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71942U -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Google Patents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71942U CN220171942U CN202320906698.8U CN202320906698U CN220171942U CN 220171942 U CN220171942 U CN 220171942U CN 202320906698 U CN202320906698 U CN 202320906698U CN 220171942 U CN220171942 U CN 2201719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c
- movable contact
- contact
- plate
- par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以及隔离开关,其中动触头组件包括隔弧部,隔弧部内设置有一对动接触部,所述隔弧部的一端设有转动支撑部,所述转动支撑部的一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部,且第一定位部关于转动支撑部的轴心对称,所述隔弧部的另一端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相邻动触头组件中的隔弧部的第一定位部一一对应配合联动,以带动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本实用新型中,动触头组件的隔弧部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定位部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定位部,且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分别关于轴心对称,相邻两个隔弧部通过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配合联动,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分别位于轴心的旁侧,提高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的转动同步性以及定位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随着交直流电器产业的迅速发展,旋转式隔离开关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有的旋转式隔离开关,接触模块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接触单元,其中相邻两个接触单元中的动触头组件通过一个中心旋转轴相互连接,再通过中心旋转轴进而带动动触头组件转动,在多极旋转过程中,存在传递同步性差的缺陷,从而导致多极开关之间的分断时间存在差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动触头组件,包括隔弧部,隔弧部内设置有一对动接触部,所述隔弧部的一端设有转动支撑部,所述转动支撑部的一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部,且第一定位部关于转动支撑部的轴心对称,所述隔弧部的另一端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相邻动触头组件中的隔弧部的第一定位部一一对应配合联动,以带动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开设于转动支撑部端面的插孔,第二定位部为凸出设置的凸轴,所述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对应插接。
优选的,所述隔弧部的径向外侧壁形成有接触槽,所述一对动接触部设置于接触槽内。
优选的,所述隔弧部设有径向贯穿隔弧部的安装腔,在所述安装腔内装配有动触桥,所述动触桥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
优选的,所述隔弧部包括第一隔弧板和第二隔弧板,第一隔弧板与第二隔弧间隔相对形成用于装配动触桥的安装腔,所述第一隔弧板远离第二隔弧板的一侧开设有两个作为第一定位部的插孔,第一隔弧板面向第二隔弧板的一侧凸出设置有两个作为第二定位部的凸轴,第二隔弧板开设有两个供第二定位部穿过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弧板与第二隔弧板之间还设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卡扣与卡槽。
优选的,在安装腔的侧壁与动触桥之间设置防呆结构,所述防呆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防呆凸起和防呆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弧板、第二隔弧板的板面均设置有径向凹槽,在所述径向凹槽的两侧侧壁凸出设有防呆凸起,第一隔弧板与第二隔弧板的径向凹槽对接形成用于装配动触桥的安装腔,且位于第二隔弧板的防呆凸起与位于第一隔弧板的防呆凸起错位设置。
优选的,所述动触桥沿隔弧部的径向被限位于一对第二定位部之间,动触桥的两端作为一对动接触部。
优选的,所述动触桥包括两个第一导电板,每个第一导电板的两端形成第一导电片,两个第一导电板的中部连接,位于两个第一导电板同一端的两个第一导电片间隔相对形成可以夹持静接触部的动接触部。
优选的,两个第一导电板之间设置有插接结构,所述插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安装凸台和安装凹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接触单元,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静触头组件,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动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与静触头组件相互接触、分离。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以及由操作模块驱动的接触模块,所述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层如上所述的接触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动触头组件的隔弧部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定位部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定位部,且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分别关于轴心对称,相邻两个隔弧部通过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配合联动,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分别位于轴心的旁侧,提高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的转动同步性以及定位性。
