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4145U - 接触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接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4145U
CN220774145U CN202322008889.5U CN202322008889U CN220774145U CN 220774145 U CN220774145 U CN 220774145U CN 202322008889 U CN202322008889 U CN 202322008889U CN 220774145 U CN220774145 U CN 2207741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necting part
static
wiring
grou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0888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哲
葛伟骏
张家政
顾斌斌
秦志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0888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41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41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41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系统,其包括至少两组沿第一轴线并排设置的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绕第一轴线转动设置的动触头组件以及两组分别布置在动触头组件径向两侧且与其配合的静触头,两组静触头分别为右静触头和左静触头,静触头包括用于与动触头组件接触导通的静接触部以及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接线部;所述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中,两个右静触头为一组触头对,两个左静触头为一组触头对;所述触头对中,在第一投影上,各静接触部彼此重合;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中,在第一投影上,至少一组触头对的两个静触头彼此重合;所述接触系统,其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和接线。

Description

接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旋转隔离开关,其开关本体由多个开关单元堆叠拼合而成,各开关单元内均设有触头机构,触头机构包括配合使用的动触头组件和两个静触头,动触头组件转动而与两个静触头闭合和断开;相邻开关单元的两组静触头以交叉形式布置,也即是在开关本体垂直于动触头组件的转动轴线的投影上,一个开关单元的两个静触头位于一个四边形的相对的一对顶角处,另一个开关单元的两个静触头位于该四边形的相对的另一对顶角处;上述布局设计必然导致相邻开关单元存较多的差异性,导致组装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此外,动触头组件的触头支持,常由两部分沿动触头组件的转动轴向相对拼接而成,而且触头支持两端设置传动连接结构,应用时,存在触头支持的两部分同步性差和长时间使用发生相对旋转而损坏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接触系统,其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和接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接触系统,其包括至少两组沿第一轴线并排设置的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绕第一轴线转动设置的动触头组件以及两组分别布置在动触头组件径向两侧且与其配合的静触头,两组静触头分别为右静触头和左静触头,静触头包括用于与动触头组件接触导通的静接触部以及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接线部;所述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中,两个右静触头为一组触头对,两个左静触头为一组触头对;所述触头对中,在第一投影上,各静接触部彼此重合;
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中,在第一投影上,至少一组触头对的两个静触头彼此重合。
进一步的,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中,在第一投影上,各触头对的两个静触头彼此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触头机构的右静触头和左静触头,以第一轴线为对称中心,互为中心对称结构。
进一步的,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中,在第一投影上,两组右静触头完全重合,两组左静触头的接线部相对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静触头还包括连接部,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依次相连;所述右静触头的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分别为第一静接触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接线部,第一静接触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接线部均为板状结构,第一静接触部和第一连接部共平面,第一接线部与第一连接部弯折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静触头还包括连接部,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依次相连;所述左静触头的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