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02932U - 一种胶带黏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胶带黏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02932U
CN220702932U CN202322310951.6U CN202322310951U CN220702932U CN 220702932 U CN220702932 U CN 220702932U CN 202322310951 U CN202322310951 U CN 202322310951U CN 220702932 U CN220702932 U CN 2207029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tape
fixing
clamping
plate
clamp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1095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国平
李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ptiv Electric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tiv Electric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tiv Electric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Aptiv Electric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1095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029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029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029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胶带黏贴装置,包括:罩壳;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夹持线束;第二固定机构,用于固定胶带;拉直机构,包括夹持部,夹持部用于将胶带的一端拉出;剪切机构,用于将拉出的胶带剪断;夹贴机构,包括翻板组件和设置在翻板组件上的吸盘,吸盘用于将被剪断的胶带固定,翻板组件用于将固定后的胶带弯折并贴附在线束上。本申请的装置使得胶带的拉出、剪断和黏贴都在罩壳里进行,通过各机构之间的联动大幅缩短了贴胶时间,提高了贴胶效率;同时夹贴机构在贴胶时可以保证胶带与线束在贴合时始终保持相同的弯折方向和受力,使得线束黏贴的外形尺寸一致性好,基本上没有外形尺寸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胶带黏贴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缆线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带黏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性能的不断优化,其内部电缆线束用量也随即增多,对线束的保护要求也更加严谨。目前端子线束线径细小,于是采用手工把绒毛胶带对贴在端子线束上从而保护线束并达到减震降噪的效果。由于人工裁剪黏贴需要先进行胶带剪断,再手工进行对折黏合,导致整体工序繁琐,耗时长,且所得线束的外形尺寸不一致。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胶带黏贴装置,旨在提高线束黏贴效率,提高线束外形尺寸一致性。
本申请提供一种胶带黏贴装置,应用于线束表面黏贴胶带,包括:
罩壳,所述罩壳包括安装板;
第一固定机构,设于所述安装板上,用于夹持线束;
第二固定机构,设于所述安装板上,用于固定胶带;
拉直机构,设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拉直机构包括夹持部,所述夹持部用于将所述胶带的一端拉出;
剪切机构,设于所述安装板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和所述拉直机构之间,用于将拉出的胶带剪断;
夹贴机构,设于所述安装板上并位于所述拉直机构和所述第一固定机构之间,所述夹贴机构包括翻板组件和设置在所述翻板组件上的吸盘,所述吸盘用于将被剪断的胶带固定,所述翻板组件用于将固定后的胶带弯折并贴附在所述线束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贴机构还包括:
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第一滑轨连接,所述翻板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上;
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第一固定座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固定座沿所述第一滑轨移动,以使所述翻板组件在所述拉直机构和所述第一固定机构之间移动;
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固定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吸盘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吸盘在垂直所述第一固定座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板组件包括:
