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81490U - 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81490U
CN220681490U CN202322396666.0U CN202322396666U CN220681490U CN 220681490 U CN220681490 U CN 220681490U CN 202322396666 U CN202322396666 U CN 202322396666U CN 220681490 U CN220681490 U CN 2206814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cylinder body
notch
groove
temperature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9666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焦太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o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o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o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o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9666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814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814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814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包括分流板、多个喷嘴和多个气缸,分流板设有主流道和连通主流道的多个分流道,主流道在分流板形成有进胶口,进胶口所在一侧对应每个分流道均设有一个安装孔。每个喷嘴对应安装于一个分流道处,喷嘴位于分流板背离进胶口的一侧。气缸均包括缸体、活塞、阀针、定位件和连接件,定位件设有第一过孔,连接件设有安装槽和连通安装槽的第二过孔,每个定位件安装于一个安装孔处,连接件罩设于定位件,并与定位件固定,阀针安装在活塞上,缸体安装于连接件背离定位件的一侧,阀针通过第二过孔、第一过孔、安装孔和分流道伸入对应的喷嘴内。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简化气缸安装结构。

Description

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针阀式热流道系统的相关技术中,具有将气缸安装在分流板上的方案,具体地,其气缸结构主要包括安装板、盖板、连接碗和设有活塞的缸体,安装板固定在分流板,连接碗的底部设有通孔,连接碗通过通孔套在安装板外,盖板盖合于通孔,且通过螺钉与安装板固定,从而将连接碗压在分流板上,缸体安装于连接碗的开口处,而固定在活塞的阀针穿过盖板而伸入分流板另一侧的喷嘴。这样的气缸安装安装结构复杂,零部件较多,装配繁琐,且成本相对较高,不适用于小型模具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针阀式热流道系统,旨在简化气缸安装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包括:
分流板,设有主流道和连通所述主流道的多个分流道,所述主流道在所述分流板的一侧形成有进胶口,所述分流板上所述进胶口所在一侧对应每个所述分流道均设有一个安装孔;
多个喷嘴,每个所述喷嘴对应安装于一个所述分流道处,以与所述分流道连通,所述喷嘴位于所述分流板背离所述进胶口的一侧;
多个气缸,每个所述气缸均包括缸体、活塞、阀针、定位件和连接件,所述定位件设有第一过孔,所述连接件设有安装槽和连通所述安装槽的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相对,每个所述气缸的定位件安装于一个所述安装孔处,并与所述分流板固定,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安装孔对应,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安装槽罩设于所述定位件,并与所述定位件固定,所述活塞安装于所述缸体内,所述阀针安装在所述活塞上,所述缸体安装于所述连接件背离所述定位件的一侧,所述阀针通过所述第二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分流道伸入对应的所述喷嘴内。
可选地,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二过孔贯穿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所述气缸还包括衬套,所述衬套套设于所述阀针,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可选地,所述衬套部分定位装配于所述第一过孔内。
可选地,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分流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定位件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缸体和所述连接件之间通过螺钉固定。
可选地,所述热流道系统还包括多个支撑件,所述分流板上所述气缸所在一侧和所述喷嘴所在一侧均安装有相间隔的多个所述支撑件。
可选地,所述针阀式热流道系统还包括多个加热器,每个所述加热器包括内筒体、外筒体、加热丝和感温线,所述外筒体套设于所述内筒体外,所述加热丝和所述感温线设于所述内筒体和所述外筒体之间,每个所述加热器均通过所述内筒体套设于一个所述喷嘴外。
可选地,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且在两端的位置均凸设有环形支撑部,其中一个所述环形支撑部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设有螺旋状的第一线槽,所述第一线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缺口;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二线槽自所述外筒体的第一端朝第二端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间隔,所述外筒体套设于所述内筒体外侧,且所述第一端套在所述第一缺口所在的环形支撑部外,所述第二线槽延伸至所述第一缺口处,所述环形支撑部抵接于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以使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间隔;所述加热丝设于所述第一线槽内,以缠绕所述内筒体设置,所述加热丝从所述第一缺口伸出;所述感温线设于所述第二线槽内,并自所述第一缺口伸出,所述感温线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线槽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二线槽的槽口宽度。
