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2498U - 隔离开关 - Google Patents

隔离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2498U
CN219832498U CN202321170519.5U CN202321170519U CN219832498U CN 219832498 U CN219832498 U CN 219832498U CN 202321170519 U CN202321170519 U CN 202321170519U CN 219832498 U CN219832498 U CN 2198324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upport
groove
module
s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705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哲
秦志凯
葛伟骏
蒋家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7051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24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24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24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umbler Switches (AREA)

Abstract

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和接触模块,接触模块包括模块壳体和至少一个接触单元,每个接触单元包括动触头组件和一对静触头组件,动触头组件包括触头支持,模块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摆动限位槽和一个轨迹槽,其中轨迹槽位于靠近操作模块的模块壳体的连接壁上,摆动限位槽设置于模块壳体的连接臂上,触头支持设置有沿轨迹槽摆动的配合部,触头支持面向所述摆动限位槽的一端均设置有一个凸出的摆动支撑部,每个摆动支撑部分别沿一个摆动限位槽的槽侧壁滚动,且所述摆动支撑部的滚动面轮廓线为等宽曲线。本实用新型的配合部沿轨迹槽摆动以驱动触头支持转动,摆动支撑部分别沿着摆动限位槽滚动使移动轨迹更长,从而使触头支持获得更大的线速度。

Description

隔离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随着交直流电器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光伏系统中,旋转式隔离开关得到了广泛应用。隔离开关是一种同时具备隔离功能和开关功能的开关装置,其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由操作机构驱动,但在传统的旋转隔离开关中,由于受限于产品的结构,在手动操作合分闸时,动触头组件与操作机构同轴旋转,这种结构使得隔离开关在同等动力储备下,动触头组件的旋转速度达到瓶颈状态,无法提升动触头组件的速度,不利于优化隔离开关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动触头组件移动速度快且可靠性高的隔离开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和接触模块,所述接触模块包括模块壳体和至少一个接触单元,每个接触单元包括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组件和一对静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位于一对静触头组件之间的触头支持,
所述模块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摆动限位槽和一个轨迹槽,其中轨迹槽位于靠近操作模块的模块壳体的连接壁上,所述摆动限位槽设置于模块壳体的连接臂上,所述触头支持设置有沿轨迹槽摆动的配合部,所述触头支持面向所述摆动限位槽的一端均设置有一个凸出的摆动支撑部,每个摆动支撑部分别沿一个摆动限位槽的槽侧壁滚动,且所述摆动支撑部的滚动面轮廓线为等宽曲线。
进一步,所述模块壳体内设置有两个间隔相对的摆动限位槽,且两个摆动限位槽之间至少有一个接触单元。
进一步,其中一个摆动限位槽与轨迹槽位于模块壳体的同一连接壁,另一个摆动限位槽位于远离操作模块的模块壳体的连接壁上。
进一步,其中一个摆动限位槽与轨迹槽位于模块壳体相邻的两个连接壁,另一个摆动限位槽位于远离操作模块的模块壳体的连接壁上。
进一步,所述摆动限位槽与模块壳体共轴线,所述轨迹槽位于偏离模块壳体的轴线位置,且轨迹槽围绕摆动限位槽的一侧设置。
进一步,所述摆动限位槽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且正方形边长与等宽曲线的宽度相等。
进一步,所述摆动支撑部的截面形状由同一平面的奇数条等宽曲线合围而成。
进一步,所述触头支持内设置有沿径向设置的动触桥,动触桥的两端分别作为一个动接触部,每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一个静触头组件的静接触部配合,且所述配合部设置于偏离动触桥的轴线位置的触头支持上。
进一步,在分闸时,所述动触桥的中心轴线与一对静触头组件之间的连线相垂直,所述轨迹槽的两端到摆动限位槽的中心之间的夹角为80~100°。
进一步,所述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层叠设置的接触单元,紧邻传动模块的触头支持设置有配合部和一个摆动支撑部,远离传动模块的触头支持设置有另一个摆动支撑部,相邻两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联动连接。
进一步,相邻两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之间设置有至少两组联动结构,且所有联动结构关于两个触头支持的轴心连线形成旋转对称结构。
进一步,相邻两个接触单元中至少有一个触头支持的一端设置有凸出的转动支撑部,联动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插接部和插槽,所述插槽开设于转动支撑部。
进一步,紧邻传动模块的触头支持还设置有凸出的转动支撑部,所述转动支撑部与摆动支撑部分别位于所述触头支持的相对两端。
进一步,所述模块壳体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顶层基座和底层基座,在顶层基座与底层基座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接触单元,两个摆动限位槽分别开设于顶层基座、底层基座的中心位置,轨迹槽开设于顶层基座。
进一步,所述模块壳体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间基座,所述中间基座位于顶层基座与底层基座之间,所述中间基座和底层基座分别用于装配一个接触单元。
进一步,所述中间基座的中部开设有贯通的中央槽,所述触头支持设置有与中央槽转动配合的转动支撑部,相邻两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之间设有穿过中央槽的联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在触头支持被驱动转动时,配合部沿轨迹槽摆动以驱动触头支持转动,摆动支撑部分别沿着摆动限位槽滚动,相比现有触头支持的支撑部移动轨迹,在驱动力与转动角度相同的条件下,摆动支撑部的移动轨迹更长,从而使触头支持获得更大的线速度,进而提升了动触头组件的移动速度。
