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65043U - 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65043U
CN220565043U CN202322201815.3U CN202322201815U CN220565043U CN 220565043 U CN220565043 U CN 220565043U CN 202322201815 U CN202322201815 U CN 202322201815U CN 220565043 U CN220565043 U CN 2205650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ridge
assembly
amphibious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0181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强
王靖
任洪鹏
罗群
王然江
吴昊
李奕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2220181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650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650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650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包括桥车,包括车架;移动架组件,包括固定架、移动于固定架上的承载架和驱动承载架移动的移动组件;桥体,包括中箱、与中箱转动连接的边箱和驱动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防水套筒和伸缩组件;水上推进组件,设置于桥体上以驱动桥体在水上航行。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自动化程度高,在架桥时通过伸缩组件带动支撑板与水底或者地面接触,以支撑中箱,保证架桥时桥体结构稳固性,而在水上航行时,通过防水套筒增大装置的体积,从而提升载重量以提高水上运输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陆两用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民用救灾领域常用的相关装备主要包括应急机械化桥和应急动力浮桥两大类,分别用于恢复陆陆交通和水陆交通,结合上述两种保障功能于一体,即同时具备陆上架设固定桥、水上架设漕渡浮桥的应急桥梁装备,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但符合未来应急救援保障装备的发展趋势。
如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2538815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汽车装卸运输的水陆两用桥,包括桥车、车架、桥体、移动架、架设架、架设油缸、以及水上推进器,该水陆两用桥将陆地干沟桥和水上渡船合二为一,既能在陆地上克服干沟障碍,又能在水面上克服江河障碍,满足物资装备顺利通过水陆障碍的双重需要。
但是上述水陆两用桥无论是在水上还是陆上架桥时,桥体两端与地面接触,也即桥体仅在两端位置受到支撑,而中心位置缺乏支撑作用,使得桥体结构稳固性差,桥体的载荷能力有限,导致桥体中心位置容易因载荷过大而引起变形,严重时桥体断裂损坏,不仅如此,桥体在水面航行时,由于桥体的体积固定,使得桥体所受的最大浮力固定,进而限制了桥体的载重量,影响了水上航行的运输效率。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水路两用桥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具有加强桥体架桥时的结构稳固性、提升载重量以提高水上运输效率的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包括:
桥车,所述桥车包括长条状的车架;
移动架组件,所述移动架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固定架、沿所述车架长度方向移动于所述固定架上的承载架和驱动所述承载架沿平行于所述车架长度方向移动的移动组件;
桥体,所述桥体包括与所述移动架组件可拆卸连接的长条状中箱,所述中箱的两端均转动有与其同宽度方向的边箱,所述中箱连接有驱动所述边箱在收纳位置和平铺位置之间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中箱的外表面包括两端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端面、均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第一底面和两个第一顶面,设置于所述移动架组件上的中箱长度方向与所述车架长度方向一致,所述边箱的外表面包括相对平行分布的两个第二端面、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第二底面和第二顶面,收纳位置下,所述边箱的其中一个第二端面与所述中箱的其中一个第一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边箱的第二顶面与所述中箱的其中一个第一顶面贴合,平铺位置下,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贴合,所述第二底面和所述第一底面位于同一平面;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柔性且两端分别与所述桥体和所述支撑板连接以围合形成可变形保护腔的防水套筒、设置于所述防水套筒内侧并驱动所述支撑板在支撑位置和收缩位置之间移动的伸缩组件,收缩位置下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底面和两个第二顶面之间,支撑位置下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底面远离两个所述第二顶面的一侧;