分别为第二静接触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接线部,第二静接触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接线部均为板状结构且共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接线部为直板形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静触头还包括连接部,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依次相连;所述左静触头的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分别为第二静接触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接线部,第二静接触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接线部均为板状结构且共平面;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部内段和第二连接部外段,第二连接部内段一端与第二静接触部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外段一端弯折相连,第二连接部外段另一端与第二接线部弯折相连,第二连接部内段和第二接线部分别向第二连接部外段两侧弯折;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中,在第一投影上,两个第二连接部内段至少部分重叠,两个第二连接部外段向两个第二连接部内段两侧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上,相邻两组触头机构的动触头组件彼此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触头支持和动触头,触头支持包括相对拼合的支持盖和支持座,动触头被压紧在支持盖和支持座之间;所述触头支持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其轴向两端的插头部和插孔部,插头部包括主插头和副插头,主插头设置在支持盖背离支持座的一侧上,副插头设置在支持座面向支持盖的一侧上,副插头穿过支持盖的支持盖孔而与主插头并排;所述插孔部设置在支持座上,与插头部适配。
本实用新型接触系统,其相邻两组触头机构中,在第一投影上,各触头对的接触部彼此重合,上述布局方式,使各动触头组件保持同步动作和姿态与对应静触头闭合和断开,应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内时,有利于简化开关单元的内部结构,而且各开关单元的动触头组件无需进行区分,提高零部件的通用性;而且,其相邻两组触头机构中,在第一投影上,至少一组触头对的两个静触头彼此重合,有利于简化接触系统的接线操作,使外接导线的走线更加整洁简单。
此外,所述动触头组件,其插头部由设置在支持盖上的主插头与设置在支持座上的副插头组合而成,提高了插头部的结构强度,保证其与外部结构插接相连的可靠性,保证支持盖和支持座在触头支持转动过程中动作同步性,而且用于相邻触头支持插接相连时,保证了各动触头组件的转动同步性。所述支持一端设置插头部且另一端设置插孔部,二者适配,多个旋转触头组件并排联动设置时,简化各旋转触头组件的连接结构和操作,而且保证各支持的连接强度和动作一致性;而且,所述插头部的副插头和插孔部均设置在支持座上,在多个触头支持联动设置时,进一步提高了各触头支持的动作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开关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开关单元的投影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去除了动触头组件的接触系统的投影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去除了动触头组件的接触系统的投影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去除了动触头组件的接触系统的投影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动触头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支持盖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支持盖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支持座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支持座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0开关本体;
u开关单元;
c触头机构;
1动触头组件;1s触头支持;1-1支持盖;1-10上侧板;1-11主插头;1-12支持盖孔;1-13卡脚;1-14上占位凸台;1-2支持座;1-21动触头安装槽;1-22副插头;1-23卡孔;1-24下占位凸台;1-25副插孔;1-26主插孔;1-201承载柱;1-200下侧板;1-201承载柱;1-3动触头;1-30动接触部;
2静触头;2-1右触头;2-10第一静接触部;2-11第一连接部;2-12第一接线部;2-2左触头;2-20第二静接触部;2-21第二连接部;2-22第二接线部;
3单元壳体;3-1支持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旋转隔离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旋转隔离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9所示,本实用新型旋转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机构(图中未示出)和开关本体0,开关本体0包括至少一组开关单元u,开关单元u包括单元壳体3以及设置在单元壳体3内的触头机构c,各开关单元u的触头机构c共同组成开关本体0的接触系统,触头机构c包括转动设置的动触头组件1以及设置在动触头组件1径向两侧的两组静触头2,动触头组件1绕第一轴线转动设置且包括触头支持和动触头1-3,动触头1-3设置在触头支持上(优选为插置在触头支持内)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动接触部1-30,两组静触头2分别为右静触头2-1和左静触头2-2,两组动接触部1-30分别与两组静触头2配合,组成两组接触对(也即是右静触头2-1与一个动接触部1-30为一组接触对,左静触头2-2与另一个动接触部1-30为一组接触对),操作机构与各开关单元u的动触头组件1传动相连,驱动各动触头组件1转动而与对应的静触头2闭合和分断。