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固定座连接;
拉杆,所述拉杆与所述第三气缸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一侧连接;
翻板轨道,所述翻板轨道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上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连接板,两组连接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相对设置的定位孔;
转轴,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定位孔内;
翻板,所述翻板包括板体和设于所述板体上的第二凸起部;所述吸盘设于所述板体的中轴线并贯穿所述板体,所述板体与所述拉杆远离所述第三气缸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三气缸通过所述拉杆带动所述板体沿中轴线对折;所述第二凸起部具有凹槽,所凹槽贯穿所述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设于所述间隙内,且所述转轴贯穿所述凹槽;所述第三气缸通过所述拉杆带动所述板体沿中轴线对折时,所述第二凸起部在所述间隙中移动,且所述转轴通过所述凹槽对所述第二凸起部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直机构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通过第一立柱与所述底板连接;
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
夹持部安装座,所述夹持部安装座与所述第二滑轨连接,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夹持部安装座连接;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夹持部安装座连接,以用于带动夹持部安装座沿所述第二滑轨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直机构还包括:
信号触发块,所述信号触发块与所述夹持部安装座连接;
限位传感器,所述限位传感器设于所述信号触发块的一侧,用于向所述信号触发块发送信号,以控制所述夹持部安装座在所述第二滑轨上停止移动;
所述夹持部包括第四气缸和与所述第四气缸连接的夹爪,所述第四气缸与所述夹持部安装座连接,所述夹爪用于夹持所述胶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
卷筒,所述卷筒用于固定所述胶带;
第三固定座,所述第三固定座位于所述卷筒的一侧,通过第二立柱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所述第三固定座连接,以用于对所述胶带进行定位和导向;
第五气缸和设置在所述第五气缸一端的压块,所述压块与所述导向块相对设置,所述第五气缸带动所述压块沿垂直于所述第三固定座的方向移动,以用于对所述胶带的表面施加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剪切机构包括:
第四固定座和设置在所述第四固定座上的剪刀,所述第四固定座通过第三立柱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剪刀位于所述导向块远离所述卷筒的一侧,以用于剪断由所述导向块伸出的胶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
第五固定座,通过所述第四立柱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五固定座上,以用于夹持所述线束;
第六气缸,所述第六气缸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侧,以用于对所述第二夹持部进行锁止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罩壳包括:
彼此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安装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并围合成容纳腔,所述第一固定机构、所述第二固定机构、所述拉直机构、所述剪切机构和所述夹贴机构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并盖封部分所述容纳腔;
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并盖封部分所述容纳腔;
保护罩,所述保护罩与所述第二盖板连接,以用于盖封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固定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板组件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设于所述板体远离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一侧,以用于对所述吸盘吸附的胶带进行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另一端通过铰链与所述第一盖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板组件移动至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处时,所述板体的中轴线与所述线束对齐设置。
