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24615U - 家用烘干设备和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家用烘干设备和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24615U
CN220724615U CN202322382037.2U CN202322382037U CN220724615U CN 220724615 U CN220724615 U CN 220724615U CN 202322382037 U CN202322382037 U CN 202322382037U CN 220724615 U CN220724615 U CN 2207246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ousing
drying
heating
househ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8203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通
韩先山
胡承兵
陈建军
苗润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Ston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uok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uok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uok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8203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246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246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246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家用烘干设备和衣物处理装置,家用烘干设备,通过将第一热反射层设置在盖板之上,可以对经由加热组件散佚出的热能进行热反射,一方面,避免了热能向室内空间的传递,能够避免用户感知到因使用了家用烘干设备而导致室温升高,能够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第一热反射层无需具备很大的厚度,能够使家用烘干设备的体积更小,便于用户对家用烘干设备的摆放,使得同体积的家用烘干设备具备更大的存储空间,同时便于家用烘干设备的部件的布置和装配,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再一方面,通过第一热反射层的设置,可以降低盖板形变和颜色改变的概率,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家用烘干设备和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家用烘干设备和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体验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洗衣机具有烘干功能,但是加热件的热能通常会传递到室内,导致室内温度升高引起用户不适,基于此传统技术中会在洗衣机的壳体上设置隔热层来进行隔热,但是隔热层的厚度较大,导致洗衣机体积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家用烘干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家用烘干设备,包括:
烘干处理本体,所述烘干处理本体包括容纳装置及加热组件;
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容纳空间及盖板,所述烘干处理本体设置于所述箱体容纳空间内,所述盖板与所述烘干处理本体对应设置,并覆盖至少部分所述加热组件;
第一热反射层,所述第一热反射层设置在所述盖板朝向于所述加热组件的一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加热件和第一壳体,至少部分所述加热件被所述第一壳体覆盖;
第二热反射层,设置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一热反射层的热反射方向与所述第二热反射层的热反射方向相同;和/或
所述第一壳体由隔热材料制成。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二热反射层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加热件之间,或
所述第二热反射层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热反射层之间,或所述第二热反射层包覆所述第一壳体。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
制备所述第一热反射层的材料包括铝箔和/或云母;
制备所述第二热反射层的材料包括铝箔和/或云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家用烘干设备还包括:
隔热件,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安装部和容纳腔,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隔热件至少部分与所述安装部对应设置,以布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周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部包括:
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之上的凸起,所述隔热件抵接在所述凸起上。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件包括:
隔热件本体,所述隔热件本体抵接在所述凸起上;
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连接于所述隔热件本体,所述限位部用于抵接在所述加热组件的安装面上;
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形成于所述隔热件本体上,所述隔热件本体通过所述定位部定位在所述第一壳体上;
其中,所述隔热件本体、限位部和所述定位部为一体式结构;和/或
所述隔热件由弹性材料制成。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之上的凸起;
所述隔热件与所述加热件形状相适配或与所述凸起的形状相适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家用烘干设备还包括:
吸湿排湿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吸湿排湿组件的上游,所述加热组件加热热量作用于至少部分所述吸湿排湿组件上,且至少部分热量经所述吸湿排湿组件传导至待烘干物品。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湿排湿组件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加热组件的第一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
吸湿排湿件,所述吸湿排湿件用于吸附水汽,所述加热件用于为所述吸湿排湿件的至少部分区域提供热能;
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吸湿排湿件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之间;
其中,隔热件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抵接。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家用烘干设备还包括温度和/或湿度传感器,所述温度和/或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烘干处理本体的烘干风道内,用于反馈所述烘干风道的温度和/或湿度;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烘干风道的温度和/或湿度控制所述加热组件的功率和/或生成提示信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
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家用烘干设备;
滚筒,所述家用烘干设备用于为所述滚筒提供热能。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用烘干设备,包括了烘干处理本体和箱体,而烘干处理本体包括了加热组件,箱体包括了盖板和容纳空间,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待烘干的物品设置在容纳装置之内,加热组件用于为容纳装置提供热能,即可对容纳空间之内的物品进行烘干。而在烘干过程中,通过将第一热反射层设置在盖板之上,可以对经由加热组件散佚出的热能进行热反射,一方面,避免了热能向室内空间的传递,能够避免用户感知到因使用了家用烘干设备而导致室温升高,能够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第一热反射层无需具备很大的厚度,能够使家用烘干设备的体积更小,便于用户对家用烘干设备的摆放,使得同体积的家用烘干设备具备更大的存储空间,同时便于家用烘干设备的部件的布置和装配,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再一方面,通过第一热反射层的设置,可以降低盖板形变和颜色改变的概率,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家用烘干设备的盖板和第一热反射层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家用烘干设备的盖板和第一热反射层分解状态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家用烘干设备的加热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家用烘干设备的分解状态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家用烘干设备的隔热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家用烘干设备的第一壳体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家用烘干设备的吸湿排湿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吸湿排湿组件的第一个角度的剖面示意性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第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第二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第三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加热组件和吸湿排湿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家用烘干设备;
110烘干处理本体、120箱体、130第一热反射层、140隔热件、150吸湿排湿组件、160驱动件、170第一送风件、180第二送风件、190热交换器、210毛屑过滤单元、220第一温度传感器、230第二温度传感器、240湿度传感器;
111加热组件、112容纳装置;
1111加热件、1112第一壳体、1113第二热反射层、1114安装部、1115容纳腔;1121进风口;
1141凸起、1142第一定位件、1143抵接区;
121容纳空间、122盖板;
141隔热件本体、142限位部、143第二抵接部、144定位部;
151第二壳体、152吸湿排湿件、153第三壳体、154第二定位件、155送风通道、1511第一抵接部;1521转盘;
191热交换器壳体、192介质入口、193介质出口、194排放口、195热交换器进风口、196控制阀、197冷凝管路
300衣物处理装置、310滚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家用烘干设备100,包括:
烘干处理本体110,烘干处理本体110包括容纳装置112及加热组件111;
箱体120,箱体120具有容纳空间121及盖板122,烘干处理本体110设置于箱体120容纳空间121内,盖板122与烘干处理本体110对应设置,并覆盖至少部分加热组件111;第一热反射层130,第一热反射层130设置在盖板122朝向于加热组件111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用烘干设备100,包括了烘干处理本体110和箱体120,而烘干处理本体110包括了加热组件111及容纳装置112,箱体120包括了盖板122和容纳空间121,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待烘干的物品设置在容纳装置112之内,加热组件111用于为容纳装置112提供热能,即可对容纳空间121之内的物品进行烘干。而在烘干过程中,通过将第一热反射层130设置在盖板122之上,可以对经由加热组件111散佚出的热能进行热反射,一方面,避免了热能向室内空间的传递,能够避免用户感知到因使用了家用烘干设备100而导致室温升高,能够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第一热反射层130无需具备很大的厚度,能够使家用烘干设备100的体积更小,便于用户对家用烘干设备100的摆放,使得同体积的家用烘干设备100具备更大的存储空间,同时便于家用烘干设备100的部件的布置和装配,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再一方面,通过第一热反射层130的设置,可以降低盖板122形变和颜色改变的概率,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111包括:加热件1111和第一壳体1112,至少部分加热件1111被第一壳体1112覆盖;第二热反射层1113,设置第一壳体1112上,第一热反射层130的热反射方向与第二热反射层1113的热反射方向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加热组件111的结构组成,加热组件111可以包括加热件1111和第一壳体1112,通过第一壳体1112的设置,可以对加热件1111的至少部分区域进行罩设,利于对热能进行聚拢,能够降低热能扩散的概率,能够使更多的热能用于对物品进行烘干。