水上推进组件,所述水上推进组件设置于所述桥体上以驱动所述桥体在水上航行。
进一步,为了保证水上航行时,防水套筒有足够的体积,以加强桥体的载重量,同时,方便在桥体闲置时,将防水套筒收缩,所述桥体上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入端与所述保护腔连通,输出端与外界连通。
进一步,为了包括气泵,同时避免雨天中箱内进水,所述中箱顶部的一侧设置有连通于气泵和外界的透气口,所述透气口向下设置,所述气泵设置于所述中箱内。
进一步,为了保证防水套筒的防水性能,所述防水套筒由防水帆布制成。
进一步,为了加强支撑性能和并增加水上航行的载重量,所述支撑组件设置有至少两个,沿所述中箱的长度方向分布。
进一步,为了增加水上航行载重量,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伸缩架,所述伸缩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另一端连接有驱动所述伸缩架变形的平移单元。
进一步,为了保证防水套筒的密封性,所述第一底面具有第一内凹盲孔,所述第一内凹盲孔的周向内壁上固定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防水套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收缩位置下,所述支撑板收容于所述第一内凹盲孔内且所述支撑板的周向外缘与所述第一内凹盲孔的周向内壁密封贴合。
进一步,为了减少水上推进组件的占用空间,所述第一底面还具有第二内凹盲孔,所述水上推进组件包括往复活动于所述第二内凹盲孔内和所述第二内凹盲孔外的水上推进器和驱动所述水上推进器活动的收缩组件。
进一步,为了带动桥体在承载架上移动,所述承载架包括沿自身长度方向分布且相转动连接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的相对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所述桥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架体位于所述第二架体和所述桥车的车头之间,所述第一架体的长度小于第二架体的长度,所述固定架上设置有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套环,所述桥体上设置有凸轴,所述套环可拆卸套设于所述凸轴外。
进一步,为了便于将第二架体支撑于不同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架体远离所述第一架体的一端转动有支腿,所述支腿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所述桥体的宽度方向,所述支腿连接有驱动自身转动的转动单元。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自动化程度高,在架桥时通过伸缩组件带动支撑板与水底或者地面接触,以支撑中箱,保证架桥时桥体结构稳固性,而在水上航行时,通过防水套筒增大装置的体积,从而提升载重量以提高水上运输效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省略桥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图4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A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承载架和移动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卷扬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桥体边箱处于收纳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桥体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桥体边箱处于平铺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侧视图;
图16A是图15的俯视图;
图16B是图15的仰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防水套筒处于支撑位置下与桥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8A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套筒处于支撑位置下时,伸出两组伸缩组件的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爆炸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伸缩架与防水套筒、支撑板连接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承载架移动至车架侧上方且保持水平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的俯视图;
