的俯视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一实施例中安装有增磁板的绝缘侧板主视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一实施例中安装有增磁板的绝缘侧板的俯视图。
图8c为图8b的A-A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另一实施例中触头灭弧系统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另一实施例中触头灭弧系统撤去一侧增磁板的立体图。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另一实施例中安装有增磁板的绝缘侧板的主视图。
图11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另一实施例中安装有增磁板的绝缘侧板的俯视图。
图11c为图11b的B-B剖视图。
图12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又一实施例触头灭弧系统的立体图。
图12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又一实施例中静触头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又一实施例中触头灭弧系统撤去一侧增磁板的立体图。
图14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又一实施例中绝缘侧板(未安装增磁板)的立体图。
图14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又一实施例中安装有增磁板的绝缘侧板的俯视图。
图14c为图14b的C-C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再一实施例触头灭弧系统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再一实施例中撤去一侧增磁板的立体图。
图17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再一实施例中绝缘侧板(未安装增磁板)的立体图。
图17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再一实施例中安装有增磁板的绝缘侧板的俯视图。
图17c为图17b的D-D剖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第一、第二增磁侧板相邻边缘呈台阶状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第一、第二增磁侧板相邻边缘呈台阶状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1.动触头、11.动触头导杆、12.动触点;2.静触头、21.静触头导杆、22.静触点;3.灭弧室、31.第一灭弧栅、32.第二灭弧栅;4.增磁板、41.第一增磁侧板、42.第二增磁侧板、43.槽口、44.绝缘侧板、4401.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1.第一容腔、4411.第一开口、442.第二容腔、4421.第二开口、443.腔壁;51.第一接线排、52.第二接线排、521.接线端子;6.引弧板、61.动触头引弧板、611.动触头引弧段一、612.动触头引弧段二、62.静触头引弧板、621.静触头引弧段一、622.静触头引弧段二;71.动侧增磁块、72.静侧增磁块、73.第三增磁块;8.消游离装置;9.出气口;10.燃弧区;20.跑弧通道、201.扇形区域、202.长直通道;30.断口;40.开口;100.电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对应附图所示的位置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阅图3和图5,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包括动触头1、静触头2、灭弧室3、第一接线排51、第二接线排52和引弧板6,当然,公知的,断路器还包括操作机构和脱扣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增磁组件,所述的增磁组件包括一对增磁板4,一对所述的增磁板4位于由动触头1和静触头2分离时构成的燃弧区10至灭弧室3之间,该对增磁板4平行布置,且彼此在断路器宽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狭缝状的跑弧通道20。所述的动触头1探入该跑弧通道20中,并与静触头2分离和闭合,动触头1与静触头2打开过程中,动触头1的动触点12和静触头2的静触点22之间产生电弧,电弧在该跑弧通道20内向灭弧室3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一对所述增磁板4中的每一片增磁板4均包括第一增磁侧板41和第二增磁侧板42,两者沿断路器长度方向排列布置,所述第一增磁侧板41和第二增磁侧板42相邻的边缘之间保持有间隔,在所述动触头1打开方向上,所述间隔形成断口30,保证了电气间隙,保证了动静触头之间绝缘可靠性。所述第一增磁侧板41和第二增磁侧板42之间的断口30不小于1mm,所述断口30的头部即上部起始位置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动触头1和静触头2之间,所述断口30的尾部延伸至灭弧室3。
以上下布置断路器为例,如图3、5,第一接线排51和第二接线排52沿断路器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接线排51和第二接线排52将断路器在高度方向上划分为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第一接线排51和第二接线排52之间形成有使得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贯通的开口40。
