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35324U -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35324U
CN220735324U CN202322051667.1U CN202322051667U CN220735324U CN 220735324 U CN220735324 U CN 220735324U CN 202322051667 U CN202322051667 U CN 202322051667U CN 220735324 U CN220735324 U CN 2207353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ck
assembly
power component
shell
fusel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5166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祥东
杨克厅
郭艺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5166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353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353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353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机身组件包括机身主体以及设于机身主体的动力部件和电池包;动力部件和电池包沿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本实用新型使得动力部件和电池包的重心区域在机身主体的高度方向上尽可能相互靠近,且处于清洁设备整机中相对靠中的部位,相较于将动力部件与电池包沿机身主体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现有方案,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有助于防止整机的重心过高,而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手感重量偏重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防止动力部件和电池包整体的重心过低,而导致清水箱和污水箱等功能构件的安装空间受限的问题,从而达到提升整机的使用品质的目的。

Description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对清洁设备的需求逐渐增加,促使着各种类型的清洁设备不断地推陈出新,这也使得用户对清洁设备的品质及使用体验的要求逐渐提高。以手持式的洗地机为例,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设备手感重量较重的弊端,导致用户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手臂等位置酸疼的情况,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手持式清洁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手感重量较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身组件,包括机身主体以及设于所述机身主体的动力部件和电池包;
其中,所述动力部件和所述电池包沿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动力部件具有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一正投影区域,所述电池包具有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正投影区域;
所述第一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二正投影区域至少部分重合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二正投影区域完全重合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机身主体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呈相对设置的前向和后向;
所述电池包位于所述动力部件的后方。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电池包包括主体部和两个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动力部件的正后方,两个所述延伸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并朝前延伸至分设在所述动力部件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两个所述延伸部关于所述主体部的中轴线对称。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动力部件具有前表面,所述动力部件的前表面具有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三正投影区域,所述延伸部具有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第四正投影区域;
所述第四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三正投影区域错开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动力部件具有第一重心区域,所述电池包具有第二重心区域;
所述第一重心区域和所述第二重心区域之间的连线方向平行于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机身主体包括外壳;其中,
所述动力部件和所述电池包分别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或者,
所述动力部件和所述电池包经连接结构连接成一体后,共同安装在所述外壳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内壳,所述内壳内限定出第一限位腔和第二限位腔,所述第一限位腔供所述动力部件限位安装,所述第二限位腔供所述电池包限位安装;