进一步的,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灭弧系统,灭弧系统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动触头组件1径向两侧的灭弧装置,灭弧装置分别与两组接触对配合,用于熄灭两组接触对闭合和分断时产生的电弧。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机构由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开关本体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开关单元u,各开关单元u沿第一轴线堆叠;所述操作机构与开关本体沿第一轴线堆叠在一起。
如图1-8所示,所述静触头2包括用于与动触头组件1接触导通的静接触部以及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接线部,两个静触头2的静接触部分别用于与动触头1-3的两组动接触部1-30接触导通。
如图1-8所示,所述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相邻两组触头机构c中,两个右静触头2-1为一组触头对,两个左静触头2-2为一组触头对。所述触头对中,在第一投影上,各静接触部彼此重合,也即是,两组右静触头2-1的静接触部彼此重合,两组左静触头2-2的静接触部彼此重合。所述静触头2的静接触部的上述布局方式,使各动触头组件3保持同步动作和姿态与对应静触头2闭合和断开,应用于旋转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u内时,有利于简化开关单元u的内部结构,而且各开关单元u的动触头组件1无需进行区分,提高零部件的通用性。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c中,在第一投影上,至少一组触头对的两个静触头彼此重合,也即是,两个左静触头2-2重合和/或两个右静触头2-1重合,有利于简化接触系统的接线操作,使外接导线的走线更加整洁简单。进一步的,所述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上,相邻两组触头机构c的动触头组件1彼此重合。
具体的,如图3、5、7所示,所述相邻两组触头机构c中,位于上方的触头机构c的动触头组件1、左静触头2-2和右静触头2-1分别为上动触头组件1a、左上静触头2-2a和右上静触头2-1a,位于下方的触头机构c的动触头组件1、左静触头2-2和右静触头2-1分别为下动触头组件1b、左下静触头2-2b和右下静触头2-1b;如图4、6、8所示,在所述第一投影上,上动触头组件1a和下动触头组件1b重合,左上静触头2-2a和左下静触头2-2b的静接触部重合,右上静触头2-1a和右下静触头2-1b的静接触部重合。
如图1-8所示,所述静接触部优选为接触刀结构,为静接触刀;所述动接触部1-3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动接触板,两个动接触板之间形成夹持口;所述静接触部与动接触部1-30闭合时,静接触部夹持在加持口内,也即是静接触部插入动接触部1-30的两个动接触板之间与之接触,静接触部被两个动接触板夹紧。进一步的,所述静接触部和动接触部1-30还可以设置在并设置的多个接触刀与并排设置的多个夹持口插接配合的方式。
作为其他实施例,所述静接触部和动接触部1-30并不排斥现有技术中其他实现方式。
如图1-8所示,所述静触头2还包括连接部,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依次相连。进一步的,所述静触头2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本实施例中,静触头2优选为一体式结构。
如图1-4所示,为所述接触系统的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旋转隔离开关优选采用第一实施例的接触系统。
如图2和4所示,本实施例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上,相邻两组触头机构c中,两组右静触头2-1重合,两组左静触头2-2的静接触部重合,两组左静触头2-2的接线部相对间隔设置,也即是,在一个三角形中,两组左静触头2-2的静接触部位于一个顶点处,两组左静触头2-2的接线部分别位于另外两个顶点处,从而增大两组左静触头2-2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绝缘间隙。进一步的,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两组左静触头2-2的静接触部位于该三角形的钝角对应的顶点处,两组左静触头2-2的接线部位于该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对应的顶点处。进一步的,该三角形为钝角等腰三角形。
如图3-4所示,所述右静触头2-1的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分别为第一静接触部2-10、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接线部2-12,三者均为板状结构,第一静接触部2-10和第一连接部2-11共平面,第一接线部2-12与第一连接部2-11弯折相连且优选垂直相连。进一步的,所述触头机构c还包括紧固件,紧固件与第一接线部2-12配合用于将第一接线部2-12与外接导线连接在一起。所述紧固件优选包括第一接线螺钉和第一瓦片,第一接线螺钉与第一接线部2-12螺纹连接,第一瓦片套设在第一接线螺钉上且与第一接线部2-12相对,用于压紧与第一接线部2-12电连接的外接导线。