可选地,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设有插孔,所述插孔位于所述内筒体远离所述第一缺口所在的一端,所述感温线的探头部插接于所述插孔内;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对应所述插孔所在位置设置,所述加热器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对应安装于所述第三缺口处,并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内筒体,以将所述感温线压在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
可选地,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延伸至所述内筒体的端面,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设有螺旋状的第一线槽,所述第一线槽至少有一端延伸至所述内筒体的端面;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二线槽自所述外筒体的第一端朝第二端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间隔,所述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一线槽延伸至所述内筒体端面的一端设有过线缺口,所述第二线槽延伸至所述过线缺口处,所述第二端的端面呈完整环状设置;所述加热丝设于所述第一线槽内,以缠绕所述内筒体设置,所述感温线设于所述第二线槽内,所述感温线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线槽的槽口宽度和所述第二线槽的槽深,所述感温线和所述加热丝从所述过线缺口伸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如上述的热流道系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气缸包括缸体、活塞、阀针、定位件和连接件,通过在连接件设置安装槽和连通安装槽的第二过孔,第二过孔与安装槽的槽口相对,在安装时,将定位件安装于一个安装孔处,并与分流板固定,并使定位件的第一过孔与安装孔对应,连接件通过安装槽罩设于定位件,并与定位件固定,使得第二过孔与第一过孔对应,而装有活塞的缸体安装于连接件背离定位件的一侧,阀针通过第二过孔、第一过孔、安装孔和分流道伸入对应的喷嘴内。如此将连接件罩设于定位件外,并直接与定位件固定,避免了需要压板/盖板将连接件压在分流板上的情况,可以减少气缸安装时的零部件数量,简化气缸的安装结构,有利于减小气缸的尺寸,便于在小型模具中使用。而且在这样在安装时依次安装定位件、连接件和缸体,便于各零件的定位,更较好地保证装配精度以及阀针的精度,能提升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针阀式热流道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针阀式热流道系统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加热器打开盖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内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外筒体装配部分感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另一实施例中加热器内筒体和外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外筒体装配部分感温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加热器;11、内筒体;111、第一线槽;112、第一段;113、第二段;114、环形支撑部;115、第一缺口;116、插孔;117、出线端;118、装配端;12、外筒体;121、第一端;122、第二端;123、第二线槽;124、第二缺口;125、第三缺口;126、过线缺口;13、加热丝;14、感温线;15、盖板;20、分流板;21、主流道;211、进胶口;22、分流道;23、安装孔;30、气缸;31、缸体;32、活塞;33、阀针;34、定位件;341、第一过孔;35、连接件;351、安装槽;352、容置槽;353、第二过孔;36、衬套;40、喷嘴;50、支撑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针阀式热流道系统,用于注塑模具。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7,该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包括分流板20、多个喷嘴40和多个气缸30,分流板20设有主流道21和连通主流道21的多个分流道22,主流道21在分流板20的一侧形成有进胶口211,分流板20上进胶口211所在一侧对应每个分流道22均设有一个安装孔23。每个喷嘴40对应安装于一个分流道22处,以与分流道22连通,喷嘴40位于分流板20背离进胶口211的一侧。
每个气缸30均包括缸体31、活塞32、阀针33、定位件34和连接件35,定位件34设有第一过孔341,连接件35设有安装槽351和连通安装槽351的第二过孔353,第二过孔353与安装槽351的槽口相对,每个气缸30的定位件34安装于一个安装孔23处,并与分流板20固定,第一过孔341与安装孔23对应,连接件35通过安装槽351罩设于定位件34,并与定位件34固定,活塞32安装于缸体31内,阀针33安装在活塞32上,缸体31安装于连接件35背离定位件34的一侧,阀针33通过第二过孔353、第一过孔341、安装孔23和分流道22伸入对应的喷嘴40内。
