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5783U - 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5783U
CN220555783U CN202322200495.XU CN202322200495U CN220555783U CN 220555783 U CN220555783 U CN 220555783U CN 202322200495 U CN202322200495 U CN 202322200495U CN 220555783 U CN220555783 U CN 220555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dge
box
frame
whee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0049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强
王靖
任洪鹏
罗群
王然江
吴昊
李奕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2220049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5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5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5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包括桥车,包括车架;移动架组件,包括固定架、承载架和移动组件;桥体,可拆卸于移动架组件上,桥体包括中箱、转动于所述中箱端部的边箱和驱动所述边箱往复转动于的驱动组件,边箱和中箱分别具有边承载面和中承载面;水上推进组件,设置于桥体上以驱动桥体在水上航行;桥体还包括滑动于边箱上的搭桥件和驱动搭桥件滑动的平移组件。该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设计巧妙,自动化程度高,在边箱转动至平铺位置后,能够通过平移组件带动搭桥件的搭桥端移动至边箱远离中箱的一侧,从而扩大桥体的整体长度尺寸,使得桥体能够跨域更宽的沟渠和凹坑进行架桥,进而方便物资的转运和救援工作的展开。

Description

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陆两用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民用救灾领域常用的相关装备主要包括应急机械化桥和应急动力浮桥两大类,分别用于恢复陆路交通和水陆交通,结合上述两种保障功能于一体,即同时具备陆上架设固定桥、水上架设漕渡浮桥的应急桥梁装备,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但符合未来应急救援保障装备的发展趋势。
如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2538815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汽车装卸运输的水陆两用桥,包括桥车、车架、桥体、移动架、架设架、架设油缸、以及水上推进器,该水陆两用桥将陆地干沟桥和水上渡船合二为一,既能在陆地上克服干沟障碍,又能在水面上克服江河障碍,满足物资装备顺利通过水陆障碍的双重需要。
上述水陆两用桥在进行架桥时,主要依靠翻转油缸带动边箱相对于中箱转动,使得边箱的底面与中箱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以增加桥体长度,从而方便完成架桥,但是,由于边箱和中箱的结构尺寸固定,使得桥体长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即该装置可跨越的水陆障碍最大距离需要低于单个中箱长度与两个边箱长度之和,若所需架桥的沟槽、凹坑的宽度大于中箱和两个边箱长度之和,将导致该水陆两用桥无法进行架桥,也即难以完成物资的转运和救援操作。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水陆两用桥进行改进,以适应不同宽度的沟槽、凹坑等架设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具有增加桥体最大长度以延长跨越障碍距离、适用于在更宽沟渠和凹坑上架桥以便物资转运和救援展开的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包括:
桥车,所述桥车包括长条状的车架;
移动架组件,所述移动架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固定架、移动于所述固定架上的承载架和驱动所述承载架移动的移动组件,所述固定架的长度方向、所述移动架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移动架的移动方向均平行于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
