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10144U - 壳体 - Google Patents
壳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10144U CN220710144U CN202321761372.7U CN202321761372U CN220710144U CN 220710144 U CN220710144 U CN 220710144U CN 202321761372 U CN202321761372 U CN 202321761372U CN 220710144 U CN220710144 U CN 2207101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groups
- arc
- shell
- mou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应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其包括设置在其中部的安装腔体,安装腔体的一对侧壁为一对壳体底壁,各壳体底壁上均设有一个用于转动安装旋转触头组件的支持的支持轴孔;所述壳体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支持轴孔径向两侧且位于两个壳体底壁之间的两组分隔筋,两组分隔筋用于与支持配合将安装腔体分隔为两组接触腔,两组分隔筋靠近支持轴孔的一端,用于在支持转动至断开位置时,与支持配合而将位于两个接触腔内且彼此相邻的旋转接触部和承接触头隔开;所述壳体,提高了开关单元内部的绝缘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应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
背景技术
现有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其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接触系统用于导通和分断电路,灭弧系统用于熄灭接触系统产生的电弧;其中,壳体仅用于实现装配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壳体,其应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提高了开关单元内部的绝缘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壳体,应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其包括设置在其中部的安装腔体,安装腔体的一对侧壁为一对壳体底壁,各壳体底壁上均设有一个用于转动安装旋转触头组件的支持的支持轴孔;
所述壳体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支持轴孔径向两侧且位于两个壳体底壁之间的两组分隔筋,两组分隔筋用于与支持配合将安装腔体分隔为两组接触腔,两组分隔筋靠近支持轴孔的一端,用于在支持转动至断开位置时,与支持配合而将位于两个接触腔内且彼此相邻的旋转接触部和承接触头隔开。
进一步的,所述分隔筋靠近支持轴孔的一端设有外弧形侧面,用于在支持转动至断开位置时,与支持的周侧上的内弧形侧面贴合或间隙配合。
进一步的,两组所述分隔筋,以支持轴孔的中心为对称中心,互为中心对称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还包括灭弧装置安装结构,两组灭弧装置安装结构分别布置在两个接触腔内,用于安装两组灭弧装置,灭弧装置安装结构包括多组用于安装灭弧装置中各灭弧室的灭弧室安装结构,各灭弧室安装结构沿支持轴孔的周向依次布置在支持轴孔外侧,灭弧室安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上的两组模块定位筋,两组模块定位筋用于从灭弧室两侧对其进行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组接触腔内的两组承接触头安装位,两组承接触头安装位分别靠近两条分隔筋设置;所述灭弧装置安装结构包括三组灭弧室安装结构,三组灭弧室安装结构沿支持轴孔的周向依次设置;所述壳体还包括中间引弧件安装结构,中间引弧件安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上的两组中间引弧件插孔,两组中间引弧件插孔用于与中间引弧件插接配合,中间引弧件安装结构邻接远离对应承接触头安装位的两个模块安装位。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还包括用于安装吹弧结构的吹弧结构安装结构,两组吹弧结构安装结构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上,吹弧结构安装结构包括多根用于与吹弧结构插接配合的插接柱。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组接触腔内的两组承接触头安装位,两组承接触头安装位分别靠近两条分隔筋设置;