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111的第一壳体1112之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二热反射层1113,通过第二热反射层1113的设置,可以对加热件1111散佚的热能进行反射,使得更多的热能可以汇集在家用烘干设备100内的待烘干物品之上,能够提高烘干效率,同时通过第一热反射层130和第二热反射层1113共同对热能进行反射,能够使室内温度处于合理范围之内,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热反射层130的热反射方向与第二热反射层1113的热反射方向相同,基于此热能如若要扩散到家用烘干设备100之外,需要连续透过第一热反射层130和第二热反射层1113进行热传递,热传递的效率会进一步降低,基于此热能扩散到家用烘干设备100之外的概率会进一步降低。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12由隔热材料制成。基于此使得第一壳体1112具备隔热功能,同样可以起到隔绝热能传递的作用,基于此热能扩散到家用烘干设备100之外的概率会进一步降低。
如图9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热反射层1113位于第一壳体1112与加热件1111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热反射层1113位于第一壳体1112与加热件1111之间,在加热件1111的热能向第一壳体1112扩散的过程中,会被第二热反射层1113进行反射,热能可以重新返回到加热件1111处用于对物品进行加热,可以提高烘干效率。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热反射层1113位于第一壳体1112与加热件1111之间,在热能即将散佚时就可以进行反射,能够提高热能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物品烘干效率。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热反射层1113位于第一壳体1112与第一热反射层130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热反射层1113位于第一壳体1112与第一热反射层130之间,基于此加热件1111的热能在透过第一壳体1112之后,会被第二热反射层1113进行反射,热能可以重新返回到加热件1111处用于对物品进行加热,可以提高烘干效率。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热反射层1113位于第一壳体1112与第一热反射层130之间,第二热反射层1113可以贴合在第一壳体1112的外壁面,如此设置便于第二热反射层1113的布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热反射层1113包覆第一壳体1112。第二热反射层1113也可以对第一壳体1112进行包裹,如此设置可以更好地抑制热能的扩散,起到更好地热反射效果。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制备第一热反射层130的材料包括铝箔和/或云母。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一热反射层130的材料选取,第一热反射层130可以通过铝箔和/或云母加工而成,如此设置,可以对经由加热组件111散佚出的热能进行热反射,一方面,避免了热能向室内空间的传递,能够避免用户感知到因使用了家用烘干设备100的烘干功能而导致室温升高,能够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第一热反射层130无需具备很大的厚度,能够使家用烘干设备100的体积更小,便于用户对家用烘干设备100的摆放,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制备第二热反射层1113的材料包括铝箔和/或云母。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二热反射层1113的材料选取,第二热反射层1113可以通过铝箔和/或云母加工而成,如此设置,可以对经由加热组件111散佚出的热能进行热反射,一方面,避免了热能向室内空间的传递,能够避免用户感知到因使用了家用烘干设备100而导致室温升高,能够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第二热反射层1113无需具备很大的厚度,能够使家用烘干设备100的体积更小,便于用户对家用烘干设备100的摆放,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热反射层130可以为铝箔纸,而第二热反射层1113可以为云母片。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包括:隔热件140,第一壳体1112上形成有安装部1114和容纳腔1115,加热件1111设置在容纳腔1115内,隔热件140至少部分与安装部1114对应设置,以布置在容纳腔1115的周侧。
如图5至图8所示,在该技术方案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包括隔热件140,隔热件140布置在第一壳体1112上,隔热件140可以布置在容纳腔1115的周侧,隔热件140可以阻挡热能的传递,能够避免过多的热能传递到电器的其他部件上,可以提高电器部件的使用寿命;第一壳体1112之上形成了安装部1114,在隔热件140装配过程中,隔热件140可以通过安装部1114装配到第一壳体1112上,一方面,可以提高隔热件140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对于隔热件140的生成加工,隔热件140之上可以不设置其他装配部件,能够简化隔热件140的结构,便于隔热件140的生产加工,降低加热组件111的生产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安装部1114可以包括凸起1141和第一定位件1142,以及第一壳体1112处于凸起1141和第一定位件1142之间的区域,在隔热件140安装过程中,隔热件140可以抵接在凸起1141以及第一壳体1112的部分区域之上,以增加隔热面积并实现更好的气密封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加热件1111可以包括加热管或加热丝,加热管或加热丝盘设在容纳腔1115之内。