如图3、图5所示,所述动触头1包括动触头导杆11和动触点12,所述静触头2包括静触头导杆21和静触点22,所述动触头导杆11的一端设置在断路器操作机构的主轴上,另一端穿过开口40后延伸至下方空间并固定有动触点12,所述第二接线排52折弯后向下方空间延伸形成静触头导杆21,所述静触点22固定在静触头导杆21上。
如图3至图6所示,所述灭弧室3包括由数片栅片横向排列构成的第一灭弧栅31、由数片栅片竖向排列构成的第二灭弧栅32,第一灭弧栅31的一端和第二灭弧栅32的一端彼此邻接,使得灭弧室3呈“┘”形。其中,第一灭弧栅31正对动触头1的活动区域,第二灭弧栅32紧邻出气口9前方的消游离装置8,该消游离装置8位于第二接线排52端部的接线端子521的下方。
实施例1
如图3至图6所示,所述断路器还包括引弧板6,所述引弧板6包括动触头引弧板61和静触头引弧板62,所述动触头引弧板61一端与第一接线排51连接后向靠近打开位置的动触点12延伸,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灭弧栅31的一端;所述静触头引弧板62的一端与静触头导杆2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灭弧栅32的一端。
如图4至图8c所示,与第一接线排51电连接的动触头引弧板61,经多次折弯后有动触头引弧段一611和动触头引弧段二612,动触头引弧段一611大体顺延至打开位置下的动触头1,动触头引弧段二612竖直延伸,位于第一灭弧栅31左侧。所述静触头引弧板62与静触头2电连接,包括顺延静触头2的且水平延伸的静触头引弧段一621、折弯至第二灭弧栅32上端的静触头引弧段二622。由此,在断路器处于断开状态下,动触头1、静触头2、动触头引弧板61、静触头引弧板62和灭弧室3,共同界定了跑弧通道20的四周边界,该跑弧通道20的两侧由上述一对增磁板4界定。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灭弧室3呈“┘”形,因此跑弧通道20包括自动触头1和静触头2开始至第一灭弧栅31的正对动触头1和静触头2下方部分构成的扇形区域201,和位于扇形区域201右侧的由静触头引弧板62与第一灭弧栅31的位于静触头引弧板62下方的部分和第二灭弧栅32构成的长直通道202。
如图3所示,所述增磁组件还包括动侧增磁块71和静侧增磁块72,所述动侧增磁块71位于所述动触头引弧板61的背向第一灭弧栅31的一侧,且优选的在断路器高度方向上,动侧增磁块71的位置低于动触点12。所述静侧增磁块72位于所述静触头引弧板62的背向第二灭弧栅32的一侧,所述灭弧室3两侧对称布置的一对增磁板4,往触头区域延伸覆盖动触点12的活动区域,往灭弧室3延伸至栅片,以此最大范围的包覆跑弧通道20。其中跑弧通道20两侧对称布置的第一增磁侧板41与动侧增磁块71相邻,更进一步的,所述一对第一增磁侧板41夹持在动侧增磁块71的位于断路器宽度方向的两侧,构成围绕动触头引弧板61的第一U型增磁件,所述第一U型增磁件为以动侧增磁块71为底部、一对第一增磁侧板41为侧部的U型结构,其开口朝向第二灭弧栅32,该U型增磁件包覆跑弧通道20的扇形区域201。同样的第二增磁侧板42与静侧增磁块72相邻,更进一步的,所述一对第二增磁侧板42夹持在静侧增磁块72的位于断路器宽度方向的两侧,构成围绕静触头引弧板62的第二U型增磁件,所述的第二U型增磁件以静侧增磁块72为底部、一对第二增磁侧板42为侧部的U型结构,其开口方向朝向第一灭弧栅31,该U型增磁件包覆跑弧通道20的长直通道202。如上所述,第一U型增磁件和第二U型增磁件的U型开口方向优选的是相互垂直,在不影响U型增磁件对跑弧通道20包覆效果的前提下,两个U型开口方向的相互夹角在60°~120°范围内。所述第一U形增磁件和第二U形增磁件在断口30处相邻。
如图5、图6所示,电弧100位于图示位置,在第一U型增磁件的加持效果下,无论电流方向,流经动触头引弧板61的电流产生环磁通Φ1,对跑弧通道20的扇形区域201的电弧形成增强的磁吹力F0、F1;同样的,在第二U型增磁件的作用下,流经静触头引弧板62的电流产生环磁通Φ2,对跑弧通道20的长直通道202的电弧形成增强的磁吹力F2。
如图3所示,在一对所述增磁板4的每一片增磁板上的对应静触点22位置处均设有一槽口43,即槽口43正对静触点22的侧面,以此避免增磁板4和静触头2的直接接触。所述槽口43与断口30相通。
如图3至图8c所示,在所述第二接线排52和与其相连接的静触头导杆21之间设有第三增磁块73,所述第三增磁块73与一对第二增磁侧板42相邻。第三增磁块73可与静侧增磁块72相接,构成一体,第三增磁块73在断路器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静侧增磁块72在断路器宽度方向的尺寸。
如图8a至图8c所示,所述增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一对增磁板4之间的一对绝缘侧板44,每个绝缘侧板44上面向各自对应的增磁板4的面上设有用于嵌置第一增磁侧板41的第一容腔441和用于嵌置第二增磁侧板42的第二容腔442,所述第一容腔441和第二容腔442之间的腔壁443填充所述断口30。在外观上被绝缘侧板44包覆的第一增磁侧板41和第二增磁侧板42是一个整体的增磁板4。由此被绝缘侧板44包覆的、在跑弧通道20两侧对称布置的增磁板4,构成窄缝结构,对运动的电弧具有窄缝吹弧效果,即增大对电弧的驱动力。