图23A是图22的侧视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架第二车架倾斜向下且边箱处于平铺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的俯视图;
图25A是图24和侧视图;
图中:100、桥车;101、车架;102、驾驶室;200、固定架;201、导轨;202、支架;203、竖板;300、承载架;400、中箱;401、第一端面;402、第一底面;4021、第一内凹盲孔;4022、第二内凹盲孔;403、第一顶面;404、透气口;405、凸轴;406、旋帽;500、边箱;501、第二端面;502、第二底面;503、第二顶面;600、支撑板;700、防水套筒;800、伸缩组件;801、伸缩架;802、平移单元;803、滑块;804、滑轨;900、水上推进组件;901、水上推进器;902、收缩组件;110、支腿;111、转动架;112、伸缩油缸;113、支撑滚轮;120、转动单元;121、转动油缸;122、转动连杆;130、卷扬机;131、卷绕电机;132、卷绕轴;133、卷绕筒;134、绳索;140、套环;150、第一架体;151、第一横条;152、第一底板;153、第一支辊;154、第一滚轮;155、第一齿条;156、限位板;160、第二架体;161、第二横条;162、第二底板;163、第二支辊;164、第二滚轮;165、第二齿条;170、卷扬壳体;171、壳盖;180、驱动组件;181、驱动油缸;182、第二连杆;183、第三连杆;184、销轴;190、架体连杆;210、移动组件;211、移动电机;212、驱动轮;213、传动带;214、从动轮;215、同心轴;216、齿轮;217、轴套;220、铰链;230、连接孔;240、中壳体;241、中壳盖;242、中壳筒;243、内凹桶;244、透气管;250、边壳体;251、边壳盖;260、隔板;270、气泵;280、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功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包括:
桥车100,桥车100包括长条状的车架101;
移动架组件,移动架组件包括设置于车架101上的固定架200、沿车架101长度方向移动于固定架200上的承载架300和驱动承载架300沿平行于车架101长度方向移动的移动组件210;
桥体,桥体包括与移动架组件可拆卸连接的长条状中箱400,中箱400的两端均转动有与其同宽度方向的边箱500,中箱400连接有驱动边箱500在收纳位置和平铺位置之间转动的驱动组件180,中箱400的外表面包括两端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端面401、均连接于两个第一端面401之间的第一底面402和两个第一顶面403,设置于移动架组件上的中箱400长度方向与车架101长度方向一致,边箱500的外表面包括相对平行分布的两个第二端面501、连接于两个第二端面501之间的第二底面502和第二顶面503,收纳位置下,边箱500的其中一个第二端面501与中箱400的其中一个第一端面401位于同一平面,边箱500的第二顶面503与中箱400的其中一个第一顶面403贴合,平铺位置下,第二端面501与第一端面401贴合,第二底面502和第一底面402位于同一平面;
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600、柔性且两端分别与桥体和支撑板600连接以围合形成可变形保护腔的防水套筒700、设置于防水套筒700内侧并驱动支撑板600在支撑位置和收缩位置之间移动的伸缩组件800,收缩位置下支撑板600位于第一底面402和两个第二顶面503之间,支撑位置下支撑板600位于第一底面402远离两个第二顶面503的一侧;
水上推进组件900,水上推进组件900设置于桥体上以驱动桥体在水上航行。
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中,桥车100作为水陆两用桥,也即桥体的载体,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桥车100包括车架101和设置于车架101一端的驾驶室102,驾驶室102位于桥车100的车头位置,车架101为桥车的底盘;桥车100优选采用重卡车,使得桥车100能够方便快捷将桥体运输至架桥地点,通过固定架200上的移动组件210将桥体向远离驾驶室102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桥体远离驾驶室102移动,如图22和图23所示,而后将桥体与桥车100上的移动架组件拆分,利用桥体进行陆上或者水上搭桥,从而克服运输障碍,方便救援人员及物资的快速转运;不仅如此,桥体上还设置了水上推进组件900,将桥体放置于水面上后,通过水上推进组件900能够驱动桥体在水上航行,并完成水上渡桥架设,从而克服江河障碍。
综上所述,上述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集水陆架桥和水上渡船等多功能于一身,一桥多用,并采用桥车100装卸运输,不需要额外配置其中吊运设备,在实现机械化架设和撤收的基础上,能够轻松跨越沟渠障碍,并可通过河流障碍,因此,可广泛应用于野战部队机动交通保障,同样也适用于民用应急抢险救灾。