可以理解的是,隔热件140可以为弹性材料,以便于隔热件140的装配,如隔热件140可以由橡胶材料制成,而第一壳体1112可以由硬质材料制成,如第一壳体1112可以为木制件、树脂件或金属件,安装部1114形成于第一壳体1112之上,隔热件140则无需配备其他安装部1114件,隔热件140可以与第一壳体1112之上的安装部1114进行抵接,便于隔热件140的装配,同时降低隔热件140的加工难度,如隔热件140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一次成型。
如图6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114包括:形成于第一壳体1112之上的凸起1141,隔热件140抵接在凸起1141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安装部1114的结构组成,安装部1114可以包括形成于第一壳体1112之上的凸起1141,基于此隔热件140可以抵接在凸起1141之上,便于隔热件140的快速装配。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1114除了包括凸起1141之外,还包括第一壳体1112之上与凸起1141相邻的区域。隔热件140可以抵接于第一壳体1112的部分区域和凸起1141之上,以使隔热件140的固定更加稳固。
如图5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隔热件140包括:隔热件本体141,隔热件本体141抵接在凸起1141上;限位部142,限位部142连接于隔热件本体141,限位部142用于抵接在第一壳体1112的安装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隔热件140的结构组成,隔热件140可以包括隔热件本体141和限位部142,在隔热件140装配过程中,隔热件本体141可以抵接在凸起1141之上,完成隔热件本体141的初步固定,而在加热组件111安装的过程中,限位部142可以抵接在第一壳体1112上,能够完成对隔热件本体141的进一步限位,能够避免隔热件140窜动,降低隔热件140相对于第一壳体1112位移的概率,能够提高隔热件140对加热件1111的隔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1114除了包括凸起1141之外,还包括第一壳体1112之上与凸起1141相邻的区域。隔热件本体141可以抵接于第一壳体1112的部分区域和凸起1141之上,以使隔热件本体141的固定更加稳固。
如图5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隔热件本体141、限位部142和定位部144为一体式结构。如此设置可以提高隔热件140的强度,同时便于隔热件140的生产加工。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隔热件140还包括定位部144,定位部144形成于隔热件本体141上,隔热件本体141通过定位部144定位在第一壳体1112上,如此设置在隔热件140向第一壳体1112之上装配时,定位部144可以起到初步定位的作用,便于隔热件本体141与凸起1141的准确抵接。
如图6所示,定位部144可以通过螺栓与第一壳体1112之上的第一定位件1142进行紧固。
如图5所示,定位部144可以为通孔。
如图5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隔热件140由弹性材料制成。如此设置使得隔热件140具备一定的形变能力,便于将隔热件140向凸起1141之上抵接,便于隔热件140的装配。
如图5和6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隔热件140的形状与加热件1111的形状相适配或与凸起1141的形状相适配。
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了隔热件140的样式,隔热件140的形状与加热件1111的形状相适配,如此设置在隔热件140完成装配之后,隔热件140可以对加热件1111的周侧进行包覆,能够更好地隔绝热能的传递,能够避免过多的热能传递到电器的其他部件上,可以提高电器部件的使用寿命。在一实施例中,加热件1111与隔热件140相适配的周侧指加热件1111的底部装配面,该底部装配面与隔热件140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热件140的形状也可以适配于凸起1141的,如此设置,使得隔热件140能够更好地与凸起1141进行抵接或套设于凸起1141上,能够使隔热件140与凸起1141具备更多的接触面积,同时使得隔热件140与第一壳体1112之间具备更多的接触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隔热件140的形状与凸起1141的形状相适配是指凸起1141的横截面与隔热件140的横截面基本相同,或凸起1141的宽度略大于隔热件140的宽度,以使隔热件140抵接在凸起1141之上时能够形成过盈配合,能够使隔热件140的固定更加牢靠。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12上形成有凸起1141和用于固定隔热件140的第一定位件1142,安装部1114包括:凸起1141、第一定位件1142以及第一壳体1112上位于凸起1141周侧的抵接区1143。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安装部1114的结构组成,安装部1114可以包括凸起1141、第一定位件1142以及第一壳体1112上位于凸起1141周侧的抵接区1143,隔热件140可以通过定位部144定位在第一定位件1142上,隔热件140可以抵接于凸起1141和位于第一壳体1112之上的抵接区1143,基于此使得隔热件140稳固固定,使得隔热件140与安装部1114具备更多的抵接面积,能够使隔热件140更好地隔绝热能。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包括:吸湿排湿组件150,所述加热组件111位于所述吸湿排湿组件150的上游,所述加热组件111加热热量作用于至少部分所述吸湿排湿组件150上,且至少部分热量经所述吸湿排湿组件150传导至待烘干物品。
在该技术方案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吸湿排湿组件150,在使用过程中吸湿排湿组件150用于吸取容纳空间121内的物品的水汽,而后加热组件111为吸湿排湿组件150提供热能,热能可以使吸附在吸湿排湿组件150之上的水汽进行脱附,基于此通过吸湿排湿组件150进行水汽的吸附和脱附即可对物品进行烘干。
如图7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吸湿排湿组件150包括:第二壳体151,第一壳体1112连接于第二壳体151;吸湿排湿件152,加热件1111用于为吸湿排湿件152的之上部分区域提供热能;第三壳体153,第三壳体153连接于第二壳体151,吸湿排湿件152设置于第二壳体151和第三壳体153之间;其中,隔热件140的至少部分区域与第二壳体151和第一壳体1112抵接,在一实施例中,隔热件140设置在第二壳体151与第一壳体1112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吸湿排湿件152,通过吸湿排湿件152可以吸收待烘干物品的水汽,而通过加热件1111为吸湿排湿件152提供热能,可以对吸湿排湿件152吸附的水汽进行脱附,如此循环即可对待烘干物品进行烘干。
