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64612U - 热流道加热器、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热流道加热器、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64612U
CN220464612U CN202321653611.7U CN202321653611U CN220464612U CN 220464612 U CN220464612 U CN 220464612U CN 202321653611 U CN202321653611 U CN 202321653611U CN 220464612 U CN220464612 U CN 2204646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notch
hot runner
temperature sensing
cylind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5361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焦太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o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o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o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o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5361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646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646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646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热流道加热器、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热流道加热器包括内筒体、外筒体、加热丝和感温线,内筒体的外周面且在两端的位置均凸设有环形支撑部,其中一个环形支撑部设有第一缺口,内筒体的外周面设有螺旋状且延伸至第一缺口的第一线槽。外筒体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线槽,外筒体套设于内筒体外侧,且第一端套在第一缺口所在的环形支撑部外,第二线槽延伸至第一缺口处,环形支撑部抵接于外筒体的内周面。加热丝设于第一线槽内,并从第一缺口伸出;感温线设于第二线槽内,并自第一缺口伸出,感温线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线槽的直径,且大于第二线槽的槽口宽度。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降低感温线在安装过程中破损的风险。

Description

热流道加热器、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流道加热器、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注塑模热流道系统中,在喷嘴外单独设置加热器,加热器包括内筒体和套在内筒体外的外筒体,在内筒体的外表面设置螺旋槽,在外筒体的内表面设置走线槽,将加热丝设于螺旋槽内,将感温线设于走线槽内。其中,为了固定感温线,其将走线槽的槽口尺寸设置小于感温线的直径,以防止安装过程中感温线从走线槽脱出的情况。但是实际设置时,通常会将走线槽的直径设置略大于感温线的直径,这样当将感温线安装于走线槽内时,感温线会凸出于外筒体的内表面,从而在安装外筒体和内筒体时,会导致感温线与内筒体摩擦,进而容易导致感温线破损。而安装后,感温线位于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到,如果到应用生产时才发现感温线损坏,则会导致较大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热流道加热器,旨在降低感温线在安装过程中破损的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流道加热器,包括:
内筒体,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且在两端的位置均凸设有环形支撑部,其中一个所述环形支撑部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设有螺旋状的第一线槽,所述第一线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缺口;
外筒体,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二线槽自所述外筒体的第一端朝第二端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间隔,所述外筒体套设于所述内筒体外侧,且所述第一端套在所述第一缺口所在的环形支撑部外,所述第二线槽延伸至所述第一缺口处,所述环形支撑部抵接于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以使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间隔;
加热丝,设于所述第一线槽内,以缠绕所述内筒体设置,所述加热丝从所述第一缺口伸出;以及
感温线,设于所述第二线槽内,并自所述第一缺口伸出,所述感温线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线槽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二线槽的槽口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线槽的槽口宽度与所述感温线直径的比值不小于0.85,且不大于0.9。
可选地,所述第一线槽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缺口处,所述第二段的螺距小于所述第一段的螺距。
可选地,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设有插孔,所述插孔位于所述内筒体远离所述第一缺口所在的一端,所述感温线的探头部插接于所述插孔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一缺口的位置设有第二缺口,所述感温线和所述加热丝从所述第二缺口伸出。
可选地,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对应所述插孔所在位置设置,所述热流道加热器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对应安装于所述第三缺口处,并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内筒体,以将所述感温线压在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
可选地,所述盖板的内侧面设有凸块,所述凸块抵接于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所述盖板的内侧面且与所述凸块间隔的部分抵接于所述环形支撑部的顶面,所述盖板的内侧面与所述内筒体外周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感温线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流道系统,包括分流板、喷嘴以及如上述的热流道加热器,所述喷嘴固定在所述分流板,所述热流道加热器套在所述喷嘴外。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如上述的热流道系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内筒体的外周面且在两端的位置均凸设有环形支撑部,并在内筒体的外周面设有螺旋状的第一线槽,并在外筒体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线槽,使感温线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线槽的直径,且大于第二线槽的槽口宽度。将外筒体套设于内筒体外侧时,使得内筒体的外周面与外筒体的内周面间隔。