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01630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01630U
CN220601630U CN202322036879.2U CN202322036879U CN220601630U CN 220601630 U CN220601630 U CN 220601630U CN 202322036879 U CN202322036879 U CN 202322036879U CN 220601630 U CN220601630 U CN 2206016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air
air inlet
fan
filter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3687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3687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016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016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016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机壳,其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新风口;新风外壳,其上开设有新风进口与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外壳内形成有进风腔与风机腔,新风进口与进风腔连通,风机腔通过新风出口与新风口连通;吸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风机腔;新风风机,设于所述风机腔内;过滤组件,其包括:安装件,可旋转地设于所述进风腔内;滤网,安装于所述安装件上且所述滤网覆盖所述吸风口;驱动部件,与所述安装件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安装件转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可旋转地过滤组件,使得滤网可绕新风风机的中心轴线旋转,解决滤网的积灰位置差异的问题,提高了新风进气效率,同时提高滤网的使用寿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的增加,传统空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与此同时,新风空调逐渐走进人们视野,新风空调是具有新风功能的一种健康舒适的空调,其在具备传统空调的制热或制冷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实现室内空气和室外新风之间流通、换气的功能。
为了提高引入的室外新风的洁净度,新风模块通常设置过滤组件。现有技术中,新风模块包括新风外壳以及新风风机,新风外壳内形成有进风腔以及风机腔,新风风机安装于风机腔内,且过滤组件安装于进风腔内,新风进入新风风机前先要经过过滤组件。
相关技术中,新风进口通常为方形或者圆形,新风进入经过新风进口进入进风腔后不可能很均匀的充满进风腔再进入新风风机。使用一段时间的过滤组件,可以看到过滤组件的滤网上积灰程度不同,积灰多的地方阻力会变大,且积灰多的地方恰恰是进风量多的区域,这样会大大降低新风的进气效率以及滤网的使用寿命,用户体验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新风口;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机壳内,用于将室内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机壳,并由所述出风口流出;
新风外壳,其上开设有新风进口与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外壳内形成有进风腔与风机腔,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风机腔通过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口连通;
吸风口,形成于所述新风外壳上以连通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风机腔;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风机腔内;
过滤组件,其包括:
安装件,可旋转地设于所述进风腔内;
滤网,安装于所述安装件上,所述滤网在所述新风风机的轴向方向上覆盖所述吸风口;
驱动部件,与所述安装件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安装件绕所述新风风机的中心轴线旋转,所述安装件旋转带动所述滤网旋转。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其通过设置可旋转的安装件,配合驱动部件,使得安装件可绕新风风机的中心轴线旋转,滤网安装于安装件上且覆盖吸风口,即可实现滤网绕新风风机的中心轴线旋转,解决滤网的积灰位置差异的问题,提高了新风进气效率,同时提高滤网的使用寿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安装件包括连接座与容纳部,所述容纳部相对所述连接座靠近所述吸风口设置用以安装所述滤网,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容纳部连接,且所述连接座与所述驱动部件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滤网呈圆形且其中心轴线与所述旋转轴线重合,所述容纳部包括安装板以及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所述连接座连接,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限位环背离所述连接座的一侧,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限位环围合形成容纳槽,所述滤网适配连接于所述容纳槽内,通过设置圆形的滤网,减少了材料用量的同时,避免使用常规方形或矩形滤网进行旋转导致占用过多空间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新风外壳的内部具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新风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风机腔,所述吸风口开设于所述隔板上;隔板对进风腔与风机腔进行隔离的同时对滤网进行限位,避免旋转过程中,滤网沿其旋转轴线方向脱出。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新风外壳上开设有供所述滤网出入的安装口,所述安装板为弧形板,所述安装件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安装板的开口朝向所述安装口,所述滤网穿过所述安装口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安装口处可拆卸连接有密封件;安装板为弧形板使得容纳槽为半开放式,便于滤网的拆卸,同时通过设置安装口以及密封件,使得打开密封件后,即可以对滤网进行拆卸和安装,简单方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弧形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开口朝向所述安装口,所述容纳部位于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安装口之间。通过设置限位板可对滤网进行限位,避免滤网从容纳槽中脱离。