所述内壳包括相连接的至少两个壳体,两个所述壳体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进行可拆卸连接,且在连接时共同围合限定出所述第一限位腔和所述第二限位腔。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连接部和对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对接部分设在两个所述壳体上,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对接部之间的连接方向平行于所述动力部件的轴向。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机身组件还包括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至少设于所述动力部件和所述电池包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减震结构沿所述动力部件的周向环绕布设。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动力部件的外壁凸设环形台阶,所述机身主体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第三壳体;
所述减震结构包括套接在所述动力部件外周的第一减震套件、第二减震套件及第三减震套件,所述第一减震套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减震套件夹设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环形台阶之间,所述第三减震套件设于所述第三壳体。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凹设有第一凹槽;
所述第一减震套件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槽壁抵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三壳体的一侧凹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环形台阶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
所述第二减震套件夹设在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与所述环形台阶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槽壁抵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三减震套件自所述动力部件的周侧向所述动力部件的轴端弯折延伸。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减震结构包括块状本体,所述块状本体具有与所述机身主体、所述动力部件、和/或所述电池包相抵接的抵接面,至少一所述抵接面凸设有筋条,所述减震结构的至少所述筋条呈弹性可变形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减震结构包括块状本体,所述块状本体的外表面至少局部凹陷形成有凹部。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包括:
机身组件,所述机身组件包括机身主体以及设于所述机身主体的动力部件和电池包,所述动力部件和所述电池包沿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
手柄组件,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的顶侧;
水箱组件,设于所述机身组件,且位于所述动力部件及所述电池包的底侧;以及,
清洁组件,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的底侧。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清洁系统,所述清洁系统包括清洁设备以及基站,所述清洁设备包括:
机身组件,所述机身组件包括机身主体以及设于所述机身主体的动力部件和电池包,所述动力部件和所述电池包沿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
手柄组件,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的顶侧;
水箱组件,设于所述机身组件,且位于所述动力部件及所述电池包的底侧;以及,
清洁组件,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的底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身组件中,将重量相对较重的动力部件和电池包沿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使得动力部件和电池包的重心区域在机身主体的高度方向上尽可能相互靠近,且处于清洁设备整机中相对靠中的部位,相较于将动力部件与电池包沿机身主体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现有方案,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有助于防止整机的重心过高,而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手感重量偏重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防止动力部件和电池包整体的重心过低,而导致清水箱和污水箱等功能构件的安装空间受限的问题,从而达到提升整机的使用品质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设备一实施例中主要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机身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机身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动力部件与电池包的排布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机身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机身组件在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第二壳体、第一减震套件、第二减震套件及环形凸起在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5中机身组件在B-B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3中第三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第一减震套件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清洁设备;10手柄组件;20机身组件;210机身主体;211外壳;212内壳;212a第一限位腔;212b第二限位腔;212c第一壳体;212d第二壳体;212e第三壳体;212f第一凹槽;212g第二凹槽;220动力部件;221前表面;222环形台阶;230电池包;231主体部;232延伸部;241连接部;242对接部;251第一减震套件;252第二减震套件;253第三减震套件;254块状本体;254a筋条;254b凹部;30清水箱组件;40污水箱组件;50清洁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身组件20,机身组件20主要应用于清洁设备1中。