如图3-4所示,所述左静触头2-2的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分别为第二静接触部2-20、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接线部2-22,三者均为板状结构且优选共平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2-21包括第二连接部内段和第二连接部外段,第二连接部内段一端与第二静接触部2-20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外段一端弯折相连(优选为直角相连),第二连接部外段另一端与第二接线部2-22弯折相连(优选为直角相连),第二连接部内段和第二接线部2-22分别向第二连接部外段两侧弯折;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c中,在第一投影上,两个第二连接部内段至少部分重叠,两个第二连接部外段向两个第二连接部内段两侧弯折。具体的,所述右静触头2-2整体呈Z字形结构,第二接线部2-22的自由端凸出在单元壳体3外部且优选垂直于单元壳体3的侧壁,本实施例中,第二接线部2-22凸出在单元壳体3的左侧壁3l外侧且垂直于左侧壁3l,用于与电路板焊接;如图4所示方向,两组第二连接部外段分别向两个第二连接部内段的上下两侧弯曲。
如图4所示,所述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上,相邻两组触头机构c中,两组左静触头2-2整体呈半边大口括号形结构。
如图9-13所示,所述动触头组件1包括触头支持1s和动触头1-3,触头支持1s包括设置在其轴向中部的承载柱1-201以及环绕承载柱1-201的环形槽,也即是触头支持1s的中部外径小于触头支持1s的两端外径,形成位于触头支持1s的轴向中部的环形槽,触头支持1s中部设置为承载柱1-201,触头支持1s中部设置为承载柱1-201且环形槽沿承载柱1-201周向环绕承载柱1-201设置,动触头1-3插置在承载柱1-201内且两端分别为两个至少部分位于环形槽内的动接触部1-30,也即是动触头1-3两端分别设置两个动接触部1-30,每个动接触部1-30至少部分位于环形槽内,两个动接触部1-30分别凸出在承载柱1-201的径向两侧且将环形槽分隔为两个半环形槽(优选为两个基本对称的弧形槽),两个半环形槽用于分别供两组静触头2插入而与对应动接触部1-30闭合和断开,半环形槽一端设有静触头位,用于在动触头组件1转动至断开位置时容纳对应静触头2,也即是两个半环形槽各设置一个静触头位,两个静触头位分别为左静触头位和右静触头位,动触头组件1转动至断开位置时,左静触头2-2和右静触头2-1均保持静止,左静触头位相对于左静触头2-2转动使左静触头2-2进入左静触头位内,右静触头位相对于右静触头2-1转动使右静触头2-1进入右静触头位内。所述触头支持1s还包括沿动触头组件1的轴向凸起的占位凸台,每组半环形槽的相对的两个内侧面中,至少一个内侧面上设有占位凸台,占位凸台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动接触部1-30和静触头位之间。所述占位凸台能使对应半环形槽的宽度(也即是半环形槽的两个侧壁的间距)减小,形成窄缝,从而在静触头2和对应动接触部1-30分断时,由于动触头组件1外部空间与环形槽的尺寸差距更大,有利于使电弧尽快从环形槽内移出,减小电弧对于动触头1-3和静触头2的烧蚀,延长触头机构c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如图3、5、7、9所示,所述半环形槽的两个内侧面上下相对设置,设置在位于上方的内侧面上的占位凸台向下凸起,设置在位于下方的内侧面上的占位凸台则向上凸起。
如图11和12所示,所述占位凸台,在承载柱1-201的周向(也即是动触头组件1的转动方向)上,两端分别延伸至该占位凸台所在半环形槽的内侧面两端,静触头2与对应动接触部1-30断开过程中始终与占位凸台相对,使电弧始终处于狭窄空间内,从而加速电弧移出环形槽内。
如图11和12所示,所述占位凸台,在承载柱1-201的径向上,一端邻接承载柱1-201且另一端向对应半环形槽外沿延伸。进一步的,所述占位凸台,在承载柱1-201的径向上,宽度与该占位凸台所在半环形槽的内侧面的宽度相同,从保证静触头2在与对应动接触部1-30断开过程中,始终与占位凸台相对,使电弧始终处于狭窄空间内,从而加速电弧移出环形槽内。
如图3、5、7、9、11-12所示,每组所述半环形槽的两个内侧面上均设有占位凸台,两组占位凸台相对凸起。
如图11和12所示,所述占位凸台设有多个凹槽,各凹槽沿承载柱1-201的周向并排间隔设置,凹槽又有利于保证壁厚均匀,以防止触头支持1s脱模时发生变形。所述占位凸台的横截面,也即是占位凸台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截面,优选为扇面形结构。
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占位凸台包括多个子凸台,各子凸台沿承载柱1-201的周向并排间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半环形槽的两个内侧面上的子凸台交错设置,也即是一个内侧面上的子凸台与另一个内侧面上的两个子凸台之间的空隙相对。
具体的,如图9、11、12所示,每组所述半环形槽的两个内侧面上均设有占位凸台,分别为上占位凸台1-14和下占位凸台1-24,两组占位凸台相对凸起。如图11-12所示,所述半环形槽的两个内侧面分别被对应占位凸台完全占满。
如图3、5、7、9-13,所述触头支持1s还包括上侧板1-10和下侧板1-200,上侧板1-10和下侧板1-200分别布置在承载柱1-201的轴向两侧,上侧板1-10和下侧板1-200之间形成有环绕承载柱1-201的环形槽,也即是上侧板1-10和下侧板1-200相对而构成环形槽的一对侧壁,承载柱1-201的圆周侧壁则构成环形槽的底壁。
具体的,如图3、5、7、9所示方向,所述上侧板1-10和下侧板1-200上下相对设置,承载柱1-201布置在上侧板1-10和下侧板1-200之间且其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侧板1-10和下侧板1-200配合(相连或抵接),设置在上侧板1-10内侧面上的占位凸台向下凸起,设置在下侧板1-20的内侧面上的凸台向上凸起。
如图9、12-13所示,所述下侧板1-200设有两组分别与两组半环形槽连通的避让缺口,避让缺口用于供对应静触头2通过而进入对应半环形槽内,从而简化组装操作,提高组装效率。进一步的,两个所述避让缺口分别与两个静触头位相对连通。具体的,如图1-3、5、7所示,组装时,所述静触头2预装在单元壳体3内,动触头组件1从上方下移装入单元壳体3的支持轴孔3-1内,由于避让缺口的存在,无需移动静触头2即可将静触头2装入动触头组件1的环形槽内。