所述安装口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与所述限位板的两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两个第一连接板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供容纳部旋转的避让槽,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以及所述隔板之间围合形成供滤网移动的安装通道;通过设置安装通道方便滤网顺利安装于容纳槽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驱动部件包括步进电机,所述新风外壳的外壁上设置安装部,所述步进电机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新风外壳上贯穿设置有贯通孔,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贯通孔与所述连接座连接;步进电机安装于新风外壳的外部,方便安装、维修,简单方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连接座包括固定部、多个连接部以及配合部,所述固定部通过多根连杆与所述容纳部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内壁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配合部连接,所述输出轴的端部与所述配合部配合连接,以使所述输出轴驱动所述连接座旋转。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机壳,其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新风口;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机壳内,用于将室内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机壳,并由所述出风口流出;
新风外壳,其上开设有新风进口与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外壳内形成有进风腔与风机腔,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风机腔通过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口连通;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风机腔内;
吸风口,形成于所述新风外壳上以连通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风机腔;
滤网,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进风腔内,所述滤网在所述新风风机的轴向方向上覆盖所述吸风口。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可旋转的滤网,解决现有处于固定位置的滤网的积灰位置差异的问题,提高了新风进气效率,提高了滤网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用户使用成本。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新风外壳设置于所述换热风机的一侧,所述新风风机与所述换热风机同轴设置,所述驱动部件安装于所述新风外壳背离所述换热风机的侧壁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安装于底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4、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与新风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省略驱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的爆炸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过滤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省略第一壳体与步进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省略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的局部爆炸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的进风腔的剖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第二壳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的外观图;
图2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风机与换热风机的连接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空调室内机100;机壳1;进风口11;出风口12;新风口13;进风格栅14;导风板15;底座16;换热风道17;室内换热器211;换热风机22;新风外壳3;新风进口31;新风出口32;第一壳体33;进风腔331;第二壳体34;隔板341;吸风口342;限位板343;第三壳体35;风机腔351;预留孔352;贯通孔36;安装部37;安装口38;密封件381;第一连接板391;第二连接板392;避让槽393;安装通道394;新风风机4;过滤组件5;安装件51;固定部511;连接部512;配合部513;容纳部514;安装板5141;限位环5142;连杆515;滤网52;步进电机6;输出轴61;新风管7;连接轴81;共轴电机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100,下面参考图1~20对空调室内机100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空调室内机100的外观图,空调室内机100是空调器的一部分,其设置在室内,用于与室内环境换热。另外,空调器还包括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通常设置在室外,用于将室内的热量带到室外。
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机壳1安装于室内,机壳1可形成空调室内机100的整体外观,且机壳1内部限定出容纳空间17。机壳1上形成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机壳1内形成有换热风道17,换热风道17与进风口11连通,以使室内空气由进风口11进入换热风道17中,换热风道17与出风口12连通,以使换热风道17中的气流可以由出风口12流至室内。