桥体,所述桥体可拆卸于所述移动架组件上,所述桥体包括长条状的中箱、与所述中箱同宽度方向且转动于所述中箱端部的边箱和驱动所述边箱往复转动于收纳位置和平铺位置的驱动组件,所述边箱和所述中箱分别具有与自身端面连接且宽度方向与所述边箱宽度方向一致的边承载面和中承载面,平铺位置下所述边承载面与所述中承载面依次连接于同一平面且朝向相同,收纳位置下所述边承载面与所述中承载面正对贴合于同一平面;
水上推进组件,所述水上推进组件设置于所述桥体上以驱动所述桥体在水上航行;
所述桥体还包括滑动于所述边箱上且长度方向与所述边箱一致的搭桥件和驱动所述搭桥件沿所述边箱长度方向滑动的平移组件,平铺位置下所述边箱对应搭桥件远离所述中箱的一端为搭桥端,所述搭桥端的活动路径包括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位于所述边箱远离所述中箱的一侧。
进一步,为了保证桥体结构的紧凑性,同时方便在架桥后,物资通过搭桥件、边承载面和中承载面进行运输,所述搭桥件为搭桥板,贴合于所述边箱远离其所对应边承载面的一侧。
进一步,为了实现搭桥板的平移,所述平移组件包括绕自身轴心线转动于所述边箱上的转动轮和驱动所述转动轮的转动单元,所述转动轮的周向外缘与所述搭桥板靠近所述边承载面的一侧抵接。
进一步,为了保证转动单元的正常稳定运行,所述转动单元设置于所述边箱的空腔内,所述转动单元包括固定于所述边箱内的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同轴心线连接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通过同心轴与所述转动轮同轴心线连接。
进一步,为了保证搭桥件的平稳移动,所述同心轴的两端分别密封贯穿所述边箱正对的两个侧壁且分别同轴心线连接有与所述搭桥板抵接的转动轮。
进一步,为了避免转动轮与搭桥板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所述转动轮的周向外缘上设置有沿自身周向延伸且为弹性的防滑凸条。
进一步,为了实现防滑凸条的安装,所述转动轮包括与所述转动单元输出端连接的轮体和套设于所述轮体外且为弹性的防滑套,所述防滑凸条一体成型于所述防滑套上。
进一步,为了方便防滑套与轮体的同步转动,同时避免防滑套脱离轮体,所述防滑套的周向内壁和所述轮体的周向外缘之间设置有插接配合的装配凸起和装配凹口。
进一步,为了实现搭桥板与边箱的限位连接,从而限制搭桥板的移动范围,防止搭桥板脱离边箱,所述搭桥板上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两端与所述搭桥板的周向外缘存在间隔,所述边箱上固定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设置于所述限位孔的内侧。
进一步,为了保证搭桥板的平稳移动,所述搭桥板与所述边箱之间设置有沿二者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和滑轨。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自动化程度高,在边箱转动至平铺位置后,能够通过平移组件带动搭桥件的搭桥端移动至边箱远离中箱的一侧,从而扩大桥体的整体长度尺寸,使得桥体能够跨域更宽的沟渠和凹坑进行架桥,进而方便物资的转运和救援工作的展开。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省略桥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架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承载架与移动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爆炸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卷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边箱位于收纳位置后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图10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桥体用于水上航行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是图10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桥体用于架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图12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