如图9-13所示,所述触头支持1s包括相对拼合的支持盖1-1和支持座1-2,支持盖1-1包括上侧板1-10,支持座1-2包括承载柱1-201和下侧板1-200,二者优选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触头支持1s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其轴向两端的插头部和插孔部,插头部包括主插头1-11和副插头1-22,主插头1-11设置在支持盖1-1背离支持座1-2的一侧(具体为上侧板1-10背离支持座1-2的一侧)上,副插头1-22设置在支持座1-2面向支持盖1-1的一侧(具体为承载柱1-201面向支持盖1-1的一端)上,副插头1-22穿过支持盖1-1的支持盖孔1-12而与主插头1-11并排;所述触头支持1s还包括设置在其轴向另一端上的插孔部,插孔部设置在支持座1-2上,与插头部适配。所述动触头组件1,其插头部由设置在支持盖1-1上的主插头1-11与设置在支持座1-2上的副插头1-22组合而成,提高了插头部的结构强度,保证其与外部结构插接相连的可靠性,保证支持盖1-1和支持座1-2在触头支持1s转动过程中动作同步性,而且用于相邻触头支持1s支持插接相连时,保证了各动触头组件1的转动同步性。所述支持一端设置插头部且另一端设置插孔部,二者适配,多个旋转触头组件并排联动设置时,简化各旋转触头组件的连接结构和操作,而且保证各支持的连接强度和动作一致性;而且,所述插头部的副插头和插孔部均设置在支持座1-2上,在多个触头支持1s联动设置时,相邻两个触头支持1s中,一个触头支持1s的插孔部与另一个触头支持1s的插头部插接配合,进一步提高了各触头支持1s的动作一致性。进一步的,所述触头支持1s的转动轴线,也即是第一轴线,从主插头1-11中部穿过,主插头1-11和副插头1-22间隔设置,两组副插头1-22分别布置在主插头1-11的两侧。进一步的,两组所述副插头1-22对称设置在主插头1-11的两侧。进一步的,所述插孔部包括主插孔1-26和副插孔1-25,主插孔1-26与主插头1-11适配,副插孔1-25与副插头1-22适配。
如图9和12所示,所述承载柱1-201中部设置动触头安装槽1-21,动触头1-3插置在动触头安装槽1-21内,上侧板1-10将动触头1-3压紧限位在动触头安装槽1-21内。
如图9-13所示,所述触头支持1s还包括卡扣结构,支持盖1-1和支持座1-2通过卡扣结构相连。所述支持座1-2和支持盖1-1通过卡扣结构相连,简化了二者之间的装配操作,提高装配效率。进一步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配合使用的卡脚1-13和卡孔1-23,一个设置在支持盖1-1上,另一个设置支持座1-2上。进一步的,所述支持盖1-1和支持座1-2通过四组卡扣结构相连,四组卡扣结构分布在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处。
如图5-6所示,为所述接触系统的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上,各触头机构c的右静触头2-1重合,各触头机构c的左静触头2-2重合。
如图5-6所示,所述触头机构c中,右静触头2-1和左静触头2-2,以第一轴线为对称中心,互为中心对称结构,有利于进一步减少接触系统的零部件种类,便于提高生产和装配效率。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接触系统中,右静触头2-1和左静触头2-2的结构优选与第一实施例的右静触头2-1结构相同。
如图7-8所示,为所述接触系统的第三实施例。
如图7-8所示,本实施例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上,各触头机构c的右静触头2-1重合,各触头机构c的左静触头2-2重合。
如图7-8所示,所述触头机构c中,右静触头2-1与第一实施例接触系统的右静触头2-1结构相同。
如图7-8所示,所述左静触头2-2的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分别为第二静接触部2-20、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接线部2-22,第二静接触部2-20、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接线部2-22均为板状结构且共平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接线部2-22为直板形一体结构,第二接线部2-22的自由端优选凸出在单元壳体3外部,用于与电路板焊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接触系统,其包括至少两组沿第一轴线并排设置的触头机构(c);所述触头机构(c)包括绕第一轴线转动设置的动触头组件(1)以及两组分别布置在动触头组件(1)径向两侧且与其配合的静触头(2),两组静触头(2)分别为右静触头(2-1)和左静触头(2-2),静触头(2)包括用于与动触头组件(1)接触导通的静接触部以及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接线部;所述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c)中,两个右静触头(2-1)为一组触头对,两个左静触头(2-2)为一组触头对;所述触头对中,在第一投影上,各静接触部彼此重合;
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c)中,在第一投影上,至少一组触头对的两个静触头彼此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c)中,在第一投影上,各触头对的两个静触头彼此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机构(c)的右静触头(2-1)和左静触头(2-2),以第一轴线为对称中心,互为中心对称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c)中,在第一投影上,两组右静触头(2-1)完全重合,两组左静触头(2-2)的接线部相对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2)还包括连接部,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依次相连;所述右静触头(2-1)的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分别为第一静接触部(2-10)、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接线部(2-12),第一静接触部(2-10)、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接线部(2-12)均为板状结构,第一静接触部(2-10)和第一连接部(2-11)共平面,第一接线部(2-12)与第一连接部(2-11)弯折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2)还包括连接部,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依次相