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69813U - 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动力电池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动力电池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69813U
CN220569813U CN202321707126.3U CN202321707126U CN220569813U CN 220569813 U CN220569813 U CN 220569813U CN 202321707126 U CN202321707126 U CN 202321707126U CN 220569813 U CN220569813 U CN 2205698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ard plate
glue groove
power cell
power battery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0712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Battery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Battery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Battery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Battery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0712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698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698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698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具有该底护板总成的动力电池和具有该动力电池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底护板总成包括:护板本体,护板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护板本体的外周边缘处设有第一胶槽,第一胶槽从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所在的一侧凹陷,并适于通过密封胶与动力电池的型材边框形成密封连接。上述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底护板与型材边框的结合处的具体漏气点不易检测的问题。

Description

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动力电池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动力电池和车辆。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指为交通运输工具提供动力的电池,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不同于发动机或燃料电池的开放系统需要输入空气和燃油。在动力电池包里,既有还原剂,又有氧化剂,可以进行充放电。
电动车的动力电池通常固定在车辆的底盘,会受到来自于路面的异物的冲击,对于底盘位置的防护显得日益重要,一旦底部发生撞击可能会引起动力电池安全事故。现有技术通常在动力电池的底部设置底护板,以便吸收撞击力和振动能量,避免电池包受力变形过大,达到保护电池包的目的。
动力电池通常还包括设置在底护板上的型材边框,用于吸收来自侧边的冲击。型材边框与底护板之间需进行密封连接,以便在电芯产生气体时,该气体能够从动力电池预定的排气通道及时排出,以避免引起事故。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底护板不利于检测底护板和型材边框之间的漏气点,给后续的维修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底护板与型材边框的结合处的具体漏气点不易检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本实用新型的底护板总成包括:护板本体,护板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护板本体的外周边缘处设有第一胶槽,第一胶槽从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所在的一侧凹陷,并适于通过密封胶与动力电池的型材边框形成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护板本体的外周边缘处设有第一胶槽,以便于与电池包的型材边框形成密封连接。第一胶槽从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所在的一侧凹陷,因此在胶槽的底面和型材边框的朝向护板本体的一侧表面形成了涂胶空间,该涂胶空间与电池包的大致垂直于第一表面的侧面外部空间形成连通。当第一胶槽上的某一点发生漏气时,能够从电池包的侧面直接寻找到漏气点。
在上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胶槽具有第一底面,第一底面沿着外周边缘延伸并形成闭合的环形。通过上述的配置,第一底面构成闭合的环形,以便于在第一底面上涂覆密封胶,使得在整个外周边缘上型材边框与底护板形成密封连接。
在上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护板本体包括由第一胶槽围成的部件安装区,部件安装区具有与第一胶槽相邻的安装区边缘,在安装区边缘上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从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所在的一侧凹陷并具有适于与型材边框相抵靠的第二底面,在垂直于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第二底面高于第一底面。第一胶槽围成部件安装区,使得当设置在部件安装区上的电芯产生多余气体时,该气体从电池包预定的排气通道排出电池包,而不是从底护板与型材边框相连接的第一胶槽处漏出电池包。部件安装区具有与第一胶槽相邻的安装区边缘,在安装区边缘上设有安装槽,通过安装槽的设置,便于型材边框的定位。安装槽从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所在的一侧凹陷并具有适于与型材边框相抵靠的第二底面,在垂直于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第二底面高于第一底面。通过上述的设置,在型材边框抵靠在第二底面上时,在第一底面与型材边框之间形成了一个用于填充密封胶的空间,使得型材边框与底护板之间的挤压应力作用在第二底面上而不是作用在密封胶上。