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胶带黏贴装置,应用于线束表面黏贴胶带,包括:罩壳,罩壳内设有安装板;第一固定机构,设于安装板上,用于夹持线束;第二固定机构,设于安装板上,用于固定胶带;拉直机构,设于安装板上;拉直机构包括夹持部,夹持部用于将胶带的一端拉出;剪切机构,设于安装板上并位于第二固定机构和拉直机构之间,用于将拉出的胶带剪断;夹贴机构,设于安装板上并位于拉直机构和第一固定机构之间,夹贴机构包括翻板组件和设置在翻板组件上的吸盘,吸盘用于将被剪断的胶带固定,翻板组件用于将固定后的胶带弯折并贴附在线束上。本申请的装置使得胶带的拉出、剪断和黏贴都在罩壳里进行,通过各机构之间的联动大幅缩短了贴胶时间,提高了贴胶效率;同时夹贴机构在贴胶时可以保证胶带与线束在贴合时始终保持相同的弯折方向和受力,使得线束黏贴的外形尺寸一致性好,基本上没有外形尺寸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胶带黏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夹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翻板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4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板体沿中轴线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拉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拉直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7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机构和剪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罩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线束,2-胶带,10-罩壳,101-安装板,102-第一壳体,103-第二壳体,104-容纳腔,105-第一盖板,106-第二盖板,107-保护罩,108-弹性件,20-第一固定机构,201-第五固定座,202-第四立柱,203-第一夹持部,204-第二夹持部,205-第六气缸,30-第二固定机构,301-卷筒,302-第三固定座,303-第二立柱,304-导向块,305-第五气缸,306-压块,40-拉直机构,401-夹持部,402-底板,403-第二固定座,404-第一立柱,405-第二滑轨,406-夹持部安装座,407-驱动组件,408-信号触发块,409-限位传感器,4011-第四气缸,4012-夹爪,50-剪切机构,501-第四固定座,502-剪刀,503-第三立柱,60-夹贴机构,601-翻板组件,602-吸盘,603-第一滑轨,604-第一固定座,605-第一气缸,606-第二气缸,6011-第三气缸,6012-拉杆,6013-翻板轨道,6014-本体,6015-第一凸起部,6016-连接板,6017-间隙,6018-定位孔,6019-转轴,6020-翻板,6021-板体,6022-第二凸起部,6023-凹槽,6024-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左和右,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申请提供一种胶带黏贴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申请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申请人发现,随着汽车不断发展,电动汽车的迅猛增加,电缆线束用量也跟随增多,安全系数也相对提高许多,对线束保护要求也更加严谨。目前端子线束线径细小,既要减震又要保护线束,于是采用手工把绒毛胶带对贴在端子线束上从而保护线束并达到减震降噪的效果。由于是人工裁剪黏贴,该生产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当前线束黏贴绒毛胶带基本上是由人工进行剪断后,再手工进行对折黏合;(2)工序繁琐,耗时长,外形尺寸不一致等诸多缺陷。
基于此,需要提供一种胶带黏贴装置,应用于线束表面黏贴胶带,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参见图1-图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胶带黏贴装置,包括:罩壳10、第一固定机构20、第二固定机构30、拉直机构40、剪切机构50和夹贴机构60;罩壳10包括安装板101;第一固定机构20设于安装板101上,用于夹持线束1;第二固定机构30设于安装板101上,用于固定胶带2;拉直机构40设于安装板101上;拉直机构40包括夹持部401,夹持部401用于将胶带2的一端拉出;剪切机构50设于安装板101上并位于第二固定机构30和拉直机构40之间,用于将拉出的胶带2剪断;夹贴机构60设于安装板101上并位于拉直机构40和第一固定机构20之间,夹贴机构60包括翻板组件601和设置在翻板组件601上的吸盘602,吸盘602用于将被剪断的胶带2固定,翻板组件601用于将固定后的胶带2弯折并贴附在线束1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机构20和第二固定机构30分别用于夹持线束1和固定胶带2,这样可以确保线束1和胶带2在操作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松动或移位。拉直机构40用于将胶带2的一端拉出,使其保持直线状态,这有助于确保胶带在贴附过程中不会出现扭曲或折叠,提高后续贴附的准确性和效果。剪切机构50用于将拉出的胶带2剪断,这样可以方便控制胶带2的长度,并确保剪断的位置准确。夹贴机构60中的吸盘602用于固定被剪断的胶带2,而翻板组件601用于将固定后的胶带弯折并贴附在线束1上,这样可以实现胶带2的精确贴附,确保胶带2牢固地固定在线束1上。