如图8所示,在该技术方案中,吸湿排湿组件150还包括第二壳体151和第三壳体153,通过第二壳体151和第三壳体153可以对吸湿排湿组件150进行容纳,同时便于第一壳体1112的装配,而隔热件140的部分区域与第第二壳体151和第一壳体1112抵接,可以避免加热件1111的热能传递到第三壳体153之上,能够提高第三壳体153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考虑到在将家用烘干设备100应用在衣物处理装置300上时,可能会通过送风件送风传递热能,通过隔热件140与第二壳体151进行抵接,能够使气流沿着预期的方向进行输送,能够提高气密性,能够提高热能利用率。
如图7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51上形成有第一抵接部1511,第一抵接部151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壳体151,另一端向吸湿排湿件152的中心的方向延伸;其中,隔热件140的部分区域与第一抵接部1511抵接。
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二壳体151的样式,第二壳体151之上可以形成有第一抵接部1511,第一抵接部1511的向吸湿排湿件152的中心所在的方向延伸,基于此在将第一壳体1112装配在第二壳体151之上时,隔热件140的部分区域可以与第一抵接部1511抵接进行抵接,能够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隔热件140的限位部142的部分区域向第二壳体151的方向延伸,以抵接在第二壳体151上,如此设置,使得限位部142与第二壳体151具备抵接关系,可以更好地抑制热能的传递。
如图8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限位部142沿高度的方向的截面可以形成有弯折,基于此通过这个弯折可以对第二壳体151的部分区域进行包裹,能够更好地抑制热能的传递,且便于装配限位。
如图5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隔热件140包括:第二抵接部143,第二抵接部143用于抵接于第一抵接部1511;其中,隔热件本体141与第二抵接部143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隔热件140的样式,隔热件140可以包括第二抵接部143,第二抵接部143用于与第一抵接部1511进行抵接,基于此可以提高隔热件140的密封效果,进而提高隔热效果。
如图5所示,在一技术方案中,隔热件本体141与第二抵接部143为一体式结构,如此设置可以提高隔热件140的机械强度,同时便于隔热件140的生产加工,能够降低隔热件140的加工成本。
如图9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家用烘干设备还包括:驱动件160,驱动件160用于驱动吸湿排湿件152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家用烘干设备还可以包括驱动件160,通过驱动件160的设置可以带动吸湿排湿件152转动,基于此在家用烘干设备100应用到衣物处理装置300时,当衣物处理装置300内的水汽排放吸湿排湿件152时,吸湿排湿件152可以对水汽进行吸附,随着吸湿排湿件152的转动,吸湿排湿件152的部分区域会被加热件1111加热,吸湿排湿件152会对水汽进行脱附,随着吸湿排湿件152的转动,即可持续性的对水汽进行吸附和脱附,基于此即可对衣物处理装置300内的衣物进行烘干。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家用烘干设备还包括:第一定位件1142和第二定位件154,第一定位件1142和第二定位件154中的一者形成于第二壳体151上,另一者形成于第一壳体1112上,第一壳体1112通过第一定位件1142和第二定位件154连接于第二壳体151。
在该技术方案中,家用烘干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定位件1142和第二定位件154,在装配过程中,第一壳体1112可以通过第一定位件1142和第二定位件154定位在第二壳体151211上,如第二定位件154可以穿过第一定位件1142进行对第一壳体1112进行定位。
在一些示例中,隔热件140的定位部144位于第一定位件1142和第二定位件154之间,以使隔热件140的固定更加可靠。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便于第一壳体1112的生产加工,第一定位件1142可以形成于第一壳体1112之上,而第二定位件154可以形成于第二壳体151之上,且第一定位件1142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定位件154的设置数量和位置适配于第一定位件1142。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包括:第一送风件170和吸湿排湿组件150,第一送风件170的进气端连通至容纳装置112,输出端连通至吸湿排湿组件150,吸湿排湿组件150的输出端连通至容纳装置112,以形成吸湿排湿循环管路;第二送风件180和热交换器190,加热组件111用于为吸湿排湿组件150提供热能,以使吸湿排湿组件150释放水汽,第二送风件180的输出端朝向于加热组件111,第二送风件180的输入端连通于热交换器190,热交换器190连通于吸湿排湿组件150,以形成集液循环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家用烘干设备100的结构组成,家用烘干设备100可以包括第一送风件170、吸湿排湿组件150、第二送风件180和热交换器190,在使用过程中,第一送风件170经由容纳装置112内抽取湿度较大的空气,湿度较大的空气供给到吸湿排湿组件150处,吸湿排湿组件150对气流中的水汽进行捕捉,加热件1111工作,第二送风件180产生气流将加热之后的空气供给到吸湿排湿组件150,会对吸收排水组件进行加热,以使水汽脱离于吸湿排湿组件150,脱离之后的水汽会供给到热交换器190内进行冷凝富集,而第一送风件170产生的气流会携带吸湿排湿组件150之上的余热进入到容纳装置112之内,对物品进行加热,提高烘干效率。基于此第一送风件170、吸湿排湿组件150和容纳装置112之间可以形成送风循环,这个循环可以捕捉物品的水汽,并利用吸湿排湿组件150对水汽进行富集,而通过第二送风件180、热交换器190和吸湿排湿组件150之间的循环,可以使水汽经由吸湿排湿组件150脱附,而后通过热交换器190对水汽进行凝结,水汽凝结之后即可形成液态水,完成水汽的富集。
如图9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190包括:热交换器壳体191和连接于热交换器壳体191的介质入口192、介质出口193和排放口194;控制阀196,控制阀196用于控制介质入口192、介质出口193和排放口194中至少一者的开启与关闭。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热交换器190的结构组成,热交换器190可以包括热交换器壳体191、介质入口192、介质出口193和排放口194,热交换器壳体191之内可以设置有冷凝管路197,冷凝介质经由介质入口192注入到冷凝管路197之内,而后经由介质出口193排出,冷凝管路197可以与湿度较大的空气进行换热,空气中的水汽和水蒸气会进行凝结滴落在热交换器壳体191之内,而后在开启排放口194的情况下,即可将汇集的液体进行排放。