在上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护板本体具有多个拐角,在每个拐角处形成有适于与型材边框相抵靠的第一凸台,第一凸台从第一底面向外凸起。通过第一凸台的设置,强化拐角处的底护板与型材边框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上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底护板总成还包括多个吊耳,多个吊耳间隔地设置在外周边缘上,并且每个吊耳都包括与护板本体形成预定夹角的竖向壁,竖向壁适于与型材边框形成固定连接。通过吊耳的设置,底护板能够挂载在型材边框上,以减少护板本体上的连接件和连接孔的数量,密封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吊耳还包括与竖向壁相连的横向壁,横向壁与第二表面相抵靠并形成固定连接。通过上述的设置,吊耳成为独立的部件,尽可能地减少对第一胶槽的遮挡,方便检测具体的漏气点;单独制作的吊耳易于弯折,便于与型材边框形成固定连接;并且吊耳结构简单,将其单独地制造产生的废料较少。
在上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竖向壁上设有贯穿竖向壁的连接孔;竖向壁具有适于朝向型材边框的内壁面,在内壁面上设有第二胶槽,第二胶槽环绕连接孔。通过上述的配置,可在连接孔打入铆钉,以利用铆钉自身的密封性能确保连接孔处不漏气。在内壁面上设置第二胶槽,防止从型材边框上的与该铆钉相对应的铆接孔处漏气。
在上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竖向壁具有与内壁面相对的外壁面,在外壁面上设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环绕连接孔并与外壁面一起围成第三胶槽。通过上述的设置,当铆钉的密封出现缺陷时,可在第三胶槽中填充密封胶,以便补上漏气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底护板与型材边框的结合处的具体漏气点不易检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包括上述任一项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通过底护板总成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易于检测漏气点,便于维修。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底护板与型材边框的结合处的具体漏气点不易检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动力电池。通过动力电池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易于检测漏气点,从而便于维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实施例的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实施例的在A处另一角度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实施例的吊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实施例的吊耳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0、底护板总成;10、护板本体;11、外周边缘;12、第一胶槽;121、第一底面;13、第一表面;14、第二表面;15、部件安装区;15a、基部;151、加强筋;152、结构胶;153、安装区边缘;154、安装槽;1541、第二底面;16、拐角;17、第一凸台;171、通孔;18、容纳槽;20、吊耳;21、横向壁;22、竖向壁;221、连接孔;222、外壁面;223、内壁面;224、第二胶槽;225、第二凸台;226、第三胶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底护板与型材边框的结合处的具体漏气点不易检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100。本实用新型的底护板总成100包括:护板本体10,护板本体1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3和第二表面14,在护板本体10的外周边缘11处设有第一胶槽12,第一胶槽12从第一表面13朝向第二表面14所在的一侧凹陷,并适于通过密封胶与动力电池的型材边框形成密封连接。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100包括护板本体10和多个吊耳20。替代地,也可取消吊耳20的设置,而是采用其它合适的连接结构将护板本体10与动力电池箱体中的型材边框固定到一起。
图2是图1所示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实施例的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继续参阅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护板本体10具有外周边缘11。在外周边缘11上设有用于填充密封胶的第一胶槽12。护板本体10还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3和第二表面14。在安装到车辆上的状态下,第一表面13适于朝向动力电池的内部,第二表面14适于朝向路面。第一胶槽12沿着外周边缘11从第一表面13朝向第二表面14凹陷。如图2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一胶槽12沿着整个外周边缘11延伸并具有适于朝向型材边框的第一底面121。第一底面121形成连续的环形。替代地,第一胶槽12也可间断地设置在外周边缘11上,在间断处采用其它合适的密封方式使护板本体10与型材边框形成固定连接。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一胶槽12通过对护板本体10的外周边缘11进行冲压而得到。替代地,第一胶槽12也可通过其它合适的方式制成,例如铣削而成。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护板本体10由钢材料制成,钢材料的硬度较高,能够较好防护来自地面的冲击。替代地,护板本体10也可由其它合适的金属材料制成。