由于胶带2的拉出、剪断和黏贴都在罩壳10里进行,通过各机构之间的联动可以大幅缩短贴胶时间,提高贴胶效率;同时夹贴机构在贴胶时可以保证胶带2与线束1在贴合时始终保持相同的弯折方向和受力,使得线束1黏贴的外形尺寸一致性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2,夹贴机构60还包括第一滑轨603,第一滑轨603与安装板101连接;第一固定座604,第一固定座604与第一滑轨603连接,翻板组件601设置在第一固定座604上;第一气缸605,第一气缸605与第一固定座604连接,第一气缸605用于带动第一固定座604沿第一滑轨603移动,以使翻板组件601在拉直机构40和第一固定机构20之间移动;第二气缸606,第二气缸606的一侧与第一固定座604连接,另一侧与吸盘602连接,用于带动吸盘602在垂直第一固定座604的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滑轨603与安装板101连接,第一固定座604与第一滑轨603连接,这样的设计使得夹贴机构可以在第一滑轨603的引导下进行平稳的移动,确保胶带2可以准确定位在对应的线束1一侧;通过控制第一气缸605的运动,可以精确地控制翻板组件在拉直机构和第一固定机构之间的移动位置,以实现贴胶步骤的连贯性,同时还能使胶带2精确位于线束1的下方,以实现后续的贴胶动作;第二气缸606用于驱动吸盘602在垂直于第一固定座的方向上移动,由于吸盘602可以对胶带2进行固定,这样可以实现吸盘2的精确定位,一方面可以使吸盘602在正确的位置固定被剪断的胶带,另一方面回缩的吸盘602使得胶带贴设在翻板组件601上,当翻板组件601移动至线束1的一侧时,通过翻板组件601的弯折使得胶带2准确黏贴在线束1上,保证黏贴动作的一致性,并可以提高黏贴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2和图3,翻板组件601包括:第三气缸6011,第三气缸6011的一侧与第一固定座604连接;拉杆6012,拉杆6012与第三气缸6011远离第一固定座604的一侧连接;翻板轨道6013,翻板轨道6013包括本体6014和设置在本体6014上的第一凸起部6015,第一凸起部6015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连接板6016,两组连接板6016之间具有间隙6017,连接板6016上设有相对设置的定位孔6018;转轴6019,转轴6019穿设于定位孔6018内;翻板6020,翻板6020包括板体6021和设于板体6021上的第二凸起部6022;吸盘602设于板体6021的中轴线并贯穿板体6021,板体6021与拉杆6012远离第三气缸6011的一侧连接,第三气缸6011通过拉杆6012带动板体6021沿中轴线对折;第二凸起部6022具有凹槽6023,所凹槽6023贯穿第二凸起部6022;第二凸起部6022设于间隙6017内,且转轴6019贯穿凹槽6023。
在一些实施例中,板体6021的中轴线可以理解为将板体6021对称分割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分割线。说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翻板组件601,可以实现胶带2在中轴线的对折,以用于完成对折贴合的动作;其中,板体6021与拉杆6012相互连接,在第三气缸6011的作用下实现板体6021沿中轴线对折,而板体6021的对折由第一凸起部6015、第二凸起部6022以及转轴6019三者相互配合实现,这样可以保证每次板体6021的对折方向以及对胶带的作用力相同,以提高贴合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4,当第三气缸6011通过拉杆6012带动板体6021沿中轴线对折时,此时第二凸起部6022在间隙6017中移动,直到转轴6019通过凹槽6023对第二凸起部6022进行限位,此时板体6021上表面相互贴合并相互作用,以实现胶带2的对折。通过使用第三气缸6011和拉杆6012,可以精确地控制板体6021的对折过程,转轴6019通过凹槽6023对第二凸起部6022进行限位,确保了对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这样可以保证胶带2在对折过程中保持对称和均匀,提高了对折的质量和效果。当板体6021上的表面相互贴合并相互作用时,胶带2被稳定地固定在对折的位置,这样可以确保胶带2在对折后保持牢固的状态,避免松动或移位,提高了胶带的贴附质量和可靠性。通过第三气缸6011和拉杆6012的自动化控制,可以实现胶带的快速对折过程,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操作的需求,并确保对折的一致性和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3,翻板组件601还包括缓冲垫6024,缓冲垫6024设于板体6021远离第二凸起部6022的一侧,以用于对吸盘602吸附的胶带进行保护。缓冲垫6024可以是海绵垫等具有缓冲作用的物件,缓冲垫6024的存在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层,防止吸盘602对胶带2施加过大的压力或造成损坏。缓冲垫6024的存在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当吸盘602回缩后,胶带会直接贴设在板体6021上,通过设置缓冲垫6024可以避免胶带对板体6021的污染。缓冲垫还可以帮助确保胶带2在贴附过程中保持平整和稳定,这有助于提高贴附的准确性和质量,确保胶带2牢固地固定在线束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6,拉直机构40包括:底板402,底板402与安装板101连接;第二固定座403,第二固定座403通过第一立柱404与底板402连接;第二滑轨405,第二滑轨405设于第二固定座403上;夹持部安装座406,夹持部安装座406与第二滑轨405连接,夹持部401与夹持部安装座406连接;驱动组件407,驱动组件407与夹持部安装座406连接,以用于带动夹持部安装座406沿第二滑轨405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底板402与安装板101连接,第二固定座403通过第一立柱404与底板402连接,形成了稳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和稳定性,确保机构在操作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多的震动或位移,从而提高了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精度。