在该技术方案中,热交换器190可以包括控制阀196,通过控制阀196可以控制介质入口192、介质出口193和排放口194的开启和关闭。
在一些示例中,用于进行冷却的介质可以为水,如此设置便于取材,且成本更低。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吸湿排湿组件150包括:转盘1521,转盘1521用于吸附水汽,加热件1111用于为转盘1521的部分区域提供热能;驱动件160,驱动件160用于驱动转盘1521转动;第二壳体151,第二壳体151罩设在转盘1521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吸湿排湿组件150可以包括转盘1521和驱动件160,在使用过程中,开启第一送风件170,第一送风件170经由容纳装置112吸取空气,供给到转盘1521,转盘1521对空气中的水汽进行吸收,而后再返回至容纳装置112之内,再次过程中,加热件1111会为转盘1521的部分区域提供热能,热能会促使这个区域的水汽脱附,这部分水汽会在第二送风件180的动力下输送到热交换器190,热交换器190可以对水汽进行凝结,随着转盘1521的连续转动,即可对水汽进行连续的捕捉、脱附和汇集,基于此即可对容纳装置112之内的物品进行烘干。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转盘1521包括:转盘本体;吸湿剂,吸湿剂覆盖在转盘本体上;吸湿剂包括:沸石、改性沸石、聚合物吸附剂、碱金属硅铝酸盐、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和活性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转盘1521的结构组成,转盘1521可以包括转盘本体和设置在转盘本体之上的吸湿剂,在使用过程中,驱动件160可以驱动转盘1521转动,湿空气在第一送风件170的动力下输送到转盘1521处,吸湿剂可以对空气中的水汽进行吸附。
吸湿剂包括:沸石、改性沸石、聚合物吸附剂、碱金属硅铝酸盐、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和活性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上述材料的选取可以对水汽进行吸附。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转盘本体为蜂窝状或波纹状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转盘本体为蜂窝状或波纹状件,如此设置可以增加水汽与吸湿剂接触的概率,可以提高水汽的捕捉效率。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转盘本体由纤维载体材料制成。
在该技术方案中,转盘本体由纤维载体材料制成,如此设置可以增加水汽与吸湿剂接触的概率,可以提高水汽的捕捉效率。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转盘1521由吸湿材料制成;吸湿材料包括:沸石、改性沸石、聚合物吸附剂、碱金属硅铝酸盐、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和活性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技术方案中,转盘1521可以直接由吸湿材料制成,如此设置转盘1521自身即可对水汽进行吸附。
吸湿材料包括:沸石、改性沸石、聚合物吸附剂、碱金属硅铝酸盐、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和活性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可以提高水汽的捕捉效率。
转盘1521上设置有用于吸收水分的吸湿剂。吸湿剂例如可以是沸石、改性/合成沸石、分子筛(包括但不限于沸石分子筛、A/X/Y型分子筛、ZSM分子筛、Beta分子筛等)、高分子吸湿剂、碱金属硅铝酸盐(13X分子筛)、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活性氧化铝等具有吸湿性能的材料。其中,高分子吸湿剂又称聚合物吸附剂,具有比传统硅胶、活性炭及分子筛吸附剂等更低的再生温度。
在一实施例中,吸湿排湿组件150的转盘1521可以采用沸石、分子筛、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材料、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 OrganicFrameworks,COFs)、纳米碳、二氧化硅等多孔材料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转盘1521还可由包括上述至少一多孔材料制成的粒状固体或颗粒填充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转盘1521可以为承载有吸湿剂的蜂窝状或者波纹状件,能够对吸收的水汽进行吸附和解/脱附,以实现反复解吸再生。
在一实施例中,转盘1521包括无机/有机纤维载体(如陶瓷、玻璃纤维、MOFs、COFs、堇青石等),纤维载体上涂覆有分子筛等吸湿剂,分子筛均匀分布在纤维载体之间及纤维载体表面,以实现对于气流水分的吸附。分子筛可包括A型分子筛、X/Y型分子筛、ZSM分子筛、Beta分子筛等单晶分子筛或混晶分子筛等。
如图11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包括:毛屑过滤单元210,布置在第一送风件170和所述容纳装置112之间。通过毛屑过滤单元210的设置可以对毛屑进行过滤,避免毛屑进入到吸湿排湿组件150之内,提高家用烘干设备100的使用寿命。
综上,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用烘干设备100具备两个除湿循环,一个除湿循环是第一送风件170将容纳装置112内潮湿的空气带入到再生循环;路径为干燥高温的气体通过进风口1121进入容纳装置112,容纳装置112内产生潮湿的气体,潮湿的气体经过毛屑过滤装置冷凝后变成湿度较低的空气,然后潮湿的气体通过第一送风件170和送风通道155进入吸湿排湿组件150,吸湿排湿组件150吸收完湿气后变成干燥的空气进入进风口1121。另外一个除湿循环目的是将上一个除湿循环没有吸收完的湿气进一步吸收,路径为:湿热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进风口1951121进入热交换器190,热交换器190吸收完湿气后干燥低温的空气通过第二送风件180进入加热件1111再到吸湿排湿组件150,吸湿排湿组件150再进入热交换器进风口1951121完成循环,此循环由第二送风件180提供动力。加热组件111加热转盘1521,驱动组件带动转盘1521的转动使其均匀受热。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包括温度和/或湿度传感器240,温度和/或湿度传感器240设置于烘干处理本体110的烘干风道内,用于反馈烘干风道的温度和/或湿度;控制器,用于根据烘干风道的温度和/或湿度控制加热组件111的功率和/或生成提示信息。