所述壳体还包括用于与尾部引弧板插接配合的尾部引弧板安装孔,两组尾部引弧板安装孔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上,同一接触腔内的引弧片安装孔和承接触头安装位分别贴近两条分隔筋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上的承接触头定位柱,两个承接触头定位柱中部均设有承接触头轴孔,两个承接触头轴孔分别与承接触头转轴两端插接配合且两个承接触头定位柱分别用于与承接触头限位配合阻止其沿承接触头转轴移动;所述分隔筋靠近支持轴孔的一端还用于与承接触头相抵而将其保持在初始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还包括弹簧座,弹簧座用于容纳作用于承接触头使其抵靠在分隔筋上的弹簧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设置在其一对侧壁上的两组连接耳;多个所述壳体并排设置时,对应的各连接耳通过连接螺钉彼此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相对拼合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之间形成安装腔体,两个壳体底壁分别设置在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上。
本实用新型壳体,应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其分隔筋与支持配合将安装腔体分隔为两组接触腔,提高了开关单元的内部绝缘性;而且,其分隔筋与在分断位置的支持配合将位于不同接触腔且彼此相邻的旋转接触部和承接触头隔开,避免两个接触腔发生串弧和短路,保证开关单元的可靠分断。
此外,所述壳体中,两条分隔筋为中心对称结构,有利于简化壳体的结构,便于生产制作。
此外,多个所述壳体并排使用时,通过连接耳彼此相连,连接操作简单,连接可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开关电器的开关本体的爆炸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断开状态下的开关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装配在第一半壳上;
图3是本实用新型闭合状态下的开关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装配在第二半壳上;
图4是本实用新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A第一半壳;B第二半壳;
1-0壳体底壁;1-2插接柱;1-3承接触头轴孔;1-5支持轴孔;1-6中间引弧件插孔;1-7弹簧座;1-8连接耳;1-9分隔筋;
2灭弧装置;2-0灭弧室;2-0b首灭弧室;2-0m中间灭弧室;2-0e尾灭弧室;
3承接触头;3-1承接部;
4承接触头转轴;
5弹性件;
7尾部引弧板;
9中间引弧件;
11旋转触头组件;11s支持;
111支持座;111-4绝缘凸起;
112旋转触头;112c旋转接触部;
113支持盖;
1213吹弧部分;12第一吹弧件;12-1第一插孔;13第二吹弧件;13-1第二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电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电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开关电器包括至少一组接触系统和至少一组灭弧系统,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一对一配合,灭弧系统用于熄灭接触系统分断产生的电弧;所述接触系统包括旋转触头组件11和至少一组承接触头结构,承接触头结构包括承接触头3,旋转触头组件11包括枢转设置的支持11s以及承载在支持11s上的旋转触头112,旋转触头组件11转动而驱动旋转触头112与承接触头3闭合或断开。本实用新型开关电器是断路器、隔离开关或旋转隔离开关。本实施例开关电器优选为旋转隔离开关,其包括开关本体,开关本体包括至少一个开关单元,每个开关单元内设有一组接触系统和一组灭弧系统。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开关电器还包括操作机构,操作机构沿旋转触头组件11的转轴方向与开关本体的各开关单元并排设置,操作机构与旋转触头组件11传动相连以驱动其转动。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开关电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开关单元,各开关单元的旋转触头组件11并排联动设置且与操作机构传动相连,同步与对应承接触头3闭合或断开。
