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96096A - 一种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96096A
CN115296096A CN202210950119.XA CN202210950119A CN115296096A CN 115296096 A CN115296096 A CN 115296096A CN 202210950119 A CN202210950119 A CN 202210950119A CN 115296096 A CN115296096 A CN 1152960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cable
socket
spring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5011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96096B (zh
Inventor
龚小龙
陈少华
罗浩
张辉信
杨贵新
范建平
梁锋
刘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95011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960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96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960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960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960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其中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头的前端连接插座,所述插头的末端设有缆线进出通道;所述插头内部设有与所述缆线进出通道连通的空腔;所述插头内部还设有簧片,所述簧片的一端伸入至所述空腔内,所述簧片的另一端与插座内的内接端子连接;缆线通过所述缆线进出通道伸入所述空腔内后,以使得缆线端子通过所述簧片与所述内接端子连接。本公开的连接器通过对插头内部进行设计,减小了连接器的大小。

Description

一种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9月24日、申请号为201910905899.4、名称为“一种连接器、缆线端子及基站系统”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通信行业的发展,数据传输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通信基站的密度也越来越大,但新建站的站址资源却越来越少,这样就要求基站的体积更小,作为基站电源接口的连接器,体积也要相应减小,特别是对于5G项目的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线单元)基站。5G时代速率更高,其整机功耗相比于4G整机大大提升,因此要求连接器在很小的体积下其通流能力大幅提升;并且AAU基站的安装基本是上塔安装,连接器需便于工程现场安装与维护。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以满足上述业界需求。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以解决连接器体积大,现场安装和维护不方便,以及通流能力低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的前端连接插座,所述插头的末端设有缆线进出通道;
所述插头内部设有与所述缆线进出通道连通的空腔;
所述插头内部还设有簧片,所述簧片的一端伸入至所述空腔内,所述簧片的另一端与插座内的内接端子连接;缆线通过所述缆线进出通道伸入所述空腔内后,以使得缆线端子通过所述簧片与所述内接端子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缆线端子,其设置为将缆线固定在如上所述的连接器中;所述缆线端子面对弹片的一侧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缆线端子与所述簧片接触的一侧表面为平面。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系统,包括:基站、电源、缆线,以及如上所述的连接器;所述缆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所述缆线的另一端通过缆线端子接入所述连接器的插头,所述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基站。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通过在插头内设置空腔,并在空腔的较小的空间内使其与缆线进出通道相连通,减小了连接器的大小。安装时缆线端子通过缆线进出通道直接插入插头的空腔内,操作简单可靠,适用性广。该连接器可以包括弹片,缆线可带动弹片的压线端朝着缆线端子前进的方向移动并逐渐压紧缆线端子,进一步使操作简便。连接器可以没有紧锁螺钉,因此减少了连接器漏电和雷击的风险。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头内部插入缆线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定位块和顶杆形状及二者相对位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缆线端子解锁过程中的插头内部零件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缆线端子取出后的插头内部零件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单个簧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个视角下的插头内部簧片和弹片排布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个视角下的插头内部簧片和弹片排布