特别是,第一定位部为插孔,第二定位部为凸轴,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插接,在旋转扭矩相同的情况下,使相邻两层接触单元的旋转驱动力臂加长,更利于同步转动。
此外,隔弧部由间隔相对的第一隔弧板、第二隔弧板间隔相对形成的,动触桥装配在第一隔弧板与第二隔弧板之间,且第一隔弧板、第二隔弧板可以通过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插接固定,简化了动触头组件的拆装。
特别是,第一隔弧板与第二隔弧板之间还设置卡接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第一隔弧板与第二隔弧板的连接稳定性,也利于夹紧动触桥。
此外,在安装腔的侧壁与动触桥之间设置防呆结构,防止动触桥被错位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隔离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操作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接触模块移除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接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隔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隔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隔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动触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导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a-接触模块,1-接触单元,10-外壳,11-动触头组件,110-隔弧部,1101-第一隔弧板,11011-第一缺口槽,11012-第一定位部,11013-第二定位部,1102-第二隔弧板,11021-第二缺口槽,11022-通孔,1105-转动支撑部,1106-安装腔,11061-防呆凸起,11071-卡扣,11072-卡槽,111-动触桥,1111-第一导电板,1112-安装凸台,1113-安装凹槽,1114-防呆凹槽,112-动接触部,1121-第一导电片,120-静接触部,121-第二导电板,1211-接线板,13-接线组件,131-接线螺钉,132-压线板,14-灭弧室,b-操作模块,20-模块壳体,21-操作机构,22-操作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4所示,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b以及由操作模块b驱动的接触模块a,操作模块b与接触模块a层叠设置,其中操作机构21的一端作为驱动端与接触模块a驱动连接,操作机构21的另一端作为操作端伸出模块壳体20外用于从外部驱动;接触模块a包括至少一层接触单元1,每个接触单元1包括外壳10,在外壳10内装配相互连接的触头系统和接线组件13,由驱动端驱动触头系统的分合闸,接线组件13与开设于外壳10侧壁的接线槽配合用于外部接线,当接触模块a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接触单元1时,相邻两个接触单元1层叠设置,驱动端可以贯穿于接触模块a与每个触头系统联动连接,也可以与相邻接触单元1的触头系统连接,其余接触单元1的触头系统相互联动连接,从而实现同步分合闸。
具体的,如图5-10所示,触头系统包括转动装配的动触头组件11以及与动触头组件11配合的一对静触头组件,动触头组件11包括与外壳10转动配合的隔弧部110和动触桥111,一对静触头组件分别设置于动触头组件11(隔弧部110)的两侧且分别连接有接线组件13,隔弧部110内设有接触槽1103,接触槽1103内设置有一对动接触部112,每个静触头组件包括延伸至接触槽1103内的静接触部120,隔弧部110转动带动一对动接触部112与静接触部120的静接触部120在接触槽1103内接触或分离。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隔弧部110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隔弧板1101和第二隔弧板1102,第一隔弧板1101的边缘与第二隔弧板1102的边缘之间设有作为接触槽1103的间隙,动触桥111固定在第一隔弧板1101和第二隔弧板1102之间并随隔弧部110转动,动触桥111两端的一对动接触部112伸到接触槽1103中,其中,动接触部112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导电片1121,所述静接触部120、第一导电片1121与隔弧部110的端面(即与隔弧部110径向截面平行的面)近似平行,由操作模块b的驱动端带动动触头组件11在外壳10内转动,使一对动接触部112分别与一对静触头组件的静接触部120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触头系统的合闸或分闸,也就是在动接触部112与静接触部120接触时,静接触部120插入两个第一导电片1121之间的间隙内,且两个第一导电片1121夹紧静接触部120,分离时,第一导电片1121重新恢复原状。
本申请的改进点在于,动触头组件11包括隔弧部110,每个隔弧部110内设置有一对动接触部112,隔弧部110的一端设有转动支撑部1105,所述转动支撑部1105的一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部11012,且第一定位部11012关于转动支撑部1105的轴心对称,隔弧部110的另一端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定位部11013,所述第二定位部11013与相邻动触头组件11的隔弧部110的第一定位部11012一一对应配合联动,以带动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11,实现同步转动,如此,第一定位部11012、第二定位部11013分别位于轴心的旁侧,提高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11的转动同步性以及定位性,优选的,第一定位部11012为插孔,第二定位部11013为凸出设置的凸轴,第一定位部11012与第二定位部11013一一对应插接,从而在旋转扭矩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层接触单元1的旋转驱动力臂加长,更利于同步转动。