以清洁设备1被设置为如图1所示的手持式洗地机为例,该清洁设备1具有如图1所示的立式状态,此时,清洁设备1整机及其相关构件分别沿上下向、左右向及前后向延伸布设。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对所述清洁设备1的具体应用不做限制,在实际应用时,该清洁设备1还具有躺平状态,也即将手柄组件10、机身组件20以及水箱组件自立式状态翻转至卧式状态,此时,至少手柄组件10、机身组件20及水箱组件的绝对方位发生改变。
因此,为了便于理解,在以下实施例中,均统一以清洁设备1整机其相关构件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作为方位参考进行描述。其中,整机的高度方向一般指的是整机中轴线所指示的方向;整机的厚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一般指的是所在高度处与整机中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清洁设备1整机及其相关构件的高度方向对应着在立式状态下的上下向、清洁设备1整机及其相关构件的厚度方向对应着在立式状态下的前后向(且一般认为用户手持使用时位于清洁设备1的后方)、以及清洁设备1整机及其相关构件的宽度方向对应着立式状态下的左右向。
请结合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身组件20包括机身主体210以及设于机身主体210的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其中,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沿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身组件20中,将重量相对较重的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沿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使得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重心区域在机身主体210的高度方向上尽可能相互靠近,且处于清洁设备1整机中相对靠中的部位,相较于将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沿机身主体210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现有方案,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有助于防止整机的重心过高,而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手感重量偏重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防止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整体的重心过低,而导致清水箱和污水箱等功能构件的安装空间受限的问题,从而达到提升整机的使用品质的目的。
可以理解,动力部件220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根据清洁设备1的整机实际需求,可将动力部件220具体设置为例如用于在清水箱和/或污水箱中形成负压的风机、与活动设置的执行件进行驱动连接的电机等。但可以理解,动力部件220一般指的是清洁设备1整机中质量相对较重的动力部件220。动力部件220可以仅仅指的是实现其所需功能的裸机产品,也可以是裸机产品及与之实现其功能所需的必要构件进行组装后的模块化机构,其中的必要构件例如包括与动力部件220电性连接的动力电路板。动力部件220的形状、尺寸、设置数量以及具体材质等表现形式均不作限制,一般地,动力部件220大体呈现为沿整机厚度方向延伸的圆柱状。
电池包230一般包括电芯以及套接在电芯外侧的支架,电芯大致呈圆筒状且设置为多个;支架为各个电芯提供了安装腔,且将各电芯连接成一体。当然,电池包230还可以包括与各电芯进行电性连接的电池电路板,等等。
由于在清洁设备1整机中,动力部件220及电池包230各自的重量相对较重,二者的重心位置的高低基本影响着用户手持使用整机时的体感重量。若将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设置为沿着整机的高度方形依次布设,不仅会增加二者在整机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且在相同的安装环境中,容易使得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二者的重心位置靠上,增加用户手持使用整机时的体感重量。
而本设计所指的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沿整机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具体指的是,若动力部件220具有在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一正投影区域,电池包230具有在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正投影区域,则第一正投影区域与第二正投影区域至少部分重合设置。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正投影区域与第二正投影区域完全重合设置,提高了机身整体一致性。
具体请结合图4,若定义在整机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具体例如后侧)具有一投影参考平面S,参考平面S位于动力部件220及电池包230的正后方,且与整机的厚度方向(也即前后向)基本垂直。此时,动力部件220在参考平面S上的第一正投影区域为S1区域,电池包230在参考平面S上的第二正投影区域为S1+S2+S2区域,则第一正投影区域和第二正投影区域至少存在S1区域的重合区域。如此地,可使得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各自的重心位置位于重合区域内或者尽可能地靠近重合区域,最终使得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整体重心位置位于重合区域内或者充分靠近重合区域。通过将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在整机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实现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至少部分部位进行重合,既有助于减少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二者在整机的高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又能够避免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二者的重心位置过于分散。
当然,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当动力部件220具有第一重心区域,电池包230具有第二重心区域,其中,第一重心区域也即包括动力部件220的第一重心位置及其周侧一定范围的区域;第二重心区域也即包括电池包230的第二重心位置及其周侧一定范围的区域。当动力部件220及电池包230的形状规整时,第一重心区域可以指的是第一重心位置本身、第二重心区域可以指的是第二重心位置本身。