如图8a所示,在绝缘侧板44的面向动触头1和静触头2的一侧的面即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开口4411,所述第一开口4411位于绝缘侧板44左上侧位置,其与用于容纳第一增磁侧板41的第一容腔441相通,使得第一增磁侧板41在左侧端部位置裸露,即没有被绝缘侧板44包覆,该裸露的部分正好位于动侧增磁块71的两侧,其可与动侧增磁块71贴合或者紧邻,进一步有利于构成以动侧增磁块71为底部、一对第一增磁侧板41为侧部的第一U形增磁件;当然,第一U形增磁件的建立也可去除第一增磁侧板41的裸露部分,即第一增磁侧板41无需延伸至动侧增磁块71的两侧,动侧增磁块71和第一增磁侧板41以动触头引弧板61为分界分设在动触头引弧板61两侧即可。同样,在绝缘侧板44的面向动触头1和静触头2的一侧的面即内侧面上设有第二开口4421,所述第二开口4421位于绝缘侧板44右侧上部位置,其与用于容纳第二增磁侧板42的第二容腔442相通,使得第二增磁侧板42在右侧上部位置裸露,即没有被绝缘侧板44包覆,该裸露的部分正好位于静侧增磁块72的两侧,其可与静侧增磁块72贴合或者紧邻,进一步有利于构成以静侧增磁块72为底部、一对第二增磁侧板42为侧部的第二U形增磁件;当然,第二U形增磁件的建立也可去除第二增磁侧板42的裸露部分,即第二增磁侧板42无需延伸至静侧增磁块72的两侧,静侧增磁块72和第二增磁侧板42以静触头引弧板62为分界分设在静触头引弧板62两侧即可。
实施例2
如图9至图11c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增磁组件是在实施例1所述增磁组件的基础上,将外观是一个整体的一对增磁板4的第一增磁侧板41和第二增磁侧板42各自独立绝缘包覆。即将实施例1中的整块的绝缘侧板44分割成两块,分别为包覆住第一增磁侧板41的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和包覆住第二增磁侧板42的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所述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的面向第一增磁侧板41的面上设有用于嵌置该第一增磁侧板41的第一容腔441;所述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的面向第二增磁侧板42的面上设有用于嵌置该第二增磁侧板42的第二容腔442;其中,位于动触头1和静触头2同一侧的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和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之间形成有断口30。在外观上,第一增磁侧板41被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绝缘包覆,第二增磁侧板42被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绝缘包覆,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和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是独立且有间隙的。由此不仅具有和实施例1所述增磁组件一样的吹弧效果,还能增加断路器断开位置时动触头1、静触头2经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和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的爬电距离,触头之间的绝缘性能得到提升。本实施例其余部件及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如图12a至图14c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增磁组件是在实施例1所述增磁组件的基础上,将静触头2的固定静触点位置处的两侧铜排适当消减,两侧消减出空间给予跑弧通道20两侧的第二增磁侧板42可以延伸扩展至静触点22的两侧,以构造可完全包覆动触头1活动区域和跑弧通道20的增磁件,实现整个分断过程中的电弧都受到增强磁吹的作用。也因此,增磁板4不再具有如实施例1中的为避开静触头2的槽口43结构。相应的,如图14c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增磁侧板42不再具有如实施例1中的为避开静触头2的槽口43结构,绝缘侧板44上嵌置第二增磁侧板42的第二容腔442也延伸扩展至静触点22的两侧。本实施例其余部件及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如图15至图17c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增磁组件是在实施例3所述增磁组件的基础上,将外观是一个整体的一对增磁板4的两个第一增磁侧板41和第二增磁侧板42各自独立绝缘包覆。即将实施例3中的整块的绝缘侧板44分割成两块,分别为包覆住第一增磁侧板41的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和包覆住第二增磁侧板42的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所述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的面向对应的第一增磁侧板41的面上设有用于嵌置该第一增磁侧板41的第一容腔441;所述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21的面向对应的第二增磁侧板42的面上设有用于嵌置该第二增磁侧板4402的第二容腔442;其中,位于同一侧的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和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之间形成有断口30。在外观上,第一增磁侧板41被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绝缘包覆,第二增磁侧板42被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绝缘包覆,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和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是独立且有间隙。由此不仅具有和实施例3所述增磁组件一样的吹弧效果,还能增加断路器断开位置时动触头1、静触头2经由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和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的爬电距离,触头之间的绝缘性能得到提升。本实施例其余部件及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
