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71985U -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 - Google Patents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71985U CN220171985U CN202321640613.2U CN202321640613U CN220171985U CN 220171985 U CN220171985 U CN 220171985U CN 202321640613 U CN202321640613 U CN 202321640613U CN 220171985 U CN220171985 U CN 2201719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movable contact
- shell
- contact assembly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以及接触单元,其动触头组件包括转轴以及设置于转轴内的动触桥,所述动触桥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每个动接触部沿着转轴的径向延伸至转轴之外,还包括壳体,所述转轴转动支撑于所述壳体的容纳腔内,所述壳体开设有两个相对的敞口,所述敞口与容纳腔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转轴装配于壳体的容纳腔内,使动触头组件形成一个整体,利于形成模块化结构的触头机构,方便装配,利于隔离开关的模块化发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
背景技术
随着交直流电器产业的迅速发展,旋转式隔离开关得到了广泛应用。隔离开关是一种同时具备隔离功能和开关功能的开关装置,但在传统的旋转隔离开关中,通常都设置一个动触头组件和一对静触头组件,其中动触头组件位于一对静触头组件之间,动触头组件由操作机构驱动转动,实现与静触头组件的接触与分离,然而,动触头组件通常直接转动装配于外壳内,由于动触头组件的结构较为复杂,其装配过程较为繁琐,既不利于保证配合稳定性,也不利于隔离开关的模块化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动触头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触头组件,包括转轴以及设置于转轴内的动触桥,所述动触桥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每个动接触部沿着转轴的径向延伸至转轴之外,还包括壳体,所述转轴转动支撑于所述壳体的容纳腔内,所述壳体开设有两个相对的敞口,所述敞口与容纳腔连通。
进一步,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有用于限位装配的限位部。
进一步,连接在两个敞口之间的一对壳体侧壁作为支撑壁,所述支撑壁开设有与转轴共轴线的连通孔。
进一步,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还设有环绕连通孔的第一限位部。
进一步,连接在两个敞口之间的一对壳体侧壁作为连接壁,所述每个连接壁与支撑壁相邻,所述连接壁的外表面设有第二限位部。
进一步,所述壳体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壳体包括两个间隔相对的板体,两个板体合围形成两端敞开的空心腔体,所述空心腔体的中空部分作为容纳腔。
进一步,所述壳体开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装配槽。
进一步,两个板体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拼接结构,所述拼接结构使两个板体形成可以插拔拆分的整体;或者,两个板体固定连接为整体。
进一步,所述拼接结构包括至少一对相互配合的卡槽和卡扣,其中一个板体设置有卡槽和/或卡扣,另一个板体设置有卡扣和/或卡槽。
进一步,两个板体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台和定位凹槽,其中一个板体设置有定位凸台和/或定位凹槽,另一个板体设置有定位凹槽和/或定位凸台。
进一步,所述板体的两侧边缘延伸形成延伸部,两个板体同一侧的延伸部对接或搭接形成连接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触头机构,包括一对静触头组件,每个静触头组件包括静接触部,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动触头组件,所述转轴转动设置于一对静触头组件之间,每个静接触部对应与一个动接触部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接触单元,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触头机构。
优选的,在外壳与触头机构的壳体之间设置有两组限位结构,其中一组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一配合部,另一组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限位部和第二配合部,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分别位于壳体相邻的两个侧壁外表面上,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位于外壳相邻的两个内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转轴装配于壳体的容纳腔内,使动触头组件形成一个整体,利于形成模块化结构的触头机构,方便装配,利于隔离开关的模块化发展。
此外,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限位部,当动触头组件装配于接触单元时,保证其稳定装配,特别是,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分别设置于相邻的支撑壁、连接壁的外表面,利于从不同方位限位,进一步提高了装配稳定性。