桥体用于架桥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3A是图13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箱的爆炸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边箱的爆炸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转动轮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00、桥车;101、车架;200、固定架;201、支撑架;202、导轨;203、竖板;300、承载架;301、架体;3011、底板;3012、横条;3013、支辊;3014、移动滚轮;302、限位板;303、架连杆;400、移动组件;401、移动电机;402、主动轮;403、同步带;404、传动轮;405、同步轴;406、齿轮;407、齿条;408、轴套;500、中箱;501、中承载面;502、中壳体;503、中壳盖;600、边箱;601、边承载面;602、边壳体;603、边壳盖;604、凸轴;605、旋帽;606、滑轨;700、驱动组件;701、驱动油缸;702、第一连杆;703、第二连杆;800、水上推进组件;801、推动油缸;802、水上推进器;900、搭桥板;901、限位孔;902、滑槽;110、转动轮;111、轮体;112、防滑套;113、防滑凸条;114、装配凸起;115、装配凹口;116、第一凸盘;117、第二凸盘;118、螺栓;120、转动单元;121、转动电机;122、驱动轮;123、传动带;124、从动轮;125、同心轴;126、轴承;130、限位凸起;140、铰链;150、卷扬组件;151、卷扬壳;152、卷扬盖;153、卷绕电机;154、卷绕筒;155、绳索;156、套环;160、支撑组件;161、伸缩油缸;162、驱动连杆;163、升降油缸;164、支撑滚轮;165、转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功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包括:
桥车100,桥车100包括长条状的车架101;
移动架组件,移动架组件包括设置于车架101上的固定架200、移动于固定架200上的承载架300和驱动承载架300移动的移动组件400,固定架200的长度方向、移动架的长度方向和移动架的移动方向均平行于车架101的长度方向;
桥体,桥体可拆卸于移动架组件上,桥体包括长条状的中箱500、与中箱500同宽度方向且转动于中箱500端部的边箱600和驱动边箱600往复转动于收纳位置和平铺位置的驱动组件700,边箱600和中箱500分别具有与自身端面连接且宽度方向与边箱600宽度方向一致的边承载面601和中承载面501,平铺位置下边承载面601与中承载面501依次连接于同一平面且朝向相同,收纳位置下边承载面601与中承载面501正对贴合于同一平面;
水上推进组件800,水上推进组件800设置于桥体上以驱动桥体在水上航行;
桥体还包括滑动于边箱600上且长度方向与边箱600一致的搭桥件和驱动搭桥件沿边箱600长度方向滑动的平移组件,平铺位置下边箱600对应搭桥件远离中箱500的一端为搭桥端,搭桥端的活动路径包括延伸段,延伸段位于边箱600远离中箱500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中,桥体可拆卸于桥车100的车架101上,当桥车100通过移动架组件将桥体运输至凹坑、沟渠等位置后,将桥体从移动架组件上拆下后,通过驱动组件700将边箱600转动至平铺位置,使得中箱500的中承载面501与两个边箱600的边承载面601依次连接,此时中箱500位于两个边箱600之间,且中箱500和两个边箱600位于同一直线上,桥体的长度尺寸增加,从而方便于凹坑、沟渠顶部进行架桥,若凹坑或者沟渠的宽度大于中箱500的长度和两个边箱600的长度之和,则边箱600上的平移组件动作,推动搭桥件沿着平行于边箱600长度方向移动,使得搭桥件的搭桥端移动至边箱600远离中箱500的一端;两个边箱600上的平移组件做同样的操作,从而扩大桥体的整体长度尺寸,直至两个搭桥件的搭桥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凹坑或者沟渠顶部的宽度,即可进行架桥工作;通过采用上述操作,使得桥体能够跨域更宽的凹坑和沟渠,实现路上架桥,从而方便物资的转运和救援工作的展开,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桥体具有更强的跨越障碍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化应急水陆两用桥中,桥车100作为水陆两用桥,也即桥体的载体,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桥车100主要包括车架101,车架101的首端连接驾驶室,供驾驶员进入以驾驶桥车100行驶,从而实现桥体的运输;桥车100优选采用重卡车,使得桥车100能够方便快捷将桥体运输至架桥地点,通过固定架200上的移动组件400将承载架300向远离驾驶室102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承载架300上的桥体远离驾驶室移动,而后将桥体与桥车100上的移动架组件拆分,利用桥体进行陆上或者水上搭桥,从而克服运输障碍,方便救援人员及物资的快速转运;不仅如此,桥体上还设置了水上推进组件800,将桥体放置于水面上后,通过水上推进组件800能够驱动桥体在水上航行,并完成水上渡桥架设,从而克服江河障碍。