在该技术方案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可以额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或湿度传感器240,基于此可以对家用烘干设备的烘干状态进行检测,便于控制加热件1111的启停,利于实现智能化控制。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220,吸湿排湿组件150包括与容纳装置112连通的进风口1121,第一温度传感器220布置在进风口1121附近区域;第二温度传感器230,第二温度传感器230布置在容纳装置112的出风口附近区域;湿度传感器240,湿度传感器240布置在吸湿排湿组件150和容纳装置112之间的通路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220,通过将第一温度传感器220布置在进风口1121处,可以检测进入到容纳装置112之内的气流的温度,如若这个温度过低,则可以控制加热件1111开启或增加加热件1111的作业功率,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吸湿排湿组件150的余热增加,进而增加气流进入到容纳装置112之内的温度,相反如若温度值过高,那么可以控制加热件1111关闭或降低加热件1111的作业功率,以降低气流进入到容纳装置112之内的温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230,第二温度传感器230布置在容纳装置112的出风口处,基于此可以获知到经由容纳装置112的排气温度,如若设置温度过低,则可以控制加热件1111开启或增加加热件1111的作业功率,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吸湿排湿组件150的余热增加,进而增加气流进入到容纳装置112之内的温度,相反如若温度值过高,那么可以控制加热件1111关闭或降低加热件1111的作业功率,以降低气流进入到容纳装置112之内的温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22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30的设置,可以获知容纳装置112的进气温度和排气温度,确保气流可以对物品进行烘干,同时可以避免气流温度过高而损坏物品。
在该技术方案中,家用烘干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温湿度传感器240,通过湿度传感器240布置在吸湿排湿组件150和容纳装置112之间的通路上,基于此可以获知到经由吸湿排湿组件150排出的空气的湿度,进而基于这个湿度值,可以表征吸湿排湿组件150的吸湿能力,如若这个湿度值较高,控制加热件1111开启或增加加热件1111的作业功率,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吸湿排湿组件150的余热增加,进而增加气流进入到容纳装置112之内的温度,如若在调节加热件1111的作业方式之后湿度值仍未见改变的情况下,可以对吸湿排湿组件150进行检修和维护。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用烘干设备,可用于烘干机、洗烘一体机、洗碗机等家用电器上。
如图9至图12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300,包括:
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家用烘干设备100;
滚筒310,家用烘干设备用于为滚筒310提供热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300因包括了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家用烘干设备100,因此该衣物处理装置300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家用烘干设备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家用烘干设备的容纳装置112可以为滚筒310,基于此在使用过程中将待烘干的衣物设置在滚筒310之内,通过家用烘干设备100即可对衣物进行烘干。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家用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烘干处理本体,所述烘干处理本体包括容纳装置及加热组件;
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容纳空间及盖板,所述烘干处理本体设置于所述箱体容纳空间内,所述盖板与所述烘干处理本体对应设置,并覆盖至少部分所述加热组件;
第一热反射层,所述第一热反射层设置在所述盖板朝向于所述加热组件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加热件和第一壳体,至少部分所述加热件被所述第一壳体覆盖;
第二热反射层,设置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一热反射层的热反射方向与所述第二热反射层的热反射方向相同;和/或
所述第一壳体由隔热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热反射层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加热件之间,或
所述第二热反射层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热反射层之间,或
所述第二热反射层包覆所述第一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
制备所述第一热反射层的材料包括铝箔和/或云母;
制备所述第二热反射层的材料包括铝箔和/或云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热件,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安装部和容纳腔,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隔热件至少部分与所述安装部对应设置,以布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周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家用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
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之上的凸起,所述隔热件抵接在所述凸起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家用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包括:
隔热件本体,所述隔热件本体抵接在所述凸起上;