再参阅图18和图19,为进一步增加爬电距离,可将第一增磁侧板41和第二增磁侧板42两者彼此相邻的边缘均呈台阶状,即包覆第一增磁侧板41外侧的绝缘侧板44的一侧设计成台阶状,包覆第二增磁侧板42的绝缘侧板44的一侧也设计成台阶状。当然也可不在第一增磁侧板41和第二增磁侧板42两者彼此相邻的边缘设置台阶状结构而仅在包覆上述增磁侧板的绝缘侧板44的边缘设计台阶状结构,台阶状结构可如图18中所示,两个绝缘侧板44为相同的设计,靠近外侧为凹陷而靠近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的内侧为突出状的台阶,也可如图19所示,两个绝缘侧板44为互补台阶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中,断路器均为触头系统和操作机构在上方、灭弧室在下方的结构,对于壳体内部零部件布置位置不同的断路器,例如,灭弧室在左侧、操作机构和触头系统在右侧的结构,增磁板中的每一片增磁板4均包括第一增磁侧板41和第二增磁侧板42,此时,两增磁侧板根据灭弧室和触头系统的位置布置设置,为两者沿断路器高度方向排列布置,即第一增磁侧板41在第二增磁侧板42的上方或者下方。
以上实施例内容是对本专利所述权利要求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由此认定本专利权利要求只局限于这些实施例说明,对于本专利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创新构思下的推演,都应当视为在本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断路器,包括动触头(1)、静触头(2)、灭弧室(3)和增磁组件,所述的增磁组件包括一对位于由动触头(1)和静触头(2)分离时构成的燃弧区(10)至灭弧室(3)之间的增磁板(4),一对所述增磁板(4)之间形成狭缝状的跑弧通道(20),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增磁板(4)中的每一片增磁板均包括第一增磁侧板(41)和第二增磁侧板(42),两者相邻的边缘之间保持有间隔,在动触头(1)打开方向上,所述间隔形成断口(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口(30)的头部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动触头(1)和静触头(2)之间,所述断口(30)的尾部延伸至灭弧室(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还包括沿断路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接线排(51)和第二接线排(52),所述第一接线排(51)和第二接线排(52)将断路器在高度方向上划分为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所述第一接线排(51)和第二接线排(52)之间形成有使得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贯通的开口(40);所述动触头(1)包括动触头导杆(11)和动触点(12),所述静触头(2)包括静触头导杆(21)和静触点(22),所述动触头导杆(11)的一端设置在断路器操作机构的主轴上,另一端穿过开口(40)后延伸至下方空间并固定有动触点(12),所述第二接线排(52)折弯后向下方空间延伸形成静触头导杆(21),所述静触点(22)固定在静触头导杆(21)上;所述灭弧室(3)包括由数片栅片横向排列构成的第一灭弧栅(31)、由数片栅片竖向排列构成的第二灭弧栅(32),第一灭弧栅(31)的一端和第二灭弧栅(32)的一端彼此邻接,使得灭弧室(3)呈“┘”形;所述断路器还包括引弧板(6),所述引弧板(6)包括动触头引弧板(61)和静触头引弧板(62),所述动触头引弧板(61)一端与第一接线排(51)连接后向靠近打开位置的动触点(12)延伸,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灭弧栅(31)的一端;所述静触头引弧板(62)的一端与静触头导杆(2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灭弧栅(32)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磁组件还包括动侧增磁块(71)和静侧增磁块(72);所述动侧增磁块(71)位于所述动触头引弧板(61)的背向第一灭弧栅(31)的一侧,其与一对第一增磁侧板(41)相邻,构成以动侧增磁块(71)为底部、一对第一增磁侧板(41)为侧部的第一U形增磁件,所述第一U形增磁件的开口朝向第二灭弧栅(32);所述静侧增磁块(72)位于所述静触头引弧板(62)的背向第二灭弧栅(32)的一侧,其与一对第二增磁侧板(42)相邻,构成以静侧增磁块(72)为底部、一对第二增磁侧板(42)为侧部的第二U形增磁件,所述第二U形增磁件的开口朝向第一灭弧栅(31);所述第一U形增磁件和第二U形增磁件在断口(30)处相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一对所述增磁板(4)的每一片增磁板上的对应静触点(22)位置处均设有一槽口(43),所述槽口(43)与断口(30)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接线排(52