基于此,第一重心区域和第二重心区域之间的连线方向平行于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可以理解,由于用户手持使用清洁设备1整机时,主要会对手柄组件10及机身组件20等进行前后向的角度调整,也即整机厚度方向上的角度调整,例如前向倾斜或者后向倾斜,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重心区域与第二重心区域之间的连线方位设置为平行于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或者与机身主体210的某一具体厚度方向共线),使得第一重心位置、第二重心位置及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二者的整体重心位置基本与整机的厚度方向共线,不会偏高或者偏低,有助于省力;且使得第一重心位置和第二重心位置在整机的宽度方向上不会侧偏,有助于手持使用整机过程中的平衡稳定。
基于上述设置,当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二者的外形及尺寸大致相同时,可使得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在整机的厚度方向上完全重合,且使得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在整机的厚度方向上的间距尽量减少。而当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二者的尺寸存在差异,例如动力部件220的尺寸小于电池包230的尺寸时,可使得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的靠中部位进行重合,此时,二者整体在整机高度方向和整机宽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基本等同于电池包230本身的空间占用。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平行设置并不严格限定为二者之间的夹角必须为零,在实际应用时,可调整上述连线方向与整机的厚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存在一定偏差,但充分接近于零。
当机身主体210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呈相对设置的前向和后向时,电池包230可以位于动力部件220的前方或者后方,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电池包230位于动力部件220的后方。如此地,不仅使得第一重心区域与第二重心区域充分靠近,而且当清洁设备1躺平,也即自立式状态切换至卧式状态时,电池包230不会压在动力部件220上,尤其当动力部件220在其运行过程中存在震动时,能够避免电池包230对动力部件220的压力增加动力部件220的震动强度,从而有助于减少震动干扰和降低震动噪音。
例如电池包230的尺寸大于动力部件220的尺寸时,请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当机身主体210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呈相对设置的前向和后向;电池包230包括主体部231和两个延伸部232,主体部231位于动力部件220的正后方,两个延伸部232与主体部231连接,并朝前延伸至分设在动力部件220在机身主体210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231和延伸部232并不构成对电池包230成型工艺、安装方式、结构形式等的限制,也即,主体部231和延伸部232的划分仅用于描述电池包230与动力部件220的方位布设关系,如图4所示,主体部231和延伸部232并不一定包含了自然数量的电芯及其支架。
电池包230共同在主体部231的两侧延伸设置有延伸部232,有助于增加电池包230整体的尺寸规格,也即增加电芯的布设空间,从而有助于提高电池包230的蓄电量;而通过将两个延伸部232朝前延伸至动力部件220在机身主体210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使得延伸部232合理利用动力部件220在整机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空间,充分靠近动力部件220,且在立式状态或者躺平状态时均对动力部件220无压力作用。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231背对动力部件220的一侧表面可设置为平直面,或者在适宜条件下,将主体部231背对动力部件220的一侧表面设置为在一定程度上可弹性变形设置,使得当整机自立式状态翻转至卧式状态时,主体部231背对动力部件220的一侧表面可(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尽量与地面贴合,有助于整机在地面上的平稳支撑。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电池包230整体外形、或者至少靠近动力部件220的一侧表面的形状可设置为与动力部件220对应部位处的外形相适配,也即当动力部件220整体设置为圆柱状,具有呈圆弧面状的后表面时,电池包230整体或者电池包230靠近动力部件220的一侧表面设置为与之该后表面同心设置的圆弧状延伸,以利于电池包230与动力部件220的尽可能相互靠近且形状匹配。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两个延伸部232关于主体部231的中轴线对称。主体部231的中轴线与动力部件220的中轴线平行或者大致平行,且位于动力部件220的中轴线的正后方。两个延伸部232关于主体部231的中轴线对称,确保两个延伸部232相对主体部231的安装方位、两个延伸部232的形状及尺寸等参数均保持完全相同或者大致相同,有助于机身组件20在动力部件220及电池包230部位处的平衡,且有助于提高整机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动力部件220具有前表面221,动力部件220的前表面221具有在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三正投影区域,延伸部232具有在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上的第四正投影区域;第四正投影区域与第三正投影区域错开设置。
同样以图4所示为例,在整机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具体例如后侧)具有一投影参考平面S,参考平面S位于动力部件220及电池包230的正后方,且与整机的厚度方向(也即前后向)基本垂直。此时,动力部件220的前表面221在参考平面S上的第三正投影区域同样为S1区域,两个延伸部232在参考平面S上的第四正投影区域为两个S2区域,任一S2区域与S区域之间均不存在重合区域,二者保持邻近或者间隔一定距离。如此地,可使得延伸部232的即使靠前部位都不会位于动力部件220的前表面221的正前方,尤其当整机自立式状态翻转至卧式状态时,延伸部232的即使靠前部位都不会压在动力部件220上,从而有效避免电池包230对动力部件220增加震动负担,有助于对动力部件220的使用提供一定的防护保障。