空调室内机100可为室内挂机或者室内柜机。当空调室内机100为室内挂机时可挂靠在墙壁上,空调挂机的后侧靠着墙壁。其中,出风口12可位于机壳1的前侧,进风口11可位于机壳1的上侧或左右两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为空调挂机,进风口11开设于机壳1的上侧,出风口12开设于机壳1的前侧。其中,出风口12为长条形,出风口12可沿机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美观性。上述设置使得空调室内机工作时,空调室内机100由上侧进风,并朝前侧吹出换热后的空气即空调风,方便设置。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的实施例中,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的位置还可设置在其他位置,只要能够满足进风以及出风要求即可。
空调室内机100为室内柜机时,室内柜机可以为圆柱状、方柱状、不规则柱状等形式,空调柜机的底部适于坐落于室内空间的地面上。当空调室内机100为柜机时,出风口12可位于机壳1的前侧和/或左右两侧和/或上侧,进风口11可位于机壳1的后侧和/或上侧和/或左右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方向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内机的方向为准,其中,前侧为空调室内机面向用户的一侧,与前侧相反的一侧为后侧,左侧、右侧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内机的方向区分左右。
进风口11处可设置进风格栅14,出风口12处设置有导风板15,导风板与机壳1转动连接。导风板15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2,在导风板15打开出风口12时,用于对出风口12排出的空调风进行导向。导风板15大致为矩形,导风板15的横截面为弧形或者平板,从出风口12出来的空调风顺着导风板15吹向室内。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室内换热器21和换热风机22,室内换热器21设置于换热风道17内,用于与进入机壳的换热风道17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风机22设置于换热风道1713内,用于驱动机壳外部的室内空气进入换热风道17,且换热风机22转动驱动换热风道17内的空气沿进风口11朝出风口12的方向流动。本实施例中,机壳1包括底座16,室内换热器21和换热风机22安装于底座16上。
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21位于进风口11的内侧,换热风机22可位于室内换热器21远离进风口11的一侧,也就是说,在换热风道17内的气流方向上,换热风机22相对室内换热器21位于上游。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21还可位于换热风机22靠近出风口12的一侧。
具体地,当室内换热器21位于换热风机22靠近进风口11的一侧时,室内空气从进风口11进入到换热风道17内,进入到换热风道17内的室内空气与室内换热器21进行换热形成空调风,空调风经换热风机22从出风口12排出到室内,从而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制冷与制热,达到用户的舒适温度。
空调室外机包括室外机壳、室外风机和室外换热器。室外机壳上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室外机壳内设有室外风道,室外风道与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连通。
室外换热器设于室外机壳内且位于室外风道内,室外换热器位于室外进风口处且位于室外进风口的内侧,室外换热器用于与进入室外风道内的室外空气进行换热。
室外风机设于室外机壳内且位于室外风道内,室外风机用于为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在室外风机的驱动下,室外空气经室外进风口进入到室外风道内,进入到室外风道内的空气在室外换热器处与室外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经室外出风口流出室外风道。
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和膨胀阀,压缩机设于室外机壳内,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
在室内换热器21和室外换热器两者中,其中一者为冷凝器且另一者为蒸发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
空调器具有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环状地依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使制冷剂循环。空调器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制冷模式下,室内换热器21为蒸发器,室外换热器为冷凝器,制冷剂按照顺序经由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膨胀阀以及室内换热器21进行循环。在制热模式下,室内换热器21为冷凝器且室外换热器为蒸发器,制冷剂按照顺序经由压缩机、室内换热器21、膨胀阀以及室外换热器进行循环。
进一步的,为了使得上述空调室内机100具备新风功能,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新风模块,新风模块设于机壳内,且新风模块位于换热风机22的一侧,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实现从室外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功能,从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避免用户出现憋闷感。
参考图2,当空调室内机100为挂机时,新风模块3可以沿横向排列设置,即新风模块位于换热风机22在其轴向方向上的一侧。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新风模块设于空调室内机100的左端或者右端,新风模块2设于机壳1左右两侧壁的内侧且位于室内换热器21和换热风机22的一端。
机壳1上还开设有新风口13,新风口13与新风模块连通,以使新风模块内的新风由新风口13流至室内,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新风功能,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
当空调室内机100为挂机时,机壳1上的新风口13的位置不限,例如可以位于空调室内机100的左部前侧、中部前侧、右部前侧、顶部、左侧端面、右侧端面等等。
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新风口13开设于机壳的上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口13的位置可设置于机壳的前侧,将新风口13设置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前侧,用户可视化效果较好,且新风口13处不易积尘,避免出现积灰问题,提高用户体验。当新风口13设置于机壳的前侧时,新风出口32对应新风口13的位置朝向前侧开设,方便新风出口32吹出的新风流向新风口13。