综上所述,该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集水陆架桥和水上渡船等多功能于一身,一桥多用,并采用桥车100装卸运输,不需要额外配置其中吊运设备,在实现机械化架设和撤收的基础上,能够轻松跨越沟渠障碍,并可通过河流障碍,因此,可广泛应用于野战部队机动交通保障,同样也适用于民用应急抢险救灾。
而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水路两用桥,本实用新型中,在边箱600转动至平铺位置后,可通过平移组件驱动搭桥件向远离中箱500的方向移动,使得搭桥端移动至边箱600远离中箱500的一侧,扩大了两个搭桥件的距离,使得桥体的整体长度尺寸增加,因而该桥体能够在更宽的凹坑和沟渠上架桥,克服障碍,方便运输。
本实用新型中,桥车100的具体结构如图1-图3所示,驾驶室的背面设置有车架101,车架101主要包括并排分布且相固定连接的两个承重梁,承重梁的上方通过移动架组件与桥体连接。
移动架组件的具体结构如图4-图8所示,移动架组件分别为三部分,其一为固定架200,固定架200与车架101固定连接,其二为承载架300,承载架300沿平行于承重梁长度方向与固定架200滑动连接,承载架300用于承载桥体,其三为移动组件400,移动组件400驱动承载架300在固定架200上移动。
固定架200包括沿承重梁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支撑架201、沿两个承重梁分布方向并排分布的两个导轨202和固定于两个导轨202与驾驶室相邻一端且竖向设置的竖板203,支撑架201包括沿铅垂方向一体连接且开口背对设置的上U形架和下U形架,上U形架的宽度大于下U形架的宽度,下U形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承重梁,上U形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导轨202固定连接,两个导轨202的横截面为正对设置的U形结构;两个导轨202与驾驶室相邻的一端通过竖板203固定连接。
承载架300包括沿自身长度方向分布且相转动连接的两个架体,两个架体分别为第一架体301和第二架体304,第一架体301位于第二架体304和驾驶室之间且第一架体301的长度小于第二架体304的长度,两个架体的相对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桥体的宽度方向;第二架体304远离第一架体301的一端设置有支撑组件160,支撑组件160包括与第二架体304转动连接的支腿,支腿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桥体的宽度方向,支腿连接有驱动自身转动的动力单元。
采用上述结构后,两个架体相互配合,对上方的桥体进行支撑,当移动组件400带动第二架体304移出固定架200外后,第二架体304向下转动,由于第二架体304长度大于第一架体301长度,使得第二架体304向下转动,桥体也随着向下倾斜,从而方便桥体移动至地面上,随后再进行架桥操作;而为了方便调整桥体和第二架体304的倾斜程度,第二架体304远离第一架体301的一端下方还设置有支腿,通过动力单元调节支腿的转动角度,起到对第二架体304端部的支撑作用,同时方便将第二架体304与第一架体301同一平面位置,以便移动组件400将第二架体304收回固定架200上。
具体而言,如图5-图6所示,第一架体301和第二架体304均设置于两个导轨202之间,第二架体304包括沿平行于承重梁长度方向延伸的底板3011,底板3011的两侧上方固定有与底板3011两端齐平的横条3012,两个横条3012之间设置有绕自身轴心线转动的支辊3013,支辊3013设置有多个,沿承重梁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并用于支撑桥体,两个横条3012背对支辊3013的一侧设置有绕自身轴心线转动的移动滚轮3014,移动滚轮3014的轴心线与支辊3013的轴心线平行。本实施例中,第一架体301与第二架体304的上述结构相同,并且第一架体301远离第二架体304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板302。