隔弧部110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如图5-8本实施例的隔弧部110为分体结构,隔弧部110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隔弧板1101和第二隔弧板1102,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间隔相对形成用于装配动触桥111的安装腔1106,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也通过第一定位部11012、第二定位部11013插接,简化了动触头组件11的拆装,进一步的,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之间还设有卡接结构,可以提高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的连接稳定性,也利于夹紧动触桥111。
优选的,在安装腔1106的侧壁与动触桥111之间设置防呆结构,防呆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防呆凸起11061和防呆凹槽1114,防止动触桥111被错位装配。
结合图1-10提供隔离开关的一种实施例。
如图1-4所示,隔离开关包括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b和接触模块a,其中操作模块b包括模块壳体20以及设置于模块壳体20内的操作机构21,操作机构21的驱动端与接触模块a联动连接,操作机构21的操作端伸出模块壳体20外用于从外部驱动操作机构21,操作端连接有作为操作件22的旋钮,本实施例的操作机构21与接触模块a的驱动连接采用现有技术。
如图1-4所示,接触模块a包括四个依次层叠设置的接触单元1,每个接触单元1包括外壳10以及设置在外壳10内的触头系统、两个接线组件13以及两组灭弧室14,触头系统包括动触头组件11和一对静触头组件,其中动触头组件11转动装配于外壳10的中部,由驱动端带动动触头组件11绕其轴线转动,一对静触头组件分别设置于动触头组件11的相对两侧,每个静触头组件与一组接线组件13连接,由接线组件13与静触头组件配合接线,其中,每组静触头组件以及接线组件13与开设于外壳10侧壁的接线槽配合接线,当然,也可以由静触头组件直接与外部接线,两个灭弧室14分别沿动触头组件11的周向设置且关于动触头组件11形成旋转对称结构。
在本实施中,如图5所示,动触头组件11包括隔弧部110,隔弧部110与外壳10(基座)转动配合并环绕隔弧部110的径向外侧壁开设有接触槽,在接触槽内设置有一对动接触部112,且一对动接触部112关于隔弧部110的轴线形成旋转对称结构,使动接触部112与静接触部120在接触槽内接触配合,提高了操作安全性;进一步的,一对动接触部112由动触桥111的两端形成,简化结构,提高了一对动接触部112的转动同步性,优选的,在隔弧部110的中部沿径向设置有用于装配动触桥111的安装腔1106,安装腔1106径向贯穿隔弧部110,安装腔1106的两端分别与接触槽连通,此时,动接触部112位于安装腔1106与接触槽的连接处,动触桥111被限位于其中,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的,相邻两个接触单元1的隔弧部110插接配合,在隔弧部110的一端设有转动支撑部1105,转动支撑部1105的端面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部11012,第一定位部11012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且第一定位部11012关于转动支撑部1105的轴心对称,同一个隔弧部110的另一端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定位部11013,所述第二定位部11013与相邻隔弧部110的第一定位部11012一一对应插接,进一步的,第一定位部11012、第二定位部11013均为成对设置,如此,第一定位部11012、第二定位部11013分别位于轴心的两侧,提高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11的转动同步性以及定位性,在旋转扭矩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层接触单元1的旋转驱动力臂加长,更利于同步转动。
结合图5-10提供一种动触头组件11的具体结构,动触头组件11包括隔弧部110以及沿隔弧部110径向设置的动触桥111。
如图5-8所示,所述隔弧部110包括圆形的第一隔弧板1101和第二隔弧板1102,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间隔相对,第一隔弧板1101的边缘与第二隔弧板1102的边缘之间留有作为接触槽的间隙,第一隔弧板1101的两侧边缘分别开设有一对第一缺口槽11011,第二隔弧板1102的两侧边缘分别开设有一对第二缺口槽11021,每个第一缺口槽11011与一个第二缺口槽11021对应,图5-8中,第一缺口槽11011与第二缺口槽11021均呈扇形缺口。
优选的,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插接配合,方便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组装为一体。在第一隔弧板1101的一侧板面中部凸出形成圆形凸台,圆形凸台作为转动支撑部1105转动装配于基座的转动槽内,转动支撑部1105位于远离第二隔弧板1102的一侧,在转动支撑部1105的端面开设有两个作为第一定位部11012的插孔,两个第一定位部11012分别关于第一隔弧板1101的轴线形成旋转对称结构,第一隔弧板1101背对转动支撑部1105的一侧凸出设置有两个凸轴,两个凸轴作为第二定位部11013,第二隔弧板1102的板面开设有两个通孔11022,使两个第二定位部11013分别对应穿过第二隔弧板1102的通孔11022与相邻隔弧部110的第一定位部11012插接,其中第一定位部11012、通孔11022的形状与第二定位部11013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另外,当第一定位部11012的数目多于两个时,第二定位部11013、通孔11022的数目与第一定位部11012的数目相同。
在实施例中,动触桥111被限位装配于两个第二定位部11013之间,插接配合的第一隔弧板1101、第二隔弧板1102利于夹紧动触桥111。
如图5-10所示,在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之间形成用于装配动触桥111的安装腔1106,在第一隔弧板1101和/或第二隔弧板1102的板面设有沿径向设置的凹槽,在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插接后,径向的凹槽对应形成安装腔1106,动触桥111被限位安装于安装腔1106中,进一步的,在安装腔1106的侧壁与动触桥111之间可以设置防呆结构,防呆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防呆凸起11061和防呆凹槽1114,既可以定位动触桥111,也可以防止动触桥111错位安装。