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连接于所述隔热件本体,所述限位部用于抵接在所述加热组件的安装面上;
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形成于所述隔热件本体上,所述隔热件本体通过所述定位部定位在所述第一壳体上;
其中,所述隔热件本体、限位部和所述定位部为一体式结构;和/或
所述隔热件由弹性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家用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之上的凸起;
所述隔热件与所述加热件形状相适配或与所述凸起的形状相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家用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吸湿排湿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吸湿排湿组件的上游,所述加热组件加热热量作用于至少部分所述吸湿排湿组件上,且至少部分热量经所述吸湿排湿组件传导至待烘干物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家用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排湿组件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加热组件的第一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
吸湿排湿件,所述吸湿排湿件用于吸附水汽,所述加热组件用于为所述吸湿排湿件的至少部分区域提供热能;
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吸湿排湿件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之间;
其中,隔热件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家用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和/或湿度传感器,所述温度和/或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烘干处理本体的烘干风道内,用于反馈所述烘干风道的温度和/或湿度;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烘干风道的温度和/或湿度控制所述加热组件的功率和/或生成提示信息。
12.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家用烘干设备;
滚筒,所述家用烘干设备用于为所述滚筒提供热能。
CN202322382037.2U 2023-08-31 2023-08-31 家用烘干设备和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2207246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82037.2U CN220724615U (zh) 2023-08-31 2023-08-31 家用烘干设备和衣物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82037.2U CN220724615U (zh) 2023-08-31 2023-08-31 家用烘干设备和衣物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24615U true CN220724615U (zh) 2024-04-05

Family

ID=90501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82037.2U Active CN220724615U (zh) 2023-08-31 2023-08-31 家用烘干设备和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246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44464B (zh) 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裝置
WO2023030421A1 (zh) 一种烘干装置及洗烘一体机
KR20100025346A (ko) 제습기
WO2024045481A1 (zh) 衣物处理设备
WO2024169189A1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220724615U (zh) 家用烘干设备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9908324U (zh) 一种衣物蒸汽护理装置
JP3638834B2 (ja) 除加湿装置
JP4400989B2 (ja) 除湿機
CN220724627U (zh) 加热模块、烘干模组与衣物处理设备
JP3880279B2 (ja) 除湿機
KR20100025347A (ko) 제습기
JP2001259352A (ja) 除湿機
CN220564923U (zh) 加热组件、烘干模块和衣物处理装置
TWI854293B (zh) 衣物處理設備
CN213009726U (zh) 一种口罩生产加工用熔喷布隔热防潮存储装置
CN220224685U (zh) 一种具有环境调湿功能的洗护设备
JP2002276997A (ja) 除湿乾燥機
CN219397163U (zh) 一种吸湿装置和清洗机
WO2024208189A1 (zh)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CN220214455U (zh) 一种湿气转运件及洗护设备
TWI852747B (zh) 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設備
CN219897580U (zh) 一种湿气转运件及洗护设备
CN216205003U (zh) 一种涤纶纤维热干燥装置
CN118512884A (zh) 一种除湿装置及除湿浴室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716

Address after: Room 808, Building 3, No. 21 Fenghui Avenue, Yuhuatai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10039

Patentee after: Nanjing Ston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1802, Building D1, Nanshan Zhiyuan, No. 1001 Xueyuan Avenue, Changyuan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2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Luok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