两个架体之间通过沿二者宽度方向并排分布的两个架连杆303铰接,架连杆303的两端分别套设于距离最近的第一架体301的支辊3013的辊轴和第二架体304的支辊3013的辊轴外,如此,实现第一架体301和第二架体304之间的转动连接。而支辊3013用于支撑上方的桥体,方便桥体移动的同时,减少了桥体与支辊3013之间的磨损,而移动滚轮3014在导轨202的内侧滑动,方便第一架体301和第二架体304在固定架200上移动。
支撑组件160和转动单元120的具体结构如图8所示,支撑组件160还包括固定于第二架体304底板3011下方远离驾驶室一端的转动架165,支腿包括与转动架165转动连接的升降油缸163,升降油缸163的缸筒与转动架165转动连接,活塞杆连接有支撑滚轮164;而动力单元包括设置于底板3011下方的伸缩油缸161,伸缩油缸161的缸筒沿平行于导轨20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固定于底板3011的下方,活塞杆通过驱动连杆162与升降油缸163的缸筒铰接。
在采用上述结构后,当伸缩油缸161移出两个导轨202之间时,伸缩油缸161可驱动自身活塞杆伸缩移动,调整升降油缸163的缸筒方向,同时升降油缸163可通过自身活塞杆移动,使得支撑滚轮164与地面接触,达到对第二架体304端部的支撑效果;而当第二架体304移出两个导轨202之间后,通过控制伸缩油缸161活塞杆和升降油缸163活塞杆位移量,能够调整第二架体304远离驾驶室102一端的高度位置,从而调整第二架体304角度位置。
而移动组件400的具体结构如图3、图7和图8所示,移动组件400设置于架体301的下方,包括固定于其中一个承重梁上的移动电机401,移动电机401输出端同轴心线固定连接有主动轮402,主动轮402通过同步带403与传动轮404传动连接,主动轮402和传动轮404的轴心线均平行于第二底板3011的宽度方向,传动轮404同轴心线固定连接有同步轴405,同步轴405的两端转动于两个轴套408内,两个轴套408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二架体304横条3012的下方,同步轴405上同轴心线固定连接有分设于传动轮404两侧的两个齿轮406,底板3011的下方固定有沿横条3012长度方向延伸且与齿轮406啮合的齿条407。
移动组件400运行时,移动电机401启动,带动主动轮402转动,主动轮402通过同步带403带动传动轮404转动,传动轮404带动同步轴405在轴套408支撑作用下转动,使得齿轮406发生转动后,作用于齿条407上,进而带动架体301移动,当两个架体向远离驾驶室102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架体301上的限位板302作用于桥体上,进而带动桥体在支辊3013的支撑作用下移动。
为了方便在桥体使用完毕后,将桥体运输至承载架300上,同时为了实现桥体与固定架200的可拆卸连接,固定架200上设置有卷扬组件150,卷扬组件150的输出端设置有套环156,桥体上设置有凸轴604,套环156可拆卸套设于凸轴604外。
具体而言,如图1-图3和图15所示,卷扬组件150设置于竖板203的顶部,包括一侧敞口的卷扬壳151,卷扬壳151的敞口侧覆盖有与竖板203固定连接的卷扬盖152,卷扬壳151与卷扬盖152围合形成空腔,空腔内固定有与卷扬盖152固定连接的卷绕电机153,卷绕电机153具有两个同轴心线的输出轴,两个输出轴同轴心线固定连接有卷绕筒154,卷绕筒154上卷绕有绳索155,绳索155的一端固定于卷绕筒154,另一端贯穿卷扬盖152并与套环156固定连接,套环156内径与凸轴604内径一致,凸轴604上螺纹连接有旋帽605。
可以理解的是,在桥体从第二架体304上卸载时,卷扬机130可对桥体提供拉力,以使桥体匀速缓慢滑落。在需要将桥体与固定架200分离时,旋下旋帽605,将套环156从凸轴604上取下,即可实现桥体与固定架200的分离。而当需要将使用完后的桥体运输至承载架300上时,将套环156套设于凸轴604外,并在凸轴604端部旋上旋帽605,防止套环156脱离凸轴604,而后卷扬组件150启动,由卷绕电机153通过卷绕轴132带动卷绕筒154转动,将绳索155卷绕收集于卷绕筒154上,从而通过绳索155使桥体移动。
桥体的整体结构如图10-图15所示,桥体包括一个中箱500和两个边箱600,两个边箱600的结构相同。中箱500包括固定连接的中壳体502和中壳盖503,中壳体502的底部敞口,中壳体502的顶面为倾斜相交的两个中承载面501;边箱600包括固定连接的边壳体602和边壳盖603,边壳体602的底部敞口,边承载面601即为边壳体602的顶面。中壳体502与边壳体602通过铰链140连接,以实现中箱500与边箱600的转动连接,且二者的转动轴心线沿边箱600的宽度方向延伸,凸轴604固定于边壳体602上,凸轴604轴向平行于边壳体602的宽度方向。