而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水陆两用桥,本发明在进行沟渠架桥时,通过伸缩组件800带动支撑板600从第一底面402上方向下运动至第一底面402下方,使得支撑板600与地面或者河流底面接触,进而通过支撑板600和伸缩组件800达到对中箱400的稳固支撑,避免架桥时,中箱400承受上方负荷压力过大,导致桥体变形或者损坏,可以理解的是,作为桥体使用时,防水套筒700既可以充气使用,也可以不充气使用。另外,本实施例的伸缩组件800为四组,根据所需承载能力,可选择是否伸出伸缩组件800作为支撑,也可以选择部分伸出伸缩组件800进行桥体的支撑。
不仅如此,本发明在水上航行时,由于伸缩组件800外设置有防水套筒700,利用防水套筒700与支撑板600围合形成保护腔,使得桥体的体型尺寸可根据防水套筒700的伸缩变形量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使得桥体用于水上航行时,体型可变且变化程度能够根据防水套筒700的伸缩变形程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此,增大了桥体的载重量,使得桥体用于水上航行时,能够承受更多重量的人员和物资,并根据所承受的重量,调节防水套筒700的变形量,提高了运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桥车100的具体结构如图1-图3所示,驾驶室102的背面设置有车架101,车架101主要包括并排平行分布且相固定连接的两个承重梁,承重梁的上方通过移动架组件连接有桥体。
移动架组件的具体结构如图5-图10所示,移动架组件分别为三部分,其一为固定架200,固定架200与车架101固定连接,其二为承载架300,承载架300沿平行于承重梁长度方向与固定架200滑动连接,承载架300用于承载桥体,其三为移动组件210,移动组件210驱动承载架300在固定架200上移动。
固定架200包括沿承重梁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支架202、沿两个承重梁分布方向并排分布的两个导轨201和固定于两个导轨201与驾驶室102相邻一端且竖向设置的竖板203,支架202包括沿铅垂方向一体连接且开口背对设置的上U形架和下U形架,上U形架的宽度大于下U形架的宽度,下U形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承重梁,上U形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导轨201固定连接,两个导轨201的横截面为正对设置的U形结构;两个导轨201与驾驶室102相邻的一端通过竖板203固定连接。
承载架300包括沿自身长度方向分布且相转动连接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的相对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桥体的宽度方向,第一架体150位于第二架体160和桥车100的车头之间;第二架体160远离第一架体150的一端转动有支腿110,支腿110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桥体的宽度方向,支腿110连接有驱动自身转动的转动单元120。
如图24和图25所示,采用上述结构后,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相互配合,对上方的桥体进行支撑,当移动组件210带动第二架体160移出固定架200外后,第二架体160向下转动,由于第二架体160长度大于第一架体150,使得第二架体160向下转动后,桥体也随着向下倾斜,从而方便桥体移动至地面上,随后再进行架桥操作;而为了方便调整桥体和第二架体160的倾斜程度,第二架体160远离第一架体150的一端下方还设置有支腿110,通过转动单元120调节支腿110的转动角度,起到对第二架体160端部的支撑作用,同时方便将第二架体160与第一架体150同一平面位置,以便移动组件210将第二架体160收回固定架200上。
具体而言,如图8-图10所示,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均设置于两个导轨201之间,第一架体150包括沿平行于两个承重梁分布方向并排分布的两个第一横条151,两个第一横条151与两个导轨201一一对应,两个第一横条151的底部通过第一底板152固定连接,第一底板152的上方设置有绕自身轴心线转动于两个第一横条151之间的第一支辊153,第一底板152的下方固定有沿两个导轨201分布方向并排分布的两个第一齿条155,第一横条151与导轨201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沿第一横条151长度方向分布且绕自身轴心线转动于导轨201内侧的第一滚轮154,第一底板152与驾驶室102相邻的一端固定有竖向设置的限位板156;第二架体160包括沿平行于两个承重梁分布方向并排分布的两个第二横条161,两个第二横条161与两个导轨201一一对应,两个第二横条161的底部通过第二底板162固定连接,第二底板162的上方设置有绕自身轴心线转动于两个第二横条161之间的第二支辊163,第二底板162的下方固定有沿两个导轨201分布方向并排分布的两个第二齿条165,第二横条161与导轨201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沿第二横条161长度方向分布且绕自身轴心线转动于导轨201内侧的第二滚轮164。