而关于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在机身主体210上的安装方式:
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当机身主体210包括至少部分显露在外的外壳211时,外壳211内可以为动力部件220预留出第一安装位、为电池包230预留出第二安装位,然后分别将动力部件220安装至第一安装位、将电池包230安装至第二安装位,无需额外设置安装结构,有助于整机的结构简化。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机身主体210包括至少部分显露在外的外壳211时,外壳211预留有第三安装位。机身主体210还可包括连接结构,连接结构首先将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以及二者相关的构件安装呈一体,构成模块化后,将模块整体至第三安装位处。有助于在第三安装位以外的更大空间内首先操作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二者的相关安装操作,而后使得模块整体具有通用性,便利于将模块整体直接安装至第三安装位处,更易于进行机身组件20的安装操作。
连接结构的具体方案不做限制,连接结构可以直接设置为各类可拆卸连接结构,例如进行螺接固定的螺接件与螺纹孔、进行扣持固定的卡扣件和扣孔件、进行磁吸固定的磁吸件和磁配合件、进行粘接固定的粘胶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当然,连接结构还可以是例如焊接固定等的固定连接结构;或者,连接结构可以是板状结构、块状结构、箱体结构、架体结构等。
具体地,请参阅图2、图3及图9,在一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包括内壳212,内壳212内限定出第一限位腔212a和第二限位腔212b,第一限位腔212a供动力部件220限位安装,第二限位腔212b供电池包230限位安装;内壳212包括相连接的至少两个壳体,两个壳体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进行可拆卸连接,且在连接时共同围合限定出第一限位腔212a和第二限位腔212b。
第一限位腔212a实现动力部件220的限位安装,避免动力部件220相对内壳212活动;第二限位腔212b实现电池包230的限位安装,避免电池包230相对内壳212活动。第一限位腔212a与第二限位腔212b的设置,便利于简化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安装操作,且有助于防止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在安装方位等方面的安装不良。
壳体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以壳体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为例,两个壳体可以单独地限定出第一限位腔212a和第二限位腔212b,例如一壳体限定出第一限位腔212a,另一壳体限定出第二限位腔212b;或者两个壳体可以共同限定出第一限位腔212a和第二限位腔212b。两个壳体的组装方向不做限制,例如,两个壳体可以设置为沿整机的高度方向依次布设且相互连接;或者两个壳体可以设置为沿整机的厚度方向依次布设且相互连接;或者两个壳体可以设置为沿整机的宽度方向依次布设且相互连接等。
两个壳体之间的组装方式不做限制,在具体应用时,两个壳体之间可以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基于此,可拆卸连接结构可包括设于一壳体上的连接部241、以及设于另一壳体上的对接部242。连接部241和对接部242的方案有多种,如同上述,连接部241和对接部242可以是螺接件和螺纹孔,二者进行螺接固定;连接部241和对接部242可以是卡扣件和扣孔件,二者进行扣持固定;连接部241和对接部242可以是磁吸件和磁配合件,二者进行磁吸固定等。但尽可能地,在一实施例中,无论两个壳体以何种方位进行组装,确保所述连接部241和所述对接部242之间的连接方向平行于所述动力部件220的轴向。
与上述同理地,上述的平行并不限制为连接方向和动力部件220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零,可以是零或者尽可能接近零的夹角。
以图2所述为例,其中,连接部241是设于一壳体上的螺纹孔和与螺接件,对接部242可以是设于另一壳体上的另一螺纹孔,通过螺接件连接两个螺纹孔。由于两个壳体是沿动力部件220的轴向依次布设并连接的,因此可同样地将螺接件的螺接方向同样设置为沿动力部件220的轴向。由于动力部件220在其运行过程中,在其轴向上的振动强度相较于在其径向或者周向上的震动强度更大,如此地,可使得在连接部241和对接部242进行连接时,首先对内壳212进行施加对应方向上的预紧力,尤其当如下所述内壳212内设置为减震结构时,可对减震结构施加该预紧力,有助于增强对该动力部件220的轴向的缓冲减震。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由于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沿整机的厚度方向排布,二者充分靠近,为了避免动力部件220在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对电池包230产生功能上的或者是结构上的干扰,请参阅图5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机身组件20还包括减震结构,减震结构至少设于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之间。如此地,减震结构至少能够将动力部件220传递至电池包230的震动进行减弱或者消除,既能避免动力部件220的震动对电池包230产生干扰,还有助于防止电池包230的充分靠近增加了整机的震动噪音。
具体而言,当外壳211或者内壳212在对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进行安装时,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之间直接地邻近或者间隔设置,此时,减震结构至少部分夹设于动力部件220的外壁和电池包230的外壁之间;当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之间间接地通过例如部分外壳211的壳壁或者内壳212的壳壁等机身主体210的壳壁进行固定时,减震结构可以至少部分夹设在动力部件220的外壁与机身主体210的壳壁之间、和/或至少部分夹设在机身主体210的壳壁和电池包230的外壁之间。