边箱600和中箱500之间设置有驱动二者相对转动连接的驱动组件700,驱动组件700设置有四个,分别对应中壳盖503的四角位置,驱动组件700包括驱动油缸701,驱动油缸701的缸筒与中壳体502铰接,活塞杆通过销轴铰接有第一连杆702和第二连杆703,第一连杆702和第二连杆703分别与中壳体502和边壳体602铰接。当驱动油缸701带动自身活塞杆伸缩移动时,通过第一连杆702和第二连杆703分别作用于中箱500和边箱600上,进而能够带动边箱600与中箱500之间的相对转动连接,使得边箱600在收纳位置和平铺位置之间转动,在平铺位置下,如图12和图13所示,边承载面601和中承载面501位于同一平面且平滑连接,边壳体602与中壳体502贴合连接,此时,桥体长度尺寸增大,可用于水上或者陆上架桥,以跨越沟渠障碍和河流障碍,从而实现交通保障运输;而在收纳位置下,桥体上,两个边箱600的边壳盖603平行设置于中箱500中壳盖503的正上方,边承载面601与中承载面501相贴合,边箱600的其中一个端面与中箱500的其中一个端面位于同一铅垂面且平滑连接,此时桥体长度尺寸减小,从而方便安装于固定架200上,通过桥车100将其运输至架桥位置。
如图10、图11和图14所示,中壳盖503上还具有向下的内凹盲孔,水上推进组件800包括往复活动于内凹盲孔内和内凹盲孔外的水上推进器802和驱动水上推进器802活动的推动油缸801,中壳盖503上于内凹盲孔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孔,连接孔为通孔,推动油缸801为沿桥体高度方向下设置的,缸筒固定于中壳盖503上内凹盲孔的正上方,活塞杆密封通孔连接孔贯穿中壳盖503且与水上推进器802连接,以带动水上推进器802沿桥体高度方向移动。在水上航行时,收缩油缸活塞杆向外伸出,使得水上推进器802移动至中箱500的下方,水上推进器802能够在水中产生驱动力,使得桥体在水中航行,并完成水上渡船架设,以克服江河障碍;而当桥体需要安装于固定架200上时,收缩油缸活塞杆收回,带动水上推进器802移动至内凹盲孔内,从而方便桥体放置于两个架体301上。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搭桥件为搭桥板900,贴合于边箱600远离其所对应边承载面601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中,搭桥板900贴合于边箱600的底面,通过减小搭桥件的尺寸,使得在边箱600转动至收纳位置时,搭桥板900与中壳盖503平行,有利于减小桥体的尺寸,而当边箱600转动至平铺位置后,在宽度更大的河面或者凹坑顶部架桥时,搭桥板900能够贴合边壳盖603的顶面移动,方便架桥后,通过搭桥板900向边承载面601和中承载面501进行运输。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平移组件包括绕自身轴心线转动于边箱600上的转动轮110和驱动转动轮110的转动单元120,转动轮110的周向外缘与搭桥板900靠近边承载面601的一侧抵接。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转动单元120设置于边箱600的空腔内,转动单元120包括固定于边箱600内的转动电机121,转动电机121的输出端同轴心线连接有驱动轮122,驱动轮122通过传动带123传动连接有从动轮124,从动轮124通过同心轴125与转动轮110同轴心线连接同心轴125的两端分别密封贯穿边箱600正对的两个侧壁且分别同轴心线连接有与搭桥板900抵接的转动轮110。
转动单元120中,转动电机121固定于边壳体602的内侧,而驱动轮122、传动带123和从动轮124均设置于边壳体602与边壳盖603围合形成的空腔内,从而保护转动单元120稳定运行,边壳体602两侧的内壁上还设置有轴承126,轴承126的外缘固定于边壳体602的内壁上,内圈与同心轴125固定连接,从而支撑同心轴125稳定转动。当转动电机121带动驱动轮122转动后,驱动轮122通过传动带123带动从动轮124转动,使得同心轴125在两个轴承126的支撑作用下稳定旋转,进而带动边壳体602外侧的转动轮110转动,转动轮110作用于搭桥板900的顶面,进而带动搭桥板900沿着自身长度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调整边箱600在平铺位置下桥体的整体长度尺寸,当边箱600转动至收纳位置时,还能够使得搭桥板900靠向铰链140移动,以缩小桥体的尺寸。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搭桥板900上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限位孔901,限位孔901的两端与搭桥板900的周向外缘存在间隔,边箱600上固定有限位凸起130,限位凸起130设置于限位孔901的内侧;搭桥板900与边箱600之间设置有沿二者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902和滑轨606。