此外,两个摆动支撑部分别与两个摆动限位槽对应配合,提高了触头支持与模块壳体的配合程度。
此外,轨迹槽位于偏离模块壳体的轴线位置,使对应轨迹槽的配合部为触头支持提供偏心驱动力,利于摆动支撑部与摆动限位槽的配合,同时也具备拆卸方便的优点。
此外,摆动限位槽的截面形状近似为正方形,且正方形的边长与等宽曲线的宽度相等,特别是摆动支撑部的截面形状为莱洛三角,使摆动支撑部与摆动限位槽紧密配合,提高了摆动限位槽与摆动支撑部的配合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隔离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操作机构、传动件以及顶层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隔离开关移出操作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操作机构、传动件以及三个接触单元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三个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三个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接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模块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顶层基座与顶层基座中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顶层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2是本实用新型中顶层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顶层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顶层接触单元中第一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中间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中中间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中中间接触单元的转动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中中间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层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层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层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的摆动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层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1a1-顶层基座,1b1-中间基座,1c1-底层基座,101-摆动限位槽,102-轨迹槽,103-中央槽,12a-第一支撑件,12b-第二支撑件,13-动触桥,14-静触头组件,2-操作模块,20-操作机构,21-转动件,31-传动件,311-传动部,312-驱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所示,隔离开关包括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2、传动模块和接触模块,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单元,传动模块传动连接在操作模块2与一个接触单元之间,由操作机构20驱动该接触单元进行分合闸,当接触模块包括一个以上的接触单元时,优选操作机构20通过传动模块驱动最靠近操作模块2的一个接触单元进行分合闸运动,其余接触单元通过相互联动连接实现同步动作,当然,所有接触单元均与传动模块连接也同样可以。
如图2-6所示,其中,操作模块2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的操作机构20,传动模块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置于第二壳体内的传动件31,接触模块包括模块壳体,在模块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接触单元,由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模块壳体依次层叠拼装形成隔离开关的外壳,操作机构20的输出轴一端作为操作端伸出第一壳体外,输出轴的另一端作为输出端伸入第二壳体内与传动件31连接,由传动件31驱动紧邻传动模块的接触单元进行分合闸运动。
具体的,如图3、6、7所示,每个接触单元包括触头机构和一对接线组件,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组件11和一对静触头组件14(图7中仅展示了一对静触头组件14中的一个静触头组件14),每个静触头组件14与一个接线组件连接,动触头组件11在一对静触头组件14之间转动,用于接通或断开每个接触单元内的主线路,其中,动触头组件11包括触头支持12以及设置于触头支持12内的一对动接触部,触头支持12转动设置于一对静触头组件14之间,随着触头支持12被驱动转动,每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一个静触头组件14接触或分离;相邻两个接触单元通过触头支持12联动连接,从而实现所有接触单元内的触头机构同步分合闸。
本申请的改进点在于,模块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摆动限位槽101和一个轨迹槽102,其中轨迹槽102位于靠近操作模块2的模块壳体的连接壁上,所述摆动限位槽101设置于模块壳体的连接壁上,所述触头支持12设置有沿轨迹槽102摆动的配合部123,所述触头支持12面向所述摆动限位槽101的一端均设置有一个凸出的摆动支撑部121,每个摆动支撑部121分别沿一个摆动限位槽101的槽侧壁滚动,且所述摆动支撑部121的滚动面轮廓线为等宽曲线。
如此,在触头支持12被驱动转动时,配合部123沿轨迹槽102摆动以驱动触头支持12转动,摆动支撑部121分别沿着摆动限位槽101滚动,相比现有触头支持12的支撑部移动轨迹,在驱动力与转动角度相同的条件下,摆动支撑部121的移动轨迹更长,从而使触头支持12获得更大的线速度,进而提升了动触头组件11的移动速度。
优选的,摆动限位槽101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摆动限位槽101间隔相对,且在两个摆动限位槽10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接触单元,如此,在应用于多个接触单元时,利于保证其稳定性;进一步的,其中一个摆动限位槽101与轨迹槽102位于模块壳体的同一连接壁,另一个摆动限位槽101位于远离操作模块2的模块壳体的连接壁上,如此,每个摆动限位槽101对应一个摆动支撑部121,两个摆动支撑部分别与两个摆动限位槽对应配合,提高了触头支持与模块壳体的配合程度;当然,其中一个摆动限位槽101与轨迹槽102可以位于模块壳体相邻的两个连接壁上,另一个摆动限位槽101位于远离操作模块2的模块壳体的连接壁上,也能实现相同的效果。