此外,壳体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分体式结构,其中分体式结构的两个板体可以通过该拼接结构形成可拆卸的整体,具备拆装便利的优点,也可以直接固定为一体以保证牢固性,可以满足不同需求,适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触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中触头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板体的结构示意图(面向容纳腔的一侧);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板体的结构示意图(背对容纳腔的一侧);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接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a-触头机构,1-动触头组件,11-转轴,114-传动轴,12-动触桥,2-静触头组件,21-静接触部,22-接线部,3-壳体,301-板体,302-支撑壁,303-连接壁,304-延伸部,31-装配槽,33-连通孔,341-第一限位部,342-第二限位部,351-卡扣,352-卡槽,361-定位凹槽,40-灭弧室,5-外壳,511-第一配合部,512-第二配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旋转隔离开关包括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和接触模块,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单元,相邻的两个接触单元联动连接,由操作模块的操作机构驱动至少一个接触单元进行分合闸。
具体的,如图1-3、7所示,每个接触单元包括外壳5,在外壳5内设置有触头机构a和一对接线组件(未示出),触头机构a包括动触头组件1和一对静触头组件2,每个静触头组件2与一个接线组件连接,动触头组件1在一对静触头组件2之间转动,用于接通或断开每个接触单元内的主线路,其中,动触头组件1包括转轴11以及设置于转轴11内的一对动接触部,转轴11转动设置于一对静触头组件2之间,在转轴11内设置有一个动触桥12,由动触桥12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每个动接触部沿转轴11的径向延伸至转轴11外,随着转轴11被驱动转动,使每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一个静触头组件2接触或分离;相邻两个接触单元通过转轴11联动连接,从而实现所有接触单元内的触头机构a同步分合闸。
本申请的改进点在于,动触头组件1还包括壳体3,转轴11转动支撑于壳体3的容纳腔内,壳体3开设有两个相对的敞口,敞口与容纳腔相连通,如此,转轴11装配于壳体3的容纳腔内,使动触头组件1形成一个整体,利于形成模块化结构的触头机构a,方便装配,利于隔离开关的模块化发展。
优选的,在壳体3的外表面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可以是凸台,凹槽或者其他结构,用于装配动触头组件1的外壳5内设置有配合部,当动触头组件1装配于接触单元的外壳5内时,由限位部与配合部配合将动触头组件1稳定装配于其中,避免配合不稳定。
具体的,壳体3开设有一对相对的敞口,连接在一对敞口之间的两对壳体3侧壁分别为一对支撑壁302和一对连接壁303,每个连接壁303与一个支撑壁302相邻,支撑壁302开设有连通孔33,连通孔33与转轴11共轴线用于转动支撑转轴11,以及用于从轴向上限制转轴11位置,在壳体3的外表面还设有环绕连通孔33的第一限位部341,也就是在支撑壁302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41,第一限位部341优选为凸台结构;在连接壁303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342,第二限位部342可以是凸台、凹槽等形状,其具体形状以及结构不做具体限制,当动触头组件1装配于外壳5内时,由第一限位部341、第二限位部342分别与设置于外壳5内的第一配合部511、第二配合部512配合,第一配合部511优选为环形槽,第二配合部512形状与第一限位部341的形状相匹配,分别从不同方向对动触头组件1进行限位,有利于提高其装配稳定性。
进一步的,壳体3可以是一体结构(参见图1),也可以是分体结构,当壳体3为分体结构时,优选壳体3包括两个板体301,其中两个板体301可以固定连接为整体,这种结构利于保证两个板体301的连接稳定性,当然,也可以在两个板体301之间形成相互配合的拼接结构,由拼接结构将两个板体301形成可以插拔拆分的整体,方便拆装以及装配动触头组件1,其中拼装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卡扣351和卡槽352,其中卡扣351可以单独或同时装配于两个板体301上,对应的,卡槽352也可以单独或同时装配于两个板体301上。
结合图1-7提供一种动触头组件1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1-3所示,动触头组件1包括壳体3、转轴11和动触桥12,壳体3的容纳腔开设有两个相对的敞口,转轴11转动支撑于两个敞口之间的容纳腔内,动触桥12沿转轴11的径向设置于转轴11内,动触桥12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沿转轴11的径向延伸至转轴11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一个敞口对应,也就是,当动触头组件1进行分合闸转动时,每个动接触部从一个敞口的一侧移动至同一敞口的另一侧,在此过程中,动接触部的部分区域可以伸出敞口外。
具体如图4、5所示,连接在两个敞口之间的两对壳体3侧壁分别为一对支撑壁302和一对连接壁303,每个连接壁303分别与一个支撑壁302相邻,在一对支撑壁302的中部开设有连通孔33,转轴11转动支撑于一对连接壁303之间,且每个连通孔33与转轴11共轴线,使操作机构的输出轴或者相邻两个接触单元的传动轴114可以穿过连通孔33驱动转轴11转动,在支撑壁302的外表面凸出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4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限位部341为环绕于连通孔33外的环形凸台;在连接壁303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限位部342,图5中第二限位部342为条形凹槽,且该条形凹槽的中心轴线与连通孔33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相应的,在用于装配动触头组件1的外壳5内设置有第一配合部511和第二配合部512,具体如图6所示,第一配合部511优选为环形槽,图中外壳5的中部开设有一个中央孔,第一配合部511环绕设置于中央孔的边缘,第二配合部512为凸出的条形凸台,第一配合部511与第一限位部341从平行于转轴11的轴向限位动触头组件1,第二配合部512与第二限位部342从垂直于转轴11的轴向限位动触头组件1,有利于保证其装配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壳体3包括两个间隔相对的板体301,两个板体301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两个板体301合围形成两端敞开的空心腔体,且空心腔体整体为“□”形的腔体,由空心腔体的中空部分作为容纳腔,其中,两个板体301可以分别为“―”和“U”形配合形成,也可以是由两个“U”形的板体301合围而成,或者,两个板体301均为“∟”形。