第二滑轨405设于第二固定座403上,夹持部安装座406与第二滑轨405连接,驱动组件407与夹持部安装座406连接,用于带动夹持部安装座406沿第二滑轨405移动,这种设计可以实现夹持部401的平滑移动,确保夹持部401在拉直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夹持部401与夹持部安装座406连接,通过驱动组件407的作用,夹持部401可以准确地夹持待拉直的胶带,这种夹持方式可以确保胶带2在拉直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位置和姿态,提高拉直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由于夹持部安装座406与第二滑轨405连接,夹持部401的位置可以进行调整,这种设计可以控制胶带2拉出的长度,以适配不同尺寸的线束1的黏贴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7包括伺服电机、同步带、主动轮和从动轮;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主动轮连接,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通过同步带连接,夹持部安装座406与同步带连接,当伺服电机带动主动轮转动时,同步带在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配合下移动并进一步带动夹持部安装座406在第二滑轨405上移动。当然,驱动组件407不限于以上的形式,主要是能带动夹持部安装座406移动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6,拉直机构还包括:信号触发块408,信号触发块408与夹持部安装座406连接;限位传感器409,限位传感器409用于向信号触发块408发送信号,以控制夹持部安装座406在第二滑轨405上停止移动;夹持部401包括第四气缸4011和与第四气缸4011连接的夹爪4012,第四气缸4011与夹持部安装座406连接,夹爪4012用于夹持胶带2。当夹持部安装座406需要停止在第二滑轨405上移动时,限位传感器409会发送信号给信号触发块408,触发块会相应地停止夹持部401的移动,通过限位传感器409的信号触发块408,可以实现对夹持部安装座406在第二滑轨405上的位置进行精确控制,这样可以确保夹持部在拉直过程中停止在特定的位置,提高拉直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其中,限位传感器409通过固定支架安装在驱动组件的上部,以方便与信号触发块408配合。通过信号触发块408和限位传感器409的配合,可以实现夹持部安装座406在第二滑轨405上的自动停止移动,这样可以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操作的自动化程度,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第二固定机构30包括:卷筒301,卷筒301用于固定胶带2;第三固定座302,第三固定座302位于卷筒301的一侧,通过第二立柱303与安装板101连接;导向块304,导向块304与第三固定座302连接,以用于对胶带2进行定位和导向;第五气缸305和设置在第五气缸305一端的压块306,压块306与导向块304相对设置,第五气缸305带动压块306沿垂直于第三固定座302的方向移动,以用于对胶带2的表面施加压力。
可以理解的是,卷筒301用于固定胶带2,确保胶带2在拉直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位置和张力,通过第三固定座302和第二立柱303的连接,以及导向块304的定位和导向作用,胶带2可以牢固地固定在机构中,避免胶带在拉直过程中的松动或移位。导向块304与第三固定座302连接,用于对胶带2进行定位和导向,这样可以确保胶带2在拉直过程中保持正确的位置和方向,避免出现偏移或错位,提高拉直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第五气缸305和压块306的存在可以对胶带2的表面施加压力,通过第五气缸305带动压块306沿垂直于第三固定座302的方向移动,可以调节施加在胶带2上的压力,这有助于确保胶带在拉直过程中保持紧密贴合,提高拉直的质量和效果。通过第五气缸305的自动化控制,可以实现对压块306的自动移动,这样胶带2可以被固定在导向块中,以提高胶带的被拉出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7,剪切机构50包括:第四固定座501和设置在第四固定座501上的剪刀502,第四固定座501通过第三立柱503与安装板101连接,剪刀502位于导向块304远离卷筒301的一侧,以用于剪断由导向块304伸出的胶带2。剪切机构50中的剪刀502用于剪断由导向块304伸出的胶带2,这样可以在拉直过程中精确地控制胶带的长度,确保胶带在需要的位置被剪断,满足特定的工艺要求。第四固定座501通过第三立柱503与安装板101连接,提供了稳定的固定支撑,这样可以确保剪刀502在剪断胶带时保持稳定的位置和姿态,避免胶带在剪断过程中的错位或偏移。剪切机构50中的剪刀502位于导向块304远离卷筒301的一侧,这样可以确保胶带在导向块304的正确位置被剪断,避免胶带在剪断过程中的误差或不准确。