当然,为了防止动力部件220的震动传递至除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之间的其他部位的机身主体210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结构沿所述动力部件220的周向环绕布设,可以实现对动力部件220的周向及各径向上的缓冲减震,且直接将减震结构整体套接在动力部件220的外周侧,便利于减震结构的安装。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5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动力部件220的外壁凸设环形台阶222,机身主体210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212c、第二壳体212d及第三壳体212e;减震结构包括套接在动力部件220外周的第一减震套件251、第二减震套件252及第三减震套件253,第一减震套件251设于第一壳体212c,第二减震套件252夹设在第二壳体212d和环形台阶222之间,第三减震套件253设于第三壳体212e。如此地,通过第一减震套件251、第二减震套件252及第三减震套件253的设置,能够几乎覆盖动力部件220的整个外周侧,使得无论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之间的重合区域具体在何处,均能实现在动力部件220与电池包230之间的良好缓冲减震;同时也能对机身主体210的其他部位进行良好的缓冲减震。
第一壳体212c为第一减震套件251提供了安装空间,使得第一减震套件251至少能够在动力部件220所在位置处的周向及进行缓冲减震;且进一步地当第一壳体212c与第二壳体212d夹持固定第一减震套件251时,同样使得第一减震套件251可对动力部件220对应部位处的轴向进行缓冲减震。
第二壳体212d和环形台阶222夹持固定第二减震套件252,使得第二减震套件252能够在动力部件220所在位置处的周向、径向及轴向均进行缓冲减震,且有助于第二减震套件252的稳定安装。
第三壳体212e为第三减震套件253提供安装空间,使得第三减震套件253至少能够在动力部件220所在位置处的周向及进行缓冲减震;且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三减震套件253适于动力部件220的外形,自动力部件220的周侧向动力部件220的轴端弯折延伸时,能够同时增加对动力部件220所在位置处的轴向上的缓冲减震。
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2d朝向第一壳体212c凹设有第一凹槽212f;第一减震套件251设于第一凹槽212f内,且与第一凹槽212f的侧槽壁抵接。第一凹槽212f可以在动力部件220的径向上形成一侧的侧槽壁,也可以形成呈相对设置的两侧的侧槽壁。通过将第一减震套件251收容在第一凹槽212f内,便利于对第一减震套件251进行快速地定位安装;通过设置第一减震套件251与第一凹槽212f的侧槽壁抵接,一方面可以优化第一减震套件251在该方向上的缓冲减震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对动力部件220与第一壳体212c、第二壳体212d在该部位处进行良好地密封,且有助于隔绝声波的传递,达到降噪目的。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2d朝向第三壳体212e的一侧凹设有第二凹槽212g,环形台阶222至少部分地覆盖第二凹槽212g的槽口;第二减震套件252夹设在第二凹槽212g的槽底壁与环形台阶222之间,且与第二凹槽212g的侧槽壁抵接。
第二凹槽212g可以在动力部件220的径向上形成一侧的侧槽壁,也可以形成呈相对设置的两侧的侧槽壁。通过将第二减震套件252夹设在第二凹槽212g的槽底壁与环形台阶222之间,可使得对第二减震套件252施加在动力部件220的轴向上的预紧力,有助于第二减震套件252在该方向上进行减震缓冲;通过设置第二减震套件252与第二凹槽212g的侧槽壁抵接,可以实现对动力部件220在径向上的缓冲减震。第二减震套件252的上述设置,便利于对第二减震套件252进行快速地定位安装,可以优化第二减震套件252在动力部件220的周向、轴向及径向上的缓冲减震效果;还可以对动力部件220与第二壳体212d、第三壳体212e在该部位处进行良好地密封,且有助于隔绝声波的传递,达到降噪目的。
为了进一步实现第二减震套件252的安装到位,在一实施例中,环形台阶222可设置为定位部,第二减震套件252对应部位处可设置为配合部,通过定位部与配合部的定位配合,实现第二减震套件252更为便捷地、高效地、精准地安装。
定位部和配合部的方案不做限制,二者其中之一可以是定位凹槽,其中另一是定位凸起,二者进行凹凸定位;或者,二者其中之一可以是定位磁吸件,其中另一是定位磁配合件,二者进行磁吸定位;等等,不做限制。
此外,请参阅图10,在一实施例中,减震结构包括块状本体254,块状本体254具有与机身主体210、动力部件220、和/或电池包230相抵接的抵接面,至少一抵接面凸设有筋条254a,减震结构的筋条254a呈弹性可变形设置。
当减震结构具体表现为第一减震套件251、第二减震套件252和/或第三减震套件253时,块状本体254也即大致沿动力部件220的周向环绕呈环状。第一减震套件251、第二减震套件252及第三减震套件253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可以如上设置筋条254a及如下设置凹部254b,并不限制为减震结构的任意构件均需进行筋条254a和凹部254b的设置。
筋条254a沿块状本体254的尺寸方向延伸布设。当减震结构同时复用于密封结构时,筋条254a可选沿动力部件220的周向环绕延伸,以能够通过筋条254a的挤压变形,同时提高块状本体254的缓冲减震效果及密封效果。
筋条254a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其中,当筋条254a设置为多个时,多个筋条254a的延伸长度、凸出高度、弹性强度、排布间距等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相同,或者设置为至少部分相异。筋条254a可与块状本体254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与块状本体254分体设置。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减震结构包括块状本体254,块状本体254的外表面至少局部凹陷形成有凹部254b。以第一减震套件251为例,凹部254b可以设置在第一减震套件251在动力部件220轴向上的至少一侧,凹部254b的设置,能够在第一减震套件251进行减震缓冲或者密封过程中,增加第一减震套件251的形变量,从而有助优化第一减震套件251的减震缓冲效果和密封效果。
凹部254b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其中,当凹部254b设置为多个时,多个凹部254b的尺寸、形状、排布方式等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1。本设计对所述清洁设备1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做限制,但可以理解,由于本设计主要应用于克服现有清洁设备1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手感重量偏重的弊端,因此,存在上述弊端的、任意形式的清洁设备1都在本设计的保护范围之内,具体例如附图1所示的手持式洗地机。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设备1包括机身组件20、手柄组件10、水箱组件以及清洁组件50。其中,手柄组件10安装于机身组件20的顶侧;水箱组件设于机身组件20,且位于动力部件220及电池包230的底侧;清洁组件50安装于机身组件20的底侧。
