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01043U - 一种c柱上内饰板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c柱上内饰板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01043U
CN220701043U CN202322463619.3U CN202322463619U CN220701043U CN 220701043 U CN220701043 U CN 220701043U CN 202322463619 U CN202322463619 U CN 202322463619U CN 220701043 U CN220701043 U CN 2207010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lar
body frame
trim panel
main body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6361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海宁
邢哲
刘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6361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010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010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010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C柱上内饰板和车辆,旨在解决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C柱上饰板结构遮挡车窗玻璃黑边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C柱上内饰板,其设置于车身框架上,所述C柱上内饰板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侧边缘具有朝向所述车身框架翻折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弧形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C柱上内饰板第一翻边和主体部之间形成的第一弧形面的结构将C柱上内饰板与三角窗玻璃的配合缝处覆盖住,且第一弧形面凸出于C柱上内饰板的外表面,进而可以实现从乘客视角方向遮蔽后角窗玻璃的黑边的效果,提升汽车内饰的美观性。

Description

一种C柱上内饰板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C柱上内饰板和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出行的一种交通工具,已经广泛的被应用,目前,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汽车性能和舒适性达到需求的情况下,还对汽车内饰的美观性具有一定的要求。
为了提高汽车的美观性,提高车内乘员的观赏效果,需要对车窗上的玻璃的黑边进行遮挡。C柱上内饰板位于C柱上端,是汽车内饰部件之一,经一体注塑成型后通过塑料卡扣固定在车身钣金上,其不仅具有保护乘员功能,还对汽车兼具装饰作用。而C柱位置由于受到轮胎包络以及后门门洞开口等因素影响,结构设计空间非常狭小。为了使C柱上内饰板能够遮挡C柱旁小三角区域玻璃的黑边,如何合理利用空间设计C柱上内饰板的结构,同时能够保证安装的强度和拆卸的方便性是C柱上内饰板的结构设计的关键。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C柱上内饰板的结构设计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C柱上内饰板结构遮挡车窗玻璃黑边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C柱上内饰板,其设置于车身框架上,所述C柱上内饰板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侧边缘具有朝向所述车身框架翻折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弧形面。
可选地,还包括:
支撑板,其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翻边之间,所述支撑板的边缘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与所述车身框架的钣金件抵接以限制所述C柱上内饰板相对所述车身框架转动。
可选地,还包括:
第一加强筋,其连接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主体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支撑板表面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的上边缘具有朝向所述车身框架翻折的第二翻边。
可选地,所述第二翻边向上凸出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车身框架抵接。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车身框架的侧表面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上边缘,所述固定结构上设置有定位销。
可选地,所述固定结构上还设置有安装孔。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上内饰板朝向所述车身框架的侧表面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翻边之间。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C柱上内饰板。
本实用新型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有益效果:
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C柱上内饰板主体部的侧边缘具有朝向车身框架翻折的第一翻边,第一翻边和主体部之间形成的第一弧形面的结构将C柱上内饰板与三角窗玻璃的配合缝处覆盖住,且第一弧形面凸出于C柱上内饰板的外表面,可以增大乘客后排视角方向的配合缝处的覆盖范围,进而可以实现从乘客视角方向遮蔽后角窗玻璃的黑边的效果,提升汽车内饰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C柱上内饰板靠近上边缘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翻边,当侧气帘展开时,第二翻边与车身框架的顶棚饰板配合为侧气帘的展开起到导向作用,使侧气帘可以更好更快的向车内方向展开,以便其快速覆盖住侧部车窗,形成一个保护屏障。