)和与其相连接的静触头导杆(21)之间设有第三增磁块(73),所述第三增磁块(73)与一对第二增磁侧板(42)相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一对增磁板(4)之间的一对绝缘侧板(44),每个绝缘侧板(44)上面向各自对应的增磁板(4)的面上设有用于嵌置第一增磁侧板(41)的第一容腔(441)和用于嵌置第二增磁侧板(42)的第二容腔(442),所述第一容腔(441)和第二容腔(442)之间的腔壁(443)填充所述断口(3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一对增磁板(4)之间的一对绝缘侧板(44),每个绝缘侧板(44)分别包括用于包覆住第一增磁侧板(41)的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和用于包覆住第二增磁侧板(42)的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上述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和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之间形成有断口(30);所述第一增磁侧板绝缘板(4401)的面向第一增磁侧板(41)的面上设有用于嵌置第一增磁侧板(41)的第一容腔(441),所述第二增磁侧板绝缘板(4402)的面向第二增磁侧板(42)的面上设有用于嵌置第二增磁侧板(42)的第二容腔(442)。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绝缘侧板(44)的面向动触头(1)和静触头(2)的一侧的面上设有第一开口(4411),所述第一开口(4411)位于绝缘侧板(44)左上侧位置,其与第一容腔(441)相通,使得第一增磁侧板(41)在左侧端部位置裸露,第一增磁侧板(41)的裸露部分与动侧增磁块(71)相邻;在绝缘侧板(44)的面向动触头(1)和静触头(2)的一侧的面上设有第二开口(4421),所述第二开口(4421)位于绝缘侧板(44)右侧上部位置,其与第二容腔(442)相通,使得第二增磁侧板(42)在右侧上部位置裸露,第二增磁侧板(42)的裸露部分与静侧增磁块(72)和第三增磁块(73)相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磁侧板(41)和第二增磁侧板(42)两者彼此相邻的边缘均呈台阶状。
CN202223326136.0U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断路器 Active CN2187693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6136.0U CN218769376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6136.0U CN218769376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9376U true CN218769376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81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26136.0U Active CN218769376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93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63921U (zh) 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CN101517681B (zh) 电弧板、电弧隔板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电开关装置
CN101625934B (zh) 电路断路器
CN206401213U (zh) 断路器触头引弧装置
CN218788361U (zh) 一种断路器
CN102612723B (zh) 包括旋转触头桥的单极断开单元、包括这样的单元的开关装置和包括这样的装置的断路器
CN112017881A (zh) 一种断路器
CN212848279U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CN220172050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CN104517789B (zh) 电路断路器
CN218769376U (zh) 一种断路器
CN105470067A (zh) 一种设有具备磁吹和气吹功能的灭弧机构的断路器
CN112420462A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JP2002008508A (ja) 回路遮断器
CN115763182A (zh) 一种灭弧模块
CN217544514U (zh)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CN214898303U (zh) 一种断路器
JP4637722B2 (ja) 回路遮断器
JP2004273235A (ja) 回路遮断器
CN216624182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8631887U (zh) 一种灭弧模块
CN213026022U (zh) 一种优化的灭弧装置
CN219202970U (zh) 断路器及其静触头组件
CN219267588U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
CN212695087U (zh) 结构改进的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