当然,为了实现清洁设备1中各个功能的自动化进行,清洁设备1一般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相关的功能构件进行电性连接,以能够实现电信号的互通,实现控制功能。控制装置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可以是程序可编译的控制芯片、包括继电器等电子元器件的控制电路等。
机身组件20也即上述实施例中的机身组件20。需要说明的是,清洁设备1内的机身组件20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机身组件20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本申请的清洁设备1中使用了上述机身组件20,因此,本申请清洁设备1的实施例包括上述机身组件20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手柄组件10一般沿整机的高度方向延伸布设,且位于机身组件20的顶侧;手柄组件10一般包括杆状主体以及与杆状主体连接的环状握持件;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手柄组件10的环状握持件处可设置有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的各个输入组件,输入组件包括按压式或者拨钮式等的开关键、虚拟按键、语音识别模块、压力识别模块或者动作识别模块等,不做限制。
水箱组件一般包括所需的清水箱组件30及污水箱组件40。其中,清水箱组件3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以储放清水的清水箱、泵等动力部件220、管路等连接部241件、阀等切换部件、以及液位传感器等传感部件;污水箱组件4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以储放污物的污水箱、泵等动力部件220、管路等连接部241件、阀等切换部件、以及液位传感器等传感部件。
机身组件20中的例如外壳211为清水箱组件30及污水箱组件40分别设置有安装位,安装位的形式不做限制,可以槽口侧向开设的槽状结构、封闭或者半封闭的腔体状结构、仅提供一底板或者侧板进行支撑限位的板状结构等,不做限制。
水箱组件整体可以位于机身组件20中的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顶侧,但为了避免动力部件220反置,在本设计中一般将水箱组件整体置于动力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底侧。其中,清水箱组件30和污水箱组件40可以沿整机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例如图1所示的,当整机具有位于其厚度方向上的前向和后向时,可以具体将清水箱组件30置于污水箱组件40的前侧。
清洁组件50一般置于整机的底侧,且与待清洁表面保持接触。清洁组件50一般包括活动设置的清洁件、以及用以驱动清洁件活动的驱动部件,其中,清洁件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做限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单滚刷、多滚刷、清洁布等。驱动部件的具体方案适于清洁件的运动形式而可做具体设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清洁系统包括清洁设备1、以及基站。需要说明的是,清洁系统内的清洁设备1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清洁设备1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本申请的清洁系统中使用了上述清洁设备1,因此,本申请清洁系统的实施例包括上述清洁设备1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21)

1.一种机身组件,应用于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组件包括机身主体以及设于所述机身主体的动力部件和电池包;
其中,所述动力部件和所述电池包沿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且处于所述清洁设备的靠中部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件具有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一正投影区域,所述电池包具有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正投影区域;
所述第一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二正投影区域至少部分重合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二正投影区域完全重合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主体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呈相对设置的前向和后向;
所述电池包位于所述动力部件的后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主体部和两个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动力部件的正后方,两个所述延伸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并朝前延伸至分设在所述动力部件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延伸部关于所述主体部的中轴线对称。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件具有前表面,所述动力部件的前表面具有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三正投影区域,所述延伸部具有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第四正投影区域;
所述第四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三正投影区域错开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件具有第一重心区域,所述电池包具有第二重心区域;
所述第一重心区域和所述第二重心区域之间的连线方向平行于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主体包括外壳;其中,
所述动力部件和所述电池包分别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或者,
所述动力部件和所述电池包经连接结构连接成一体后,共同安装在所述外壳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内壳,所述内壳内限定出第一限位腔和第二限位腔,所述第一限位腔供所述动力部件限位安装,所述第二限位腔供所述电池包限位安装;