具体的,如图15所示,限位孔901为条形的通孔,沿搭桥板900的长度方向延伸,限位孔901长度小于搭桥板900的长度,使得限位孔901两端与搭桥板900的两侧存在间距,而限位凸起130为T形件,其位于限位孔901的内侧且固定于边壳盖603的下方,如此,实现了搭桥板900与边箱600的限位连接,进而限制了搭桥板900的活动范围,避免了转动轮110旋转过程中,使得搭桥板900脱离边箱600;此外,搭桥板900的顶面还设置有位于限位孔901两侧且与限位孔901长度方向平行的滑槽902,滑槽902为通槽,而边壳盖603的下方一体成型有与两个滑槽902一一对应滑动配合的滑轨606,滑轨606与滑槽902相适配,滑槽902内壁的横截面为优弧形,一方面,既能够保证搭桥板900与边箱600的稳定滑动配合,而另一方面,还防止搭桥板900沿垂直于边箱600长度方向上脱离边箱600,配合限位孔901和限位凸起130,进一步保证了搭桥板900与边箱600的稳定滑动配合。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转动轮110的周向外缘上设置有沿自身周向延伸且为弹性的防滑凸条113;转动轮110包括与转动单元120输出端连接的轮体111和套设于轮体111外且为弹性的防滑套112,防滑凸条113一体成型于防滑套112上;防滑套112的周向内壁和轮体111的周向外缘之间设置有插接配合的装配凸起114和装配凹口115。
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转动轮110包括同轴心线连接的轮体111、第一凸盘116、第二凸盘117、螺栓118以及防滑套112,其中防滑套112为硅胶套,以保证其具有稳定的弹性,当然防滑套112也可以用橡胶替换;第一凸盘116一体成型于轮体111的其中一个端面,第二凸盘117通过螺栓118固定于轮体111的另一个端面,第一凸盘116、第二凸盘117的外径均大于轮体111的外径,防滑套112套设于轮体111外且夹设于第一凸盘116和第二凸盘117之间。防滑套112的周向内壁上一体成型有环形阵列分布的装配凸起114,周向外缘上一体成型有环形阵列分布的防滑凸条113,轮体111的周向外缘上一体成型有环形阵列分布且与装配凸起114一一对应的装配凹口115,装配凹口115与装配凸起114相适配。
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轮体111、第一凸盘116、第二凸盘117、螺栓118以及防滑套112组合形成了周向外缘粗糙且可通过弹性变形的转动轮110,第一凸盘116与同心轴125同轴心线固定连接,使得同心轴125转动后,转动轮110绕自身轴心线转动,转动过程中,防滑凸条113依次与搭桥板900接触,且接触过程中,防滑凸条113受压缩变形,保证转动轮110与搭桥板900之间有足够的挤压作用力,从而保证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了转动轮110转动过程中与搭桥板900发生相对滑动,如此,保证了搭桥板900能够随着转动轮110的转动进行平稳的移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包括:
桥车,所述桥车包括长条状的车架;
移动架组件,所述移动架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固定架、移动于所述固定架上的承载架和驱动所述承载架移动的移动组件,所述固定架的长度方向、所述移动架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移动架的移动方向均平行于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
桥体,所述桥体可拆卸于所述移动架组件上,所述桥体包括长条状的中箱、与所述中箱同宽度方向且转动于所述中箱端部的边箱和驱动所述边箱往复转动于收纳位置和平铺位置的驱动组件,所述边箱和所述中箱分别具有与自身端面连接且宽度方向与所述边箱宽度方向一致的边承载面和中承载面,平铺位置下所述边承载面与所述中承载面依次连接于同一平面且朝向相同,收纳位置下所述边承载面与所述中承载面正对贴合于同一平面;
水上推进组件,所述水上推进组件设置于所述桥体上以驱动所述桥体在水上航行;
其特征在于:
所述桥体还包括滑动于所述边箱上且长度方向与所述边箱一致的搭桥件和驱动所述搭桥件沿所述边箱长度方向滑动的平移组件,平铺位置下所述边箱对应搭桥件远离所述中箱的一端为搭桥端,所述搭桥端的活动路径包括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位于所述边箱远离所述中箱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桥件为搭桥板,贴合于所述边箱远离其所对应边承载面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组件包括绕自身轴心线转动于所述边箱上的转动轮和驱动所述转动轮的转动单元,所述转动轮的周向外缘与所述搭桥板靠近所述边承载面的一侧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单元设置于所述边箱的空腔内,所述转动单元包括固定于所述边箱内的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同轴心线连接