优选的,如图7-10所示,摆动限位槽101与模块壳体的共轴线,轨迹槽102位于偏离模块壳体的轴线位置,且轨迹槽102围绕摆动限位槽101的一侧设置,对应的,沿轨迹槽102移动的配合部123可以被操作模块2直接或间接驱动,优选配合部123通过传动模块与操作机构连接,在操作机构20的驱动下,使操作模块可以为触头支持12提供偏心的驱动力,如此结构不会干扰两个摆动支撑部121与摆动限位槽101的配合,同时也方便拆卸。
优选的,摆动限位槽101的截面形状近似为正方形,且正方形的边长与等宽曲线的宽度相等,摆动支撑部121用于转动支撑动触头组件11,使摆动支撑部121与摆动限位槽101紧密配合,提高了摆动限位槽101与摆动支撑部121的配合程度。当然,摆动限位槽101的截面也可以是长方形,但长方形的短边长与等宽曲线的宽度相等,其长边长度也仅是略大于短边长度,此时摆动支撑部121与摆动限位槽101的配合紧密程度略差。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摆动限位槽101的截面是指垂直于摆动限位槽101的截面,其截面形状基本呈现正方形或长方形,其边角处为圆弧角,但其边长关系满足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边长关系,以下不再重复说明。
进一步的,摆动支撑部121的截面形状由同一平面的奇数条等宽曲线合围而成,优选摆动支撑部121的截面形状是由三条等宽曲线合围而成的莱洛三角,具备加工简单,配合程度高的优点,当然,摆动支撑部12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由五条、七条或者更多条等宽曲线合围而成,但随着等宽曲线的数目增多,其加工难度以及外径会相应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将一个曲线图放在两条平行线中间,使之与这两平行线相切,无论这个曲线图如何运动,只要它还是在这两条平行线内,就始终与这两条平行线相切,这样的曲线为等宽曲线,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称为等宽曲线的宽度。莱洛三角是指分别以正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以正三角的边长为半径作圆弧,由三段圆弧组成的曲边三角形,莱洛三角的三条曲边分别为三条等宽曲线,对应的,以正五边形的顶点为圆心,以正五边形的对角线为半径作圆弧,由五段圆弧组成的曲边五边形,此时曲边五边形的五条曲边为五条等宽曲线,其他不再赘述。
结合图1-22提供隔离开关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开关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2、传动模块以及接触模块。
如图1、2和4所示,操作模块2包括第一壳体,在第一壳体内装配有操作机构20,操作机构20的输出轴一端作为操作端,操作端可以设置把手部,手动操作把手部可以驱动输出轴进行绕轴转动,从而位于操作机构20储能,操作机构20的输出轴另一端作为输出端,在输出端连接有转动件21,转动件21随输出轴转动并与传动模块传动连接。
如图2-4所示,传动模块包括第二壳体和传动件31,其中传动件31与转动件21共轴线,在传动件31与转动件21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传动结构,传动结构至少为两组,且每组传动结构位于偏离传动件31与转动件21的轴线位置,传动结构偏离转动件21、传动件31的轴线,利于提升传动件31与转动件21之间的联动稳定性,优选的,所有传动结构关于传动件31、转动件21的轴线形成旋转对称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结构包括相互插接配合的传动部311和传动槽,转动件21面向传动模块的一端开设有两个传动槽,且两个传动槽关于转动件21的轴心形成旋转对称的结构,传动件31上凸出设有两个传动部311,且两个传动部311关于传动件31的轴线形成旋转对称的结构,每个传动部311与一个传动槽对应插接,具备拆装便利,连接稳定的优点。
如图2、4所示,传动件31与接触模块联动连接,也就是,在传动件31与接触模块的动触头组件11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驱动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紧邻传动件31的接触单元中的触头支持12与传动件31之间设有驱动结构,其中驱动结构偏离传动件31、触头支持12的轴线,由驱动结构为接触模块提供偏心的驱动力,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驱动部312和配合部123,其中驱动部312为凸出设置于传动件31的凸台结构,配合部123设置于触头支持12用于与驱动部312配合。
如图1、3-7所示,接触模块包括模块壳体,在模块壳体内设置有三个接触单元。如图7所示,每个接触单元均包括壳体、一对接线组件和触头机构,其中,壳体包括连接壁以及两对侧壁,每对侧壁间隔相对且每个侧壁垂直连接于连接壁,在壳体层叠设置后,所有壳体的侧壁对应连接形成模块壳体的侧壁,每个壳体的连接壁为模块壳体的连接壁,相邻两个模块壳体的连接壁间隔相对,且与模块壳体的中心轴线相垂直,一对接线组件分别设置于每个壳体的相对两侧,壳体的侧壁开设有与接线组件对应的接线孔,触头机构设置于一对接线组件之间,其中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组件11和一对静触头组件14,其动触头组件11转动装配于壳体的中部,一对静触头组件14分别设置于动触头组件11的相对两侧,且一对静触头组件14分别关于动触头组件11的中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每个静触头组件14对应与一个接线组件连接,静触头组件14以及接线组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如图5-7、11、13所示,动触头组件11包括触头支持12,其中触头支持12开设有接触槽127,优选接触槽127沿着触头支持12的圆周侧壁开设,每个静触头组件14的静接触部可以对应伸入接触槽127内,在接触槽127内装配有一对动接触部,一对动接触部关于触头支持12的轴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优选的,在分闸时,一对动接触部之间的连线与一对静触头组件14之间的连线相垂直,触头支持12在被驱动旋转80~100°后,每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一个静接触部对应配合,实现触头机构的合闸;相邻的两个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11通过触头支持12联动连接,也就是在相邻两个触头支持12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联动结构,优选的,联动结构至少为两组,且每组联动结构位于偏离触头支持12的轴线位置,利于提升相邻两个触头支持12的联动稳定性,进一步的,所有联动结构关于触头支持12的轴线形成旋转对称结构,且每组联动结构与每组传动结构共轴线,提高了操作模块2、传动模块以及接触模块之间的配合稳定性以及同步性,优选联动结构包括插接配合的插接部124和插槽125。
如图1-3、7-10、15和1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接触单元的壳体均为一侧敞开的槽状结构,相邻两个槽状结构相互盖合以实现封闭,相应的,由多个槽状结构共同拼装形成模块壳体,为方便描述,模块壳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顶层基座1a1、两个中间基座1b1以及底层基座1c1,其中顶层基座1a1、中间基座1b1以及底层基座1c1的底壁分别作为两个模块壳体的连接壁,顶层基座1a1盖合于一个中间基座1b1上,另一个中间基座1b1盖合于底层基座1c1上,每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机构和接线组件对应的装配于一个中间基座1b1或者底层基座1c1。另外,顶层基座1a1可以作为第二壳体,传动件31转动装配于顶层基座1a1与第一壳体之间,也就是传动件31装配于顶层基座1a1背对中间基座1b1的一侧。