进一步地,C柱上内饰板靠近上边缘第二翻边的位置设置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通过定位销和卡扣将C柱上内饰板与车身框架的钣金件固定连接,这样的结构不仅拆装方便,同时当侧气帘充气展开时该结构可以抵挡部分的冲击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C柱上内饰板的结构装配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C柱上内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C柱上内饰板的结构装配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C柱上内饰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C柱上内饰板的结构装配示意图之三。
附图标记列表
1-主体部,10-第二弧形面,11-第一翻边,12-第一弧形面,13-支撑板,131-凹槽,14-第一加强筋,15-第二翻边,16-限位部,17-定位销,18-安装孔,19-第二加强筋,2-车身框架,3-吸音棉,4-卡扣,5-钣金件,6-玻璃,7-侧气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关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序数词“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优化汽车的内饰设计有助于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其中,基于“pure glass”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汽车的内饰设计遮蔽后排乘客视角以达到遮蔽后角窗玻璃黑边的效果,从而提高汽车内饰的美观性。本实用新型拟通过对C柱上内饰板的结构进行改进,实现遮挡车上“三角窗”靠近C上柱旁的车窗玻璃黑边的效果。
需要说明,如图1所示,汽车C上柱是位于汽车后排座椅头枕部位两侧的部件,其位于车上“三角窗”的旁边,可以用于支撑车辆顶棚内饰板和“三角窗”玻璃6。当车辆后方受到撞击时,C上柱也具有保护后排乘客的作用。C柱上内饰板是指在车辆车身的C柱(车后侧窗与后门框之间的立柱)上安装的装饰板。C柱上内饰板一般是由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旨在给车辆外观增添美观性并保护C柱结构。此外,C柱饰板还可以承担一定的风噪和隔热效果,为乘客提供舒适的驾乘环境。
首先,请参考图1至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C上柱内饰板,其可拆卸的扣合在车身框架2的C上柱部分,通过在C上柱内饰板的顶部和侧部设置翻边,可以实现从后排乘客视角遮蔽后角窗玻璃6黑边的效果,从而提高汽车内饰的美观性;进一步地,在模具设计受限的情况下,在C上柱内饰板与钣金接合处设计了一个支撑结构来防止C上柱内饰板装配时相对车身框架2发生转动,同时,该支撑结构也可以提高C上柱内饰板的按压刚度。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中车身框架2包括车辆的结构框架和与C上柱内饰板配合的其他车身的周围部分。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C柱上内饰板包括主体部1,主体部1是整个装饰板的主要部分,它覆盖在C柱的表面,在C柱上内饰板的侧边缘具有朝向车身框架2翻折的第一翻边11,也就是C柱上内饰板的侧边缘向着车身框架2方向折叠或弯曲,这样可以使其边缘部分更好地适应车身框架2的形状,并使C柱上内饰板与C柱更加密合。
首先需要指出,C柱上内饰板的外表面即为背离车身框架2,即可被用户观察到的外侧面,C柱上内饰板的内表面为与车身框架2相对配合的一侧。结合图2和图3所示,第一翻边11与主体部1的连接处在C柱上内饰板的外表面形成了第一弧形面12,C柱上内饰板的主体部1外表面还具有第二弧形面10,曲形的轮廓线一方面可以提高C柱上内饰板的美观性,使C柱上内饰板与整个车辆外观形成协调统一的美感。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A的位置代表三角窗玻璃6的黑边终点的位置,黑色箭头的指示的方向代表车内乘客的视角最“边缘”的方向,当车内乘客沿黑色箭头方向看向车窗时,人的视角终点为B的位置。这样C柱上内饰板的第一弧形面12与第二弧形面10配合,使得当乘客从后排视角沿箭头指示的方向看向后三角窗的玻璃6时,第一弧形面12可以遮挡车窗玻璃6的黑边终点,这样就看不到三角窗玻璃6临近C上柱的黑边终点,即看不到三角窗玻璃6临近C上柱的黑边。
这样,第一翻边11和主体部1之间形成的第一弧形面12的结构将C柱上内饰板与三角窗玻璃6的配合缝处覆盖住,且第一弧形面12凸出于C柱上内饰板的外表面,从乘客从后排视角方向可以增大配合缝处的覆盖范围,进而可以实现从乘客视角方向遮蔽后角窗玻璃6的黑边的效果,提升汽车内饰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第一翻边11朝向车身框架2一侧即朝向C柱上内饰板内表面方向翻折,不会被用户观察到而影响外观精致性;由于C柱上内饰板通常由一种耐用的材料制成,例如塑料,以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和保护。采用该制作工艺的情况下,在第一翻边11和主体部1之间设置第一弧形面12可以减小C柱上内饰板侧边缘的形变量,使得C柱上内饰板侧边缘不易发生形变。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5所示,主体部1的上边缘具有朝向车身框架2翻折的第二翻边15,第二翻边15用于与车身框架2的顶棚配合连接。具体来说,第二翻边15的结构可以使C柱上内饰板的上边缘更好地适应车身框架2的形状,并使C柱上内饰板与C柱连接更加密合。
进一步地,第二翻边15与车身框架2配合对侧气帘7展开起到导向作用。汽车的侧气帘7是一种被安装在车辆车顶内部的安全气囊系统。它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或翻滚事故时,迅速充气并覆盖住侧部车窗,提供额外的保护。具体来说,此处车身框架2具体指车辆的顶棚的内饰板部分,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或翻滚事故时,侧气帘7迅速充气并朝向车辆内部方向展开,该过程侧气帘7挤压顶棚饰板使其折向车辆内部方向,顶棚与第二翻边15配合形成朝向车辆内部的通道,为侧气帘7的展开提供导向,使其可以更好更快速覆盖住侧部车窗,形成一个保护屏障,为乘客提供了可靠的保护,减轻了碰撞造成的伤害风险。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二翻边15向上凸出设置有限位部16,限位部16与车身框架2抵接。具体来说,限位部16的结构形式可以但不限于为垂直于于第二翻边15向上凸出的翻边结构,限位部16与第二翻边15配合形成与车身框架2之间接合处的限位止挡,其类似于台阶止挡限位结构,从而限制C柱上内饰板与车身框架2之间在Z方向和Y方向发生位移,使C柱上内饰板在安装时更加方便、稳定。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主体部1和第一翻边11之间设置有支撑板13,支撑板13相当于在主体部1和第一翻边11之间设置的加强筋结构,以增加C柱上内饰板的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若在C柱上内饰板的顶部边缘和侧部边缘同时设置翻边的结构,受模具加工工艺的限制,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支撑板13设置于用于第一翻边11出模的第一滑块和用于第二翻边15出模的第二滑块两个滑块之间,在两个滑块之间留出空间,并通过调整该空间的间距,来控制支撑板13结构的的厚度,通过调整两个滑块的运动方向,使支撑板13可以实现脱模。这样的出模方式在实现支撑板13结构脱模的情况下,还可以满足支撑板13厚度方面的要求,从而增加C柱上内饰板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在支撑板13的边缘设置有凹槽131,凹槽131用于与车身框架2的钣金件5抵接以限制C柱上内饰板相对车身框架2转动。如图3和4所示,C柱上内饰板在与车身框架2扣合安装时,为了保持C柱上内饰板在固定位置上不发生过大的转动或位移,在C柱上内饰板与车身框架2扣合的内侧面的支撑板13边缘设置凹槽131结构以接合和抵接车身框架2的钣金件5。