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之间通过并排分布的两个架体连杆190连接,架体连杆190的两端均设置有两个连接通孔,两个连接通孔分别套设于距离最近的第一支辊153的辊轴和第二支辊163的辊轴外,如此,实现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之间的转动连接,且其中一端的连接通孔为长条状,沿架体连杆190的长度方向延伸,如此,方便了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通过架体连杆190连接,且第二架体160能够转动。而第一支辊153和第二支辊163用于支撑上方的桥体,方便桥体移动的同时,减少了桥体与第一支辊153和第二支辊163之间的磨损,而第一滚轮154和第二滚轮164在导轨201的内侧滑动,方便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在固定架200上移动。
支腿110和转动单元120的具体结构如图7和图9所示,支腿110包括固定于第二底板162下方的转动架111,转动架111上设置有伸缩油缸112,伸缩油缸112的缸筒与转动架111转动连接,活塞杆连接有支撑滚轮113;而转动单元120包括设置于第二底板162下方的转动油缸121,转动油缸121的缸筒沿平行于导轨20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固定于第二底板162的下方,活塞杆通过转动连杆122与伸缩油缸112的缸筒铰接。
在采用上述结构后,当转动油缸121移出两个导轨201之间时,转动油缸121可驱动自身活塞杆伸缩移动,调整伸缩油缸112的缸筒方向,同时伸缩油缸112可通过自身活塞杆移动,使得支撑滚轮113与地面接触,达到对第二架体160端部的支撑效果;而当第二架体160移出两个导轨201之间后,通过控制转动油缸121活塞杆和伸缩油缸112活塞杆位移量,能够调整第二架体160远离驾驶室102一端的高度位置,从而调整第二架体160角度位置。
而移动组件210的具体结构如图6、图7和图10所示,移动组件210设置于第二架体160的下方,包括固定于其中一个承重梁上的移动电机211,移动电机211输出端同轴心线固定连接有驱动轮212,驱动轮212通过传动带213与从动轮214传动连接,驱动轮212和从动轮214的轴心线均平行于第二底板162的宽度方向,从动轮214同轴心线固定连接有同心轴215,同心轴215的两端转动于两个轴套217内,两个轴套217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二横条161的下方,同心轴215上同轴心线固定连接有分设于从动轮214两侧的两个齿轮216,当第二底板162位于齿轮216正上方时,齿轮216与第二齿条165啮合,当第一底板152位于齿轮216正上方时,齿轮216与第一齿条155啮合。
移动组件210运行时,移动电机211启动,带动驱动轮212转动,驱动轮212通过传动带213带动从动轮214转动,从动轮214带动同心轴215在轴套217支撑作用下转动,使得齿轮216发生转动后,作用于第一齿条155或者第二齿条165上,进而带动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移动,当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向远离驾驶室102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架体150上的限位板156作用于桥体上,进而带动桥体在第一支辊153和第二支辊163的支撑作用下移动。
为了方便在桥体使用完毕后,将桥体运输至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上,同时为了实现桥体与固定架200的可拆卸连接,固定架200上设置有卷扬机130,卷扬机130的输出端设置有套环140,桥体上设置有凸轴405,套环140可拆卸套设于凸轴405外。具体而言,如图3-图6和图11所示,竖板203的顶端中空的保护壳,卷扬机130设置于保护壳的内腔中,保护壳包括相配合且固定连接的卷扬壳体170和壳盖171,壳盖171固定于竖板203上,卷扬机130包括与壳盖171固定连接的卷绕电机131,卷绕电机131具有两个同轴心线的输出轴,两个输出轴为两个卷绕轴132,卷绕轴132同轴心线固定连接有卷绕筒133,卷绕筒133上卷绕有绳索134,绳索134的一端固定于卷绕筒133,另一端贯穿壳盖171并与套环140固定连接,套环140内径与凸轴405内径一致,凸轴405上螺纹连接有旋帽406。
可以理解的是,在桥体从第二架体160上卸载时,卷扬机130可对桥体提供拉力,以使桥体匀速缓慢滑落。在需要将桥体与固定架200分离时,旋下旋帽406,将套环140从凸轴405上取下,即可实现桥体与固定架200的分离。而当需要将使用完后的桥体运输至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上时,将套环140套设于凸轴405外,并在凸轴405端部旋上旋帽406,防止套环140脱离凸轴405,而后卷扬机130启动,由卷绕电机131通过卷绕轴132带动卷绕筒133转动,将绳索134卷绕收集于卷绕筒133上,从而通过绳索134桥体移动,如图22-图25所示,将边箱500转动至收纳位置后,中箱400放置于第二架体160上,将套环140套设于凸轴405外后,调整支腿110角度,使得第二架体160保持水平,通过移动组件210将承载架300靠向驾驶室102移动的同时,卷绕电机131将绳索132收卷于卷绕筒133上,带动桥体移动,减轻工作人员安装工作负担。
桥体的具体结构如图12-图19所示,桥体包括一个中箱400和两个边箱500,两个边箱500的结构相同。中箱400包括固定连接的中壳体240和中壳盖241,中壳体240的一侧敞口,第一底面402即为中壳盖241远离中壳体240的一面,两个第一端面401为中壳体240的两端面,两个第一顶面403组合形成中壳体240折角形且封闭的顶面;边箱500包括固定连接的边壳体250和边壳盖251,边壳体250的一侧敞口,第二底面502即为边壳盖251远离边壳体250的一面,两个第二端面501为边壳体250的两端面,第二顶面503为边壳体250的封闭形的顶面。中壳体240与边壳体250通过铰链220连接,以实现中箱400与边箱500的转动连接,且二者的转动轴心线沿边箱500的宽度方向延伸。