通过自动化控制剪切机构50,可以实现对剪刀502的自动剪断操作,这样可以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操作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8,第一固定机构20包括:第五固定座201,通过第四立柱202与安装板101连接;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203和第二夹持部204,第一夹持部203和第二夹持部204设于第五固定座201上,以用于夹持线束1;第六气缸205,第六气缸205设于第二夹持部204的一侧,以用于对第二夹持部204进行锁止固定。通过第五固定座201和第四立柱202与安装板101的连接,提供了稳定的固定支撑,这样可以确保第一夹持部203和第二夹持部204在夹持线束1时保持稳定的位置和姿态,避免线束在固定过程中的松动或移位。第六气缸205为锁止气缸,当线束1放置在对应的位置后可以对第二夹持部204进行锁止以实现对线束1的固定。此外,在第一夹持部203和第二夹持部204的一侧还可以设置传感器以判断线束1是否安装在正确的位置以及判断线束1是否安装到位。其中,在图8中,当翻板组件601移动至第一固定机构20处时,板体6021的中轴线与线束1对齐设置,此时翻板组件601位于线束1的下方,当翻板组件601折弯时,线束1对应中轴线的位置,使得胶带2沿线束1对称折叠,保证贴合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罩壳10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3;安装板101分别与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3连接并围合成容纳腔104,第一固定机构20、第二固定机构30、拉直机构40、剪切机构50和夹贴机构60设于容纳腔104内;第一盖板105,与第一壳体102连接,并盖封部分容纳腔104;第二盖板106,与第二壳体103连接,并盖封部分容纳腔104;保护罩107,保护罩107与第二盖板106连接,以用于盖封至少部分第一固定机构20。可以理解的是,保护罩107对应在第一固定机构的位置,通过保护罩107的设置可以将胶带贴合的过程隔离在保护罩107内,以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9,第一盖板105与第一壳体102之间通过弹性件108连接,弹性件108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02连接,另一端通过铰链与第一盖板105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108可以是氮气弹簧,已实现第一盖板105在第一壳体102上的打开或闭合。
本实施例的装置根据PLC设定命令进行下面步骤运行,其中胶带2采用绒毛胶带;
(1)罩壳10在关闭状态下,由伺服电机拉动夹爪4012,夹爪4012夹紧绒毛胶带,绒毛胶带被在预设的长度要求下被拉出,绒毛胶带在拉出的过程中为绷直状态;
(2)吸盘602伸出吸住绒毛胶带,吸盘602与真空压力传感器并联,此时真空压力传感器监测到压力有变化达到设定的压力值,确认绒毛胶带压紧吸住;
(3)夹爪4012打开,并继续向绒毛胶带拉出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使夹爪4012脱离胶带,
(4)剪切机构把绒毛胶带剪断,剪刀502回位张开。
(5)夹贴机构60使翻板组件601移动到第一固定机构20,同时吸盘602也缩回到位,使得胶带位于缓冲垫6024上;
(6)将线束1放入第一固定机构20内,并锁住线束1;
(7)翻板组件601把绒毛胶带对折黏贴在线束1上;
(8)第一固定机构20放开线束,人工取出线束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以上的步骤可以看出,绒毛胶带的拉出、剪断、黏贴都在防护罩壳里进行,没有安全隐患;且黏贴的外形尺寸一致性好,基本上没有外形尺寸缺陷;黏贴的时间节拍非常快,为人工黏贴的六至七倍。综上,本申请的装置实现了绒毛胶带自动黏贴线束的动作,并提高了黏贴的效率以及线束黏贴的外形尺寸一致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名词含义均是相同的,对于某个实施例没有详述的内容,其具体实现细节可以参考其他实施例中的说明,前述实施例所示出的示例说明和技术效果均可相对应地被实现,对于重复的部分,本实施例不再多做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胶带黏贴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胶带黏贴装置,应用于线束(1)表面黏贴胶带(2),其特征在于,包括:
罩壳(10),所述罩壳(10)包括安装板(101);
第一固定机构(20),设于所述安装板(101)上,用于夹持线束(1);
第二固定机构(30),设于所述安装板(101)上,用于固定胶带(2);
拉直机构(40),设于所述安装板(101)上;所述拉直机构(40)包括夹持部(401),所述夹持部(401)用于将所述胶带(2)的一端拉出;
剪切机构(50),设于所述安装板(101)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机构(30)和所述拉直机构(40)之间,用于将拉出的胶带(2)剪断;
夹贴机构(60),设于所述安装板(101)上并位于所述拉直机构(40)和所述第一固定机构(20)之间,所述夹贴机构(60)包括翻板组件(601)和设置在所述翻板组件(601)上的吸盘(602),所述吸盘(602)用于将被剪断的胶带(2)固定,所述翻板组件(601)用于将固定后的胶带(2)弯折并贴附在所述线束(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黏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贴机构(60)还包括:
第一滑轨(603),所述第一滑轨(603)与所述安装板(101)连接;
第一固定座(604),所述第一固定座(604)与所述第一滑轨(603)连接,所述翻板组件(601)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座(604)上;