结合图3、5和6-15详细介绍最靠近操作模块2的接触单元,为方便描述,最靠近操作模块2的接触单元简称为顶层接触单元。
如图3、5、6、8-10和15所示,顶层接触单元包括壳体、触头机构和一对接线组件,该壳体包括中间基座1b1以及盖合于中间基座1b1的顶层基座1a1,中间基座1b1整体呈现矩形槽状,在中间基座1b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安装槽,每个安装槽内分别装配有一个静触头组件14和一个接线组件,在中间基座1b1的侧壁开设有接线孔,每个安装槽的侧壁开设有一个接线孔,两个接线孔关于中间基座1b1的中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且每个接线孔对应位于中间基座1b1靠近边角的位置;在中间基座1b1的底壁中央设置有中央槽103,中央槽103贯通中间基座1b1的底壁,中央槽103既可以用于与装配于中间底座的动触头组件11转动配合,也可以为相邻两个触头支持12之间的联动结构提供贯穿位置。
如图10所示,顶层基座1a1与中间基座1b1结构类似,顶层基座1a1设置有与中间基座1b1相同的安装槽和接线组件,与中间基座1b1所不同的是,在顶层基座1a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摆动限位槽101,摆动限位槽101用于与触头支持12的摆动支撑部121配合,摆动限位槽101可以贯通顶层基座1a1的底壁,也可以仅是开口朝向中间基座1b1的凹槽结构,图中摆动限位槽101贯通顶层基座1a1的底壁(也就是靠近操作模块2的模块壳体的连接壁),且摆动限位槽101的截面呈正方形,在摆动限位槽101的一侧开设有轨迹槽102,轨迹槽102整体呈弧形且环绕于摆动限位槽101的一侧,其中轨迹槽102的两端到触头支持12之间的圆心角范围为80~100°,轨迹槽102与触头支持12的配合部123对应,传动件31的驱动部312穿过轨迹槽102与配合部123联动。
如图11-14所示,顶层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11包括触头支持12和动触桥13,沿着触头支持12的圆周侧壁开设有接触槽127,动触桥13沿触头支持12的径向设置,动触桥13的两端分别作为一个动接触部延伸至触头支持12的接触槽127内;触头支持12背对操作模块2的一端设置有联动结构的插槽125和/或插接部124,用于与相邻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联动连接,插槽125和/或插接部124的数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优选位于同一触头支持12的所有插槽125和/或插接部124关于触头支持12的轴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利于提高联动稳定性;进一步的,触头支持12面向中间基座1b1的中心位置凸出设置有转动支撑部122,转动支撑部122可以与中央槽103转动配合,利于保持触头支持12的转动稳定性,优选在转动支撑部122设置插槽125,方便相邻两个触头支持12的联动结构穿过中央槽103,也利于简化结构。
触头支持12面向顶层基座1a1的中心位置凸出设有摆动支撑部121,此时摆动支撑部121与转动支撑部122分别位于触头支持12的相对两侧,摆动支撑部121的滚动面轮廓线为等宽曲线,优选的,摆动支撑部121的外径小于转动支撑部122的外径,有利于实现触头支持12转动稳定性;在摆动支撑部121的一侧凸出设置有配合部123,配合部123位于偏心位置并与轨迹槽102对应,传动模块的驱动部312与配合部123联动连接,使操作模块2通过传动模块向触头支持12输出偏心的驱动力,此时配合部123在轨迹槽102内移动以驱动触头支持1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配合部123的转动轨迹的圆心角范围为80~100°,如此,动触桥13随触头支持12的转角范围也是80~100°,从而与静触头组件14配合;摆动支撑部121随着触头支持12的转动,其滚动面沿着摆动限位槽101的槽侧壁滚动,本实施例中,摆动支撑部121的截面形状为莱洛三角,摆动限位槽101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且正方形的边长与等宽曲线的宽度相等,在保证触头支持12获得较大线速度的同时,也使摆动支撑部121与摆动限位槽101紧密配合,提高了摆动限位槽101与摆动支撑部121的配合程度。
简述其原理,以摆动支撑部121的截面形状为莱洛三角,摆动限位槽101截面形状为正方形。
当摆动限位槽101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且正方形边长与等宽曲线的宽度相等时,莱洛三角的三端分别与摆动限位槽101的三个槽侧壁接触,当触头支持12被驱动转动一周,莱洛三角的端部沿摆动限位槽101的槽侧壁转动一周,其摆动轨迹为近似于摆动限位槽101截面形状的正方形,而截面为圆形的摆动支撑部121在摆动限位槽101内转动一周,其移动轨迹为内接于摆动限位槽101内的圆形,由此可知,当驱动力一定且转动角度一定时,移动轨迹长的线速度更大,因此,截面形状为莱洛三角的摆动支撑部121能够获得更大的线速度,从而提升了动触头组件11的移动速度。需要说明的是,当摆动限位槽101的截面为长方形时,该长方形的短边边长与等宽曲线的宽度相同,此时摆动支撑部121的移动轨迹更长,触头支持12获得线速度更大,但可能会影响动触头机构的配合稳定性。
另外,本实施例的触头支持12可以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本实施例优选分体式触头支持12。
如图11-14所示,触头支持12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支撑件12a和第二支撑件12b,第一支撑件12a与第二支撑件12b均为直径相同的圆盘形,在第一支撑件12a面向第二支撑件12b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插接部124,且两个插接部124关于第一支撑件12a的轴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第一支撑件12a背对第二支撑件12b的一端中央凸出形成转动支撑部122,转动支撑部122与中间基座1b1的中央槽103转动配合,且转动支撑部122的端面可以穿过中央槽103与相邻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对应(也就是与位于中间位置的接触单元内的触头支持12相对应),在转动支撑部122的端面开设有两个插槽125,且两个插槽125关于第一支撑件12a的轴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具备连接稳定,拆装便利的优点。
第二支撑件12b背对第一支撑件12a的中心位置凸出设置有摆动支撑部121,摆动支撑部121的截面形状为莱洛三角,在摆动支撑部121的一侧设有一个凸台结构,该凸台结构作为配合部123开设有凹槽,该凹槽用于与传动模块的驱动部312插接,方便拆装,也保证了配合稳定性;优选的,配合部123设置在偏离动触桥13的轴线位置,也就是配合部123到触头支持12的轴心连线与动触桥13的轴线呈夹角,配合部123与动触桥13错位设置,利于拆装动触头组件11,提高动触头组件11与其他部件的配合程度;第二支撑件12b还设置有与两个插接部124对应插接的通孔129,且通孔129分别位于摆动支撑部121的两侧,插接配合的第一支撑件12a、第二支撑件12b具备拆装方便的优点,在本实施例中,插接部124插接于插槽125内但并不凸出于第二支撑件12b,防止插接部124凸出于第二支撑件12b与顶层基座1a1摩擦,从而干扰摆动支撑部121与摆动限位槽101,以及配合部123与轨迹槽102的配合流畅性。