连;所述左静触头(2-2)的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分别为第二静接触部(2-20)、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接线部(2-22),第二静接触部(2-20)、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接线部(2-22)均为板状结构且共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接线部(2-22)为直板形一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2)还包括连接部,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依次相连;所述左静触头(2-2)的静接触部、连接部和接线部分别为第二静接触部(2-20)、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接线部(2-22),第二静接触部(2-20)、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接线部(2-22)均为板状结构且共平面;所述第二连接部(2-21)包括第二连接部内段和第二连接部外段,第二连接部内段一端与第二静接触部(2-20)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外段一端弯折相连,第二连接部外段另一端与第二接线部(2-22)弯折相连,第二连接部内段和第二接线部(2-22)分别向第二连接部外段两侧弯折;相邻两组所述触头机构(c)中,在第一投影上,两个第二连接部内段至少部分重叠,两个第二连接部外段向两个第二连接部内段两侧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系统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投影上,相邻两组触头机构(c)的动触头组件(1)彼此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组件(1)包括触头支持(1s)和动触头(1-3),触头支持(1s)包括相对拼合的支持盖(1-1)和支持座(1-2),动触头(1-3)被压紧在支持盖(1-1)和支持座(1-2)之间;所述触头支持(1s)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其轴向两端的插头部和插孔部,插头部包括主插头(1-11)和副插头(1-22),主插头(1-11)设置在支持盖(1-1)背离支持座(1-2)的一侧上,副插头(1-22)设置在支持座(1-2)面向支持盖(1-1)的一侧上,副插头(1-22)穿过支持盖(1-1)的支持盖孔(1-12)而与主插头(1-11)并排;所述插孔部设置在支持座(1-2)上,与插头部适配。
CN202322008889.5U 2023-07-28 2023-07-28 接触系统 Active CN2207741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8889.5U CN220774145U (zh) 2023-07-28 2023-07-28 接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8889.5U CN220774145U (zh) 2023-07-28 2023-07-28 接触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4145U true CN220774145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13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08889.5U Active CN220774145U (zh) 2023-07-28 2023-07-28 接触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41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8450B (zh) 具有旋轉功能之電源插頭
US20100203776A1 (en) Socket Contact
CN2629244Y (zh) 电连接器
TWI596844B (zh) 電連接器
CN201523136U (zh) 电气接插件
EP378374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20774145U (zh) 接触系统
JP2000150030A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結線方法
KR101407104B1 (ko) 회전삽입구가 구비된 멀티탭
CN220381935U (zh) 动触头组件
GB2319122A (en) Bayonet electrical power coupling
JP2009283423A (ja) 配線ダクト接続装置
WO2016082715A1 (zh) 一种时间继电器插座
CN110829128A (zh) 一种轨道插座及轨道插座配电系统
CN112992592A (zh) 一种动触头及旋转式开关接触系统
EP3968467A1 (en) Elastic pin structure for busbar plug-in box and plug-in structure for plug-in busbar groove
CN220381936U (zh) 静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CN103325584B (zh) 耐电弧主电流触头装置及开关设备
US3181106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JP2022083285A (ja) コネクタ
US6511351B2 (en) Connector system
CN214411029U (zh) 一种动触头及旋转式开关接触系统
JP3753484B2 (ja) 高密度接続用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に使用される接触子
CN115296096A (zh) 一种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
CN219842922U (zh)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