具体来说,凹槽131的设计和位置可以限制C柱上内饰板相对于车身框架2的自由转动,这有助于确保C柱上内饰板安装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凹槽131与钣金件5的连接使得C柱上内饰板能够正确对位,并保持与车身框架2的一致性,这有助于保证C柱上内饰板与车身框架2的装配精度。综上所述,通过在支撑板13边缘上设置凹槽131与车身框架2的钣金件5抵接,可以限制C柱饰板相对车身框架2的转动,保证转配精度,并提供稳定的连接和支撑。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板13和主体部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4,第一加强筋14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加强筋14沿支撑板13表面间隔设置。如图4所示,第一加强筋14连接于支撑板13和主体部1之间,用于加强这两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和稳定性。
具体来说,支撑板13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可以理解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在的平面方向,第一加强筋14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可以理解为沿Z轴方向所在的平面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这样通过支撑板13在第一方向的延伸和第一加强筋14在第二方向的延伸,可以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性,并提高C柱上内饰板整体结构的平衡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由于支撑板13还与车身框架2的钣金件5抵接,此接合处对C柱上内饰板的局部强度要求较高,在支撑板13上设置第一加强筋14,可以提高支撑板13和主体部1之间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此接合处的稳定性和刚性。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主体部1朝向车身框架2的侧表面设置有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用于C柱上内饰板和车身框架2之间的固定连接。具体来说,该固定结构上设置有定位销17,在将C柱上内饰板装配到车身框架2上时,定位销17插入到相对应的位置上,可以实现C柱上内饰板与车身框架2之间的准确定位和安全连接,同时,定位销17的结构还有助于抗击沿Z轴方向的冲击力具体来说,当车辆发生碰撞,侧气帘7展开时会挤压C柱上内饰板,对C柱上内饰板产生自上而下的冲击力,定位销结构有助于抗击该冲击力。
进一步地,需要指出,在一些相关技术中,C柱上内饰板与车身框架2之间的的固定连接通常采用螺栓紧固安装的安装方式,但是,采用“螺栓紧固”的安装方式,在装配时所需操作工时相对较长且需要堵盖覆盖,使得整车静态感知质量不佳,即用户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和听觉以及车辆使用过程中所感知到的产品质量效果不好;或者采用“牛角”的安装方式,即C柱上内饰板向上有两个角伸入顶棚并挂在钣金孔上,这样的安装方式不仅受车内空间约束,操作不便,且装配时较为复杂。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结构上还设置有安装卡扣4的安装孔18,当C柱上内饰板通过定位销17插入到相对应位置后,通过卡扣4将C柱上内饰板和车身框架2紧固,通常该卡扣4采用D型白丁卡扣,其不仅通用性更高,而且成本更低。
可以理解,通过设置于主体部1内表面的固定结构将C柱上内饰板和车身框架2固定的方式,不仅拆装方便,同时,该固定结构隐藏于C柱上内饰板的内表面使得整个饰板的美观性更好。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C柱上内饰板朝向车身框架2的侧表面设置有吸音棉3。吸音棉3是一种吸音材料,通常由绝缘材料和纤维制成,它能够吸收声音振动并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少噪音和振动的传播。
具体来说,在C柱上内饰板内表面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吸音棉3,吸音棉3位于C柱上内饰板和C上柱之间,其通过吸收声音振动,降低车辆内部的噪音水平,为用户提供更舒适的驾乘环境;同时吸音棉3可以吸收并减轻来自车身框架2的振动传递到C柱饰板的程度,从而减少车辆内部的震动感。这样设计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安静、舒适和高品质的车内环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C柱上内饰板朝向车身框架2的侧表面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筋19,第二加强筋19连接于主体部1和第一翻边11之间,以保证主体部1和第一翻边11之间的的刚度,从而增加C柱上内饰板整体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还一种车辆,包括该C柱上内饰板,由于C柱上内饰板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括C柱上内饰板的车辆也具有上述上述技术效果,本文不再赘述。