安装气缸30时,先将定位件34固定在分流板20上,使得第一过孔341与安装孔23对应,此时可以先将阀针33装入第一多孔和安装孔23,再将连接件35罩在定位件34外,使得阀针33从连接件35的第二过孔353伸出,固定连接件35和定位件34,最后将阀针33与安装于缸体31的活塞32连接,最后将缸体31与连接件35固定,即可实现气缸30的组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气缸30包括缸体31、活塞32、阀针33、定位件34和连接件35,通过在连接件35设置安装槽351和连通安装槽351的第二过孔353,第二过孔353与安装槽351的槽口相对,在安装时,将定位件34安装于一个安装孔23处,并与分流板20固定,并使定位件34的第一过孔341与安装孔23对应,连接件35通过安装槽351罩设于定位件34,并与定位件34固定,使得第二过孔353与第一过孔341对应,而装有活塞32的缸体31安装于连接件35背离定位件34的一侧,阀针33通过第二过孔353、第一过孔341、安装孔23和分流道22伸入对应的喷嘴40内。如此将连接件35罩设于定位件34外,并直接与定位件34固定,避免了需要压板/盖板15将连接件35压在分流板20上的情况,可以减少气缸30安装时的零部件数量,简化气缸30的安装结构,有利于减小气缸30的尺寸,便于在小型模具中使用。而且在这样在安装时依次安装定位件34、连接件35和缸体31,便于各零件的定位,更较好地保证装配精度以及阀针33的精度,能提升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351的槽底壁设有容置槽352,第二过孔353贯穿容置槽352的槽底壁,气缸30还包括衬套36,衬套36套设于阀针33,并位于容置槽352内。具体地,在安装气缸30时,先将定位件34固定在分流板20上,使得第一过孔341与安装孔23对应,阀针33穿入衬套36,调节衬套36在定位件34上的位置至符合工作条件要求后,将连接件35罩在定位件34外,最后将阀针33与安装于缸体31的活塞32连接,最后将缸体31与连接件35固定,即可实现气缸30的组装。通过设置独立的衬套36,能够避免阀针33与定位件34之间摩擦,且当衬套36磨损后,便于更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衬套36与定位件34设置为一体,此时在安装时,可以先安装阀针33,再安装连接件35,也可以安装连接件35后再安装阀针33。
在一些实施例中,衬套36部分定位装配于第一过孔341内。即衬套36部分尺寸与第一过孔341的尺寸相当,安装时,将该部分装入第一过孔341内,衬套36的其余部分位于容置槽352内,这样能较好地实现衬套36和定位件34定位装配,提升装配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件34与分流板20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件35与定位件34之间通过螺钉固定;缸体31和连接件35之间通过螺钉固定。如此设置,既能保证定位件34与分流板20之间、连接件35与定位件34之间、及缸体31和连接件35之间固定稳定,也能简化定位件34、分流板20、连接件35和缸体31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流道系统还包括多个支撑件50,分流板20上气缸30所在一侧和喷嘴40所在一侧均安装有相间隔的多个支撑件50。具体地,将热流道系统安装于模架上时,支撑件50与模架上对应的板体抵接,以使分流板20与对应板体间隔开,从而可以减少分流板20与对应板体之间的热传递。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阀式热流道系统还包括多个加热器10,每个加热器10包括内筒体11、外筒体12、加热丝13和感温线14,外筒体12套设于内筒体11外,加热丝13和感温线14设于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之间,每个加热器10均通过内筒体11套设于一个喷嘴40外。在安装时,可以先将加热丝13和感温线14安装于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之间,完成加热器10的组装后,再将加热器10的内筒体11套在喷嘴40外。这样使得加热器10与喷嘴40分体设置,便于单独对加热器10进行维护或更换。另外,加热丝13和感温线14设于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之间,可以较好地对感温线14和加热丝13进行保护,在拆装整个热流道系统的过程中,能有效避免加热丝13和感温线14被外物刮蹭损坏的情况。其中,感温线14和加热丝13的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筒体11的外周面且在两端的位置均凸设有环形支撑部114,其中一个环形支撑部114设有第一缺口115,内筒体11的外周面设有螺旋状的第一线槽111,第一线槽11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缺口115。
外筒体12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线槽123,第二线槽123自外筒体12的第一端121朝第二端122延伸,并与第二端122的端面间隔,外筒体12套设于内筒体11外侧,且第一端121套在第一缺口115所在的环形支撑部114外,第二线槽123延伸至第一缺口115处,环形支撑部114抵接于外筒体12的内周面,以使内筒体11的外周面与外筒体12的内周面间隔。
加热丝13设于第一线槽111内,以缠绕内筒体11设置,加热丝13从第一缺口115伸出;感温线14设于第二线槽123内,并自第一缺口115伸出,感温线14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线槽123的直径,且大于第二线槽123的槽口宽度。
安装时,先将加热丝13和感温线14分别装在第一线槽111和第二线槽123,再将外筒体12通过第一端121从内筒体11远离其第一缺口115的一端套向内筒体11,由于感温线14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线槽123的直径,且大于第二线槽123的槽口宽度,故可以将感温线14卡在第二线槽123内,从而避免将外筒体12套在内筒体11外的过程中感温线14脱出的情况。而通过环形支撑部114的设置,使得外筒体12套在内筒体11外后,内筒体11的外周面与外筒体12的内周面间隔,这样即使感温线14部分相对外筒体12的内周面凸出,也能避免感温线14与内筒体11的外周面接触,即可以避免安装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的过程中感温线14与内筒体11摩擦,既便于安装,也能避免感温线14损坏,能降低感温线14在安装过程中破损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槽1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段112和第二段113,第一段112远离第二段113的一端延伸至第一缺口115处,第二段113的螺距小于第一段112的螺距。具体地,用于模具中时,第二段113相较于第一端121靠近浇口设置,这样可以有效保证靠近浇口部分的熔融塑胶的温度,而第一段112的螺距较大,可以减小加热丝13的长度,即通过第一段112和第二段113的设置,使得加热丝13的排布方式更加合理,不仅可以达到对喷嘴40进行有效地加热,还能减少加热丝13的用量,有利于节约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内筒体11的外周面设有插孔116,插孔116位于内筒体11远离第一缺口115所在的一端,感温线14的探头部插接于插孔116内。