继续参阅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护板本体10包括由第一胶槽12围成的部件安装区15。在部件安装区15上可设置动力电池内部各种部件,包括但不限于电芯组、热管理部件和BMS等。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部件安装区15上形成有4条间隔开的加强筋151。加强筋151从第一表面13向上凸起。替代地,也可将加强筋151设置成其它数量或者取消加强筋151的设置。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部件安装区15的基部15a上还设有结构胶152,结构胶152的抗拉强度在10MPa以上,适于固定设置在部件安装区15上的各种部件。替代地,也可取消结构胶152的设置。
继续参阅图2,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部件安装区15具有安装区边缘153。在安装区边缘153上设有安装槽154。安装槽154沿着安装区边缘153延伸并从第一表面13朝向第二表面14所在的一侧凹陷。安装槽154具有第二底面1541,第二底面1541介于第一表面13和第一底面121之间,即在垂直于第一表面13的方向上,高于第一底面121并且低于第一表面13。型材边框适于抵靠在安装面上,使得在第一底面121与型材边框之间形成了可以填充密封胶的空间,并且型材边框与底护板之间的挤压应力由第二底面1541承担,解决了密封胶密封效果好但抗拉强度不足的问题。在替代的实施例中,也可取消安装槽154的设置,而直接将第一底面121通过密封胶与型材边框形成密封连接。
继续参阅图2,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护板本体10具有多个拐角16。在拐角16处形成有第一凸台17。第一凸台17从第一底面121朝向适于设置型材边框的一侧凸起,并适于与型材边框相抵靠。第一凸台17从外周边缘11朝向部件安装区15延伸,但不与部件安装区15形成连通(在设有安装槽154的情况下,第一凸台17不与第一底面121形成连通),以保持第一底面121的连续性,从而保证密封胶的密封效果。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一凸台17冲压工艺形成。替代地,第一凸台17可通过其它合适的工艺形成在第一底面121上。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凸台17上形成有通孔171,第一凸台17可通过该通孔171与型材边框形成螺接、铆接等。替代地,也可取消通孔171设置,而是通过其它合适的方式加固在拐角16处的与型材边框的固定连接。
图3是图1所示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实施例的在A处另一角度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外周边缘11上还设有用于设置吊耳20的容纳槽18。容纳槽18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在外周边缘11上,从而在第二表面14上形成凹槽,在第一表面13上形成凸起。替代地,也可取消容纳槽18的设置。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实施例的吊耳20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的实施例的吊耳20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30个吊耳20间隔地设置在外周边缘11上。在外周边缘11的每条边上,吊耳20等间距地设置在其上,使得每个吊耳20上的载荷较为平衡。替代地,吊耳20也可设置为其他合适的数量。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吊耳20包括相连的横向壁21和竖向壁22,其中,横向壁21与护板本体10形成固定连接,竖向壁22适于与型材边框形成固定连接、替代地,吊耳20只包括竖向壁22,竖向壁22与外周边缘11形成固定连接并且适于与型材边框形成固定连接。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吊耳20由钢材料通过冲压工艺制成。替代地,吊耳20也可通过其它合适的金属材料制成。
继续参阅图3,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横向壁21延伸到容纳槽18中,并与护板本体10相抵靠。横向壁21与护板本体10通过电阻焊的方式固定到一起,尽可能地不使用螺接、铆接等破坏气密性的连接方式。
继续参阅图4和图5,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竖向壁22与横向壁21形成预定夹角,而横向壁21与护板本体10相抵靠,即竖向壁22与护板本体10也形成预定夹角。预定夹角配置成大于等于90度,以便于在生产线上型材边框能够地竖直地放到护板本体10上。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竖向壁22上设有连接孔221。竖向壁22可通过连接孔221与型材边框形成铆接,相应地,在型材边框上也设有与连接孔221相配的铆接孔。由于抽芯铆钉本身具有一定的密封性能,因此在竖向壁22的适于朝向动力电池外部的外壁面222上可不设置密封措施。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该与连接孔221相配的铆接孔处发生漏气,在竖向壁22的与外壁面222相对的内壁面223上设有第二胶槽224。第二胶槽224环绕连接孔221并从内壁面223朝向外壁面222所在的一侧凹陷,以便于在第二胶槽224中储存密封胶,提升密封效果。设置在第二胶槽224中的密封胶能够将内壁面223与型材边框的外壁形成密封连接,防止从型材边框上的铆接孔处漏气。替代地,也可取消第二胶槽224的设置。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外壁面222上形成有第二凸台225。第二凸台225从外壁面222向外凸起。第二凸台225环绕连接孔221,并与外壁面222一起围成第三胶槽226。通过在第三胶槽226中设置密封胶,可以防止铆钉密封性能不足而造成漏气的问题。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通过冲压的方式,第二胶槽224和第二凸台225可同时形成。
通过上述的设置,底护板总成100与型材边框的漏气点只会发生在连接孔221处和第一胶槽12处,连接孔221和第一胶槽12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分隔,易于准确地检测漏点并且便于通过直接补胶的方式维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包括上述的底护板总成100,因此具有便于检测漏气点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电池,因此具有当电池漏气时便于检测漏气点的优势。该车辆可为任何合适的电动车。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总成包括:
护板本体,所述护板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所述护板本体的外周边缘处设有第一胶槽,所述第一胶槽从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所在的一侧凹陷,并适于通过密封胶与所述动力电池的型材边框形成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槽具有第一底面,所述第一底面沿着所述外周边缘延伸并形成闭合的环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板本体包括由所述第一胶槽围成的部件安装区,所述部件安装区具有与所述第一胶槽相邻的安装区边缘,
在所述安装区边缘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从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所在的一侧凹陷并具有适于与所述型材边框相抵靠的第二底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底面高于所述第一底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本体具有多个拐角,在每个所述拐角处形成有适于与所述型材边框相抵靠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从所述第一底面向外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总成还包括多个吊耳,所述多个吊耳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外周边缘上,并且每个所述吊耳都包括与所述护板本体形成预定夹角的竖向壁,所述竖向壁适于与所述型材边框形成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还包括与所述竖向壁相连的横向壁,所述横向壁与所述第二表面相抵靠并形成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竖向壁上设有贯穿所述竖向壁的连接孔;
所述竖向壁具有适于朝向所述型材边框的内壁面,在所述内壁面上设有第二胶槽,所述第二胶槽环绕所述连接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向壁具有与所述内壁面相对的外壁面,在所述外壁面上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环绕所述连接孔并与所述外壁面一起围成第三胶槽。
9.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电池。
CN202321707126.3U 2023-06-29 2023-06-29 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动力电池和车辆 Active CN2205698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7126.3U CN220569813U (zh) 2023-06-29 2023-06-29 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动力电池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7126.3U CN220569813U (zh) 2023-06-29 2023-06-29 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动力电池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69813U true CN220569813U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91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07126.3U Active CN220569813U (zh) 2023-06-29 2023-06-29 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动力电池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698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54595U (zh) 电池包壳体和电池包
CN210006806U (zh) 电池包的壳体、电池包和车辆
CN113815395A (zh) 一种车身和电池盒一体化结构
CN212625882U (zh) 电池包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288746U (zh) 电池托盘
CN220569813U (zh) 用于动力电池的底护板总成、动力电池和车辆
CN214112706U (zh) 电动汽车
CN217387401U (zh) 电池托盘、电池包和车辆
US20230327259A1 (en) Fastening of Crash Parts on Battery Casings
CN219832926U (zh) 电池箱及电池包
CN220821743U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密封结构
CN219658891U (zh) 电池箱体和具有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3782899A (zh) 一种电池包外壳、电池包及电动车
CN220021389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210956815U (zh) 一种电池下箱体
CN214336840U (zh) 下壳体组件及电池包
CN217468641U (zh) 箱体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KR102409895B1 (ko) 배터리 케이스와 이의 제조방법
CN219779026U (zh) 电池包箱体、电池包及车辆
CN218228626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042160U (zh) 一种电池箱盖结构
CN217788671U (zh)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CN217955999U (zh) 电池包及电池装置
CN219717083U (zh) 底护板、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5751866U (zh) 电池包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