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优选每个板体301整体呈矩形板状结构,每个板体301的板面两侧设有凸出的延伸部304,使每个板体301呈现“U”形,由两个板体301同一侧的延伸部304配合形成壳体3的一对连接壁303,两个延伸部304可以搭接或者对接形成连接壁303,两个板体301的中部间隔相对形成壳体3的一对支撑壁302。
进一步的,两个板体301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拼接结构,拼接结构包括至少一对相互配合的卡扣351和卡槽352,其中一个板体301设置有卡槽352和/或卡扣351,另一个板体301设置有卡扣351和/或卡槽352,在本实施例中,在其中一个板体301的两个延伸部304中间开设有卡槽352,在另一个板体301的两个延伸部304中间凸出设置有卡扣351,当两个延伸部304对接形成连接壁303时,卡扣351与卡槽352配合形成插拔拆卸的结构,方便在容纳腔内装配转轴11。
优选的,在每个连接壁303开设有装配槽31,每个静触头组件2通过装配槽31与动触头组件1配合,且两个装配槽31关于连通孔33的中心轴线形成旋转对称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个延伸部304的边缘开设有凹槽结构,当两个延伸部304对接时,两个凹槽结构配合形成装配槽31,静触头组件2可以在两个延伸部304对接时被夹紧,由此实现静触头组件2与壳体3的稳定配合。当然,壳体3也可以不设置装配槽31,静触头组件2从壳体3的敞口处延伸至壳体3内部与动触头组件1配合,或者,静触头组件2与动接触部在敞口外配合也同样可以。
进一步的,两个板体30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至少一组定位结构,其中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台(未示出)和定位凹槽361,其中一个板体301设置有定位凸台和/或定位凹槽361,另一个板体301设置有定位凹槽361和/或定位凸台,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板体301的两个延伸部304分别设置有一个定位凹槽361,且两个定位凹槽361关于连通孔33的中心轴线形成旋转对称结构,也就是,图4中两个定位凹槽361分别位于同一个板体301的边角位置,在两个板体301的两个延伸部304分别设置有一个定位凸台,每个定位凸台与一个定位凹槽361配合定位,方便装配。
另外,两个壳体3的延伸部304固定连接在一起,例如通过螺钉或者热铆、超声波铆接等工艺进行粘接,此时,两个延伸部304既可以是端面对接,也可以通过侧面接触,如此可以保证壳体3的稳定性,但不方便拆装,此时需要在连接壁303开设有装配槽31,当然,壳体3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转轴1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在转轴11的内部设置有一个径向槽,动触桥12装配于径向槽内,动触桥12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沿转轴11的径向延伸至转轴11之外;每个静触头组件2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如图2、3所示,静触头组件2包括导电板,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导电板对应穿过一个装配槽31并在两个板体301的作用下被夹紧,导电板的一端设有静接触部21,且静接触部21延伸至容纳腔内用于动接触部配合,导电板的另一端设有接线部22,每个接线部22分别与一个接线组件连接。
另外,每个接触单元内还可以设置灭弧系统,灭弧系统包括与触头机构a配合的灭弧室,由灭弧室配合熄灭触头机构a分断产生的电弧。
另外,在外壳5与触头机构a的壳体3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限位结构,每组限位结构包括凹凸配合限位部和配合部,限位部设置于壳体3的外表面,配合部设置于壳体3内,在本实施例中,外壳5与壳体3之间设置有两组限位结构,其中一组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一配合部511,另一种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限位部342和第二配合部512,其中,第一限位部341、第二限位部342分别位于壳体3相邻的两个侧壁外表面上,第一配合部511、第二配合部512位于外壳5相邻的两个内侧壁上,具体的,环绕于中央槽的边缘的环形槽为第一配合部511用于与壳体3的第一限位部341限位配合,第二配合部512为凸出的条形凸台,第二配合部512设置于限位板53,第一配合部511与第一限位部341,如此,第一配合部511与第一限位部341,以及第二配合部512与第二限位部342分别从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限位触头机构a,有利于保证其装配的稳定性。当然,第一限位部341、第二限位部342、第一配合部511以及第二配合部512的形状不限于上述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动触头组件,包括转轴(11)以及设置于转轴(11)内的动触桥(12),所述动触桥(12)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每个动接触部沿着转轴(11)的径向延伸至转轴(11)之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3),所述转轴(11)转动支撑于所述壳体(3)的容纳腔内,所述壳体(3)开设有两个相对的敞口,所述敞口与容纳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的外表面设有用于限位装配的限位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连接在两个敞口之间的一对壳体(3)侧壁作为支撑壁(302),所述支撑壁(302)开设有与转轴(11)共轴线的连通孔(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的外表面还设有环绕连通孔(33)的第一限位部(34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连接在两个敞口之间的一对壳体(3)侧壁作为连接壁(303),所述每个连接壁(303)与支撑壁(302)相邻,所述连接壁(303)的外表面设有第二限位部(34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为一体结构;