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通过同心轴与所述转动轮同轴心线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心轴的两端分别密封贯穿所述边箱正对的两个侧壁且分别同轴心线连接有与所述搭桥板抵接的转动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轮的周向外缘上设置有沿自身周向延伸且为弹性的防滑凸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轮包括与所述转动单元输出端连接的轮体和套设于所述轮体外且为弹性的防滑套,所述防滑凸条一体成型于所述防滑套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套的周向内壁和所述轮体的周向外缘之间设置有插接配合的装配凸起和装配凹口。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桥板上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两端与所述搭桥板的周向外缘存在间隔,所述边箱上固定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设置于所述限位孔的内侧。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桥板与所述边箱之间设置有沿二者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和滑轨。
CN202322200495.XU 2023-08-15 2023-08-15 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 Active CN220555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0495.XU CN220555783U (zh) 2023-08-15 2023-08-15 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0495.XU CN220555783U (zh) 2023-08-15 2023-08-15 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5783U true CN220555783U (zh) 2024-03-05

Family

ID=90052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00495.XU Active CN220555783U (zh) 2023-08-15 2023-08-15 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57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20595A (en) Solid bridge kit
CN101890983B (zh) 具有自行走液压底盘的砂浆车
EP2856255B1 (en) Camera crane transport vehicle
CN110549997B (zh) 换电站电池更换清洁系统
CN105015290A (zh) 一种搬运车及其对轨装置
CN108725693B (zh) 船舶立体分段生产流水线
CN220555783U (zh) 机械化水陆两用桥体结构
CN111183833A (zh) 一种气候舱集装箱的托运车起落架结构及气候舱
CN107604776B (zh) 铁路轨道施工用便梁横移吊
CN214831821U (zh) 一种适用于汽车装卸运输的水陆两用桥
CN115744652A (zh) 一种跨骑龙门式蓄电池快换车
CN214823450U (zh) 一种金属工程材料搬运可折叠手推车
CN110752538B (zh) 轨道车辆线槽模块作业平台
CN113605228A (zh) 一种桥梁检测移动平台及其使用方法
CN220565041U (zh) 机械化应急水陆两用桥的承载架设结构
CN112538815A (zh) 一种适用于汽车装卸运输的水陆两用桥
CN208411722U (zh) 重载运输车超重载运输系统
CN113997426A (zh) 用于钢筋混凝土支撑拆除操作的智能化轮式绳锯机
CN210527659U (zh) 一种用于豪华邮轮分段制造运输流水线的小车
CN113153422A (zh) 一种双端同步起吊潜水泵的手动制动应急追排水车
CN218231714U (zh) 一种架廊机转运设备
JP2001088521A (ja) 低公害型軌陸兼用走行作業車
CN117286774A (zh) 机械化应急水陆两用桥的装卸载结构
CN220565043U (zh) 一种机械化水陆两用折叠桥
CN211849421U (zh) 一种多功能螺旋钻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