边箱500和中箱400之间设置有驱动二者相对转动连接的驱动组件180,具体如图4和图12-图16所示,驱动组件180设置有四个,分别对应中壳盖241的四角位置,驱动组件180包括驱动油缸181,驱动油缸181的缸筒与中壳体240铰接,活塞杆通过销轴184铰接有第二连杆182和第三连杆183,第二连杆182和第三连杆183分别与中壳体240和边壳体250铰接。当驱动油缸181带动自身活塞杆伸缩移动时,通过第二连杆182和第三连杆183分别作用于中箱400和边箱500上,进而能够带动边箱500与中箱400之间的相对转动连接,使得边箱500在收纳位置和平铺位置之间转动,在平铺位置下,如图12和图13所示,中壳盖241和边壳盖251位于同一平面,且平滑连接,第一顶面403和第二顶面503位于同一平面且平滑连接,其中一个第二端面501与其中一个第一端面401相贴合连接,此时,桥体长度尺寸增大,可用于水上或者陆上架桥,以跨越沟渠障碍和河流障碍,从而实现交通保障运输;而在收纳位置下,桥体上,两个边箱500的边壳盖251平行设置于中箱400中壳盖241的正上方,第一顶面403与第二顶面503相贴合,边箱500的其中一个第二端面501与中箱400的其中一个第一端面401位于同一铅垂面且平滑连接,此时桥体长度尺寸减小,从而方便安装于固定架200上,通过桥车100将其运输至架桥位置。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设置有至少两个,沿中箱400的长度方向分布。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中,支撑组件共有四个,沿中箱400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通过增加支撑组件的数量,扩大桥体与防水套筒700连接后所形成装置的整体体积,进而加强装置的载重量,以便提高运输效率。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桥体上设置有气泵270,气泵270的输入端与保护腔连通,输出端与外界连通。
在水上航行以及水上架桥时,气泵270抽取外界空气输送至保护腔内,使得保护腔内压强增大,从而扩大防水套筒700的体积,避免防水套筒700在水下受水压影响,导致体型收缩,使得装置受到的浮力减小,进而降低桥体装置的载重量;而当桥体使用完毕后,气泵270抽取保护腔内的空气,排出到外界,使得防水套筒700体型收缩,方便将防水套筒700收纳整理,避免防水套筒700占用过多空间。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中箱400顶部的一侧设置有连通于气泵270和外界的透气口404,透气口404向下设置,气泵270设置于中箱400内。采用上述结构后,将气泵270设置于中箱400内,保护气泵270稳定运行,同时透气口404向下设置,避免雨天雨水通过透气口404进入保护腔内,此外,透气口404设置于中箱400的顶面,使得水上架桥和水上航行时,透气口404与水面之间有足够的高度差,避免透气口404内进水。
具体的,如图13、图17和图20所示,中箱400内固定有隔板260,隔板260上固定有气泵270,气泵270位于中箱400内腔中,中壳体240的顶部位置固定有沿其厚度方向延伸并且密封贯穿中壳体240的透气管244,透气管244的中部与气泵270的输入端连通,透气管244的两端下方且位于中壳体240外部位置设置于向下的透气口404,使得气泵270的输入端通过透气管244的管腔和透气口404与外界连通。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底面402具有第一内凹盲孔4021,第一内凹盲孔4021的周向内壁上固定有密封环280,密封环280与防水套筒700的一端固定连接,收缩位置下,支撑板600收容于第一内凹盲孔4021内且支撑板600的周向外缘与第一内凹盲孔4021的周向内壁密封贴合。
具体而言,如图16、图20和图21所示,中壳盖241上设置有向上的中壳筒242,中壳筒242顶部与隔板260存在间隔,使得气泵270输出端能够与中壳筒242的内侧连通,第一内凹盲孔4021成型于中壳筒242内侧,且防水套筒700一端固定有密封环280,密封环280的周向外缘与中壳筒242的周向内壁密封连接,使得气泵270输出端与保护腔连通,气泵270从外界抽气输入至防水套筒700内侧后,防水套筒700内侧,也即保护腔内部压强增大,而当气泵270从保护腔内抽气时,减小了保护腔内部的气压,使得防水套筒700向内侧收缩变形,便于伸缩组件800带动支撑板600靠近移动,使得支撑板600进入中壳筒242内侧,与中壳筒242内壁密封连接,同时缩小装置体型,方便桥体安装于固定架200上。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防水套筒700由防水帆布制成。防水帆布是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用于防水、防潮和防湿的帆布,由纤维织物和化工填充材料,经过浸、涂、刮、烘、冷等生产工序制作而成,相比于其他帆布,具有有益的防霉性能和阻燃性能,且100%防水,柔软性佳,且强度高,此外承受拉力强且材质相对较轻。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伸缩组件800包括伸缩架801,伸缩架801的一端与支撑板600连接,另一端连接有驱动伸缩架801变形的平移单元802。具体的,如图20和图21所示,平移单元802为平移油缸,其缸筒固定于隔板260的下方,活塞杆与伸缩架801顶部的一端铰接,伸缩架801顶面的另一端与隔板260铰接,伸缩架801底部的一端与支撑板600铰接,另一端铰接有滑块803,支撑板600上方固定有与滑块803滑动配合的U形滑轨804。