或者,所述壳体(3)包括两个间隔相对的板体(301),两个板体(301)合围形成两端敞开的空心腔体,所述空心腔体的中空部分作为容纳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开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装配槽(31)。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板体(301)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拼接结构,所述拼接结构使两个板体(301)形成可以插拔拆分的整体;或者,两个板体(301)固定连接为整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结构包括至少一对相互配合的卡槽(352)和卡扣(351),其中一个板体(301)设置有卡槽(352)和/或卡扣(351),另一个板体(301)设置有卡扣(351)和/或卡槽(35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板体(301)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台和定位凹槽(361),其中一个板体(301)设置有定位凸台和/或定位凹槽(361),另一个板体(301)设置有定位凹槽(361)和/或定位凸台。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301)的两侧边缘延伸形成延伸部(304),两个板体(301)同一侧的延伸部(304)对接或搭接形成连接壁(303)。
12.触头机构,包括一对静触头组件(2),每个静触头组件(2)包括静接触部(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动触头组件(1),所述转轴(11)转动设置于一对静触头组件(2)之间,每个静接触部(21)对应与一个动接触部配合。
13.接触单元,包括外壳(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5)内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头机构(a)。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在外壳(5)与触头机构(a)的壳体(3)之间设置有两组限位结构,其中一组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一配合部(511),另一组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限位部(342)和第二配合部(512),第一限位部(341)、第二限位部(342)分别位于壳体(3)相邻的两个侧壁外表面上,第一配合部(511)、第二配合部(512)位于外壳(5)相邻的两个内侧壁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40613.2U CN220171985U (zh) | 2023-06-26 | 2023-06-26 |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40613.2U CN220171985U (zh) | 2023-06-26 | 2023-06-26 |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71985U true CN220171985U (zh) | 2023-12-12 |
Family
ID=89054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640613.2U Active CN220171985U (zh) | 2023-06-26 | 2023-06-26 |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71985U (zh) |
-
2023
- 2023-06-26 CN CN202321640613.2U patent/CN22017198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678242B2 (en) | Flexible connector for a circuit interrupter | |
CN220171985U (zh) |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 | |
EP1033733B1 (en) | Forward/reverse circuit for dpdt type switch | |
WO2024152853A1 (zh) | 一种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接触系统和旋转隔离开关 | |
CN108766805B (zh)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双断点动触头组件及触头装置 | |
CN218769344U (zh) | 静接线组件 | |
CN219842922U (zh) |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220381936U (zh) | 静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220381937U (zh) | 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219832500U (zh) | 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 |
CN212113539U (zh) | 一种手动三电源互锁切换供电开关 | |
CN219832499U (zh) |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220171943U (zh) | 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113161203A (zh) | 漏电断路器的取电机构 | |
CN219832498U (zh) | 隔离开关 | |
CN221040927U (zh) | 接通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108666164B (zh) | 旋转式电气开关接触系统及旋转式电气开关 | |
CN220171941U (zh) | 动触头和触头机构 | |
CN220171942U (zh) |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221747035U (zh) | 一种触头结构、极单元、转换开关、低压开关及配电设备 | |
TWI384694B (zh) | Coaxial rotating power connector | |
KR101763340B1 (ko) | 멀티형 콘센트 어셈블리 | |
CN218939562U (zh) | 断路器 | |
CN118824751A (zh) | 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220710144U (zh) | 壳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