第一气缸(605),所述第一气缸(605)与所述第一固定座(604)连接,所述第一气缸(605)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固定座(604)沿所述第一滑轨(603)移动,以使所述翻板组件(601)在所述拉直机构(40)和所述第一固定机构(20)之间移动;
第二气缸(606),所述第二气缸(606)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固定座(604)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吸盘(602)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吸盘(602)在垂直所述第一固定座(604)的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胶带黏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组件(601)包括:
第三气缸(6011),所述第三气缸(601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固定座(604)连接;
拉杆(6012),所述拉杆(6012)与所述第三气缸(6011)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座(604)的一侧连接;
翻板轨道(6013),所述翻板轨道(6013)包括本体(6014)和设置在本体(6014)上的第一凸起部(6015),所述第一凸起部(6015)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连接板(6016),两组连接板(6016)之间具有间隙(6017),所述连接板(6016)上设有相对设置的定位孔(6018);
转轴(6019),所述转轴(6019)穿设于所述定位孔(6018)内;
翻板(6020),所述翻板(6020)包括板体(6021)和设于所述板体(6021)上的第二凸起部(6022);所述吸盘(602)设于所述板体(6021)的中轴线并贯穿所述板体(6021),所述板体(6021)与所述拉杆(6012)远离所述第三气缸(6011)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三气缸(6011)通过所述拉杆(6012)带动所述板体(6021)沿中轴线对折;所述第二凸起部(6022)具有凹槽(6023),所凹槽(6023)贯穿所述第二凸起部(6022);第二凸起部(6022)设于所述间隙(6017)内,且所述转轴(6019)贯穿所述凹槽(6023);所述第三气缸(6011)通过所述拉杆(6012)带动所述板体(6021)沿中轴线对折时,所述第二凸起部(6022)在所述间隙(6017)中移动,且所述转轴(6019)通过所述凹槽(6023)对所述第二凸起部(6022)进行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黏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直机构(40)包括:
底板(402),所述底板(402)与所述安装板(101)连接;
第二固定座(403),所述第二固定座(403)通过第一立柱(404)与所述底板(402)连接;
第二滑轨(405),所述第二滑轨(405)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座(403)上;
夹持部安装座(406),所述夹持部安装座(406)与所述第二滑轨(405)连接,所述夹持部(401)与所述夹持部安装座(406)连接;
驱动组件(407),所述驱动组件(407)与所述夹持部安装座(406)连接,以用于带动夹持部安装座(406)沿所述第二滑轨(405)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胶带黏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直机构还包括:
信号触发块(408),所述信号触发块(408)与所述夹持部安装座(406)连接;
限位传感器(409),所述限位传感器(409)用于向所述信号触发块(408)发送信号,以控制所述夹持部安装座(406)在所述第二滑轨(405)上停止移动;
所述夹持部(401)包括第四气缸(4011)和与所述第四气缸(4011)连接的夹爪(4012),所述第四气缸(4011)与所述夹持部安装座(406)连接,所述夹爪(4012)用于夹持所述胶带(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黏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机构(30)包括:
卷筒(301),所述卷筒(301)用于固定所述胶带(2);
第三固定座(302),所述第三固定座(302)位于所述卷筒(301)的一侧,通过第二立柱(303)与所述安装板(101)连接;
导向块(304),所述导向块(304)与所述第三固定座(302)连接,以用于对所述胶带(2)进行定位和导向;
第五气缸(305)和设置在所述第五气缸(305)一端的压块(306),所述压块(306)与所述导向块(304)相对设置,所述第五气缸(305)带动所述压块(306)沿垂直于所述第三固定座(302)的方向移动,以用于对所述胶带(2)的表面施加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胶带黏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机构(50)包括:
第四固定座(501)和设置在所述第四固定座(501)上的剪刀(502),所述第四固定座(501)通过第三立柱(503)与所述安装板(101)连接,所述剪刀(502)位于所述导向块(304)远离所述卷筒(301)的一侧,以用于剪断由所述导向块(304)伸出的胶带(2)。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带黏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机构(20)包括:
第五固定座(201),通过第四立柱(202)与所述安装板(101)连接;