这样将感温线安装于第二线槽内时,由于感温线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线槽的直径,且大于第二线槽的槽口宽度,故可以将感温线卡在第二线槽内,从而避免将外筒体套在内筒体外的过程中感温线脱出的情况。而由于内筒体的外周面与外筒体的内周面间隔,即使感温线部分相对外筒体的内周面凸出,也能避免感温线与内筒体的外周面接触,即可以避免安装内筒体和外筒体的过程中感温线与内筒体摩擦,能降低感温线在安装过程中破损的风险,提升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流道加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盖板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内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外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热流道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喷嘴和热流道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热流道加热器;11、内筒体;111、第一线槽;112、第一段;113、第二段;114、环形支撑部;115、第一缺口;116、插孔;12、外筒体;121、第一端;122、第二端;123、第二线槽;124、第二缺口;125、第三缺口;13、加热丝;14、感温线;15、盖板;20、热流道系统;21、分流板;22、喷嘴。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流道加热器,用于具有热流道系统的注塑模具。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热流道加热器10包括内筒体11、外筒体12、加热丝13和感温线14,内筒体11的外周面且在两端的位置均凸设有环形支撑部114,其中一个环形支撑部114设有第一缺口115,内筒体11的外周面设有螺旋状的第一线槽111,第一线槽11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缺口115。
外筒体12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线槽123,第二线槽123自外筒体12的第一端121朝第二端122延伸,并与第二端122的端面间隔,外筒体12套设于内筒体11外侧,且第一端121套在第一缺口115所在的环形支撑部114外,第二线槽123延伸至第一缺口115处,环形支撑部114抵接于外筒体12的内周面,以使内筒体11的外周面与外筒体12的内周面间隔。
加热丝13设于第一线槽111内,以缠绕内筒体11设置,加热丝13从第一缺口115伸出;感温线14设于第二线槽123内,并自第一缺口115伸出,感温线14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线槽123的直径,且大于第二线槽123的槽口宽度。
安装时,先将加热丝13和感温线14分别装在第一线槽111和第二线槽123,再将外筒体12通过第一端121从内筒体11远离其第一缺口115的一端套向内筒体11,由于感温线14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线槽123的直径,且大于第二线槽123的槽口宽度,故可以将感温线14卡在第二线槽123内,从而避免将外筒体12套在内筒体11外的过程中感温线14脱出的情况。而通过环形支撑部114的设置,使得外筒体12套在内筒体11外后,内筒体11的外周面与外筒体12的内周面间隔,这样即使感温线14部分相对外筒体12的内周面凸出,也能避免感温线14与内筒体11的外周面接触,即可以避免安装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的过程中感温线14与内筒体11摩擦,既便于安装,也能避免感温线14损坏。其中,感温线14和加热丝13的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线槽123的槽口宽度与感温线14直径的比值不小于0.75,且不大于0.9。具体地,第二线槽123的槽口宽度与感温线14直径的比值越大,即第一线槽111的槽口宽度与感温线14的直径越接近,第二线槽123对感温线14的限制作用越小。第二线槽123的槽口宽度与感温线14直径的比值越小,即第一线槽111的槽口宽度相对感温线14的直径越小,这样越难以将感温线14卡入第二线槽123内,且在安装时容易导致感温线14损坏。而通过将第二线槽123的槽口宽度与感温线14直径的比值设置在0.75至0.9之间,既能便于感温线14的安装,也能对感温线14的进行有效限位。其中,第二线槽123的槽口宽度与感温线14直径的比值具体可以为0.75、0.78、0.8、0.82、0.85、0.88或0.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槽1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段112和第二段113,第一段112远离第二段113的一端延伸至第一缺口115处,第二段113的螺距小于第一段112的螺距。具体地,用于模具中时,第二段113相较于第一端121靠近浇口设置,这样可以有效保证靠近浇口部分的熔融塑胶的温度,而第一段112的螺距较大,可以减小加热丝13的长度,即通过第一段112和第二段113的设置,使得加热丝13的排布方式更加合理,不仅可以达到对喷嘴22进行有效地加热,还能减少加热丝13的用量,有利于节约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内筒体11的外周面设有插孔116,插孔116位于内筒体11远离第一缺口115所在的一端,感温线14的探头部插接于插孔116内。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感温线14的探头部充分接触内筒体11,能够更准确的检测到内筒体11的温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插孔116,而通过外筒体12将感温线14的探头部压在内筒体11的外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121对应第一缺口115的位置设有第二缺口124,感温线14和加热丝13从第二缺口124伸出。如此设置,便于感温线14和加热丝13的引出,避免使用时加热丝13和感温线14被压在外筒体12和分流板21之间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122设有第三缺口125,第三缺口125对应插孔116所在位置设置,热流道加热器10还包括盖板15,盖板15对应安装于第三缺口125处,并通过螺钉固定在内筒体11,以将感温线14压在内筒体11的外周面。具体地,盖板15的形状与第三缺口125的形状相同,安装时,先将感温线14安装于第二线槽123,并使得感温线14从第三缺口125伸出一定长度(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将外筒体12套在内筒体11上后,再将感温线14的探头部插入插孔116内,最后将盖板15安装于第三缺口125处,以将感温线14压在内筒体11的外周面。这样能方便且准确地安装感温线14,避免安装过程中不清楚感温线14的探头部处于何处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5的内侧面设有凸块,凸块抵接于内筒体11的外周面,盖板15的内侧面且与凸块间隔的部分抵接于环形支撑部114的顶面,盖板15的内侧面与内筒体11外周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感温线14的直径。具体地,盖板15的内侧面与内筒体11外周面之间的间距略小于感温线14的直径,保证不压坏感温线14即可,如此设置,可以避免装配人员安装盖板15时施力过重而压坏感温线14的情况。而且由于环形支撑部114的设置,使得盖板15的内侧面抵接于环形支撑部114的顶面,故仅在盖板15上设置一个凸块即可,可以减化盖板15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流道系统20,参照图5和图6,该热流道系统20包括分流板21、喷嘴22和热流道加热器10,该热流道加热器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热流道系统2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喷嘴22固定在分流板21,热流道加热器10套在喷嘴22外。另外,喷嘴22与分流板21的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地,热流道系统20包括多个喷嘴22和多个热流道加热器10,多个喷嘴22均安装于分流板21,并与分流板21上的分流道连通,每个喷嘴22外对应套设有一个热流道加热器10。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注塑模具,该注塑模具包括模架、成型零件和热流道系统20,该热流道系统2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注塑模具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成型零件和热流道系统20均安装于模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热流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筒体,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且在两端的位置均凸设有环形支撑部,其中一个所述环形支撑部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设有螺旋状的第一线槽,所述第一线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缺口;