当第一支撑件12a与第二支撑件12b插接配合后,第一支撑件12a的边缘与第二支撑件12b的边缘之间形成的间隙作为接触槽127,动触桥13沿径向限位设置于两个插接部124之间,使动触桥13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延伸至接触槽127内,进一步的,第一支撑件12a、第二支撑件12b分别开设有一个径向凹槽,两个径向凹槽对接形成装配槽,该装配槽对应位于两个插接部124之间用于限位装配动触桥13,优选的,在装配槽与动触桥13之间设置有防呆结构,防呆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防呆凸起和防呆凹槽。
优选的,如图13所示,第一支撑件12a与第二支撑件12b之间还设置有卡接结构,卡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卡扣1281和卡槽1282,在本实施例中,卡扣1281凸出设置于第二支撑件12b面向第一支撑件12a的一侧,卡槽1282开设于第一支撑件12a,进一步增强了第一支撑件12a与第二支撑件12b的装配稳定性,同时也具备拆卸便利的优点。
当然,当触头支持12为一体结构时,沿触头支持12的圆周侧壁开设有接触槽127,在触头支持12一端的中心位置凸出设置摆动支撑部121,在触头支持12的同一端偏心位置凸出设置有配合部123,且配合部123到触头支持12的轴心连线与动触桥13的轴线呈夹角,在背对摆动支撑部121的触头支持12另一端设置有转动支撑部122,转动支撑部122的端面开设有至少两个插槽125,设置于触头支持12内的动触桥13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延伸至接触槽127内。
另外,触头支持12的边缘还开设有一对安装缺口126,每个安装缺口126分别与接触槽127连通,每个静触头组件14对应从安装缺口126处转入接触槽127内,方便动触头组件11可以一体装配于中间基座1b1内,一对安装缺口126之间的连接线与动触桥13的中心轴线相垂直,配合部123到两个安装缺口126的距离不一致,配合部123更靠近其中一个安装缺口126。结合图1、3-7和15-18详细介绍位于中间位置的接触单元,为方便描述,位于中间位置的接触单元简称为中间接触单元。
如图2所示,中间接触单元包括壳体、触头机构和一对接线组件,其中,中间接触单元的壳体为另一个中间基座1b1,该中间基座1b1结构与顶层接触单元的中间基座1b1结构相同,触头机构的一对静触头组件14以及一对接线组件与顶层接触单元的相同,触头机构的动触头组件11结构类似于顶层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11。
如图3-6和16-18所示,中间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11包括触头支持12和动触桥13,沿着触头支持12的圆周侧壁开设有接触槽127,动触桥13沿触头支持12的径向设置,动触桥13的两端分别作为一个动接触部延伸至触头支持12的接触槽127内;与顶层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所不同的是,中间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不再设置摆动支撑部121和驱动部312,而是在触头支持12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联动结构,用于与相邻两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联动连接,其中,触头支持12面向顶层接触单元的一端设置有凸出的插接部124,插接部124与顶层接触单元中触头支持12的插槽125对应插接,触头支持12背对顶层接触单元的一端中央凸出设置有转动支撑部122,转动支撑部122与顶层接触单元的转动支撑部122相同,用于与中间接触单元的中间基座1b1转动配合并设有插槽125。
结合图16-18提供一种分体式的触头支持12,该触头支持12适用于中间接触单元。
触头支持12包括隔相对的第一支撑件12a和第二支撑件12b,第一支撑件12a与第二支撑件12b均为直径相同的圆盘形,在第一支撑件12a面向第二支撑件12b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插接部124,且两个插接部124关于第一支撑件12a的轴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第二支撑件12b设置有与两个插接部124对应插接的通孔129,插接部124穿过通孔129后仍凸出于第二支撑件12b的表面用于与顶层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插接;第一支撑件12a背对第二支撑件12b的一端中央凸出形成转动支撑部122,转动支撑部122与中间基座1b1的中央槽103转动配合,在转动支撑部122的端面开设有两个插槽125,两个插槽125用于与另一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插接配合,且两个插槽125关于第一支撑件12a的轴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具备连接稳定,拆装便利的优点。
当第一支撑件12a与第二支撑件12b插接配合后,第一支撑件12a与第二支撑件12b相互限位的卡接结构,配合形成的接触槽127、限位动触桥13的装配槽、防呆结构以及方便触头支持12装配的安装缺口126均与顶层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相同。同理,中间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也可以是一体结构。
结合图1、3-7和19-22详细介绍最远离操作模块2的接触单元,为方便描述,最远离操作模块2的接触单元简称为底层接触单元。
如图3-7和19所示,底层接触单元包括底层基座1c1、触头机构和一对接线组件,底层基座1c1与中间基座1b1结构近似,底层基整体呈矩形槽状并开设有与中间基座1b1相同的安装槽和接触孔,其中触头机构的静触头组件14以及接线组件与另外两个接触单元的相同,与中间基座1b1所不同的是,在底层基座1c1的底壁中央设置有圆形凹槽,该圆形凹槽的槽底与动触头组件11接触,通过增大动触头组件11与底层基座1c1的接触面,提高动触头组件11的转动稳定性;在底层基座1c1的底壁中心位置,也就是圆形凹槽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个摆动限位槽101,且位于底层基座1c1与顶层基座1a1的摆动限位槽101中轴线,且两个摆动限位槽101的形状相同,其截面形状均为正方形。
底层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11包括触头支持12和动触桥13,触头支持12的圆周侧壁开设有接触槽127,动触桥13沿触头支持12的径向设置,动触桥13的两端分别作为一个动接触部延伸至触头支持12的接触槽127内;触头支持12与相邻触头支持12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联动结构,图6中,底层接触单元与中间接触单元设置的触头支持12设置有相同的插接部124,底层接触单元的插接部124用于与中间接触单元的插槽125对应插接,从而实现联动连接;触头支持12面向底层基座1c1的中心位置凸出设有摆动支撑部121,优选的,底层接触单元的摆动支撑部121与顶层接触单元的摆动支撑部121结构相同,也就是,两个摆动支撑部121的截面形状均为莱洛三角,其滚动面轮廓线为等宽曲线,当触头支持12被驱动转动时,摆动支撑部121的滚动面沿着摆动限位槽101的槽侧壁滚动,摆动支撑部121与摆动限位槽101的配合原理与顶层接触单元相同。