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203)和第二夹持部(204),所述第一夹持部(203)和所述第二夹持部(204)设于所述第五固定座(201)上,以用于夹持所述线束(1);
第六气缸(205),所述第六气缸(205)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204)的一侧,以用于对所述第二夹持部(204)进行锁止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黏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10)包括:
彼此连接的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3);所述安装板(101)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102)和所述第二壳体(103)连接并围合成容纳腔(104),所述第一固定机构(20)、所述第二固定机构(30)、所述拉直机构(40)、所述剪切机构(50)和所述夹贴机构(60)设于所述容纳腔(104)内;
第一盖板(105),与所述第一壳体(102)连接,并盖封部分所述容纳腔(104);
第二盖板(106),与所述第二壳体(103)连接,并盖封部分所述容纳腔(104);
保护罩(107),所述保护罩(107)与所述第二盖板(106)连接,以用于盖封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固定机构(20)。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带黏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组件(601)还包括:缓冲垫(6024),所述缓冲垫(6024)设于所述板体(6021)远离所述第二凸起部(6022)的一侧,以用于对所述吸盘(602)吸附的胶带进行保护。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胶带黏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105)与所述第一壳体(102)之间通过弹性件(108)连接,所述弹性件(10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102)连接,另一端通过铰链与所述第一盖板(105)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胶带黏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组件(601)移动至所述第一固定机构(20)处时,所述板体(6021)的中轴线与所述线束(1)对齐设置。
CN202322310951.6U 2023-08-26 2023-08-26 一种胶带黏贴装置 Active CN2207029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10951.6U CN220702932U (zh) 2023-08-26 2023-08-26 一种胶带黏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10951.6U CN220702932U (zh) 2023-08-26 2023-08-26 一种胶带黏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02932U true CN220702932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8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10951.6U Active CN220702932U (zh) 2023-08-26 2023-08-26 一种胶带黏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029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48487U (zh) 贴胶机构和错位贴胶机构
CN108701869B (zh) 一种用于电芯卷绕的自动换带装置以及电芯卷绕设备
CN109449498A (zh) 一种电池电芯的贴胶装置
CN220702932U (zh) 一种胶带黏贴装置
CN211208602U (zh) 收尾胶贴胶装置及锂电池卷绕设备
CN110803521B (zh) 自动理线机
CN112249789B (zh) 一种贴胶机构及贴胶设备
CN216836461U (zh) 一种贴胶装置及贴胶设备
CN216968722U (zh) 一种扭力转压力贴附装置
JP2760930B2 (ja) シールテープ自動貼付け装置
CN211110261U (zh) 一种贴胶组件及贴胶机构
CN210379278U (zh) 一种备胶机构
CN209329058U (zh) 电池电芯的贴胶装置
CN114142097A (zh) 一种锂电池侧贴胶设备
CN217114479U (zh) 一种滚贴贴胶机构及电池贴胶机
CN220491663U (zh) 一种线束缠胶布装置
CN218731138U (zh) 一种电芯贴胶装置
CN211507801U (zh) 贴终止胶单元、卷绕装置及电芯卷绕机
CN217675483U (zh) 一种吸附式夹具快速取料装置
CN216749589U (zh) 绕线包胶机
CN219486624U (zh) 一种新型贴胶贴头设备
CN116979339B (zh) 一种布线机
CN111268492A (zh) 全切式双面胶自动粘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6750004U (zh) 贴胶机构、贴胶装置及卷绕设备
WO2020151736A1 (zh) 卷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