如图1-3所示,所述开关电器还包括壳体1,壳体1应用于开关单元,也即是开关单元包括壳体1,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均安装在壳体1内。进一步的,所述开关单元中,两组承接触头3分别布置在旋转触头组件11的径向两侧,旋转触头112包括设置在其两端且分别与两组承接触头3配合的旋转接触部112c,两个旋转接触部112c绕同一轴线(也即是旋转触头组件11的转动轴线)转动,每个旋转接触部112c与其对应配合的承接触头3构成一组接触对;所述灭弧系统包括两组分别布置在两个旋转接触部112c的运动轨迹上的灭弧装置2,每组灭弧装置2均环绕旋转触头组件11设置且其两端均设置在对应接触部112c的运动轨迹的两端,灭弧装置2规格尺寸大,保证了灭弧效果,提高了开关单元的分断能力。
如图2-3所示,所述承接触头3为枢转设置的可动触头,其包括承接部3-1,承接部3-1也可以成为可动接触部,旋转触头112在闭合位置(也是旋转触头组件11在闭合位置)时,旋转接触部112c与承接部3-1结合使旋转触头112与承接触头3闭合。进一步的,所述承接触头结构还包括与承接触头3配合的弹性件5;所述旋转触头112与承接触头3分断过程中,112c带动承接部3-1从初始位置动作至脱离位置,同时承接触头3使弹性件5储能,旋转触头112继续转动,则承接部3-1与旋转接触部112c脱离并且弹性件5释能而驱动承接部3-1转动复位至初始位置。进一步的,所述承接触头3中部枢转设置,一端设置承接部3-1,另一端与弹性件5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5为压簧,压簧一端与承接触头3相连,另一端固定设置(例如固定在壳体1上)弹性件5和旋转接触部112c分别位于承接触头3两侧。所述接触系统,其承接部3-1与旋转接触部112c脱离后,弹性件5驱动承接部3-1快速复位至初始位置,使旋转接触部112c和承接部3-1的间距快速拉大,可快速拉长旋转触头112和承接触头3分断产生的电弧,可显著提高接触系统的灭弧能力和分断能力。进一步的,所述承接触头3通过承接触头转轴4枢转设置在壳体1上。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旋转触头组件11中,支持11s包括沿其轴向相对拼合的支持座111和支持盖113,旋转触头112被夹持在支持座111和支持盖113之间被二者夹紧。进一步的,如图2-3所示,所述支持座111还包括两个绝缘凸起111-4,两个绝缘凸起111-4位于支持座111的径向两端上且向支持座111的径向两侧凸起。
如图2-3所示,所述灭弧装置2均包括至少两个灭弧室2-0,各灭弧室2-0沿灭弧系统的环形结构依次布置,也即是各灭弧室2-0沿旋转触头组件11的转动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灭弧装置2由多个灭弧室2-0组合而成,与灭弧装置2由多块灭弧栅片安装在一对隔板之间的方式相比,每个灭弧室2-0的生产和装配操作更加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制作和装配难度,提高效率。具体的,所述灭弧装置2包括三组灭弧室2-0,三组灭弧室2-0沿灭弧系统的环形结构依次布置,各灭弧装置2整体上大体呈C型结构,三组灭弧室2-0为依次设置的首灭弧室2-0b、中间灭弧室2-0m和尾灭弧室2-0e。
如图1-3所示,所述灭弧系统还包括吹弧部分1213,吹弧部分1213包括两组吹弧结构,分别为左吹弧结构和右吹弧结构;每组吹弧结构均包括上吹弧件和下吹弧件,上吹弧件包括上导磁板,下吹弧件包括下导磁板,上导磁板和下导磁板相对且上导磁板和下导磁板之间形成吹弧通道,吹弧通道一端用于与旋转接触部112c的转动轨迹连通配合且另一端与对应灭弧装置2的电弧入口连通配合,从而使旋转接触部112c与承接触头3分断产生的电弧完全处于对应吹弧结构的作用范围内,加速电弧进入对应灭弧装置2,从而灭弧系统的提高灭弧效率。进一步的,所述吹弧部分1213中,两组吹弧结构的上导磁板为一体式结构而构成第二吹弧件13,两组吹弧结构的下导磁板为一体结构而构成第一吹弧件12,第一吹弧件12和第二吹弧件13中部均设有用于避让旋转触头组件11的支持11s的避让孔,两个避让孔相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吹弧件12设有多个第一插孔12-1,第一插孔12-1的个数优选为四个且布置在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处,第二吹弧件13设有多个第二插孔13-1,第二插孔13-1的个数优选为四个且布置在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处。
如图2-3所示,所述灭弧装置2还包括中间引弧件9,中间引弧件9包括弯折相连的两块引弧板,中间灭弧室2-0m和尾灭弧室2-0e之间设有中间引弧件9。
如图2-3所示,所述灭弧装置2还包括尾部引弧板7,尾部引弧板7与尾灭弧室2-0的灭弧栅片并排,尾部引弧板7设置在尾灭弧室2-0e的远离中间灭弧室2-0m的一端外侧,即尾部引弧板7和第一中间引弧件9分别位于尾灭弧室2-0e两侧,尾部引弧板7一端相对于尾灭弧室2-0e向旋转触头装配腔内凸出,也即是尾部引弧板7一端相对于尾灭弧室2-0向旋转触头组件11凸出。