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头与插座的插合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头防误差双排键槽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座防误差双排键位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座和插座接触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座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头插座快速插拔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缆线端子插入连接器内部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三提供的基站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设置为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设置为限制本公开。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实施例一
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最常见的一种部件,设置为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安装好连接器后必须保证电流顺畅、连续和可靠地流通。
连接器一般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部分设置为连接供电侧,一般为连接缆线,插座部分固定在待供电一侧,插头和插座通过机械力插接在一起,以使得电流通过连接器流入待供电器件。常规的大电流连接器通常通过紧锁螺钉压线方式将缆线固定在连接器内,但螺钉压线方式占用的空间大,并且操作不方便,安装时需要有较大的操作空间,不利于对空间要求较高的情况。
为解决常规的大电流连接器采用紧锁螺钉压线方式而造成的占用空间大,安装不方便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请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头内部插入缆线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连接器包括插头1和插座2,插头1的前端连接插座2,插头1的末端设有缆线进出通道11;
插头1内部设有与缆线进出通道11连通的空腔12,在空腔12内设置有凸形弹片13,在空腔12内还设置有弹片支撑件14,弹片支撑件14伸入至弹片13内部并将弹片13抵靠在空腔12的内壁上,弹片13的两端分别为压线端131和支撑端132,其中弹片13的支撑端132为固定端,其固定在空腔12内,弹片13的压线端131为可转动端,其可以在空腔12内绕着与弹片13与弹片支撑件14的接触位置转动;
插头1内部靠近前端的位置还设有簧片15,簧片15的一端伸入至空腔12内,缆线3通过缆线进出通道11伸入空腔12内后,弹片13的压线端131能够在弹力的作用下将缆线3前端的缆线端子31压紧在簧片15位于空腔12内的那部分上,簧片15的另一端与插座2内的内接端子4连接,从而使得缆线3前端的缆线端子31通过簧片15与插座2内的内接端子4连接。
其中,可选的,空腔12的内壁使用绝缘材料,弹片13的材料使用不锈钢;如图2所示,弹片13的形状为两端翘起的大致倒U型或倒V型;
弹性支撑件14具有圆形顶端,其伸入至弹片13内部时,该圆形顶端抵在弹片13的内壁上;进一步地,该圆形顶端与弹片13接触的位置设有至少一个凸起(例如两个凸起),便于更好地抵住弹片13内壁;
缆线3前端的缆线端子31为管状端子;缆线端子31未插入空腔12内时,弹片13的压线端131并未接触缆线端子31,此时压线端131与簧片15的距离较近,一般小于2mm;缆线端子31插入空腔12内时,其一个侧面能够触碰到弹片13的压线端131,并带动压线端131朝着缆线端子31前进的方向移动,而缆线端子31的相对另一侧面与簧片15的一侧表面接触;簧片15与缆线端子31接触位置的背面(即簧片15的另一侧表面)由空腔12的内壁支撑;
在缆线端子31插入空腔12内的过程中,弹片13的支撑端132保持不动,弹片13的压线端131在缆线端子31的带动下朝着缆线端子31前进的方向移动,以使得弹片13的弹性变形提供压紧力(即压线时需要的夹持力),从而形成一个弹片压紧机构;该弹片压紧机构可兼容4~16mm2的缆线,满足缆线端子的保持力,使缆线端子31与簧片15接触可靠;
缆线端子31与簧片15为面接触,以形成较大的有效接触面积;弹片13的压线端131与缆线端子31的接触位置(可称为压线位置)约为缆线端子前端的1/3处,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采用非螺钉压线的方式,通过在插头1内部设置空腔12,且缆线3前端的缆线端子31通过缆线进出通道11伸入到空腔12内时,设置在空腔12内的弹片13的支撑端132保持不动,弹片13的压线端131在缆线端子31的带动下朝着缆线端子31前进的方向移动,并使弹片13逐渐压紧缆线端子31,直至将缆线端子31压紧在一端伸入至空腔12内的簧片15上,而簧片15的另一端与插座2内的内接端子4连接,从而实现缆线3前端的缆线端子31与插座2内的内接端子4的连接;可见,相比于采用非螺钉压线的方式的连接器,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通过弹片提供压线时需要的压紧力,减小了连接器的大小;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操作简单可靠,适用性广,由于连接器没有紧锁螺钉,减少了连接器漏电和雷击的风险;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兼容线径广,操作简单,产品温升低,使用寿命长。