参考图4~图18,新风模块包括新风外壳3、新风风机4、过滤组件5以及驱动部件。
参考图4~图6,新风外壳3内设置有隔板341,隔板341将新风外壳3内的内部空间分隔为进风腔331与风机腔351,以使新风外壳3内限定形成有进风腔331与风机腔351,隔板341上开设有吸风口342,进风腔331与风机腔351通过吸风口342连通。
新风外壳3上开设有新风进口31与新风出口32,新风进口31与进风腔331连通,且新风进口31适于与室外环境连通,以使室外新风可经由新风进口31进入进风腔331。风机腔351与新风出口32连通,且新风出口32与机壳的新风口13连通,以使出风腔内的气流可依次经由新风出口32、新风出口32流出至室内。
参考图7,为了实现新风进口31与室外环境连通,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新风管7,新风管7的一端与新风进口31连通,新风管7的另一端贯穿机壳延伸至室外,在新风风机4的驱动下,新风模块通过新风管7从室外吸入新风,其中,新风管7可为波纹软管。
参考图6,新风风机4设置于风机腔351内,为新风外壳3内的气流流动提供动力。过滤组件5包括滤网52,滤网52可旋转地设置于进风腔331内,且滤网52在新风风机4的轴向方向上覆盖吸风口342。
具体地说,进风腔331内的室外新风经过滤网52过滤、净化后,经由吸风口342进入新风风机4,并通过新风出口32流出新风模块。滤网52用以净化、过滤进入室内的室外新风,从而提高室外新风的质量,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本实施例中,新风外壳3包括第一壳体33、第二壳体34以及第三壳体35,第一壳体33与第三壳体35分别连接于第二壳体34的两侧。第二壳体34的一侧具有敞口,第一壳体33连接于第二壳体34的敞口侧且与第二壳体34连接共同限定形成进风腔331,第三壳体35的一侧具有敞口,第三壳体35的敞口侧与第二壳体34的另一侧连接共同限定形成风机腔351。其中,隔板341形成于第二壳体34上。
驱动部件与过滤组件5连接,以使过滤组件5可旋转地设置于进风腔331内。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中,过滤组件5还包括安装件51,安装件51可旋转地设于进风腔331内,安装件51绕新风风机4的中心轴线旋转。滤网52安装于安装件51上,滤网52与吸风口342适配且滤网52在新风风机4的轴向方向上覆盖吸风口342,用以过滤进入吸风口342的室外新风。
驱动部件与安装件51连接,用以驱动安装件51绕新风风机4的中心轴线旋转,其中,安装件51旋转带动滤网52旋转。示例性的,滤网52可为HEPA滤网。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00,其通过设置可旋转的安装件51,配合驱动部件,使得安装件51可绕新风风机4的中心轴线旋转,滤网52安装于安装件51上且覆盖吸风口342,即可实现滤网52绕新风风机4的中心轴线旋转,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固定的滤网52相比,可解决新风进风不均,造成的滤网52的不同位置积灰不同的问题,提高了室外新风的进气效率,同时提高滤网52的寿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进一步的,参考图10~图12,安装件51包括连接座与容纳部514,容纳部514相对连接座靠近吸风口342设置用以安装滤网52,连接座与容纳部514连接,且连接座与驱动部件连接。
具体地说,参考图8、图9,驱动部件包括步进电机6,新风外壳3的外壁上设置安装部37,步进电机6固定安装于安装部37上;新风外壳3上贯穿设置有贯通孔36,步进电机6的输出轴61贯穿贯通孔36与连接座连接。本实施例中,步进电机6安装于新风外壳3的外部,方便安装、维修,简单方便。
更具体的说,参考图9,安装部37相对设置有两个,安装部37凸设于新风外壳3上。本实施例中,安装部37可为安装螺孔,通过安装螺栓将步进电机6固定安装于安装螺孔上,方式简单且易操作。
参考图12,连接座包括固定部511、多个连接部512以及配合部513,固定部511通过多根连杆515与容纳部514连接,连接部512的一端与固定部511的内壁连接且连接部512的另一端与配合部513连接,步进电机6的输出轴61的端部与配合部513配合连接,以使输出轴61驱动所述连接座旋转。本实施例中,步进电机6的输出轴61的中心轴线方向与新风风机4的旋转轴线方向重合。
具体地说,固定部511为框体结构且通过多根连杆515与容纳部514连接,固定部511与容纳部514配合,衔接流畅,从而使得室外新风通过畅通无阻。多个连接部512绕固定部511的内壁间隔设置,连接部512的一端与固定部511固定连接,连接部512的另一端与配合部513配合,相邻两个连接部512之间存在夹角,夹角可以为90°,保证连接座的结构支撑力的同时方便新风通过。
另外,配合部513为与步进电机6的输出轴61相配合的扁口槽,提高了与输出轴61的连接稳定性。连接座上的配合部513与步进电机6的输出轴61配合安装,使得步进电机6旋转时,安装件51随着输出轴61的转动而转动,进而实现滤网52的旋转。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步进电机6,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使用时根据新风挡位的不同以不同的时间周期将过滤组件5旋转一定角度。
本实施例中,根据新风挡位不同,旋转周期有差异。其中,新风挡位具有低风档位、中风档位、高风档位以及强力档共四个档位,低风档位时对应的旋转周期为40min,中风档位时对应的旋转周期为30min,高风档位时对应的旋转周期为20min,强力档位时对应的旋转周期为10min,四个档位对应的旋转角度均为60°。
具体地说,新风模式运行时,在不同的新风档位下,每运行一个旋转周期后,步进电机带动过滤组件旋转一个旋转角度,避免积灰发生在相同位置,解决滤网存在的积灰差异的问题。该旋转周期可以为自开机时起,新风风机运行时间,也可以为新风风机的累计运行时间。新风模块每次使用后,记录当前角度,同时,步进电机6驱动安装件51自动回到初始位置,下次开机后,安装件51直接旋转到前一次关机前的位置。
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12,本实施例中,滤网52呈圆形,且滤网52的中心轴线与新风风机4的旋转轴线重合。具体地,滤网52采用圆形结构,与现有技术中完全覆盖进风腔331的流通截面的方形滤网52或者矩形滤网52相比,减少材料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采用圆形滤网52进行旋转,避免采用常规方形滤网52或矩形滤网52进行旋转导致占用过多空间的问题。
容纳部514包括安装板5141以及限位环5142,限位环5142与连接座连接,安装板5141连接于限位环5142背离连接座的一侧,且安装板5141与限位环5142围合形成容纳槽,滤网52适配连接于容纳槽内。本实施例中,容纳槽与滤网52过盈配合,使得滤网52牢固地安装于容纳槽内,简单方便;同时,隔板341与限位环5142配合可对滤网52进行限位,滤网52从旋转轴线的方向脱出。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5141上还可设置止挡环,止挡环与限位环5142相对且间隔设置,使得滤网52安装于容纳槽内且位于限位环5142以及止挡环之间,限位环5142以及止挡环配合,可实现滤网52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限位。