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感温线14的探头部充分接触内筒体11,能够更准确的检测到内筒体11的温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插孔116,而通过外筒体12将感温线14的探头部压在内筒体11的外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121对应第一缺口115的位置设有第二缺口124,感温线14和加热丝13从第二缺口124伸出。如此设置,便于感温线14和加热丝13的引出,避免使用时加热丝13和感温线14被压在外筒体12和分流板20之间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122设有第三缺口125,第三缺口125对应插孔116所在位置设置,加热器10还包括盖板15,盖板15对应安装于第三缺口125处,并通过螺钉固定在内筒体11,以将感温线14压在内筒体11的外周面。具体地,盖板15的形状与第三缺口125的形状相同,安装时,先将感温线14安装于第二线槽123,并使得感温线14从第三缺口125伸出一定长度(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将外筒体12套在内筒体11上后,再将感温线14的探头部插入插孔116内,最后将盖板15安装于第三缺口125处,以将感温线14压在内筒体11的外周面。这样能方便且准确地安装感温线14,避免安装过程中不清楚感温线14的探头部处于何处的情况。
不同于感温线14的直径大于第二线槽123的槽口宽度的实施例,请参照图8和图9,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筒体11的外周面延伸至内筒体11的端面(即内筒体11的外周面未设置环形支撑部114),内筒体11的外周面设有螺旋状的第一线槽111,第一线槽111至少有一端延伸至内筒体11的端面。本实施例中,内筒体11的一端为出线端117,另一端为装配端118,第一线槽111的一端延伸至出线端117的端面,第一线槽111的另一端与装配端118的端面间隔。
外筒体12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线槽123,第二线槽123自外筒体12的第一端121朝第二端122延伸,并与第二端122的端面间隔,第一端121对应第一线槽111延伸至内筒体11端面的一端设有过线缺口126,第二线槽123延伸至过线缺口126处,第二端122的端面呈完整环状设置(即第二端122没有设置缺口结构)。
加热丝13设于第一线槽111内,以缠绕内筒体11设置,感温线14设于第二线槽123内,感温线14的直径小于第二线槽123的槽口宽度和第二线槽123的槽深,感温线14和加热丝13从过线缺口126伸出。
具体地,该实施例中,内筒体11的外径与外筒体12内径接近或相当,即在将内筒体11安装于外筒体12内后,内筒体11的外周面与外筒体12的内周面相接触,由于第二线槽123的槽深和槽口宽度均大于感温线14的直径,故感温线14可以完全收纳于第二线槽123内。在安装时,可以先将加热丝13安装于第一线槽111,并将感温线14预固定在内筒体11上的对应位置后(例如将感温线14的探头部插接于内筒体11外周面的插孔116内),将外筒体12的第一端121从内筒体11的装配端118套向内筒体11,且使得第二线槽123对应感温线14,以在将外筒体12逐渐套向内筒体11的过程中,使得感温线14逐渐伸入第二线槽123内。如此设置,不需要在第二端122设置缺口(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三缺口125)来安装感温线14,也不需要在内筒体11外设置环形支撑部114,可以简化外筒体12与内筒体11的结构,减少加热器10的零部件数量,有利于降低生产、装配成本和仓储成本。其中,设置两个间隔的感温线14时,可以对应每个感温线14设置一个第二线槽123;也可以设置一个第二线槽123,使得该第二线槽123的宽度大于两个感温线14的宽度,以将两个感温线14收纳在同一第二线槽123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注塑模具,该注塑模具包括模架、成型零件和针阀式热流道系统,该针阀式热流道系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注塑模具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成型零件和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均安装于模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流板,设有主流道和连通所述主流道的多个分流道,所述主流道在所述分流板的一侧形成有进胶口,所述分流板上所述进胶口所在一侧对应每个所述分流道均设有一个安装孔;
多个喷嘴,每个所述喷嘴对应安装于一个所述分流道处,以与所述分流道连通,所述喷嘴位于所述分流板背离所述进胶口的一侧;
多个气缸,每个所述气缸均包括缸体、活塞、阀针、定位件和连接件,所述定位件设有第一过孔,所述连接件设有安装槽和连通所述安装槽的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相对,每个所述气缸的定位件安装于一个所述安装孔处,并与所述分流板固定,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安装孔对应,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安装槽罩设于所述定位件,并与所述定位件固定,所述活塞安装于所述缸体内,所述阀针安装在所述活塞上,所述缸体安装于所述连接件背离所述定位件的一侧,所述阀针通过所述第二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分流道伸入对应的所述喷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二过孔贯穿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所述气缸还包括衬套,所述衬套套设于所述阀针,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部分定位装配于所述第一过孔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分流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定位件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缸体和所述连接件之间通过螺钉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流道系统还包括多个支撑件,所述分流板上所述气缸所在一侧和所述喷嘴所在一侧均安装有相间隔的多个所述支撑件。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针阀式热流道系统还包括多个加热器,每个所述加热器包括内筒体、外筒体、加热丝和感温线,所述外筒体套设于所述内筒体外,所述加热丝和所述感温线设于所述内筒体和所述外筒体之间,每个所述加热器均通过所述内筒体套设于一个所述喷嘴外。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且在两端的位置均凸设有环形支撑部,其中一个所述环形支撑部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设有螺旋状的第一线槽,所述第一线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缺口;