请参照图3至图5,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定位块和顶杆形状及二者相对位置的局部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缆线端子解锁过程中的插头内部零件工作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缆线端子取出后的插头内部零件工作状态示意图。如图3至图5所示,进一步的,插头1的末端还设有顶杆移动通道和定位块移动通道;顶杆移动通道设置在缆线进出通道11与弹片13之间并与空腔12连通,定位块移动通道与顶杆移动通道呈预设角度(例如90°)并与之连通;定位块移动通道内设有定位块16,顶杆移动通道内设有顶杆17,且定位块16能够沿定位块移动通道来回移动,顶杆17能够沿顶杆移动通道来回移动,且顶杆17能够向前移动至将弹片13的压线端131从缆线端子31上顶开;顶杆17上设有弹性件171,弹性件171的一端固定在顶杆17的前部,弹性件17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其向后延伸(即向插头末端的方向延伸)并向接近定位块移动通道的方向凸起,以形成大致L型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插头1最好为绝缘体;在插头上设有各种通道,具体为:设置在插头末端的缆线进出通道11、定位块移动通道和顶杆移动通道;其中缆线进出通道11和顶杆移动通道都与空腔12连通,定位块移动通道和顶杆移动通道连通。
如图3和图4所示,当需要解锁缆线端子31时,顶杆17按图3中箭头所示方向下压使其前端与弹片13接触,并带动弹片13的压线端131向缆线端子31头部的方向移动,直至弹片13与缆线端子31分离,在此过程中顶杆17上的弹性件171的自由端在顶杆移动通道内被压缩,当弹性件171的自由端恰好经过定位块移动通道时,会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弹起并卡在定位块移动通道内,同时推动定位块移动通道内的定位块16向外移动,此时顶杆17的前端已经将弹片13的压线端131从压线位置处顶开,并且弹片13不能回弹,可以轻松的取出线缆;当然,为防止定位块16向外移动的过程中从插头脱出,应在适当位置处设置相应的定位件以限制定位块16的行程。
如图5所示,当缆线取出后,或者需要重新锁紧缆线端子31时,定位块16下压使顶杆17上的弹性件171的自由端从定位块移动通道内脱出,此时弹片13在弹力作用下推动顶杆17向外移动,使得缆线端子31从解锁状态回到锁紧状态;当然,为防止顶杆17向外移动的过程中从插头脱出,应在适当位置处设置相应的定位件以限制顶杆17的行程,例如,可在顶杆移动通道远离弹片13的端部设置台阶,当顶杆17向外移动至其上的弹性件171到达台阶处时使弹性件171回弹,从而将顶杆17固定在台阶处。
可选的,定位块16还可以和报警装置连接,且报警装置设置为,当定位块16沿定位块移动通道向外移动时报警,以提醒缆线端子31未被压紧。
请参照图6至图8,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单个簧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个视角下的插头内部簧片和弹片排布示意图,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个视角下的插头内部簧片和弹片排布示意图。如图6至图8所示,进一步的,簧片15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弹片13与簧片15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每个簧片15均包括固定部分151、连接部分152和夹持部分153,其中固定部分151设置为伸入至空腔12内并能与缆线3前端的缆线端子31接触,以使得弹片13的压线端131能够将缆线端子31压紧在簧片15的固定部分151的表面上,夹持部分153设置为夹持插座2内的内接端子4,连接部分152设置为连接固定部分151和夹持部分153,连接部分152为弯折形,其形状具体可以为大致S型。
以采用两个簧片为例,两个簧片15的固定部分151对称设置,且二者沿第一方向排列,两个簧片15的夹持部分153并列设置,且二者沿第二方向排列,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预设角度,例如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两个簧片15的连接部分152的弯折方向相反,以使得两个簧片15的夹持部分153形成图8所示的上下排布的结构。
如图8所示,两个簧片15对称又错落排布,左侧簧片15的连接部分152向下弯折,右侧簧片15的连接部分152向上弯折,且二者的夹持部分153在插头1前端的中部位置处上下排布,可见,左右两侧簧片15排布有效错开,可以有效压缩插头1体积,充分利用空间。
由于为电子器件提供的电源都包含正、负极,相应地,与连接器连接的缆线端子31的数量也为两个,分别充作正极和负极,此时簧片15的数量和弹片13的数量也相应地为两个。两个簧片15之间最好通过绝缘体隔开,且两个簧片15能够分别与正极的缆线端子31和负极的缆线端子31接触。
簧片15采用冲压成型,其材料可使用0.8mm厚的高导铜材料,优选使用铜合金C1814材料,铜合金C1814的弹性好,导电率为80%IACS,导电良好,整体插拔可靠,接触电阻小,温升低,可提高产品插拔寿命和产品可靠性。
进一步的,簧片15的固定部分151包括第一平板、第二平板和竖板,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相对设置,竖板连接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的同侧端部,以使得簧片15的形状为大致匚形;第一平板的内表面(即第一平板与第二平板相对的表面)能够与缆线端子31接触,并且缆线端子31可通过弹片13的压线端131压紧在第一平板的内表面上,而第二平板的内表面(即第二平板与第一平板相对的表面)则与弹片13的支撑端132接触,并由支撑端132抵靠在第二平板的内表面上以固定支撑端132。如图8所示,固定部分151的第一平板的一个端部与连接部分152连接,且第一平板与连接部分152的连接端和第一平板与竖板的连接端相邻。
对于簧片15的匚形固定部分151,其第二平板的内表面接触弹片13的支撑端132,第一平板的内表面与弹片13的压线端131将插入至二者之间的缆线端子31固定,压线时,该匚形固定部分151将弹片13的两端都限制在其内,并使缆线端子31紧固在簧片15上。