结合图3-6和20-22提供一种分体式动触头组件11,该动触头组件11适用于底层接触单元。
如图20-22所示,触头支持12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支撑件12a和第二支撑件12b,第一支撑件12a与第二支撑件12b均为直径相同的圆盘形,在第一支撑件12a面向第二支撑件12b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插接部124,且两个插接部124关于第一支撑件12a的轴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第一支撑件12a背对第二支撑件12b的一端中央凸出形成台阶面120,该台阶面120被限位于圆形凹槽内用于增大底层基座1c1与第一支撑件12a的接触面,第一支撑件12a背对第二支撑件12b的中心位置(也就是台阶面120的中心位置)凸出设置有摆动支撑部121,摆动支撑部121的截面形状为莱洛三角,第二支撑件12b设置有与两个插接部124对应插接的通孔129,插接配合的第一支撑件12a、第二支撑件12b具备拆装方便的优点,另外,插接部124对应从通孔129穿出后凸出于第二支撑件12b,用于与中间接触单元的插槽125插接。
当第一支撑件12a与第二支撑件12b插接配合后,第一支撑件12a与第二支撑件12b相互限位的卡接结构,配合形成的接触槽127、限位动触桥13的装配槽、防呆结构以及方便触头支持12装配的安装缺口126均与顶层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相同。同理,底层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也可以是一体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支撑部122的外径大于摆动支撑部121的外径,且所有插接部124均对应位于摆动支撑部121的外侧,利于保证联动连接的稳定性。
提供隔离开关的第二实施例,隔离开关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2、传动模块以及接触模块,其中操作模块2和传动模块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接触模块包括模块壳体以及三个接触单元,模块壳体由顶层基座1a1、两个中间基座1b1以及底层基座1c1拼接而成。
顶层接触单元包括一个中间基座1b1以及盖合于该中间基座1b1的顶层基座1a1,在顶层基座1a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中央槽103和轨迹槽102,在中间基座1b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摆动限位槽101,此时,摆动限位槽101与轨迹槽102位于壳体相邻的两个连接壁上,也就是位于模块壳体的相邻两个连接壁,其余接线孔、安装槽等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对应的,装配于壳体内的静触头组件14和接线组件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动触头组件包括触头支持12以及设置于触头支持12的动触桥13,触头支持12设有分别与摆动限位槽101、轨迹槽102和中央槽103配合的摆动支撑部121、转动支撑部122以及配合部123,其中,摆动限位部121与配合部123位于触头支持12的相对两侧,转动支撑部122与配合部123位于触头支持12的同一侧,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触头支持12相同。
本实施例的触头支持12也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其摆动支撑部121对应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2a的中心位置,且摆动支撑部121背对第二支撑件12b,同时,摆动支撑部121上需要开设与第一实施例功能相同的插槽125,用于与相邻触头支持12的插接部124插接,转动支撑部122与配合部123设置于第二支撑件12背对第一支撑件12a的一侧,其余结构可以采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顶层接触单元的中央槽103和转动支撑部122的尺寸可以相应缩小,防止干扰配合部与轨迹槽102的配合;另外,本实施例的联动结构相对于第一实施例需要采用尺寸较小的结构,也就是插接部124和插槽125的单个尺寸缩小,相邻两个插接部124或插槽125之间的间距缩小,其余两个接触单元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
提供隔离开关的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开关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2、传动模块以及接触模块,其中操作模块2和传动模块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接触模块包括模块壳体以及三个接触单元,其中模块壳体由顶层基座1a1、两个中间基座1b1以及底层基座1c1拼接而成,顶层接触单元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相同。
底层接触单元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其中底层基座1c1的中心位置不再设置摆动限位槽101,仅设置一个凹槽结构的中央槽102,在盖合于底层基座1c1的中间基座1b1的中心位置开设摆动限位槽101,对应的,触头支持12设有与摆动限位槽101配合的摆动支撑部121,此时摆动支撑部121背对底层基座1c1,触头支持12面向底层基座1c1的一侧可以设置转动支撑部122。
当触头支持12为分体式结构时,也就是在第一支撑件12a面向底层基座1c1的一侧设置转动支撑部122,在第二支撑件12b背对底层基座1c1的一侧设置摆动支撑部121,同时,插接部124设置于摆动支撑部121上,对应的,插接部124和插槽125的单个尺寸缩小,相邻两个插接部124或插槽125之间的间距缩小,以便插接部124可以穿过摆动限位槽101与相邻触头支持12的插槽125插接,从而实现联动。
提供隔离开关的第四实施例,隔离开关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2、传动模块以及接触模块,其中操作模块2和传动模块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接触模块包括模块壳体以及三个接触单元,模块壳体由顶层基座1a1、一个中间基座1b1以及底层基座1c1拼接而成,其顶层基座1a1、中间基座1b1以及底层基座1c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三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机构以及接线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中两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机构、接线组件设置于顶层基座1a1与中间基座1b1之间,或者,两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机构、接线组件设置于中间基座1b1与底层基座1c1之间。