在调整支撑板600的位置时,通过平移单元802带动伸缩架801顶部的两端相互靠近,使得伸缩架801变形,伸缩架801在长度改变的同时,其底部一端的滑块803沿着滑轨804移动,进而带动支撑板600升降移动,以改变防水套筒700的形状,配合气泵270向防水套筒700的内侧充气或者抽气,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具体而言,在平移单元802驱动伸缩架801顶部两端距离减小后,伸缩架801长度增加,使得支撑板600下降,以与地面接触,对中箱400进行支撑,加固桥体结构或者支撑板600下降至与第一底面402保持一定距离,使得防水套筒700具有一定的体积,增强桥体的载重量,同时气泵270从外界抽气,向防水套筒700内侧充气,以保证防水套筒700内侧压强;而当平移单元802带动伸缩架801顶部两端距离增大后,伸缩架801长度减小,配合气泵270将防水套筒700内的空气排出外界,如此使得支撑板600向上移动至中壳筒242内侧的同时,缩小防水套筒700的体型,方便防水套筒700收容于中壳筒242内侧。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底面402还具有第二内凹盲孔4022,水上推进组件900包括往复活动于第二内凹盲孔4022内和第二内凹盲孔4022外的水上推进器901和驱动水上推进器901活动的收缩组件902。
具体的,如图16和图20所示,中壳盖241上一体成型有向上的内凹桶245,隔板260上设置有连接孔230,连接孔250为通孔,内凹桶245顶部的周向外缘与连接孔230的周向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内凹盲孔4022成型于内凹桶245的内壁上。水上推进组件900包括收缩组件902,收缩组件902为沿桥体高度方向上设置的收缩油缸,收缩油缸的缸筒固定于中壳盖241的上方,活塞杆密封贯穿中壳盖241且连接有水上推进器901,以带动水上推进器901移动于内凹桶245内或者内凹桶245外(也即中壳盖241的下方)。在水上航行时,收缩油缸活塞杆向外伸出,使得水上推进器901移动至中箱400的下方,水上推进器901能够在水中产生驱动力,使得桥体在水中航行,并完成水上渡船架设,以克服江河障碍;而当桥体需要安装于固定架200上时,收缩油缸活塞杆收回,带动水上推进器901移动至第一底面402和第一顶面405之间,使得水上推进器901位于内凹桶245内,从而方便桥体放置于第一架体150和第二架体160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桥车,所述桥车包括车架;
移动架组件,所述移动架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固定架、沿所述车架长度方向移动于所述固定架上的承载架和驱动所述承载架沿平行于所述车架长度方向移动的移动组件;
桥体,所述桥体包括与所述移动架组件可拆卸连接的中箱,所述中箱的两端均转动有与其同宽度方向的边箱,所述中箱连接有驱动所述边箱在收纳位置和平铺位置之间转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设置有四个,分别对应设置在中箱的四周,所述中箱的外表面包括两端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端面、均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第一底面和两个第一顶面,设置于所述移动架组件上的中箱长度方向与所述车架长度方向一致,所述边箱的外表面包括相对平行分布的两个第二端面、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第二底面和第二顶面,收纳位置下,所述边箱的其中一个第二端面与所述中箱的其中一个第一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边箱的第二顶面与所述中箱的其中一个第一顶面贴合,平铺位置下,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贴合,所述第二底面和所述第一底面位于同一平面;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柔性且两端分别与所述桥体和所述支撑板连接以围合形成可变形保护腔的防水套筒、设置于所述防水套筒内侧并驱动所述支撑板在支撑位置和收缩位置之间移动的伸缩组件,收缩位置下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底面和两个第二顶面之间,支撑位置下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底面远离两个所述第二顶面的一侧;
水上推进组件,所述水上推进组件设置于所述桥体上以驱动所述桥体在水上航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桥体上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入端与所述保护腔连通,输出端与外界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箱顶部的一侧设置有连通于气泵和外界的透气口,所述透气口向下设置,所述气泵设置于所述中箱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套筒由防水帆布制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设置有至少两个,沿所述中箱的长度方向分