参考图11~图18,为了方便滤网52的拆装,新风外壳3上开设有供滤网52出入的安装口38,安装板5141为弧形板,安装件51处于初始位置时如图15所示,安装板5141的开口朝向安装口38,滤网52穿过安装口38安装于容纳槽内。具体地,安装板5141为弧形板使得容纳槽为半开放式,安装件51处于初始位置时,可直接通过安装口38将滤网52安装于容纳槽内,便于滤网52的拆卸。
进一步的,为了封闭安装口38,新风模块还包括密封件381,安装口38处可拆卸连接有密封件381,密封件381用以打开或封闭安装口38。通过设置安装口38以及密封件381的配合作用,使得打开密封件381后,即可以对滤网52进行拆卸和安装,简单方便。
参考图13~图15,隔板341上设置有弧形的限位板343,限位板343的开口朝向安装口38,容纳部514位于限位板343与安装口38之间,且安装口38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与限位板343的两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391,两个第一连接板391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板392,第二连接板392上设置有供容纳部514旋转的避让槽393,两个第一连接板391与第二连接板392以及隔板341之间围合形成供滤网52移动的安装通道394。本实施例中,限位板343为半圆弧板,且半圆弧板的滤网52同圆心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392靠近容纳部514的一端设置有避让槽393,避让槽393与限位环5142的结构相适配,避免第二连接板392对安装件51的转动造成干涉。两个第一连接板391与第二连接板392以及隔板341之间围合形成安装通道394,通过设置安装通道394方便供滤网52沿其延伸方向进行移动,使得滤网52顺利通过安装通道394安装于容纳槽内。同时,限位板343可对滤网52进行限位,避免滤网52从容纳槽中脱离,同时,使得进风腔331内的室外新风均通过滤网52进入吸风口342,滤网52可旋转解决新风进风不均,造成的滤网52不同位置积灰不同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安装于风机腔351内且第一驱动电机与新风风机4连接,用以驱动新风风机4转动。第二驱动电机安装于机壳内且第二驱动电机与换热风机22连接,用以驱动换热风机22转动。通过设置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使得新风风机4与换热风机22可单独控制,进而可以实现新风以及空调风的单独启停。
在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9、图20,新风风机4可与换热风机22共用电机。具体地说,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连接轴81以及共轴电机82,连接轴81的一端与换热风机22连接,连接轴81的另一端贯穿与新风风机4连接。共轴电机82设于机壳内且位于换热风机22远离新风模块的一侧,共轴电机82与换热风机22连接用以驱动换热风机22与新风风机4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新风外壳3上设置有预留孔352,新风风机4与连接轴81贯穿预留孔352后连接,通过设置连接轴81与共轴电机82,使得换热风机22与新风风机4同步转动,与上述实施例相比,省略了驱动新风风机4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节省了成本,同时,缩小了新风模块的体积,减少安装空间。
进一步的,当换热风机22与新风风机4使用共轴电机82同步工作时,新风外壳3设置于换热风机22的一侧,且新风风机4与换热风机22同轴设置,驱动部件安装于新风外壳3背离换热风机22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00,其通过设置可旋转的安装件51,配合驱动部件,使得安装件51可绕新风风机4的中心轴线旋转,滤网52安装于安装件51上且在新风风机的轴向方向上覆盖吸风口342,即可实现滤网52绕新风风机4的中心轴线旋转,解决滤网52的积灰位置差异的问题,提高了新风进气效率,提高了滤网52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用户使用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新风口;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机壳内,用于将室内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机壳,并由所述出风口流出;
新风外壳,其上开设有新风进口与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外壳内形成有进风腔与风机腔,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风机腔通过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口连通;
吸风口,形成于所述新风外壳上以连通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风机腔;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风机腔内;
过滤组件,其包括:
安装件,可旋转地设于所述进风腔内;
滤网,安装于所述安装件上,所述滤网在所述新风风机的轴向方向上覆盖所述吸风口;
驱动部件,与所述安装件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安装件绕所述新风风机的旋转轴线转动,所述安装件转动带动所述滤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包括连接座与容纳部,所述容纳部相对所述连接座靠近所述吸风口设置,用以安装所述滤网,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容纳部连接,且所述连接座与所述驱动部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呈圆形且其中心轴线与所述旋转轴线重合,所述容纳部包括安装板以及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所述连接座连接,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限位环背离所述连接座的一侧,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限位环围合形成容纳槽,所述滤网适配连接于所述容纳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外壳的内部具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新风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风机腔,所述吸风口开设于所述隔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外壳上开设有供所述滤网出入的安装口,所述安装板为弧形板,所述安装件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安装板的开口朝向所述安装口,所述滤网穿过所述安装口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