如图7、8所示,在一对第二定位部11013之间的第一隔弧板1101的板面设有径向凹槽,在凹槽的两侧侧壁凸出设有防呆凸起11061,本实施例的防呆凸起11061关于第一隔弧板1101的轴线旋转对称,相应的,在第二隔弧板1102的一对通孔11022之间也设有径向凹槽,当一对第二定位部11013与一对通孔11022插接时,第一隔弧板1101、第二隔弧板1102的径向凹槽对接形成用于装配动触桥111的安装腔1106,优选的,在第二隔弧板1102的径向槽侧壁也凸出设有防呆凸起11061,但位于第二隔弧板1102的防呆凸起11061与位于第一隔弧板1101的防呆凸起11061错位设置,也就是,位于第二隔弧板1102的防呆凸起11061与位于第一隔弧板1101的防呆凸起11061并不完全对应,使动触桥111被从各方向限位、夹紧在安装腔1106内。当然,动触桥111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被限位于安装腔1106内。
进一步的,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之间还设置有卡接结构,卡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卡扣11071与卡槽11072,卡接结构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的插接稳定性,也利于第一隔弧板1101、第二隔弧板1102夹紧动触桥111,如图5、7和8所示,在第一隔弧板1101的径向凹槽外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卡槽11072,相应的,在第二隔弧板1102的径向凹槽外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卡扣11071,优选两个卡扣11071(两个卡槽11072)关于隔弧部110的轴线形成旋转对称结构。当然,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也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如图9、10所示,动触桥111包括两个第一导电板1111,每个第一导电板1111的两端分别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第一导电片1121,第一导电片1121与第一导电板1111基本平行且位于不同平面,位于两个第一导电板1111同一端的两个第一导电片1121间隔相对形成可以夹持静接触部120的动接触部112,两个第一导电片1121具有弹性可以夹紧静触头组件的静接触部120,两个第一导电板1111的中部连接,且每个第一导电板1111的侧边设有与防呆凸起11061配合的防呆凹槽1114,图7、8中防呆凸起11061的凸出部为弧形,相应的,防呆凹槽1114为弧形槽,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片1121与隔弧部110的端面平行,也就是与第一隔弧板1101、第二隔弧板1102平行,优选的,两个第一导电板1111之间设置有插接结构,插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安装凸台1112和安装凹槽1113,如此,可以快捷、简便的将两个第一导电板1111连接为一体,图9、10中,每个第一导电板1111的中部均设置有一个安装凸台1112和一个安装凹槽1113。
作为另外的实施例,当隔弧部110为一体结构时,接触槽为环绕隔弧部110的圆周侧壁,安装腔1106沿径向贯穿隔弧部110并与接触槽连通,第一定位部11012、第二定位部11013对应设置在隔弧部110的两端,此时,隔弧部110无通孔11022和卡接结构,动触桥111与安装腔1106之间可以不设置防呆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静触头组件包括设置于装配槽内的导电板,导电板的一端与设置于外壳10侧壁的接线槽配合用于接线,由导电板远离接线槽的板面边缘向外凸出延伸形成静接触部120,静接触部120与导电板位于同一平面,其中,静接触部120整体呈板形结构,静接触部120与第一导电片1121平行,在动接触部112与静接触部120接触时,静接触部120位于两个第一导电片1121之间被弹性夹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静接触部120可以延伸至接触槽内与动接触部112配合。
具体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的导电板为第二导电板121,由第二导电板121的中部作为静接触部120,由第二导电板121的两端端部分别弯折延伸形成一对间隔相对的接线板1211,在每个接线板1211的中部设有接线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每个静触头组件连接有一组接线组件13,其中接线组件13包括接线螺钉131,接线螺钉131装配有压线板132,其中压线板132与接线板1211平行相对,其中接线孔、接线螺钉131以及操作孔共轴线,方便操作接线螺钉131装配。显然,接线组件13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接线结构,例如带接线座和接线螺钉的结构,或者为带导线夹的插拔接线结构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动触头组件,包括隔弧部(110),隔弧部(110)内设置有一对动接触部(112),所述隔弧部(110)的一端设有转动支撑部(1105),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支撑部(1105)的一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部(11012),且第一定位部(11012)关于转动支撑部(1105)的轴心对称,所述隔弧部(110)的另一端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定位部(11013),所述第二定位部(11013)与相邻动触头组件中的隔弧部(110)的第一定位部(11012)一一对应配合联动,以带动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11012)为开设于转动支撑部(1105)端面的插孔,第二定位部(11013)为凸出设置的凸轴,所述第一定位部(11012)与第二定位部(11013)对应插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部(110)的径向外侧壁形成有接触槽,所述一对动接触部(112)设置于接触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部(110)设有径向贯穿隔弧部(110)的安装腔(1106),在所述安装腔(1106)内装配有动触桥(111),所述动触桥(111)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1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部(110)包括第一隔弧板(1101)和第二隔弧板(1102),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间隔相对形成用于装配动触桥(111)的安装腔(1106),所述第一隔弧板(1101)远离第二隔弧板(1102)的一侧开设有两个作为第一定位部(11012)的插孔,第一隔弧板(1101)面向第二隔弧板(1102)的一侧凸出设置有两个作为第二定位部(11013)的凸轴,第二隔弧板(1102)开设有两个供第二定位部(11013)穿过的通孔(110