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伸缩架,所述伸缩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另一端连接有驱动所述伸缩架变形的平移单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面具有第一内凹盲孔,所述第一内凹盲孔的周向内壁上固定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防水套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收缩位置下,所述支撑板收容于所述第一内凹盲孔内且所述支撑板的周向外缘与所述第一内凹盲孔的周向内壁密封贴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面还具有第二内凹盲孔,所述水上推进组件包括往复活动于所述第二内凹盲孔内和所述第二内凹盲孔外的水上推进器和驱动所述水上推进器活动的收缩组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包括沿自身长度方向分布且相转动连接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的相对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所述桥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架体位于所述第二架体和所述桥车的车头之间,所述第一架体的长度小于第二架体的长度,所述固定架上设置有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套环,所述桥体上设置有凸轴,所述套环可拆卸套设于所述凸轴外。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架体远离所述第一架体的一端转动有支腿,所述支腿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所述桥体的宽度方向,所述支腿连接有驱动自身转动的转动单元。
CN202322201815.3U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 Active CN2205650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1815.3U CN220565043U (zh)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1815.3U CN220565043U (zh)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65043U true CN220565043U (zh) 2024-03-08

Family

ID=90101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01815.3U Active CN220565043U (zh)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650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89591A1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折叠舱及其使用方法
CN208021702U (zh) 一种伸缩折叠式锚泊平台
CN220565043U (zh) 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
CN113697084A (zh) 一种带阻尼平衡自调节一体化锚泊车
CN113401283B (zh) 双门架收放装置及其作业方法
CN103832508B (zh) 具有起降、保障功能的直升机拖车
CN116988363A (zh) 一种机械化应急水陆两用桥
CN110203125B (zh) 一种自卸式智能折叠方舱及其自卸折叠方法
CN113291453A (zh) 一种车载系留浮空信息支援平台系统
CN104999954A (zh) 客车、货车或挂车上使用的多功能扩展回缩车厢
CN111183833A (zh) 一种气候舱集装箱的托运车起落架结构及气候舱
CN220565041U (zh) 机械化应急水陆两用桥的承载架设结构
CN220555781U (zh) 一种水陆两用桥体支撑辅助结构
CN110526137A (zh) 一种自移动快速架设塔式起重机
US3438516A (en) Cranes,derricks and like cargo handling installations of ships
CN113879471B (zh) 一种气动移门用活动坡道装置和客滚船
CN117127481A (zh) 一种机械化重载水陆两用桥体支撑结构
CN115538435A (zh) 一种升降式水陆两用打桩船
CN117286774A (zh) 机械化应急水陆两用桥的装卸载结构
CN112158295B (zh) 一种组合式布袋船
US3891051A (en) Scaffolding unit for shipbuilding
CN218640639U (zh) 两栖多功能卡车
CN208325558U (zh) 用于港口的应急登岸设备
CN220555783U (zh) 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
CN216948774U (zh) 一种可扩展式舱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