请参照图9,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头与插座的插合示意图。如图9所示,进一步的,簧片15的夹持部分153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夹脚,则插头1和插座2插合时,每个夹脚的端部距其周边插头1内壁的距离L均为0.15-0.25mm。根据实际情况,L可选择0.15mm、0.2mm、0.25mm等,视情况选择不同的L值以提高连接器的抗振动能力及抗斜插能力,保证插合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当簧片15的数量为两个时,弹片13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弹片13并排设置在空腔12内,每个弹片13均与一个簧片15相对应;弹片13的压线端131所在部分可向外弯折一定的角度,使压线端131在压紧缆线端子31时,与缆线端子31大致垂直;弹片13的压线端131还可在沿缆线端子13的前进方向略微弯曲。弹片13的支撑端132所在部分也可向外弯折一定的角度,以保证支撑端132与匚形固定部分151的第二平板内表面充分接触。
本实施例中,在弹片13的压线端131压紧缆线端子31时,弹片13的中部与空腔12内壁接触的位置处,以及弹片13的支撑端132与簧片15的固定部分151接触的位置处,共形成两个支撑点。
由于弹片13的数量为两个,相应地,簧片15和缆线端子31的数量也分别为两个,且每个弹片13分别与一个缆线端子31及一个簧片15对应,每个缆线端子31均与一条缆线进出通道11对应。两个弹片13之间最好通过绝缘体隔开,以便于形成正、副极电流通道。
缆线端子31的前端面对弹片13的一侧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例如,该凸起可以为矩形凸起,且矩形凸起的宽度方向可与缆线端子31的移动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情况中,弹片13的压线端131沿缆线端子13的前进方向略微弯曲,则在缆线端子31前进时,压线端131能够逐节压紧并卡住缆线端子31。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4所示,插头1的末端的纵截面为大致三角形,插头1末端的一个斜侧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数量与进线口的数量相对应,每个进线口都设置在对应凹槽的底部,其中每根缆线均对应一个进线口,各个进线口还分别与对应的缆线进出通道11连通,且各个进线口之间通过绝缘体隔开,以防止各个缆线插入后缆线之间发生漏电,而各个缆线进出通道11可与插头1末端的另外一个斜侧面平行。当接线完成后,缆线端子31及其连接的一部分缆线插入至对应的缆线线进出通道11内。
插头1的前半部分为近似长方体形状,而在插头1的末端,两个斜侧面向内收缩,在其中一个斜侧面上的凹槽内设置有缆线进线口,使得缆线通过侧面进线,从而减小插头1的宽度和高度尺寸,充分利用插头1长度方向空间,而且插头外形协调美观。
请参见图10和图11,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头防误差双排键槽示意图,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座防误差双排键位示意图。如图10及图11所示,进一步的,插座2采用全包围结构,插座2与插头1的连接端设有防误差双排键位18,插头1的前端设有与防误差双排键位18的形状和位置相对应的防误差双排键位槽19。
插头1的防误差双排键槽19与插座2的防误差双排键位18的形状和位置相对应,只有按照固定的方位才能将插头1插入插座2,避免接触不良。至于防误差双排键位18和防误差双排键位槽19的具体结构,都属于本领域的成熟技术,故而对二者的结构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12和图13,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座和插座接触件的装配示意图,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座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进一步的,插座2上设有插座接触件20,插座接触件20包括内接端子4(前已述及)和与之相连的外接端子5,其中内接端子4设于插座2内部,外接端子5从插座2内部伸出至插座2外部,则电流的流向为:供电侧-缆线3-缆线端子31-簧片15-内接端子4-外接端子5-待供电侧。更进一步的,插座接触件20还包括位于插座2外部的可翻折的卡扣结构201,其设置为将插座接触件20卡装到插座2上。具体地,外接端子5位于插座2外部的部分为两个条形凸起,而卡扣结构20设在这两个条形凸起之间。
在安装插座接触件20时,先将插座接触件20安装到插座2内相应位置处,然后将卡扣结构201翻折以将插座接触件20卡装到插座2上。可见,插座接触件20采用先装配后翻铆的结构,使插座2整体零件减少,简化了插座2的结构,减少成本,并保证插座接触件固定可靠。
请参见图14,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插头插座快速插拔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进一步的,插座2与插头1的连接端内部还设有向插头1延伸的弹爪22,且弹爪22的端部侧面设有凸起部23;插头1的外部套设有可滑动的外壳21,插头1的前端侧面与外壳21内壁之间设置有与弹爪22的位置相对应的弹爪进出通道,弹爪进出通道内设有与凸起部23相适配的凹槽(图中未标出),外壳21内壁上设有挡块24,且所述凹槽与挡块24相对设置,挡块24在外壳21的带动下滑动以使凸起部23被压紧在所述凹槽中或者从凹槽脱离。弹爪22、其上的凸起部23、弹爪进出通道内的凹槽、外壳21及其内壁上的挡块24共同构成了插头插座快速插拔结构。
可选地,弹爪进出通道的长度比弹爪22的长度略长,以使得插头1与插座2插合时,弹爪22能够全部插入至弹爪进出通道内。
可选地,弹爪12设有两个,且相对于插座2的中轴线呈对称分布,从而使弹爪12受力均匀,解锁时也更加容易。相应地,弹爪进出通道也设有两个,每个弹爪12均对应一个弹爪进出通道。
当插头1插入插座2时,插座2的弹爪22会进入插头1的弹爪进出通道内,直至弹爪上的凸起部23进入弹爪进出通道的凹槽内,此时外壳21内壁的挡块24向插头1前端的方向滑动以对弹爪22施加一压力,使弹爪上的凸起部23卡入凹槽内,从而限制插头1相对于弹爪22的移动,因弹爪22与插座2一体,因此,限制了插头1相对于插座2的移动,将插头1与插头2锁定。解锁时,只用将插头1的外壳21沿图14所示的箭头方向推动,使得外壳21内壁的挡块24相对于弹爪22滑动,当挡块24滑离弹爪22的端部时,此时,因无挡块24对弹爪22施加压力,从而使弹爪22有了上移空间,弹爪22上的凸起部23能够从弹爪进出通道的凹槽中退出,实现插头1与插座2的解锁。