如图1-4所示,为所述壳体1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4所示,所述壳体1包括设置在其中部的安装腔体,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均设置在安装腔体内,安装腔体的一对侧壁为一对壳体底壁1-0,各壳体底壁1-0上均设有一个用于转动安装旋转触头组件11的支持11s的支持轴孔1-5;所述壳体1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支持轴孔1-5径向两侧且位于两个壳体底壁1-0之间的两组分隔筋1-9,两组分隔筋1-9与旋转触头组件11的支持11s分隔为两个接触腔,两组分隔筋1-9靠近支持轴孔1-5的一端,用于在支持11s转动至断开位置时,与支持11s配合而将位于两个接触腔内且彼此相邻的旋转接触部112c和承接触头3隔开。进一步的,所述分隔筋1-9靠近支持空1-5的一端用于与支持11s的绝缘凸起111-4配合形成绝缘隔断,将位于不同接触腔且彼此相邻的旋转接触部112c和承接触头3隔开。进一步的,所述分隔筋1-9靠近支持轴孔1-5的一端(也是分隔件1-9靠近支持11s的一端)设有外弧形侧面,外弧形侧面用于在支持11s转动至断开位置时,与支持11s的周侧上的内弧形侧面贴合或间隙配合,从而将位于两个接触腔内且彼此相邻的旋转接触部112c和承接触头3隔开。
具体的,所述壳体1中,两个接触腔分别为第一接触腔和第二接触腔;所述接触系统中,两组接触对为分别设置在第一接触腔和第二接触腔内的第一接触对和第二接触对,第一接触对包括第一旋转接触部1120c和第一承接触头30,第二接触对包括第二旋转接触部1121c和第二承接触头31;所述旋转触头组件11位于断开位置(也是支持11s和两组旋转接触部112c位于断开位置)时,第一旋转接触部1120c和第二承接触头31相邻,一组绝缘凸起111-4与对应分隔筋1-9配合形成绝缘隔断将第一旋转接触部1120c和第二承接触头31隔开,第二旋转接触部1121c和第一承接触头30相连,另一组绝缘凸起111-4与对应分隔筋1-9配合形成绝缘隔断将第二旋转接触部1121c和第一承接触头30隔开。
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分隔筋1-9靠近支持轴孔1-5的一端,用于在旋转触头组件11转动至断开位置时,与绝缘凸起111-4错位抵靠在一起而将位于两个接触腔内且彼此相邻的旋转接触部112c和承接触头3隔开。
如图2-4所示,所述分隔筋1-9包括分别设置在壳体1的两个壳体底壁1-0上的半分隔筋,两个半分隔筋沿两个壳体底壁1-0的相对方向拼接在一起构成分隔筋1-9。
如图2-4所示,两组所述分隔筋1-9,以支持轴孔1-5的中心(也即是旋转触头组件11的转动中心)为对称中心,互为中心对称结构,上述设计有利于简化壳体1的内部结构,降低制作难度。
如图4所示,所述壳体1还包括灭弧装置安装结构,两组灭弧装置安装结构分别布置在两个接触腔内且位于支持轴孔1-5的径向两侧,用于安装两组灭弧装置2,灭弧装置安装结构包括多组用于安装灭弧装置2的各灭弧室2-0的灭弧室安装结构,各灭弧室安装结构沿支持轴孔1-5的周向依次布置在支持轴孔1-5外侧,灭弧室安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壳体底壁1-0上的两组模块定位筋,两组模块定位筋用于从灭弧室2-0两侧对其进行定位。进一步的,所述灭弧室安装结构与吹弧结构配合对灭弧室2-0进行定位,灭弧室2-0位于灭弧室安装结构和吹弧结构之间。具体的,所述壳体1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组接触腔内的两组承接触头安装位,两组承接触头安装位分别靠近两条分隔筋1-9设置;所述灭弧装置安装结构包括三组灭弧室安装结构,三组灭弧室安装结构沿支持轴孔1-5的周向(也即是旋转触头组件11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壳体1还包括中间引弧件安装结构,中间引弧件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两个壳体底板1-0上的两组栅片插孔1-6,用于与中间引弧件9插接配合,中间引弧件安装结构邻接远离承接触头安装位的两个灭弧室安装结构。
如图4所示,所述壳体1还包括用于与尾部引弧板7插接配合的尾部引弧板安装孔1-4,两组尾部引弧板安装孔1-4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1-0上,引弧片安装孔1-4和对应的承接触头安装位分别贴近两条分隔筋1-9设置。
如图1和4所示,所述壳体1还包括用于安装吹弧结构的吹弧结构安装结构,两组吹弧结构安装结构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1-0上。进一步的,所述吹弧结构安装结构包括多根用于与吹弧结构插接配合的插接柱1-2,一组吹弧结构安装结构的插接柱1-2与第一吹弧件12的第一插孔12-1插接配合,另一组吹弧结构安装结构的插接柱1-2与第二吹弧件13的第二插孔13-1插接配合。