当然可以理解,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C柱上内饰板的车辆,可以提升汽车内饰的美观性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C柱上内饰板,其设置于车身框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上内饰板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侧边缘具有朝向所述车身框架翻折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弧形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上内饰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板,其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翻边之间,所述支撑板的边缘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与所述车身框架的钣金件抵接以限制所述C柱上内饰板相对所述车身框架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C柱上内饰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加强筋,其连接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主体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C柱上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支撑板表面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上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上边缘具有朝向所述车身框架翻折的第二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C柱上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向上凸出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车身框架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上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车身框架的侧表面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上边缘,所述固定结构上设置有定位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C柱上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上还设置有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C柱上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上内饰板朝向所述车身框架的侧表面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翻边之间。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C柱上内饰板。
CN202322463619.3U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c柱上内饰板和车辆 Active CN2207010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63619.3U CN220701043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c柱上内饰板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63619.3U CN220701043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c柱上内饰板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01043U true CN220701043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1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63619.3U Active CN220701043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c柱上内饰板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010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266223T3 (es) Puerta corredera fina ultraligera para un vehiculo.
JPH06191275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US6312008B1 (en) Airbag system with energy absorption bracket
EP1961626B1 (en) Occupant protective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5096856B2 (ja) エアバッグ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20701043U (zh) 一种c柱上内饰板和车辆
KR20050053116A (ko) 커튼 에어백모듈을 구비한 차량의 프런트필러트림 결합구조
CN1718987B (zh) 车门结构
JP4550524B2 (ja) 自動車用トリム構造
JP3744063B2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JP3173271B2 (ja) 自動車の車室における乗員の保護構造
KR200464066Y1 (ko) 자동차용 암레스트 조립구조
US9994167B2 (en) Active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with accordion fold
JP7374238B2 (ja) 車体防音構造
JP4511962B2 (ja) ルーフトリムの端末抑え構造
KR100552053B1 (ko) 커튼 에어백이 장착된 차량의 헤드 라이닝 구조
JP3221204B2 (ja) 自動車の車室における乗員の保護構造
CN208053287U (zh) 汽车侧撞人体保护装置
KR100472670B1 (ko) 자동차의 커튼 에어백 장치
JP2581978Y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521540B1 (ko) 충격을 흡수할 수 있는 필러트림구조
JP2005255159A (ja) 自動車の乗員のための膝保護装置
JP4174636B2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JPH072029A (ja) 自動車用緩衝内装材
KR100412794B1 (ko) 개폐가능한 윈도우가 장착된 리무진 차량의 센터필러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