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之间还设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卡扣(11071)与卡槽(1107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安装腔(1106)的侧壁与动触桥(111)之间设置防呆结构,所述防呆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防呆凸起(11061)和防呆凹槽(11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弧板(1101)、第二隔弧板(1102)的板面均设置有径向凹槽,在所述径向凹槽的两侧侧壁凸出设有防呆凸起(11061),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的径向凹槽对接形成用于装配动触桥(111)的安装腔(1106),且位于第二隔弧板(1102)的防呆凸起(11061)与位于第一隔弧板(1101)的防呆凸起(11061)错位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桥(111)沿隔弧部(110)的径向被限位于一对第二定位部(11013)之间,动触桥(111)的两端作为一对动接触部(112)。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桥(111)包括两个第一导电板(1111),每个第一导电板(1111)的两端形成第一导电片(1121),两个第一导电板(1111)的中部连接,位于两个第一导电板(1111)同一端的两个第一导电片(1121)间隔相对形成可以夹持静接触部(120)的动接触部(11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第一导电板(1111)之间设置有插接结构,所述插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安装凸台(1112)和安装凹槽(1113)。
12.接触单元,包括外壳(10),所述外壳(10)内设有静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动触头组件(11),所述动触头组件(11)与静触头组件相互接触、分离。
13.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b)以及由操作模块(b)驱动的接触模块(a),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模块(a)包括至少一层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单元(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906698.8U CN220171942U (zh) | 2023-04-20 | 2023-04-20 |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906698.8U CN220171942U (zh) | 2023-04-20 | 2023-04-20 |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71942U true CN220171942U (zh) | 2023-12-12 |
Family
ID=89055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906698.8U Active CN220171942U (zh) | 2023-04-20 | 2023-04-20 |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7194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217096A1 (zh) * | 2023-04-20 | 2024-10-24 | 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2023
- 2023-04-20 CN CN202320906698.8U patent/CN22017194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217096A1 (zh) * | 2023-04-20 | 2024-10-24 | 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0171942U (zh) |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220171943U (zh) | 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111614568B (zh) | 路由器及无线设备 | |
CN220381936U (zh) | 静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220381937U (zh) | 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116168985B (zh) | 一种连接机构及电气装置 | |
CN118824751A (zh) | 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 |
CN112992592A (zh) | 一种动触头及旋转式开关接触系统 | |
CN116742427A (zh) | 一种适配器及轨道插座 | |
US2956131A (en) | Electrical switch assembly | |
CN220171985U (zh) |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接触单元 | |
CN220381935U (zh) | 动触头组件 | |
CN220381938U (zh) | 接触系统及开关电器 | |
CN113314884A (zh) | 插接装置,巡检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 | |
CN219842905U (zh) | 开关装置 | |
CN221407650U (zh) | 快速接线装置 | |
CN112151306A (zh) | 一种可应用于三相交流电的电磁继电器 | |
CN220822118U (zh) | 一种适配器及轨道插座 | |
CN220774234U (zh) | 接触系统及开关电器 | |
CN220672412U (zh) | 动触头组件和隔离开关 | |
CN220710144U (zh) | 壳体 | |
CN217606755U (zh) | 导体夹紧装置 | |
CN216528471U (zh) | 一种动触头、触头组件、开关单元以及隔离开关 | |
CN217061986U (zh) | 动触头组件 | |
CN220400424U (zh) |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触头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