安装口处可拆卸连接有密封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弧形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开口朝向所述安装口,所述容纳部位于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安装口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口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与所述限位板的两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两个第一连接板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供容纳部旋转的避让槽,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所述隔板之间围合形成供滤网移动的安装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包括步进电机,所述新风外壳的外壁上设置安装部,所述步进电机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新风外壳上贯穿设置有贯通孔,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贯通孔与所述连接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包括固定部、多个连接部以及配合部,所述固定部通过多根连杆与所述容纳部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内壁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配合部连接,所述输出轴的端部与所述配合部配合连接,以使所述输出轴驱动所述连接座旋转。
10.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新风口;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机壳内,用于将室内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机壳,并由所述出风口流出;
新风外壳,其上开设有新风进口与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外壳内形成有进风腔与风机腔,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风机腔通过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口连通;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风机腔内;
吸风口,形成于所述新风外壳上以连通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风机腔;
滤网,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进风腔内,所述滤网在所述新风风机的轴向方向上覆盖所述吸风口。
CN202322036879.2U 2023-07-31 2023-07-31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206016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6879.2U CN220601630U (zh) 2023-07-31 2023-07-31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6879.2U CN220601630U (zh) 2023-07-31 2023-07-31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01630U true CN220601630U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64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36879.2U Active CN220601630U (zh) 2023-07-31 2023-07-31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016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9560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2060163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0192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1953061U (zh) 一种除湿机
CN21012842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490023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876368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00166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34663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960722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57084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1893648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67239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47380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67239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57084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21146650U (zh) 挂式空调
CN212390489U (zh) 空调器
CN21815447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750261U (zh) 风管机
CN21806514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87616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01993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55995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379620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