提供隔离开关的第五实施例,隔离开关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2、传动模块以及接触模块,其中操作模块2和传动模块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接触模块包括模块壳体,其中模块壳体包括相互盖合的盖体和底座,其中盖体、底座分别类似第一实施例的顶层基座1a1和底层基座1c1,盖体和底座均包括侧壁以及连接在侧壁之间的连接壁,盖体与底座的侧壁对接形成模块壳体的侧壁,盖体的连接壁与底座的连接壁间隔相对并分别作为模块壳体的两个连接壁,其中盖体开设有一个摆动限位槽101和轨迹槽102,底座设置有另一个摆动限位槽101,三个接触单元共用一个模块壳体,三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机构以及接线组件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其中三个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11层叠设置并联动连接,顶层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设置有配合部123和摆动支撑部121分别与盖体的轨迹槽102和摆动限位槽101配合,底层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设置摆动支撑部121并与底座的摆动限位槽101配合,每个接触单元的静触头组件14、接线组件可以固定于模块壳体的侧壁。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接触模块可以包括一个接触单元、两个接触单元或者更多接触单元。
当接触模块包括一个接触单元时,该接触单元包括触头机构和一对接线组件,其中触头机构的静触头组件14、接线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动触头组件11包括触头支持12和动触桥13,其中动触桥13与触头支持12的装配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触头支持12面向盖体的一端设置有配合部123和摆动支撑部121,触头支持12面向底座的一端设置有摆动支撑部121,且配合部123、摆动支撑部121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
另外,触头支持12可以是分体结构,触头支持12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支撑件12a和第二支撑件12b,其中第一支撑件12a采用第一实施例中底层接触单元中的第一支撑件12a,第二支撑件12b采用第一实施例中顶层接触单元中的第二支撑件12b。
当接触模块包括两个接触单元时,其中靠近操作模块2的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11采用第一实施例中顶层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11,远离操作模块2的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11采用底层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11,相邻两个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11通过相互配合的插槽125、插接部124联动连接。
当接触模块包括多于三个接触单元时,其中靠近操作模块2的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11采用第一实施例中顶层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11,远离操作模块2的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11采用底层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11,其余接触单元采用第一实施例中的中间接触单元的动触头组件11,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11联动连接。
提供隔离开关的第六实施例,隔离开关包括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操作模块2和传动模块,其中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单元,且仅有一个接触单元设置有摆动支撑部121。
当接触单元仅为一个时,该接触单元可以采用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中的顶层接触单元。
当接触单元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其顶层接触单元可以与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顶层接触单元,其余接触单元采用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中间接触单元;或者,其底层接触单元采用第一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的底层接触单元,其顶层接触单元采用第一实施例的顶层接触单元,但不再设置摆动支撑部121和摆动限位槽101,本实施例的其余接触单元采用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中间接触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隔离开关,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2)和接触模块,所述接触模块包括模块壳体和至少一个接触单元,每个接触单元包括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组件(11)和一对静触头组件(14),所述动触头组件(11)包括位于一对静触头组件(14)之间的触头支持(12),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块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摆动限位槽(101)和一个轨迹槽(102),其中轨迹槽(102)位于靠近操作模块(2)的模块壳体的连接壁上,所述摆动限位槽(101)设置于模块壳体的连接臂上,所述触头支持(12)设置有沿轨迹槽(102)摆动的配合部(123),所述触头支持(12)面向所述摆动限位槽(101)的一端均设置有一个凸出的摆动支撑部(121),每个摆动支撑部(121)分别沿一个摆动限位槽(101)的槽侧壁滚动,且所述摆动支撑部(121)的滚动面轮廓线为等宽曲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壳体内设置有两个间隔相对的摆动限位槽(101),且两个摆动限位槽(101)之间至少有一个接触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摆动限位槽(101)与轨迹槽(102)位于模块壳体的同一连接壁,另一个摆动限位槽(101)位于远离操作模块(2)的模块壳体的连接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摆动限位槽(101)与轨迹槽(102)位于模块壳体相邻的两个连接壁,另一个摆动限位槽(101)位于远离操作模块(2)的模块壳体的连接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限位槽(101)与模块壳体共轴线,所述轨迹槽(102)位于偏离模块壳体的轴线位置,且轨迹槽(102)围绕摆动限位槽(101)的一侧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限位槽(101)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且正方形边长与等宽曲线的宽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支撑部(121)的截面形状由同一平面的奇数条等宽曲线合围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支持(12)内设置有沿径向设置的动触桥(13),动触桥(13)的两端分别作为一个动接触部,每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一个静触头组件(14)的静接触部配合,且所述配合部(123)设置于偏离动触桥(13)的轴线位置的触头支持(12)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在分闸时,所述动触桥(13)的中心轴线与一对静触头组件(14)之间的连线相垂直,所述轨迹槽(102)的两端到摆动限位槽(101)的中心之间的夹角为80~100°。