如图2-4所示,所述壳体1还包括在承接触头安装位内且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1-0上的承接触头定位柱,两个承接触头定位柱中部均设有承接触头轴孔1-3,两个承接触头轴孔1-3分别与承接触头结构的承接触头转轴4两端插接配合且两个承接触头定位柱分别用于与承接触头3限位配合阻止承接触头3沿承接触头转轴4移动,从而保证旋转接触部112c与承接触头3可以可靠闭合。进一步的,所述分隔筋1-9靠近支持轴孔1-5的一端还用于与承接触头3相抵而将其保持在初始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壳体1还包括设置在承接触头安装位内的弹簧座1-7,弹簧座1-7用于容纳作用于承接触头3使其抵靠在分隔筋1-9上的弹簧5的一端。
如图2-4所示,所述壳体1还包括设置在其一对侧壁上的两组连接耳1-8;多个所述壳体1并排设置时,各对应连接耳1-8通过连接螺钉彼此相连,从而实现各壳体1的并排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每组所述连接耳1-8均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连接耳1-8,四个连接耳1-8位于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处。
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包括相对拼合的第一半壳A和第二半壳B,第一半壳A和第二半壳B之间形成安装腔体,两个壳体底壁1-0分别设置在第一半壳A和第二半壳B上。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壳体1沿旋转触头组件11的转动轴向并排设置时,第一半壳A和第二半壳B依次交替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壳体,应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其包括设置在其中部的安装腔体,安装腔体的一对侧壁为一对壳体底壁(1-0),各壳体底壁(1-0)上均设有一个用于转动安装旋转触头组件(11)的支持(11s)的支持轴孔(1-5);
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支持轴孔(1-5)径向两侧且位于两个壳体底壁(1-0)之间的两组分隔筋(1-9),两组分隔筋(1-9)用于与支持(11s)配合将安装腔体分隔为两组接触腔,两组分隔筋(1-9)靠近支持轴孔(1-5)的一端,用于在支持(11s)转动至断开位置时,与支持(11s)配合而将位于两个接触腔内且彼此相邻的旋转接触部(112c)和承接触头(3)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筋(1-9)靠近支持轴孔(1-5)的一端设有外弧形侧面,用于在支持(11s)转动至断开位置时,与支持(11s)的周侧上的内弧形侧面贴合或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分隔筋(1-9),以支持轴孔(1-5)的中心为对称中心,互为中心对称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灭弧装置安装结构,两组灭弧装置安装结构分别布置在两个接触腔内,用于安装两组灭弧装置(2),灭弧装置安装结构包括多组用于安装灭弧装置(2)中各灭弧室(2-0)的灭弧室安装结构,各灭弧室安装结构沿支持轴孔(1-5)的周向依次布置在支持轴孔(1-5)外侧,灭弧室安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1-0)上的两组模块定位筋,两组模块定位筋用于从灭弧室(2-0)两侧对其进行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组接触腔内的两组承接触头安装位,两组承接触头安装位分别靠近两条分隔筋(1-9)设置;所述灭弧装置安装结构包括三组灭弧室安装结构,三组灭弧室安装结构沿支持轴孔(1-5)的周向依次设置;所述壳体还包括中间引弧件安装结构,中间引弧件安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1-0)上的两组中间引弧件插孔(1-6),两组中间引弧件插孔(1-6)用于与中间引弧件(9)插接配合,中间引弧件安装结构邻接远离对应承接触头安装位的两个模块安装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用于安装吹弧结构的吹弧结构安装结构,两组吹弧结构安装结构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1-0)上,吹弧结构安装结构包括多根用于与吹弧结构插接配合的插接柱(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组接触腔内的两组承接触头安装位,两组承接触头安装位分别靠近两条分隔筋(1-9)设置;