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通过采用弹片压紧机构对插入插头内部的缆线端子进行紧固,通过弹片的弹力提供压线时需要的夹持力,并且采用特定结构的簧片,既能为弹片提供支撑固定,又可以将缆线端子很好的接触并固定在簧片的一个表面上,实现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方便快捷地对连接器接线端的安装及固定,即减小了连接器的整体体积,又使连接器的操作简单可靠,适用性广;并且在插头内部将簧片结构设置成两侧簧片排布有效错开,充分利用空间,有效压缩插头体积;在连接器内部通过顶杆和定位块,对紧锁后的缆线端子进行解锁,只需通过按压顶杆到一定位置,就可以使弹片和缆线端子分离,并能防止回弹,方便快捷的取出缆线端子及缆线,而按下定位块则可以快速实现复位或继续锁紧缆线端子,使连接器的维修工作更加简单方便,增加工作效率;同时,在插座内的插座接触件采用先装配后翻铆的结构,使插座整体零件减少,简化了插座的结构,减少成本,并保证插座接触件固定可靠;在插头的各个缆线进口之间设有绝缘体,插入缆线后能有效的防止漏电及雷击;在插头和插座的插合方面,在插头的外部套设有可滑动的外壳,通过外壳内壁上的挡块将插座上的弹爪的凸起部被压紧在弹爪进出通道的凹槽中或者从所述凹槽脱离,实现在插头四面任何一个位置拉动外壳都可以实现插头与插座的锁定和解锁分离,从而使连接器能够适应在狭小空间下的解锁要求。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15,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缆线端子插入连接器内部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所述缆线端子31可采用管状结构,其能够将缆线3固定到如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器中。
缆线端子31面对弹片13的一侧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例如,该凸起可以为矩形凸起,且矩形凸起的宽度方向可与缆线端子31的移动方向相同;缆线端子31与簧片15接触的一侧表面为平面。
缆线端子31前进时,由于其面对弹片13的一侧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使得压线端131能够逐节压紧并卡住缆线端子31,使缆线端子31更好的紧固在连接器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缆线端子,其一端将缆线的一头接入并固定在其中,另一端插入连接器的插头并被插头的弹片压紧机构固定在插头内,对于缆线端子与弹片压紧机构接触的那部分,其一侧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另一侧表面设置成平面,使缆线端子具有凸起的一侧能被弹片压紧机构逐节压紧并卡住,具有平面的一侧能与簧片的表面很好的接触,既保证缆线在连接器内连接牢固,又可以使电流更好的流入簧片。
实施例三
请参见图16,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三提供的基站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所述基站系统包括:基站8、如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器7、缆线3和电源6。缆线3的一端连接电源6,另一端通过缆线端子插入连接器7的插头,连接器7的插座连接基站8。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系统,采用了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器,由于连接器可以快速插拔、快速接线,实现了基站的快速通电和断电,使基站的安装和维修过程中更方便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连接器,包括插头(1)和插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1)的前端连接插座(2),所述插头(1)的末端设有缆线进出通道(11);
所述插头(1)内部设有与所述缆线进出通道(11)连通的空腔(12);
所述插头(1)内部还设有簧片(15),所述簧片(15)的一端伸入至所述空腔(12)内,所述簧片(15)的另一端与插座(2)内的内接端子(4)连接;缆线(3)通过所述缆线进出通道(11)伸入所述空腔(12)内后,以使得缆线端子(31)通过所述簧片(15)与所述内接端子(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12)内设置有凸形弹片(13)和弹片支撑件(14),所述弹片支撑件(14)伸入至所述弹片(13)内部并将所述弹片(13)抵靠在所述空腔(12)的内壁上;所述弹片(13)的两端分别为压线端(131)和支撑端(132),其中所述支撑端(132)为固定端,所述压线端(131)为可转动端;
所述弹片(13)的压线端(131)能够在弹力的作用下将缆线(3)前端的缆线端子(31)压紧在所述簧片(15)伸入至所述空腔(12)内的那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1)的末端还设有顶杆移动通道和定位块移动通道,所述顶杆移动通道设置在所述缆线进出通道(11)与所述弹片(13)之间并与所述空腔(12)连通,所述定位块移动通道与所述顶杆移动通道呈预设角度并与之连通;
所述顶杆移动通道内设有能来回移动的顶杆(17),且所述顶杆(17)能够向前移动至将所述弹片(13)的压线端(131)从缆线端子(31)上顶开,所述定位块移动通道内设有能来回移动的定位块(16);