所述内壳包括相连接的至少两个壳体,两个所述壳体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进行可拆卸连接,且在连接时共同围合限定出所述第一限位腔和所述第二限位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连接部和对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对接部分设在两个所述壳体上,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对接部之间的连接方向平行于所述动力部件的轴向。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组件还包括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至少设于所述动力部件和所述电池包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沿所述动力部件的周向环绕布设。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件的外壁凸设环形台阶,所述机身主体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第三壳体;
所述减震结构包括套接在所述动力部件外周的第一减震套件、第二减震套件及第三减震套件,所述第一减震套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减震套件夹设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环形台阶之间,所述第三减震套件设于所述第三壳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凹设有第一凹槽;
所述第一减震套件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槽壁抵接。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三壳体的一侧凹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环形台阶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
所述第二减震套件夹设在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与所述环形台阶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槽壁抵接。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减震套件自所述动力部件的周侧向所述动力部件的轴端弯折延伸。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包括块状本体,所述块状本体具有与所述机身主体、所述动力部件、和/或所述电池包相抵接的抵接面,至少一所述抵接面凸设有筋条,所述减震结构的至少所述筋条呈弹性可变形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包括块状本体,所述块状本体的外表面至少局部凹陷形成有凹部。
20.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机身组件;
手柄组件,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的顶侧;
水箱组件,设于所述机身组件,且位于所述动力部件及所述电池包的底侧;以及,清洁组件,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的底侧。
21.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清洁设备、以及基站。
CN202322051667.1U 2023-08-01 2023-08-01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Active CN2207353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51667.1U CN220735324U (zh) 2023-08-01 2023-08-01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51667.1U CN220735324U (zh) 2023-08-01 2023-08-01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35324U true CN220735324U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70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51667.1U Active CN220735324U (zh) 2023-08-01 2023-08-01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353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735324U (zh)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JP3141489U (ja) モジュール型ソケット
CN209808160U (zh) 一种洁面仪
CN209107155U (zh) 一种具有快速拆装马桶盖结构的智能马桶
CN111277073B (zh) 一种减振电机安装结构及洗碗机
KR101533693B1 (ko) 회전형 걸레 청소기
CN112137869A (zh) 驱动装置及筋膜枪
CN218602624U (zh) 装配箱、供电设备及储能一体机
CN114125673B (zh) 麦克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电器设备
CN216536296U (zh) 一种电控板安装结构和消毒柜
CN220234223U (zh) 户外电源的阻尼式可折叠手柄及户外电源箱体
CN112208319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减震组件
CN211796196U (zh) 一种吸尘器挂架组件
CN215104091U (zh) 一种用于迷你洗衣机的壳体、迷你洗衣机
CN217908044U (zh) 冲牙器主机及冲牙器
CN218162066U (zh) 清洁设备
CN216577979U (zh) 电动剃须刀
CN211321446U (zh) 一种易拆卸无线通讯网关
CN220778247U (zh) 一种易于拆卸主板和电池包的洗地机
CN220237323U (zh) 一种适用于振动式按摩头的按摩椅扶手安装结构
CN217510638U (zh) 电动牙刷
CN218161852U (zh) 一种充电机构及基站
CN213562683U (zh) 一种智能行走机器人用模块化电气模组
CN215475446U (zh) 足部组件和足式机器人
CN211432308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电热水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