外筒体,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二线槽自所述外筒体的第一端朝第二端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间隔,所述外筒体套设于所述内筒体外侧,且所述第一端套在所述第一缺口所在的环形支撑部外,所述第二线槽延伸至所述第一缺口处,所述环形支撑部抵接于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以使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外筒体的内周面间隔;
加热丝,设于所述第一线槽内,以缠绕所述内筒体设置,所述加热丝从所述第一缺口伸出;以及
感温线,设于所述第二线槽内,并自所述第一缺口伸出,所述感温线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线槽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二线槽的槽口宽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槽的槽口宽度与所述感温线直径的比值不小于0.85,且不大于0.9。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槽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缺口处,所述第二段的螺距小于所述第一段的螺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设有插孔,所述插孔位于所述内筒体远离所述第一缺口所在的一端,所述感温线的探头部插接于所述插孔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流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一缺口的位置设有第二缺口,所述感温线和所述加热丝从所述第二缺口伸出。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流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对应所述插孔所在位置设置,所述热流道加热器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对应安装于所述第三缺口处,并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内筒体,以将所述感温线压在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流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内侧面设有凸块,所述凸块抵接于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所述盖板的内侧面且与所述凸块间隔的部分抵接于所述环形支撑部的顶面,所述盖板的内侧面与所述内筒体外周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感温线的直径。
8.一种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板、喷嘴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流道加热器,所述喷嘴固定在所述分流板,所述热流道加热器套在所述喷嘴外。
9.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流道系统。
CN202321653611.7U 2023-06-27 2023-06-27 热流道加热器、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Active CN2204646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53611.7U CN220464612U (zh) 2023-06-27 2023-06-27 热流道加热器、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53611.7U CN220464612U (zh) 2023-06-27 2023-06-27 热流道加热器、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64612U true CN220464612U (zh) 2024-02-09

Family

ID=89797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53611.7U Active CN220464612U (zh) 2023-06-27 2023-06-27 热流道加热器、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646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ITTO970518A1 (it) Dispositivo di collegamento rapido di un connettore di riflusso con un iniettore di combustibile per motori a combustione interna
CN220464612U (zh) 热流道加热器、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EP1951495B1 (en) Injection molding component with low profile terminal connection
DE69810004D1 (de) Verbindungsbuchse für Spritzgiessverteiler
JP2792435B2 (ja) 射出成形機のノズル装置
CN220681490U (zh) 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和注塑模具
CN1049857C (zh) 持有热电偶元件的模注注嘴
CN106247069A (zh) 一种防喷溅水管、防喷溅冷水管及车
JP3840948B2 (ja) 温度測定センサと、温度測定センサ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温度測定センサの製造に用いる成形型
CN210362286U (zh) 开放式大水口单咀热流道系统
CN207166059U (zh) 车辆高压线束导线槽
CN219028400U (zh) 一种管状加热器的测温结构
CN218948331U (zh) 针阀式热嘴模具
JP3009377B2 (ja) ヒータユニット
CN221000378U (zh) 加热棒、加热模具及纸浆模塑一体机
JP4221056B2 (ja) 射出成形金型用のゲートノズル
CN215486234U (zh) 一种发动机排气管固定装置
CN218462891U (zh) 一种新型注塑模具热流道检测装置
CN213382751U (zh) 分流板装置及热流道系统
CN219084242U (zh) 一种热电偶固锁环
CN216355163U (zh) 一种连接器用安装卡扣
CN220031032U (zh) 分体式热流道系统
CN219076401U (zh) 一种针阀式热流道热嘴浇口套
CN214082607U (zh) 热流道系统
CN108859032B (zh) 一种加热料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