所述顶杆(17)上设有弹性件(171),所述弹性件(17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顶杆(17)的前部,所述弹性件(17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其向后延伸并向接近所述定位块移动通道的方向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16)与报警装置连接,所述报警装置设置为当所述定位块(16)沿所述定位块移动通道向外移动时报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15)包括固定部分(151)、连接部分(152)和夹持部分(153);所述固定部分(151)伸入至所述空腔(12)内,所述夹持部分(153)设置为夹持所述插座(2)内的内接端子(4),所述连接部(152)设置为连接所述固定部分(151)和所述夹持部分(153),且所述连接部(152)为弯折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15)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弹片(13)与所述簧片(15)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相邻所述簧片(15)之间通过绝缘体隔开;相邻所述弹片之间通过绝缘体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簧片(15)的固定部分(151)对称设置,且二者沿第一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簧片(15)的夹持部分(153)并列设置,且二者沿第二方向排列,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预设角度;两个所述簧片(15)的连接部分(152)的弯折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15)的固定部分(151)包括第一平板、第二平板和竖板,所述第一平板和所述第二平板相对设置,所述竖板连接所述第一平板和所述第二平板的同侧端部;所述第一平板的内表面能够与缆线端子(31)接触;所述弹片(13)的支撑端(132)抵靠在所述第二平板的内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15)的夹持部分(153)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夹脚;所述插头(1)和所述插座(2)插合时,每个所述夹脚的端部距其周边插头(1)内壁的距离均0.15-0.25mm。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13)的压线端(131)所在部分向外弯折一定角度,以使所述压线端(131)在压紧所述缆线端子(31)时,与所述缆线端子(31)大致垂直;所述弹片(13)的支撑端(132)所在部分也向外弯折一定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13)的压线端(131)在沿所述缆线端子(31)前进的方向略微弯曲。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1)末端的纵截面为大致三角形;所述插头(1)末端的一个斜侧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设有进线口,所述进线口与所述缆线进出通道(11)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2)与所述插头(1)的连接端设有防误差双排键位(18),所述插头(1)的前端设有与所述防误差双排键位(18)的形状和位置相对应的防误差双排键位槽(19)。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2)上设有插座接触件(20),所述插座接触件(20)包括所述内接端子(4)和与之连接的外接端子(5);所述内接端子(4)设于所述插座(2)内部,所述外接端子(5)从所述插座(2)内部伸出至所述插座(2)外部,所述外接端子(5)位于所述插座(2)外部的部分为两个条形凸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接触件(20)还包括可翻折的卡扣结构(201),所述卡扣结构(201)设于所述插座(2)外部且位于所述两个条形凸起之间,其设置为将插座接触件(20)卡装到所述插座(2)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2)与所述插头(1)的连接端内部还设有向所述插头(1)延伸的弹爪(22),且所述弹爪(22)的端部侧面设有凸起部(23);所述插头(1)的外部套设有可滑动的外壳(21),所述插头(1)的前端侧面与所述外壳(21)内壁之间设置有与所述弹爪(22)的位置相对应的弹爪进出通道,所述弹爪进出通道内设有与所述凸起部(23)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外壳(21)内壁上设有挡块(24),且所述凹槽与所述挡块(24)相对设置,所述挡块(24)在所述外壳(21)的带动下滑动以使所述凸起部(23)被压紧在所述凹槽中或者从凹槽脱离。
17.一种缆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其设置为将缆线(3)固定在如权利要求2-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中;所述缆线端子(31)面对所述弹片(13)的一侧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缆线端子(31)与所述簧片(15)接触的一侧表面为平面。
18.一种基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站(8)、电源(6)、缆线(3),以及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7);所述缆线(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6),所述缆线(3)的另一端通过缆线端子(31)接入所述连接器(7)的插头(1),所述连接器(7)的插座(2)连接基站(8)。
CN202210950119.XA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 Active CN1152960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50119.XA CN115296096B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50119.XA CN115296096B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