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二线槽自所述外筒体的第一端朝第二端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间隔,所述外筒体套设于所述内筒体外侧,且所述第一端套在所述第一缺口所在的环形支撑部外,所述第二线槽延伸至所述第一缺口处,所述环形支撑部抵接于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以使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间隔;
所述加热丝设于所述第一线槽内,以缠绕所述内筒体设置,所述加热丝从所述第一缺口伸出;
所述感温线设于所述第二线槽内,并自所述第一缺口伸出,所述感温线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线槽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二线槽的槽口宽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设有插孔,所述插孔位于所述内筒体远离所述第一缺口所在的一端,所述感温线的探头部插接于所述插孔内;
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对应所述插孔所在位置设置,所述加热器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对应安装于所述第三缺口处,并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内筒体,以将所述感温线压在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延伸至所述内筒体的端面,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设有螺旋状的第一线槽,所述第一线槽至少有一端延伸至所述内筒体的端面;
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二线槽自所述外筒体的第一端朝第二端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间隔,所述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一线槽延伸至所述内筒体端面的一端设有过线缺口,所述第二线槽延伸至所述过线缺口处,所述第二端的端面呈完整环状设置;
所述加热丝设于所述第一线槽内,以缠绕所述内筒体设置,所述感温线设于所述第二线槽内,所述感温线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线槽的槽口宽度和所述第二线槽的槽深,所述感温线和所述加热丝从所述过线缺口伸出。
10.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流道系统。
CN202322396666.0U 2023-09-01 2023-09-01 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Active CN2206814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96666.0U CN220681490U (zh) 2023-09-01 2023-09-01 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96666.0U CN220681490U (zh) 2023-09-01 2023-09-01 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81490U true CN220681490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69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96666.0U Active CN220681490U (zh) 2023-09-01 2023-09-01 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814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3771B2 (en) Injection molding component with low profile terminal connection
CN220681490U (zh) 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CN1064302C (zh) 带有可拆卸芯部和单体外套的注射成型注嘴
US7708551B2 (en) Reconfigurable hot runner
CN210590360U (zh) 12ah蓄电池壳热流道一出四进胶系统
CN213860472U (zh) 咀身、喷咀、热流道系统
CN220464612U (zh) 热流道加热器、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CN220031031U (zh) 整体式热流道系统
CN212194031U (zh) 一种具有主唧嘴加长结构的模具
CN219650466U (zh) 一种侧进多头嘴
CN215359662U (zh) 一种快速换色单点针阀
JPS6151205B2 (zh)
CN220031032U (zh) 分体式热流道系统
CN210851158U (zh) 六点针阀式热流道系统
CN215921161U (zh) 一种单阀的焊接结构
CN112477004B (zh) 咀身、喷咀、热流道系统及咀身的制造方法
CN210362286U (zh) 开放式大水口单咀热流道系统
CN219133086U (zh) 热嘴组件和具有其的热流道模具
CN214082604U (zh) 热流道系统
CN218139628U (zh) 热流道装置
CN216782506U (zh) 一种轴流风叶成型模具
CN220031029U (zh) 用于热流道系统的热嘴组件
CN218855582U (zh) 一种压铸模具的侧边进料流道结构
CN220464575U (zh) 一种plp护板注塑模具
CN218196695U (zh) 仪表板本体模具前端进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