10.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层叠设置的接触单元,紧邻传动模块的触头支持(12)设置有配合部(123)和一个摆动支撑部(121),远离传动模块的触头支持(12)设置有另一个摆动支撑部(121),相邻两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联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之间设置有至少两组联动结构,且所有联动结构关于两个触头支持(12)的轴心连线形成旋转对称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接触单元中至少有一个触头支持(12)的一端设置有凸出的转动支撑部(122),联动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插接部(124)和插槽(125),所述插槽(125)开设于转动支撑部(12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紧邻传动模块的触头支持(12)还设置有凸出的转动支撑部(122),所述转动支撑部(122)与摆动支撑部(121)分别位于所述触头支持(12)的相对两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壳体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顶层基座(1a1)和底层基座(1c1),在顶层基座(1a1)与底层基座(1c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接触单元,两个摆动限位槽(101)分别开设于顶层基座(1a1)、底层基座(1c1)的中心位置,轨迹槽(102)开设于顶层基座(1a1)。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壳体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间基座(1b1),所述中间基座(1b1)位于顶层基座(1a1)与底层基座(1c1)之间,所述中间基座(1b1)和底层基座(1c1)分别用于装配一个接触单元。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基座(1b1)的中部开设有贯通的中央槽(103),所述触头支持(12)设置有与中央槽(103)转动配合的转动支撑部(122),相邻两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12)之间设有穿过中央槽(103)的联动结构。
CN202321170519.5U 2023-05-15 2023-05-15 隔离开关 Active CN2198324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0519.5U CN219832498U (zh) 2023-05-15 2023-05-15 隔离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0519.5U CN219832498U (zh) 2023-05-15 2023-05-15 隔离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2498U true CN219832498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47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70519.5U Active CN219832498U (zh) 2023-05-15 2023-05-15 隔离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24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08634A1 (en) Flexible screen support device and flexible screen terminal
CN110417964B (zh) 一种折叠组件、屏幕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14658749B (zh) 铰链机构和电子设备
CN205666157U (zh) 一种隔离开关以及接地开关结构
CN219832498U (zh) 隔离开关
US20240212955A1 (en)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switching device
CN219842922U (zh)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CN216749634U (zh) 开关装置的操作机构及开关装置
JPH0357155A (ja) 電池用ケース
CN219832499U (zh)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CN212182731U (zh) 一种接驳器轨道装置
KR20050076651A (ko) 접속작업 중에 접촉자의 위치가 자동적으로 조절되는zif 커넥터
CN110164724B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US11049676B2 (en) Center turn and twist mechanism of a switchgear
CN220171985U (zh)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
EP3913650B1 (en) Manual dual-power transfer switch
CN216624087U (zh) 开关电器
CN217485343U (zh) 旋转式隔离开关
CN220672412U (zh) 动触头组件和隔离开关
CN201156493Y (zh) 一种高压交流隔离开关
CN220381936U (zh) 静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CN220774145U (zh) 接触系统
CN220171986U (zh)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
CN219286624U (zh) 一种新型三轴联动大功率三通道旋转关节结构
CN221041741U (zh) 数据组件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