CN201910905899.4A CN112636017A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连接器、缆线端子及基站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05899.4A Division CN112636017A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连接器、缆线端子及基站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96096A true CN115296096A (zh) 2022-11-04
CN115296096B CN115296096B (zh) 2023-05-09

Family

ID=7528320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05899.4A Pending CN112636017A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连接器、缆线端子及基站系统
CN202210950119.XA Active CN115296096B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05899.4A Pending CN112636017A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连接器、缆线端子及基站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263601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103633A1 (de) * 2022-02-16 2023-08-17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Leiteranschlussklemm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434320U (zh) * 2013-05-21 2014-02-12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4332723A (zh) * 2014-07-25 2015-02-04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现场做线连接器
JP2015037030A (ja) * 2013-08-12 2015-02-23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ジャック
CN104993306A (zh) * 2015-06-28 2015-10-2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
CN207853054U (zh) * 2018-01-03 2018-09-11 深圳市通茂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快速插拔及接线的电源模块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434320U (zh) * 2013-05-21 2014-02-12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5037030A (ja) * 2013-08-12 2015-02-23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ジャック
CN104332723A (zh) * 2014-07-25 2015-02-04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现场做线连接器
CN104993306A (zh) * 2015-06-28 2015-10-2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
CN207853054U (zh) * 2018-01-03 2018-09-11 深圳市通茂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快速插拔及接线的电源模块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6017A (zh) 2021-04-09
CN115296096B (zh) 2023-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881991U (zh) 取电插片、插头、插接箱和母线系统
CN115296096A (zh) 一种快速插拔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
CN106410531A (zh) 防触电模块及具有其的插座、插排
CN106500064B (zh) 电连接件及led照明装置
CN111710553A (zh) 隔离开关
CN216671423U (zh) 一种方便插拔的开关
CN102832467B (zh) 一种导线连接器
CN210111202U (zh) 插排
CN110391562B (zh) 一种转接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03774516U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CN214411657U (zh) 用于快速插拔的可滑动快插
CN218101769U (zh) 一种安全可靠型电源插座
CN214099995U (zh) 一种用于绝缘塑胶主体的卡缘连接器
CN218215180U (zh) 连接器、断路器、接插组件和断路器底座
CN217306417U (zh) 一种静插端子
CN215119294U (zh) 一种抗压式电源连接器
CN216818801U (zh) 一种多功能浮动电连接器
CN211530249U (zh) 母端电连接器
CN216214382U (zh) 一种利用弹性导电体良好接触的充电插头
CN218300323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20822049U (zh) 一种插座
CN219801320U (zh) 防漏电插座结构
CN209913090U (zh) 一种低压开关柜主回路连接器
CN216251241U (zh) 便于更换插头的电源连接器
CN115207664B (zh) 一种方便正反插拔的小型化继电器连接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