所述壳体还包括用于与尾部引弧板(7)插接配合的尾部引弧板安装孔(1-4),两组尾部引弧板安装孔(1-4)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1-0)上,同一接触腔内的引弧片安装孔(1-4)和承接触头安装位分别贴近两条分隔筋(1-9)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底壁(1-0)上的承接触头定位柱,两个承接触头定位柱中部均设有承接触头轴孔(1-3),两个承接触头轴孔(1-3)分别与承接触头转轴(4)两端插接配合且两个承接触头定位柱分别用于与承接触头(3)限位配合阻止其沿承接触头转轴(4)移动;所述分隔筋(1-9)靠近支持轴孔(1-5)的一端还用于与承接触头(3)相抵而将其保持在初始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弹簧座(1-7),弹簧座(1-7)用于容纳作用于承接触头(3)使其抵靠在分隔筋(1-9)上的弹簧(5)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设置在其一对侧壁上的两组连接耳(1-8);多个所述壳体并排设置时,对应的各连接耳(1-8)通过连接螺钉彼此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对拼合的第一半壳(A)和第二半壳(B),第一半壳(A)和第二半壳(B)之间形成安装腔体,两个壳体底壁(1-0)分别设置在第一半壳(A)和第二半壳(B)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61372.7U CN220710144U (zh) | 2023-07-06 | 2023-07-06 | 壳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61372.7U CN220710144U (zh) | 2023-07-06 | 2023-07-06 | 壳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10144U true CN220710144U (zh) | 2024-04-02 |
Family
ID=90448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61372.7U Active CN220710144U (zh) | 2023-07-06 | 2023-07-06 | 壳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10144U (zh) |
-
2023
- 2023-07-06 CN CN202321761372.7U patent/CN2207101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869218U (zh) | 快速跳闸装置及断路器 | |
WO2010139185A1 (zh) | 带辅助支撑件的多极断路器 | |
CN220710144U (zh) | 壳体 | |
CN209981022U (zh)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接触系统 | |
AU2022248029A1 (en) |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ircuit breaker and assembling method | |
CN108766805B (zh)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双断点动触头组件及触头装置 | |
CN110164724B (zh)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 |
CN210606999U (zh)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储能操作机构 | |
CN220774173U (zh) | 开关单元 | |
CN217933522U (zh) | 一种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 |
CN110880428A (zh) | 一种双电源开关的触头结构 | |
CN220710172U (zh) | 旋转触头组件及开关电器 | |
CN214956603U (zh) | 开关装置及旋转开关 | |
CN108666164B (zh) | 旋转式电气开关接触系统及旋转式电气开关 | |
CN220381951U (zh) | 灭弧系统 | |
CN211088097U (zh)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主回路单极装置 | |
CN220456302U (zh) | 旋转隔离开关的触头系统 | |
CN220821387U (zh) | 隔离开关 | |
CN216288261U (zh) | 连接器的驱动机构和断路器 | |
CN220324318U (zh) | 一种直流隔离开关的接触系统 | |
CN215008044U (zh) | 触头机构、开关装置及旋转开关 | |
CN116504555A (zh) | 转换开关 | |
CN220381935U (zh) | 动触头组件 | |
CN218568691U (zh) | 旋转开关的灭弧结构、接触模块以及旋转开关 | |
CN220171985U (zh) |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